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服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官服
•明代最有特点的服装当属官服 •明代官服排斥元代异族服饰,禁胡服、胡语、胡姓。但朱元璋文化低,无能力另创新 的服制,于是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于是明代官服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出现了 历代官服之集大成现象,成为封建社会末期官服的典范。 •周汉以及唐宋官服较为繁褥,明代朱元璋指出礼服不可过繁,祭天地、宗庙只需戴通 天冠、穿纱袍,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官服绯。使官服制大为简约。但是官服制 内容的简约并不代表朝服规定不严格。相反,由于朱元璋特殊的出身背景,明皇对全国 施行极端专制性的统治。对朝服的严格规定甚至影响到民间服饰,使其简约素净(明初 期)。
):古代一种尊贵的冠,为男子穿礼服时所戴。吉 弁(biàn): ): 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 ):重木底鞋(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 舄(xì): ):
•鲁王皮弁图 此为亲王皮弁,从图中 可以看出为九缝,每缝缀五彩玉珠九颗。
文武官服是明代官服最有特点的服饰,也是封建社会官服的典型,几千年汉族官服中的各种文 化符号都在明代官服中积淀成熟而外化。它在承袭周汉唐宋的传统官服制基础上,突出地表现 了明代对服饰符号的象征功能的充分挖掘,使明代政治、伦理观念在服饰上展现无遗。
明《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载:“我朝定制, 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 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 花样,文官用飞鸟,象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 象其猛鸷(zhì)也。”常服由各级官员按自身品 级根据规定款式自制,而不同于唐宋由中央统一 制作定时分赐。常服的穿用,高品官可穿下品服, 而下不得越上。文官能遵此制服戴,武官却常下 越上,穿公侯伯及一品之服,而低品常服少有人 穿。文武官常服中补子图案使用见表1-3。
穿织金蟒袍的明代官员
表1-2 明代公服表
品级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七品 八、九品
袍色
绯色 绯色 绯色 绯色 青色 青色 绿色
袍花径大
大独科花5寸 小独科花3寸 散答花3寸 小杂花1.5寸 小杂花1.5寸 小杂花1寸 无花
腰带
玉带 履带 金荔枝 金荔枝 乌角 乌角 乌角
3.常服 常服 文武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穿的官服为常服,初时 与公服相同,乌纱帽、团领衫、束带。至洪武六 年(公元1373年)规定了新的服饰标准。之后继 续修定,日益完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 定制后基本稳定。这次修订的最大创新就是在袍 服上增加区别品级的补子,即一种方形绣有鸟纹 兽纹图案的丝织物,补缀在服装胸前和后背,其 符号象征意义更强了。
1.朝服 朝服
朝服以袍衫为代表,戴梁冠,着云头履。朝廷的服制对佩绶、笏(hù)板也做了规定 (如表1-1所示)。 朝服为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颂诏开读、进表、传制时百官穿服,实际上是 一种庆典礼仪服,以冠和革带来区别官品高下。袍服俱为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 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赤白二色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这种一律赤色的袍衫, 齐聚于盛会之中,十分耀眼,喜气洋洋,对比唐代的五色交映的场面,又是一种气派。 明代取法先秦的服色按五德之说,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赤、唐尚黄, 明自认为以火德王天下,色仿周汉而尚赤,是以有赤袍为朝服之制。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因朱即赤色,即以赤色为国家政权的标志。这种以色彩象征某种政治和思想的观念,远 承周秦,近取唐宋而由明代再次表现出来。其中也掺入了民间对红色表示喜庆的习俗观 念,二者巧妙地糅合在朝服之中。
