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
论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建构
![论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b82f66b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9.png)
论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建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通识教育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同时兼具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素质、基本素养和人文精神。
而选修课程的设置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选修课程的建构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
本文将从选修课程的体系建设和供给侧管理两个方面,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建构进行探讨。
一、选修课程的体系建设选修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直接关系到通识教育的质量。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学科门类齐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应该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学科门类应该齐全,既要包括风景线上的知识,也要包括应用型的知识。
只有全面齐全的学科体系,才能够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
(二)热点问题与时事热点贯穿教学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思想不断涌现,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关注社会热点和热点问题。
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最有效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将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注重手-on实践和创新性思维通识选修课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纯粹的理论研究和知识阐释,还应该强调实践应用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田野调查、社区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形成灵活的职场应对能力。
(四)注重国际视野通识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透过不同视角来看待世界的的观点和态度,因此应注重国际视野的开阔。
可以通过组织海外游学、交换学生等方式,将学生带到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让学生深入接触国际文化,拓展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世界性见识。
二、供给侧管理除了上述选修课程的体系外,如何进行供给侧管理,也是选修课程建构的重要方面。
对于大学而言,要做到选修课程的供应侧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需求调研学校可以利用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不同学科和课程的需求,聚集师生意见,为选修课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的设置提供重要信息。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348594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3.png)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多元的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与此我国通识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以期为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些高校还在通识教育中引入了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由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需要与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相衔接,因此一些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往往难以突破学科壁垒,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学完后很难将所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
我国通识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评价中主要依靠学分制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导致通识教育的效果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我国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加以解决。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丰富和多样化通识教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高校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高校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5b78f0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f.png)
37OCCUPATION2017 09改革创新R EFORMATION编辑 董 航高校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文/周功兵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通识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采取优化教学内容、采取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等改进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通识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的功能。
关键词:通识选修课 问题 改进措施课 题:本文系重庆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18)研究成果。
通识选修课作为高等院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高等院校的通识选修课有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两大类,通常要求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课,从而可以加强不同学科及专业间的知识交叉融合,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一、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1.教材选择太专业化通识选修课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层次和基础不同,因此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教材。
以笔者开设的《化妆品化学与健康》为例。
开课之初,笔者基本采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一书为教材,某些章节涉及非常专业的化学知识,如化妆品原料乳酸钠、2-吡咯烷酮-5-羧酸钠、透明质酸钠、尿囊素、葡萄糖衍生物、聚丙烯酸盐等,这些化学物质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太过于专业,学生很难弄清楚物质的结构与功能。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通识选修课基本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缺乏有效的交流,学生上课时“只带了两只耳朵”,只是被动地听,缺乏上课热情、没有主动思考,主观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导致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弱于专业必修课,学生选课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不是获取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上课时玩手机、打瞌睡、看其他专业书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最新范文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最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dbe89e52f60ddccdb38a0b3.png)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摘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时间不算太长,1995年,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召开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通识教育的起点。
