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饮食六十年变迁及国宴变迁

合集下载

年国庆节国宴

年国庆节国宴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年国庆节国宴篇一:新中国饮食六十年变迁及国宴变迁新中国饮食六十年变迁一、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历来崇尚“民以食为天”,是最讲究吃的国家之一。

但是建国初期,中国刚经历过战乱的洗礼,物质很是匮乏,粮食短缺,生活贫困,食不果腹。

温饱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

国民吃的都是些杂粮粗面,北方是窝窝头、玉米面馍馍,南方也是糙米粗粮,而且有这些也已经是很不错了。

那个年代的人们粥没少喝,野菜没少吃,白面白米恐怕就是一年到头最大的梦想了。

当时由于物质的缺乏,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于是出现了大锅饭和粮票。

大跃进让几亿中国人过上了集体公社的生活,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大锅饭、集体灶又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1959年至1961年的全国大饥荒再次让中国人在"吃"上饱受煎熬,这个时段是中华民族的大灾难,草根树皮竟然也都"供不应求"。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五十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

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

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改革开放前,国民饮食较建国初期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二、改革开放初期至八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人们餐桌上的菜样丰富了起来,街上的饭馆也多了起来。

这时的城市居民摆脱了计划经济统销统购束缚,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也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

初三历史作业新中国以来的饮食的变化

初三历史作业新中国以来的饮食的变化

• 不被饿死就是最大的追求,,树皮、野菜、 草根都已被采光,连老鼠都变得稀少! • 所以,50年代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饮 食以吃饱为梦想。
60年代 文化大革命饮食
粮票
油票
布票
• 奶奶说:60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买什么 都要凭票,虽然不会饿死人,但是食物仍 然匮乏,一切食物都要去“合作社”排队 买,合作社来什么食物,整个街坊们都会 吃什么,没有选择的余地。 • 因此,60年代的饮食是统一和单调的。
• 奶奶是地道的天津人,据她了解到,农村比城 里粮食要困难的多,很多人跑到城里要饭,据 说走几步就倒下一个,全是饿死的。记得以前 在电视剧《金婚》上也看到过类似的场景。 • 奶奶说,当时一个白馒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 救命稻草,而我们这些从小就吃白面细粮的孩 子,我们这些把粗粮当健康食品调节饮食的孩 子,我们这些能吃到世界各地美食的孩子,根 本不懂得什么叫度荒,什么叫饿肚。即便饿肚 也是因为要减肥必须饿着自己而已。想方设法 折磨自己,为了更美更瘦——这在老一辈眼里 简直是胡闹。
• 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 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也预示着一个新 “饮食”时代的到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 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过去闻所未 闻的三文鱼和鲈鱼,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生活水平正从温 饱型向小康型转化。 但虽然如此,能够明显 提高身体素质的牛奶,依然还是没有在这个时 代中普及。直到中期,全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 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等包括在菜篮子 工程里统筹解决。
• 过去的人们喜欢买冷冻室大的电冰箱储存 鸡鸭鱼肉,现在也开始讲究食用富于营养 的鲜活食品。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 该年的,鸡鸭要吃一秒种之前的,鱼肉要 吃欢蹦乱跳的。带着露水的嫩黄瓜,空运 来的鲜荔枝,放在餐桌上还在甩尾的活虾, 叶子翠绿的鲜桃,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 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 上。

餐桌上的变迁

餐桌上的变迁

八十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 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而粗粮成了配角。与此同时,野味和海 鲜也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各 类蛇鼠,还有娃娃鱼、穿山甲、果子狸 等都纷纷出笼。那时候还没有禁止捕食 这些山珍野味,因而人们都十分喜欢那 些肥腴美味的红烧山珍野味儿。
九十年代初期开始
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 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 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 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 的“饮食”时代到来。
先是白米饭可以放开肚子吃 了,再是餐桌上的菜由一两 碟变成了三四碟、五六碟, 红烧肉、三黄鸡等过去只有 在节日里才能吃到的荤菜, 如今随便哪餐饭,一两样荤 菜都是有的。
蔬菜也渐渐地丰富起来~~~
餐桌上的变迁
历来餐桌上常见的食物
• 窝头 • 玉米糊
• 锅贴
• 白菜
• 萝卜
பைடு நூலகம்
• 红薯
• 土豆
• 这些食物都是餐桌上较为常见 的食物。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食”可 以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也可成为最 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 可以反映社会的贫富盛衰、历史变迁。 新中国成立62年,由最初的食不果腹、 粗茶淡饭,到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 票证盛行,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不 但吃饱,还要吃好,直至如今饮食讲 究“绿色、健康”,
人们开始追求绿色食品。
瓜果蔬菜要吃新鲜的,不要喷农药的,小鸡要 笨鸡,鸡蛋要笨鸡蛋,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要 吃活蹦乱跳的。带着露水的嫩黄瓜,空运来的 鲜荔枝,放在餐桌上还在甩尾的活虾,叶子翠 绿的鲜桃。人们在市场上,用挑剔的目光,看 重的是质量,而不是价格。什么食品有营养, 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 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 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 “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化

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化

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随着社会变革及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大致可以分为解决温饱、暴饮暴食及讲求养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决温饱,(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即五、六、七十年代。

):经济尚不发达,社会物质不足,老百姓生活水平偏低,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就是要吃饱。

第二阶段暴饮暴食,(改革开放初期的二十年,即八、九十年代):经济腾飞,社会物质充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追求就是大鱼大肉地吃大餐,饱口福甚至攀比炫耀,不惜铺张浪费。

