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网络信息搜索教案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网络信息搜索教案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网络信息搜索教案设计》

全国第三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网络信息搜索

赵瑾玉

大庆市新潮学校

网络信息搜索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面向七年级学生;

2、学科:信息技术

3、课题:网络信息搜索

4、课时:2课时

5、课前准备:

教师:调试网络教室设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尝试用已有知识在网络上搜索资源。

二、教学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一章第二课《网络信息搜索》。

三、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网络基础应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七年级学生网络搜索有一定的基础,通过合理利用搜索引擎的搜索功能,使用恰当的搜索技巧,可以快速准确的搜索信息。本课重点以“百度”搜索引擎为载体,介绍网络搜索及高级搜索的相关内容。

1.教学目标:

1)了解搜索引擎的分类

2)掌握网络搜索的技巧和网络交流的过程与方法。

3)正确认识网络交流的利弊,树立健康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的一是,形成规范的

行为习惯。

2.教学重点:

1)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相关信息内容的查找(网页、网站);

2)掌握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关键词组合查找方法。

3)搜索引擎中的问答平台及网页快照功能的使用方法。

3.教学难点:

关键词查找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NBA吗?最近的NBA比赛上,有一位华裔的球员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林书豪。

师:那同学们对林书豪有多少了解呢?他的效力球队是?他长什么样子?他的身高、体重是多少?场上担任什么位置?我们想要获取这些信息,应该怎么办?

生:用互联网搜索。

2.探究学习

互联网搜索要用到——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指采用网络自动搜索技术的软件或采用人工方式,对网络资源进行采集、分析、组织并且提供信息检索的服务系统。

常用的搜索引擎:

任务一:

使用“百度”搜索与林书豪相关的信息,展示搜索结果,并总结方法与技巧。学生探究:展示搜索结果:文字、图片等。

学生总结搜索方法:

(1)关键词

(2)关键词组合

关键词选择技巧:

(1)准确表达搜索意图,专业术语、全称、简称的运用。

(2)多个关键词组合,关键词间使用空格分开。

(3)缩小搜索范围的简单方法就是添加搜索词,只要在关键词中间留空格或“+”(和)和“-”(排除)。

设计意图:

利用当下热点话题引发学生兴趣,学生利用以有知识对信息进行搜索。关键词查找是最常用的搜索技巧,正确的关键词选择快速准确的搜索出信息;多个关键词组合约束搜索结果,使结果更有针对性,提高搜索效率。

3.课堂小结:

利用关键词搜索是网络搜索的基本方法,关键词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多个关键词同时使用可以缩小搜索范围。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利用关键词搜索在“百度”中搜索信息。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探究一下搜索引擎还有哪些搜索方式。

1.使用通配符:

通配符包括星号(*)和问号(?),使用星号可以代替0个或多个字符,匹配的数量不受限制;使用一个问号则只能代替0个或1个字符。

课堂探究: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虎*成语”。

2.使用文件格式:

指定格式的文件,如doc、pdf、ppt等。

课堂探究: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filetype.pdf”

小结:灵活运用一些技巧,可以搜索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但要尊重他人的版权。

3.任务二: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利用“百度”的问答平台和网页快照功能来搜索信息。

a.“百度”问答平台——“百度知道”。

b.“百度快照”功能,可以搜索到一些已经不存在的网页。

设计意图:

百度问答平台与网页快照功能学生接触的较少,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会使用“百度知道”、“网页快照”功能。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搜索技巧,有针对性的搜索,提高搜索的效率。

4.课堂小结:

根据实际应用,想要找到某个问题的答案,利用“百度知道”、“网页快照”

等功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利用当前热点人物,引导学生学习搜索引擎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技巧。使用关键词搜索,是本课的重点,准确简明的关键词可以提高搜索效率。

通过通配符、使用文件格式、问答平台、网页快照等功能的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搜索技巧,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搜索引擎的多种使用方法。

虽然学生对搜索引擎的使用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关键词的算则与组合运用以及对搜索结果的筛选,仍然是学生的弱项,今后的通过大量的练习中让学生慢慢体会,熟练地运用各种搜索技巧。

