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

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
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

——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

2010年5月26日,一项重大制度开始实施,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项制度就是《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它涉及全国100多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求他们定期报告婚姻变化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以及收入、房产、投资等情况。这是我们党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应当说,包括这一制度在内的反腐倡廉系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表明我们党反腐力度正不断加大,反腐之剑将更加锋利。

腐败好像人体内的毒瘤,任毒瘤扩散,生命就难以维持;任腐败蔓延,党的健康肌体就会被侵蚀,党就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能不能解决好腐败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是我们党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党面临的严峻挑战。

◇成效问题并存:反腐不可松劲

腐败问题,并非今日才有,也并非中国独有,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全球性顽症。中国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从党诞生之日起,就视腐败为天敌,始终对腐败保持高度警觉,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持续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有力保证了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推进。事实证明,我们对腐败分子是真打、狠打、善打,敢于动真格,坚持严查深挖抓“老虎”,不论职务多高,只要搞腐败,就一查到底,绝不手软。特别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工作创新,努力把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改革的推动力、纠风的矫正力、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合力。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系统治理、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据国家统计局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03—2010年,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满意度从51.9%提高到70.6%;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从68.1%上升到83.8%。国际社会也给予了积极评价。

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少数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比较严重,腐败案件类型、性质和作案手段等出现新变化,领导干部作风和廉洁从政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现阶段反腐败斗争正面临“三个并存”的复杂局面:一是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二是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三是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可以说,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深度解读

2011年国家预防腐败工作七个要点

1.着力推进预防腐败制度建设。

2.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和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

3.深化政务公开。

4.深入开展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

5.做好应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履约审议机制工作,深化预防腐败国际合作与援助。

6.积极开展预防腐败宣传教育。

7.进一步完善预防腐败组织领导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体制正处于深刻变革过程中。历史经验表明,这一时期往往是腐败高发期,腐败现象增多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是体制漏洞。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过程中,旧体制已经打破,新体制尚未健全,存在一些漏洞,给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留下了空间。实践已经证明,凡是双轨制并存的地方,腐败现象就相对严重。当前,因为争取投资、项目、资源、优惠政策等而发生的贿赂行为,正是体制不完善的结果。

二是利益诱惑。在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不法分子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会使用各种手段来拉拢腐蚀干部,攫取非法利益。同时,社会和其他个人财富增长,对于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领导干部,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于是想用权捞钱。这种内外因素构成的利益诱惑,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

三是监督不力。“上级监督有些远、同级监督有些软、下级监督不太敢”,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权力监督存在缺位和弱化的问题。这就为权力的滥用、腐败的滋生留下空隙。

四是道德因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窗户打开、新鲜空气进来的同时,苍蝇蚊子也一并进来,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封建主义的家长制、裙带风、帮派风,或乘虚而入,或死灰复燃。一些干部不顾廉耻,不讲人格,随波逐流,随心所欲,从而跌入腐败的深渊。

此外,反腐倡廉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比如说,教育不够扎实,制度不够健全,预防不够有效。在案件查处方面,还存在执纪执法不严的问题,应该严厉惩处的却没有严厉惩处。

由此可见,诱发腐败的主客观因素十分复杂,遏制腐败现象蔓延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全面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织就全方位防治腐败的“天网”,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

◇绷紧“高压线”:从严惩治不放松

古语云:“严刑重典者成,弛法宽刑者败。”遏制腐败现象蔓延,首先要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让任何人都不敢触碰这根“高压线”,谁碰谁就粉身碎骨、身败名裂。只有这样,才能对腐败分子形成强大威慑力,有力打击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

近些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王益、黄瑶、许宗衡、张春江、刘志军……一大批腐败高官纷纷落马。据统计,201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39621件,146517人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其中5373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必须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从腐败易发多发的环节入手,以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违反党纪国法的案件为重点,对腐败分子“露头即打”,绝不允许形成气候,绝不让党内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廉洁从政“八个禁止”

◎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

◎禁止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

◎禁止违反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假公济私、化公为私。

◎禁止违反规定选拔干部。

◎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

◎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

◎禁止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

◎禁止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

严查关键岗位。“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各级领导干部处在关键岗位上,一旦出现问题,往往涉及面广、危害性大。要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贪污贿赂的案件,利用人事权、司法权、审批权谋取私利的案件,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以及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案件。积极推进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防范腐败分子外逃、境外缉捕、涉案资产返还等工作机制。

严查重点领域。俗话说,“打蛇就要打七寸”。惩治腐败也是一样,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针对工程建设、房地产、土地批租、矿产开发、国有企业等领域腐败案件易发多发的现象,中央加大查办力度,有力打击了腐败分子。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严厉查处这些领域的腐败案件。目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扶贫开发等领域也出现案件多发的迹象,群众对此反映强烈,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发现案件及时查处。

白衣天使拒绝商业贿赂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举行“拒绝商业贿赂,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签名、宣誓、承诺、倡议活动,全院600多名医务人员表示,要以身作则,廉洁行医,规范服务,时刻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拒绝商业贿赂,做维护群众利益的白衣天使。

