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数字的表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百五”是“一百零五”,不是今天说 的“一百五十”》
二、序数 古汉语序数词形式上与基数词无甚差
别,但充当序数一般是序性列举的一组基 数,而且数词后往往有相同的词语。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庄公十年》)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 ,“一”“再”“三”序列性数词列举, 所以是序数。
③“都无”两句:言陶潜鄙薄晋宋年间 的社会现实,向往和平淳朴的上古生活 。晋宋之间事:指东晋末年、刘宋初年 ,即陶潜生活的年代。这是一个南北分 裂、战乱不断、篡弑频起的年代,极端 动荡混乱,凶残黑暗。陶潜因作《桃花 源记》,幻想出一个超现实的理想社会 。桃源中人竟“不知有汉,无论(更不 用说)魏晋。”辛词化用其意。羲皇以 上人:指上古以远的人。参见前《念奴
• 六、倍数
•
古汉语倍数表达与现代汉语区别不大,
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
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如:
•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 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 能避之。(《孙子"谋攻》)
“十”“五”后省“倍”字,在具体语 境中能看出。“倍”表“一倍”。此外, 古汉语中还有并举两数,以其积表数。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 《项脊轩志》)
2、用两个邻近的数表约数,这也是现 代汉语约数的基本形式之一。如: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沈括《梦 溪笔谈》)
3、基数词后加“许”“所”“余”等 表约数。如:未至匈奴陈二里所,止。 (《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里所”即“二里左右”》
• 4、在基数词前面加 “且”“将”“约”“几”“盖”“可” 等表约数,这种约数往往是表示比实际数 略少的近似数。如:
3、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 三国之一。(《左传"公元元年》) “三国之一”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
4、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旱疾疫 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洪亮吉 《治平篇》) “十之一二”就是“十分之一”到“十 分之二”。
5、分母+分子。如: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娇》(“近来何处”)注⑨。
④“千载后”三句:言陶诗以其 “清真”而流传千秋。
清真:指陶诗独具的一种风格:清
新纯真。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 “渊明独清真。”
⑤“若教”两句:言陶潜归隐田园,高 风亮节,即便是柴桑的尘土也远较王、 谢诸郎高洁。王、谢诸郎:王、谢两家 的子弟。王、谢是东晋的两大望族,其 子弟以潇洒儒雅见称。柴桑:在今江西 省九江市西南。陶潜柴桑人,晚年归耕 也在柴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这种形式极易跟现代汉语基数词相
混,但结合语境还是不难区别的,因为 这种分数形式绝大部分出现在表比较的 语境,且多数分母为“十”或“什”。
四、约数 约数是表示与实数数目相差不远的
大概数目的,古汉语中常见的约数表示 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用十百千万等成数来表示约数。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 “诗三百”,取其约数。
wk.baidu.com
1、古汉语中“三、五、七、九”及其 倍数常作虚数,一般表示“多”。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九死”指多次死。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 诗》) “十二卷”,许多卷。
2、十百千等也常用来表示虚数,如: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 一得。(《史记"淮阴侯我传》) “千虑”形容考虑得多。
【注释】 ①去手:离手。颂陶之作,既颂其
诗品,更颂其人品。论诗拈出“清真” 二字,颇有见地:清新淡远,纯朴真挚 ,此即陶诗千载流芳之真谛所在。论人 则推崇其不耻躬耕,安贫乐道,清操自 守。诗如其人,诗品之高洁,必源于人 品之高洁,此词正体现此种文学批评原 则。
②“晚岁”两句:谓陶潜晚年躬耕田园 ,安于清贫,以薄肴淡酒邀会乡邻,彼 此融合无间。按:陶潜有《西田获早稻 》诗备述农耕之乐,结句云:“但愿长 如此,躬耕非所叹。”陶潜又有《归田 园居》之五:“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 局(近邻)。”躬耕:亲自耕种。斗: 盛酒的容器。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 问》)
• “年且九十”,即“年龄将近九十岁”。
•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贾谊《论积贮 疏》)
• “几四十岁矣”就是“差不多四十年 了”。
五、虚数 虚数不是实际的数字,带有夸张的
性质,虚数和约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 目相差不远,而虚数和实际数目关系不 大,甚至全无关系。
“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 “阴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古代数字表达
古汉语数的表达方式
与现代汉语比较,古汉语的表达有 许多特殊的地方,了解和掌握古汉语数 的表达及规律,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 平大有裨益。
一、基数 基数词是古代汉语表数的基础。古
汉语中绝大部分基数词沿用至今,凭现 代汉语口语习惯就能理解。但有两种情 况现代汉语已不采用,值得注意:
1、整数和零数间嵌入“有”字(读作“ 又”),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如: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十有五”就是十五。 2、两个数之间的零位不用“零”。如: 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荆楚岁时 记》)
古汉语中也有用“第+基数词”表 序数的,只是较少见,如: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忆具。(沈 括《梦溪笔谈》)
• 鹧鸪天 •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
• 辛弃疾 • 晚岁躬耕不怨贫。支鸡斗酒聚比邻。 •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 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 三、分数
• 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灵活多样,概括起来, 有以下几种:
• 1、分母+分+之+分子。如:秦地,天下三 分之一。(《汉书"地理志》)
• 这种形式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的分数 表达式。
2、分母+分+名词+之+分子。如: 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 (《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 “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就是“不足吴楚 的十分之一”。
