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贸易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日双方贸易背景及现状的挖掘,从中日间的贸易现状

及特点出发,对其间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及前景作了相应阐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区域性合作与交流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字:垂直分工体系、贸易摩擦、可持续性发展、双赢

背景:

从汉代开始,我国就与日本有贸易上的往来,自此以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19世纪的被迫开放国门,抑或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主动接纳,再到如今21世纪在经济上的息息相关,对中国而言日本是第一贸易伙伴,对日本而言中国是第二贸易伙伴,如今中日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和日本无法回避、需认真对待的双边贸易,期间所产生的问题以及摩擦及其发展,如今仍是众多国人关注的热点。

中日贸易现状:

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幅为9.5%左右。目前,中国已处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一,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

首先,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就拿资本资源为例,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资本总量的9.4%,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资本储备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日本的资本资源则占世界资本总量的6.9%,其原因在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都限制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同时又鼓励本国的企业去海外投资,使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

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就拿知识技术资源为例,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1.85%,而日本则占14.7%。这种资源上的差异为两国进行经贸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其次,从具体的产业来看。在纺织品领域,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方

面远远低于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日本则具备技术优势,具体表现在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

二、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

1、贸易规模扩大

近年来,中日贸易发展势头惊人,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1年双边贸易额为877.2亿美元,2002年1019亿美元,2006年2073.6亿美元,而2010年的贸易额更是直逼3000亿美元,形成一个贸易额不断扩大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2、加工贸易比重较大

在中日贸易中,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对日出口总额的54.1%,这一比重应该说是相当大的。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中,真正用于中国人消费的只有50%左右,其余大都在中国加工完后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

3、对日出口产品结构得到改善且出口产品中含有较大的进口成分

过去,中国对日出口商品大类中,纺织原料及制品一直保持第一大商品的地位,约占对日出口总额的1/3;食品居第二位;机电产品及零部件居第三位,其次为石油矿产品、化工品、工艺品、土畜产品等。而近年来,纺织品、食品的比重逐渐下降,机电产品的比重急剧上升,其比例已超过4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举措。它表明:中国对日出口产品不再以纺织品、食品等产品为主,产品结构逐渐得到改善。

中日贸易间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中日贸易间存在的问题

1、垂直分工(要素分工)体系未改变。

中日双方由于资源的差异性以及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差距,两国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属于垂直分工体系。

2、双边贸易不平衡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自2002年起中日贸易平衡状况发生逆转,中国由2001年的贸易顺差转为逆差,全年累计贸易逆差为50.3亿美元。2003年中方逆差达134亿美元,2004年208.6亿美元,2006年接近250亿美元,时至2010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的两国贸易,也未曾出现中方的顺差。

3、货币汇率的变化

近年来,日元的不断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对中日双边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日贸易的一大不稳定因素,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度跌破6.5比1,而日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保持在100比8左右。

4、两国贸易摩擦增多。

中日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双方的贸易摩擦就持续不断。1993年日本向中国征收硅锰合金的反倾销税,1995年日本对中国的棉府绸进行反倾销,1996年又对从中国进口的纯棉绸实施保障措施调查。进入21世纪后,

中日日贸易摩擦再度升级。2001年日本对中国的毛巾实施紧急进口限制,同年,又对中国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实行紧急进口限制。

中日贸易之间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双方对双边贸易差额分歧很大。

从中国的统计资料来看,在1978—2000年期间,中国对日贸易仅在1982年、1990—1991年、1996—1998年和2000年等7个年度出现贸易顺差,其他16年均为贸易逆差。因此,中国认为,长期对日本贸易逆差是一个重要、长期的问题。但是,日方并不持这种看法,相反认为日本对华贸易长期逆差。例如,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中国对日本出现1.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改变上年对日本逆差13.7亿美元的状况;根据日本的统计,2000年日本对中国出现贸易逆差,达到249.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7.4%,惊呼日本对中国贸易逆差增大。

第二、日本部分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日本政府采取出口限制措施,形成贸易壁垒。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中日本复苏最为缓慢。到目前为止,日本国内经济仍然不景气,失业状况没有好转;国内成本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部分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尤其是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实行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调整了产业结构,大大降低部分产品(例如,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其国际竞争力。另外,在流通渠道、流通环节上,中国的部分产品也占据相对优势。因此,日本政府为保护国内产品和国内有关部门的利益,采取紧急进口限制措施,不仅压抑了国内产品外销的热情,同时限制了中国产品在日本的销售与发展,成为了中国出口业务的一块心病。

第三、中国与日本经济上的往来是与中日外交与政治关系休戚相关的。

近年来,中日关系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国会议员甚至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在钓鱼岛的归属、东海划界、俄罗斯天然气管道等问题上多次制造事端结果,严重影响了中日双边关系以及双边贸易的正常发展,成为两国产生贸易摩擦的催化剂,同时抑制了中国与日本官方与民间经济两方面的发展进程,对两国经济互助造成了一定不必要的麻烦。

第四、日本对内销和外销产品设置双重生产标准。

在日本的双重生产标准下,日本国内销售的产品质量要优于出口中国的产品质量,导致销往中国的日本产品频频发生问题,纠纷不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贸易摩擦。

例如:2001年,在中国销售的三菱帕杰罗越野车的刹车系统频频发生故障,其主要原因就是产品实行了双重标准。日本本国市场上销售的帕杰罗越野车装备了ABS防抱死刹车系统,因此不需要安装感载阀。而当时在中国国内ABS并非必须的装备,因此,日本三菱为了降低成本,出口到中国的帕杰罗越野车没有安装ABS而是安装了感载阀,导致了刹车系统出现问题。

第五、中国日本贸易摩擦由来已久。

早在1995年初,日本根据WTO中的《农业协议》第5条特殊保障条款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和生姜提出限制进口措施,最终以中国实施出口配额管理和日方实施进口商申报管理而结束。2001年伊始,2月16日由日本457家毛巾工厂组成的日本毛巾工业联合会于在大阪召开临时总会,正式决定向经济产业省申请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