严查商业贿赂。一段时间以来,吃回扣、收红包……这些商业交往中的“潜规则”,成为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的温床。2005年8月—2010年11月,全国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85145件,涉案金额208.6亿元。必须继续施以重拳,重点查处医药购销、政府采购和经销等领域以及银行信贷、证券期货、商业保险等方面的案件。依法查处跨国(境)商业贿赂行为。加大对商业贿赂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犯罪分子形成强大威慑。

严查渎职侵权。近年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皮革奶、染色馒头等一系列食品安全责任事故,都同公务人员渎职侵权犯罪有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群体性事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环境污染案件等,要及时介入,查处背后可能存在的失职渎职行为。突出查办影响科学发展、损害民生民利、危害公平正义、破坏和谐稳定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构筑“防火墙”:制度反腐求长效

《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流程图》、《县委重大事项公开决策流程图》、《科级干部任免流程图》……这是浙江省嘉善县规范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一系列制度设计。自2010年12月被确定为全国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县以来,嘉善县围绕厘清职权、规范程序、公开运行、强化监督四大内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有效规范和加强了县委权力的运行。“郡县治则天下安。”嘉善县的有益探索,为从制度上防治腐败提供了启示。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问题更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是反腐败斗争最有效、最持久的手段。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让品行不端者无法拥有权力,让有权者不能腐败。

近些年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一批制度法规,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有序进行。但从实践来看,当前存在的诸多贪污腐败现象,仍然与制度、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有关。比如一些领域和环节还存在制度空缺,无章可循;一些领域和环节虽然有制度,但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时效性不强;一些制度执行不力,没有发挥应有效用。

因此,必须加大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步伐,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权威声音

监察机关要发挥“杀毒软件”的作用

马(马文)(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如果把政府的运作比喻为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话,监察机关就是政府系统的“杀毒软件”。一方面,要建立“防火墙”,防止病毒感染和扩散。另一方面,要启动“杀毒程序”,找到被病毒感染的个体,对感染较轻的予以“修复”,治病救人,对腐蚀严重的予以清除,维护系统健康运转。

“勤打补丁”,使制度不留漏洞。我国反腐倡廉方面的有些问题存在已久,但有针对性的制度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起来,工作缺乏依据。亡羊补牢,犹为未

晚。要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切实堵塞制度上的漏洞,让腐败分子无可乘之机。比如,针对腐败“裸官”外逃现象,2010年5月中央出台了《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强化了对“裸官”的管理监督。

“及时升级”,使制度与时俱进。反腐败斗争的制度建设,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升级换代”,推出“新版本”,才能保持最大效能。比如,2010年颁布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党内法规制度,都是根据形势的变化修订完善而成的,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要认真清查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和完善,提高操作性,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

“时时在线”,使制度威慑无处不在。“防火墙”不开启,形同虚设。同理,有了制度不执行,也等同于没有制度。应建立健全保障制度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执行的有关规定,对制度落实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落实时限和要求。加强督促检查和查处力度,对执行制度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只有这样,不能贪的“防火墙”才能起作用,制度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能。

◇常念“紧箍咒”:加强监督是重点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要防止腐败的发生,使权力真正用来为民谋福祉,必须给权力戴上“金箍”,强化对其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如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出台了一系列党内法规的实施细则,建立巡视制度,加强了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工作等。这些措施实行后,

效果正在逐渐显现,但监督管理的任务还很艰巨。必须加大工作创新力度,进一步明确监督责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权力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政策传真

近年来出台的部分关于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的党内法规和法律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

◎《关于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

◎《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

◎《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

突出监督重点。领导干部位高权重,面对的诱惑多,腐败危害大。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等制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和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经济

责任审计,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深入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提名、考察、决定等环节的监督。

公开权力运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与透明,是对权力最好的监督。必须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权力行使的规范和制约,为权力运行设置“边界”,确保权力既高效运转又正确行使。深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

浙江省实现“村监会”全覆盖

截至2009年年底,浙江省在全省30032个行政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简称“村监会”),实现了全覆盖。“村监会”履行对村务决策、执行、公开的监督职责,对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执行情况和村级各项收支、集体土地征用征收、工程项目招投标、村务公开等情况进行监督。浙江省通过全面建立“村监会”,提高了村级民主自治和民主监督能力,有力促进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重视网络监督。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达4.7亿。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网上发表意见、反映问题,监督各级官员。近年查处的周久耕案、韩峰案等,就是广大网民运用网络,成功将贪官“网罗其中”的典型案例。应进一步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发挥网民的监督作用。注意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处置,核查网络舆情反映的案件线索,及时介入,有力查处腐败分子。

形成监督合力。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不能靠“一招制胜”,必须打“组合拳”。要综合运用多种制约和监督形式,继续拓宽监督渠道。要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发挥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整合监督资源,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思想设堤防:廉政文化润人心

有句话说得好: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必须筑牢各级官员抵制腐朽文化侵蚀的思想防线,在全社会培育“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氛围。

