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诗歌的现代性

哈代诗歌的现代性
哈代诗歌的现代性

 第21卷第1期 2008年3月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angjiak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Vol .21 No .1 M arch,2008 

收稿日期:2008-01-12

作者简介:成馨(1974-),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安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哈代诗歌的现代性

成 馨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托马斯?哈代的主要成就不仅在于小说创作。20世纪初,哈代以成熟的诗人身份出现于英国文坛,并为后人留下了918首诗作。哈代的诗歌既不是维多利亚时代风尚的,也不像现代派诗人那样走极端,而是兼有这两种风格特征.可以说,哈代是从维多利亚时代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诗人,在英国诗歌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本文拟就从哈代诗歌的形式,主题及创作技巧等方面作一粗浅分析,通过对哈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的探讨,表明哈代作为诗人的现代性一面。

关键词:现代主义色彩;形式;主题;创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56(2008)0076-03 托马斯?哈代(1840-1928)不仅是19世纪英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也是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诗人。由于他的诗歌多以传统题材为主题且诗歌中充满了对原始农村生活的怀念,传统派诗作。英国诗人Philip s L artin 就认为:“英国有反现代派的乡土传统诗派,哈代就是这一派的中心人物。”[5:

69]我国著名学者张中载对哈代的诗歌进行了分析梳理,

也提出了:“哈代是英国传统派诗人”的观点。[6:23]

哈代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纪交替之际,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与西方哲学探索的深入使现代文学创作迅速兴起。他们挑战传统,运用各种手段达到对传统文学从形式到内容的变革。哈代的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时代的烙印。随着哈代研究的深入,评论界开始注意到哈代诗歌的现代性。吴笛[2:12-13]在其著作的前言中写到:“一般认为,哈代是一位传统诗人。但也应注意到他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也对传统进行了突破。”并且她进一步表明:“哈代诗歌中有着浓烈的现代意识。”同样,张伯香也指出:“在哈代的作品中,我们既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现在。”[4:310]A sh N icholas 认为:“哈代在其诗歌中以强烈的现代主义声音表现了对浪漫主义但哈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不仅表现在上述诸方面。本文拟从其诗歌的形式,主题及创作技巧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哈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

一、诗歌的形式

传统派诗人注重诗歌的内容,其诗歌常囿于十四行诗,民谣等形式。而现代派诗人多为有机的形式主义者。他们认为形式是语义的有效荷载和补充。

哈代也十分注重诗歌的形式。正如张中载所说:“哈代

的诗变化多端,形式各异。他写诗不拘泥于传统格局,随心

所欲地设计自己喜爱的诗体。”[4:84]哈代对诗歌形式的创新与他早年从事建筑师的工作及对音乐的爱好有关。他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可从其诗歌形式中窥见一斑。例如,在一首以死亡为主题的诗《莫要为我遗憾》中,诗人劝说人们不要因为他的死而难过:

莫要为我遗憾;在和煦的大树下面,我无忧无虑,沉睡安然。

迅速如同光线,我飞翔,如仙女一般,狂喜地飘动,不害怕夜晚。

欢乐全然消逝,我对此却一无所知,把万变的世态看成静止。

……

这首诗十个诗节,哈代借助音步的数量(每个诗节三行,第一行四个音节,第二行六个音节,第三行十一或十二个音节)巧妙安排使得每节诗在视觉上都形同一座坟冢,生动形象地呼应了诗歌的死亡主题。韵律是哈代诗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囿于传统格律,通过不断地变换格律、韵律和诗的长短为诗的内容也为诗的音乐感服务。例如,《身后》一诗。

?

67?

当我不安度过一生后,“今世”把门一锁,

五月又象新丝织成的纤巧的翅膀,

摆动起欢快的绿叶,邻居们会不会说,

“他这个人素来留意这样的景象”?

若是在黄昏,如眼睑无声地一眨那样,

暮天的苍鹰掠过高地的阴影

落在叫风吹斜的荆棘上,注视者会想:

"这准保是他熟悉的情景。”

我若死于一个飞蛾连翩、温暖漆黑的夜里,

当刺猬偷偷摸摸地穿过草地时,

有人会说,“他为保护这些小生命出过力,

但没做成什么;如今他已去世。”

人们传闻我终于安息的消息后,

若倚门仰望冬夜布满星斗的天际,

愿从此见不到我的人心中浮现这样的念头:

“他这个人可洞悉那里的奥秘。”

当丧钟开始为我哀鸣,一阵轻风吹过,

哀音随之一顿,旋即继续轰鸣,

仿佛新的钟声又起,可有人会说:

“他听不见了,过去对这却总留心”?