1999年,教育部建立了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XX年,复旦大学率先成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文理学院——复旦学院。
XX年,清华大学启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
近年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基本在内地高校确立起来。
湖北经济学院XX年也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我校开始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并把通识课程设置正式写入了XX年新颁布的培养方案中。
湖北经济学院的通识课程的构成以通识必修课为核心主体,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作为延伸通识教育的辅助课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
然而处于初创期的我校通识教育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有待完善和深入的地方。
因而,本人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我校通识必修课程设置的调查。
问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主要由封闭式问题组成。
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50份,收回623份。
此外,本人还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认真听取了他们对我校通识课程的一些想法和意见,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通识课教学的真实情况。
一、调查问卷的分析(一)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的认识调查显示,52%的学生都“知道”我校开设了哪些通识必修课程,但仍有48%的同学“不知道”我校开设通识必修课的具体科目。
61%的学生对通识课程教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方面持正向评价,即认为通识课“重要”。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现状及对策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e846c657e21af45b307a8d5.png)
专业 领 域 的专 精 型人 才 。 l 1 近年 来 , 随着 我 国高 等 生 比较喜欢 , 2 9 % 的学 生 表 示 不 确 定 。 当问及 “ 选
教育 发 展 的不 断深 化 , 以就业 为 导 向 的课 程 改 革不 到 自己喜欢 的课 是 否 容 易 ” 时, 接 受 调 查 的 学生 中
断 推进 , 使得 高校 师生 在对通 识 教育 课程 的认识 及 7 2 %认 为不 是很 容易 。这表 明 , 大部 分 学 生对所 开 实 践上 都存 在 一些 误 区 。本 课 题 组关 注 的是 通 识 设 的通识教 育课 程是 持肯 定态 度 的 , 但 由于受 到每
教 育选 修课 的运行 状况 , 在 深人 调研 的基础 上 提 出 有 效 的改进 建议 。
有 必要 加强 宣传 。 通 识教 育 往往 用 来 指 代 高 等 教 育 中 的非 专 业 的普 遍认 知 ,
教 育部 分 , 其 实通 识教 育是 一种 完整 的人 才 培 养模 式, 其 目标是 培 养完 整 的人 , 而 不仅 仅 是 某 一 狭 窄 ( 2 ) 对通 识 课 程 的满 意 程 度 。从 调 查 的 结 果 看, 有3 6 % 的学生 表示 喜 欢 所 选通 识 课 , 3 5 % 的学
非 常 了解 。表 明通 识 教 育 的 理 念 还 没有 成 为学 生
课水 平不 够好 ”, 这 表 明学 生 对 待通 识 课 程 的态 度 因导 致课 堂 出勤率较 低 。
2 .通 识教 育选修 课现 状调 查 结果
因( 时 间冲突 ) ” 的学 生 占 4 0 %, 2 2 % 的学 生是 因为
( 1 ) 对通 识教 育 的了解 程度 。调查 可见 , 7 % 的 “ 课 程枯燥 , 不喜欢” , 有 1 4 % 的学 生 认 为 “ 老师 讲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全校性通识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全校性通识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6f6144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7.png)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全校性通识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全校性通识选修课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课程内容设置单一、课程质量不高、师资力量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我们需要完善通识选修课的课程内容。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的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多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缺乏科技、艺术等领域的课程。
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增加科技、艺术等领域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还需要关注时事热点,将相关内容引入课程,以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我们需要提高通识选修课的质量。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的质量参差不齐,一部分课程教学质量较高,但还有一部分课程质量较低。
为了提高通识选修课的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升师资力量:加强对通识选修课教师的培训和评估,引进高水平的教师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 加强课程评估: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机制,对每门通识选修课程进行定期评估,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3. 增加实践环节:将实践环节融入通识选修课,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需要加强校际合作,共享优质资源。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普遍存在师资来源单一、专业设置较少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校际合作,建立跨学科、跨院校的师资共享机制。
具体做法包括:1. 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不同院校之间建立通识选修课程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
2. 师资交流合作:鼓励教师跨校合作,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3. 资源整合共享: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供不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自由下载和使用,提高选修课程的质量和多样化水平。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全校性通识选修课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课程内容设置、课程质量提高以及校际合作共享优质资源等多方面进行改善。
只有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c1ed2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b.png)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分析摘要:长期以来,通识教育选修课教育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并未能像专业必修课程一样受到足够的重视。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在课程开设与讲授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而“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正好为提升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推动通识教育选修课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了重要手段。
下面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1 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现状1.1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情况某学校是一所理工类普通本科高校,围绕“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按照 OBE 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需求,学校采用“平台+模块”的形式,构建了“三大平台、九大模块”课程体系。
在理论教学平台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所有专业培养方案都开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与相互补充,着力培养学生人文及科学精神,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了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等八个课程类别,各专业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选修为 8~ 10 学分。
