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设计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中庭或天井采光因素最重要的是比例尺寸,矮而宽的天井比高 而窄的天井有更大的天空视角;高纬度地区的天井通常相对宽大,而 低纬度地区相对狭小。
5.9
利 用 热 分 层 或 分 区 布 置 房 间
5.10利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气候缓冲区布置房间 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那些 使用频率不高或对温度稳定性要求不高的 房间,如储藏室、停车库、交通空间等布置在建筑的外层或与室外气 候相邻,就可以对内层房间起到保温隔热和气候缓冲。
瑞士Wasag大楼
通风墙体
北京奥运村实验房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梅园公寓
5.14利用屋顶水池采暖或降温
屋顶水池兼具采暖和制冷的能力。对于多晴天的低纬度地区特 别有用。屋顶水池通常由10-25㎝深的水袋放在平坦的金属板上形 成,其下侧形成天花表面,而顶部覆盖可移动的保温隔热层。
5、建筑单体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17种)
• 5.1利用“移动”适应不同时节的气候 • 5.2利用阳光和风向安排户外空间的位置 • 5.3利用水平或垂直遮阳层为建筑提供遮阴 • 5.4利用集合式布置减少建筑能耗 • 5.5利用风压和热压通风冷却建筑物 • 5.6利用短进深房间保证侧面采光 • 5.7延伸东西向平面或利用错层争取日照 • 5.8利用中庭、天井或反光檐为大进深房间提供采光 • 5.9利用热分层或分区布置房间 • 5.10利用气候缓冲区布置房间 • 5.11利用光分层或光分区布置房间 • 5.12利用直接受益或附加日光间采暖
或两个区域之间的高度渐变不应超过100% ﹡因此,在建设高度不同的街区时,各街区之间
的边界应选在其中心处,如果建筑高度转变发生在 街道,街道上的风会更大,更强烈。
4.9利用采光罩保证邻近建筑的天然采光 以空间视角为依据
4.10建筑群沿东西延伸布置有利于冬季采暖
东西向建筑群间的间距
4.11利用绿化或水体冷却空气
3、气候分类及建筑特征 ﹡ 柯本气候分类法 ,考虑了气温和降水,还
参照了生物植被的分布。 ﹡ 斯欧克莱气候分类法,以气温和湿度来划
分,常用的方法。
4、建筑群体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13 种)
• 4.1利用通风廊道降温 • 4.2利用建筑群相互降温 • 4.3利用太阳罩保证邻近建筑所需日照 • 4.4注意高层建筑形状引起的各种风效应 • 4.5根据气候的类型权衡街道的方向 • 4.6利用玻璃顶街道实现空间转换和采光 • 4.7安排建筑的疏密以促进或阻滞空气流动
一是利用高的建筑物或受风影响关系不大的建筑挡风; 二是布置专门的防风物,如树木、围墙、篱笆等。
注意:要考虑风向
方式一
篱笆作为防风物时
树木作为防风物时
布置建筑防风经验:建筑群下风侧的风速减少区域在建筑高度的3-4倍范围 内,而在其后达到最小,减少了75%-80%,并沿着下风向逐渐增加。
4.13利用顶部遮阳抵御夏季太阳暴晒
5.6利用短进深房间保证侧面采光
侧窗采光与窗的高度和大小、房间内表面反光系数、 玻璃透光率、室外遮挡状况有关,其效果随进深增加而降 低。 例如:图书馆设计采用自然采光 单面采光的书库进深一般不超过8-9m,双面采光一般不大 于16-18m.
