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任何一个国家为了达到社会稳定发展和国力日趋强盛的目标,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内部形势和外部环境提出在发展对外关系中具有较长期的、带有全局性和决定性的谋划,即对外战略。一套成熟的国际战略是一国对外纵横捭阖的保证。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命题的由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以“崛起”为题,分析、论证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向。在国际社会关于“崛起”的各种论调此起彼伏的同时,“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也开始愈演愈烈。从1990至2005年“中国威胁论”先后掀起五次高潮,每次高潮都引起一些国家的跟风和对中国逐渐强大起来对国际社会将产生何种负面影响的担忧。

为了化解来自国际社会的疑虑和担心,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首次用“和平崛起”这一概念来对外公开描述中国的未来形象,首次以“和平崛起”作为自身的角色定位。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平崛起作为官方语言的出现,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争论。在“崛起”前面加上“和平”两个字,目的在于回应国际社会所提出的疑问,即中国崛起不会像历史上以往的大国崛起那样引起国际冲突和战争,中国崛起是和平的而非战争的。但崛起这一提法存在以下问题: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虽然综合国力有了长足进步,但就“崛起”来说,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还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还远远没有达到“崛起”的水平,如果中国自己大讲崛起不仅有悖韬光养晦精神,使自己木秀于林,而且容易为“中国威

胁论”提供炮弹。在崛起前面加上“和平”,等于自动放弃了选择其他崛起道路的权力和机会,一旦崛起过程中断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崛起。

发展是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已经和正在进行的客观过程,而崛起是发展的一个特殊形态——快速而持续地发展。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不同的是对同一个过程的不同表达方式,它们的区别在于程度上的不同。用和平崛起来描述目前的发展状况,目的在于强调“和平”。“崛起”或“发展”是目标,而“和平”既是崛起或发展的手段和方式,也是主观意愿。如果说“和平崛起”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战略选择,那么“和平”则是“选择”的主要内容。鉴于“崛起”和发展的一致性,加上崛起一词确有不合中国人谦虚、低姿态的传统,所以“和平发展”比“和平崛起”更适合用来概括我国的政治发展战略。因此,从2004年4月24日,胡锦涛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的演讲开始,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而明确。胡锦涛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至此,在中国官方语言中已经明确地将和平崛起这一提法改为和平发展。接着在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在2005年元旦胡锦涛发表讲话《绝不允许把台湾分割出去》中都用和平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目标。

从对和平发展道路的描述中,以及中国自和平发展道路提出后的一系列内政外交走向,都可以看出中国所走的这条和平发展道路,指的是中国发展的方式是和平的而不是武力的,中国和平的状态是在发展的基础上获得和保持的,而不是以牺牲发展为代价的。具体而言,“和平”具有两层含义:国内是和平而稳定的,而不是内战或内乱的。对外是和平合作的,而不是战争的;是承认世界多样性的,而不是输出中国模式的。“发展”也具有两层含义:国内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国际发展要扩大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总之,中国和平发展是由过去那种内向型的、主要顾及自身目标设置和发展的模式,转变为既考虑自身需要和发展,又要兼顾与当前中国的实力和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相称的、一个建设性的负责任大国的发展壮大的新模式。这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以及胡锦涛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上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要求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时代主题是世界主要矛盾的反映,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初,在殖民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瓦解与崩溃的基础上,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登上国际舞台,随后发生美苏两超争夺世界霸权的冷战,因而党中央提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与调整,从紧张转向缓和,从对抗转向对话;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调整,获得新的生机;各国经济合作愈趋密切,相互依存加深。邓小平据此调整了原先对于时代主题的判断,指出世界大战不是不可避免,而是可以避免,进而提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著名论断。

2.全球化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与世界经济的第一次全球化不同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形成的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打破了在第一次浪潮时期形成的殖民地与宗主国对立统一的格局。这一时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进一步全球化。它的主要特征是各种经济因素开始全面全球化,有国际经济组织维系的全球化,建立在完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全球化。这种特征恰逢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世界经济大潮由大西洋流向亚太地区。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在近代史上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经济腾飞的大好时机。

全球化造成了世界经济大循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导致了世界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造成这种必然性的原因是西方世界资本严重过剩,而东方世界资本严重缺乏,同时又有西方资本所迫切需要的廉价的劳动力、地皮、原材料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西方世界正面临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即淘汰夕阳工业,上马朝阳工业和信息产业,而被淘汰的夕阳工业则转到东方国家来。正是这两个原因,使当今世界经济潮流流向亚太地区不可逆转。亚太地区有三个接收大国,即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由于中国的投资环境远远优于其他两国,所以世界经济潮流流向亚太地区实际上主要是流入中国。

正是因为有了全球化,中国作为一个后兴大国,才不是像近代历史上某些后兴大国那样,依靠对外侵略、扩张以至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去掠夺资源,而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成全了中国和平崛起。中国所走的这条建设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之路是与全球化相一致而不是相违背的,它需要全球化,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