学校重视课程运行机制,制定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对课程归属单位、课程标准、开课流程等做了明确要求,通过评审等形式严把课程入口关,并依托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统筹人文艺术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
学校重视课程建设和投入,在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混合模式教学课程、MOOC 课程、一流课程及各类教改项目等建设中,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都有立项资助。
引入学堂在线、智慧树、中国大学 MOOC 等国内知名 MOOC 平台拓展课程资源,充实开课数量和质量,开展了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为主的探索实践,开出了 380多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月多门线下课程课堂讲授与研讨结合的教学形式广受学生欢迎。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华南地区某高校为例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华南地区某高校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8954982d0d233d4b14e690e.png)
一
直延用下 去, 也有教师甚至将专业课 的教案拿来直接用上, 。 完全没有考虑 到通选课 是面 向全校不 同专业 、 同年级不 同 不 水平 的学生 , 这就违 背了因材施教 的原则 。也有 的老师认为 通选 课只是满足 学生 的学分需求 ,不会对学生作严 格的要 求 。认识 的偏差也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 3 .学生到 课率不高,存在应 付心态 在教务部 门组织 的摸底听课活动上 , 发现一个 比较严重 的 问题:通选课的学生到课率普遍偏低 , 大部分是只有 5 % 0 左右 ,而在听课人员随堂发放的调查问卷 上显示 ,在 “ 的 你 通选 课 出勤率 ”一栏 ,“ 每次都上 ”的人屈指可数。在 “ 你 选 该通选 课的原因在于 ( 多选 ) ”一项, “ 完成 学分”占主 导。由此可见学生在对待通选课的态度上不够重视,认为能 拿 到学分即可 。上课期 间,老师并非每次都会点名,这就给 些 学生缺课 找到 了机会,还有因为各种 社会活动缺席的 。 到 了考试 的时候 ,大部分老师都会 给予一定的指 导意见 , 很 多 同学心存侥幸与应付 心态 ,认 为简单准备就 能轻松通过。 宽松管理 以及过 多的社会活动都 是学 生到课率不高 的诱因。 4 .课酬偏低,教师积极性不高 目前 该校对上 课教 师的课酬发放标准是 “ 学生数 × w= 时数 ×标准 ×系数 ( :标准 是 01 注 .6元/( 学 时) 生・ ,系数: 各类课程按 1取 ) ,全校 性通选课课程给予适 当补贴 ,在原 来的基础上增发 1%。以一个 2 0人班级为例 , 0 0 那么老师一 晚 3节课 的课酬是 2 0 ×01 ×1 (+ 0 0 ×3 .6 × 1 1%)= 0 . 。 15 6元 很多教师 认为如 此偏低 的课 酬与实 际所 付出 的劳动不 成比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cf672b7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a.png)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通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让每个人都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通识教育却面临着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二、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1. 课程设置不合理现在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繁杂,让人应接不暇。
有些课程内容与我们的专业关系不大,学习起来费时费力。
而且,很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资源不足通识教育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
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的通识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通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他们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4. 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忽略了通识教育的本质目的。
三、改革路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优化课程设置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减少一些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增加一些实践性强、与专业相关的课程。
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
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一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3.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鼓励优秀教师加入通识教育事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4.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可以引入一些新的评价指标,如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
![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d69808871fe910ef12df809.png)
面 , 有 深入 到 人格 养成 、 没 情感 陶冶 等精 神 层 面 , 所 以课 程设 置 在 内容方 面存在 如下 不合 理现 象 : 1 程 内容 的“ 浅 化 ” 通 识选 修课 对 老 师 的 . 课 肤 。 学术 视野 和综合 素质要 求 很高 ,但 是一些 高校 教师 专业课 授课 任务 较重 ,或 者教 师本 身在学 术 视野 和 知识 结构 等方 面存在 着 缺陷 ,或者 认 为选 课 对象 是
教育 ” 和通 识教 育 的初衷 相违 背 。 ,
收稿 日 间 : 0 7 0 — 6 唾 2 0 - 9 1
1 时( . 课 学分 ) 重 偏低 。 府 的 干 预 导致 我 国 严 政
作 者 简 介 : 宗 珍 (9 5 ) 女 , 庆 巫 山人 , 蒋 17 一 , 重 重庆 教 育 学院 教 务 处 , 师 , 士。 讲 硕
维普资讯
第2 1卷 第 2期 20 0 8年 3月
重 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a fC o g igC l g f d c t n o r lo h n qn ol eo u ai n e E o
V0 . No2 1 21 . Ma c 2 08 r h, 0
我们 目前 的通 识教育 ,仅仅 是一 种 为专业 教育
作 补充 、 纠正 的教 育 , 这 种错 误 思 想 的指 导 下 。 在 很 多人误认 为通识教 育 的 目的是使 理工 科学 生 能掌握
人 文知识 , 文科学 生具 有科 学知 识 的武装 。 这种 强调
通识教 育 实用价值 和功利 目的 , 主要 还是 一种 “ 力 人
加 以稀 释 。 为讲 授 简单 一 些 , 成 为通 识 选修 课 , 认 便 而没有 把该 门课 的学 习方法 、主要观 点等 精髓 教给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4ff756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e.png)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一、发展现状我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在高等教育中大力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
不少高校纷纷将通识教育引入到学生教育中,并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学校内部也开始逐步形成对通识教育的认同和支持。
我国政府也对通识教育发展做出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促进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通识教育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一方面,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参与通识教育课程后,能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尽管我国通识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我国通识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
一些学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于通识教育的推行倾向于课程设置,而非真正的教育理念转变,导致了通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通识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存在问题。
一些学校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一支高素质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这就导致了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学校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性,导致了课程设置的片面性和孤立性。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体系。
