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历经四次转折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DOC
教育改革与发展60年——实践与反思南昌县蒋巷中学何国荣金秋十月,硕果累累。
伟大的祖国迎来了60华诞,回顾伟大祖国在这60年来的方方面面,有太多让我们自豪的东西。
这6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经历了不少反复和曲折,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一步一个脚印,为新时代的进步发挥了非常的贡献建国60年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1978年,大约30年。
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8个字,即加强基础,掌握“双基”。
第二个阶段从1979-1982年,大约是4年。
其基本特点是12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第三个阶段从1983-1989年,大约为7年。
其基本特点是15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
第四个阶段为1990年至今。
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23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1952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教学改革,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
1953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在这个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1963年间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经过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状况。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工作开始了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战线的形势,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而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加强,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变迁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变迁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几十年间,中国的教育经历了许多变迁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当时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教育资源不足,师资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设施薄弱。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推进了普及教育的进程。
在1950年代,中国实行了全面的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保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能够享受到教育的权利。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中断。
学校停课,教育机构关闭,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这段时间里,教育事业几乎停滞不前,许多学生和教师都失去了接受正常教育的机会。
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教育才逐渐恢复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和进步。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1986年,中国启动了“义务教育免试升学”改革,取消了中学升学考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平等地上高中。
同时,政府还实行了多元化的教育体制改革,鼓励高等教育发展,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1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政府继续增加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覆盖面,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2010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鼓励创业精神的培养。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着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农村的教育条件和质量;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推动了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1949-1978年)建国初期,中国教育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和挑战。
当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外国侵略,教育资源匮乏,文盲率高达80%以上。
新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最早提出了“教育是国家的基础工业”和“普及教育为主,办好小学为核心”的方针。
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建立了广大的农村学校和城市小学,使得教育开始走向普及化。
在此期间,新中国建立了一整套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系,包括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教育经费的保障和分配等。
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包括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和城市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等。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建立的几所大学到全国各地建设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此外,中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发展应用型、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强调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
现代教育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智能引领、开放融通、协同共享”的教育发展战略,加大了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同时,中国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仍然存在,高考制度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等。
总体来说,新中国教育事业在建国初期的基础上,经历了开放和现代教育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教育发展不仅进一步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国民素质,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60年教育大事记
60年教育大事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51年,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197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从此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1978年初,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教育部成立巡视室,这标志着我国督导制度的恢复。
●1978年6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作出了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由此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留学工作的热潮,打破了中国长达10年的封闭局面。
●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1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正式建立。
●1982年,党的十一大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从此,确立了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
●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7月1日起施行。
其中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1年,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211工程”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被正式提及,并由《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的《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提到党和国家决策的高度。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它制定了我国教育90年代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提出了改革教育体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教育投资体制的任务与措施。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最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性文件。
