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
《尧舜禅让》文言文翻译
昔尧之时,洪水横流,民不聊生。
尧心系苍生,日夜忧愁,欲平治洪水,救万民于水火。
于是,尧访求天下贤才,得四岳之助,共谋治理之道。
经数年努力,洪水终平,百姓安居乐业。
尧在位七十年,德政昭著,天下太平。
然尧自思,年事已高,恐无法再为百姓谋福祉。
于是,尧开始寻找合适的继承人。
他深知,传位之事,关乎国家兴衰,百姓福祉。
经过深思熟虑,尧决定传位于贤能之人。
尧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丹朱。
丹朱虽为尧之子,但性情暴躁,不擅理政。
尧认为,丹朱并非继承大位的最佳人选。
于是,尧放弃了传位给丹朱的念头。
接着,尧想到了自己的大臣鲧。
鲧为人忠诚,才智过人,治理洪水有功。
然而,鲧因治水失败而被贬,名声受损。
尧认为,鲧虽有才能,但名声不佳,恐难以服众。
因此,尧再次放弃了传位给鲧的念头。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尧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继承人——舜。
舜,出身贫寒,却勤奋好学,品德高尚。
他在治理水患、安抚百姓方面颇有建树,深受百姓爱戴。
尧认为,舜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是继承大位的最佳人选。
于是,尧决定将王位禅让于舜。
尧在临终之前,将王位传给了舜。
舜继位后,继续推行尧的德政,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舜在位三十二年,逝世后,又将王位传给了禹。
禹继续发扬尧舜的德政,使国家长治久安。
尧舜禅让之事,体现了古圣王的高尚品德和远见卓识。
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将王位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贤能之人。
这种禅让制度,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传颂千古。
尧舜禅让之事,不仅体现了古圣王的智慧与仁爱,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贤重德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诸多贤明的君主均以尧舜为楷模,遵循禅让之道,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尧舜禅让之事,是我国古代帝王传位之佳话。
它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尊贤重德的传统美德,更彰显了古圣王的高尚品德和远见卓识。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种美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共同努力。
禅让制故事
禅让制故事
咱来说说禅让制的故事哈。
在很久很久以前呢,有个部落叫华夏部落,那时候部落里有个特厉害的首领,叫尧。
尧啊,那可是个好首领,心里就想着部落咋能发展得更好,老百姓咋能过得更舒坦。
尧一天天老了,就琢磨着得找个靠谱的人来接自己的班啊。
这时候呢,他就发现了舜这个小伙子。
舜这人可不得了,虽然家里环境不咋好,他爹对他也不咋地,还老是给他使绊子,可舜呢,依旧特别孝顺,对家人好得没话说。
而且舜还特别聪明,很会处理部落里的各种事儿。
尧就想啊,这舜是个人才啊。
于是呢,他就开始各种考验舜,让舜去处理一些很麻烦的部落事务,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想近距离看看舜到底咋样。
舜呢,面对这些考验,那是游刃有余啊,把每件事都办得妥妥当当的。
尧一看,行嘞,这就是我要找的接班人。
然后呢,尧就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舜,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啥的。
舜就这么成了部落的新首领,带着部落继续发展壮大。
后来啊,舜也老了,他也跟尧一样,要找个好接班人。
这时候呢,他就看中了禹。
禹为啥被看中呢?因为当时发大水了,到处都是汪洋一片,老百姓苦不堪言啊。
禹就挺身而出,带着大家治水。
这一治就是好多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门心思都在治水这件大事上。
最后洪水被治好了,禹的名声那是传遍了整个部落。
舜一看,禹这么有责任心,又这么有能力,就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禹。
这就是禅让制的故事啦,在那个时候啊,大家选首领都是看谁有能力,谁品德好,而不是看谁是前任首领的儿子,是不是很有趣呢?。
尧舜禅让的故事
尧舜禅让的故事尧舜禅让这个典故由来已久,因舜有贤德,所以尧将首领的位置禅让于舜。
那你知道尧舜禅让的故事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尧舜禅让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尧舜禅让的故事尧舜禅让这一歌颂美德的感人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我最初接触到这个故事是在小学的思想品德书上,那时候觉得,尧真的是一代贤君啊,感动得我都要掉眼泪了。
现在长大了,看事情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不是教科书上简单几笔就能敷衍得了的了。
我在想,尚未完全进化的远古时代的先人们都如此高尚,为什么这之后的千百年里每代君王权位之争却愈演愈烈?逆生长?这不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啊。
于是我不禁怀疑,四千多年前,发生在黄河边的“尧舜禅让”的故事是否真的像世间流传的这般可歌可泣。
关于尧舜禅让的争议有很多。
有一种说法是,孔子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美化,在此基础上编造出来的。
可是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主张“仁礼治国”。
空有理论是不行的,他需要活生生的事例进行佐证,于是乎就有了尧舜禅让的故事。