明代着补服的官员
清代着补服的官员
3. 补子是明代社会服饰中吉祥图案在宫廷中的反映
明代的审美心理趋向喜庆而又朴实的风格,民间衣料上的吉 祥图案是这种心理的直接反映。用动物、禽鸟、植物、器皿 来象征某种祝福和祈愿的心理和服装表达方式,影响到官服 的设计,直接形成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官服的结合。 吉祥图案早在商周时期便已出现,用于玉雕和青铜器物之上, 春秋战国的铜镜、秦汉瓦当与画像石、魏晋南北朝的石窟壁 画、隋唐碑刻石雕、宋代陶瓷织锦都多有出现,至元代吉祥 图案广泛流行,除建筑、车舆和日用器物之上出现外,在服 装中饰以吉祥图案也成为一时风尚。这一习俗至明代已趋向 成熟中,形成很多搭配模式,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其符号功 能较为系统,因此某些动物飞禽花卉草虫都赋有了相对吉祥 的意义。吉祥图案在社会广泛的使用,使官服中的图案设计 在继承前代唐宋服制的基础上,创意出补子的形式,带进了 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祈福愿望。如一品文官补子为仙鹤和水浪 构成,浪寓潮意,潮谐朝字音,取意为”一品当朝“。明补 子皆为红底金线无边饰,其喜庆之情与民间用于喜庆的颜色 颇为相似。文官鸟禽图案多为双鸟,与民间成双成对的祝愿 不谋而合。这些都表现了补子图案融入了民间吉祥的祈福心 理和审美意识。
明代服装
作者:尹智端 班级:095
历史背景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寒微,当了皇帝后内 心潜藏着一种不是贵族出身的自卑感,因而 十分忌讳有文化的知识份子,并对朝野间人 们的言论过于敏感,于是采取高压政策,大 兴文字狱,禁锢思想,灭绝异端,在思想文 化领域进行专制,这一明初的政治背景直接 影响了服装的变化。由于明皇对全国施行极 端专制性的统治,所以对朝服规定也十分严 格,并延及民间服饰,这也就是明代初期民 服趋向简约素净的一个原因。 •从服制改革的思想上看,明代倡导恢复汉族 古老的传统服制,是一种趋向于守旧和复古 的落后思想。但由于生产力有了更高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商品经济开始活跃, 于是在守旧复古的内核上包裹了新的外衣, 进而动摇了复古的基座,为明中后期服装的 新局面铺平了道路。
1. 对唐代绣服的继承发扬使汉族官服出现了符号化因素
唐武则天时,为赏赐文武大臣,特绣制绣袍,袍上绣以禽兽和文字。《唐会要》卷 三十二载:”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正月二十二日,内出绣袍赐新除都督刺史,其 袍皆刺绣作山形,绕山勒四文铭曰:‘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 亲。’”意思是勉励都督刺史从政时要光明正大,行使政令时要公正无偏,工作中 要做到清廉、谨慎、忠诚、勤敏,对本职要有荣誉感,不断进取并且亲自参入。这 是以明确的文字对委以重任的官员提出明确要求的最早服装表现形式。文字绣于袍 服背上,回文排列,表明了皇帝对臣僚们的希望和要求,装饰意义还不明显。其后 三五年间,又以绣袍赐官,在铭文基础上增加了图案。“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五 月二十二日,出绣袍以赐文武官三品以上,其袍文仍各有训诫。诸王则饰以盘龙及 鹿,宰相饰以风池,尚书饰以对鹘,左右卫将军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 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千牛卫饰以对牛,左右豹卫饰以对豹,左右玉钤饰以对 鹘,左右门监饰以对狮子,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铭皆各为八字回文,其辞曰:” 忠贞正直,崇庆荣职,文昌翊(yì)政,勋彰庆陟,懿冲顺彰,义忠慎光,廉正躬奉, 谦感忠勇。“(《唐会要》卷三十二)文字内容仍寄托了皇帝对受赐者的希望,而 图案则标识着服者的身份,这是服装史上较突出的一种职位符号化的表现形式。
一 官服类别
明代官服的制定前后花了约30年,从皇帝冠服到皇 后、皇子、文武官员,逐渐完善,也不断修定。 皇帝官服一般承袭汉唐旧制,在形制、色彩、饰物 等上大同小异。冕服自皇太子、亲王、郡王用之,其他 公侯以下品官都不用,在使用人的范围上大大缩小了。 至于皮弁(biàn)服、武弁服、通天冠等则在限制人的基 础上扩大了皇帝的着服范围。如皮弁服,用乌纱帽之前 后十二缝,每缝缀五彩玉十二,服用绛(jiàng)纱衣, 蔽膝、革带、大带、白玉佩、白袜黑舄(xì),皇帝御殿 xì 里服之,其他为谢恩、策士、传胪(lú)亲征、四夷朝贡、 朝觐(jìn)典礼时也服之。这种扩大了皮弁服的使用范 围的做法,既是冕服制从简的表现,也是一种便于统治 群臣的措施。
象牙 象牙 象牙 象牙 象牙 槐木 槐木