●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正式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面对人口众多、文化底蕴不足的现实情况,中国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方针,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面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举措是全面普及教育。
195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教育为国家的基本事业,人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原则。
从此,全民教育的大门向每个人敞开,废除了封建主义下的教育不公和贫困群众无法接受教育的现象。
随着全民教育的推进,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52年,中国政府启动了“三反五反”运动,其中之一就是反对教育界的腐败现象。
通过这一运动,中国教育界的风气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全面普及教育的基础上,中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958年,中国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提出了“以工代学、以农代学、以军代学”的口号,鼓励农民、工人和士兵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一运动推动了农村和基层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农民和工人的文化素质。
然而,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学校关闭,教育活动停止。
这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98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明确了发展教育的方向和重点。
随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政策出台,包括恢复高考制度、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师待遇和教育设施的建设水平。
同时,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推动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总的来说,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普及教育到提高教育质量,再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中国教育60年论文-建国60年中国教育之变
中国教育60年论文-建国60年中国教育之变中国教育60年论文-建国60年中国教育之变时光飞逝,转眼间,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也已经30年了,中国也在这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方面都有了大的发展,下面,就来详细的说一下吧!在教育方面,中国人民的教育水平、文化水平已经明显提高,国家从一开始提出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让教育制度化,使得中国有更多的学生在法律的保护下,有了学习的机会,现在,国家为能让更多的人上得起学,出台了一系列更多的便民政策,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杂费也通通免去,学生可以不花一分钱就从小学到初中一口气给读完,在上大学方面,学校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大学学习,在财政上大大的支持:上不起大学的学生可以办理贷款业务,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读完大学之后,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再还掉国家的贷款;在鼓励学生用心学习上面,国家设立了多种奖学金,促进学生能够更加用功的学习!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与软件上都有了相当高的配置,在硬件上,现在的学校都有了很高的配置,教师在讲课时不一定要靠单一的课本,现在学校的教室里都配有电脑,教师要什么材料,就可以利用电脑,上网便可以找到,只要想的到的都有!学生的座椅现在已不是当年的小木椅,而是靠背的椅子,椅子上功能还很多,可以满足学生的书写需求。
教学楼也不是当年的简陋的小矮房,已是几十丈高的写字教学楼,教室里有空调,冬天冷了可以开暖气,夏天热了便可开冷气,学生是既冻不到,也热不着。
黑板已经换成了技术先进的投影仪,上面的字可以放的足够大,学生不可能会看不见!在学生的衣食住行方面,学校也是安排的妥妥当当,饿了可以去食堂买吃的,吃的不过瘾,学校有便利店,学生可以去那买想吃的任何零食。
住的是公寓楼,比三十年前的大官员家里还好!在软件方面,学校配备了优秀的师资队伍,各个学校开设的课程的优秀老师都有。
为了学生有一个好的领导老师,学校聘请资深教授、企业老总等成功人士来学校为学生上课,做讲座,为了学生能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学校开设心理、人生就业等咨询平台,帮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聘请国外教授来校教学,开设各种国际接轨班级,能够让学生去国外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教育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学生的素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在以后,我们还要加强我国人民的素质教育,为我国进一步全面的发展做贡献!--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
-建立新中国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和发展,实施了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
-1949年至1952年,进行了对国民教育系统的全面整合和改革,全面普及初等教育,实现了初等教育的免费化。
- 1952年,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1958年至1961年,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学校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进一步破坏,学校停课、关闭,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2.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
-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教育事业逐步恢复和发展。
- 1980年代初,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 1990年代,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政府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2001年,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免费化”工程,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全面免费。
- 2005年,国家实施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计划,大幅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不断推进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倡导终身学习,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总的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但整体上是朝着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中国60年教育大事记
中国60年教育大事记[日期:2009-09-17]来源:nyegnay 作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高等院校招生制度也随之迅速发生变化,高考制度屡经变迁,但其选拔人才的职能始终如一--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举行成立典礼--1950年8月1日,教育部颁布新中国第一个《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它以法令形式确立和充分保障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明确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在学制中的适当地位--1952年6月27日,政务院发出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的指示。
指示规定,从本年季起,全国各级学校的教职员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
从1953年春季起,高等学校的学生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1952年7月8日,政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高、中等学校学生中实行人民助学金制。
此前该制度已在一些地区公立学校实行--1954年5月24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为此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60年4月9日,陆定一在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教学必须改革》的发言,提出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应“适应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1960年11月24日-12月12日,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召开全国文教工作会议。
