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与五行归属的对应:
1.肝的功能是主升发、疏泄,与木性生发、 肝的功能是主升发、疏泄,与木性生发、 肝的功能是主升发 伸展类同。肝在人体生机活泼的作用, 伸展类同。肝在人体生机活泼的作用,又 象春天气候温和,万物向荣的升发之气, 象春天气候温和,万物向荣的升发之气, 故以木来代表肝脏。 故以木来代表肝脏。 2.心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内藏君火,故以火 心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内藏君火, 心是人体生命的动力 代表心。 代表心。
中医基础理论
李桂锋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 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 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 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 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份为二也”。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 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 阴。
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为阳,腹为阴; 四肢外侧为阳,四肢为内侧为阴。以脏腑来 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 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 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 阴阳的对立统一。
源自文库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 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说明。 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 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正是由于 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 动着人体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
其性为清肃、 金——其性为清肃、 其性为清肃 坚硬的特点。 坚硬的特点。凡是属 于这种特点的事物, 于这种特点的事物, 便可归属于水行的范 畴。
其性为寒凉、 水——其性为寒凉、 其性为寒凉 滋润和下行的特点。 滋润和下行的特点。 凡是属于这种特性 的事物,便可归属 的事物, 于水行的范畴。 于水行的范畴。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识症 候两个方面。“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 阳”。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 分析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症候的阴 阳属性两个方面。
1、分析四诊资料
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资料, 包括即时的症状和体征,以阴阳理论辨析其 阴阳属性。 色泽分阴阳:观察色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 的阴阳属性。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 暗为病属于阴。
而干燥的表现,即所谓“阳胜则阴病”。故 外感温热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口干 唇燥、舌红少津等“阳胜伤阴”之症。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如寒邪直中太阴, 可出现面白形寒,腕腹冷痛,泻下清稀,舌 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阴胜则寒”的 寒症。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气亢盛时必 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 故说“阴胜则阳病”。仍以寒邪直中内脏为 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蜷缩、 脉迟伏或细微欲绝等“阴胜伤阳”或“阴胜 阳衰”之症。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症是实证,阳偏盛导致 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邪气盛则 实。”
五行学说形成之后, 五行学说形成之后,木、火、土、 水已经不是指五种物质的实体, 金、水已经不是指五种物质的实体, 而是五类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 而是五类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每 行属性的含义是: 行属性的含义是:
其性为生发、 木——其性为生发、 其性为生发 柔和,既可弯曲, 柔和,既可弯曲,又 能伸展的特点。 能伸展的特点。凡是 具有上述特性的事物, 具有上述特性的事物, 便可归属于木行的范 畴。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 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 此产生邪正相博,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 病,故说:“合而病至,偏害阴阳。”阴阳 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湿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 损。
1)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 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 盛则寒。”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如温热之邪侵犯人 体,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阳 胜则热”的热证。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 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气,致 使津液减少,而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 滋润
二、四气五味
所谓“四气” 就是寒、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 同的性质,所以又称“四性” 同的性质,所以又称“四性”。寒凉与温热 是两类绝对不同的食性,而寒与凉, 是两类绝对不同的食性,而寒与凉,热与温 仅是区别其程度的差异, 仅是区别其程度的差异,寒性较小的即称凉 又称微寒;热性较小的即为温性, 性,又称微寒;热性较小的即为温性,大温 即相当与热。 即相当与热。
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身热恶热属阳, 身寒喜暖属阴等等。
2、概括疾病症候
在临床辩证中,阴阳学说用阴阳来概括分析 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候。只有分清阴阳,才能 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所以辨别 阴证、阳证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原则,在临床 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调整阴阳,使之保持和恢复相对平衡,达到 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 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
1、指导养生
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2、确定治疗原则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一、五行学说