七、教师情况

2.3网上资源检索教案二

《网上资源检索》案例设计 一、教材分析 “网上资源检索”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第二章第三节,该教材是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这节课的内容以培养学生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主,因为信息获取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特网上的信息每天以惊人的速度在增加着,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新世纪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二、学情分析 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就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学生已有网上资源检索的感性经验,老师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加以归纳提升,使学生形成网上资源检索的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自己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网上资源检索水平。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老师要注意营造交流学习的氛围。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因特网上检索信息最常用的三种途径:主题目录、搜索引擎和元搜索引擎来检索信息; 2、掌握以google为代表的网络搜索引擎的基本用法,能够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3、了解google和baidu的特色搜索,如:google的本地搜索、英汉翻译等; 4、能够根据具体的要求灵活使用三种常用逻辑运算符(and、or、not)来检索信息; 5、了解元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和比较流行的元搜索引擎的网址。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主题目录搜索、搜索引擎和元搜索引擎的使用,使得在网络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其搜索技巧的娴熟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教学难点: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三种常用逻辑运算符(and、or、not)在关键词搜索中的使用。 五、教学策略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本课是面向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选用了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十册《秦兵马俑》,是基于网络环境,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互联网中的相关资源辅助教学,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的一课设计,体现了网络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本课教学按照“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要求进行设计,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课题: 《秦兵马俑》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说明性文章,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章不仅从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对秦兵马俑进行了生动地描写,而且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从而把秦兵马俑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和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感受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3、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和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感受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网络环境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引导,组织交流、练习为辅,并充分而恰当地补充信息资源。教学时,结合课文的阅读,让学生感性形象地观看阅读搜索到的网上信息,充分感受,理解语言,认识写法,反复诵读,体悟情感,自主地、探究性地理解感悟课文,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有哪八大奇迹吗?生讲述师补充。 2、师介绍秦兵马俑的发现,揭题。 3、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了秦兵马俑后,他感慨地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师点击秦兵马俑视频搜索链接。 [百度视频搜索]https://www.360docs.net/doc/b07706976.html,/programs/view/jJJFKYkdG3I/

教学中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教学中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丹凤县铁峪铺中学周宁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英语 3:课时:一课时 4:课前准备:a:教师准备:西方国家庆祝父亲节和母亲节情景的相关图片。b: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生词、短语、句型、课文。上网查阅西方国家的孩子在父亲节、母情节如何向自己的孩子表达爱与感激之情。 二:教学课题:冀教版八年级英语下unit6:connect 《lesson46 Mothers and Fathers Are special》 三:教材分析:本套教材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展现中西方国家的不同背景。本单元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用英语在父亲节母亲节会用本节课的生词,向自己的父母表达爱和感激之情。在学习西方国家庆祝父亲节,母亲节会用本节课的生词﹑短语﹑句型。如:alive ﹑whatever ﹑since ﹑care ﹑candy﹑take care of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激父母之心。 1 :教学目标 A.学习西方的文化. B.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教学重点: a:会用英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b:掌握新词alive living whatever since 的用法。 3:教学难点: 会用英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4: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分别用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及个别展示等再结合利用PPT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Step1. Let the students tal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 1. Remind the festivals in China. What are their meanings? 2. Talk about the festivals in western countries. What are their meanings? Step2. Talk about Mother’s Day and Father’s Day. 1. What do the students know about them? 2. What do people do on that day? 3. Do people in China celebrate Mother’s Day and Father’s Day? Step3.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day is Mother’s Day? 2. How do people celebrate it? 3. When was the first Mother’s Day?