我国的通识教育在评价体系上亦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学校对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以学分绩点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测评。
这就使得通识教育的效果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反映。
三、对策建议针对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学校应该注重通识教育的理念转变和实践创新,从而真正将通识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加大对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地方师范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对策
![地方师范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d83dace5fbfc77da269b173.png)
作 者 简 介 : 宗 珍 (9 5 ) 女 , 庆 巫 山人 , 士 , 庆 第 二 师 范 学 院 通 识 教 育部 副 教 授 。 要 从 事 高 等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研 蒋 17 一 , 重 硕 重 主 究。
・
1 2・ 1
台 由公 民素养 课 程模 块 、 知 素养 课 程 模 块 和生 存 认
( ) 二 通识 课程 设置与 培养 目标 不统一
对 未来 的教师进 行通 识教育 , 他们文 理兼 备 。 备 使 具
多 元 的知 识结 构与 能力结 构 。 二 。 师必须 具备健 其 教
通 识教育 的 主要 目标 是提 升学 生的知 识文化 素 养, 开发 学生 的思 维 能力 。 宽 学生 的 眼界 , 拓 陶冶 学 生高 尚的情操 。 造学生 健全 的人格 。 塑 对通 识教育 目
第2 5卷 第 4期 21 0 2年 7月
重 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h n qn u ainColg o r a f o g igEd c t l e C o e
V0.5 1 No4 2 .
J l,0 2 uy 2 1
地方师范本科 院校通识 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对策
通 过调查 某地方 师 范本科 院校发 现 .该地方 只 有 一所 院校 设 置 了专 门通 识 教 育 管 理 的实 体 性 机 构, 其组 建 的 目的 。 一是 构建 “ + + ” 型人 才 培养 12 1新 模 式 。 中“ ” 一 年集 中通 识 教育 , 是缓 解 多校 其 1为 二
满 活力 的高 素质专业 化 队伍 。作为高 等教 育重 要组 ”
成 部 分 的师范 本 科 院校 。 培养 的毕业 生 大部 分 将 所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ac7daddc1c708a1284a44ae.png)
华为专业 能力 ; 有些课 程 内容 过 于专 业 , 达 无法 到大众化 的通识 目标 ; 些课 程 内容 比较 陈 旧 , 有
6—0 l [ 收稿 日期 ] 2 1 0 0—0
17 , 湖南岳 阳人 , 湖南商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 , 育心理学. 教 [ 者 简 介 ] 李波 (9 4一) 女, 作 58
的现状及对策
没有反映科 学 技 术 的最 新 发 展 动态 , 有 反 映 没
的思 考
边缘 学科 、 科学前 沿知 识 与科研 的最新 成果 , 没 有 反映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对 学 科 知 识 的 最 新 需
( ) 一 明确 课 程 目标 定 位 , 强对 课 程地 位 增
与作用 的认 识
各地 方 高校要提 高认 识 , 变思 想 , 转 明确通 求, 无法 满 足学 生 成 长 的需 求 。在课 程 教 学 方 法上 , 任课 教 师 往往 采 用 陈 旧 的灌 输 式 教学 方 识 教育选 修课 的性质 定位 和 功能作 用 。把 通识 法, 使通识 教 育选 修 课 堂 丧 失 了其 应 有 的 吸 引 教 育选修 课纳 入地方 高校 发展 战 略和 教学 规划 力 。在 教材 方 面 , 于通 识 教 育 选修 课 具 有 较 之 中 , 改变对通 识教 育选 修 课认 识 不足 、 由 彻底 重 强 的时效性 , 师 必 须及 时更 新 教 学 内容 。而 视不 够 的状况 , 教 提高关 注 度 和重视 度 , 根 据通 并 设 通识 教 育 选 修 课 因具 有 “ 际 整 合 ” “ 学 识 教育选 修 课 的 自身 特点 , 立 专 项建 设 基 金 科 或 跨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725e26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26.png)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通识教育是一种发展迅速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通识教育逐渐被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通识教育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随着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其影响和启发。
我国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和解决。
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深入了解我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教育体系的整体情况,掌握国家教育政策的方向和走向。
研究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现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根源和内在联系,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探讨影响因素和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促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研究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1. 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目前我国各大学普遍设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
一些高校尚未充分重视通识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2. 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的设置种类繁多,涵盖面广。
除了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通识课程外,还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4aede96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7.png)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一、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话说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这个概念可是近年来才兴起的。
那么,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还要学会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现实中的通识教育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吧!1.1 通识教育的地位不明确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的地位一直不够明确。
有时候,它被当作是一门选修课来对待;有时候,又被当作是一种素质教育来推广。
这就导致了通识教育在很多学校和老师心中的份量不够重,难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投入。
1.2 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合理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也是个大问题。
很多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繁杂,涉及的领域过于广泛,导致学生无法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
通识教育的内容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3 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方法上,通识教育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很多老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启发式教学。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二、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路径既然通识教育存在这么多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改革呢?下面我就给大家提供几个建议:2.1 提高通识教育的地位要让通识教育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就要提高它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到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通识教育。