廉政文化是指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的一种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在全社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推动形成崇尚廉洁的社会风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也要看到,廉政文化还没有切实渗透到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官场文化仍有一定“市场”。比如一些干部信奉“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有人笑廉不笑贪,认为廉洁的干部“没本事”,能受贿、善遮掩的才是“有本事”的“聪明人”;等等。这些思想观念如不加以纠正,就会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就很难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必须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的形式、运用文化的力量,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让廉洁理念深入人心。

抓廉政教育。这是在思想上拒腐防变的基础,是反腐倡廉最基础的工作。必须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作风教育、党纪国法教育,帮助领导干部树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坚持把教育

贯穿于领导干部培养、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

抓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让廉洁理念深入机关、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坚持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大众文化建设中,渗透到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活动中,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

抓创作生产。建设廉政文化,必须推出更多更好的廉政文化作品。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运用各种艺术形式,着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廉政文化作品。注重研究传播艺术,采用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不断提高廉政文化传播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廉政文化筑防线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不能立竿见影、立马见效,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只有这样,崇廉鄙贪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形成。

◇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取信于民是根本

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人们感受更深,其影响恶劣,危害很大。只有着力解决好这类腐败问题,才能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反腐败斗争的成效,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确保反腐倡廉建设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

近年来,围绕征地拆迁、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中央和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取得明显成效,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有所遏制。但也要看到,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社

会反映强烈。必须把解决这个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开展专项治理。这是解决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最有力的手段。近年来,中央对工程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和“小金库”等进行集中整顿,取得了明显效果。必须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推进“小金库”治理工作,开展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认真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领导干部收送礼金问题,严格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问题。坚持把专项治理与加强日常管理监督结合起来,巩固专项治理成果。

深度解读

集中治理“小金库”

自2009年4月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在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有力遏制了“小金库”滋生的势头。截至2010年12月10日,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共清理出“小金库”25738个,涉及金额127亿余元;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自查发现“小金库”19855个,涉及金额88亿余元。

加大问责力度。2009年7月12日,中央颁布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失职行为追究责任。要严格执行问责制的规定,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监督检查,对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严重侵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畅通反映渠道。既要让群众的诉求“上得来”,又要让领导深入基层“下得去”。坚持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比如群众接待日制度、热线电话、信访信息系统等,加强对反腐倡廉舆情的收集、研判和处置,关注群众利益诉求。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经常深入基层、主动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解决实际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政策传真

推进公务用车专项治理

费用过高、私用严重、超编超标配车等公车腐败现象,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为了解决“屁股底下的腐败”,2011年3月4日财政部公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首次明确公车购置和运转费用都将单独设立预算科目。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1年公车购置及运转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4月25日,中央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深入推进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到了清理纠正阶段,下一步将开展重点检查,稳步加以推进。

警惕购物卡腐败

购物卡又称商业预付卡,是集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消费卡。由于具有购买简便、收送隐蔽、处理方便、取证困难等特点,购物卡有可能成为有些人行贿受贿的载体。为遏制这种现象,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查处领导干部以各种名义收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商业预付卡等行为。对收送各类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的,以收送同等数额现金处理。

加强作风建设。常言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身边的干部的作风,直接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2011年5月24日,中央颁布实施了《农村

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履行职责情况作出明确规定。要认真对照《规定》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教育和引导基层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锤炼,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随着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我们一定能够有效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相关链接

1.《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人民日报》2011年1月11日。

2.《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人民日报》2010年12月30日。

产业集群的波及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的波及效应分析 一、引言 (一)背景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采用集群模式。如美国的硅谷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好莱坞的娱乐业、加州的葡萄酒产业区等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一种各国为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争相借鉴的新经济。在我国,产业集群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可以看到,在绝大多数“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中,产业集聚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小到产业园区,大到区域经济,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聚度,以推进园区和区域经济发展。我国某些产业集群在规模和成本上也有一定竞争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总体看,中国的产业集群整体层次低,大都处于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轻工业领域,总体仍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而作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创新

