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参考:7011-心理契约视角下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对其职业稳定性影响实证研究

课题申报参考:7011-心理契约视角下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对其职业稳定性影响实证研究
课题申报参考:7011-心理契约视角下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对其职业稳定性影响实证研究

心理契约视角下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对其职业稳定性影响实证研究

(2)研究内容:现代心理契约理论在民办高校和教师之间心理契约型关系建立的实际应用;实证调研10所民办高校超过300名不同类别构成的教师群体,统计分析归纳民办高校的教师管理机制对稳定教师队伍的影响因素;探索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归属感缺失现状及流失因素研究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缺乏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动因;建立良好心理契约关系基础的教师归属感对职业稳定的重要促进作用。

(3)研究重点:民办高校和教师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型关系建立的瓶颈问题;民办高校发展历程较短,缺少积淀的外部因素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探索,影响教师职业稳定性;各民办高校人事制度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色;教师奉献精神与归属感的建立以及工作获得感之间的平衡问题。

(4)创新之处:通过实证调研,运用统计分析法,研究的角度不局限传统的薪酬和绩效考核方面来探讨民办教师归属感缺失和职业稳定性差的思维,选择教师个体在高校组织环境中新型契约关系的建立,心理契约管理的目的,促进民办高校和教师之间建立相互期待的契约型新型关系,相互发展和彼此成就,增强员工归属感,进而提升教师职业稳定性,对促进教师职业生涯稳定发展方面有着共性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可以推广到大多数民办高校。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思路:本课题把基于心理契约关系的教师归属感作为自变量 , 应用回归分析方法来研究分析其对教师职业稳定性的影响。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从某种角度看就是就是通过一定的工作从属关系建立起来的认同、和维系的心理契约关系,从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目标一致性的思维提出加强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的重要性,目的是为建立良好的民办高校教师育人氛围和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满意度,降低民办高校教师流动率,建设一支稳定发展的教师队伍。

(2)研究方法:①采用实证分析,定量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和师资队伍稳定性测量结果,找出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稳定的关键指标;

关于心理契约问题的一些感悟

关于心理契约问题的一些感悟 xxx 摘要:在当今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心理契约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好的对雇员进行管理和预估,还对组织系统内部协调稳定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心理契约的一些问题着手,阐述心理契约的基本理解,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价值,并以公务员中心理契约为例,实际说明心理契约研究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作者在阅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案例》一书时对于具体问题探究的一些结论的综述。 关键词:心理契约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组织 近期阅读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案例》中的部分章节,在这本书中,通过一些著名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学家的一些选文,从各个方面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进行讲解。虽然是针对美国的一些管理实例,但是对我们公共人力资源中的一些问题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自己尤对第十一章:公共部门的人士监督中的心理契约问题感兴趣。心理契约作为雇主和雇员中的“隐形契约”,在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协调,雇员与组织的关系,以及雇员的工作态度等方面发挥了中大的作用。以下我将对心理契约问题提出一些我的感悟和体会。 一:关于心理契约的一些基本理解: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的最早使用者是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并在20世纪六十年代引入到了管理学领域中。强调员工和组织除了正式订立的契约合同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隐含的,非正式的,为公开的期望。他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行为,工作方法等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案例》一书中,唐纳德.克林格勒和约翰.纳尔班迪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雇员和雇主相互期望与义务之间的作用或影响关系——这其中包括可触及的,也包括不可触及的因素。这个概念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组织生活中雇员和雇主之间形成的关系,而不只是关注雇员这个方面或雇主的那个方面。雇员和雇主将他们的期望和义务带到了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报告 ----------- 挫折与危机应对 10市场营销2班熊兴明100103200216 每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会经历很多风雨。对于我们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所谓“风雨”可能意味着竞选的失败、恋人的分手、经济上的困难、考试的挂科、违纪的处分等等。许多人在面临挫折时都是选择逃避的态度,但往往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无法承受痛苦。 原来我们总是说,人生就像五味瓶,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在我们更有创意的形容生活就像厨房,到处充满杯具和洗具。不管怎样一种说法,我们都认同挫折与失败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谁都会遇到挫折,挫折使我们痛苦,但同时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激励我们成长,这是就是生活的辩证法。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挫折的有无和强弱,而在于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如果把挫折比喻为人生的风雨,把大学时代比喻为多雨的季节,那么,当雨季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该及时的扪心自问:我该怎样面对雨季,我的伞在哪里? 一,从容面对 首先,对挫折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挫折观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挫折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性的,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逆境无时不有;二是挫折和人一样,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会使人痛苦、难受、忧郁、失望甚至堕落,但从积极方面讲,它也是在磨练着我们,给人以教益,让我们不断从中成长、成熟,不断地使我们走向坚强,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在面临挫折时,重要的不是看它强度的大小,而是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