2.2 优化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通识教育中来,我们需要对通识教育的内容进行优化。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简化课程设置,避免过于繁杂;二是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他们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耕细作。
2.3 创新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要想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我们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83d264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14.png)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1. 引言1.1 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是指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备广泛知识、扎实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而设置的一种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知识。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多元的学科内容,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备全面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和全球意识。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学生在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时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不断发展自己的潜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不断学习、探索、改进,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使其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通识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全面成长,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通识教育的意义,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宣传和推广,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于通识教育,实现个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2. 正文2.1 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晚,虽然近年来有所加快,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学校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机会有所不足。
我国通识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多样。
通识教育应该是一种多元的、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但目前我国通识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些基础课程上,缺乏足够的拓展和创新。
通识选修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通识选修课程改革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8af0a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d.png)
通识选修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通识选修课程的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综合素质教育水平,我校决定对通识选修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课程设置1. 增加选修课程种类,包括但不限于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体育健康等领域,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2. 优化课程内容,注重跨学科融合,突出通识性和前沿性,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方法1. 引入问题导向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结合实际案例和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生动性和实用性。
三、评价体系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外拓展活动,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四、师资队伍建设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具有跨学科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2. 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提升教学效果。
五、实施机制1. 建立健全的课程管理体系,明确课程的设置、实施和评价程序,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2.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引入外部资源和专业人才,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宣传推广1. 制定宣传推广方案,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和社交平台,向师生宣传通识选修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成果。
2. 组织开展教育教学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分享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树立良好的示范效应。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落实,我们相信通识选修课程改革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元的发展机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通识选修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而努力奋斗!。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 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 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https://img.taocdn.com/s3/m/c077d3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f.png)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是现代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素质和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求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课程目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估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探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求。
首先,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目的是提供学生一种机会,通过学习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其能够在求职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备竞争力。
其次,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要求包括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课程内容应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力求呈现出一幅全面丰富的知识图谱。
同时,课程还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再次,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要求还包括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课程教学方法应采用互动式教学、实践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和实际操作,增强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要求还包括课程评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评估方法应既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评估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论文、项目报告、小组讨论等,既能够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够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要求还包括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和质量要求。
