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及结构变化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内农产以稻为主 ,但淮河以北小麦的种植还是很可观的 ,该区光
州的小麦。因具“四时之气” ,质优味美而深受欢迎。州属的息县农 产“以麦为主”13。 信阳州也是以麦居多14。 汝阳县小麦为农产大 宗 ,也是行销外境的大宗物品15。新菜县“粳稻少而麦豆多 ,民间赋
① 乾隆《武安县志》卷 一一《物产》。
② 同治《临漳县志备考》卷一《兴建惠民仓议》。 ③ 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三《物产》。 ④ 民国《孟县志》卷八 《农业》。
① 民国《太康县志》卷 二《物产》。 ② 民国《禹县志》卷七 《物产志》。 ③ 民国《密县志》卷一 三《物产》。 ④ 光绪《扶沟县志》卷 一○《农桑》。 ⑤ 民国《考城县志》卷 七《物产》。 ⑥ 光绪《鹿邑县志》卷 九《物产》。 ⑦ 民国《夏邑县志》卷 一《物产》。 ⑧ 民国《中牟县志》卷 三《人事志· 礼俗》。 ⑨ 民国《阳武县志》卷 一《物产》。 10 光绪《宜阳县志》卷 六《物产》。 1 民国《洛宁县志》卷 二《土产》。 12 民国《偃师县风土志略》第二编《物产》。 13 康熙《孟津县志》卷 四《贡赋》。 14 民国《陕西志》卷一 三《物产》。 15 民国《新修阌乡县志》卷九《物产》。 16 嘉靖《彰德府志》卷 四《田赋》。
· 174·
荞麦又名菽麦、鸟麦①、莜麦②、花荞③ , 壳为黑色 ,实呈三棱 形 ,色白 ,可食用。荞麦的最大特点是生长期短 ,立秋前后下种。八、 九月即可收获 ,从下种到收割只需 70天左右。 荞麦的最大作用是 救荒 ,一般是在小麦不收或歉收的情况下 ,补种荞麦 ,以救灾荒。如 嘉庆十八年春天大旱 ,小麦枯死。六月方始得雨 ,于是农民“遍种荞 麦” ,以救荒年④。信阳州嘉庆十七—— 十九年连年荒旱 ,秋稻夏麦 皆无收 ,幸亏有荞麦和蔬菜 ,才使百姓赖以度过荒年⑤。 荞麦的弱 点是不耐霜寒 ,生长期间 ,一遇霜冻 ,便有冻死之虞 ,极易损伤 ,另 外面也不如麦面好吃 ,所以尽管全省均可种植 ,但种植量却是很少 的 ,尤其是正常年景下 ,更是“种者绝少⑥。
清代小麦种植较之明代有了很大发展 ,首先表现在小麦地位 的提高及人们对于小麦的重视程度上。 清初王士俊在《劝农歌》中 反复强调要种好二麦②。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诗作中也多次提到 河南的小麦 ,如“封题新麦白如霜”、“青豫麦为秋”、“待雨播秋麦”、 “来牟知遍种 , 扑阡陌”、“豫省麦为秋”、“中州土脉厚 ,更以麦 为天”等③。 这时的小麦不光是中上人家的重要食品 ,而且一般百 姓也多以此为饭 ,故“艺最广”④。 康熙时期 ,开封、河南、陈州等府 的小麦都被排到本府物产的首位⑤。 各县物产中小麦居首位的有 40多个 ,豫北有汲县、滑县、孟县、武陟、临漳、武安 ; 豫西区有新 安、孟津、灵宝、宜阳、洛阳、偃师等 ; 豫东区有许昌、密县、禹县、长 葛 、太 康、 杞县 、兰 阳、 汜水 、西 华 、陈 州、 鄢 陵、 考城 、阳 武 、鹿 邑 、扶 沟、仪封、通许 ;南阳区有裕州 ,泌阳、南阳、内乡等 ;豫南区有汝南、 息县、西平、淮阳、新菜等等⑥ ,这仅是指翻检到的方志而言 ,实际 上小麦占物产首位的县份肯定比上述要多 ,“麦为上”、“麦为贵”、 “一麦抵三秋”、之说已很普遍。