5.7延伸东西向平面 或利用错层争取日 照
5.8利用中庭、天井或反光檐为大进深房间提供采光
双层皮幕墙种类
按通风形式划分: 外循环、内循环、自然通风、机械通风
外循环双层皮
内循环双层皮
宽通道双层皮幕墙
宽通道双层皮幕墙
通风墙体
夏季
冬季
通风墙体
干挂瓷板面砖
干挂彩釉玻璃幕墙
干挂式背通风外墙保温隔热体系
外墙面设龙骨,以多种增强板作面层装饰 龙骨间填保温材料 在龙骨上安装复合好的保温装饰板
室外空间安排成通风廊道,有利于建筑群降温和空
气污染物排走。
城市热岛效应 城郊温度低
热空气从城市区上升
冷空气从城郊向城市中心流 动
﹡通风廊道的布置 1、以城市的一个或几个中心向郊区辐射 2、形式可以是宽阔的林荫道 3、形式也可以是不小于100m宽的开敞的直线形公园
说明:绿化带的面积应占被降温城市面积的40%-60%
4.4注意高层建筑形状引起 的各种风效应
下漩涡效应 (注意气候特 征)
高层建筑设置裙房减缓下 漩涡效应。
转角效应
与建筑的高度、宽度有关
尾流效应
高层建筑与周边建筑的高 差有关
峡口效应
与迎风建筑的高度有关
冲刷
边角增强效应
穿越
前低建筑对后高 建筑的影响
巷道风的加强
上部建筑对下部建筑 的影响
设计高层建筑时应注意:
4.5根据气候的类型 权衡街道的方向
4.6利用玻璃顶街道实现内 外空间转换和采光
相关因素:街道宽高比、 建筑外墙反光系数、屋顶 结构、玻璃的类型
•4.7安排建筑的疏密以促进 或阻滞空气流动
影响街道风速的主要因素是 街道的宽度和建筑迎风面的 面积。
4.8顺着寒风渐高布置可减少建筑的热损失 ﹡渐变布置建筑群时,前后建筑之间的高度渐变
5.11利用光分层或光分区布置房间 房间的自然采光随着层高的增加而增加,形成垂直方向上采光的差别;
二是在同一楼层中离外窗近处比离外窗远处采光要好。
5.12利用直接受益或附加日光间采暖 设计直接受益式采暖时,要求外围结构有较高的保温能力,室内有足够的 蓄热体,窗扇的密封性能要好,最好配有活动可控的夜间保温装置。
利用绿化或水体来冷却空气,有两种布置方式: 一是将建筑区与周边绿带或水体区以通风廊道连接; 二是将建筑区与绿化区或水体区交织布置。
绿化 降温
植物蒸腾 植物遮阳
水体 降温
水体蒸发 水体冷辐射
气候类型:干热、湿热
安徽宏村
4.12利用防风物或建筑抵御风的侵袭 在寒冷地区,创造良好的室外环境,需防风和争取充足日照。 ﹡ 防风设计有两种方式:
– MoMa(万国城)
•所有外窗统一规格尺度,而且窗间距也相 同。建筑外墙以特殊工艺处理的无光黑、白 两色玻璃和纯铜板做幕墙装饰; •保温形式:100mm复合聚苯板,表面有铝 箔反射层,干挂彩釉玻璃幕墙,中间10cm 空气层
通风墙体
加拿大Bombardier飞机公司组装厂
德国Erlangen市市政厅大楼
波托马河
4.1利用通风廊道降温
4.2利用建筑群相互降温 遮阴冷却效果与街道朝向、宽 度、建筑高度和太阳高度角有 关。
岭南冷巷 气候特征: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 特征。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终 年不见霜雪。太阳辐射量较多, 日照时间较长。
4.3利用太阳罩保证邻近建筑 所需日照
以太阳的直射光线为依据
冬至日(12月21)早上九点 和下午三点的太阳位置确定 太阳罩西北和东北的限制界 面,以夏至日(6月21日)早 上九点和下午三点的太阳位 置确定太阳罩西南和东南的 限制界面。
方式有二:一是遮阳廊道,可以是百叶遮阳、植物遮阳等。
二是在室外或建筑之间形成专门的顶部遮阳空间。
泉州市中山路骑楼街道
第Ⅲ建筑气候区 该区建筑基本要求应 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物必须满
足夏季防热、通风降 温要求,冬季应适当 兼顾防寒。
二、总体规划、单
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 有利于良好的自然通 风,建筑物应避西晒, 并满足防雨、防潮、 防洪、防雷击要求; 夏季施工应有防高温 和防雨的措施。
在温带地区夏季和热带地区 全年,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里太阳 高度角较高,顶部水平遮阳比垂 直遮阳以及建筑间的相互遮阴更 为重要。然而,对于上午和下午 低角度阳光而言,垂直遮阳较水 平遮阳更有效。 形式:不透明的或百叶型的
活动的或固定的 落叶性藤蔓植物
5.4利用集合式布置减少建筑能耗
﹡建筑的体型系数被定义为建筑外露面积与其围 合体积之比。
建筑特点:入口东南、院落 采光、避风保温
苏州住宅
气候特征:温暖潮湿多 雨,季风明显,四季分 明,冬夏季长,春秋季 短。
建筑特点:天井窄高深, 采光拔风
干阑式住宅(云贵) 气候:雨量丰富、终年温暖、四季常青 建筑特点:居住面用支柱架离地面的楼层, 需登梯而上