关于尧舜禅让故事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家不妨发挥一下想象。
亲耕亲作的尧带领子民安居乐业,筑建美好家园。
一转眼,七十年过去了,尧早就考虑退位的事情了,可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
儿子丹朱不仅粗野,还飞扬跋扈惹是生非,如若让他当了首领怕是自己都不能安度晚年了。
这个时候,舜出现了,他胆识过人,却也野心勃勃。
他不仅觊觎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还想取而代之成为万人之上的王。
舜平时很注重民众基础,他体恤民间疾苦,深得民心。
尧在他的压力之下,不得已让位与之。
尧舜禅让真相尧舜禅让只是理想主义文人的一种粉饰,是某一特定文化群体的一种文化向往,是他们对理想世界的一种向往。
尧舜禅让,千古传颂,传的就是一种唯贤是用的政治态度。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尧在位70年,依照当时的生存环境,早30年就该禅让了。
为什么没有让,他一直在培养自己的儿子,但是他自己的儿子丹朱又实在是扶不起的角色,最后没有办法给女儿挑女婿,舜就这样走近了权利的核心。
尧舜禅让文言文翻译
昔者,尧帝以德化天下,百姓咸服。
尧德昭昭,仁爱无边,故四海之内,莫不归心。
尧知天下不可久居,欲传位贤者,以保社稷之安。
于是,尧帝访求天下之贤,欲以禅让之礼,传位于之。
经多方考察,尧帝得一人,名舜。
舜者,生于历山之阳,幼而聪慧,长而仁德,乃天下之贤人也。
尧帝见舜之才德,心中大悦,遂以禅让之礼,将帝位传于舜。
舜受禅之后,勤政爱民,敬天畏人,天下大治。
舜帝以尧之德,承先帝之志,修文德,布仁政,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尧帝禅位后,退隐于山林,闭目养神,以观舜帝之治。
舜帝亦不负尧帝之托,勤于政事,广开言路,使天下之士,皆得尽其才。
舜帝之政,以仁为本,以德为基,天下百姓,莫不称颂。
尧舜禅让,后世传为美谈。
其事虽已远去,然其精神,至今犹存。
尧帝之仁德,舜帝之贤能,成为后世帝王之楷模。
尧帝知人善任,以禅让之礼,传位于贤,使天下得以长治久安。
舜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译曰:古昔之时,有尧帝者,以德化海内,民皆归心。
尧帝德泽深厚,仁爱无疆,故四海之内,莫不倾心。
尧帝深知,帝位不可久居,欲传位于贤者,以保国家之安宁。
于是,尧帝广求天下之贤,欲以禅让之礼,将帝位传之。
经过多方考察,尧帝得一人,名舜。
舜者,生于历山之阳,幼而聪颖,长而仁德,实为天下之贤人。
尧帝见舜之才德,心中大悦,遂以禅让之礼,将帝位传于舜。
舜受禅之后,勤政爱民,敬天畏人,天下大治。
舜帝承继尧帝之德,继往开来,修文德,布仁政,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尧帝禅位之后,退隐山林,闭目养神,以观舜帝之治。
舜帝亦不负尧帝之托,勤于政事,广开言路,使天下之士,皆得尽其才。
舜帝之政,以仁为本,以德为基,天下百姓,莫不称颂。
尧舜禅让之事,后世传为美谈。
其事虽已远去,然其精神,至今犹存。
尧帝之仁德,舜帝之贤能,成为后世帝王之楷模。
尧帝知人善任,以禅让之礼,传位于贤,使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舜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尧舜禅让
尧舜禅让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传说中,黄帝原是黄河流域一个部落联盟的领袖,生活在大约4000多年以前。
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
后来,黄帝部落和西方的炎帝部落联合。
打败了南方的蚩(ch!)尤部落。
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相传,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发生在涿鹿,蚩尤施展了法术,三天三夜大雾弥漫,对面看不见人。
黄帝命令制造一架指南车,识别了方向,大败蚩尤,最后擒杀了他。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y2o)、舜(sh)n)、禹(y()。
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
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
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
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相传,尧很节俭。
他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饭,喝野菜汤,身上穿着麻布袄。
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则。
他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
人们都愿靠近舜居住。
舜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
他博得百姓普遍赞扬。
尧舜时候,水患严重。
舜命禹去治水。
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
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
洪水终于止住,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
炎黄部落联盟不断发展壮大,黄帝死后,尧当了首领。
他很会治理各种事物,能和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很受大家爱戴。
尧老了,想找一个顶讲道德,顶有本事的人代替自己的位置。
有人向他推荐了年轻的舜。
尧首先召见了舜,他看到舜一表人才,很喜欢,就将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让9个儿子和舜一起生活。
舜和妻子生活得和睦美满,照顾尧的9个儿子比亲兄弟还亲。
后来,尧先后让舜去种田、捕鱼、烧陶器,舜都做得很出色。