对小麦的记载更加细致。如豫东平 原的太康县“小麦种植占多数” ,其品种有白麦、五花头、小红麦等。 白麦适宜种植于高沙之地 ,色粒俱佳 ,但收成不是很高 ,年丰肥足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No. 1, 1996
明清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 及结构变化
马雪芹
河南古为豫州 ,地处天下之中 ,地形多样 ,气候温和 ,适宜多种 粮食作物的生长。 明清两代本省粮食作物的嬗变兴替具有承前启 后的时代特征。因而搞清楚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的布局情况 ,对发展 现代农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169·
元代王祯《农书· 谷属· 大小麦》中亦说: “夫大小麦 ,北方所种极
多。”这些都清楚地表明 ,明代以前 ,小麦在河南的种植已经比较普 遍了。
到了明 代 ,小麦在本 省的种植量已 占到农民所种粮 食的一 半①。《明史· 五行志》中关于冰雹伤麦的记载也很多。如永乐十二 年四月 ,河南一州八县雨雹“杀麦” ;嘉靖十四年四月 ,开封、彰德雨
黄县志》卷二《物产 》。 ③ 《天下郡国利病书· 河南》。 ④ 嘉靖《兰阳县志》卷 二《田赋志》。 ⑤ 杨慎《渡黄河》、沈荃《登广武 山》 ,方 咸亨《汜 水东郊口号》 ,皆见民 国
《汜水县志》卷一二 《艺文下》。 ⑥ 嘉靖《鄢陵县志》卷 二《田赋志· 土产》。 ⑦ 正统《临颖县志》卷 四《田赋志· 土产》。 ⑧ 弘治《偃师县志》卷 五《土产》。 ⑨ 嘉靖《鲁山县志》卷 二《田赋志· 物产》。 10 嘉靖《南阳府志》卷 三《土产》。 1 嘉靖《邓州志》卷二 ○《赋役志· 物产》。
麦。白麦性畏风 ,须种植于低洼、平坦、风弱之地 ; 火麦耐风 ,地高风 强的地方也可以生长②。 密县的小麦“遍地皆种 ,性质最佳”③。 扶
沟县西北贾鲁河和小黄河之间“独宜麦” ,全境每年丰歉均以此为 标准④。 考城县“地势平衍 ,最宜小麦”⑤。 鹿邑县“最贵者麦 ,小麦 独多”⑥。夏邑县所产小麦“皮薄面多 ,最为上品”⑦。中牟县民间饮 食 ,“以面饭最多”⑧。 阳武县之二麦为“农人食品之大宗”⑨。 豫西 区 的宜 阳境内 “种 麦独 多” 10。洛 宁的 小麦品 种也 很齐 全 1。偃 师县 “小麦之出产量为大宗”12。 孟津县小麦“艺最广”13。 陕县物产中 “最贵者麦”、“一麦抵三秋”14。 阌乡“麦为谷之最贵者 ,小麦为最 贵”15。 豫北区的武安县嘉请时小麦仅占杂粮的 1 /2弱16 ,到乾隆
· 170·
为传统稻作区 ,明时小麦面积已占到稻田面积的一半还多① 从文 献记载看 ,明代小麦在河南境内遍地皆宜是没有疑问的。但各地的 分布情况很不平衡 ,豫东平原是种植小麦最多的地方 ,其次是豫西 区的伊洛平原 ,豫北区的漳 ,洹河流域和南阳盆地的中部平原。 山 地、丘陵和豫南区的小麦种植则稍逊于他处。