二、序数 古汉语序数词形式上与基数词无甚差
别,但充当序数一般是序性列举的一组基 数,而且数词后往往有相同的词语。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庄公十年》)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 ,“一”“再”“三”序列性数词列举, 所以是序数。
③“都无”两句:言陶潜鄙薄晋宋年间 的社会现实,向往和平淳朴的上古生活 。晋宋之间事:指东晋末年、刘宋初年 ,即陶潜生活的年代。这是一个南北分 裂、战乱不断、篡弑频起的年代,极端 动荡混乱,凶残黑暗。陶潜因作《桃花 源记》,幻想出一个超现实的理想社会 。桃源中人竟“不知有汉,无论(更不 用说)魏晋。”辛词化用其意。羲皇以 上人:指上古以远的人。参见前《念奴
• 六、倍数
•
古汉语倍数表达与现代汉语区别不大,
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
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如:
•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 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 能避之。(《孙子"谋攻》)
“十”“五”后省“倍”字,在具体语 境中能看出。“倍”表“一倍”。此外, 古汉语中还有并举两数,以其积表数。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 《项脊轩志》)
2、用两个邻近的数表约数,这也是现 代汉语约数的基本形式之一。如: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沈括《梦 溪笔谈》)
3、基数词后加“许”“所”“余”等 表约数。如:未至匈奴陈二里所,止。 (《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里所”即“二里左右”》
• 4、在基数词前面加 “且”“将”“约”“几”“盖”“可” 等表约数,这种约数往往是表示比实际数 略少的近似数。如:
3、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 三国之一。(《左传"公元元年》) “三国之一”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
4、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旱疾疫 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洪亮吉 《治平篇》) “十之一二”就是“十分之一”到“十 分之二”。
5、分母+分子。如: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娇》(“近来何处”)注⑨。
④“千载后”三句:言陶诗以其 “清真”而流传千秋。
清真:指陶诗独具的一种风格:清
新纯真。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 “渊明独清真。”
⑤“若教”两句:言陶潜归隐田园,高 风亮节,即便是柴桑的尘土也远较王、 谢诸郎高洁。王、谢诸郎:王、谢两家 的子弟。王、谢是东晋的两大望族,其 子弟以潇洒儒雅见称。柴桑:在今江西 省九江市西南。陶潜柴桑人,晚年归耕 也在柴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这种形式极易跟现代汉语基数词相
混,但结合语境还是不难区别的,因为 这种分数形式绝大部分出现在表比较的 语境,且多数分母为“十”或“什”。
四、约数 约数是表示与实数数目相差不远的
大概数目的,古汉语中常见的约数表示 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用十百千万等成数来表示约数。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 “诗三百”,取其约数。
wk.baidu.com
1、古汉语中“三、五、七、九”及其 倍数常作虚数,一般表示“多”。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九死”指多次死。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 诗》) “十二卷”,许多卷。
2、十百千等也常用来表示虚数,如: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 一得。(《史记"淮阴侯我传》) “千虑”形容考虑得多。
【注释】 ①去手:离手。颂陶之作,既颂其
诗品,更颂其人品。论诗拈出“清真” 二字,颇有见地:清新淡远,纯朴真挚 ,此即陶诗千载流芳之真谛所在。论人 则推崇其不耻躬耕,安贫乐道,清操自 守。诗如其人,诗品之高洁,必源于人 品之高洁,此词正体现此种文学批评原 则。
②“晚岁”两句:谓陶潜晚年躬耕田园 ,安于清贫,以薄肴淡酒邀会乡邻,彼 此融合无间。按:陶潜有《西田获早稻 》诗备述农耕之乐,结句云:“但愿长 如此,躬耕非所叹。”陶潜又有《归田 园居》之五:“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 局(近邻)。”躬耕:亲自耕种。斗: 盛酒的容器。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 问》)
• “年且九十”,即“年龄将近九十岁”。
•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贾谊《论积贮 疏》)
• “几四十岁矣”就是“差不多四十年 了”。
五、虚数 虚数不是实际的数字,带有夸张的
性质,虚数和约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 目相差不远,而虚数和实际数目关系不 大,甚至全无关系。
“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 “阴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古代数字表达
古汉语数的表达方式
与现代汉语比较,古汉语的表达有 许多特殊的地方,了解和掌握古汉语数 的表达及规律,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 平大有裨益。
一、基数 基数词是古代汉语表数的基础。古
汉语中绝大部分基数词沿用至今,凭现 代汉语口语习惯就能理解。但有两种情 况现代汉语已不采用,值得注意:
1、整数和零数间嵌入“有”字(读作“ 又”),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如: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十有五”就是十五。 2、两个数之间的零位不用“零”。如: 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荆楚岁时 记》)
古汉语中也有用“第+基数词”表 序数的,只是较少见,如: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忆具。(沈 括《梦溪笔谈》)
• 鹧鸪天 •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
• 辛弃疾 • 晚岁躬耕不怨贫。支鸡斗酒聚比邻。 •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 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 三、分数
• 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灵活多样,概括起来, 有以下几种:
• 1、分母+分+之+分子。如:秦地,天下三 分之一。(《汉书"地理志》)
• 这种形式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的分数 表达式。
2、分母+分+名词+之+分子。如: 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 (《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 “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就是“不足吴楚 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