第三阶段讲求养生,(二十一世纪以来的近十多年):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暴饮暴食的危害性,人们已经认识到均衡饮食,食疗养生的重要性,网络上关于食疗养生的话题总能受到网民极大关注,食品安全、科学饮食已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日常饮食中,健康粮放心油,已成为讲求养生的人们的首选,五谷杂粮和鲜榨油再次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五谷健康养生坊就是专门从事,现磨五谷粉、现榨放心油的全国连锁加盟店。

亲历者讲述国宴变迁

亲历者讲述国宴变迁

亲历者讲述国宴变迁作者:吴德广来源:《人民文摘》2012年第09期国家主席或国务院总理为国家的庆典,以及为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访华举行的正式宴会,称为国宴。

国宴,是最隆重、最高规格的正式宴会。

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中国国宴经过缩小规模、菜肴和礼仪一系列的“瘦身”变革,逐渐走向一种由简约反见华丽的独特风格。

毛主席定调“四菜一汤”上世纪60年代,国宴通常在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中择一举行,一般设宴席50多桌,除邀请来访国宾一行出席外,还邀请各国驻华使节夫妇,加上外国常驻记者及中方陪客,济济一堂。

当时宴席上,通常为冷菜6道,热菜4道,每位客人面前,各摆大中小杯3个,斟满烈性茅台酒以及葡萄酒,另加上橘子水、矿泉水等。

国宴上外交团使节逐一敬酒,我国领导人也回敬各位使节,宴会时间通常花费两到三个小时。

1965年,周总理对礼宾司的同志们说:“要把‘礼宾革命’四个字贴在墙上,铭记在心。

”当时,接待外宾工作中存在一些脱离实际和繁琐铺张的问题——宴会多,陪同人员多,繁文缛节多,饭菜过于丰富。

接待单位除举行正式宴会外,还为外宾举行便宴、家宴、陪宴等,菜肴用鱼翅、燕窝等名贵菜也不少见。

因此,在周总理的倡导下,国宴先简化了一些礼仪性活动,如取消国宴上使团敬酒等,后来又针对各地举办宴会铺张浪费现象,规定了宴会标准。

毛主席也曾批示:接待宴会,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金钱和物资。

毛主席认为宴会规格太高,千篇一律都上燕窝鱼翅那些名贵的菜,花钱很多,又不实惠。

有些外国人根本不吃这些东西。

“我们请外国人,有四菜一汤就可以了。

另外,宴会时间长了我们陪不起。

听说外国人的宴会就比较简单,我们应研究借鉴。

”之后,国宴“四菜一汤”的标准沿用至今。

不管哪个国家元首来访举行国宴,报上去的菜单都是严格按照“四菜一汤”标准的。

不过,“四菜一汤”并不包含冷盘、点心。

冷盘标准不大一样,有时只有一个大拼盘,有时有七八小碟之多。

四个菜不同时上,而是等宾客吃完一道菜后,再换下道菜。

60年餐桌变化

60年餐桌变化

60年餐桌变化作者:晓辰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2009年第08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今天,中国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

无论你身在都市,还是远居乡村,每天的一日三餐都能令你品味出: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

票证就是命根子新中国成立时,由于连年的战乱,田园荒废,技术落后,农业生产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连清朝中叶都不如。

资料显示,1949年我国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只有209公斤,远低于368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

解决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成了中国面临的首要难题。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农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解放。

仅仅几年时间,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数量就增长了近50%。

中国人不再是饥寒交迫。

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极“左”思想和路线以及高度的计划经济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资匮乏。

又因为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于是各类票证也就应运而生。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买东西光有钱不行,还要有粮票、油票、肉票等,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票证,大部分东西都得凭票购买。

那时粮食定量供应,每家每户吃饭都得精打细算。

推开不同人家的大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几乎都一样。

那个时期,老百姓也顾不上什么口感、营养,只要能吃饱就行。

大部分老百姓家里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吃的是粗粮、野菜等。

每到深秋,勤劳的家庭主妇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把青菜、萝卜、大白菜加工后腌成咸菜。

餐桌上的菜肴以蔬菜为主,菜谱基本是常年不变。

至于油和肉,当时非常缺乏,能保证一个月让全家人吃上一顿肉就不错了。

偶尔,孩子们也会得到几颗糖果,吃完后的那种甜味能让人回味很久。

至于什么饼干之类的零食,简直是奢侈之物。

上世纪80年代:吃得像样了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资逐渐富足,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大量摆上了货架,冬天也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蔬菜,储存大白菜不再那么重要,很多家庭开始随吃随买。

饮食的变迁

饮食的变迁
人类在追求美食的过程中会有反复也很正常,但无论如何,人恐怕也摆脱不了
人的本性之一:
就是馋!中国古代,人们在青铜食器上铸饕餮纹,“饕餮是警示不要贪食”,可见人的好吃早已定型。对于吃,用新人类的生活态度来要求可能最合理,就是:
不要太放纵,也不要太挑剔。
中国近代饮食的变迁
二、饮食方面
1、中餐——四大菜系:
对饮食研究进入一个相对理性的时代。从1810年发现第一种氨基酸,到1912年发现第一种维生素,直到20世纪中叶,人类已发现了所有的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
现代营养学认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是人体健康必需的物质,而且这6种营养素全部都需要从食物中摄取。人类对于吃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吃能带给人健康、美丽、快乐、长寿,饮食的命题有了质的飞跃和升华。
从小时候到现在,餐饮最大的变化是什么?54%的网友认为餐饮最大的变化是“选择越来越丰富了”,
34."7%的网友选择“价格越来越贵了”,另外还有7%网友选择“环境越来越好了”,
“全聚德烤鸭”成为网友心目中最具品牌价值的老字号餐厅
老字号餐厅见证了建国60年来餐饮生活的极大变化,更经受了市场的考验。此次调查中,北京的“全聚德烤鸭”成为网友心目中最具品牌价值的老字号餐厅,占到受调查网友的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
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从饮食看60年国人的生活变迁