五行是对木、 五行是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 的抽象概念。 的抽象概念。利用这五种物质属性的抽象概 念来规类事物, 念来规类事物,并说明一切事物之间相互资 相互制约的运动规律,这就是“ 生、相互制约的运动规律,这就是“五行学 中医借用这个学说来阐明人体的生理、 说”。中医借用这个学说来阐明人体的生理、 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等, 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从而指 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3.脾主运化,能升化和输布水谷精微, 脾主运化,能升化和输布水谷精微, 脾主运化 以营养全身。脾运化机能正常, 以营养全身。脾运化机能正常,则全身 受益,类似土能生长万物一样, 受益,类似土能生长万物一样,个土代 表脾。 表脾。 4.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其气收敛, 肺主气, 肺主气 主宣发,肃降,其气收敛, 类似秋季肃杀之象,故以金来代表肺脏。 类似秋季肃杀之象,故以金来代表肺脏。 5.肾藏精,主水,而称为水脏,肾对精 肾藏精, 肾藏精 主水,而称为水脏, 的固藏,有如严冬万物生机潜藏之意, 的固藏,有如严冬万物生机潜藏之意, 故以水来代表肾。 故以水来代表肾。
气息分阴阳: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 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 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 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 虚、属寒,为阴。 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 多属于阳证。 动脉喜恶分阴阳:了解患者的动静、喜恶等 情况,也可以区分病症的阴阳属性。如躁动
二、事物的阴阳性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 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 其各自的属性。阴阳,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 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 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如:天与 地,日与月,水与火等; 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 方面的如:寒与热,升与降,明与暗等。 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 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 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 都属于阴。
阴虚则热:人体之阴气虚衰,不能制阳,则 阳气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 体阴虚,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 干舌燥、脉细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症是虚证,阴虚出现虚 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精气夺则虚。”
3)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 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 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 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都导致“阴阳两 虚”。
与自然和致病的联系如:金行中, 与自然和致病的联系如:金行中,秋季 气候多燥,燥气过盛最易伤肺, 气候多燥,燥气过盛最易伤肺,使肺失 津液濡润而宣降失常,则症见干咳少痰, 津液濡润而宣降失常,则症见干咳少痰, 或痰中带血、胸痛等。 或痰中带血、胸痛等。此时便可多吃银 黑木耳、雪梨、 耳、黑木耳、雪梨、桑椹等滋阴润肺的 食物;而狗肉、茴香、羊肉、 食物;而狗肉、茴香、羊肉、辣椒等则 不宜多食。 不宜多食。
五行与人体及自然界的对应: 五行与人体及自然界的对应: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志 五华 五季 五方 五气 五色 五味 木 肝 胆 目 怒 爪 春 东 风 青 酸 火 心 小肠 舌 喜 面色 夏 南 暑 赤 苦 土 脾 胃 口 思 唇 长夏 中 湿 黄 甘 金 肺 大肠 鼻 悲 毛 秋 西 燥 白 辛 水 肾 膀胱 耳 恐 发 冬 北 寒 黑 咸
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同时又是由于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和消长变化,维系着协调平衡的状态, 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各种胜利功 能才能得到稳定发挥。若人体内的阴阳二气 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 止。“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 气乃决。”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和阳的对立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 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 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 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 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脏为 阴而腑为阳,精为阴而气为阳,营气为阴而 卫气为阳,等等。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阴阳自和平衡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 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 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 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对立的阴 阳两部分。 脏腑形体分阴阳: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 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
其性为阳热、 火——其性为阳热、上炎(火 其性为阳热 上炎( 焰上升的意思)的特点。 焰上升的意思)的特点。凡是 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 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 属于火行的范畴。 属于火行的范畴。
其性为生长, 土——其性为生长, 其性为生长 养育万物的特点。 养育万物的特点。 凡是属于这种特性 的事物, 的事物,便可归属 于土行的范畴。 于土行的范畴。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 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 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 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 说用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 能失常的结果。而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 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 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寒邪、湿邪 为阴。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 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 寒;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根据阴阳相互 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 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 阳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盛出现寒象。 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 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阳虚则热” 的虚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