2009年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评审结果公告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 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2009年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评审结果公告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于4月30日截至,大赛共征集到有效教学案例679份,同比去年增加9份,其中,高中组256份,初中组197份,小学组227份。参赛教师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参赛教师和覆盖省份均创新高。 经大赛评委认真、严格评审,共评出获奖教案306份,其中,高中组109份(一等奖17份、二等奖53份、三等奖39份),初中组96份(一等奖15份、二等奖49份、三等奖32份),小学组101份(一等奖17份、二等奖48份、三等奖36份)。获奖名单详见附件。 另外,大赛还评选出优秀组织奖9个:北京市东城区教育信息中心赵袆;北京市顺义区教研考试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室刘遵义、刘秀旺、张建忠;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朱慧;大连教育学院张扬;大连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王宁;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计算机研训部卢美英;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张凤英;重庆忠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吴才春;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教育局武建宏。 评审经过了预审(形式审查)、初审、复审、终审等多个阶段,在评审阶段发现了个别侵权案例并给予了不同程度的禁赛处罚,评审结果尽量做到公平、公正、透明、权威。所有获奖教案及点评意见可在6月7日后到案例大赛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b07706976.html,)查询、下载。 评审结果于2009年5月31日至6月19日在信息技术课程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07706976.html,)和案例大赛网站上公示。如有剽窃等嫌疑,欢迎广大同仁及时举报,联系信箱:zhongbc@https://www.360docs.net/doc/b07706976.html,(钟柏昌)。对举报属实者将给予不低于100元/篇的物质奖励。 所有获奖作品名单及一等奖作品将直接收入《中国基础教育年鉴 信息技术卷2009年》(2010年上半年出版)。如有异议,请来信说明。 获奖证书发放日:2009年6月20日(优秀组织者报送的案例获奖证书统一邮寄给组织者,其余均挂号邮寄给个人,证书如需省级教研员转发请来信说明),获奖名单纸质通知将同时发送给各有关省级教研单位。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赵娜娜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小学英语外研社一起点10册五年级下学期 3.课题:Module2Unit1 What did she have for lunch? 4.课时:1 5.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找出单词并理解课文大意。 ②查询百度网站收集的有关食物的图片和有关知识资料 教师课前准备: ①查询百度网站收集的有关食物的图片以及有关知识资料 ②查询百度网站收集有关西方如何点餐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相关资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识读运用单词:email, sausage, sandwich, traditional, delicious.掌握句型:What did she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She had … 2.技能目标:能运用学过的句型向别人询问昨天一日三餐吃过什么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国外饮食与中国饮食的不同,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形成正确合理的生活饮食方式。

三、教材分析 本课的故事是大明收到一封来自玲玲的电子邮件,在邮件中玲玲描述了自己在英国的一日三餐是怎样的。大明和帆帆就这一封电子邮件展开了对话。在语言技能方面,本课重点操练了句型What did she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She had ...需要学生重点运用词汇email, sausage, sandwich, delicious和一些其他事物的单词。学生能运用句型和所学词汇询问他人一日三餐吃了什么,并进行对话。本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文化背景方面,本课内容提到了英国传统食物和英国的一日三餐是怎样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词汇及重点句型的掌握。 教学难点: 对本课语言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学生能运用过去时表达一日三餐吃了什么,并能进行对话。 教学方法:上课之前我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食物图、传统的中西方食物及中西方饮食文化等相关教学材料,找了一些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食物的图片以及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资料,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通过给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设置真实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