该诗五个诗节,均采用扬抑扬格。那几乎同样长度的话行以其不同的韵律配合诗的内容,呼应诗歌主题,给诗增添一种挽歌式的忧伤。例如,诗的第一行中trem nlous一词词尾的“S”音同Stay一词词首的“S”音紧连构成“S”音的重叠,这是一般诗人竭力避免的。然而,这一多少显得有些笨拙的“S”音重叠减缓了诗句的节奏,使它摇摇晃晃地象一个年迈的老人正在蹒跚地走离生活的舞台,或者象一个垂暮之年的农夫在一个夏夜送别客人后正在关好农舍的后门。哈代利用视觉,听觉的刺激赋予诗新的形式。

二、诗歌的主题

哈代诗歌的主题涉及范围很广,有爱情诗,死亡诗,自然诗,反战诗等,这些都是传统的诗歌题材。但哈代生活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有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科学发现及哲学思想的影响。他阅读了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并接受了其“适者生存”的思想。哈代也深受叔本华“内在意志”的思想的影响。这些影响促使他以新的角度对待传统的诗歌题材。正如哈代曾对Robert Graves 所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传统的形式表达传统的内容,但要尽力比前人做得更好。”

哈代一生写了很多反战诗,但他不像传统诗人那样把诗歌主题集中在探讨战争的道德与否、正义与否,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战争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伤害。例如,《鼓手霍奇》一诗中,我们看不到对战争场面的描写,看不到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歌颂,所看到的只是战争给人们心理造成的伤害。诗歌以霍奇简陋的葬礼开始。他战死后被扔到坑里掩埋,没有棺木,没有墓碑。诗歌中所用“veldt”(南非荷兰语,意为草原或平原)一词给人一种陌生、空旷感。另外对“kop je”(小山),“Karoo”(高原)等南非荷兰语词汇的使用表明了霍奇远战他乡的异化感。

年轻的鼓手霍奇一无所知———

他刚来自威塞克斯故乡———

他不知道广阔的非洲高原意味着什么,

那莽莽丛林,还有尘埃覆盖的沃壤,

也不知为何茫茫夜色里

奇异的星座在雾霭中闪亮。

诗歌通过霍奇的惨死表现了在布尔战争中无数像鼓手霍奇那样的无辜青年,对非洲的莽莽丛林和地下黄金一无所知。他们依恋故乡,从未想到要远征他乡,掠夺他人财产,却被迫离乡,战死疆场。死后也不能回乡,只能夜夜孤寂地面对陌生的星座。

然而这不知名的原野一角

将是霍奇的永久陵墓;

他那北方人朴实的胸膛和大脑,

将长成一棵南方树木,

而那陌生的星宿将光芒闪耀

永远主宰他的命运。

哈代没有着墨于战士的欲血疆场,而是通过描写一名普通士兵的惨死他乡及死后灵魂的孤寂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

三、诗歌的创作技巧

哈代在诗歌创作中广泛摄取其它诗歌流派的营养,作为借鉴,为自己的创作服务。其中,哈代对现代派诗歌创作技巧的吸收与借鉴使其诗歌风格奇特,成就非凡,并影响了一大批现当代诗人,如艾略特、庞德等。哈代写诗不像浪漫主义诗人那样,让情感漫溢,直书胸臆。他常借助于自然界的意象,来使自己的感情“移位”,用客观世界的对应物来表现主观范畴的情感,将主体感觉和客体具象天衣无缝地联结起来,同时也把自己的强烈情感及亲身经历隐藏起来。这一创作技巧促进了后来艾略特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的写作原则的产生。所谓的“客观对应物”是[1:244]:以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言之,寻找一组物体,一种境遇,一连串事件,它们将成为那种特定情感的表示式;这样,那些一定会在感觉经验中终止的外部行为一经做出,就会立即引起情感。

此外,哈代这种借助于意象来表达感情的创作方法也对印象派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Ford M adox Ford曾指出:“哈代为印象派的发展指引了道路。”[9:24]下面以哈代的诗《当万国崩溃时》为例阐述他对意象的巧妙运用。全诗由三个诗节组成。其中,每一诗节展现一幅田园画卷。诗

?

7

7

?

2008年3月 成 馨 哈代诗歌的现代性 第1期

歌以一幅农耕图开始:

只有一个人在耙地沉默缓慢地徐行

一匹老马步履蹒跚,垂头丧气,

他们仿佛半睡半醒。

诗人通过孤独缓行的农夫,步履蹒跚的老马等生动形象给读者展现一幅萧瑟凄凉的农耕图。其中“clod ”,“slow ”,“silent ”,“stum bles ”,“asleep ”,“stalk ”,等词的使用更增添了图画单调,沉郁的氛围。诗的第二节是一幅田野上袅袅青烟升起的图画:

只有几缕不冒火光的青烟从茅草丛中袅袅升起。同样的故事将继续重演纵然古往今来朝代更易。

这一节的开始,诗人使用了“w ithout flam e ”,”coach -grass ”等词延续了第一节中单调,沉郁的气氛。但随后“青烟”这一意象的引入给图画增添了一丝生气。这里“青烟”象征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它没有因“朝代更易”而停止或变迁。诗歌的第三节展示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战争已消失,一位少女和她的情郎说着悄悄话来到田野。“战争的轶事将如同烟云没入夜光;/而他们的故事还将流传不息。”诗人通过这一意象告诉读者战争是短暂的而生活与爱情是永恒的。

哈代是继往开来的诗人。哈代诗歌是英国诗歌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必然环节。在哈代诗歌中有浪漫主

义的激情和对痛苦的敏锐感受,有现实主义观察现实的冷峻目光,还有现代主义对文学创作的革新。一方面,他运用传统格律创作传统题材的诗歌。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他在诗歌形式,主题及写作技巧方面呈现出现代性。因此,在欣赏哈代诗歌时,不难发现其中的现代主义、尤其是象征派和意象派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飞白吴笛:《梦幻时刻-哈代抒情诗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3]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6]张中载:《托马斯.哈代的诗》,外国文学,1986年第二期.