会后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196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1961年2月7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批示提出,当前文教工作必须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建国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建国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梳理出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初步建立教育体系(1949-1978)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政府着重发展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此外,还建立了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
在这一时期,教育投入较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但对于保障人民基本教育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改革开放与教育现代化(1978-200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教育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课程改革、招生制度改革等。
这些改革为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质量提升与多元发展(2000-2010)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面临着提质增效的新任务。
政府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育质量评估体系逐渐完善,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更加均衡。
此外,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与国际接轨,引进和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四、全面发展与改革创新(2010至今)当前,中国教育正朝着全面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方向前进。
政府提出了“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改革继续深化,包括课程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等。
此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了教育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建国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初步建立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与教育现代化、质量提升与多元发展以及全面发展与改革创新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亮点,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
未来,我们期待中国教育能够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中国60年教育定位变迁及价值转向
新 中国 6 O年 教 育 定 位 变 迁 线 索 提供 必要 的 历 史
坐标 。
收 稿 日期 2 1 -4 1 0 00 —0
基 金项 目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和谐 社 会 建 设 中教 育 利 益 协 调 的 制 度创 新研 究 ” O B HO 1 (9 S 2)
按照 马克思 的 观 点 , 建 社 会 的超 经 济 强 制 , 封 把社会 禁锢 在封 建政 治权力 的实体 内 , 会与 国家 社 处 于浑然一 体之 中 。此时 , 教育 为封建 国家 的政治 统 治 服务 。例 如 , 国古 代 有 “ 国君 民 , 学 为 中 建 教 先” “ 子 如 欲 化 民成 俗 , 必 由学 乎 ! 之 谓①。 ,君 其 ” 隋唐 以后延 续一 千多 年的科 举制度 , 更是 将教 育作 为封 建 国家选士取 士 的政治 工具 , 以及 少数文 人士 子跻 身统 治集 团 、 谋得 功名 利禄 的制度 通道 。这一 时期 , 教育 只关 涉统 治 集 团 的政 治 利 益 , 经济 建 与 设及 民生 改善没 有直 接关 系 。
21 0 1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月
Ma. r 2 O11
新 中国 6 年教育定位变迁及价值转 向 O
阮 成 武
( 徽 师 范 大 学 教 育科 学学 院 , 徽 芜 湖 2 1 0 ) 安 安 4 0 0
摘要
教 育 定 位 是 一 个 国 家和 政 府 将 教 育 归 入 社 会 发 展 总 体 格 局 的 哪 个 领 域 和 部 类 , 予 赋
“ 国计” 转 向以解 决人 民群众 最关 心 、 直接 、 , 最 最现 实利益 问题 为宗 旨的“ 民生” 办好 人 民满意 的 ,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教育阶段: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家庭为主,父母传授儿女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先秦时期出现了私人学校和师傅教授学徒的制度,这些学校主要培养士人,学习儒家经典、礼仪和文学等。
2.基督教传入阶段:明清时期,随着西方基督教传入中国,传教士们在中国设立了学堂,为中国人提供西方科学和教育的知识。
这些学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教育体系的。
3.近代教育阶段: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进行近代化的。
维新派和戊戌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包括重新制定教育计划,建立新式学校,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
4.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学生和知识分子发起了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该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科学教育和民主精神。
同时,中国的教育机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出了"以教育救国"的口号,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5.新中国成立后:6.开放以来:1978年开放以后,中国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推行优先发展教育政策,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也有所提高。
同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中国教育的重点。
7.未来发展趋势: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公平、质量保障、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继续进行。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方式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体来说,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家庭教育到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再到开放以及未来的与发展。
这个历程中,中国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但始终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国家社会进步。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王丽丽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的推进和持续发展,在建国60年的发展演变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本文以此为线,认真回顾和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经验,对于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1、探索起步阶段 (1949—1956年)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56年初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开启了一段不寻常的探索之路。
建国初期,由于长时间革命战争的破坏,全国各行各业百废待新,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急需改造旧有的教育、创造新的教育。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是,在传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优良传统和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确立了新教育的方针、任务及内容。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教育建设总方针,是改造旧教育、建设人民新教育必须遵循的总指导思想,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
1951年9月教育部关于华北各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论”等课教学工作的指示,新增设“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三门马克思列宁主义公共必修课。
由此,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三)曲折发展阶段(1956—1976年)1956年,党和国家在积极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也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问题。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的工作思路,调整了知识分子政策,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
1961年9月,在试行“高教六十条”的过程中,各地高校正确执行了党的政策、方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地进行。
1963到1965年,党和国家要求全国范围内高校学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国约有395所高校22万师生参加这次运动。