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与其闪避、畏惧、排斥,不如迎面而上。面对不可拒绝的挫折,唯一可取的态度是从容面对,如果进而能够掌控挫折带来的烦恼,那么,一次创伤就会变为一颗宝贵的珍珠。珍珠是从愈合了的创伤之中升华出来的东西,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抚平伤痕,而且可以使我们珍视经验,减少错误。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那就会导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这说明:痛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要得到欢乐,就必须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不止拥有挫折的痛苦体验,也拥有把不幸变为幸福、把伤痛变为无价奇珍、把令人痛心的缺陷变成新的力量的机遇。当我们从容面对,就可以掌控挫折;当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并保持快乐,就可以得到最珍贵的收获。 二,适度宣泄 面对挫折,有人惆怅悲观,把痛苦和沮丧埋在心里;有的人则选择倾诉。如果心中苦闷,不妨找一两个关系不错的人,把心里的话倾吐出来,这样,不健康的情绪就得到宣泄。宣泄是一种自我心理救护,它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 当然,当我们在宣泄的时候,不但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还要把握好宣泄的分寸。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我们不难看到有一些人选择宣泄的方式就太过极端了,经常一遇到小事情心情不好就会摔东西,会甩门,会写一些很极端的话。

如何利用有效的工会活动提升教师归属感

如何利用有效的工会活动提升教师归属感 发表时间:2019-06-17T16:42:59.29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6期作者:范利红 [导读] 教师归属感的建立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根基。 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中心幼儿园313108 摘要:教师归属感的建立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根基。教师归属感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探索更好的教师归属感提升策略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工会活动的有效开展,就教师归属感的提升路径予以探索,希望可以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会活动教师归属感归属感提升 所谓归属感,就是生活、工作在一个组织、地域或群体中的成员,保持其良好的职业状态,有隶属于这个组织、地域或群体的一种心理感觉。强烈的组织归属感,是一种温馨的心理感觉,它可以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促进团队、地域或群体的快速发展。所谓教师的归属感,是指教师与所在学校长期工作、互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肯于、乐于将个人融入到学校组织的自觉的态度、自发的情感。稳定优质的教师团队是一个学校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工会的特点,则能够为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提供最大的帮助,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一、工会组织重视教师归属感培育工作的必要性 1.增强教师归属感对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幼儿教师已经成为体现幼儿园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毫不夸张地说,学校成败的关键在于优秀教师的使用。教师归属感是教师长期的、主动的工作积极性的沉淀、凝聚与升华,是教师对学校发展深层次上的心理反映,是主人翁精神的表现,是一种温馨的心理感受,这些感觉最终转化为教师的工作动力与情感支撑。工会组织作为连接教师与学校的重要纽带,更加需要做好教师归属感的工作开展,通过由浅入深、渐进互动的工作过程,则可以让教师内心的责任感予以形成,能够让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实现学校的更好发展与进步,有助于学校的稳定提升。 2.有助于教育事业的推进。学校也像一个民族,没有根植于某种文化层面上的价值认同,它的每一份子就不可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进而形不成强大的凝聚力。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教师既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也是学生的引路人,更是学校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员,只有强化教师的归属感,才能让学校的发展蒸蒸日上。工会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机构,与其他职能机构有所不同,其并不是单纯的职能部门,而是融合了重要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的影响力实现教师凝聚力的发展,也让教师能够从思想层面感受归属感的重要性,让教师真正投身到教育事业之中,在纷乱的时代背景下寻找到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工会活动的开展,让教师归属感强化,让教育事业得以稳步推进。 二、幼儿园工会组织增强教师归属感实现路径 1.赋予教师一定权利。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综合素质高、个性多样化。为了确保幼儿教师归属感的强化,工会要注重赋予教师更多的权利形式机会,诸如提案权、表决权、选举权、质询权、监督权等都可以引导教师参加,让教师感受自身的重要性,参与到学校各项政策方针的讨论与制定,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如此。可以大大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参与意识,同时能够让教师真切感受到学校层面的关怀与尊重。也只有让教师参与到幼儿园的建设各个环节之中,才能让教师的融入感更强,让教师的归属感提升。 2.工会活动内容差异化。由于幼儿教师群体较大,背景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存在一些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差异。要照顾每一个教师的心情,工会要创造不同的活动,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愉悦的氛围让大家感受来自同事的关心。年龄差异也是教师中常见的差异形式,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之间有着不同的需要,工会活动应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设置不同的活动内容,实现对每一个教师的关怀,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学校对不同教师的关心。此外每个人面对的生活压力也不同,思维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工会应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也需要予以注意区别。 3.工会形式多样化。归属感的培养很多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一定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实际的,比如学校可以借助一些实际的场地,组织课外活动;也可以是虚拟的,比如利用互联网,组织一些知识竞赛;可以是周期性的活动,如思想学术交流;还可以是随机性的,如家庭幸福感交流等。可以灵活的安排,重要的是形式的不断创新,以及促进教师的参与性。 4.争取和依靠多方力量开展工作。增强教师归属感不仅要通过学校工会的力量,还需要学校的配合。工会为了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也要学会争取和依靠多方面的力量。其一:依靠教师自身,工会为教师提供一些平台,让教师实现自主联系,而工会作为组织者,负责指导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专业多,鼓励相关专业教师之间多多交流,相互支持,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可以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其二,依靠学生,教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工会可以搭建交流平台,多多组织历届毕业生返校与教师进行交流。