学校应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队伍、教室设施、实验设备等,以确保教学质量。
此外,学校还应与相关机构合作,如企业、社会组织等,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践资源,以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求涉及到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估和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d7002a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7.png)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在修习专业课程的还要修习某些通识课程,以培养其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
通识教育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如通识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
本文将就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多样化发展,我国各大学纷纷开设了通识课程,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对世界的综合性认知。
与此一些高校还推行了跨学科教学和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在通识教育中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培养。
尽管我国通识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学校的通识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难以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
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很多学校仍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通识教育中存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方和学校缺乏优质的师资和教学资源,难以保障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和高校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
要优化通识课程设置,扩大课程范围,引入前沿科学理论和知识,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学科内容。
要推动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鼓励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实践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师资力量,提升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通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开设选修课程或自主学习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增加他们对通识教育的认同感和主动性,从而提高通识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难点与完善路径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难点与完善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bae12f7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15.png)
140可以通过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设置综合跨学科的调适教育课程,限制教学班规模,采用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建立有效的教学支持系统等措施进行改进。
一直以来,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使人成长为“人”,人才培养也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
随着“双一流”目标的提出,各高校愈发重视人才培养这一环节,在此过程中由于通识教育注重多重学习能力训练、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多元化国际视野开阔等目标,在课程设置中纷纷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然而当前这类课程实施成效却不尽如人意。
在2001年对全国2000家用人单位随机抽取的一份访谈式问卷调查研究中发现,从改革开放以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在该单位工作的综合素养总体评价并不高。
特别是在以创新能力为公因子的特殊能力评价中,最不理想的是学生的自我认知、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
此后,在江西省范围内也开展了为期两年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素养评价的调查,在其研究中发现,用人单位在实际评价中对本科毕业生“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设计”的满意度均低于其他各项,“沟通协调”能力在雇主期待和实际评价中也达到极大的负位差。
同样是在关于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胜任力的调查中,也显向都是要落实到课程改革这样的具体核心的问题上,如何设置合理、科学、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当前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分析当前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而尝试对其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1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困境:被轻视的“课程点心”20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出现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布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明确指出,由于人类知识的一体性,通识教育课程应当被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有利于加强社会公民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度和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但纵观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被理解。
一方面,高校将其视为对原来专业教育式培养目标的修补、填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 通识选修课的目标重“人力教育”而不是全 人教育
我们目前的通识教育, 仅仅是一种为专业教育 作补充、纠正的教育, 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 很 多人误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理工科学生能掌握 人文知识, 文科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的武装。这种强调 通识教育实用价值和功利目的, 主要还是一种“人力 教育”, 和通识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通识选修课设置存在目标偏离 、内容肤浅、课程构成比例失调现象。本文提出应该从正
确 的 课 程 设 置 理 念 、课 程 设 置 思 路 及 注 重 人 文 科 学 素 质 教 育 三 个 方 面 对 通 识 教 育 选 修 课 进 行 改 革 。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选修课; 现状; 改革
[ 责任编辑 杨必仪]
The status quo and r efor m of the ar r angement of selective cour ses of gener 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 sities
JIANG Zong- zhen ( Dean’s Office, 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 act: Genera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education to implement overall education to the educated persons as subjective and complete individuals. Selective courses of general education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ently, the opening selective courses of general education have the defects such as deviating from goals, superficial content and out - of - proportion of course structur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reform of selective courses of general educa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in such three aspects as correct course arrangement ideas, course arrangement methods and the focus o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 ds: general education; selective course; status quo; reform