能力、品牌声誉和网络协作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也影响了集群的持续竞争力。中国的产业集群成长的硬环境、软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大大滞后,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定义及研究意义 由于研究背景与目的的不同,国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主要采用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以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认为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集聚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他给出了垂直产业集群与水平产业集群的定义:垂直的产业集群是指通过买卖关系来联结的众多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水平的产业集群是由包括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共同技术、技巧与相似的自然资源的企业所组成的集群。 发展集群经济,对于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产业集群是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有利于大批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产生较强的内部规模经济,促进了产业区域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并且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13329156.html,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武崇阳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外出口与拉动内需之间的有效转变,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进而对于研究产业的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其能够很好的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和总结,然后结合企业实例进一步明确影响因素的力度和方向。总之,要确定影响因素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内在影响性。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基本因素为企业因素、产业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基本上包含了企业交易过程中的整个流程,对于研究产业集聚效应影响来说,是基本的研究逻辑。 关键词: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内在影响性 产业集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管理学家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所共同关注的,因此,产业经济效应也从各个方面得到了有效的研究和论证,其因素的选择也逐渐明确和清晰。本文从产业经济影响因素上进行产业集聚效应的分析,可以很好的豐富现有理论,同时能够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产业集聚效应的理论概述 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了产业集聚的定义研究、产业集聚效应研究以及产业集聚测度研究等等,对于这些方面来说,其基本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其中也包括了产业集聚要素的研究。韦伯将产业集聚认为是某一地区的产业之间相互联合的产物,这是以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波特则是认为产业集聚是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进行相互联系和交流,进而形成一个大的结合体,这是在以企业和地区两者关系上进行的研究。本文在研究产业集聚的问题上,主要结合了以上两种观点,也就是说考虑企业的内部环境也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内外环境来获得相应的因素。 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和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当然,其也认为正是由于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才会出现为了维持这样的集聚现象而不得不进行过多资金等资源的浪费。 集聚效应的测度方面也有定性和定量这2个部分的研究,对于这2个方面的研究来说,定性的研究主要的就是通过砖石模型来获得相应的因素比较,而对于定性研究来说,其更多的是通过产业集聚因素和产业集聚情况进行实证性研究,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主流,是研究产业集聚的重要方法。其中,在构建产业集聚集中度时,更多的是使用区位熵、EG指数等指标反映,然后建立相应的模式,虽然之前进行的模型多数情况下是垄断竞争模型等传统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往往由于自身的假设条件太过于理想化,进而使得整个研究的结果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到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的分析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的分析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相互关联的及其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现象,美国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意大利的瓷砖业等都是比较着名的例子。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和浙江省,也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北京、上海、天津等市以及福建、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省都出现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产业集群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国内外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的发展机制及其对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正外部性作用方面,而对产业集群负外部性所产生的风险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等“负面”角度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多见,研究成果也不成熟,对产业集群积极作用的片面和过分强调容易让人形成一种错误的看法,只要建立起集群,地方乃至国家的经济就会蓬勃发展,这显然有违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世界上有很多原来十分发达的产业集群,如今已经或正在走向衰退,如西欧的很多钢铁、煤炭、造船、纺织等着名区域性产业。如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控制负外部性的产生,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以提高区域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产业集群负外部性所产生的风险,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 从集群的产品生命周期引发的结构性风险的角度进行探讨,Fritz 等在Tichy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周期性风险对产业集群的冲击,文献提出当产业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可能会形成某种特定意义上的“超稳定结构”,从而抑制产业集群的学习效率和创新效率,致使产业集群走向衰退。文献从生态学的角度,采用生物学类比方法,分析了集群的内在风险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本文从产业集群效应的有限性分析出发,基于产业集群规模角度来探讨集群效应。 1 产业集群效应的有限性分析 集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构成的单元结构,能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集群效应主要体现为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两个方面。 1)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马歇尔从集群所带来的外部经济进行分析;韦伯

《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教学设计

《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建平县小塘九年一贯制学校柴汉青 一、教材分析 生命在生物圈中是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这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并与环境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殖和发育是表因,而遗传和变异才是真正的内因。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一节。前一章即第19章的内容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材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后安排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是探讨生命如何延续和发展的自然深入。 从教材内容的组织来说,本节教材从经典遗传学的庞大体系中提取了几个关键名词: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作为入门。再步步深入到后面几节课的:探究遗传的物质基础、探究遗传的规律性、遗传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这样的内容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从内容呈现的方式来说,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的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并从中积极地情感体验,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判断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让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升华,上升到理性的层次。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对学生基本生物知识的构建我设定以下几点作为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等名词。 2、阐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遗传变异现象。 能力目标:通过感性的图片及探究活动,提高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尝试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体验实事求是,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重点: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难点:理解相对性状指的是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植物或者动物性状和相对性状对比图片,多幅亲子间照片以及搜集多种动物亲代与子代间的图片。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文章标题: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一般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文秘网文章找 范文,到文秘网]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然而,如何发展好县域民营经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地就是要打好区域民营经济的“特色牌”,充分立足本地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们某市县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支柱产业,以及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大特色产业.但是,调查中发现,我们某市的一些特色产业多年来仍在低水平上徘徊,“膨胀”、“拉动”能力和扩张势头还没有形成,企业集中度低,形不成规模,龙头企业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像苏南、浙江那样的区域规模经济优势。针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使某市的民营经济得到大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强势竞争力的区域块状经济,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找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加强调研,充分摸清民营经济在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应该说,近年来我们某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也十分注重培植

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但是在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低、弱、散”的状况阻碍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我县玻璃产业发展为例,该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年代,是从玻璃仪器加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进入年代以来,生产企业逐步增加,外销产品不断增多,促进了该产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全县拥有玻璃及水晶工艺品生产企业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家,加工点多个,从业人员余人,全县个乡镇均有玻璃制品加工企业或加工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镇村。尽管玻璃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层次较低.在企业层次上,不少企业规模还较小,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产品外销上,不少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国内各有关外贸口岸或香港、台湾地区的代理商间接出口,产品利润被中间商获取太多;在产品层次上,大多数产品是为国内外客商搞配套、组装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的还比较少,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二是管理较弱。不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未建立或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较乱,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现代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三是摊子较散。众多的生产加工企业缺少公司长期发展计划、产品研发规划,缺乏对产品市场的调研;缺少对公司内部和周围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工地点分布比较零散,集中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树立重视程度不够。 (二)同行业无序竞争影响了特色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一方面,同行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和影响因素

