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历史论文——论“江湖游侠”在以汉朝为代表的古中国阶级利益下的浮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江湖游侠”在以汉朝为代表的古中国阶级利益下的浮沉

之所以研究这个主题,是因为想到金庸曾这样定义武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然而不同于如今沐浴在圣光中行侠仗义的侠客们,游侠在古代中国的地位极其尴尬,他们既是政权的衍生物,又时常受到政权的排斥。

先来介绍下游侠这个团体形成的原因。无论什么样的民族,其源必定尚武。在部族时期,人类除了田猎维生之外,还依靠武力掠夺其他部落以壮大自己,并在相互争并间实现一统,进入封建。而当统治者发现对外已经无法通过武勇进行掠夺后,只能对内进行贫富分化,将权力财富集中于自己手中,贵族成为上层阶级,平民则成为被奴役的下层阶级。而此刻,统治已经不再依靠武勇进行,相反,平民的武勇甚至会威胁统治,由此,中国从尚武走向尚文,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平民之中犹自尚武之人归于墨家,被斥为游侠。

就为政者而言,游侠实属以武犯禁,应当加以禁绝,是以君恶侠。以汉朝为例,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在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转变(出自《吕著中国通史》),而封建社会的根源,是以武力相掠夺,而这势必会威胁到国家治安。所以社会逐渐进步,武力掠夺之事,总不能不悬为厉禁,这才有了汉景帝尽诛豪侠一举。

或许是出于阶级利益,侠称儒为“贪饮食,惰作务”之徒,儒称侠为“盗跖之居民间者”。既然都是蔑称,我们知道在儒家的扶持下,君权稳定,社会发展,儒者绝非“贪食惰务”之流;游侠在民间呼声奇高,急人之急,大行其道,引得少年争相模仿,闻名如朱家、剧孟之辈。

就闾巷人而言,游侠深知他们疾苦,是会对他们的苦难,施以援手之人,是以民好侠。武人在民间一直以忠勇仁义的形象出现,但忠良却往往遭到奸人所害。引《吕著》一例,李广为卫青所陷害而死,他的儿子敢,因此射伤卫青,又给霍去病杀掉,汉武帝都因其为外戚之故而讳莫如深,然李广的孙儿子陵,仍愿为武帝效忠,他敢以步卒五千,深入匈奴。李广、李陵都是民间争相传颂的忠良,而李广至死未封侯,李陵被迫投敌,满门抄斩,要怪也只能怪天地不仁。

太史公感怀李陵,却又因李陵下狱受刑,满腔怒火自是能烧上天去。因此他在《游侠列传》中褒侠抑儒的态度昭然若揭,是民间寄希望于豪侠来得到拯救的真实写照,可同时也在历史长河中推波助澜,将游侠推至与王权相抗的第一阵线。自古,侠不辅政。朝堂政客与江湖豪客之间,积怨只会越来越深。侠之大者,“为民”或许是有,但说“为国”,实在不敢苟同。

尽管朝政一味地针对游侠,毕竟无风不起浪,游侠根本道义所携带的劣根性,注定了他们登不上大雅之堂。武人沽名钓誉不下文人,如李广一生绝不言利,而于封侯之赏,却看得很重;尚武之风阻碍执法,如郭解年轻嗜杀,年长虽厚施薄望,但依旧改不了睚眦杀人的本性。

游侠至于后汉,再无名侠,徒增盗跖居民间者,横行乡里罢了。所以游侠只能权衡在平民与贵族的利益之间,既无法被朝廷认可,也无法成为覆政的尖刀,顶多在这乱世的浮沉中,插科打诨,行侠仗义一番尔尔。

P.S.以上都是本人研读《吕著——阶级》一节以及《史记——游侠列传》后的一些发现与感悟。

2014.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