尧又派舜当了几年管理生产的官,舜把各项事务都处理得很得当。
尧对各部落的首领说:“舜的才能这样出众,真是难得啊!”大家都认为舜可以做尧的继承人。
尧舜禅让
尧舜禅让帝尧就是放勋,他的仁德像天一样广大,他的智慧像神一样渊深。
人们趋附他就像趋附太阳,期盼他就如期盼祥云。
他富而不骄,贵而不傲。
他头戴黄色的帽子,身穿黑色衣服。
乘坐着红色的车子,驾着白色的马。
他首先提高个人的德操,把自己的宗族团结起来,宗族团结之后,遂进一步明确百官的职责。
待至百官的政绩卓著后,天下万邦就无不融洽和睦了。
帝尧在位七十年而得到了舜。
再过二十年,帝尧退居二线,让舜代行天子的职务,把舜举荐给上天。
尧帝退居二线二十八年后去世,百姓非常悲哀,就像死了父母亲。
尧死后的三年里,人们停止奏乐娱乐,以表示对尧的哀思。
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器,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于是把帝位传给了舜。
把帝位传给舜,天下人都将得到好处,只有丹朱一个人不乐意;如果把帝位传给丹朱,则天下人都将吃苦,只有丹朱一个人将得利。
尧说:“无论如何,不能让天下人受苦,而让丹朱一个人得利!”于是毅然把帝位传给了舜。
尧去世,舜为尧服丧三年期满后,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南河以南。
可是朝见天子的诸侯不找丹朱而找舜,争讼告状的人不找丹朱而找到舜,唱歌的不赞美丹朱而赞美舜。
舜说:“看来这是天意。
”这以后,舜才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
这就是虞舜。
虞舜是冀州人,曾在历山种过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边上烧制过陶器,在寿丘制造过各种工具,在负夏做过生意。
舜的父亲瞽叟愚顽,母亲泼悍,弟弟象骄纵,他们都想杀害舜。
舜很恭顺,不失为子之道,对弟弟很慈爱。
即使他们想杀他,也无从下手;如果有事找他,他又常常在身边。
舜二十岁就以孝顺闻名于世。
到三十岁时,尧询问可以重用的人,四方诸侯都推荐舜,说他可以重用。
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以考查他如何治家。
又让九个儿子与他相处,以考查他的待人接物。
舜住在妫水与黄河的汇合处,在家里的表现愈益谨慎。
尧的两个女儿也不敢因出身的高贵而傲视舜的亲戚,都很懂得做媳妇的规矩,尧的九个儿子也越来越诚实厚道。
舜在历山种地,历山的种田人因受感化都能互相谦让,在田界处让对方多占有土地;舜到雷泽打鱼,雷泽的渔人受感化都能互相推让居住的地方;舜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黄河边出产的陶器从此不再粗制滥造。
论尧舜禹禅让与儒家的理想关系
论尧舜禹禅让与儒家的理想关系尧、舜、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贤君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统治者。
禅让是指统治者自愿将王位传给有能力的继承人,并在退位后仍然获得一定的尊重和权力。
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其核心理念是仁爱、道德、孝顺、忠诚等。
尧、舜、禹都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根据史书记载,尧是自封的天子,他实行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弘扬了儒家的思想,建立了以仁义为中心的政治体系。
舜是尧的继任者,他在位期间也严守尧的政策,崇尚儒家的思想,并且加以发扬光大。
禹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帝王,他在治理国家时,也坚持儒家的理念,尊崇仁义道德,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在尧、舜、禹的治理中,禅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尧希望能够寻找到一位有道德和能力的人来继承自己的王位,于是提出了禅让的制度。
舜也通过禅让将王位传给了有道德和才能的禹。
而禹也通过禅让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这种禅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理念,即通过道德和能力来决定统治者的合法性。
尧、舜、禹在实践中展现了儒家思想的理想关系。
儒家重视仁爱和道德,强调君臣之间的亲疏有别,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做到以德服人。
尧、舜、禹都是德高望重、以身作则的君主,他们崇尚仁义道德,尊重人民的利益,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尧、舜、禹的治理理念与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理想境界。
尧、舜、禹的禅让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让制度为后来的君主血脉传承和执政机制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儒家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
尧、舜、禹禅让与儒家的理想关系体现在他们作为君主的治国理念和行为上。
他们坚持儒家的思想,将仁义道德放在治理国家的首要位置,通过禅让制度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合法性。
他们的实践也对中国历史和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尧舜禅让读后感
尧舜禅让读后感《尧舜禅让》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圣王的小说,分别是尧、舜和禅让。
通过讲述三位圣王的治国经验和个人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贤能政治的追求和向往。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对古代圣王的智慧和勇气深感敬佩。