将学校知识与社会经验所结合,增强幼儿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同时也增强了对学校的归属感。 在新形势下,幼儿园工会应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探究发挥工会作用的更好的路径,发挥工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霞浅谈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途径[J].才智,2017,(34)。 [2]陈纳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特点、危害及成因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某家族企业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和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研究综述 一、前言部分 企业员工加入某个企业除了会有书面契约,都还会有非书面心理契约的发生。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进入到一个工作环境,我们就会与雇佣者建立一个心理契约的关系。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它影响到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对组织的情感投入、工作绩效以及员工的流动率,并最终影响到组织目标的达成效果。 二、主题部分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及发展 心理契约这一术语在20 世纪60年代初被引入管理领域。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雇用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交互关系理论,从心理契约研究的总体发展过程来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段[1]。 第一阶段概念引入阶段(20世纪60 年代初—80年代末)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1960)首先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说明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关系;Levinson等人(1962)提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总合(转引自Anderson, 1998)。Kotter (1973) 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存在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协议中指明了在彼此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付出的内容和得到的内容。上述观点均认为心理契约是双方(组织与员工)对于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水平:个体水平-员工个体(或雇员)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组织水平——组织(或雇主)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不过,在如何确定组织水平上的心理契约方面一直存在着争论(到底什么人和什么事能代表组织水平的期望。 第二阶段概念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末——1994年)针对该领域中存在的争论。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心理契约的狭义定义,他们指出,组织作为契约的

202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报告(最新版)

202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报告(最新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报告(最新版)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一】20XX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报告 一、指导思想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如何去关爱学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们的心灵,尤其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友善待人,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 三、实施步骤 1、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特别是一、二年级),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独立人格。 2、培养学生善于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能力,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帮助学生克服孤独、依赖、由学习和环境的不适所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级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在本年级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摘要:人生在世,健康乃是第一财富。对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更是学业、事业、生活等健康发展的根本。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给予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于此,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具体表现,然后进一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最后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教育途径。 关键字:大学生意义心理健康解决途径 正文:一、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

浅析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浅析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激励理论激励机制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文化知识传播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管理效能,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工作。而高校教师作为推进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其管理工作是一大重点。激励是高校教师管理工作的核心。在分析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有钊1对性地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对于调动教师积极性、优化师资结构、稳定人才队伍、加强学校吸引力和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一、高等学校构建激励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师资结构,稳定教师队伍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稳定师资队伍。高校教师因在年龄、学历、学科性质等方面有着不同结构的层次,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当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促使每一个结构层次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整体上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促成师资结构的优化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因其职业特质,同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更倾向于追求较

