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卷调查的青年受众短视频消费习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2018.07|
一、短视频
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其主要特
点是移动性、碎片化、制作简单、视觉冲击力强等。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短视频平台大量崛起,如微博、快手、秒拍、梨视频等,其内容囊括技能分享、幽默搞怪、时尚潮
流、社会热点、街头采访、公益教育、广告创意、商业定制等主题,成为当下移动社交领域最流行的一类应用。二、被调查者概况
(一)年龄构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新的年龄分段,青年是指年
龄分布在17-45岁之间的人群。因此本次调查选取的被调查者年龄分布在17-45岁,其中17-22岁的占比21.21%;
23-28岁占比最多,达到67.97%;29-34岁占调查总数的3.03%;35-40岁占2.16%;41-45岁占5.63%。
(二)性别构成
在本次调查中,女性占比达到64.07%,男性占比35.93%。
(三)学历构成
此次参与调查的人数中,大专以下学历占比9.96%;大专学历占比5.19%;本科学历占比35.93%;而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最多,达到47.19%;博士学历占比1.73%。
(四)职业构成
被调查者中,学生人数占比达到64.94%,工作者占比
35.06%。
三、短视频发展现状
短视频最先在美国出现,2011年Viddy首先发布可拍摄15秒的短视频应用。这是短视频的发端,虽然后来的Viddy由于经营不善被Fullscreen收购,但是它首创的移动短视频应用开始被各大社交平台效仿。之后,2013年twitter发布属于自己的短视频应用,其最大的特点是即时
拍摄,即时分享并且可以插进twitter的信息中。
此外,将短视频内容作为重要传播形态的不只是社交媒体,海外媒体如
《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新闻周刊》《纽约客》等均已将报道内容与短视频深度结合。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短视频发展历程就显得相对比较缓慢,其发展始于且红于社交平台。2013年秒拍短视频正式上线,之后我国的短视频发展便如火如荼,目前国内的短视频市场主要被微视、秒拍、美拍、快手等短视频占有。而在此次调查中,有18.18%的人平时用快手,28.57%的人用秒拍,有48.05%的人钟情于美拍,16.02%的人用腾讯微视,11.69%的人用优酷拍客,42.86%的人用其他短视频。总之,随着互联技术跟移动终端的发展,短视频正成为当下
传媒界的一个风口,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提供了
一种新的可能性。
四、短视频的分类
笔者将目前市场上存在的短视频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
(一)短纪录片二更是国内较为早出现的短视频制作团队,其内容形式多数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内容制作精良。在此次调查
中有38.53%的人平时喜欢观看纪录片型短视频。
(二)网红IP 型
2015年开始在互联网上大红大紫的papi酱便是网红典型代表,其制作的短视频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在参与调查的人数中,有19.91%平时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短视频。(三)草根恶搞型
当下最流行的快手短视频就属于这一类,在碎片化的
今天为人们提供了不少娱乐谈资。调查中,有31.6%的人经常观看此类短视频。
(四)情景短剧
《陈翔六点半》《报告老板》等内容大多偏向此类表现
形式。
该类视频短剧多以搞笑创意为主,颇受受众欢迎。在本次调查中,有45.02%的人喜欢此类短视频。
(五)技能分享
随着短视频热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技能型短视频也开
始广泛传播,此类短视频制作精良。在调查中有36.8%的人钟情于这类短视频。
(六)街头采访型
其制作流程简单,话题性强,深受都市年轻群体的喜
爱。此次参与调查的人数中,有27.71%的人平时一直观看这类短视频。
(七)创意剪辑
利用剪辑技巧和创意,或制作精美震撼,或搞笑鬼畜,有的加入解说、评论等元素,是这类短视频的特点。调查中,有61.47%的人经常看这类短视频。
五、受众消费短视频的原因和目的
美国社会学家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接触媒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需求跟社会和个人心理需求有关。而当下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受众没有比较完整的时间去观看一个长故事或者长视频,而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短视频,能够充分适应青年受众的快节奏生活,并且极大地丰富了青年受众的网络社交生活,受众可以随时点赞、转发评论。
同时心理学中的从众行为理论认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当出现一个新事物时,会引发部分人的关注,进而更多的人会加入其中。
创新扩散理论指出,新事物首先被
新媒体聚焦
基于问卷调查的青年受众短视频消费习惯分析
□桓小军
摘要:传媒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会给用户带来阅读和收视习惯的改变。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到来,短视频凭借“短、精、
奇”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本文根据在问卷星发起的问卷调查,针对青年受众群体对短视频的消费习惯进行探究,并总结短视频目前的发展情况,同时指出短视频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短视频;消费习惯;移动互联149