[7]E .高撕:"哈代先生的抒情诗",陈焘宇,《哈代创作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8]Johnson,Trevo r .A C 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Poem s O f Thom as H ardy,M acaillan Education L T D ,1991.[9]Schnidt,M ichael .A n Intruduction To 50Modern B ritish Poets,Pan Books L T D ,1997.

[10]R iquel m e,Paul,John ."The modernity of Thom as Hardy’s Poetry".In The Cam bridge Companion To Thom as Hardy,Shanghai Foreign L 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The M ordern is m C hara cter istics of Hardy ’s Poem s

Cheng X in

(A nyang Teachers College,455000)

A bstract :Thom as H ardy’s achievem ent lies no t only in his novels but also in his poetry .H e p roduced 918poem s in his life .L iving in the transitional ti m es has colored H ardy’s w riting .H is poetry p resents both V ictorian and modern characteristics .The p resent paper is a discussion of the modernis m characteristics of H ardy’s poem s in ter m s of the for m s,them es and w riting techniques .It ai m s to p rovide more evidence of the modernity of Hardy as a poet . Key words :modernis m characteristics;fo r m s;them es;w riting techniques

?

87?2008年3月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期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荡漾(yànɡ)青荇(xìnɡ)笙箫(ēnɡ)长篙(hāo) B.沉淀(àn) 漫溯(sù) 罗绮(qǐ)饥馑(jǐn) C.憔悴(áo) 絮聒(xù) 监禁(ān) 棱角(lénɡ) D.桅船(wéi) 朝夕(āo) 灼热(ó) 弯曲(qū ) 解析A项,“篙”读ɡāo。 答案 A 2.依次填入下列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①揉碎在浮藻间,着彩虹似的梦。[来源:学_科_网] 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着中国呀…… ③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 A.沉淀封锁摇摆 B.沉积封锁招摇[来源] C.沉淀封锁招摇 D.沉积笼罩招摇 解析沉淀:凝聚、积累,用来形容“梦”更加逼真,化无形为有形。沉积:重在聚积。封锁:用强力阻断和外界的联系。笼罩:遮盖。摇摆:摆动。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拟人化手法赋予青荇人格化。 答案 C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5分) 如今,不少老师感慨孩子“不好教”,但这不足以成为体罚学生的理由。转化后进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我们心浮气躁,工作一曝十寒,教育必然没有效果。教育是门艺术,它讲求技巧,需要循循善诱。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对教师的臣服,管理学生的办法就是扇耳光,这样的教育方式也难免太过拙劣。正如有网友指出的,“孩童如璞玉之未琢,治玉之道,在于顺其天然文理而精雕细刻,体罚犹如以刀斧攻玉,粗鲁野蛮,鲜有不碎者!”

A.一蹴而就B.一曝十寒 C.难免D.精雕细刻 解析C项,难免:不容易避免,免不了。此处应用“未免”,意思是对人对事的委婉批评。A项,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B项,一曝十寒:比喻学习或工作没有恒心。D项,精雕细刻: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5分) A.1928年,他故地重游,于归国途中的11月6日,在轮船上写下了《再别康桥》。 B.几经周折,电台的同志才帮助出租车司机查找到了这只手提包的失主是第一热电厂的一名会计丢的。[来源] C.艾青五岁时被领回自己家,但是在家里依然受歧视。[来源:学|科|网] D.由于读者的生活阅历有深有浅,文艺修养和鉴赏能力有高有低,所以有的读者可能会把《老马》一诗看成“写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 解析B项句式杂糅。[来源] 答案 B 5.默写(5分) (1)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答案(1)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2)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来源:学&科&网] (一)阅读闻一多的《死水》,完成6~8题。 6.诗中的“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死水变成了一沟绿酒在冒泡沫……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哈代诗歌

黑暗中的鸫鸟 1900年12月31日 我倚在以树丛作篱的门边, 寒霜像幽灵般发灰, 冬的沉渣使那白日之眼 在苍白中更添憔悴。 纠缠的藤蔓在天上划线, 宛如断了的琴弦, 而出没附近的一切人类 都已退到家中火边。 陆地轮廓分明,望去恰似 斜卧着世纪的尸体, 阴沉的天穹是他的墓室, 风在为他哀悼哭泣。 自古以来萌芽生长的冲动 已收缩得又干又硬, 大地上每个灵魂与我一同 似乎都已丧失热情。 突然间,头顶上有个声音

在细枝萧瑟间升起, 一曲黄昏之歌满腔热情 唱出了无限欣喜,—— 这是一只鸫鸟,瘦弱、老衰, 羽毛被阵风吹乱, 却决心把它的心灵敞开, 倾泻向浓浓的黑暗。 远远近近,任你四处寻找, 在地面的万物上 值得欢唱的原因是那么少, 是什么使它欣喜若狂? 这使我觉得:它颤音的歌词, 它欢乐曲晚安曲调 含有某种幸福希望——为它所知 而不为我所晓。 (飞白译) 她的名字

在一本诗人的书叶上 我画着她芳名的字形, 她像是光艳的思想的部分, 曾经灵感那歌吟者的欢欣。 如今我又翻着那张书叶, 诗歌里依旧闪耀着光彩, 但她的名字的鲜艳, 却已随着过去的时光消淡。 徐志摩译 窥镜(哈代) 我向着镜里端详,思忖, 镜里反映出我消瘦的身影, 我说:“但愿仰上帝的慈恩, 使了我的心,变成一般的瘦损!” 因为枯萎了的心,不再感受 人们渐次疏淡我的寒冰, 我自此可以化石似的镇定, 孤独地,静待最后的安宁。