高的荣誉和远大的理想。需求层次较高,通过有效的激励,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多方面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一种高昂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三)优化组织环境,吸引优秀人才 有效的教师激励不但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广大教师产生较高的群体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形成一种增强学校凝聚力的氛围和影响力。一方面,有效实施各种灵活的激励措施,能够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开放、竞争的环境,便于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同时加强本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从而优化组织氛围;另一方面,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无论内外环境都会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学校能够在良好的竞争氛围中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 激励机制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激励方式单一,不能满足教师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在教师的聘任和考核上,评聘不科学,致使激励措施产生负面效应:在大环境的竞争机制未能灵活调节,使激励功能弱化和虚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制约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充分理解激励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二、高校教师激励理论分析 激励理论按照性质和内容的不同,有许多的分类和划定标准。结合

如何培养教师对学校归属感

一、学校现状 达旗实验小学建于1952年,到1984年发展成为当时伊克昭盟的第一所实验小学。该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一直稳居全市前列,全旗之首,学校现有教学班42个,学生2830名,教职工150名。 学校优势: (1)师资队伍,该校拥有一支团结务实,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有一支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勇于改革的教师队伍,他们中有自治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15人,市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师德标兵39人,教师的学历合格率100%,师资力量雄厚,是全旗唯一的一所实验小学。(2)办学条件:现有4800平方米的2栋教学楼和5000平方米人造草坪,每个教学班都上了多媒体,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并有了很大提高。 学校面临困难 (1)校园面积狭小,学生在操场活动非常拥挤,各功能教室缺乏,学生兴趣活动无法开展,班容量大,给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造成了许多的困难。面对竟争激烈的教育市场,面对精明的家长,我们认为,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办出学校特色,创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竟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二、今后工作思路 注重新课标引领下思考问题,谋划未来;注重提升师生素质,提

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当控制学校规模;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突出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文化,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扎实推进;积极挖掘内在潜力,注重提升发展内驱力;积极稳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扎实开展课外活动和兴趣活动;坚持走文化立校之路。 三、教师师德建设 (1)强化教育服务意识,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塑造教师形象,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与信赖,仪表举止,职业道德、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不仅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成长,并通过学生反馈给社会。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诚恳热情地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感受到教师的责任心与爱心,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用爱滋润学生成长。 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政治学习、教育理论的学习讨论,典型案例分析,移情体验等活动,引导教师真心实意的爱护、欣赏、指导每一个学生,树立“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爱心教育,以爱育爱,让自己的德和才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四、培养教师对学校归属感 1、提高转变领导方式,培养教师对学校的信赖感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设,从领导的工作方式入手。努力做教师工作的引导者、设计者和服务者,成为他们发展的后盾与支持者。当教师享受到领导的人文关怀,公平和谐的沟通与合作,大气的处事和简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心理契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 2009年5月22日

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员工关系的心理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与组织间关系的内在力量。在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心理契约是企业留住核心员工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研究如何有效的管理心理契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内外对心理契约的研究文献资料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和维度,并对其在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综述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契约就被引入了管理领域。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企业竞争加剧,高科技的引入和低人力成本的追求,使企业裁员、组织合并、重组、缩减开支、新管理手段的运用等成了普遍现象,而与此伴随的则是雇员忠诚度的明显降低,心理契约的研究通过探寻组织动力,给许多尚不清楚的组织现象,例如:可感知责任的作用、委托人与代理人、组织与员工关系等问题以强有力的解释。同时,心理契约能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新经济环境下雇佣关系的急剧变化,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在8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心理契约的概念和内容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 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 如果将员工的任务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将雇主提供的报酬分为短期和长期,我们也可以发现4种类型的心理契约:交易型,有详细的任务,雇主提供短期