前所叙述的一般为冬小麦 ,小麦中还有一种为春小麦 ,即春天 播种 ,比冬小麦收获略迟 ,生长期比冬小麦短 ,属当年生作物。春小 麦明代本省未见有种 ,乾隆七年由直隶传来 ,此后省内间有种者 , 一般情况都是在冬小麦播种失时的情况下 ,第二年春天作为补救 措施而播种的④。 如安阳县乾隆五十九年土地被淹 ,无法播种 ,到 第二年春天 ,地始涸出 ,于是该县“普种春麦 ,一望无际”⑤。但因春 小麦生长期过短 ,四气不足 ,微有毒性⑥ ,所以在正常年景中 ,种植 量还是很少的。
⑤ 《职方典》卷四一八 《怀庆府星野考》。 ⑥ 民国《续武陟县志》卷八《食贷》。 ⑦ 民国《续武陟县志》卷二四《志余》。
⑧ 《滑县艺文录》卷七 《碑志类》。 ⑨ 民国《林县志》卷一 ○《风土· 生计》。 10 民国《获嘉县志》卷 一《地质》。 1 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 12 道光《泌阳县志》卷 一二《艺文》。
为水稻种植区 , 其后水利湮塞 ,渐以旱作为主。 到了明代 ,因小麦 “含粉质极强 ,养分极多” ,成为中上人家 重要食品 ,受 到极大重 视10。邓州嘉靖时小麦已成为农产品之大宗1。豫南地区的固始县
① 宋应星《天工开物· 麦总论》。 ② 正 德《新乡县志》卷二《土产》。嘉靖《长垣县志》卷二《土产》。嘉靖《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麦类
麦类包括小麦、大麦、荞麦等几种 ,其中最重要者为小麦。 小麦古称“来” ,是隔年生农作物 ,适应性较强 ,具有一定的耐 低温和耐旱能力 ,是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粮 ,素有“麦类之长”的美 誉。 河南的自然条件很适宜冬小麦的生态要求 ,其南北兼有的气 候特征使小麦越冬期既不易受冻害 ,又不致因冬温过高造成分蘖 过多而影响质量 ,因而是全国冬小麦生长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小麦在河南久有栽培 ,唐宋以后 ,地位日益提高。 唐代河南作 为陪都洛阳所在地 ,是李唐王朝经常就食的地方 ,面粉即为当时主 食。 宋代 ,有关河南小麦的记载屡见不鲜 ,如苏轼《栾城集》多次提 到小麦的播种、收获问题。 《金史· 张开传》云“河南之地最宜麦”。
麦亦不乏其种 ,光绪年间 ,邑人尚文鉴捐粮赈饥 ,一资助捐麦数百 石⑧。林县临淇东里之地 ,最宜种麦 ,是县内小麦的主要产地⑨。获 嘉县北部地方“唯麦为出 产大宗”10。 南阳 区南阳县全县有土地 32000顷 ,小麦即有 6660余顷 ,占总耕地的 1 / 5还多1。 该区的邓
州、唐县、新野、浙川、泌阳、内乡等地遍种小麦 ,每至收获季节 ,“笑 声齐逐镰声出 ,麦穗堆成大小山”12。豫南区是本省主要水稻产地 ,
· 171·
的情况下“每小地一亩可收百斤内外”。 五花头适宜于高淤地带 ,
“色无差而颗粒肥大 ,能多收 ,年丰粪足 ,每亩可收二百斤内外”。而 下洼地、黑淤地 ,在播种失时的情况下 ,种小红麦或大麦最好 ,如雨 水丰足 ,“收成亦可倍于硷地”①。该区的禹县 ,“全境皆宜麦” ,麦的
品种又比太康为多 ,计有糁麦、楼麦、红脖雁麦、疙瘩杆麦、拳芒麦、 白和尚头麦、三月黄等 ,这些品种总体上可分为两类 ,即白麦、火