但只不仁慈的,磨难我的光阴, 消耗了我的身,却留着我的心; 鼓动着干潮般的脉搏与血运, 在昏夜里狂撼我消瘦了的身影。 原诗有英文标题:《I Look into My Glass》

(英语毕业论文)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注定的女性悲剧命运

最新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2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3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4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5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文言语体在英文歌词 6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 7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8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9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versation 1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 论《马丁伊登》中一个成功者的幻灭 12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3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4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 15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16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17 《大地》中赛珍珠女权主义分析 18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 19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 20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21 对鲁滨逊性格特征的分析 22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23 生态视角下解读《荒野的呼唤》 24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25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 26 论托马斯哈代《还乡》的悲剧效果 27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28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回避方式 29 浅析广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30 An Analysis of the Nam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1 社会阶层与语言关系在《雾都孤儿》中的投射研究 32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33 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品牌发展 34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35 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理想与现实 36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37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38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39 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40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4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谈哈代和及其抒情诗

谈我心中的哈代及其抒情诗 邢孟达 (白城师范学院外语系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其长达60余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写出近百首不同题材的诗歌。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抒情诗在主题、抒情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通过作者由不懂哈代到读懂哈代直至回味哈代这一过程主线的描写,分析阐述了哈代抒情诗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哈代抒情诗抒情风格艺术特征 高中时期,我不懂哈代。记得那时只为《傲慢与偏见》、《飘》等名篇而激动不已。似乎这些东西都曾给过我轰轰烈烈的感觉。可是,上了大学之后,时常觉得自己的这条神经近乎麻木了。就在这个时期,我读了哈代。他的小说优美而痛苦,我不禁为他的“悲哀”和深沉所深深感动。更重要的是它留给我“思想”。 一、关于哈代 19世纪中叶,英格兰西南部沿海的多塞特郡的博克汉普屯是一个有着田园色彩、牧歌情调的美丽村落。它远离现代工业世界而保持着古老传统,恬静优美、古朴寂寥。英国小说家、诗人哈代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并从此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理想,终生去追求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哈代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也适合艺术家成长的土壤。哈代热爱大自然,领略着大自然的美感、神秘、恐惧和诗意,并形成了他以后创作的一大特色。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并培养出对音乐的非凡感悟力。同时,音乐培养了哈代多情的气质,对他未来作品的情调有极大的影响。哈代最初的兴趣在诗歌方面,但后来转为小说。他以家乡为背景,以熟悉的乡村生活为创作题材,以长篇小说《枉费心机》逐渐步入文坛。到了20世纪,哈代以诗人的面孔再次蜚声文坛,他用诗抒发感情,探索哲学、回顾历史。在他的小说和诗歌当中,哈代用古名“威塞克斯”来称呼自己的家乡,并且充满诗意的描绘了威塞克斯风情及其悲凉秀美的景观。同时也深刻的再现了资本主义文明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为英国残存的宗法制农村生活的最终消逝而唱出了一曲曲无尽的挽歌。 世上绝没有完全的积极和绝对的消极,只是人们不愿正视罢了。正当当时的社会道德准则禁锢着人们精神的时候,是哈代第一个手持利剑勇敢的站了出来,把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毫无保留的释放给每一个人。他的悲观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感于原始淳朴的农村为隆隆的机器声所打破,为心中的恬静乡村即将消失而发出的感慨。他的悲哀是由爱而生的。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等几部小说,我似乎清晰的感受到了这种“哈代式”的悲哀。 一部小说洋洋数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而对于一个在校的学生来说,又能读懂、读透几部呢?当我迫不及待的想更快、更清晰的了解哈代的时候,拜读了他的诗。一读便被其深深震动——他的“悲哀”、他的柔情、他的质朴、他的深沉、……。透过他的篇篇诗句,似乎可以毫无遮拦的看到哈代那颗敞开窗扉的心灵——对逝去爱妻的怀念、对年少时一往情深少女的眷恋、对生物的爱护、对友人的思念、为生灵苦难的呐喊、对人性的讴歌、对战争的憎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正如哈代的第二个妻子所说:“要知道哈代的一生,