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十分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拓宽工作途径,丰富德育工作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房山区教委的关注与领导下,在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我校于20XX年9月,根据区级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确定了子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把三年级全体学生做为研究的对象,把课堂教学当作主渠道,加强学生心理辅导,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我们一手抓学科渗透,一手抓心理辅导,各种方法之间相互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全方位展开,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校的目标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为核心;以对心理问题预防补救为辅助;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科学的管理是课题研究取得实效的基础课题研究作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一个突破口 我们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实施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的基本载体,教学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过程。因此,工作中我们不断实践以科研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课堂为实验主阵地,把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研究作为实现学校“以服务升品位,以质量求发展”这一办学理念的一个突破口,使得课题研究服务于学生,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工作中我校广大干部教师积极探索,重点加强三个模式的研究,把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每个模式的各环节,各个细微之处: 1、备课模式的探索 使用“集体全册(单元)备课个人分课细备组内交流讨论个人逐课复备”的备课方式,其中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心理品质形成的教育渗透点,使得心理品质的培养从备课第一个环节就入手,教师们分析挖掘教材,汇编了《各学科心理教育渗透点集锦》,各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参考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完善,为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服务。 2、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实践“课前预习探究课上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的上课模式。整个过程注重学生未来发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兴趣等,使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培养。

以《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与阿尔贝蒂娜之恋解读马赛尔·普鲁斯特的爱情观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爱情是人生命的一种升华,是人向往追寻的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对爱情进行描述赞叹。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答案。《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本以创新著称的长篇小说,自其发表以来,人们对其毁誉不一。书中对于时间的构建,对于爱情的观点,对于社会和道德的描述等都引起了大批的中外学者的探讨。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被让-伊夫·塔迪埃称作"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书中描述人物角色多样,且小说的人物描写不同于传统小说,他的人物多带着多钟面具,再逐渐的脱下来,慢慢现出原形,使得人物间的爱恨纠葛更显复杂多样,在这些爱恨纠葛中,却暴露了各个人物角色的病态心理,使人陷入对爱情、时间、人生的思考,因此研究马赛尔·普鲁斯特对于爱情的观点能帮助人们理解爱情的真谛。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探寻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的爱情观。 为了完成本文,笔者仔细分析了《追忆似水年华》,阅读了《普鲁斯特传》《与普鲁斯特共度假日》等记录研究马赛尔·普鲁斯特的生平,作品的书籍,查阅了研究马赛尔·普鲁斯特及《追忆似水年华》的相关论文、期刊和杂志,如:《追忆似水年华》的病态心理分析、时间记忆中的爱情幻想、试论《追忆似水年华》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马塞尔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用弗洛伊德的眼睛看普鲁斯特作品等。从中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寻找大量支撑本文论点的相关依据,进

行分析探讨。 《追忆似水年华》共有七卷,人物角色众多,阿尔贝蒂娜是整部作品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文中从马赛尔最开始从别人的谈话中了解到阿尔贝蒂娜到最后追忆阿尔贝蒂娜的描写贯穿来了第二卷到第七卷。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一段令人惊叹的病态的的爱情,像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放浪,充满欺骗性,且是同性恋的女主角阿尔贝蒂娜,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挣不脱嫉妒、情欲和痛苦枷锁的男主角马赛尔。 对于马赛尔·普鲁斯特笔下《追忆似水年华》里的爱情,已有学者就著作中所描述的斯万与奥黛特的爱情探讨马赛尔·普鲁斯特对于爱情的见解,其中,对于爱情的痛苦也探讨了阿尔贝蒂娜与“我”的爱情。在学者陈静在2010年的恋爱中的斯万痛苦-浅析普鲁斯特的《斯万之恋》中表示爱情并不是让通往幸福的途径,幸福只能在自身,在文学创作中去寻找。在《追忆似水年华》之中,没有一段爱情是最终修成正果的,爱情只能给文中的主人公马赛尔带来痛苦。在这篇论文的中,作者探讨了马赛尔爱情的痛苦的来源,痛苦一方面来源于爱情的对象的性格的弱点,另一方面也是最深的最主要的来源却是自身,来源于自身对于幻想和现实的混淆和对比,来源于自身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来源于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本文可参考此文章中研究奥黛特与斯万爱情的方法来分析同一著作中马赛尔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 《普鲁斯特传》,作者莱昂·皮埃尔-甘,他从马赛尔的生平、作品和马赛尔的作品三个方面祥述了马赛尔·普鲁斯特的一生。在作者