书中第一部分讲述了尧的治理经验。
尧为人仁慈善良,广开言路,不偏袒亲友。
他懂得用德治国,追求天下大同。
尧重视选贤任能,看重人才的品德和才干,不分贵贱,不问出身。
他推行政治改革,废除了从父子相承的传统制度,改成了占卜选举制度。
通过这样的改革,使得国家治理更为公正,威信也更大。
尧还重视农业,提倡种植,颁行祭祀之制,使得人间和天堂关系紧密。
尧智慧地运用了这些经验,并且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
第二部分是关于舜的故事。
舜是尧的继任者,他承继了尧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并且将之发扬光大。
舜注重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
舜体察民情,关心百姓,解决了百姓的疾苦和困难。
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舜更是十分慎重,不轻易任用人才,要经过层层考核才能得到重用。
他采取的治国方法是以德服人,严刑峻法,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相结合的治理方式。
舜治理国家的方略和方法成为后世君主的楷模。
第三部分是关于禅让的故事。
尧和舜都把希望寄托在了禅让的人身上,并且给予了他们足够的信任和重任。
禅让的人在面对这个重任时都表现出了才干和勇气,成功地继承了尧、舜的治国经验,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禅让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制度中的传承和轮替,也展示了尧、舜智慧与勇气的传递。
整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尧、舜和禅让都是智慧和勇气的化身。
他们具有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品德,能够无私地为人民谋福祉。
他们以德治国的思想让我大开眼界,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博大精深。
尧、舜和禅让的故事让我对古代圣王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也让我明白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尧舜禅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领导者,我们应该注重德才兼备,善于用德治国,善于发掘和培养人才,善于倾听百姓的声音,善于解决民生问题。
史记中尧舜禅让的故事
史记中尧舜禅让的故事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
那你知道史记中尧舜禅让的故事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中尧舜禅让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中尧舜禅让的故事帝尧年老之后,为了天下万民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便开始考虑帝位继承人的选择问题。
一天,尧把他的大臣们都召集在一块儿,问道:“我现在年纪大了,也该退位了,你们认为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来治理国事啊?希望你们能够慎重地考虑,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大臣们开始议论纷纷,过了一会儿,大臣放齐说:“大王您的儿子丹朱开通明达,可以考虑一下让他继承王位。
”尧轻声地哼了一下,叹息说:“唉!丹朱这个孩子性格倔强,又喜欢跟人家争辩,他这样的人不能用啊!”尧接着又问了一遍:“你们认为还有哪一个是可用之人啊?”这时,大臣欢兜说:“共工爱护老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深受百姓爱戴,做事的时候能够广泛聚集民众,在这方面成绩显著,可以让他来继承您的事业。
”尧还是不满意地说:“共工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他这个人品质不是很好,表面看上去待人恭敬,背后却连上天也敢欺骗不敬,这样的人也不能用啊!”尧沉思了一会儿又感慨地说道:“四方诸侯啊,你们看那滔天的洪水,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山冈、漫上了丘陵,百姓非常地忧愁啊。
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治理洪水,你们认为谁可以担当这个重任呢?”诸侯们大多数都推举颛顼的儿子鲧。
尧却说:“鲧这个人,性格比较粗暴,经常违背命令,残害同族,不可以担当这个重任啊。
”而诸侯们却都认为可以让他去试一下,尧最终还是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命令鲧去治水。
但鲧经过九年治理,却没有取得成功。
后来,尧再次询问诸侯们有关帝位传承的事情,他对他们说:“啊!四方诸侯领袖们,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都能够执行命令,那就由你们来接替我的位置吧!”诸侯们都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便回答说:“我们自愧德行非常浅薄,目光非常短浅,如果让我们来执行天子的事情,那是对帝位的侮辱啊。
”尧见他们个个都极力推辞,便命令让他们推举贵族亲戚中的贤者,或者那些因为受到疏远而隐居起来的人才。
尧舜禅让
尧舜禅让谓尧在位时举荐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那时没有父死子继的习惯,而是选择贤能之人为自己的接班人。
传说中有尧举舜,舜举禹,禹举益的故事。
据《墨子.尚贤上》云:「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孟子.万章》记载:「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
舜大概做了常人不能做的好事,赢得了大家的拥戴。
所以尧死后,舜虽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但天下诸侯不去尧子那里而去朝觐他;有诉讼之事,也去找他;讴歌者也去讴歌他,而不去讴歌尧子。