第四节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和影响因素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 机体受辐射作用时,根据照射剂量、照射方式以及效应表现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常将生物效应分类表述 (一)按照射方式分 1.外照射与内照射(external and internal irradiation):辐射源由体外照射人体称外照射。γ线、中子、X线等穿透力强的射线,外照射的生物学效应强。放射性物质通过各 途径进入机体,以其辐射能产生生物学效应者称内照射。内照射的作用主要发生在放射性物质通过途径和沉积部位的组织器官,但其效应可波及全身。内照射的效应以射程短、电离强的α、β射线作用主。 2.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local and total body irradiation) 当外照射的射线照射身体某一部位,引起局部细胞的反应者称局部照射。局部照射时身体各部位的辐射敏感性依次为腹部>胸部>头部>四肢。 当全身均匀地或非均匀地受到照射而产生全身效应时称全身照射。如照射剂量较小者为小剂量效应,如照射剂量较者(>1Gy)则发展为急性放射病。大面积的胸腹部局部照射也可发生全身效应,甚至急性放射病。根据照射剂量大小和不同敏感组织的反应程度,辐射所致全身损伤分为骨髓型(bone marrow type)、肠型(gastro- intestinal type)和脑型(central nervous system type)三种类型。 (二)按照射剂量率分 1.急性效应(acute radiation effect):高剂量率照射,短时间内达到较大剂量,效应迅速表现。 2.慢性效应(chronic radiation effect):低剂量率长期照射,随着照射剂量增加,效应逐渐积累,经历较长时间表现出来。 (三)按效应出现时间分 1.早期效应(early effect):照射后立即或小时后出现的变化。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 相关文献回顾 1.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 亚当.斯密目睹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效率。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他在《国富论》中分析到: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实质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企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必须满足降低个别价值的目的,否则,资本增值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当事实证明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分工与协作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时,采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成为资本家的普遍行为,以便利用分工的优势降低成本。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产生合力效应原因是:第一,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第二,有利于在交货期临近或其它紧急情况出现时,集中生产能完成较大的生产量;第三,在集体生产的环境中,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劳动效率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努力争先的竞赛,提高了生产率;第四,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容纳在一个企业中,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比例性;第五,协作性的集体生产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总之,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 2.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 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所指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马歇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因为,大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机械,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机械的经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是小工厂难以企及的。大企业的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相对低的价格,而且大批量运输保证了对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着较低的运输成本。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资本运作——四个效应

资本运作: 经济协同效应——兼并 公司的兼并可以带来经济协同效应,即兼并后,企业的总体效益要大于两个独立企业效益 的算术和。指并购通过扩大经济规模,减少竞争对手,对公司采购、生产和销售环境等总 体效益的影响。 公司兼并中体现的经济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 务协同效应和人力资源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并购改善了公司的经营,从而提高了公司效益,包括并购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互补、成本降低、市场分额扩大、更全面的服务等。 (1)规模经济效应。通过企业的横向并购,即当两个产销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合并后,有可能在经营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供、产、销)和任何一个方面(人、财、物)获 取规模经济效应,即使得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费用下降从而导致收益率的提高。 (2)纵向一体化效应。公司通过纵向并购,即要么是主并公司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要么是主并公司产品的买主或顾客。第一,可以减少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节约交易成本;第二,可以加强生产过程各环节的配合,有利于协作化生产;第三,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极大地节约营销费用,由于纵向协作化经营,不但可以使营销手段更为有效,还可以使 单位产品的销售费用大幅度降低。 (3)市场力或垄断权。通过企业的横向并购,可以获取市场力或垄断权。两个产销同一产品的公司相合并,有可能导致该行业的自由竞争程度降低;合并后的大公司可以借机提高 产品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因此,以获取市场力或垄断权为目的的并购往往对社会公众无益,也可能降低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所以,对横向并购的管制历来就是各国反托拉 斯法的重点。) (4)资源互补。合并可以达到资源互补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比如有这样两家公司 A和B,A公司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有很强的实力,但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十分薄弱,而B公司在市场营销方面实力很强,但在研究与开发方面能力不足,如果我们将这样的两个公司 进行合并,就会把整个组织机构好的部分同本公司各部门结合与协调起来,而去除那些不 需要的部分,使两个公司的能力达到协调有效的利用。 管理协同效应:并购给企业管理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益。 如果两个公司的管理效率不同,在管理效率高的公司兼并另一个公司之后,低效率公司的 管理效率得以提高,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来源于行业和企业专属管 理资源的不可分性。 (1)节省管理费用。通过并购将许多企业置于同一企业领导之下,企业一般管理费用在更多数量的产品中分摊,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可以大大减少。