浅谈高校教师有效教学的方法

浅谈高校教师有效教学的方法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进行有效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也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学是一门科学,要求合理地传授知识、技能;教学也是艺术,要求课堂教学具有撼人心魄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其核心理念就是“有效”。所谓的“有效”,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应该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而教学是否有效,应以学生为评价目标,而不是看教师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或者课堂活动进行的成功与否。有效教学有: 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第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确知道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以后,才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第三,采用多样化的、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新颖的教学模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保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更高效的接收所学知识。 二、无效教学的原因 高校目前有时会出现“费时较多,收获较低”的现象,其根源在于课堂教学的无效性。可能造成无效教学的原因有: 第一,教学模式倾向于讲授法,造成课堂气氛略显沉闷。第二,设置课堂任务时,未考虑到学生的语言现状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学生缺乏兴趣。第三,计划课程时,对学生的兴趣及需求了解不足,致使机械记忆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第四,授课时,新旧课程知识的衔接不够紧密,造成学生的知识储备零散,不够系统。 三、有效教学的措施 第一,教师角色转变。在21 世纪的今天,虽然教师的首要任务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变教师为导师”是新时期对教师的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师,是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协助者。与此同时,教师又是学生的知己,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的媒介。因此,教师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完成新时代下新角色的转变,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培养

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培养 [摘要]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由于反学校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师生关系的淡化,中学生学校归属感正日趋缺乏。要培养中学生归属感,办学理念应体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尊重每一位学生,加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关键词]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学校文化 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1]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与维系的心理表现,它属于文化心理范畴的概念,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件或一个现象的认同程度。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有归属感表示有安全感并认同爱你之人的感觉,有集体感。安全感包括被照顾、不忧虑、被保护的感觉。归属感的增加有助于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疏离感,而且相应地,能够积极地影响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控制以及责任感。本文所探讨的对象主要是中学生,而且大部分都是初级中学阶段的学生。 一、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 归属心态在中学生中间普遍存在,只是深浅强弱程度不同。从年级分布来看,低年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相对强烈,这可能与他们年龄较小,对学校和家庭的依赖程度还比较大有关;从数量上看绝大多数中学生有较强烈的角色意识和积极牢固的学校归属感,具体表现在: 强烈的角色意识。大部分中学生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部分,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处处为了学校的发展着想,一切从学校的利益出发,以能为学校作出贡献而感到自豪。 积极的参与意识。中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为了学校文化的建设能够集思广益,热情地提供各种合理化建议,并从亲身参与之中体会到成长的乐趣。 自觉的服从意识。在学校,中学生一般都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规定,为了集体的利益能以大局为重。 但不可否认,随着学生的成长,有少部分中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却日趋缺乏,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任务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任务书 题目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主要任务与目标 现代企业管理倡导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也随之应运而生,成为一种重要的员工激励方式。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是连接组织和员工的情感桥梁,从组织和员工这一整体视角出发,意在激发员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员工对组织忠诚的特质来激励员工,从而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以此来实现组织和个人“双向承诺”的新格局。根据组织环境与员工的潜质,在员工心理契约的视角下寻求与其匹配的激励策略,能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效思路。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从心理契约角度出发,运用所学员工激励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结合具体企业实际,分析该企业心理契约的构建情况及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的运用状况,分析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该企业基于心里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发挥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题的目标是:结合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契约和员工激励的相关知识,对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措施,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良性发展的循环格局。同时使自身能对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主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示范文本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示范文本 After completing the work or task, record the overall process and results, includ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报告资料应用在完成工作或任务后,对整体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记录,内容包含整体情况,进度和所取得的的成果,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对应策略与解决方案。,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辽东半岛一座美丽的海滨 城市,是共和国改革开放全过程的见证人,同时也是第一 代的独生子女。我成长于工人家庭,稳定和睦的家庭,较 为优良的物质条件,使我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由于是独 子,也是长孙,所以我成长的每一步都倾注了父母以至长 辈几乎全部的心血,成长之路可谓一帆风顺,受到了良好 的家庭、学校教育,并于千军万马之中得以幸运地踏过了 “高考”这座独木桥,争取到了每省仅五个的录取名额中 的一个,幸而又幸的成为了一名****的大学生,并以较为满 意的成绩完成了五年的*校生涯,成长了为一名光荣的 ****。