从饮食看60年国人的生活变迁

从饮食看60年国人的生活变迁从“四指膘”到不占油——从饮食看60年国人的生活变迁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这句老话,由此可见饮食关于人们的重要性。

饮食文化,能够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小餐桌最能表达出大进展。

从五六十年代的匆忙果腹,到票证年代的有啥吃啥、九十年代吃啥有啥,继而到今天要吃出品味、吃出健康;从烟熏火燎的大锅饭,到人手一个的铝制饭盒,从不做饭只能吃方便面,到一个外卖就能满足一家人的不同口味……百姓的餐桌和就餐方式发生了太多的改变。

头30年,人们用胃吃饭,填满就好;后20年,人们用舌头吃饭讲究味道;近10年,人们用心吃饭,注意健康。

最近更新时在发表文章下面,多了一个“金士顿经历拼图”活动,分享60年回忆的选项,最近也常看一些相关回忆的文章。

做为一个70后,且热爱美食的一员,今天从饮食的角度来做一个回忆比较。

看看下面讲述,不同时代的饮食记录,这一点足以感受现在生活的美好。

建国60年,三位“老北京”聊起了他们有关吃的经典经历。

从“有得吃就不错了”到吃得丰富,再到吃得健康,老百姓都从饭碗里吃玩了新的讲究——从“四指膘”不占油。

油水足是硬道理买肉要买“四指膘”见证人:陈重68岁从建国到70年代中期,关于吃,我们深刻的经历确实是买主肉。

进了腊月,生活略微过得去的家庭都开始琢磨买肉。

那会儿,人们喜爱用“几指膘”来衡量肉的好坏——纯肥肉部位即膘的厚度要用手指的宽度来丈量,像二指膘、三指膘、四指膘……最肥的叫一巴掌膘,就数它最贵,但如此的肉市场上少之又少。

因此,四指膘的猪肉总是最受欢迎。

有那膘口的猪,少说也得有个二三百斤重。

还记得1954年的腊月,父母都要上班,就叫我拿着肉票去买四指膘的肉。

买肉时,我专门用手指去丈量过,肉上的肥膘是够四指的。

但我买回来后,父亲却说不够四指膘,让我专门委屈。

后来我才想明白,我那时小小的手如何能和父亲那粗大的手指相比!在父亲看来,我买回的是“全然没人要的两指膘,那猪顶多养了四个月”。

建国60年征文:看饭桌上的变化

建国60年征文:看饭桌上的变化

建国60年征文:看饭桌上的变化建国60年征文:看饭桌上的变化就这么一晃的功夫,咱新中国成立说话也60周年了。

但是在北京这块皇城根儿底下眼瞧着经济发展的今天,特别是成天介亲眼目睹着身边的变化,怎么想都感觉这个城市不老,反而是越活越年轻!变化有很多,在这咱们就说说这个吃上的变化吧!在过去的北京,吃分两种,一种是席面上的,另一种就是家常里的。

根据老北京沿袭下来的东西和现在比那可以说是变化非常大!老辈子人说出门吃席面那是有讲究的,要吃出名堂就得讲个排场,所以那个时候的老字号特别受追捧。

搁在过去,北京有点名气上点档次的几个老字号有“全聚德”“都一处”“东来顺”“丰泽园”“晋阳饭庄”等等,但是这种饭馆的价格在刚建国那会儿是平常百姓所消费不起的。

那一般人要说想少花钱又解馋的话也有几个老字号受人们的欢迎,比如说“馄饨侯”“小肠陈”“白魁老号”等等。

不管怎么说,在北京吃是绝对的有花样。

就连那个时候想吃西餐那都有“莫斯科餐厅”这样地道的外国式餐厅。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北京的旅游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这么一来很多外来的美食不断的蹬上了北京的餐桌。

从80年代的“玛克希姆”法式餐厅开始,到后来的“长城”“昆仑”“建国”这样的五星级饭店的兴起,北京的美食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收入比刚建国那会是翻了几番,吃顿饭不成问题,但是吃什么是真有点挑不过来了。

进入21世纪以后,新生概念使餐饮业逐渐从旅游行业里跳出来独挡一面了。

现在,主题餐厅、西餐吧、大型自助餐饮连锁店都在市场上有着各自忠实的消费群。

与此同时,老字号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北京乃至全国都开设了分店。

一时间,就单独这吃的花样就有了“百家争鸣”的趋势。

从燕窝、鱼翅、生猛海鲜到小吃、火锅、各派炒菜,可以说天下美食应有尽有。

无论您是想来点老辈子说起的原汁原味,还是说您尝试着品品异域风情,反正想吃什么它都有。

现在和过去比,人们出门吃饭不用再考虑攒多久的钱才能吃顿好的,因为老百姓兜里的银子多了想什么时候吃就能什么时候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中国现代饮食的变化演示文稿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中国现代饮食的变化演示文稿

“菜篮子工程”: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
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 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 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 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奶业养殖基地
如今超市购油、购粮已不再是难题
取代票证的是各种琳琅满目、五 花八门的信用卡,让消费变成了 再方便不过的事。
各地美食齐聚一堂
童年时代的冰棒与如今的哈根达斯
健康食品成时尚
❖ 人们追求的不单是吃饱吃好,还讲究饮食结构、营养搭 配、吃出健康。
❖ 琳琅满目的蔬果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是到
人健
们康