佩:身上的玉饰,绶:用来悬挂印佩的丝织带子。佩绶用来区分地位尊卑。佩绶制度在华夏衣冠里为等 级尊卑的一显著特征。
2.公服 公服 公服用于早晚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 等活动中,是一种面见皇帝时的礼服。衣 用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袍上的花纹以 大小来分品级。戴幞(fú)头有漆、纱二等, 展角各长一尺二寸。服带以质分品,着皂 靴。具体分品表如1-2所示。 公服吸收了唐代品色服的特点,但删除了 紫色袍。朱元璋以朱色为正色,又因孔子 曾说过“恶紫之夺朱也”,从此紫色在服 中废止。明代还修改了唐代以花径大小和 几何纹来品级的服装纹饰,一律改为以花 径大小来区别。这既简化了服装的分级形 式,也突出以花别品的功能,是一种继承 和发扬的服装形式。
明代官服吸收了唐绣袍的形式和意义,把绣于袍上的纹饰图案改为可以补缀于袍上的补子, 在区别官阶品级的同时,也注入了皇帝对各品官员的希望和要求。这样明确传达任职要求的 文字不再出现于服装上了,而以不同动物飞禽来象征官阶和任官要求,把思想和标志统一在 不同符号之中,高度概括地表现了朝廷对官员的任职要求和品级管理。如以雁行列有序,象 征官员应有威仪,处事不乱。鸂鶒(xīchì)天性喜食短脚狐狸,有逐害之义,象征官员应为 民除害之义。 补子的出现,已把官服从单纯的颜色和繁缛的冠冕制中提升到符号化的高度,对服装的发展 具有促进的作用。
四品文官云雁补子
七品文官鸂鶒补子
2. 补子表现了官服制作和管理的先进思想
以前官服上绣不同纹样图案,制作工期长,成本高,稍有不慎则会使全衣报废。补子的出 现,使标识图案和成衣分离,可以分开独立制作,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费用,同时便 于更换。加上明代并不统一补子的具体图案,只对图案内容作出要求,各级官员可自行制 作,这样更提高了官服的工效,也减轻了朝廷的负担。明代补子为40厘米见方的丝织物, 可以在织机上成批地织成绣底,再由人工加以绣制,从生产方式来看,也颇为先进。所以 至清代,官服继承了补子的这种先进的方式,使其发扬光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补子既是继承了唐代的形式,又加了变化,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从而又对清代的官服有所影响。整个演变过程经历了不同的朝代,逐渐成熟。
乌纱 一品补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表1-3 明代补子图案表
品级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杂职 法官
文官补子图案
仙鹤 锦鸡 孔雀 云雁 白鹇 鹭鸶 鸂鶒 黄鹂 鹌鹑 练雀 獬
武官补子图案
狮子 狮子 虎 豹 熊罴 彪 彪 犀牛 海马 无 无
补子的文化意义
明代官服中补子的出现,一直影响到清代官服,其形式和纹样在服装上有着特殊的文化 意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美学价值。
一品文官补子为仙鹤 和水浪构成,浪寓潮 意,潮谐朝字音,取 意为”一品当朝“。
二 士人服饰
戴儒巾、穿大袖衫的士人(《候朝宗像》)。关于士人服装的具体款式特点为斜大襟、 大袖、袖长一律过手、衣长至脚面,穿时腰系丝绦。这种服装与道袍相似。宋朝时已有 此衣式,是一种宽大而长的衣,元代禅僧也服次衣,为一般士人所穿。明初太祖制民庶 章服用青布直身即此。后有作民谣云:“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布袋”,即指此衣。
戴儒巾,穿大袖衫的士人
•四方巾 四方巾 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呈倒梯形造型, 展开时四角皆方,也称“方巾”,或称“四角方巾”。四 方平定巾初兴时,高矮大小适中,其后总在变化,到明末 则变得十分高大,故民间常用“头顶一个书橱”来形容。
•六合帽 六合帽 前面讲了四方巾,明代也出现了六合帽,是清代瓜皮帽 的原型。有六合一统帽,平定四方巾之说。 六合一统帽,也称六合巾、“小帽”、“圆帽”,是以 罗缎、马尾或人发做的,裁为六瓣,缝合一体,下缀一 道帽檐,以“六合一统”为名,取意安定和睦,天下归 一。因为在政治上有一定象征意义,故也是由政府规定 令全国通行的帽式,通常多用于市民百姓,而官吏家居 时也常戴。
左图为通天冠,云头履,方心曲 领赤色朝服。
表1-1 明代朝服表
品级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七品 八、九品
梁冠
七梁 六梁 五梁 四梁 三梁 二梁 一梁
革带
玉带 犀带 金带 金带 银带 银带 乌角带
佩绶
云凤四色织成花锦 云凤四色织成花锦 云鹤花锦 云鹤花锦 盘雕花锦 练鹊三色花锦 二色花锦
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