托马斯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探源

李慧《托马斯?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探源》 时间:2010-03-21 12:34:05 来源: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要:在哈代的众多诗歌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爱情诗体现出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但相对于他创作的以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抗争为题材的悲剧小说,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自有其独特根源。本文从隔岸怀旧的审美情怀、悲观主义的时间意识和无处不在的命运征兆三方面为其爱情诗的悲观色彩寻根溯源,展现出哈代诗歌在其深层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上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因素与价值。 关键词:哈代爱情诗悲观主义怀旧时间征兆 如果说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那么,他对于20世纪英国文学最重要的贡献则是他的诗歌。20世纪后再无小说问世的哈代,却因创作了近千首诗歌而成为代表当时英国诗歌主流的杰出诗人。无论对于作家本人还是世人而言,作为诗人的哈代与作为小说家的哈代相比,似乎毫不逊色。在哈代本人心中,诗歌甚至比小说更能表露他的思想和感情。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在诗里,我可以充分地表现与顽石般的消极意见相对立的思想与情绪…如果伽利略用诗来宣布地球自转的话,宗教裁判所也许不会为难他…”[①] 就世人评价而言,英国著名诗人菲利普·拉金甚至认为哈代是20世纪超过艾略特和叶芝的诗人,其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诗能“年复一年地让人感到惊喜”。[②]无论是在小说还是诗歌中,哈代创作均呈现出浓厚的“悲观主义”思想和阴郁的“悲观气质”,这一点已为众多的哈代研究者广为认同。然而在本文看来,这一创作特点在其形成根源和具体表现上却并非铁板一块、整齐划一。 首先,哈代诗歌中的悲观主义与其小说中的悲观主义有着不尽相同的影响因素。就创作内容而言,虽然人物与客观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冲突及其造成的悲剧在其诗歌、小说中皆有体现,但哈代小说中的悲观色彩主要来自他对社会现实中的悲剧冲突的思考,包括威塞克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弊病、英国南部宗法制传统社会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侵入、淳朴的道德伦理观念与资本主义的伪善行为、农民日趋困窘的生活与资产阶级的压迫扩张之间的冲突等。此外,维多利亚时代的农村与城市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在他的小说中都得到了现实主义的展现,而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随着这一社会背景的展开而呈现出历史的必然性。虽然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中也夹杂着复杂的个性、心理、精神、自然及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但这些复杂的悲剧因素被融入小说所展现的深刻广阔的社会生活悲剧中而呈现更多的价值取向。相比之下,诗歌所涉及的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素材容量显然不及小说丰富,也无法在短小

哈代与徐志摩诗歌解读

哈代与徐志摩诗歌解读 徐志摩十分欣赏哈代。在诗歌领域,哈代对徐志摩的创作颇有影响。本文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为例,分析两者诗歌之间的借鉴与承袭。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徐志摩1928年发表于《新月》诗刊上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忧伤哀婉的笔调铸造了一个“梦”的主题,令人不解又令人流连。徐志摩作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深受欧美浪漫主义的影响,早期的诗歌由于爱情的顺遂而崇尚爱与自然表现出清新飘逸的风格,如《再别康桥》、《沙扬拉娜》,后期由于理想的破灭和婚后情感的无奈,诗歌染上了一层哈代式的忧伤哀愁。哈代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家声名远播,作为诗人,他同样成绩斐然,其成就集中体现在他的8部诗集中,其中以《威塞克斯诗集》最为有名。徐志摩情有独钟于哈代,并视他为心中英雄。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哈代诗歌影响,一如卞之琳所说:“徐志摩写诗,要说还是和二十世纪英美现代派有缘,那么也仅限于与哈代。” 一、对哈代式悲观的认证和转型 1.认证 哈代的一生几乎都在自己的故乡多塞特郡度过,那里空气清新,风景怡人,赋予了哈代大自然般的美好气息;那里交通闭塞,道路难行,几乎远离工业与文明,正是这种淳朴与远离给予哈代田园牧歌式的生命。然而,美好总是匆匆而去,在他生活的维多利亚后期,资产阶级工业文明正渐渐侵蚀着英国古朴的农村,正是这种传统与文明的对立,使哈代在矛盾与冲突中产生了对生命深深的悲观与质疑,这是他悲观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而生活在中国的徐志摩在1928年发表他那首《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时已距离开他生命中的康桥生活已有六年之久。虽然作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诗歌总是呈现出唯美浪漫的气息,然而在五四后,面对社会的满目苍夷,理想的支离破碎,个人情感的分崩离析,徐志摩思想中最后的那丝美好纯粹也被打上了怀疑的阴影,他不禁叩问人生的意义: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徐志摩思想上不觉地滑向了悲观主义。而他本身是个忧郁的诗人,他的悲观主义更赋予了一种宿命的色彩。正是后期的这种悲观主义使徐志摩在思想上对哈代更加赏识和靠近,他在哈代身上找到了精神的自我,并实现了其对哈代悲观主义心理上的趋同与认证,体现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就是那首:《残春》 昨天我瓶子里斜插着的桃花 是朵朵媚笑在美人的腮边挂; 今儿它们全低了头,全变了相:

