第六讲、东西方社会发展路径的差异及我们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恩格斯也曾告诫人们不要过分 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 我们的这种胜利,自然界都以它们 自己的方式在报复着人类。
•
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不同的 是,中国文化是农业社会,大陆文 化,他主张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 处。
•
2、中国古代的天人协调思想
•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 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类型:一种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服 从自然说,一种以荀子为代表的征服 自然说,这两种学说均只有一定的影 响,但都没有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 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并被孔 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继承、发展的天 人协调说(天人合一)。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也正是在这 一点上,西方国家在经历了巨大发展 之后开始在反思并且开始向中国学习 人与自然的关系。1988年诺贝尔奖金 获得者集会的宣言表明了这一点。这 也给了急于发展经济,利用后发优势 赶上发达国家的中国一个最基本的启 示:我们应该如何发展经济,并最终 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我们的应对:科学发展、 •
•
这场运动不仅只是防止污染,反 对制造合成食品,反对核反应堆、高 速公路以及美发的喷雾剂。这场运动 完成的事情还要多得多。它还迫使我 们去重新考虑关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 赖问题。结果非但没有使我们相信人 们与大自然处于血淋淋的争斗之中, 反而使我们产生一种新的观点:强调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改变以往 对抗的状况
•
这些说法都隐含着人和自然界的 关系:第一,人是站在自然界之外、 之上的,有统治自然界的权力;第二, 人与自然界是敌对的。第三,人只有 在征服、改造自然界的斗争中才能获 得生存。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铸造 了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 态度。
培根
•
•
在这个问题上,对西方社会和文 化影响最大的是培根的观点。培根提 出了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他认为,人们追求科学的目的,不是 为了在争辩中克服对方,而是为了在 行动中支配自然。但要命令自然就必 须服从自然,因此要研究自然,探求 自然界的规律。
•
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 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 循这一价值目标。
•
人类中心主义,单向度地承认 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认为 人类拥有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绝对权 利。它以征服自然、主宰自然为特 征,肆意向自然界索取最大的经济 利益,否认自然界的自为价值,无 视生物圈稳定的客观需要与规律。
•
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是以发达工业化 国家1960年平均水平为标准值,评价 结果的最大值为100%,中国目前的实 现程度是77%。第二次现代化的评价 是以发达国家最新年平均水平为基准 值,评价结果的最高值为120点,目前 世界上这一值最高的国家是瑞典,达 到了111。我们国家的这一指数是31。
•
2001年,我国与美国等七个国 家的综合年代差是100年,与德国等 七个国家的综合年代差是80年,与 日本等6个国家的综合年代差是50年, 与葡萄牙等5个国家的综合年代差是 30年。
包容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 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 发展观。
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 质和核心,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人 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 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 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 及全体人民。
•
于是,胡锦涛因应亚洲银行的观 点,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目标。
•
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 增长。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 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 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 更多的无形因素。
•
而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 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
•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发 展、和谐发展。
•
因此,就要求我们要科学对待我 们的老祖宗,科学借鉴他们传承下来 的文化,就如鲁迅告诉我们的,取其 精华,弃其糟粕。
第六讲、东西方社会 发展路径的差异及我们的 应战
•
一、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 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力。
•
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 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结合构成一定社会阶段 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的发展中, 生产力是最为活跃、最不稳定,不断 发展和变化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作为 制度化的经济交往关系则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
•
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 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 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 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 判断的主体。
•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拉斯: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 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 的尺度。
•
首先,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 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 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 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类的手中,任 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 人的意义”。
•
这种价值取向误导了人类的行为 方式,在“人定胜天”思想的指导下, 人与自然不再是和谐统一的自然存在 物,转化为了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物。 由这种人类自我中心主义所支撑的现 代人类行为,将人类引向了对自然界 采取单向客体化认识和对象化的征服 与掠夺。
•
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的欲壑难 填,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无节制的 对大自然进行胡乱开发,其经济的发 展是以资源的巨大消耗、生态环境的 日益严重破坏为代价的,并导致了一 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所以,这种 片面的人类主体性意识,在制造了日 趋严重的生态伦理灾难的同时,也在 根本上造成了现代人类的生存危机。