首果
选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 中国现代饮食的变化
很久以前…大家吃的一些 “美味”!!
例如60年代的北方…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期..大家吃的东西是:
早餐:玉米面、红薯面稀饭。
午餐:玉米面、红薯面面条汤。
晚餐:玉米面、红薯面稀饭和窝窝头。
百姓餐桌上饮食的 变化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定量供应凭票购买
购一 这 买粮 是 粮油 二 油供 十 的应 世 情站 纪 景前 。, 年
居代 民, 排苏 长州 队市
80
离不开票证——粮票、 油票、肉票、糖票等
饮食方面
新中国立后30年间
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食物简单,要凭票供应。 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原因:物资匮乏,勤俭节约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生活
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
改革开放后 变化: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要吃好。 原因:经济发展,政府重视,“菜篮子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衣食住行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衣食住行的变化

60年百姓生活之饮食:从填饱肚子 到吃出花样、讲究营养 谈起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生活变化, 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 化。改革开放前,一日三餐以主食为主, 能填饱肚子就是最大的满足。计划经济 时代,物品奇缺,求大于供,从20世纪 50年代到90年代的票证时代,粮票就是 命根子。80年代中期,市场副食供应逐 渐充足。西单等地的菜市场食品品种逐 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 上了货架,鸡鸭鱼肉也不那么稀罕了。 90年代以来,人们吃的越来越多元化, 就餐可以去烤肉宛、砂锅居等老字号, 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风味餐厅以及年轻 人休闲娱乐的酒吧。老百姓更加讲究新 鲜、健康、营养,讲究“绿色”二字, 可谓吃出花样、吃出品位、吃出文化。
60年百姓生活之居住环境:从破旧简陋到面貌 一新、设施齐全 建国初期,北京市绝大多数居民住的是简易平 房,面积小,设施简陋,厕所、水管多家共用。 1958年,西城区福绥境公社大楼拔地而起,成为名 噪一时的“高档”住宅。改革开放前,居民的住房 条件有所改善,但居住条件仍然较差,床、桌子、 椅子构成了基本的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 和谐宁静。80年代末尤其是到了90年代以来,随着 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全面展开,实行住房分配货币 化以后,老百姓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一大批居民 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 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 的新楼房。如今,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小区 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人们在装修精美的家居 环境中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家住新街口宫门口社区 的王阿姨以前十几口住在一个20平米的小屋里,上 中下铺搭了三层。如今,逼仄的生活早已一去不返。 “我家10年前就买了100平米的大房子,老两口住 的宽敞舒适,亲戚朋友来了也没问题。”
如今无论是穿梭在西城区的大街小巷还是流连于金融街购物中心西单商场等商场的服饰专区丰富多彩时尚个性的服饰都会让我们目不暇接切身感受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感受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

中国人民餐桌的变化历程

中国人民餐桌的变化历程

中国人民餐桌的变化历程第一阶段:传统时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以粮食为主,注重均衡营养和荤素搭配。

在古代,米饭、面食、蔬菜和豆制品是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农耕时代,人们依赖农田的收成,大量耕种和手工劳作使得饮食方式相对简单,但也因地域差异而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二阶段:开放改革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迎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饮食结构的变化。

人们开始引进外来食材和烹饪技巧,西式快餐、咖啡和糕点等外国食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快餐店和自助餐厅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方便地获得多样化的食物选择。

第三阶段:健康养生时期近年来,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关注日益增加,这也对中国人民餐桌上的食物产生了重要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蔬菜、水果和谷物的摄入,尽量避免过多的油腻和热量。

有机食品和健康饮食理念逐渐流行,人们开始选择有机蔬菜和无公害食品。

此外,中医养生的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接受,食疗成为一种常见的养生方式。

第四阶段:科技创新时期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食品行业也在不断创新。

人们开始使用智能家电和电子商务平台来购买食材和餐饮服务。

外卖和在线订餐的兴起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享受美食,满足多样化的口味需求。

同时,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人们能够获得更加安全和新鲜的食品,例如真空包装、冷链配送等技术的应用。

第五阶段:文化多样时期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各地的特色菜和传统美食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四川的辣椒和川菜、广东的粤菜、浙江的苏菜等,这些地方特色菜的传播使得中国的餐饮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化。

总结起来,中国人民餐桌的变化历程经历了传统时期、开放改革时期、健康养生时期、科技创新时期和文化多样时期等阶段。

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演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更加注重健康和多样性。

关于60-70-80-90年代至今人们饮食的变化

关于60-70-80-90年代至今人们饮食的变化

关于60.70.80.90年代至今人们饮食变化的报告12级农学一班赵晗舒从建国以来,中国便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大到政治性变革小到百姓吃穿,可以说中国穿上新装来向世界展示自己。

那么就百姓饮食问题,都发生了什么的变化呢?时代特征:6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流行语句:“吃了吗?”六十年代初,全国上下都在大炼钢铁,把家里的铁——当然包括锅,都给收走了全国既闹饥荒,又没了锅,吃就成了问题。

那时候,地里只要是绿色的东西都塞到嘴巴里吃了,诸如树叶、野草之类的也难逃被吃的命运——这是一个吃不饱饭的时期。

所以,从那时起,人们见面互相打招呼就有了这样一句话:“吃了吗?”主食一般就是玉米、高粱米、红薯等杂粮,做成玉米贴饼、窝窝头等。

聪明的巧妇会根据季节的不同,天才般的做成什么槐树花贴苞米饼子、榆树前贴饼子、榆树面拎煎饼等“美食”调剂一下饮食结构。

至于大米、白面等,只能在年节的时候打打牙祭!零食,几乎是零——没有!代表菜食:【蒸苦类】“苦类”这两个字许多人也许不知为何物,顾名思义,它绝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而是一种以野菜为主,聊以充饥的食物。

当时,农村因为吃不饱,尤其是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为了既要节约粮食还要填满肚子,不得不打这种野菜的主意。

这个年代咱没赶上,据老人讲,要说野菜中最上乘的当数苜蓿,苜蓿那时当作饲草,一年可以收割两茬。

这东西是修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嫩绿的苜蓿芽无论是蒸苦类还是蒸菜窝头或是拌或是炒都好吃。