中国基础教育60年之变迁
中国基础教育60年之变迁回顾中国60 年来中小学校的教育改革,可谓可歌可泣、艰苦卓绝,数十万校长、逾千万教师是中国教育事业不断走向成功与辉煌的扛鼎脊梁,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同样弥足珍贵,不可轻易扬弃。
在未来的发展中,对此前经验的梳理和反思应是每位教育者的必修课程。
藉此,学校教育事业的继往开来、和谐创新才会步履坚实、大有希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小学校教育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特色是多元的、步履是艰难的、经验是丰富的。
在半个多世纪中国学校教育改革探索的伟大历程中,中小学校的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最主要和最基础的基本形态,经历了理想确立、大胆实践、尝试规范、专题探索、质疑困惑、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系统实验、转变观念、依法治教、全面创新和突破体制性障碍等具有明显特征的重要实践,但其发展并不是线性的,有过诸多迂回曲折,需要认真地梳理和反思,更有着多方面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作为文化大革命前上小学、文化大革命中上中学和师范学校、改革开放后上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当过民办中小学校长、从事教育研究近30年的学校教育的受益者和曾经的实践者,笔者的感受是丰富和直接的,认为极有必要对60年来中国学校教育的历史变迁做认真地回顾,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做负责任地梳理与反思,为中国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清晰、合理、科学、规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早在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对新中国未来发展的“文化教育政策”做了原则规定。
如在第46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
在第47条中补充说:“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体现了新中国在立国之时就确立的基本原则目标,也是在建国后制定《宪法》相关内容和制订相关学校教育政策的主要依据。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60年历程与经验++赵俊芳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60年历程与经验赵俊芳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赵俊芳【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逐步完成了对旧高等教育机构的收编与改造,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得到恢复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使我国在经历了高等教育弱国、高等教育小国后,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并迈向高等教育强国。
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借助数据与资料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60年来的发展特点、成就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 60年回顾思考一、中国高等教育60年发展轨迹建国60 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艰难的奠基期、坎坷的挫折期后,迎来了振奋的恢复期,并以惊人的速度迈入大发展时期。
(一)奠定基础期(1949——1965)1949年12月,全国首次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可视为新中国教育开端。
其后,国务院、教育部先后颁布或印发一系列规程、条例,发布教育工作指示,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宗旨、任务、教学组织、课程、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作出规定,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奠基性成就。
第一,接收改造旧高校。
建国之初,我国政府逐步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一百余所旧高校进行初步改造,废除国民党党义与训导制;接收由国外教会资助的辅仁大学、燕京大学、金沽大学、协和医学院、金陵大学、华中大学、东吴大学、震旦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收回教育主权;分期分批接办中法大学、广州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等五十余所私立高等学校;在接收改造就高校的同时,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新型高等教育机构。
第二,进行初次院系调整。
为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952年,教育部根据中央精神与百废待兴的社会需求,通过借鉴前苏联的办学经验,对全国高校院系、学科进行调整。
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第一章: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自1949年成立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1.1 第一个阶段:解放初期(1949-1952年)这一阶段,中国着力于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型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群众教育和劳动教育,同时推广广泛的素质教育并增加农村教育的投资和关注。
1.2 第二个阶段:文化大革命和恢复期(1966-1978年)这一阶段,中国的教育体系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数百万人受害并进入农村,学校和大学被关闭。
但到了恢复时期,中国教育再次在社会中恢复了地位,并在这一时期开设了多个知名大学和学院。
1.3 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2年)这一时期,中国加强了普及和发展教育机会的努力。
多种形式的教育被推广,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学校和大学也开始改革和现代化,以使其适应新的环境。
1.4 第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期(1992年至今)自1992年起,中国教育开始重点关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选择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作为义务教育的重大转型之一的方案之一。
中国的教育改革还着重于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和使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明显。
2.1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在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现象比较普遍。
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足,而许多农村地区的学校资源相对不足。
此外,贫困地区的学校可能经济困难以及缺乏师资力量等问题。
2.2 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加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
由于竞争激烈,许多中国学生在学校里有很大的学习压力。
为了准备普通高考,学生经常要进行长时间的课外补习和考试冲刺。
2.3 教育体制和课程的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和课程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许多专家建议对现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的教育需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
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作为重要的政策,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得到
快速发展,其主要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改革时期、转型时期和现代化时期。
首先,是改革时期,在这一时期,新中国将教育理念从专制变为民主,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推出了思想和灵魂教育的理念,全面的推行小学教育改革,强调教育的基础地位。
其次,是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是教育大发展时期,推出了“义务教育”,全国参加高中毕业统一考试,提出了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理念,改革继续深入,提高了成人教育水平;最后,是近代化时期,这一时期是教育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时期。
它逐步推出了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生活教育的重视,推广和完善传统中国文化,也逐步实施了国际教育的双开政策,为每个学生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以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涉及面广泛,从思
想和灵魂教育,到生活教育,从小学教育发展到现代科技教育,教育的影响已深入生活,中国已经迈向了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变化
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变化中国的教育体系是经历了数十年的变革和改革,一步步成长和壮大的。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一直被列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教育处于一种很落后的状况。
毛泽东发表过“要分享知识,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名言,并推行了国家化、社会化、现代化的教育改革方针。