网上资源检索.教案doc

网上资源检索 贵州省盘县第一中学徐磊 一、教学设计背景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贵州教育出版社 4.学时数:1学时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内容: (一)信息获取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3)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本课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内容:第3.2 网上资源检索 基本要求:1.掌握通过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的方法。 2.掌握通过主题目录检索网络信息的方法。 发展要求:掌握网络搜索的技巧。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贵州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一章“信息的来源和获取”第1、2节内容基础上开展的网络资料检索教学,是学习信息组织和信息处理的基础,也是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项基本技能。本课确定以“中秋节”为主题,用不同的搜索方法来获取所需信息,同时渗透获取有效信息的思想方法。 三、学情分析 我们是普通高中学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网络已经不再陌生,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使用网络的感性经验,也知道用百度、谷歌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但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会遇到搜索结果多,筛选困难、搜索技巧单一等问题。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提升对搜索结果进行适当的鉴别能力。同时考虑到学生信息技能参差不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 2)了解评价因特网信息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 3)能区别主题目录和搜索引擎的不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中秋节”的相关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搜索结果的筛选,培养学生信息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搜索中国的不同传统节日信息,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能负责任地、健康地使用信息,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鉴别搜索结果,获取有效信息。 六、教学思路与方法 1、教学方法设计 由于本课不是单纯学习搜索技巧的课,而是以“中秋节”活动为主线,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检索,经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鉴于此,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活动的方法。 2.教学思路: 1)情景导入。播放视频,提出问题:“你知道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吗?”引 入搜索任务。 2)问题展开。通过“比一比”,让学生归纳总结搜索技巧,突出教学重点。同 时在搜索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有多个不同的答案?引入信息筛选。 3)知识巩固。小组合作,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检索技能,了解其他重大传统节日 的相关信息,作为巩固。 4)知识应用。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搜索“月饼”,归纳两种搜索方法的特点, 形象、直观感受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七、教学准备 PPT课件、中秋节沙画视频、学习任务单、学习自评表、因特网教室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历史 2、课时:2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第一课时主要是结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来确定活动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分五个课题:①探究姓氏的起源,②探究姓氏的变迁,③探究百家姓,④探究有趣的姓氏,⑤探究我的姓氏起源。主题确定之后,依据自愿的原则,进行分组分工,推选发言人。第二课时主要是根据前一节课同学们的准备情况,借助多媒体将同学们收集到的姓氏资料分五组进行系统展示。 二、教学课题 1、通过探究中华民族姓氏的由来、自己姓氏的由来、少数民族姓氏的变化等,探寻中国姓氏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3、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以及收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9课。这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旨在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学法:问题引导、激发兴趣、适时点拨、及时总结、 (二)学生学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与质疑、评价与反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主持人导入,然后各小组分别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 (二)第一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探究姓氏的起源” 1、姓的由来(课件展示) ①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问题引导:有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你能举例吗? 【百度一下】https://www.360docs.net/doc/b07706976.html,/bjx/xswh/200904/17_4758.html ②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 问题引导:你知道这说明了什么现象?你能举出带女字旁的古姓吗?(课件展示) (参考答案: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等) ③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各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明世系”“别婚姻”。 问题引导:那你能说说在现代姓有哪些作用吗?(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2、氏的由来(课件展示) 谈到姓,必然想到氏,现在姓氏连称,但早期姓氏是分开的,姓是族号,姓是表示一个

互联网搜索教案

《“我的未来不是梦”---搜索网站》教学设计 宝鸡高新中学张娜Email:654728687@https://www.360docs.net/doc/b07706976.html,

《“我的未来不是梦”---搜索网站》教学设计 宝鸡高新中学张娜 一、学习者分析 1.学生对本节内容略知一二。据本校对初一新生的调查统计,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接触了互联网,特别是现代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用互联网进行过网页浏览,并在初一上半学期学习了word文稿。 2.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现阶段的学生以为接触过互联网浏览,就对网络了如指掌,学习重视度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不足,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搜索。 二、教材分析 《搜索网站》是经陕西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信息技术》(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第三章“网上搜索和软件下载”中的第一节“搜索网站”的教学内容,全节共1课时。 本节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通过体验和感悟网络信息活动中的操作与应用,使其在面对网络中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能高效获取有用信息,并为其学会有效处理信息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搜索引擎分类搜索和关键字搜索,围绕主题寻找素材 难点:搜索引擎搜索的技巧与策略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互联网,借助百度搜索,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和功能。 (2)综合运用百度搜索引擎(如分类搜索、关键字搜索等)快速、准确地寻找信息。 (3)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利用身边的工具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引入本课的课题目标。 (2)根据具体的任务目标,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检索信息。 (3)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网络搜索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任务研究设定,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的精神及在学习、生活中充分运用网络工具的意识。 (3)通过关于梦想的主题教育,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节课是一节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课程,根据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理念,围绕教材,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以实例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注重表现性目标的设计,让学生自己决定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以“任务”为驱动,自己利用百度搜索引擎完成对信息的搜索、组织及处理过程。并通过互评点评引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从实践中出新知,全面提升学生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有效获取互联网信息》教案