如今农村人远离了野菜树叶,没想到如今的山野菜反倒身价倍增,堂而皇之的登上了饭店的桌面。

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们都想藉此换换口味,涤荡一下满嘴的油腻。

说实在话,这东西不需人工栽培,远离了化肥农药,你说它能不绿色么?!时代特征:70年代,风云变幻的岁月流行语句:“谁家过年不吃顿红烧肉啊!”这个时期,人们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统销统购的束缚,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

这个年代的前半期,红烧肉还几乎是人们过年团圆小聚时的一道盛宴——“谁家过年不吃顿红烧肉啊”!到后来开始一点点增多。

新中国60年国宴变迁从淮扬风味到与国际接轨

新中国60年国宴变迁从淮扬风味到与国际接轨

新中国60年国宴变迁:从淮扬风味到与国际接轨作者:孙晓青来源:《晚晴》2010年第08期国宴是一个国家的家宴,一国之规格最高的宴请,用以欢迎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访华的正式欢迎宴会。

这是一国外交中的重要环节,不仅仅是招待外宾,更彰显出一国优良的风范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宴是礼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几代领导人的重视和革新下,中国外交礼宾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一贯的细致、严谨、周到、热情、有的放矢,使每一个来访的外宾感受到宾至如归。

开国第一宴1949年10月1日,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我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当晚,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了新中国第一次盛大国宴。

为了操办好第一次国宴,北京饭店的“头头”们费尽心思,经过反复商量和考虑,决定以质朴、清鲜、醇和的淮扬菜招待宾客。

第一宴的菜品就由当时京城有名的淮扬饭庄“玉华台”的名厨朱殿荣、孙久富、王杜昆、杨启荣等掌勺。

“第一宴”的菜谱直到现在都被很多人奉为经典。

其中,包括冷菜四种:五香鱼、油淋鸡、炝黄瓜、肴肉;头道菜:燕菜汤;热菜八种:红烧鱼翅、烧四宝、干焖大虾、烧鸡块、鲜蘑菜心、红扒鸭、红烧鲤鱼、红烧狮子头。

第二道和第三道热菜之间上四种点心。

中外宾客对菜点给予高度评价,这也为日后国宴的风格定下了基调。

从1949年起,国宴一直以淮扬风味为主。

周总理与“礼宾革命”提起中国礼宾改革和国宴的变迁,很多老的礼宾官和外交官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周恩来总理和他所倡导并推动的“礼宾革命”。

1955 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 23 个,但到 1965 年底就达到 49个。

当时新中国是采用了“高规格”的礼宾模式,如机场迎送有群众、首脑一级的国宾,还有数公里长的夹道欢迎;国宴的规模很大,并邀请全体外国驻华使节出席,有时一次宴席要摆50多桌。

为此,周总理提出要改革礼宾工作,在他的倡导下,先从简化礼仪性活动开始,如简化驻华使节递交国书仪式和取消互致颂词、取消国宴上使团敬酒等,后来又针对各地举办宴会有铺张现象,规定了宴会标准、对外赠礼标准等。

从餐桌看祖国60周年的变化

从餐桌看祖国60周年的变化

从餐桌看祖国60周年的变化从餐桌看祖国60周年的变化从餐桌看祖国60周年的变化正文:从餐桌看祖国60周年的变化“民以食为天”。

从早晨起床,门一打开,家家户户都得张罗着一日三餐,演奏一曲锅碗瓢盆交响乐。

聆听着这组扣人心弦的交响乐,我深深感受到时代的旋律、生活的变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刚出生,吃什么也没太多印象,只依稀记得一家3口人窝住在祖传下来的三间瓦屋和两间茅草屋里。

大集体年月,生产队上靠挣工分吃饭。

只有父母两个劳力,分的口粮实在太少,几乎每月都不够吃。

母亲只好经常把南瓜、红薯等掺入米饭中,或者将麸皮、白菜一起揉进面团里,艰难度日。

即便如此,我仍然感觉吃不饱,时常饥肠辘辘,肚子饿得咕咕叫。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那时候,不管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什么粮票、布票,什么糖票、肉票,种类繁多,而且份量极少。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总是节衣缩食,勤劳持家,尽量让一家老少吃饱穿暖。

家里待客,我们小孩子是不能凑近餐桌的。

餐桌上摆的大多是自家菜园里种的蔬菜,偶尔也会炒一盘鸡蛋,煎一盘豆腐。

母亲心灵手巧,经常在土罐里腌制一些蒜瓣、酸韭菜、酸白菜心等,作为下酒菜。

至于鸡鸭鱼肉之类的荤菜,在餐桌是很少见到的。

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才能凭票买少许猪肉,让垂涎三尺的我们打打牙祭,解解馋。

有一年冬天,生产队死了一头大犍牛,我家分得好几斤。

那天晚上,母亲一下子炖了一大盆牛肉,全家人高兴地围坐在餐桌旁,大饱了一顿口福。

改革开放后,农村逐步实行分田到户,村民精心耕种各自的责任田,空闲时间开荒种地,喂猪养鸡,一年四季丰衣足食,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只要农户先“统购”一头肥猪,过年就可以杀一头猪。