•
1、人类中心主义
•
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改 造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渊源 可以追溯到《圣经》中去。
•
《圣经》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人也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按照自己的 形象造人,是要派他去管理自己所创 造的一切。当然还因为亚当、夏娃犯 错误而遭到上帝的惩罚,让蛇与人类 世代为敌,让土地长出荆棘和蒺藜, 使人必须终生劳苦才能得到吃的。
二、东西方社会发展的路径差异 •
这个命题的产生是源于鸦片战 争以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普遍 接触,使得我们可以把中国社会的 封建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进行比较 分析。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是在人与 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天人协 调的思想,而西方文化则比较强调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形成人类中 心主义的思想。
•
这里的天人协调,主要是从人 类应该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去调整、 引导自然的角度去论证的。
•
“天人合一”说并不否认人可以 对自然加以改造、调节、控制、引导 的必要。这种学说异于西方“征服自 然”说的地方在于:它认为人在自然 中处于辅助参赞的地位,人既应改造 自然,也应适应自然。
•
人类活动的目标不是统治自然, 而是把自然调整、改造得更符合人 类的需要,在此同时,必须注意不 要破坏自然,让自然界的万物都能 生成发展。要而言之,就是比较注 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四,过多强调自然界与人类 具有共同的规律,忽视了、掩盖了 自然界与人类本来具有的不同的特 殊规律。
•
正是这个思想造成了东方社会的发 展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2001年, 我国与美国等七个国家的综合年代差 是100年,与德国等七个国家的综合年 代差是80年,与日本等6个国家的综合 年代差是50年,与葡萄牙等5个国家的 综合年代差是30年)。
•
有数据显示,2002年—2007年, 中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11.65%,尤 其是2004、2005年这一轮增长比较 明显,甚至超过10%以上,2006年、 2007年更是达到了12.7%和14.2%的 增长。在发生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 我国政府更是竭尽全力力保8%。
•
“大家都在谈经济增长,但是经济 增长过程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 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增长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受益,有的人 受益多,有的人受益少,特别是贫困 人口受益更少。”
•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 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会引起连锁 反应,进而引起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 念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最终使得在 旧制度下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解放, 使人类社会发展从整体上跃上更高的 层面,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 进步的最终源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 史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
按照这种学说,太极是天地的 根源,天地是万物的根源:“有天 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 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这 就肯定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 自然界的一部分。
•
天人合一的思想包括四个方面:
•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 自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基 于此,许多思想家主张“天地万物一 体”说。董仲舒就说:天地人,万物 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第二,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 从这个普遍规律—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第三,人类的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 一致的。第四,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 协调。
康德
•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
其次、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 最早提出“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的 是康德,这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 在理论上完成的标志。
•
第三、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 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 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 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 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
•
孔子说,断一树,杀一兽, 不以其时,非孝也。 •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物不 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浯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宋代被张 载发展为“民胞物与”的思想----人类 万物都是天地所生,因而要爱一切人 如爱自己的同胞手足,进而“视天下 无一物非我类。”
卢梭
•
•
卢梭在《爱弥儿》开头就说: 上帝造出的万物都是美好的,人干 预了才把事情给弄坏了。
•
西方人比较一致地反省过去征服 自然、战胜自然思想的偏颇,是最近 三十年的事情。
托夫勒
•
•
托夫勒在谈到西方世界近几十 年的思想大变动的时候,把人们对自 然现象的改变列在首位:旧观念的崩 溃,最明显地表现在我们改变了对自 然形象的认识。在过去十年间,由于 地球生物圈发生了根本性的、潜在的 危险变化,出现了一场世界范围的环 境保护运动。
•
天人合一学说的错误及缺陷: 第一,它忽略了物质生产这个建立、 保持和发展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环 节。把这个过程更多地视为国君、 大人、圣人的功能,董仲舒更是把 这个中间环节归之于神秘的“天人 感应”,从而阻碍了中国古代的科 学技术发展。
•
第二,过于夸大了人与自然的 统一,掩盖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和斗争。 第三,它主张道德原则和自然原则一 致,力图从自然原则引申出道德原则, 其实是把封建道德绝对化、永恒化, 把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原则抬高到 天经地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标志 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人们 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得物质生 活资料的实际能力。
•
从1840年中国直面现代化以 来,多少革命先烈为了现代化而前 赴后继地奋斗着。
•
中国科学院于2005年2月18日发 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全面描 摹了中国现代化图景。发布的经济数 据显示,我国将在2030Hale Waihona Puke Baidu全面实现现 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