《有效获取互联网信息》教案 一、教案背景 江苏省自199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园艺博览会,其中第七届的举办地点是宿迁市,作为宿迁的一名教师,我为此次盛会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希望在教学中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江苏省园艺博览会”。 本教案试图通过“了解‘江苏省园艺博览会’”这样一个主题,以主题探究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有效获取互联网信息》这一节的内容。 二、教学课题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必修)》上册第一章的第2节中《有效获取信息》部分。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对应于《纲要》中“信息的识别和获取”中的有关部分,主要从操作层面完成信息的获取和甄别,通过主题探究式的学习,对互联网信息搜索的操作方法与技巧进行探究,为后期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了解‘江苏省园艺博览会’”这个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来了解“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的举办情况,让学生在体验互联网信息检索的主题活动中,掌握从互联网有效获取信息的方法。主题探究式学习可以提升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设计建立在初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初一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已学习了通过互联网搜索信息的简单方法,本节课是对其必要的延伸与拓展,另外互联网在家庭中的逐步普及也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各类信息。 2、会下载网络上搜索到的信息、整理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采用主题探究式学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合作探究,通过积极思 考、实践、讨论、归纳总结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有效的信息搜索意识和习惯,培养与他人合作探究的协作精神。

b6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一信息技术《网上资源检索》教案2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 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一信息技术《网上资源检索》教案2 1课时 教学内容: 1、搜索引擎 2、其它检索方法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访问了2008北京年奥运会官方网站,我们是如何访问的?大家收获如何? 有关2008年奥运会的系例图片,你们检索到了吗?如何检索的?这就是我们本堂课要解决的的问题。 二、教授新课 活动(一):学习实践主题目录检索 课件演示主题目录介绍。 以“老章书签(https://www.360docs.net/doc/b07706976.html,/)”网站为例,检索“2008奥运会相关信息”,具体操作讲解主题目录检索信息的方法。 布置任务:利用主题目录搜索,搜索出2008奥运会的相关信息。(可利用其它网站)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可以相互协作,比赛各小组检索信息量和速度。 请一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演示给全体同学看。 活动(二):学习实践搜索引擎检索 老师:通过刚才的实践,同学们感觉这种检索方法有哪些不足之处?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刚才这种方法查找简单,但存在查找范围较窄、查找内容较少等问题。老师: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检索方法:利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用课件演示介绍搜索引擎及其工作过程。

启动浏览器,进入“baidu”网站,搜索“历届奥运会会徽”相关信息。 分别用不同的关键词,比较查询结果,以此向学生强调关键词的重要性。 布置任务: 信息检索学习任务单 1、请试找出可以用于主题目录搜索的网站名或网址,它们是: 2、运用主题目录方法,在因特网上查找与奥运会篮球项目有关的内容,并将有关内容填写在下面的空格内。 希望检索的资源是有关方面的内容。 所使用的搜索引擎网站是 网址是: 经过的主题目录路径为: 查找到个网页与所检索信息有关,其中,经过浏览并确定基本符合检索要求的网页有个。 3、哪个搜索引擎是比较优秀的网络信息搜索工具? 试比较几个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的性能,完成下表: 搜索质量 通过比较,较好的搜索引擎是:,理由是: 板书设计 1、讲解并演示主题目录检索 2、讲解并演示搜索引擎检索 3、布置学习任务单 A、B、C分类作业布置 B、C类: 信息资源获取的途径有多样性,淘宝成为现代人热衷的购物方式之一,这种信息资源可以通过 利用人力资源来获取 B、利用设备来获取 C、利用遥感技术来获取 D、利用网络技术来获取