十首中国现代诗歌

十首中国现代诗歌 这里所列影响最广的十首中国现代诗,包括诗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一些影响虽大的概念诗、口号诗等不在其列,而一些诗好影响力不够的,也只能割爱。这十首诗,应该代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十、汪国真: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一句话点评:曾经风靡一时的诗人,诗虽一般,但对安抚一些人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影响力指数:★★★ 九、舒婷: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驱,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一句话点评:语言铿锵,直抒心臆,是极好的朗诵诗。 影响力指数:★★★★ 八、郑愁予: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一句话点评:意境优美深婉,中国现代抒情诗之绝唱。 影响力指数:★★★ 七、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句话点评:含蓄隽永,优美如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影响力指数:★★★★ 六、北岛: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简析哈代诗歌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03944548.html, 简析哈代诗歌风格 作者:高岚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4期 摘要:英国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一生著述丰富,他成名于以小说创作,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而其一生却钟情于其诗歌创作。哈代的诗歌自成一格,在其诗歌创作中不断对节奏,韵律和词汇方面进行实验创新,对后世很多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拟从其诗歌主题及诗歌语言两方面对其诗歌风格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主题;平衡;悲剧;节奏;韵律 作者简介:高岚(1979-),女,汉,硕士,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托马斯·哈代(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国诗人、小说家,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和诗歌创作受到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华兹华斯。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代表作品有《韦塞克斯诗集》,《早期与晚期抒情诗》,《德伯家的苔丝》。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今天,在他去世近一个世纪以后,他的作品仍然在学校和读者中广泛被阅读。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他的诗歌特别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学者们认为,哈代在1898至1928年间发表了900首诗,而实际的数目可能更高。在文学批评家中,关于哈代作为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中所应给与的地位,争论一直都是非常激烈的。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是一个信仰与民族的大融合时代,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诗人哈代在我们看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这种复杂性在其诗歌作品中尤显突出。因此,在阅读哈代的诗歌时,我们必须考虑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肯定已经意识到的社会事件和发展的语境。而且除了那些影响19世纪90年代许多人生活的发展变化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哈代自己的生活背景,以及他在他的生活中所经历的事件。哈代的诗歌和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独特的英国乡土气息。都设置在他所说的“威塞克斯”地区,哈代似乎渴望回到过去,回到过去的样子。尽管他对工业化将对英国的产生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但这种回到过去的经历也包含了一种渴望重温他和艾玛结婚的那些年,虽然他深知自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了。然而,如果认为他的诗歌只关心个人问题,那就是错误的。他的诗歌中也涉及诸如关于战争,自然,爱情,人性等的种种主题。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湖北人。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代表作品:《七子之歌》、《醒呀》、《死水》。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心学而且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其代表作是《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1941年诗人来到延安,从此诗风转向悲壮高昂。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食指,本名郭路生,北京人,当代诗人。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代表作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舒婷,当代女诗人,生于福建厦门。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1979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基本解读】 闻一多的《死水》写于1925年。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允许大家联想,允许大家见仁见智。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在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1928年7月底的一天,徐志摩一个人悄悄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但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的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到了11月6日在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再别康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案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闻一多及其诗作风格;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诗作风格;了解艾青的生平简历及其诗作风格;了解食指的生平简历及其诗作风格;了解舒婷的诗作风格;了解朦胧诗。 2.技能目标 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意象,领会诗人情感;分析诗歌语言,了解诗歌风格;注重诵读,增进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情感目标 体味闻一多爱国之情的痛苦与激愤;理解徐志摩对康桥的无尽的眷恋与赞美;体会艾青对苦难的中国的赤诚与悲哀;品味食指对生命的热爱;领会舒婷对海岸的思慕。 走向高考 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把握全诗的总体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青年一般都喜欢文学作品,特别是诗。因为青年有朝气、有理想、富于热情、喜欢想像,所以有人说,诗是属于青年人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代代诗人层层不穷,众多的流派异彩纷呈。特别是自“五四”前夕新诗诞生以来,通过诗人不断的探索、发展和创造,新诗这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研习《死水》(新格律诗) 1、写作背景 在现代史的发展史上,还有另外一位主将——闻一多。

我们可能知道他拍案而起的故事,但另外,对于“新月派”,他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他是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词造的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美感)、建筑美(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他善于运用深沉的理智控制炽热的感情,用整饬的诗体规范丰富的内容。我们不妨用他的诗集《死水》比喻他的创作:“‘死水’下潜伏着火山。”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般看法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望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奠定了本诗的情感根基。 2、板书设计 死水丑恶无可救药彻底失望 翡翠、桃花、罗绮、云霞——静态描写 绿酒、珍珠(变成、咬破)——动态表现丽语写丑恶(反讽) 自吹自擂无耻吹捧——听觉感受 愤慨至极无情诅咒呼应首节 3、写作特色 ⑴寄托(隐喻)和象征 寄托:一沟死水—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鲜明的批判精神 象征:①美国社会;②北洋政府;③黑暗的中国现实。 ⑵反讽手法的运用 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出一种反讽的氛围来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美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写得越美,越引人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哈代诗歌的现代性