反映了尧所举荐的继承人舜,确实是个贤能之人。
涿鹿之战传说黄帝与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进行的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传说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
九黎族原居于南方,后北上中原,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发生了冲突,双方战于涿鹿之野。
蚩尤的武器装备较好,所以在战斗之初,黄帝处于守势。
蚩尤和黄帝在战场上各自斗法。
蚩尤利用浓雾,使黄帝的部队迷路。
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辨别方向,成功冲出浓雾的封锁。
最后黄帝于冀州之野擒杀了蚩尤,成为中原各部落的共主,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阪泉之战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发生的一场大战,是传说时代一次很重要的战争。
阪泉是地名,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
黄帝时期,各部落之间互相侵伐,不断发生战争。
黄帝与炎帝是两个强大部落的领袖,为扩展势力,终致兵戎相见。
黄帝统领熊、罴、貔、貅、虎为图腾的部落,与炎帝进行了三次激烈的战斗。
最后黄帝取得了胜利,炎帝的部落被并入黄帝的部落。
战后,黄帝继续修德振兵、种植抚民,其后又打败蚩尤、安定四方,各部落纷纷归顺黄帝,并尊崇他为部落联盟的共主。
齐家文化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甘肃和政齐家坪而得名,起始年代为3950年以前,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省。
彩陶制造已经衰落,灰色与黑色陶器开始上升为主流陶器。
该文化最重要的一项成就是冶铜业。
现已发现不少铜制品,最为珍贵的是几面铜镜,它们是中国最早的铜镜。
这些铜器经鉴定,有些是红铜,有些是青铜,可以说它们开了中国冶铸工业的先河。
尧舜让位的历史故事
尧舜让位的历史故事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算穷尽一生去探索,也不可能全部都读完,今天小编介绍尧舜让位的历史故事,一起来了解下吧: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
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
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
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
”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
”另一个叫讙兜(音huāudō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
”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
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
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
到会的一致推荐舜。
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
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
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
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
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
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
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
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
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
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
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
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
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
尧舜禅让读后感
尧舜禅让读后感《尧舜禅让》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它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政治权力的理解和对于国家治理的期望。
在这部经典的故事中,尧和舜两位帝王通过禅让的方式传承了帝位,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为民请命的胸怀。
通过阅读《尧舜禅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领导者的期望,以及对于国家治理的理想。
在《尧舜禅让》中,尧帝和舜帝都是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著称于世的君主。
尧帝在位三十八年,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社会和谐。
而当尧帝年老体衰,帝位应该传给有德有能的人时,他没有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了舜。
舜帝继承了尧帝的治国理念和为政方法,继续为百姓谋福利。
舜帝在位二十八年,将国家治理得更加有序和稳定。
