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发展模式的历史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3期2009年9月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JOU RNAL O F J I A N GS U POL YT ECHN I C UN I V ER S IT Y

V o l110N o13

Sep t12009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发展模式的历史变迁Ξ

孙忠良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 要: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建国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开始了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发展模式虽然具有中国自身的一些特点,但总体上仍属于苏联模式的范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发展模式才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实现了历史性转变,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发展模式;苏联模式;中国模式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672-9048(2009)03-0010-04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找到适合自身的社会发展模式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强弱兴衰,社会主义中国也不例外。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模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中国的发展模式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实践基础、发展任务、客观条件等紧密相连,它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揭示了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在研究人类早期文明的演变时,马克思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原始公社都是按同一模式建立的”。[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地剖析了西欧资本主义的起源和进程,但是他明确提出反对把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解释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马克思在晚年,通过对东方社会的研究,提出俄国有可能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更明确地提出社会发展模式是多道路、多模式的。但是我们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却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盲目照搬照抄外国模式。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辛探索,最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到的,“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因此,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模式事实上经历了一个从照搬照抄到自主创新的历史变迁过程。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发展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发展模式总体上是属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范畴,但又具有中国自身的特点。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走上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均具有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特点而又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本来想突破苏联模式,但实际上却强化了苏联模式在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发展模式按时间大概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6年,照抄苏联模式阶段

二战之后,世界进入了以美、苏各自为首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采取的是孤立、禁运、封锁的遏制战略,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敌对立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声援新中国。1950年10月2日苏联就决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时苏联还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中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经济上、技术上给新中国必要而

Ξ收稿日期:2009-06-06

作者简介:孙忠良(1980—),男,满族,辽宁丹东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及时地援助。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社会主义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魅力,吸引着刚刚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当时苏联的社会发展模式,即苏联模式对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苏联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其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极具高度一体化的文化意识形态体制。苏联模式实行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战略,这恰好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所以,从5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就选择和引进了苏联模式,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了,它带有明显的苏联模式痕迹也就不足为奇。毛泽东在1960年的《十年总结》中曾指出,建国初期八年是照抄外国经验,这里的外国指的当然就是苏联。

(二)1956年至1978年,以苏为鉴却渐行渐远阶段

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国内和苏共党内开始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引起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剧烈动荡。在这种情况之下,毛泽东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任务。其主要思想包括:第一,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第二,抵制和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腐朽东西,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提出要有原则地好好学习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经验。第三,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3]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发展取得了探索的初步成果,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党的“八大”文献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文章和讲话中。但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如1957年反右派严重扩大化,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等。因此,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发展模式从总体上看并未能摆脱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的模式,并没有跳出苏联模式的窠臼。而且,在试图突破苏联模式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反倒增加了一些连苏联模式都不曾具有的弊端,比如“大民主”的群众运动模式,“一大、二公、三纯”的人民公社等。本来尝试着改革和完善原有的模式,结果却在体制上、运行机制上增加了新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料未及的。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4]

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没有丝毫的失误。虽然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发展模式最终未能实现对苏联模式的突破,但其使新中国成功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创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和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等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后的成功探索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展模式

以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为标志,三十年来,中国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突破原有苏联模式的束缚,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建立了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2004年,乔舒亚・库珀・拉莫(Jo shua Cooper R am o)在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论文。在这篇文章里,拉莫第一次在国际上提出一个新概念“北京共识”(the B eijing con sen su s),与此相伴的是“中国模式”。拉莫以西方人的视角观察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对于“中国模式”的关注。虽然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领导人,都明确反对什么“统一的模式”,但是,中国模式的成就已经举世瞩目。这一模式不同于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新选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8年10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18%提高到2007年的6%。统计显示,1979年至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 P)年均增长91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10%的速度。报告还指出,中国与世界主

1

1

孙忠良1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发展模式的历史变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