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综合考试 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异及集聚效应分析 --以河南省为例 研究思路:佛农(Vernon)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美国跨国公司生产与贸易的地理扩散为典型,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国际生产与贸易,并赋予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空间维度。基于这一理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对于空间区位的选择以及对空间环境的依赖是不同的。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根据工业所面临的竞争和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将河南省的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几种类型,通过计算不同类型产业在18个市的集聚情况,揭示河南省不同类型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异和变化,最后通过对这几种类型的产业集聚情况的集聚效应测度,探寻不同产业类型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研究步骤: 二、使用区位墒公式来计算河南省18个城市2003-2012年十年间三种产业类型的时空变化,反映其专业化程度及其空间分异的规律。计算公式如下: 区位熵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S为该区域某产业的产值,P为该区域全部产业的总产值。 一般而言,区位熵值越大,表明专业化水平越高:区位熵>1,表明A产业在某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了总地区,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熵<1:说明该地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总地区,必须从区域外输入产品;区位熵=1:表明该地区A产业专业化水平与总地 区相当,基本自给自足。 三、根据不同产业类型空间区位选择情况,分析针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以及不同集聚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集聚效应的计算 CES生产函数(即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为集聚效应(以h表示)的测量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理论框架。 , 这里P为某工业部门实现的利润, Q表示工业总产值, K为其某年份固定资产净值,B为产出利润弹性,C为固定资产占用的利润弹性。 当h≥1时,表明具有集聚效应, h值越高,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越大。当h<1时,表明整体经济或行业没有集聚效应。 具有集聚效应说明该类型的产业集聚对于促进河南省的经济增长有正向带动作用。

经济大萧条-经济制度及影响

背景: Great Depression About 200 million Americans wandering around - of which there are more than 250,000 in 16 to 21 years old. These media at the time was known as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no one to depend on drifting”, air-to-air deal with the tenant farmers; because there is a severe drought for three years, the farmers leave their homes; from a large numbe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young people cannot find a job, there are suddenly unemployed middle-aged man with a facial expression of sick babies - those who go every day, of no fixed abode. Among these people there is no lack of dapper middle class - the Governor of the Bank's high-spirited or well-known in the newspaper to comment on the writer, now beg for food at night and knock on the door or curled in the city receive the bread line up the crowd. 对美国经济社会与世界格局(法西斯、二战爆发)的影响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美国发生了几次危机,即1900年、1907年和1920至1921年三次危机。随后美国在二十年代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 但从1929年开始,一场美国和西方世界噩梦开始了。1929—1933年的大萧条给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在这个持续四年的经济危机中,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主要的特点是: 一、经济下滑。(Economic downturn) 从29年中期,美国主要产品的产量开始下降,部分工厂开工不足,工人失业现象开始增加,国民收入下降,消费不足,消费指数在经济危机期间逐下降,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年年负增长,1929年到1933年的美国GDP分别为:314,285,263,226,222 (亿美元) 二、股市崩溃的波及效应。(Ripple Effect of stock market crash) 1929年6月到1933年6月间,美国股市暴跌85%。其中商业银行在其中是

国际投资的贸易效应

国际投资的贸易效应(一)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生产要素移动技术进步效应论文摘要]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两大历史车轮。尽管国际贸易的起源先于国际投资,但国际投资却是国际贸易更大的加速推动力量。现在世界已步入金融时代,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互相支撑、互相促进,业已构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认真解读国际投资的贸易效应,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国际投资引致生产要素跨国移动,国际投资促使国际贸易立体扩散和国际投资推进传统贸易方式改变等三个层面,对国际投资的贸易效应做了分析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其中有两个重要支点:国际贸易和引进外资。逢此之际,有必要对已经走过的历程作一阶段性的总结,以求踏上更加光明的旅途。 对于国际经济往来而言,无疑是先有国际贸易,尔后引发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包括出口和进口,往返运输需要增加交易成本、中介费用和时差间隔,由此引发资本输出动机,即把资本直接投入到商品需求国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资本输出又引发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由此出现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是国际贸易引发国际投资,但国际投资作为一个后来者却起来了主宰国际贸易的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也是金融世纪,资本运营已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神经中枢。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一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终究要突破国界走向世界,经济发展已无边界。经济全球化也并非始于今日,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了。现在不过是“在更高层次回到1941年以前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科学技术达到了高发达水平的结果:人类发展到今天,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低成本生产和低成本交易已经成为可能。”1]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对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国际投资作过描述。“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2]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强调了生产社会化必然要求国际分工、合作、交流的思想。“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自由贸易和世界市场的确定,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的一致化,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孤立性和对立性日益消失下去。”3]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日益活跃,资本、技术、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愈益跨越国家、民族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综合地流动和配置,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覆盖面日益扩大,已使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规模出现空前的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 二、国际投资引致生产要素跨国移动 单纯的国际贸易,主要是商品的跨国移动,只有国际投资,才有可能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第26卷第2期2007年3月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INGEOGRAPHY V01.26.No.2 Mar一2007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张华k2,梁进社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15) 摘要: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聚 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 代以来。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热点课题。本文重点回顾了产业区位论、新产业区理论 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等对产业集聚的理论阐述。并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 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 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 长产生的影响。最后对国内产业集聚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业集聚;集聚效应;外部性;规模经济 1引言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u.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早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注意到美国的大部分制造业集中在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少数地区;今天.美国的高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硅谷,广告业集中在纽约麦迪森大道。金融业集中在华尔街;H本的大公司总部绝大部分集中在东京和大阪。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逐渐向东部沿海等地区集中.产业集聚现象不仅在数量上日益增加.而且还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的以中小企业集聚为主体,以专业化协作为纽带的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2]。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别是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一般认为第一个对产业集聚进行直接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他从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3】。从此,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就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克鲁格曼应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路径依赖以及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集聚㈣,波特从创新和竞争力角度对产业集聚展开研究r刁.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的极大关注.此后产业集聚逐渐成为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的目的是综述近年来产业集聚的研究进展。首先.本文跟踪了产业集聚的理论渊源 收稿日期:2006—08:修订日期:2007—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01015)。 作者简介:张华(1979一),男,湖北松滋人,博士生,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产业与区域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房地产业对海南经济的关联与波及效_省略_研究_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_关高峰