四川山地住宅 气候:炎热多雨,潮湿 建筑特点:布局灵活、敞开外露、 多外廊、深出檐、窗口开孔大、穿 斗式
热压通风则是一种重要的降温方式。它是一种依靠重力 作用的通风系统,与建筑朝向的关系不大。热压通风冷 却效果与进出口的面积、高差、空气温度差有关,高大 的房间和烟囱可以强化热压通风。
5.5利用风压和热压通风冷却建筑物
5.5利用风压和热压通风冷却建筑物
英国Garston的建筑 研究机构办公楼
奔驰公司办公楼 地点:德国柏林
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1、气候适应性设计 2、建筑气候要素﹡太阳辐射﹡风速和风向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降水和地表温度
3、气候分类及建筑特征
﹡ 柯本气候分类法 ﹡ 斯欧克莱气候分类法
4、建筑群体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5、建筑单体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北京四合院
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春季 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 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 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 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 南风。
• 5.13利用对流环路和蓄热墙采暖 • 5.14利用屋顶水池采暖或降温 • 5.15利用捕风器或夜间通风蓄冷降温 • 5.16利用蒸发冷却塔或周边水域对空气降温 • 5.17利用覆土实现建筑内冬暖夏凉
•5.1利用“移动”适应不同时节的气候
这里的“移动”隐含两层意义,一是指人本身 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以适应气候变化; 二是指利用可移动的构件调节气候。
• 4.8顺着寒风渐高布置可减少建筑的热损失 • 4.9利用采光罩保证邻近建筑的天然采光 • 4.10建筑群沿东西延伸布置有利于冬季采暖 • 4.11利用绿化或水体冷却空气 • 4.12利用防风物或建筑抵御风的侵袭 • 4.13利用顶部遮阳抵御夏季太阳暴晒
4.1利用通风廊道降温
如果城市周围郊区有带状的植被或水域,将街道或
•5.1利用“移动”适应不同时节的气候
•5.2利用阳光和风向安排户外空间的位置 根据气候类型,户外空间的安排主要考虑日照、遮阳、避风、通风。
地形条件:山丘上 矛盾焦点:自然景观方向是东南向,冬季主导风向西南 目的:保护主立面大面积玻璃窗,同时无扰动气流的室外空间
5.3利用水平或垂直遮阳层为建筑提供遮阴
﹡建筑外表面积相同的情况下,高层建筑较底层 建筑有小的体型系数,大型建筑较小型建筑有小的 体型系数。
条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不应超过0.35, 点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不应超过0.40。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
5.5利用风压和热压通风冷却建筑物
设计风压通风时,首先注意室外风向;其次要注意建 筑平面布置要通透;再次要注意通风口位置和大小。
1、高层建筑应有较圆形的适于空气流动的平面外 形,并使其窄面朝向主导风向或与风向成斜角。
2、建筑高度最好小于上风向建筑平均高度的二倍。
3、如果建筑比其上风向的相邻建筑高很多,其迎风 面就应设水平突出物并呈阶梯退台状,以减弱下冲涡 效应。阶梯或退台在垂直方向应从高于街道6-10米的 地方开始,在水平方向从裙房街墙到塔楼外墙至少应 为6米。
气候适应性设计:就是要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 气候资源、发挥气候的有利作用、避免气候的不 利影响,达到不用或少用人工机械设备创造健康 舒适环境的目的,最终实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 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根 本保证和前提。
2、建筑气候要素 太阳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