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温度计

4.1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的定义 2、掌握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 3、了解其它的温度计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教学难点]选择正确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知温度(今天气温是多少?今天和昨天气温一样吗?如何判别?) 探究实验1----同学们先把两手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 结论: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你们通常凭借判断。二、新授 知识点1:温度的测量 探究(演示)实验2---把右图装置分 别放入冷水、温水和热水中, 你们有什么发现? 介绍:温度计的构造和分类. 结论:常见的温度计如右图甲 乙 丙。 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规律制成的, 知识点2:温度的单位 自学课本76页,完成下列问题 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是这样规定的:在一个大气压下, 的温度是0摄氏度, 的温度是100℃.在0℃至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现在室外气温是20℃,读做 ,-10℃

读 或 . 讨论:看下表,能否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我国北极温度?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知识点3:温度计的使用, 自学:请同学们结合手中温度计自学课本77到78页上部分,思考并交流要注意什么问题。 汇报:体温计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使用体温计前,必须拿着体温计的上部用力 。为什么? 寒暑表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实验室温度计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他们要甩吗? 实验:测温水、热水的温度 器材:温度计,温水,热水. 步骤:①先估测水温②观察温度计量程,选用合适的温度计③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校正对温度的感觉 (1)测温水温度 (2)测热水温度(步骤同上)。 结论:测量液体温度时应注意: 使用前: 观察温度计的 和 ; 使用时: ○ 1 温度计的玻璃泡 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 或 。 ○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 ,待温度计的示数 后再读数 ○ 3 读数时玻璃泡要 ,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 反馈练习: 1.如右图所示体温计,分度值为 ℃,示数是 ℃,读作: 。 2、如图2所示的是甲、乙二个温度计的一部分,甲温度计中的示数是_________℃,乙温度计中的示数是_________℃. 3. 某体温计的示数为38℃,若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先后测量37℃和39℃的病人体温,则其读数先后分别是( ) 38 37

网络信息大搜索教学设计

《网络资料大搜索》教学设计 深圳市龙岗区南联学校陈海兰 课时:1课时 教材: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第二课《网络资源大搜索》 教案背景: 随着Internet网的普及和发展,小学生对这种新型的网络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对Internet并不陌生,对信息搜索也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是作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是非和好坏信息的分辨能力还不够,同时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也容易转移,所以我通过主题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也形成了搜索信息的能力,掌握关于搜索引擎的一些基本技巧。 教学课题: 《学习任务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是我校近期的课题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教学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内容设计的中心思想,通过设定各种不同的学习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与整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各种知识、技能,达到培养和提高信息及时素养的目的。 在这一节课上,我用网络课件来给出任务单,同时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帮助,让学生能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信息搜索这一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分析: 在信息社会,面对铺天盖地迎面而来的各种信息,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新世纪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本节课主要针对这种需要设计,但教材本身结构和内容相对简单枯燥,本人结合实际,以“五一劳动节”的来源为主线,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主题活动式教学,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多尝试,通过反复尝试理解如何高效地搜索信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你想要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做总结,教师注意引导,一是强调关键词的准确性,二是提倡使用多个关键词搜索资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 2、能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使用搜索引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3、技能目标: 学会如何利用Internet去搜索有用的资料,学会如何去运用这些资料。 教学重点 掌握搜索引擎的目录类搜索、全文搜索。 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登录教师网页。 [教师活动]:播放关于国庆的FLASH动画. 引出话题:同学们都知道五一劳动节我们会放假,那么为什么五一劳动节会有假期呢?五一劳动节是怎么来的? 二、自主研究,共同探讨