当时的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第二步:教育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从1958年到1966年的间隔,中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比较黑暗的历史时期,这段时间以教育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为主要特征。
教育大跃进是指把教育工作吹上天的时期,提倡快速发展教育,向农村推广教育。
文化大革命则是以破四旧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导致高等教育十分萧条,许多著名的大学被迫关闭。
第三步:改革开放与教育改革的重启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自身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进一步的开放。
同样的,在这个时期,教育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
1985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中国教育改革的第二个阶段的全面开始。
第四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经历了从“大学只办大学生教育”、“本科攀高峰”的阶段,到“聚焦服务产业需要”、“稳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位与质量并举”等阶段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体系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代表了国家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已基本建立和健全,但是还面临许多的挑战和问题。
例如,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的素质问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广大师生要扎实地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doc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作者:张雪蓉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20期[摘要]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私立学校的消失、20世纪80年代民办教育的复苏和规范化管理、20世纪90年代民办教育独立的办学体系的形成、2000年来民办教育法制化发展轨道的迈入。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民办教育的另类存在形成了我国教育的多元办学体系,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单一的受教育方式,给中国的教育改革探索提供了新的办学思路和新的办学理念,教育的服务意识得到增强,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受教育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嬗变。
展望未来,民办教育自身困境的突破有待于政府角色的转变,给予民办教育完全的办学自治权。
[关键词]民办教育发展历史变迁[作者简介]张雪蓉(1966- ),女,福建周宁人,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
(江苏南京210046)[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08SJD8800038)[中图分类号]G52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0-0016-04民办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我们熟悉的孔子的私学,还是宋代的书院,抑或近代的教会学校,都构成了我国古代、近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民办私立学校在社会主义的公有化改造中逐渐消失,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得以重新恢复和快速发展。
60年来,民办教育的消失和发展繁荣,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回顾和总结60年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办学经验,非常有意义。
而如何在快速发展之后继续发挥民办教育不可分割的教育主体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私学发达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消失在传统社会,私学与官学构成互补的教育体系,而且兴旺发达,形成了我国教育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其办学成绩和影响力甚至在某些阶段超过官学许多,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
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八次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专门领域和热门话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拐点上,对“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做一番回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前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研究的未来发展。
一、历史轨迹在新中国60余年的历程中,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之相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经历了不同的历程,其大致路径及其重要细节如下。
第一次课改(1949-1952):改革旧制度,统一新政策,建立新课程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其《共同纲领》中就明确提出:“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据此,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对旧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根本改革。
例如,中学取消了旧中国规定的“党义”、“公民”、“军训”等科目,设置了“革命常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等学科,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0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全国出版会议,确定了全国统一供应中小学教材的方针。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并通过了《中学暂行规程》(1952年3月颁布)以及中学政治等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草案。
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通过了《小学暂行规程》(1952年3月颁布,明确小学学制为5年,开设语文、算术、体育、图画和音乐课程,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历史和地理),并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教学计划》。
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学制做出了新的规定。
其中,小学部分缩短了修业年限,改“四·二”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为7岁;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教育变革■方晓东李玉非/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
60年来,我国教育实现了四大转折并坚持了一条主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任重而道远。
四大转折纵观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四次历史性转折,反映了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建国初期,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文化教育政策。
教育建设的重点是,接收、接办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公立学校、外资津贴学校和私立学校;建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建立共产党、青年团、教育工会、学生会、少先队组织;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发展师范教育,建立新型人民教师队伍;坚持教育向工农开门,确保了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建立新型大学,调整高等学校院系、专业结构和布局;颁布新学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计划地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使许多少数民族结束了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
1956年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是,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在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展开全面建设和改革,加快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也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倾错误,导致教育发展出现了失误。
在“反右”扩大化和“反右倾”等运动中,教师队伍受到冲击;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跃进,造成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