[收稿日期]2013-11-16 [作者简介]关高峰,男,河南周口人,长安大学讲师,长安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贺根庆,男,河南焦作人,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包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M530898)之研究成果。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房地产业对海南经济的关联与波及效应研究 —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The Empirical Study on Enterprise Relationship and Enterprise Spread of Hainan Province's Real Estate Industry :Based on Input-Output Model 关高峰 1、3 贺根庆 2 GUAN Gao-feng HE Gen-qing (1.长安大学 西安710064 2.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包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 北京100101 3.长江大学 荆州434023) [摘 要]本文利用1997年、2002年、2007年海南省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对海南省房地 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反应机制的研究,揭示房地产业的关联效应及波及效应。研究发现:海南 省房地产业与不同产业的关联效应存在差别,且有的产业差别较为明显;房地产业中间投入率和使用率都比较低;房地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带动力并不强,其对经济的重要贡献是通过与之紧密相关的产业来实现的。笔者认为:应进一步优化海南省房地产的供给结构;按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质,制定协调发展政策并动态调整;科学规划房地产业发展,防止房地产的过度开发;稳步推进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相配套的高端房产发展步伐。 [关键词]房地产业产业关联波及效应 [中图分类号]F29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14)02-0106-07一、引言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海南继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又一次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新一轮的历史机遇面前,曾经疯狂过并导致海南经济萧条10年之久的房地产业,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蓝图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正如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所言 :“国际旅游岛能不能做好,一大焦点要看房地产业能不能稳定持续地发展” 。房地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它的变动通常会对众多相关产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波[1] 。以往对于海南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且结论迥异。有关房地产业 的定量研究也是对某一年度单一事件点的研究,无 法揭示房地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动态变化趋势。本文利用投入— ——产出模型,从再生产的角度出发对海南省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深入分析,实证研究海南省房地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联与波及效应,揭示房地产业与各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动态变化趋势,并以此来判断房地产业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根据本文主要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海南房地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形成的直 接或间接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2] 。产业关联分为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和环向关联三种。 (一)后向关联效应分析 后向关联效应,即需求拉动效应,是指某产业 6 01

战略投资者效应分析

中资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效应分析 一.战略投资者的含义(界定) 战略投资者是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与发行人具有合作关系或合作意向和潜力并愿意按照发行人配售要求与发行人签署战略投资配售协议的法人,是与发行公司业务联系紧密且欲长期持有发行公司股票的法人。 战略投资者,具体来讲战略投资者就是指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人才优势,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拓展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致力于长期投资合作,谋求获得长期利益回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 总体上,战略投资者应当具有如下特征: 1、与被投资企业从事相同的产业,或者有合作关系,或者二者所从事的业务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2、能够长期稳定持股,不会因为暂时的获利或其它原因而变现;追求长期战略利益,而非短期市场行为。 3、拥有促进企业发展的实力,能够形成规模上的放大效应或互补效应,或能够通过业务组合规避不同时期的市场风险。 4、持股量较大。一般而言,较多处于第二大股东或并列第一大股东,有些甚至可以处于控股或绝对控股、独资地位。 5、有愿望且有能力参与对象公司的经营管理。也就是说战略投资者不仅仅是单纯的金融资本,更应具有强大的产业资本背景、精通产业发展,能够积极参与对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公司治理,并为对象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市场购销网络,从而提高对象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盈利水平,战略投资者本身借此获得收益回报。 二.战略投资者的要求(条件) (一)战略投资者必须具有较好的资质条件,拥有比较雄厚的资金、核心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等,有较好的实业基础和较强的投融资能力。 (二)战略投资者不仅要能带来大量资金,更要能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能促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并致力于长期投资合作,谋求长远利益回报。 (三)引进战略投资者,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省市县应各有不同,不要仅认为国际500强、国家500强才是战略投资者,对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产业集群的,都是战略投资者。 我国引进战略投资者有五个标准:一是投资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二是股权持有期在三年以上,三是派驻董事,四是入股中资同质银行不超过两家,五是技术和网络支持。同时投资比例单家机构入股比例20%,所有机构入股比例为25%。 三.中资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效应分析 (一)产生的正效应 1.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效应 首先,中资银行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后,随着股权结构的变化,外资股东能够与包括政府在内的其他银行股东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结构将随之改变,从而优化其股权结构,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僵化局面,更加充分发挥外资股东的制衡机制。 其次,入股后,海外战略投资者将根据合作协议中的相关规定,在参与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设计、银行风险控制技术和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和控制、IT基础设施的需求设计、