当舜帝年老体衰,也没有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这种以德治国、以德传位的传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领导者的期望和对于国家治理的理想。
通过阅读《尧舜禅让》,我深刻领悟到,古代中国人民对于领导者的期望是非常高的。
他们希望领导者能够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为百姓谋福利,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尧帝和舜帝都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著称于世,他们的治国理念和为政方法都是以百姓的利益为重。
这种高尚的品德和为民请命的胸怀,得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他们希望领导者能够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品德感染百姓,带领百姓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国家治理的理想也体现在《尧舜禅让》中。
他们希望国家能够治理有方,社会和谐稳定。
尧帝和舜帝都是以其高明的才能和卓越的智慧治理天下,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他们的治国理念和为政方法都是以百姓的利益为重,使天下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种对于国家治理的理想,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的向往。
通过阅读《尧舜禅让》,我深刻认识到,古代中国人民对于领导者的期望和对于国家治理的理想是非常高的。
他们希望领导者能够以德治国,以高尚的品德感染百姓,为百姓谋福利。
蝉让经典典故
蝉让经典典故典故大家应该都了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蝉让经典典故的内容,欢迎阅读蝉让经典典故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
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有不少的记载。
“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
尧:《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
因封于当今的河北境内。
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后,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做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
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尧在位七十年,有德政,常征求四岳的意见,而且设立谤木,让平民发表意见,创立多个政权组织,要求荐举贤人,加以任用。
尧晚年的时候,想找一个贤能的接班人,人们一致推举舜。
舜:名重华,又称虞舜,建国号有虞。
按先秦时代以国名作为姓氏的习惯,被称为有虞氏帝舜。
家境十分贫寒。
尧听说舜很贤德,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
经过一番考察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的全部职权让给了舜。
这就是历史上的“尧舜禅让”。
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禅让制度的话,就是:能者居之。
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打鱼、制陶,深受大家爱戴。
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泽,伯荥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
他也仿照尧的样子召开继位人选会议,经过民主讨论,大家推举禹做继承人。
舜到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竟病死在芲梧(今湖南境内)的途中。
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蝉让历史起源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
在实行“禅让”制度之前,即在“三皇时代”(公元前2607年;公元前2338年),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国家最高领导人在风姓家族中产生。
1 尧舜禅让
1 尧舜禅让(一)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过二十年因年老而退位,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向上天推荐。
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
百姓悲伤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
三年之内,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
尧了解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材,不配传给他天下,因此才姑让给舜。
授权给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传给丹朱,天下人就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
尧说:“总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
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
诸侯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