第21卷第1期 2008年3月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angjiak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Vol .21 No .1 M arch,2008  收稿日期:2008-01-12 作者简介:成馨(1974-),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安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哈代诗歌的现代性 成 馨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托马斯?哈代的主要成就不仅在于小说创作。20世纪初,哈代以成熟的诗人身份出现于英国文坛,并为后人留下了918首诗作。哈代的诗歌既不是维多利亚时代风尚的,也不像现代派诗人那样走极端,而是兼有这两种风格特征.可以说,哈代是从维多利亚时代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诗人,在英国诗歌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本文拟就从哈代诗歌的形式,主题及创作技巧等方面作一粗浅分析,通过对哈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的探讨,表明哈代作为诗人的现代性一面。 关键词:现代主义色彩;形式;主题;创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56(2008)0076-03 托马斯?哈代(1840-1928)不仅是19世纪英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也是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诗人。由于他的诗歌多以传统题材为主题且诗歌中充满了对原始农村生活的怀念,传统派诗作。英国诗人Philip s L artin 就认为:“英国有反现代派的乡土传统诗派,哈代就是这一派的中心人物。”[5: 69]我国著名学者张中载对哈代的诗歌进行了分析梳理, 也提出了:“哈代是英国传统派诗人”的观点。[6:23] 哈代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纪交替之际,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与西方哲学探索的深入使现代文学创作迅速兴起。他们挑战传统,运用各种手段达到对传统文学从形式到内容的变革。哈代的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时代的烙印。随着哈代研究的深入,评论界开始注意到哈代诗歌的现代性。吴笛[2:12-13]在其著作的前言中写到:“一般认为,哈代是一位传统诗人。但也应注意到他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也对传统进行了突破。”并且她进一步表明:“哈代诗歌中有着浓烈的现代意识。”同样,张伯香也指出:“在哈代的作品中,我们既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现在。”[4:310]A sh N icholas 认为:“哈代在其诗歌中以强烈的现代主义声音表现了对浪漫主义但哈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不仅表现在上述诸方面。本文拟从其诗歌的形式,主题及创作技巧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哈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 一、诗歌的形式 传统派诗人注重诗歌的内容,其诗歌常囿于十四行诗,民谣等形式。而现代派诗人多为有机的形式主义者。他们认为形式是语义的有效荷载和补充。 哈代也十分注重诗歌的形式。正如张中载所说:“哈代 的诗变化多端,形式各异。他写诗不拘泥于传统格局,随心 所欲地设计自己喜爱的诗体。”[4:84]哈代对诗歌形式的创新与他早年从事建筑师的工作及对音乐的爱好有关。他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可从其诗歌形式中窥见一斑。例如,在一首以死亡为主题的诗《莫要为我遗憾》中,诗人劝说人们不要因为他的死而难过: 莫要为我遗憾;在和煦的大树下面,我无忧无虑,沉睡安然。 迅速如同光线,我飞翔,如仙女一般,狂喜地飘动,不害怕夜晚。 欢乐全然消逝,我对此却一无所知,把万变的世态看成静止。 …… 这首诗十个诗节,哈代借助音步的数量(每个诗节三行,第一行四个音节,第二行六个音节,第三行十一或十二个音节)巧妙安排使得每节诗在视觉上都形同一座坟冢,生动形象地呼应了诗歌的死亡主题。韵律是哈代诗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囿于传统格律,通过不断地变换格律、韵律和诗的长短为诗的内容也为诗的音乐感服务。例如,《身后》一诗。 ? 67?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_1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朱琳 / 刘虹 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诗歌。 第一课时 课间播放英国康桥配乐(肖邦小夜曲)图片,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导入语:在这首宁静的肖邦小夜曲的牵引下,我们也撑一支长蒿,在诗的长河里漫溯,轻轻地走进康桥,轻轻地走进徐志摩,让我们一起解读《再别康桥》。 预测:“康桥”在什么地方?诗人为什么要离开“康桥”?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开“康桥”的?等学生自由读——推荐生读——听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人间四月天》的图片,配以音乐)——全班诵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画、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让学生把从学习诗的语言中理解领悟到的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训练诗歌语言的散文化。 过渡:诗人离开令他魂牵梦绕的“康桥”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当诗人离开这个令他无限留恋的世界时,也没有带走“一片云彩”。1931年11月19日,年仅35岁的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噩耗传来,成千上万的年轻读者,一

边流着泪,一边背诵他的《再别康桥》,以寄托对这位年轻诗人的哀思。诗人离开这个世界70多年了,诗中精品《再别康桥》让人读后不忘,回味无穷,为什么?这都缘于它用美好的形式传递出永恒的主题:人们对美好的事物不再的追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新月派诗人所追求的形式上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请班上朗诵好的同学示范读《再别康桥》,然后女同学读《死水》1~3小节,男同学读4、5小节,对比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⑴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同:A,押韵 B、两首诗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异:《再》回环复沓,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⑵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有色彩的词语。 ⑶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第二课时 导入:刘勰曾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本单元只是一个窗口,目的是将我们的目光牵引向浩淼的诗的海洋。现在让我们沿着诗的发展脉络漫溯……(用幻灯片投出中国新诗发展脉络。) 只有懂得生命的重要,才能真正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命,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 十首最值得阅读的现代诗: 一、余光中的《等你, 在雨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 有韵地, 你走来 看过好多关于这首诗的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关于科学馆和瑞士表那阕如何精彩的 文字,说是古典与现代结合云云,不过,个人认为,这两个意象的出现也许就是这首诗唯一的败笔,西装和瓜皮帽的搭配让人看着怎么也不舒服。 二、林徽音的《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据说徐志摩就是因为爱慕这位才女才开始写诗的,不过,林徽音最后却选择了梁思成,后来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也是因为这个典故。我想,一个能写出这样作品的名字是不需要借助典故来记忆的。 三、废名的《星》: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冯文柄把他酷爱的老庄融入诗中,作品中到处流淌着思想。那些所谓的哲理诗和他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四、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在所有以断章为题的作品中,这个是最有名的了。不过,很多权威评论家的解释却是作者本人不能苟同的。 五、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哈代的诗NEUTRAL TONES中英对照