﹡决定建筑的朝向、间距、采暖、降温、日照、 遮阳 ﹡ 城市直接辐射比郊区少;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并易形成热岛。
设计日光间采暖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蓄热体的材料与面积。蓄热体的面积与窗玻
璃的面积比至少应是3:1. 二是注意蓄热体的颜色。在日光间中,蓄热体通
常为深色较好。 三是要注意共用墙上通风口的大小。若是门,为
玻璃面积的10%;若窗,为15%;若成对的通风孔, 为6%。
5.13利用对流环路和蓄热墙采暖 对流环路可以在墙体、楼板、屋面、地面上应用。例如 双层玻璃 蓄热墙是直接受益和对流环路两种采暖方式在墙体中的 综合应用。
风速和风向(风分为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地方风) ﹡ 风速用风玫瑰图表示 ﹡ 城市风速比郊区小,风向不稳定;
风速和风向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与一年四季变化温度与一天冷热变化。
如地表在白天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加热空气, 夜间受天空辐射冷却温度下降冷却空气。 ﹡城市温度比郊区高,湿度比郊区低。
降水和地表温度 ﹡降水收集、利用、排除、避免降水危害等。 ﹡城市降水比郊区多,尤其是对流性降水。 ﹡地表温度与太阳照射有关。
5.9
利 用 热 分 层 或 分 区 布 置 房 间
5.10利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气候缓冲区布置房间 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那些 使用频率不高或对温度稳定性要求不高的 房间,如储藏室、停车库、交通空间等布置在建筑的外层或与室外气 候相邻,就可以对内层房间起到保温隔热和气候缓冲。
瑞士Wasag大楼
通风墙体
北京奥运村实验房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梅园公寓
5.14利用屋顶水池采暖或降温
屋顶水池兼具采暖和制冷的能力。对于多晴天的低纬度地区特 别有用。屋顶水池通常由10-25㎝深的水袋放在平坦的金属板上形 成,其下侧形成天花表面,而顶部覆盖可移动的保温隔热层。
5、建筑单体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17种)
• 5.1利用“移动”适应不同时节的气候 • 5.2利用阳光和风向安排户外空间的位置 • 5.3利用水平或垂直遮阳层为建筑提供遮阴 • 5.4利用集合式布置减少建筑能耗 • 5.5利用风压和热压通风冷却建筑物 • 5.6利用短进深房间保证侧面采光 • 5.7延伸东西向平面或利用错层争取日照 • 5.8利用中庭、天井或反光檐为大进深房间提供采光 • 5.9利用热分层或分区布置房间 • 5.10利用气候缓冲区布置房间 • 5.11利用光分层或光分区布置房间 • 5.12利用直接受益或附加日光间采暖
或两个区域之间的高度渐变不应超过100% ﹡因此,在建设高度不同的街区时,各街区之间
的边界应选在其中心处,如果建筑高度转变发生在 街道,街道上的风会更大,更强烈。
4.9利用采光罩保证邻近建筑的天然采光 以空间视角为依据
4.10建筑群沿东西延伸布置有利于冬季采暖
东西向建筑群间的间距
4.11利用绿化或水体冷却空气
3、气候分类及建筑特征 ﹡ 柯本气候分类法 ,考虑了气温和降水,还
参照了生物植被的分布。 ﹡ 斯欧克莱气候分类法,以气温和湿度来划
分,常用的方法。
4、建筑群体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13 种)
• 4.1利用通风廊道降温 • 4.2利用建筑群相互降温 • 4.3利用太阳罩保证邻近建筑所需日照 • 4.4注意高层建筑形状引起的各种风效应 • 4.5根据气候的类型权衡街道的方向 • 4.6利用玻璃顶街道实现空间转换和采光 • 4.7安排建筑的疏密以促进或阻滞空气流动
一是利用高的建筑物或受风影响关系不大的建筑挡风; 二是布置专门的防风物,如树木、围墙、篱笆等。
注意:要考虑风向
方式一
篱笆作为防风物时
树木作为防风物时
布置建筑防风经验:建筑群下风侧的风速减少区域在建筑高度的3-4倍范围 内,而在其后达到最小,减少了75%-80%,并沿着下风向逐渐增加。
4.13利用顶部遮阳抵御夏季太阳暴晒
5.6利用短进深房间保证侧面采光
侧窗采光与窗的高度和大小、房间内表面反光系数、 玻璃透光率、室外遮挡状况有关,其效果随进深增加而降 低。 例如:图书馆设计采用自然采光 单面采光的书库进深一般不超过8-9m,双面采光一般不大 于16-18m.