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舜帝。
(二)舜帝把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
十七年之后,舜帝逝世。
服丧三年完毕,禹为了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
但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
禹这才继承了天子之位,南面接受天下诸侯的朝拜,国号为夏后,姓姒氏。
禹帝立为天子后,举用皋陶为帝位继承人,把他推荐给上天,并把国政授给他,但是皋陶没有继任就死了。
禹把皋陶的后代封在英、六两地,有的封在许地。
后来又举用了益,把国政授给他。
过了十年,禹帝到东方视察,到达会稽,在那里逝世。
把天下传给益。
服丧三年完毕,益又把帝位让禹的儿子启,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
禹的儿子启贤德,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
等到禹逝世,虽然把天子位传给益,但由于益辅佐禹时间不长,天下并不顺服他。
所以,诸侯还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说:“这是我们的君主禹帝的儿子啊。
”于是启就继承了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后帝启。
1\A伤:为…..痛心2、A乃:就;之:的\代词,他3、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天下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
于是舜举鲧子禹,于是舜又举用了鲧的儿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让(他)来继续他父亲鲧治水的事业。
尧舜禅让的故事
尧舜禅让的故事
尧舜禅让,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尧帝将帝位传给舜帝的故事。
尧帝在位的时候,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
然而,尧帝年事已高,渐渐感到自己无法再继续治理天下,于是便开始寻找合适的继任者。
尧帝在寻找继承人的过程中,发现了舜帝的才华和品德。
舜帝在尧帝的考验下,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深得尧帝的赞赏和信任。
尧帝决定将帝位传给舜帝,于是便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禅让仪式。
在禅让仪式上,尧帝庄严肃穆地将帝位传给了舜帝,并告诫舜帝要善待百姓,以仁德治国。
舜帝接过帝位后,郑重承诺会继承尧帝的遗志,尽心尽力地治理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
尧舜禅让的故事,深刻诠释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仁政”理念。
尧帝之所以选择舜帝为继任者,是因为他看中了舜帝的品德和能力,相信他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善待百姓,使天下太平。
这个故事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注
重选拔和培养有德有才的人才,让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
己的力量。
同时,作为领导者,也要善待百姓,用仁政治理国家,
让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尧舜禅让的故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它激励着
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愿我们能够以尧舜为楷模,用仁德和智慧引领国家和社会不断向前
发展。
尧舜禅让之谜【关于尧舜之间的帝位传承】
尧舜禅让之谜【关于尧舜之间的帝位传承】关于尧舜之间的帝位传承,历史上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认为,尧没有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是禅让给德才兼备而出身平民的舜。
另一种则认为,尧并没有打算禅让给舜,是舜通过篡位的方式夺得帝位。
在先秦诸子中,明确相信尧舜禅让的是墨家。
在《墨子·尚贤中》中明确记载道:“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
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下》中亦有类似记载,只是个别字词不同而已。
后世因孔孟推崇尧舜,故认为尧舜禅让必是儒家所极力推崇。
可事实上,儒家从来就没有真正推崇过尧舜禅让,真正推崇尧舜禅让的是墨家。
《墨子·尚贤上》上说:“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尚同中》上说:“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
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可见在墨家看来,尚贤是为政的根本,立天子就该立天下最贤的。
既然舜是尧在位时最贤的,那么尧就理当将帝位禅让给舜。
可是在儒家看来,尚贤固然是值得推崇的价值,但是在帝位传承上,更应该考虑的是亲和贵,而不是贤,正如《春秋公羊传》中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因此,既然尧已经有子丹朱,那么他就应该按照立嫡立贵的原则,将帝位传给丹朱,而不是禅让给血缘疏远、出身平民的舜。
事实上,战国时期儒家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孟子和荀子,都是不承认尧舜禅让的。
先说孟子。