( 三) 通识选修课课程结构不合理[2], 要包括以 下五个方面:
1.课时( 学分) 严重偏低。政府的干预导致 我 国
收稿时间: 2007- 09- 16 作者简介: 蒋宗珍( 1975- ) , 女, 重庆巫山人, 重庆教育学院教务处, 讲师, 硕士。
·86·
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失衡, 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多, 地 方和学校规定的选修课少[3]。如武汉大学本科生, 毕 业学分为 155 分, 其中通识课程平均约为 56 分, 占 总 学 分 的 36%。而 在 通 识 课 程 中 , 共 同 必 修 课 程 为 46 分, 约占通识课程总数的 82%, 通识教育选修课 程为 10 分, 约占通识课程总数的 18%。共同必修课 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为 4.6∶1。而日本大学 共同必修课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为 1∶2。台 湾大学共同必修课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为 1.5∶1。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共同必修课与通识教育选 修课的学分比例为 0.28∶1。这说明我国的通识教育 限定必修课程比例偏大, 学校通识选修课所占的比 重很小, 这是大陆高校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所造成 的结果。
二、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改革对策
( 一) 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 从我国目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来看, 一 般仍停留在专业知识教育补缺的层面上, 不同程度 地存在着“实用化”、“技能化”和“拼盘化”的倾向。从 通识教育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看, 通识教育负有多 重使命, 可以把通识教育所承载的使命分为三个层 次[4]。第一层次是知识的“扩大化”, 通过加强文文渗 透、理理渗透、文理渗透, 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相结合, 使理工科学生掌握人文知识, 文科学生具有 科学知识的武装。现代高等教育已进入人文教育与 科学教育并重的时代, 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成 为当今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第二层次是 知识的“整体化”, 在教育中, 通过开发学生的智慧, 培 养 学 生 洞 察 、选 择 、整 合 和 迁 移 的 能 力 。一 个 人 的 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因此通识教育不可能造就什 么都懂的人才, 大学通识教育不能只是开设五光十 色的课程供学生修读, 不能仅仅传递各种知识, 应当 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 实行学科之间的整合, 即 发现各门知识、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 识 的 “大 局 观 ”、“整 体 观 ”。第 三 层 次 是 教 育 的 “非 功 利化”, 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培养“全人”。大学 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敏于探 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新人。过分功利 的、实用的、职业化的大学教育, 只能被动地适应社 会。大学通识课程应该坚持其相对独立的价值观, 为 人的全面发展作准备, 反对过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 二) 设置核心通识选修课程 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通识课程开设存在着“杂、 散、乱”的倾向, 通识课程缺乏整体的规划, 学生“自 助餐”式的课程组合, 均被称为通识教育。其实, 学生 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修读到另一门同样狭窄的课程, 很少能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做的结果是, 淡化 了通识教育的功能, 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真谛, 没有真 正起到通识教育的作用。国外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 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建设核心通识课程, 如麻省理工 学院要求理工科学生学习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等 方 面 的 课 程 , 约 占 学 士 学 位 课 程 总 量 的 20%, 文 科 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为 16.5%。这样, 麻省的文科 毕业生具有相当扎实的科学知识, 而理科毕业生则 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哈佛大学要求全体学生都要 学 习 文 学 艺 术 、历 史 、社 会 哲 学 分 析 、外 国 语 言 文 化 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等 5 个领域的基础知识, 约占 学生学分总量的三分之一[5]。因此, 我们也应该根据 国情建立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 的核心通识课程, 比如, 自然科学史、中国文明史、世
5.课程结构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 系 。由 于 教 育 管理人员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 课程设置随 意性太大, 因“教师设课”或“因学生设课”的现象严 重, 造成课程过分集中在少数领域, 课程结构缺乏内 在的逻辑联系, 无法达成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因此, 我们对有限的通识选修课进行设置时, 必 须精心设计, 合理规划,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 具有完整人格、全面发展的人。
·87·
界文明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 ( 三) 重视在通识选修课中蕴涵人文科学教育 通识选修课的内容应该是以人文学科课程为主
干, 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人 文 学 科 包 括 哲 学 、历 史 、艺 术 、文 化 、伦 理 道 德 等 。人 文精神是开启智慧、文明教养、激扬意志、造福社会、 治学治人从而化成天下的精神动力, 也是为科学和 技术提供语言、逻辑和思维方法的资源。人文教育对 中国至关重要, 因为中国文化没有宗教传统, 因而失 去人文精神, 便失去人心和维系社会的灵魂。将以人 文为主干, 涵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基本学科, 确 定为高校通识选修课的主要内容, 目前开设的德育 课也应充实人文教育的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6390( 2008) 02- 0086- 03
通识教育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 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 旨在促进学生身 体 、道 德 、智 力 和 谐 发 展 。其 具 体 目 标 体 现 在 以 下 三 个方面: 第一, 通识教育要培养现代社会中的合格 “公民”和“人”; 第二, 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文化 知识素养, 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三, 通识教 育要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 使其具有合理的 能力结构和较强的能力素质。
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 必须在充分认识现有教 育弊端的基础上, 通过合理的理论分析, 并在此基础 上逐步探索, 才能最终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 1] 黄明东, 冯惠敏.通识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
[ 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 ( 4) . [ 2] 张寿松, 徐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J] .课程.
第 21 卷 第 2 期 2008 年 3 月
பைடு நூலகம்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1 No.2 March, 2008
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
蒋宗珍
( 重庆教育学院 教务处, 重庆 400067)
摘要: 通识教育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 的 、完 整 的 人 而 施 以 全 面 的 教 育 。通 识 选 修 课 是 通 识 教 育 课
2. 课 程 中 文 化 课 、技 能 课 等 比 例 不 合 理 。由 于 教 师 、学 生 往 往 以 实 用 、功 利 的 观 点 来 看 待 通 识 教 育 , 因此在选修课程设置中, 实用性、技能性课程在通识 选修课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而中国传统文化、自然社 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