NEUTRAL TONES WE stood by a pond that winter day, And the sun was white, as though chidden of God, And a few leaves lay on the starving sod, --They had fallen from an ash, and were gray. Your eyes on me were as eyes that rove Over tedious riddles solved years ago; And some words played between us to and fro-- On which lost the more by our love. The smile on your mouth was the deadest thing Alive enough to have strength to die; And a grin of bitterness swept thereby Like an ominous bird a-wing?. Since then, keen lessons that love deceives, And wrings with wrong, have shaped to me Your face, and the God-curst sun, and a tree, And a pond edged with grayish leaves. 灰色调 那个冬日,我俩木立池边, 苍白的日光,如同受了上帝的责备, 几片叶子飘零在干枯的草甸, ---那是岑树的落叶,一片死灰。 你顾盼的目光漂游不定, 仿佛在昔日乏味的迷雾中穿行, 那时我们说话俏皮,唇枪舌剑, 结果却是心灵受损,为的只是爱情。 你唇边的微笑毫无生气, 一如临终前的微笑,冰凉僵滞, 一阵苦笑掠过脸庞, 如同一只不详之鸟展翅。 从那以后,爱情的骗局使我铭心刻骨。 酸辛和悔恨,在我心中重新交织出 你的面容,苍白的冬日,那棵树, 还有池边飘零的枯叶落木。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设计第5课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1、抓住关键词语,理清各首诗思路,熟读成诵;了解 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吟咏,品味诗歌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的 作用,感受诗歌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3、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 诗中营造的意境。 【自学引领】 培养纯正的文学兴趣,就要从诗开始,诗是要读的,同 学们在翻开这课书时,请放开你的喉咙,大声地读出诗人真 挚的情感。 1、《死水》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在美国,他遭受了一个中国人在外国的种种歧视,1926年,诗人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美好愿望回到祖国,然而眼前的一切却使他深深失望,他感到 痛苦、愤懑,渴望这一切都将毁灭,让祖国变成一个“美好 的存在”。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他创造了一系列丑恶的意象,以讽刺的基调贯穿全诗,这就是《死水》。朗读时要注 意这种讽刺是带有深恶痛绝的感情的,不可流于轻浮。 《死水》是新体格律诗,它的格律继承了旧体诗词的某 些写法,以四行为一节,朗读时要按定型的“四步音”来读,

例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论 2、《再别康桥》 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去了,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 春秋如划过天际的流星,在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奇观,他 走时没有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留下了永远的《再别康桥》,他就是徐志摩。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一段 难忘的日子,在临别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来 到剑桥大学碧波荡漾的康河里泛舟,在康桥上漫步,他流连 忘返,如醉如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蛰伏 在他心中诗人的天命,于是吟成这首《再别康桥》。 读这首诗时,你的心会与诗人一起飞翔在剑桥柔美的康 河岸边,在一咏三叹中,那错落有致的诗行会在你的心中如 音乐般,如流水般荡漾开来,尽情地在那徐行缓步的韵律中 体会诗歌的美吧!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这位诗人手中始终高擎着“火把”,为我们送来“黎明 的通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高歌“大堰河,是 我的保姆”;他是地主的后代,但始终站“在浪尖上”,唱 着“光明的赞歌”;他像一块“礁石”,向当时以及多年以

托马斯哈代

生平 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哈代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于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 《无名的裘德》、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 《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主要作品 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2008) 卡斯特桥市长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2003) 绿荫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 (2005) 红色紧身衣The Scarlet Tunic (1998) 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998) 雪岭传奇The Claim (2000) 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998) 无名的裘德Jude (1996) 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1994) 集市过后的那天The Day After the Fair (1987) 西波雷奇遇Exploits at West Poley (1985) 两份雄心的悲剧A Tragedy of Two Ambitions (1973) 枯萎的臂膀The Withered Arm (1973)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还乡 托马斯哈代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Thomas Hardy A SATURDAY afternoon in November was approaching the time of twilight, and the vast tract of unenclosed wild known as Egdon Heath embrowned itself moment by moment. Overhead the hollow stretch of whitish cloud shutting out the sky was as a tent which had the whole heath for its floor. The heaven being spread with this pallid screen, the earth with the dark vegetation, their meeting-line at the horizon was clearly marked. In such contrast the heath wore the appearance of an installment of night which had taken up its place before its astronomical hour was come: darkness had to a great extent arrived hereon while day stood distinct in the sky. Looking upwards, a furze-cutter would have inclined to continue work; looking down, he would have decided to finish his faggot and go home. The distant rims of the world and of the firmament seemed to be a division in time no less than a division in matter. The face of the heath by its mere complexion added half-an-hour to eve: it could in like manner retard the dawn, sadden moon, anticipate the frowning of storms scarcely generated, and intensify the opacity of a moonless midnight to a cause of shaking and dread. In fact, precisely at this transitional point of its nightly roll into darkness the great and particular glory of the Egdon waste began, and nobody could be said to understand the heath who had not been there at such a time. It could be best felt when it could not clearly be seen. Its complete effect and explanation lay in this and the succeeding hours before the next dawn: then and only then did it tell its true tale. The spot was, indeed, a near relation of night; and when night showed itself an apparent tendency to gravitate together could be perceived in its shades and the scene. The somber stretch of rounds and hollows seemed to rise and meet the evening gloom in pure sympathy, the heath exhaling darkness as rapidly as the heavens precipitated it. The obscurity in the air and the obscurity in the land closed together in a black fraternization towards which each advanced half way. The place became full of a watchful intentness now. When other things sank brooding to sleep the heath appeared slowly to awake and listen. Every night its Titanic form seemed to await something; but it had waited thus, unmoved, during so many centuries, through the crises of so many things, that it could only be the imagined to await one last crisis---the final Overthrow. It was a spot which returned upon the memory of those who loved it with an aspect of peculiar and kindly congruity. Smiling champaigns of flowers and fruit hardly do this, for they are permanently harmonious only with an existence of better reputation as to its issues than the present. Twilight combined with the scenery of Egdon Heath to evolve a thing majestic without severity, impressive without showiness, emphatic in its admonitions, grand in its simplicity. The qualifications which frequently invest the fa?ade of a prison with far more dignity than is found in the fa?ade of a palace double its size lent to this heath a sublimity in which spots renowned for mere prettiness are utterly wanting. Gay prospects wed happily with gay times; but alas if times be not ga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