在《孟子·万章上》中,孟子通过与其弟子万章的对话,完整地阐述了其对尧舜禅让的观点: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尧舜禅让...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尧舜禅让【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远古时代时期【内容】黄帝带领华夏族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就在此安居乐业地生活。
那时是人们常说“公天下”时期,人们推举首领的方式是一种非血统的或称“拟血统”的继承制,即禅让制,也就是说王位不一定要传于嫡系长子,而是选贤与能,有才者居之。
黄河流域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部落联盟领袖。
传说帝尧号陶唐氏,16岁就担当大任,管理自己的部落。
在位的七十余年间,他管理得当,因此当时的农业、牧业、渔业都发展得特别好;并且他平易近人,生活简朴,和百姓有乐同享,有苦同吃。
百姓把他看得有如“父母日月”一般拥护和爱戴;同时,他也赢得了天下部族的尊敬和推崇。
后来,尧渐渐老去,这时他开始想着寻找一个德才兼备之人继承自己的位置,掌管部落的大小事宜。
他广开言路,让手下的人举荐,自己也留心打听。
为此,他特意将各个部族的首领召集起来,讨论人选。
有人为了讨好尧,就推荐尧的儿子丹朱。
可是尧知道自己的儿子生性粗野,爱惹是生非,因此当即否决。
尧又想到,如果不把帝位传给丹朱,丹朱一定会心有不甘,到时候可能会酿出事端,于是下令把丹朱流放到南方的偏远之地,然后又让大家继续举荐。
有人推举颇有政绩的共工,但是尧对这个人也很了解,认为他巧舌如簧,阳奉阴违,心术不正,不能让这样的人当领袖。
后来,人们跟尧推荐舜,善良宽容,品行很好。
尧对此人只是有所耳闻,但并不了解,因此就让众人讲讲他的事迹。
舜姓姚,名重华,生于诸冯(在今山东省境内)。
舜从小丧母,父亲瞽叟又娶了个妻子,后来继母也生了个儿子,起名为象。
瞽叟再次娶妻生子,就觉得舜根本就是多余的,尽管舜任劳任怨,他还是跟新妻子一起虐待舜,而对小儿子象百般宠爱。
象恃宠而骄,顽劣不堪,对自己的兄长更是怎么也看不顺眼。
尽管如此,舜从不与他们计较,依旧孝敬父母,疼爱弟弟,一人承揽了家里所有的事情。
他会捕鱼,会制造陶器,掌握了很多门的技艺,还做过小生意,不管做什么他都谦虚认真,勤劳能干,因此总能做出成绩。
关于尧舜禅位的历史故事
关于尧舜禅位的历史故事尧舜是古史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那么关于尧舜的历史故事具体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尧舜禅位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黄帝死后,他的儿子昌意之子高阳接替了帝位,称为帝颛顼(zhuān xū)。
颛顼死后,黄帝的曾孙、他的另一个儿子玄嚣的孙子高辛继承帝位,称帝喾(kù)。
帝喾又传位给儿子挚。
帝挚死后,他的弟弟放勋继位,这就是帝尧。
帝尧能团结天下的部族首领,对老百姓施仁政,因此使各项事业都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
但是,尧的年龄渐渐大了。
因此,他决心选拔一个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的权力。
于是,尧帝就把四方的部族领袖都召集拢来,对他们说:“各位,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
现在,我老了,你们看,有谁能来接替我的位子?”这时,有个叫放齐的部落首领说:“您的儿子丹朱可以继承您的帝位。
”显然,放齐这样说是在讨好尧帝。
可尧根本不买他的账,斥责他道:“你在说什么?丹朱虽然是我的儿子,可他游手好闲、顽劣不堪,又喜欢同人家争吵,这种人怎么能用?”见尧这么说,放齐就不敢吱声了。
可还有人仍旧劝道:“丹朱公子虽然顽皮些,但可以教育好的。
况且,以前各位先帝,也都是传位给自己的子孙的。
如果我们破了例,恐怕丹朱心中会十分痛苦的。
”听了这些话,尧帝正色道:“我考虑过了。
把权力交给贤人,天下人便都可以得到好处,只是丹朱一人痛苦。
如果把权力传给丹朱,天下人都会痛苦,只丹朱一人得到好处。
我总不能拿天下人的痛苦去造福一个人啊!”于是尧下令将丹朱流放到南方一偏远的丹水地方,然后让大家继续举荐。
这时有个叫兜(huān dōu)的部落首领说:“共工做过不少事情,颇有成绩。
我看可以让他继承帝位。
”尧听罢,直摇头:“不行,不行!共工巧言灵活,却用心不良;表面上做事、待人毕恭毕敬,实际上却连上天都敢欺谩。
这种人不能用!”看看大家再也推荐不出合适的人选了,冷了一会场,有四个部族首领互相交头接耳地商量了半天,才共同向尧说:“听说历山(在今山东济南千佛山)地方有个青年,叫舜的,是有虞氏的后代,品行很不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尧舜禅让”也说2019-1-9
诗云:
人性本恶喜占有,只有竞争可上手。
赞佩尧舜能礼让,贤人君子盼封侯。
“尧舜禅让”的传说是个美好的希望!
历史,无论中国外国,都只记录小部分人的故事。
故事就是故事,是真是假,信还是不信,写的人自己清楚,读的人自己知道。
“尧舜禅让”,《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
《韩非子•说疑》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
“尧舜禅让”,重在此人“让”,能够让,虽然不情愿,虽然被逼,总归是交了权,总比流血的好,总比自己掉了的好总比让许多人陪着去死好。
当官司当到尧舜这样的大官,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对生命有诗一般的认识:权力虽然好,生命价更高,这种“让”,权力的和平过渡,特别让写史的人和读史的人称道,因为他们的让,维持了社会的安定,减少了改朝换代的成本,避免了流血,留住了许多人的生命。
权力这东西,不是用金钱可以称量的。
如果一但有权,接着又有了钱。
论谁会轻轻松松的转让给别人。
当过皇帝的人,没有人愿意当太上皇,何况是直接下课退休。
有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青史留名,人死名声在!
人的本性是贪婪的。
因为贪婪,因此好斗,因为好斗,所以野蛮!
所以一旦上位,手上的宝贝谁会让?
“尧舜禅让”!他们开了个好头,所以人们赞扬他们。
读《史记》,《史记》头两篇的故事,主题思想就是要人们读出一个“让”。
可惜,悠久灿烂的文明,“让”总是少数的例子,多数还是血雨腥风的战争。
玩阴谋动刀枪!
要提倡“让”的精神。
结语:
奉献就是一个让。
能明德者得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