DOI:10.19395/ki.1674-246x.2018.07.083
|
RADIO&TVJOURNAL2018.07
2.5%的创新者(Innovator)采用,接下来这些2.5%的创新者
将新事物的信息传播扩散给13.5%的早期使用者(EarlyAdopters),之后这13.5%的早期使用者又将这些信息传播给35%的早期大众(EarlyMajority),以此模式最后几乎所有的受众都接受到新事物的信息。
短视频用动起来的图片跟文字,以短小精悍的特点,丰富了受众的情感体验,因而迅速受到了受众的追捧。
在此次参与调查的用户中,有57.14%的受众平时观看短视频的目的是放松心情,纯属娱乐,即媒介的娱乐功能;而24.24%的用户平时观看短视频的目的仅仅是无聊,打发时间;最后18.61%的用户认为自己在平时观看短视频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同时还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六、目前短视频存在的问题
(一)短视频制作质量参差不齐
在巨大的流量诱惑下,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夺人眼目,不惜用低级趣味作为噱头,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为了吸引用户,一些短视频平台对此缺乏必要的干涉,有的甚至还通过重点推送、置顶显示等方式,对低俗内容采取默许和放纵的不作为态度。总之,短视频低俗化现象泛滥,归根结底是因为平台为了短期变现快速获利而无所不用。在此次调查中,有87.23%的人认为短视频平台应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
(二)盈利模式不足
目前短视频领域还处于用户积累与培养、资本投入阶段。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短视频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7月1日,短视频行业共获得54笔投资,
其中千万级别的投资主要集中在2015年和2016年。短视频平台有着很大的价值,是互联网的一个浪潮,好比马车变成汽车一样,是整个产业的升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迟迟没有探索出合适的盈利模式。但是随着知识付费势头逐渐强劲,用户在手机端短视频的消费习惯逐渐养成,人们会愿意为优质内容“埋单”。被调查的用户中,有7.86%的人认为用户应该为优质内容付费。这为广大创业者带来了发展良机,也对拥有短视频创作能力的平台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盈利模式。
(三)监管乏力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短视频平台不应成为违法违规内容的“避风港”。要通过必要的内容审核机制加大把关和治理,还应对视频作者实行实名登记制、健全用户投诉机制,做到违法违规内容可自查、可溯源、可反馈,体现和保证平台应有的自净能力。如今的短视频还沦为抄袭的重灾区。无论是短视频平台还是社交平台,复制、截取他人原创视频的营销号大行其道。一些优质的短视频,未经允许被“搬运工”和“剪刀手”稍作处理,成为吸引流量的
工具。
一些独家推出的短视频还被抹去角标、遮盖出处。这些问题的存在归因于缺乏监管。在此次调查中,有4.91%的用户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董丝雨,钱一彬.评:短视频为何叫好不叫座[EB/OL].
人民网,2017-04-06.
/n1/2017/0406/c87423-29191562.html.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互联网在当今社会的霸主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伴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技术的革新和快速普及,其衍生品移动终端,改变了日常生活、文化生态、公共空间的角角落落,是继广播、电视后,改变人类历史样貌的又一科技革命,宣告移动信息时代的降临。2016年被称为“直播元年”,一系列代表性事件频出:范冰冰直播巴黎时装周,开启“明星+直播”模式;奥运选手傅园慧的直播,将传统赛事纳入新媒体视野;网红papi酱直播首秀,吸引两千万网友围观,获赞近亿……2017年,直播平台的产物———“喊麦”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凭《一人我饮酒醉》一炮而红,成为本年度现象级的文化事件。一、为“失语者”发声:依托直播平台生长的喊麦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7.5%。①迅猛增长的手机网民数量,刺激了互联网平台推陈出新的力度,而契合新兴消费社会多方需求的直播,顺利搭上这班快车,短短一年时间平台数量就超过200个。在这个时间齿轮携带着膨胀信息量飞速向前的时代,在这个自媒体大行其道的全媒体时代,移动终端的持有者在碎片化阅读和便携式信息获取源的双重刺激下,习惯于在打开视频的几秒便下达“生死令”,而“直播”的互动性所产生的用户黏度弥补了这一缺憾。诚如马立新教授所言:“网络文化实际上相当于一个
由多种亚文化艺术品种构成的大文化生态系统。各种亚文
化艺术品种同样必须适应刚刚转型的市场机理,并按照这
样的机理制来运行。”②
初生时并不受主流关注的喊麦,
它新媒体聚焦
一场草根狂欢的造神运动
———试解喊麦文化
□李冠骏
摘要:借助互联网这一传播形式,移动端的技术不断向热衷于“快餐式”文化消费的大众袭来,快手、抖音等APP用创意
“微视频”“微故事”开启了移动端传播的技术革命。“直播”也从传统电视形态成为了人人可为的展示平台,“喊麦”这一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了网络甚至是电视综艺节目的常客,狂放不羁的词句和动感撼人的节奏让许多粉丝为之痴狂,狂欢消费之外,它的话题性与争议同样引人关注。经历封杀和指责之后,这场造神运动和“喊麦”背后蕴藏着的话语诉求和文化呈现对网络文化发展有独特意义。
关键词:喊麦;网络文化;互联网;直播150DOI:10.19395/ki.1674-246x.2018.07.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