《搜索网上资源》教学设计

《搜索网上资源》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网上信息搜寻和下载网络资源的基本方法,知道常用的几个搜索引擎,并能撑握搜索关键词的含义. 2.能力目标:会使用目录搜索及关键词搜索,熟练运用关键词进行搜索。掌握网 络信息搜索技能,提高对信息的查找与筛选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把计算机、网络当作学习工具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 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并树立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爱国情操。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网上信息搜寻和下载网络资源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更好更快地搜索到所需的资源 三、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是比较好动,求知欲和好胜心很强。对城区学生而言,大部分基本用过电脑上网,但学生使用电脑往往还局限于玩网络游戏,而有目的地利用网络资源来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是很少的。 四、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好动、求知欲和好胜心强等特点,采用问题启发和引用游戏规则设计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问题设计的思路是采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中的框架问题。 (基本问题:搜索网上资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单元问题:1. 试着比较一下,目录搜索引擎与关键字搜索引擎有哪些不同?2.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内容问题:1. 你们知道哪些搜索引擎的网站呢? 2. 你们知道刚才老师运用的是哪种网上搜索方法吗?3.我们学习了哪两种搜索网上资源的方法?) 由于网络信息更新比较快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问题,我根据对学生认知的了解,在任务的编排和知识点的讲授方面做了调整以填补教材的不足。此外,利用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了语文课本第二课《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对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始终充满着憧憬和好奇,采用桂林山水风景图作为本课的教学引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前准备 1、制作一个本节课的教学课件。 2、检查网络教室各项功能是否正常。 3、准备一台计算机与投影机相连,在“跟我学操作”环节中使用。 六、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课题引入(五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吗? 生:知道 师:想不想去桂林游玩? 生:想

奇妙的七巧板--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题:《奇妙的七巧板》 一、教案背景 本课是北师大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使用信息课堂的笔记本电脑及互联网进行交互式练习。 二、教材分析 《奇妙的七巧板》是北师大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本单元是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教材安排了三个“动手做”的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思考和想像的空间。“动手做(一)”,通过折、剪、拼活动,鼓励学生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分解和组合;“动手做(二)”,借助七巧板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拼图;下一节课的内容是“动手做(三)”,鼓励学生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图案。本节课就是“动手做(二)”。通过对我国古代的一种数学图形游戏“七巧板”的认识、拼摆,巩固练习已知图形,并利用已知图形创造出更美更好的图形,也为学生以后学习组合图形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借助七巧板让学生在拼图活动中,进一步熟悉认识的平面图形,并初步、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我所教的孩子毕竟是一年级小学生,因为家人的过度照顾,导致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同时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与小伙伴的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究能力都比较有限,这就使我在教学中组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难度变大。因此本节课上重点培养学生使用互联课堂的工具进行创造拼摆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初步学会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体验数学中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本课使用学生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利用练习软件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 必修 2.3-网上资源检索-教案设计

网上资源检索 一、教学设计背景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贵州教育出版社 4.学时数:1学时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内容: (一)信息获取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3)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本课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内容:第3.2 网上资源检索 基本要求:1.掌握通过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的方法。 2.掌握通过主题目录检索网络信息的方法。 发展要求:掌握网络搜索的技巧。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贵州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一章“信息的来源和获取”第1、2节内容基础上开展的网络资料检索教学,是学习信息组织和信息处理的基础,也是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项基本技能。本课确定以“中秋节”为主题,用不同的搜索方法来获取所需信息,同时渗透获取有效信息的思想方法。 三、学情分析 我们是普通高中学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网络已经不再陌生,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使用网络的感性经验,也知道用百度、谷歌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但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会遇到搜索结果多,筛选困难、搜索技巧单一等问题。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提升对搜索结果进行适当的鉴别能力。同时考虑到学生信息技能参差不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 2)了解评价因特网信息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 3)能区别主题目录和搜索引擎的不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中秋节”的相关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搜索结果的筛选,培养学生信息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搜索中国的不同传统节日信息,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能负责任地、健康地使用信息,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鉴别搜索结果,获取有效信息。 六、教学思路与方法 1、教学方法设计 由于本课不是单纯学习搜索技巧的课,而是以“中秋节”活动为主线,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检索,经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鉴于此,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活动的方法。 2.教学思路: 1)情景导入。播放视频,提出问题:“你知道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吗?”引 入搜索任务。 2)问题展开。通过“比一比”,让学生归纳总结搜索技巧,突出教学重点。同 时在搜索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有多个不同的答案?引入信息筛选。 3)知识巩固。小组合作,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检索技能,了解其他重大传统节日 的相关信息,作为巩固。 4)知识应用。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搜索“月饼”,归纳两种搜索方法的特点, 形象、直观感受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七、教学准备 PPT课件、中秋节沙画视频、学习任务单、学习自评表、因特网教室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精修订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教学 设计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 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历史 2、课时:2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第一课时主要是结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来确定活动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分五个课题:①探究姓氏的起源,②探究姓氏的变迁,③探究百家姓,④探究有趣的姓氏,⑤探究我的姓氏起源。主题确定之后,依据自愿的原则,进行分组分工,推选发言人。第二课时主要是根据前一节课同学们的准备情况,借助多媒体将同学们收集到的姓氏资料分五组进行系统展示。 二、教学课题 1、通过探究中华民族姓氏的由来、自己姓氏的由来、少数民族姓氏的变化等,探寻中国姓氏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3、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以及收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9课。这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旨在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学法:问题引导、激发兴趣、适时点拨、及时总结、 (二)学生学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与质疑、评价与反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主持人导入,然后各小组分别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 (二)第一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探究姓氏的起源” 1、姓的由来(课件展示) ①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问题引导:有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你能举例吗? 【百度一下】 ②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 问题引导:你知道这说明了什么现象你能举出带女字旁的古姓吗(课件展示)(参考答案: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等) ③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各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明世系”“别婚姻”。