到了年关,村里四处都可以听见杀猪的嚎叫声。

杀猪后,左邻右舍相互宴请,喝猪血汤,猜拳行令,场景异常热闹。

又过几年,市场经济逐渐活跃,农村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

农家过事都是请厨师烧菜,操办得十分丰盛,不仅鸡鸭鱼肉成为宴席上的主打菜,而且讲八大碟十大碗,按序上菜。

建国六十年饮食的变化作文【小学四年级400字】

建国六十年饮食的变化作文【小学四年级400字】

建国六十年饮食的变化
今年十月一日是祖国妈妈六十岁生日。

在这六十年里,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

常听大人们说:国家刚成立那会儿,因为粮食缺乏,所以要限量发售粮票来买粮食,吃不饱也没办法。

现在呢,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在农村长大的爸爸常常跟我讲他小时候的事情。

小时候的爸爸因为家里穷,粮食不够吃,晚饭只能就着咸菜喝高粱米粥。

因为怕饿,晚上就早早上床睡觉。

有时候晚上睡不着,奶奶就给几粒生花生米。

就这几粒花生米,爸爸也舍不得一下吃掉,而是把花生米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来享用。

在那时,热馒头抹点猪油就是非常美味的食物。

现在人们都吃面包夹果酱,谁还吃肥肉和猪油啊,连猪都在减肥呢。

妈妈常和我说: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尤其是现在,我们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以前妈妈小时候过生日就吃一个煮鸡蛋和一碗面。

现在我过生日不是买个大蛋糕,就是去必胜客肯德基大吃一顿,以前哪有这东西啊。

我真庆幸我能生在现在,不用挨饿。

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做贡献。

从菜谱看中国国宴变革

从菜谱看中国国宴变革

从菜谱看中国国宴变革从菜谱看中国国宴变革国宴是国家元首或政府为招待国宾、其他贵宾或在重要节日为招待各界人士而举行的正式宴会。

新中国六十年来,国宴菜谱顺应历史潮流变革。

据首次国宴服务工作总负责人,有“开国第一宴”、“宴会设计师”之誉的郑连福日前透露,“开国第一宴”淮扬菜肴当家。

冷菜有七个:桂花盐水鸭、炝黄瓜条、兰花干、鸡油冬笋、麻辣牛肉、四宝菠菜、桶子笋鸡。

热菜六个:豆苗燕菜汤、扒黄肉翅、冬笋太古菜、罗汉斋、干靠大虾、清炖狮子头加油菜心。

点心有咸甜各两种:炸春卷、菜肉烧卖、豆沙包、黄桥烧饼。

甜品:冰糖银耳。

最后还有水果。

十年大庆国宴菜式繁多:冷菜十一个,其中有七荤:麻辣狗肉、桂花鸭子、叉烧肉、熏鱼、筒子鸡、松花蛋、糖醋海蜇;四素;炝黄瓜、姜汁扁豆、鸡油冬笋、珊瑚白菜。

热菜二个:元宝鸭子、鸡肚鱼块。

主食是一席一个两斤半的大蛋糕。

最后上水果。

五十年庆典国宴冷热菜繁简各异:冷菜六个:五香鱼、酸甜藕、四鲜烤麸、麻辣百叶、烤火鸡腿、绿菜花西柿。

热菜五个:上汤山珍、鲍鱼海烩、烤鳗鱼、鲜蘑盖菜、红酒牛肉。

点心四样:牛肉松烧饼、花蛋糕、长圆面包、凉拌面。

最后端上水果和核桃酪。

今晚六十年大庆国宴:冷菜仍然六种:五香鸭脯、凤尾鱼、香辣凉瓜、酸辣泡椒、三色蒸蛋、四鲜烤麸。

热菜四个:清炒虾球、酱烧小牛排、茭白鲜蔬、柠香银鳕鱼。

汤一个:干贝银丝汤。

主食是扬州炒饭。

点心有花雪蛋糕、月饼。

开始和最后均有水果。

目前,中国国宴基本形成四菜一汤的模式,经过多年的“瘦身”变革,融合中国各大传统菜系之集粹,并融入西餐特色。

(完)。

中学主题班会 小餐桌见证祖国大变化课件

中学主题班会 小餐桌见证祖国大变化课件

1958年,北京海淀人民公社青龙桥工作站提出“吃饭不花钱, 努力搞生产”,一日三餐集体安排统做统吃。图为社员排队打 饭。
【难以忘却——三年困难时期】
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当时的中国刚经历
了常年的战争,留下的是一片满目疮痍的
土地。
你对当时人们的生
活有哪些了解呢?
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说牲说农看业发展工业的
让我们来看一组照片,看看当时人们的 生活现状。
【求生时代:食不果腹】
1950年淮河发生水灾,随后党中央做出了治理淮河的决定。 12月,淮河中游冬修工程开工。图为参加治淮工程的民工 在工棚前吃饭。
1953年春节,天津市汉沽区芦台王德铸(左一)一家人吃 团圆饭。吃团圆饭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守岁方式。
1953年7月2日,从日本归国的华侨抵达天津,招待所的餐厅 里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招待归侨。
这是1957年初冬,北京东来顺餐厅一角。东来顺是北京著名 的涮羊肉餐馆。
1958年3月2日,北京天桥商场下放干部在南 口果木农场的荒地上种植果树。图为他们在荒 地沙坡上吃窝窝头。
1958年6月29日,北京市西城区宗帽胡同办事处第二居民委 员会办起了“群众食堂”,很受居民欢迎,家里做饭不方便 的居民,都可带着粮票来食堂吃饭。
谁知道在票证时代,人们的餐桌是怎 么样的吗?
票证时代:过年才能吃上肉
• 买东西排着“长蛇阵” ; • 很多东西都得凭票购买 ; • 粮票、油票、肉票、糖票、布票等 ; • 有时就算拿着票去买,也不见得有东西卖。
大部分人都过着吃不饱的日子。
来看看当时的票证 吧!
粮票是当时的必需品
买 布 需 要 布 票
新中国60年年食 的变迁:
小餐桌,大变化
粒米看世界,箸间显变迁。 建国60年,老百姓感受最 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 化,杯盘碗盏中折射出人 们饮食观念的更新和生活 质量的提高,下面就带大 家一起品味60年间的中国 美食的变化。