产业集群的资源节约效应

物流经济 产业集群的资源节约效应 产业集群的资源节约效应* 摘要:文章认为产业集群在资源节约方面具有卓越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资源的节约效应;二是由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所形成的内生循环经济效应。 关键词:产业集群;资源节约效应;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7)49-0060-02 Industry Cluster Resource Conservation Effects Lu Songfu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industry cluster has an excellent resource conservation effect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First, on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resources saving effect; Second,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internal recycling economy effect. 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s; resource conservation effect; recycling economy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正以其所特有的竞争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研究产业集群在资源利用与节约方面的表现对于正确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无疑具有现实意义。从国内外实践结果看,产业集群在资源节约方面确实具有卓越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资源的节约效应;二是由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所形成的内生循环经济效应。 一、产业集群对公共基础设施等资源的 节约利用效应 一个区域一旦形成产业集群,与之相关的原材料,零配件供应、产品制造、配套产品、销售渠道,甚至与之相关的上、中、下游产业及外围支持产业都会不断向当地集聚。集群内大量企业聚集,首先有利于水、电、管网、道路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和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的共享,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率,相比分散建设、分散配套能够显著节约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以上海化工区产业集群为例,该区通过产业整合和集约经营,集中建设了热电联供、工业气体、工业水厂、污水处理厂、废物焚烧炉、天然气管网等公用工程体系,在化工区落户的企业不必再自建配套设施,全区能源统一供给,合理利用资源,最大程度减少消耗。园区对公用设施集约化管理,统一环境建设标准,不仅避免了分散管理的难度,降低了成本及风险,还节约了用地和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公用配套设施大型化、规模化的效益。 其次,从集群效应上看,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可带来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集群内各个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使集群呈现出一定的自适应、自组织、自激励和自约束机制等组织特征,从而形成超越单个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集群内部不仅可以分享因分工细化而带来的高效率,而且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可以彼此信息共享,特别是共享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信息,减少信息的扭曲性和不对称以及市场摩擦,大大降低供需之间的不确定性,实现“以信息替代库存”,减少在制品、半成品和制成品的库存和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产品库存中可能发生的失效和损耗,消除不必要的商品转运、积压和倒运,缩短运输距离,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和财务成本。如宁波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服装节,相当于为一千多家服装企业组成的服装产业集群做了一次大型推销会和展销会,大大节约了单个服装企业的营销成本。 此外,从社会学角度看,由于群内企业相互靠近,交往频繁,协作关系稳定,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信息搜寻和交易成本,包括企业谈判成本及合同执行成本的降低和企业间要素交易成本的降低。集群内熟练劳动力的集聚和流动,还可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产业集群在知识学习与技术、管理创新上具有更高的效率。主要表现为,集群内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促使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集群内企业联系频繁,知识和创新成果在集群内扩散很快,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新管理能够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容易被接受,极大地加快企业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吸收,从而促进整个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内企业之间、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能加快企业之间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苏北工业化资源节约型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06SJD790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陆松福 2007 .12 60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猜谜语、欣赏漫画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识图能力;能 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相对性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认识,培养辨 证思维能力及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般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且在生活 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状、相对性状、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相关的生活经验,能够比较容易寻找和发现周围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但是还没有形成理论知识,不能对相关的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她们,你注意到: 、他们像吗? 1 2、他们哪些特征相似? 、他们哪些特征不相同?学生就会展开讨论,顺利进入主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习3 。异现象变的遗传和

(二)组织学生开展几个活动学习生物的性状——:连连看1活动 师:很多同学都去过动物园或者在书本或电视上看过很多的动物,这些动物你们都熟悉吗?生回答。 师:老师这里出了几道谜语现在请同学们帮我连连看:谜语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大象。是马不拉车,叫马也不错,满身黑道道,听声就奔跑。——斑马。一种动物名叫鹿,鹿角不长脖子长。——长颈鹿。形状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松鼠。 教师提问:恭喜你们都猜对了,你们为什么能猜出这些语句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呢? 学生: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 师:很好大家都抓住了动物的重要特征。像刚才描述耳朵像蒲扇,鼻子长等都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同学们能说说其他生物的形态特征吗? 生:树叶是绿色的,柿子是橘红色的,树干粗壮······还有说话的声音。 师:那么声音、动作是形态特征吗? 生:不是。师:这些是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生物的生理特性。比如人的色觉正常与否,血型、嗓音等都是生理特性。 师:给出性状的概念,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 师:那么什么是相对性状呢?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思考图片内容说明了什么? 生观察图片讨论发言。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了生物的同一性状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所以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通过例子强调同一生物,同一性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