回首我的成长之路,如果非要分出所谓高峰和低谷的话,我想应该是我的初中时期,这也是我真正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已然成人的阶段。我的初中就读于一所当时以盛产不良少年闻名的中学,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在入学之初也未得幸免,结伙、打架、翘课、早恋等等现在看来十足可笑的举动都曾现于我的身上,直到与当时的音乐老师的一次偶然的长谈,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初次有了长大成人的意识,也认清了自己人生的正途。至此,我才以学业作为自己的倾力所在,并于短于一年的时间里努力学习,以全班首位的成绩,进入了一所省属的重点高中,这也是我人生凭己之力,战胜自己获得的第一次成功。 我是一个典型B型性格的人,有着B型性格的人的大部分特点,所以我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性情比较平和。我认为人生便是不断发现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在我看来期间的过程要重于结果。于是我拥有了:忠诚、

大学生爱情观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爱情观及相关教育的文献综述 摘要:上大学以后,往往没有中学时候里家长、老师、学校的约束,也伴随这身心发展与成熟,以及需要的改变,大部分大学生开始产生对爱的需要。爱情自古以来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在各个领域都有对爱情的描述、说明。在心理学中也不乏这样的理论。这些爱情理论各有千秋,同时,在现代很多学者对大学生的爱情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多个角度解读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以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大学生在恋爱观上的不正确的方面,多方面探索如何进行大学生的爱情教育,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理性对待爱情。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心理健康教育 1 引言 爱情(lov:between man and woman)是一个亘古弥新的话题,各个领域对爱情的不断探索与说明,将爱情的纷繁多彩呈现给我们。爱情的定义为“两个人之间相爱的感情、情谊;也指爱的感情。”中国古代有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这四大爱情故事传说;有“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山有棱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等描写恋爱或是暗恋等的诗词佳句。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维纳斯和阿都奈斯、有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等的爱情故事。不同年龄段的人爱情观有不同的特点,在心理学范围内很多人也关注到了大学生在恋爱上的不同认识。因此,本文将梳理“在心理学上不同关注点下大学生爱情观”,并找出未来对大学生爱情观研究的方向。 2 关于爱情心理学的总体论述 爱情态度理论由Rubin(1970)提出,他开始将爱情定义成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之后,使得爱情得以并入人际吸引之社会心理学主流内,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著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之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三种成份∶亲和和依赖需求、欲帮助对方的倾向、排他性与独占性。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

如何增强高校学子的校园归属感

关于增强师生校园归属感提案 前言: 归属感,或称隶属感,隶属,有以下几种含义: 1.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 2.是佛洛姆(E.Fromm)氏理论中的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大学校园作为学生离开父母后的主要生活和学习场所,是其不断成长并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课堂,也是为国家培养知识型与创造型人才的摇篮。因此,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温馨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以建立和不断加强南审学子对我校的归属感,在学生的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如何提高我校学子对南审校园的归属感,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从校园归属感入手,对南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一次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实际收回100份。通过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有62%以上的学生提出缺乏校园归属感,28%的同学不愿意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近13%的学生则存在较为强烈的孤单感,35%的同学出现忧伤、抑郁等不良情绪时没有适当的情绪排解方式。 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显示,我校的独生子女占到总人数的74%。而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从小受到父母过度宠爱,自我意识过强,不愿与他人交流沟通的特点,致使出现了一些诸如宿舍关系僵化、班级凝聚力差的现象和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大阻碍。 2.校园生活环境与家庭环境造成的落差,加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家住校,导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尤以低年级为主)难以适应住宿和集体生活。生活上的不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的积极性。 3.学校评价体系的偏向单一化,这与90后大学生追求多元化价值观的心理背道而驰,致使学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难以得到肯定。不可否认,随着我校综合素质测评的开展,校方在这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创新,在我们的调查中,也 发现这种测评方式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由此可见,这样的改变已成趋势。 4.学校方面对校园归属感建设相关制度与配套政策不完善,具体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校方很多好的想法往往流于形式。如我校虽然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建立起了包括“心理咨询”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学生工作系统,同时也在各级组织中成立了心理健康协会。但是这些组织和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也存在到课率不高,同学听课不认真反应不积极等问题。 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