新中国60周年餐饮业发展巨变综述【共5页】

新中国60周年餐饮业发展巨变综述【共5页】

新中国60周年餐饮业发展巨变综述新中国60周年餐饮业发展巨变综述【内容摘要】民以食为天,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只有十几家餐饮网点,现在已经发展到上千家,吃饭,从没地方到挑地方,对爱好美食的赵小姐来说,上网查询**美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打开赵小姐所说的“**美食网”,各种新店开业、老店店庆、特色菜肴推荐等信息琳琅满目,这里还分门别类地收录了**中式饭店、洋餐厅、风味餐馆等相关信息,这样轻松的美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无法想象,“当时**城里城外仅有宴春酒楼、同兴楼两个甲级店,加上顺兴园、新半斋、大华饭店、车站饭店、江边饭店等不到十家乙级店,最高的楼也不过是日新街四层的新旅社,“这样的状况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市饮食服务公司自筹资金,在大市口黄金市口建起了7层楼的京江饭店,伯先路上又有了庭院式的**饭店,市级机关又增加了接待外宾的招待所。

民以食为天。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只有十几家餐饮网点,现在已经发展到上千家;上世纪80年代,市饮服公司在京侨饭店首次推出年夜饭,仅订出两桌,而鼠年大年三十,**年夜饭订了一万多桌;据可查询的统计信息,市区餐饮业的年销售额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到去年,已增长到52、5亿元…… 吃饭,从没地方到挑地方对爱好美食的赵小姐来说,上网查询**美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哪里开了新餐厅,哪家推出了新品菜,哪家在搞活动促销,在‘**美食网’上都能很快搜出来。

” 打开赵小姐所说的“**美食网”,各种新店开业、老店店庆、特色菜肴推荐等信息琳琅满目,这里还分门别类地收录了**中式饭店、洋餐厅、风味餐馆等相关信息。

点击“美食搜索”栏目,有记录的信息多达33页962条。

“也就是说,你可以在900多家饭店、餐厅里面,选择最适合你的品尝美食的好去处”。

这样轻松的美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无法想象。

“当时**城里城外仅有宴春酒楼、同兴楼两个甲级店,加上顺兴园、新半斋、大华饭店、车站饭店、江边饭店等不到十家乙级店,最高的楼也不过是日新街四层的新旅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饮食六十年变迁一、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历来崇尚“民以食为天”,是最讲究吃的国家之一。

但是建国初期,中国刚经历过战乱的洗礼,物质很是匮乏,粮食短缺,生活贫困,食不果腹。

温饱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

国民吃的都是些杂粮粗面,北方是窝窝头、玉米面馍馍,南方也是糙米粗粮,而且有这些也已经是很不错了。

那个年代的人们粥没少喝,野菜没少吃,白面白米恐怕就是一年到头最大的梦想了。

当时由于物质的缺乏,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于是出现了大锅饭和粮票。

大跃进让几亿中国人过上了集体公社的生活,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大锅饭、集体灶又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1959年至1961年的全国大饥荒再次让中国人在"吃"上饱受煎熬,这个时段是中华民族的大灾难,草根树皮竟然也都"供不应求"。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五十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

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

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改革开放前,国民饮食较建国初期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二、改革开放初期至八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人们餐桌上的菜样丰富了起来,街上的饭馆也多了起来。

这时的城市居民摆脱了计划经济统销统购束缚,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也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

过去闻所未闻的三文鱼和鲈鱼,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国民不仅对肉食、蛋白质的摄入增多,而且日渐对饮食多样化的要求也促进了餐饮业的繁荣发展。

西餐厅也开始了重返中国的历程,人们以一种包容的态度欢迎着西餐厅在周围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

“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三、九十年代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中国人饭桌上的新宠。

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

以前中国的饮食区域特征很明显,每一个地方有着自己的饮食特色,如湖南菜,川菜,粤菜等等,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饮食业也迅速发展,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及小吃不断扩张自己的“地盘”,最典型的就是川菜,几乎每个大小城市都可以见到川菜馆和成都小吃店。

随着生活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

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肯德基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

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随之而来的健康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于是,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四、二十一世纪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都是这个时代的餐桌文化。

但在世纪初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以及层出不穷的诸多“黑幕”曝光,让很多都市人群的腹中馋虫都被杀死。

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

调查显示,当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

大批商家针对市场,及时推出各种“自然绿色系列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当然最重要的是,卡路里含量够低。

牛奶的发展进入颠峰时期,纯牛奶、脱脂牛奶、加钙牛奶应有尽有,数不胜数。

过去的人们喜欢买冷冻室大的电冰箱储存鸡鸭鱼肉,现在也开始讲究食用富于营养的鲜活食品。

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该年的,鸡鸭要吃一秒种之前的,鱼肉要吃欢蹦乱跳的。

带着露水的嫩黄瓜,空运来的鲜荔枝,放在餐桌上还在甩尾的活虾,叶子翠绿的鲜桃,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

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但从科学的眼光来看,似乎做得还是不够。

“饮食文化是无比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现象,它几乎同人类文化的任何门类都有程度不同的关系。

可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一种饮食文化,全面地了解了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就从一定意义上了解了那个民族的历史;反过来说,只有全面了解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才可能全面了解那个民族的饮食文化。

”国宴的变迁:国宴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宴标准的简称,有四个菜和一个汤。

国宴标准四菜一汤来由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之夜迎宾国宴,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了新中国第一次盛大的国宴。

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总理亲定国宴标准四菜一汤。

当晚,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们以及社会各界代表、来宾共600余人出席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国宴。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以后,我国欢迎来访国宾的正式宴会通常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有时也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自开国第一宴以来,国宴的变迁引人注目,国宴的改革与时俱进。

