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故事与中原社会政治的演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5月中州学刊May.2000第3期(总第117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3
文章编号:1003 0751(2000)03 0110 05
尧舜禅让故事与中原社会政治的演进
钱耀鹏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 要: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传说中的尧舜禅让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从历史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资料分析,似乎尧舜禹所代表的三个集团原本都拥有较强的独立性。而尧舜禅让则是社会集团规模扩大和更高一级政权形成过程中的特定历史事件,且是在周邻文化崛起以及气候变迁给中原居民造成极大生存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其中平等式联盟是其发生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中原地区;尧舜禅让;联盟制;五帝时代;国家
中图分类号:K21 文献标识码:A
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禅让故事,自古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事件。及至五四运动以来,尧舜故事仍是古史论争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过去,顾颉刚先生在考察尧舜故事时,曾不失敏锐地叹道: 有一桩遗憾,这便是我们对于商代以前的政治组织不能确实地知道,所以不能把这件故事所凭藉的时代的情形托献给读者看,这是要待锄头考古学的发展来帮助我们的 。中国考古学数十年的发展成就已经使人们相信,尧舜所处的五帝时代大约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而与夏文化探索休戚相关的二里头文化就是以中原龙山文化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尧舜禅让传说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这一故事本身已经涉及到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形成,即古代社会的演进问题,所以在探讨尧舜故事之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也有助于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包括国家的发生发展。
一、尧舜禅让传说的矛盾统一
近人在讨论尧舜禅让问题时,或信或疑,或作出种种不同的解释。这些观点不乏启迪意义,但却难作结论。我们曾就先秦各家的尧舜禅让观做过一番考察,发现儒、墨、法、道诸家对尧舜禅让事件的态度虽不尽一致,甚或截然相反,但在矛盾的异说中却也隐含着不少共同之处,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儒、墨两家都以尧舜为圣德之人,极力宣扬。儒家的禅让观中清楚地贯穿着天命思想,主张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是故 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 孟子 万章上 )。荀子虽在 正论篇 中把尧舜禅让传说斥之为世俗之说、虚妄浅陋之言,实则是承继孟子反对现实社会中 好名 之辈迭起效仿,在克服儒家理论与现实社会矛盾的同时把天命思想隐晦化而已,目的当在避免政治宣传上的
收稿日期:1999 11 22
作者简介:钱耀鹏(1962 ),男,陕西大荔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史前考古研究。
110
误导作用。因而儒家的尧舜禅让观或可称之为 天命禅让说 。墨家的禅让观则极富其尚贤和尚同之政治思想,以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 墨子 尚贤上 )等为据,主张 选举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 墨子 尚同上 )。不仅如此,墨家还把禅让制付诸实施,其首领 巨(钜)子 之承继便严格按照禅让制进行。故墨家的禅让观或可称之为 尚贤禅让说 。
法家和道家都是禅让说的批评者和反对者。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子在 说疑篇 中言: 古之所谓圣君明主者, 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而天下誉之。 韩非子着重在批评舜禹逼上弑君有失为臣之道。道家对禅让说的批评则不同于法家,以盛赞许由等人在尧、舜欲让天下时坚辞不受的方式来批评和反对禅让之举( 庄子 逍遥 )。在道家看来,君王让天下不仅无可称颂,甚至还是强人所难的 辱行 ,有失为君之道。言外之意,不仅臣子不该受之于天下,君王亦不该让天下于人,一切当顺其自然。法、道两家所以反对禅让说,他们顾及的关键是担心后人效仿, 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乱臣,有曲父 ( 韩非子 忠孝篇 ), 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 ( 庄子 庚桑楚 ),真可谓遗害千秋。
儒、墨两家对尧舜禅让故事的态度无需赘言。道家虽是禅让说的批评者和反对者,但并未否定尧舜禅让故事。其在盛赞许由等人的同时又证实了尧舜及禹之间禅让承继关系。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在 五蠹篇 中,把尧舜禹之时的生存环境描述得苦不堪言,王者让天下实乃是一件 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 的好事。这说明韩非子也承认尧舜禹禅让故事确实发生过。尽管先秦各家的态度和解释不尽相同,但不难发现儒、法、道三家的尧舜观念之间似乎还存在着一种递变关系。他们都充分注意到政治宣传的负面效应及误导作用,并试图通过对禅让说的批判及对尧舜禹继承关系的具体阐述来加以克服。实际上,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或从不同角度肯定了尧舜禅让故事。
二、尧舜禹三大集团的独立性问题
根据文献记载,尧舜禹分别所在的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大部族,其活动区域原本有所区别。 左传 哀公六年引 夏书 佚文: 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 冀方亦即 禹贡 九州中的冀州,其地约当今日河北、山西两省。 帝王世纪 亦云: 尧初封唐,在中山唐县。后徙晋阳,及为天子居平阳。 这些情况表明,陶唐氏可能兴起于冀南、晋北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南迁或南扩至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关于有虞氏的活动区域, 孟子 离娄下 云: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史记 五帝本纪 : 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相同或类似的记载还见于其它一些史籍之中。历山、雷泽、河滨、寿丘、负夏这些传说中舜的主要活动地点,多在山东省境内和河南东部一带,表明有虞氏集团主要活动于鲁西及豫东地区。至于夏后氏集团的主要活动区域,史籍中也有诸多线索可寻。 国语 周语 中称禹之父鲧为崇伯,崇即嵩之古体,故崇地当在今河南登封市嵩山一带。再依传说中 禹都 所在等方面的记载观之,夏后氏集团当主要活动于豫西及晋南地区,尤其是豫西一带。
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这三大集团不仅活动区域有所区别,而且各集团内的继承制度也都分别是以世袭制为基础的。这一史实早已被孟子等人若明若暗地道了出来。 孟子 万章上 云: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尧之子于阳城,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表面上,这一段话似是在讲尧舜禹间的禅让故事,并未涉及各集团内部的继承问题。但若考虑到这些集团的活动区域原本就不在一处,则舜避尧之子、禹避舜之子、以及益避禹之子之说便无从谈起。若暂不顾及尧舜禹三者间的禅让问题,据孟子所言,则尧之后陶唐氏集团的最高权力代表者非尧之子莫属,舜之后其子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有虞氏集团的代表人物。而夏后氏集团的情况似乎更能说明世袭制的存在。 史记 夏本纪 云: 禹之父曰鲧, 鲧虽因治水无方而被治罪,但其后位居夏后氏集团最高权力之代表者并非他人,而是鲧之子禹。禹之后以夏后氏集团为依托而与益争锋的亦非他人,而是禹之子启。这种集团内部最高首领的世袭制也已经得到考古证据的支持。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5座龙山时代大墓集中成片,埋葬时间略
111
尧舜禅让故事与中原社会政治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