然而,党和国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制定了学校工作条例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但由于党的左倾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理,以致后来教育领域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以党自身的力量纠正了错误。
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和推动下,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开始恢复和整顿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次转折: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
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拉开了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战略高度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改革从局部到全局,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1985年以前,教育战线以全面恢复和调整为中心,对教育进行一些局部的改革。
其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单一结构;完善高等教育内部层次结构,建立学位制度;建立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兴办广播电视大学。
为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1985年,党中央决定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着力解决教育体制与教育制度的深层变革问题。
其任务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
教育体制改革带动了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相互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展开,教育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次转折:实现教育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
这是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创新,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战略任务,既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又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已经启动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即深入改革以往那种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教育新体制,进一步增强了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不失时机地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快依法治教进程,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实施素质教育,推动课程、教学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
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教育普及程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到20世纪末,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飞跃;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迅速发展。
第四次转折:实现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这是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教育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这个转变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部署,把促进教育公平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
教育战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以育人为本,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即从着重于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普及水平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变为着重于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推进公平、提高效益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内涵式发展模式。
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进展。
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和提高的新阶段,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全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增强了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深化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迈出了重大步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德育、体育工作得到加强。
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人民享有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
新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四次历史性转折,存在着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是一个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开始,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建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这四次历史性转折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进步趋势,同时也昭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新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永恒主题。
一条主线贯穿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
第一,新中国教育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历史。
在新中国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中,我党相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与此相应的教育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涵盖的教育理论体系。
它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教育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又在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是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科学地阐明了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论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持久的指导作用。
第二,新中国教育的历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纵观新中国教育60年的发展历程,在各个历史时期,教育思想观念的飞跃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又不断丰富与完善教育思想、理论。
新中国教育60年的历史也证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思想精髓。
凡是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思想,教育就健康发展;凡是违背了这一思想,就会为教育的失误种下祸根;最后纠正错误,还是要高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旗帜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三,科学地对待新中国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既不能因为失误抹杀成绩,也不能只看到成绩而忽视问题。
新中国教育60年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
前30年,我国教育发生过三次大的失误或冲击,即1957年“反右”扩大化对教育的冲击,1958年-1960年教育革命中出现的急于求成等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10年对教育的严重破坏。
这三次大的失误都是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造成的。
但不能因为上述失误就抹杀前30年教育取得的成绩。
后30年,在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探索是成功的。
但是,从国际竞争、国内现代化建设以及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来看,我国教育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是在经济实力不强的条件下支撑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也决定了现阶段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更好、更多教育的强烈愿望,与有质量的教育供给不足尤其优质教育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
因此,教育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