国宴标准四菜一汤周总理亲定国宴标准四菜一汤延革:主导“礼宾革命”是当年周恩来亲自制定的国宴原则。

二十世纪60年代,我国欢迎来访国宾的宴会通常设宴席50多桌,除邀请来访国宾一行出席外,还邀请外国驻华使节夫妇、外交团占宴席20多桌,加上中方陪客,济济一堂。

当时,在通常情况下,宴席上冷菜6种,热菜4道,每位客人面前,各摆大中小杯3个,烈性酒茅台以及其他名牌葡萄酒等,杯子斟得满满的。

另加上橘子水、矿泉水等饮料。

每次宴席,宾主双方都发表讲话,讲话稿译成英、法、俄三种文字。

那时我国与苏联的关系正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来访国宾和东道主任何一方讲话中如涉及“苏修”和“小修”,他们的使节就退席,以示抗议,一下子,宴会厅就空了几桌。

后来,领导指示,等他们吃完4道菜之后,宾主双方再讲话,让他们人人鼓腹高兴而去。

之后参照多数国家的做法,数年后国宴做了改革,欢迎国宾的宴会不再邀请外交团出席,宴席规模几乎减少了一半。

随后又几次调整,欢迎国宴的规模缩小至今天的规格。

目前国宴的宴席仍然为四菜一汤或三菜一汤。

领导人宴请国宾,有的只用三菜一汤或两菜一汤。

这种做法既节省经费、物资,又节约时间、人力。

国宴时间由过去通常花两三个小时缩短为1小时15分钟。

1984年后,外交部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对国宴的改革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宴的标准:总书记、国家主席、委员长、总理、军委主席、政协主席举办的宴会,每位宾客为50至60元,如果宴请少数重要外宾,则在80元以内掌握开支,一般宴会每位宾客标准为30至40元。

之后再次确定,宴请来访外宾的次数不宜过多,宴请时中餐四菜一汤,西餐一般两菜一汤,最多为三菜一汤,每人不超200元。

同时规定,国宴一律不再使用烈性酒,如茅台、汾酒等,根据客人的习惯上酒水,如啤酒、葡萄酒或其他饮料。

所述规定,执行多年,直至新标准实施。

国宴礼仪操作程式:国宴礼仪尤为重要。

热情好客、彬彬有礼、不卑不亢、周到得体的礼节,使客人感到亲切。

例如,宴会前后,宾主入席时取消奏两国国歌;宾主双方在席间不发表正式讲话,或致词、祝酒;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演奏席间乐,曲目单包括来访国的著名乐曲;宴会间或宴会后安排歌舞、文艺节目助兴;镶嵌国徽的菜单和曲目单由中方礼宾官事先安排精心制作,让客人赏心悦目。

国宴严格按对方提供的礼宾顺序名单排列席位,并事先通知出席者;按来访国习惯,安排长条桌或马蹄形桌,尤其注意安排好主桌,不一律安排圆桌就餐。

精心制作座位卡,用两种文字写成,方便客人入座;座位卡上的名字中文在上,外文在下;如外宾姓名过长,中文只写姓氏和职务,外文则写其全名和尊称。

国宴采用分餐制,一人一份。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宴就实行分餐制,不过,那时是菜端上桌后,由服务员给每位宾客分,剩下来的,就搁在桌子的中间,谁吃谁去拿。

1987年后,都是由厨师按宴会人数把菜分盘,再端上去。

如今国宴依旧不讲排场:目前国宴通常为7桌或8桌,每人每餐标准不得超过200元(不含酒水)。

如国宾随行人员少,宾主出席者不超过50人,宴席则安排长条桌或马蹄形桌。

这种安排在国外屡见不鲜。

宴席的减少来自对邀请对象的严格控制,今天的国宴通常只邀请国宾随行人员30至50人出席。

除同时邀请来访国驻华使节外,该使馆的少数主要外交官也被邀请出席。

中方除非特别需要外,可请或可不请的陪客,一律不请。

此项改革既符合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外交实践,又切实做到了不讲排场、节约外事财政开支。

2008年8月8日胡主席设宴款待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五大洲贵宾的时候,正餐包括一道冷菜、一份汤和三道热菜,餐后甜品也是一道点心和一道水果冰激凌。

当时的三道热菜分别是中西合璧的荷香牛排、人民大会堂为奥运专门设计的鸟巢鲜蔬和酱汁鳕鱼。

北京烤鸭则被作为额外小吃向客人们提供。

2009年11月17日胡主席欢迎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是日晚举行盛大宴会。

宴会菜单中西合璧,正餐包括一道冷盘,一份汤和三道热菜:翠汁鸡豆花汤、中式牛排、清炒茭白芦笋、烤红星石斑鱼。

餐后甜品为一道点心和一道水果冰淇淋。

宴会上配餐的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是国酒长城,分别是中国河北沙城2002年产的长城五星干红和长城五星干白。

这次国宴现场描述:在乐声悠扬的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以一席简单精致的“四菜一汤”国宴款待了正在北京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一行。

冷盘过后,身着月白和玫瑰红色旗袍的服务员依次为贵宾们奉上翠汁鸡豆花汤、中式牛排、清炒茭白芦笋和烤红星石斑鱼四道佳肴,之后是餐后点心和水果冰激凌。

席间用酒是纯国产的长城五星干红和五星干白。

以金色为主色调的大厅内宴开13桌,12个圆桌左右簇拥着一个两国元首及其他高级官员就座的巨型圆桌。

国宴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在中共中央办公厅钓鱼台管理处服务科工作,为第一代领导人服务的时期,那个时期应该说我们料理的餐饮还称不上是国宴,只是为来访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领导人而设的宴请。

此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第二个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为邦交国家的元首或者使团提供餐饮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