大麦又名牟 ,芒长 ,质粗 ,生长条件与小麦相同 ,一般和小麦并 称为二麦。下种略迟于小麦 ,成熟则又先于小麦。早者三月即可收 割 ,叫作“三月黄” ,晚的也可在小满前后收割⑦。因为质量较粗 ,不 甚适口 ,所以食用者少 ,一般仅作为牲口饲料而已 ,种植面积大大 低于小麦。 全省除汝南种植较多 ,有时行销外境⑧ ,其余种植均不 太多 ,“小麦多 ,大麦少”在全省成为惯例 ,有的地方只是“间有之” 而已⑨。
① 乾隆《新菜县志》卷 三《物产》。 ② 民国《西平县志》卷 三六《风俗》。 ③ 民国《重修正阳县志》卷二《农产物》。 ④ 乾隆《陈州府志》卷 一一《物产》。 ⑤ 嘉庆《安阳县志》卷 六《地理志》。 ⑥ 民国《淮阳县志》卷 二《土产》、光绪《光 州志》卷四《物产志》。 ⑦ 康熙《孟津县志》卷 四《贡赋》。 ⑧ 民国《重修汝南县志》卷一三《农业》。 ⑨ 民国《考城县志》卷 七《物产》。
雹“杀麦” ;万历二十八年六月 ,河南冰雹“伤麦”等等。可见 ,这时的
小麦种植不仅普遍而且已经引人注目了。 豫北的新乡、长垣、内黄 等县到处种植小麦② 安阳洹水流域 ,均为河淤之地 ,适宜种植小 麦③。豫东平原地势平坦 ,是“遍宜麦”之地 ,该区的兰阳县 ,嘉靖时 农作物中小麦已居首位④。麦亦成了文人吟咏唱和中的重要素材 , “麦苗短短榆钱小” ,“麦垅何青青” ,“含浦麻麦乐林泉”等⑤。 其时 小麦品种除白麦、红麦外 ,又有红杆、铁杆、光头、条儿⑥ ,黑芒麦、 黄皮麦、火麦、禾广麦等⑦ ,类难悉举。 豫西区的偃师 ,小麦在农作物 中名列第三⑧ ,鲁山县的小麦生产亦占一定地位⑨。南阳地区汉代
13 光绪《光州志》卷四 《物产》。 14 民国《重修信阳州志》卷一二《物产》。 15 民国《重修汝阳县志》卷一三《农业》。
· 173·
役之需取给于二麦”①。西平县境内旱田居多 ,不产水稻 ,民食也是 以面为主②。 正阳县旱地占总面积的 85. 2% ,农产也是以小麦为 大宗③
从上面列举的全省各地关于小麦的记载可以看出 ,从明到清 , 本省的小麦种植幅度是不断增加的 ,如果说明代是“丞民粮食 ,小 麦居半” ,那么到清代则以绝对优势 ,跃居到全省粮食作物的首位。
· 172·
时期 ,一跃而成为农产之冠①。 临漳县靠近漳河 ,一直是“宜于种 麦”之地②。 安阳境内多山 ,以种谷为主 ,但县境西部的白麦“驰名 平津” ,致使“各面粉公司争相抢购”③。孟县以麦为出产大宗 ,每亩 丰年可收 1. 4~ 1. 5石 ,次地则 7~ 8斗、 5~ 6斗不等④。 县西南的 紫金山 ,旧名岭山 ,因种麦特多 ,故又名“麦山”⑤。武陟县的小麦除 了供本地民人食用外 ,还行销京津麦商⑥。 光绪五年小麦丰收 ,每 斗 200文钱还卖不出去⑦。 滑县地多斥卤平原 ,土产不过菽粟 ,但
① 嘉靖《固始县志》卷 四《民物志》。 ② 雍正《河南通志》卷 七三《艺文二》。 ③ 皆引自乾 隆《续河南通志》首卷四之三《皇上御制诗》。 ④ 康熙《孟津县志》卷 四《贡赋》。 ⑤ 《 职方典》卷三七九 《开封 府物产考》、卷四三五《河南府 物产考》、卷
四八五 《汝 州物 产考》、康熙 《河 南府 志》卷 四《土产》、乾隆 《陈 州 府 志》卷一《物产》。 ⑥ 详见各县 方志《物产》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