因特网信息资源的评价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因特网信息资源的评价》教学设计

材料1:日本女子网恋诈骗杀4男子死者均死于炭炉中毒来自网络:https://www.360docs.net/doc/b07706976.html,/日本一名女子通过互联网结识多名“单身寂寞男”,先后承诺与他们结婚并索要钱财。其中 钱后离奇死亡。警方怀疑,这名女子以婚姻为诱饵诈骗和谋杀这些男子,而后伪装成自杀或意外事件。 材料2:少女网恋一年不知情郎是女郎闺蜜设局骗走 来自网络:https://www.360docs.net/doc/b07706976.html,/system/2012/02/13/010346775.shtml

③CARS评价包括哪些指标? ◆学生活动◆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上表格内容。以学生机房的一排为一个小组,完成的小组即可通过上传到教师机展示。不断完善不断补充。 设计意图:构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理论,让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避免造成盲人摸象式的以点带面。 (三)实践体验,小试牛刀 ◆学生活动◆(根据所学知识百度任务,通过查阅-讨论—碰撞—点拨完成问题) 讨论与交流任务:高一上学期结束,同学们马上面临高中文理分科选择,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你要选文理还是理科,为什么?讨论完毕后,以“高中文理科分科指导”为关键字百度一下相关网站论述,并通过复制-粘贴方式完成下表:(该表在教师制作"信息评价"教学网页的“课堂任务”任务2:) ◆教师活动◆ 巡视指导学生根据百度的结果通过复制-粘贴完成以上综合探究表格,然后以“高考网”中《高中文理分科指导》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b07706976.html,/e/20100728/4c4f9d8ee5d36.shtml 为例把以上表格从可信度、准确度、合理性、相关支持方面进行分析。 ◆知识强化◆通过教师制作网页“任务3”展示以下任务,然后教师逐个讲解

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第一课时) 热带的气候类型 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 2012、3、8

教与学过程设计备注课件1 【预习检测】1、热带气候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 2、有“地球之肺”之称的自然景观是________ 3、将下列景观名称与对应的气候类型用线连接起来 热带雨林景观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景观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景观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气候 情境导入课件2 (插入音乐)播放一段热带景观录像,让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之后根据这些景观推测该地的气候。教师小结;广阔的地球,气候千差万别,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热带地区的气候差异。 【学习目标】课件4展示 1、知识目标:(1)记住世界主要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及气候特征 (2)能在地图上说出热带气候的分布规律和主要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正确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创设问 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面向全体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总结讲述学习内容。

3、情感目标:认识到气候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各种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 【难点】气候要素的分析及气候类型的辨别 【课内探究】 课件5展示观察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的景观图 活动一:观察这四幅图片说一说这些图分别代表着什么景观?差异?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学生分组讨论,由比 哪个组的同学最善于思考。) 学生回答: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 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季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肉食动物. 热带沙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善于利用表格法比较差异。 讲练结合,师生 互动、教 师主导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