5.7延伸东西向平面 或利用错层争取日 照
5.8利用中庭、天井或反光檐为大进深房间提供采光
双层皮幕墙种类
按通风形式划分: 外循环、内循环、自然通风、机械通风
外循环双层皮
内循环双层皮
宽通道双层皮幕墙
宽通道双层皮幕墙
通风墙体
夏季
冬季
通风墙体
干挂瓷板面砖
干挂彩釉玻璃幕墙
干挂式背通风外墙保温隔热体系
外墙面设龙骨,以多种增强板作面层装饰 龙骨间填保温材料 在龙骨上安装复合好的保温装饰板
室外空间安排成通风廊道,有利于建筑群降温和空
气污染物排走。
城市热岛效应 城郊温度低
热空气从城市区上升
冷空气从城郊向城市中心流 动
﹡通风廊道的布置 1、以城市的一个或几个中心向郊区辐射 2、形式可以是宽阔的林荫道 3、形式也可以是不小于100m宽的开敞的直线形公园
说明:绿化带的面积应占被降温城市面积的40%-60%
4.4注意高层建筑形状引起 的各种风效应
下漩涡效应 (注意气候特 征)
高层建筑设置裙房减缓下 漩涡效应。
转角效应
与建筑的高度、宽度有关
尾流效应
高层建筑与周边建筑的高 差有关
峡口效应
与迎风建筑的高度有关
冲刷
边角增强效应
穿越
前低建筑对后高 建筑的影响
巷道风的加强
上部建筑对下部建筑 的影响
设计高层建筑时应注意:
4.5根据气候的类型 权衡街道的方向
4.6利用玻璃顶街道实现内 外空间转换和采光
相关因素:街道宽高比、 建筑外墙反光系数、屋顶 结构、玻璃的类型
•4.7安排建筑的疏密以促进 或阻滞空气流动
影响街道风速的主要因素是 街道的宽度和建筑迎风面的 面积。
4.8顺着寒风渐高布置可减少建筑的热损失 ﹡渐变布置建筑群时,前后建筑之间的高度渐变
5.11利用光分层或光分区布置房间 房间的自然采光随着层高的增加而增加,形成垂直方向上采光的差别;
二是在同一楼层中离外窗近处比离外窗远处采光要好。
5.12利用直接受益或附加日光间采暖 设计直接受益式采暖时,要求外围结构有较高的保温能力,室内有足够的 蓄热体,窗扇的密封性能要好,最好配有活动可控的夜间保温装置。
利用绿化或水体来冷却空气,有两种布置方式: 一是将建筑区与周边绿带或水体区以通风廊道连接; 二是将建筑区与绿化区或水体区交织布置。
绿化 降温
植物蒸腾 植物遮阳
水体 降温
水体蒸发 水体冷辐射
气候类型:干热、湿热
安徽宏村
4.12利用防风物或建筑抵御风的侵袭 在寒冷地区,创造良好的室外环境,需防风和争取充足日照。 ﹡ 防风设计有两种方式:
– MoMa(万国城)
•所有外窗统一规格尺度,而且窗间距也相 同。建筑外墙以特殊工艺处理的无光黑、白 两色玻璃和纯铜板做幕墙装饰; •保温形式:100mm复合聚苯板,表面有铝 箔反射层,干挂彩釉玻璃幕墙,中间10cm 空气层
通风墙体
加拿大Bombardier飞机公司组装厂
德国Erlangen市市政厅大楼
波托马河
4.1利用通风廊道降温
4.2利用建筑群相互降温 遮阴冷却效果与街道朝向、宽 度、建筑高度和太阳高度角有 关。
岭南冷巷 气候特征: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 特征。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终 年不见霜雪。太阳辐射量较多, 日照时间较长。
4.3利用太阳罩保证邻近建筑 所需日照
以太阳的直射光线为依据
冬至日(12月21)早上九点 和下午三点的太阳位置确定 太阳罩西北和东北的限制界 面,以夏至日(6月21日)早 上九点和下午三点的太阳位 置确定太阳罩西南和东南的 限制界面。
方式有二:一是遮阳廊道,可以是百叶遮阳、植物遮阳等。
二是在室外或建筑之间形成专门的顶部遮阳空间。
泉州市中山路骑楼街道
第Ⅲ建筑气候区 该区建筑基本要求应 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物必须满
足夏季防热、通风降 温要求,冬季应适当 兼顾防寒。
二、总体规划、单
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 有利于良好的自然通 风,建筑物应避西晒, 并满足防雨、防潮、 防洪、防雷击要求; 夏季施工应有防高温 和防雨的措施。
在温带地区夏季和热带地区 全年,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里太阳 高度角较高,顶部水平遮阳比垂 直遮阳以及建筑间的相互遮阴更 为重要。然而,对于上午和下午 低角度阳光而言,垂直遮阳较水 平遮阳更有效。 形式:不透明的或百叶型的
活动的或固定的 落叶性藤蔓植物
5.4利用集合式布置减少建筑能耗
﹡建筑的体型系数被定义为建筑外露面积与其围 合体积之比。
建筑特点:入口东南、院落 采光、避风保温
苏州住宅
气候特征:温暖潮湿多 雨,季风明显,四季分 明,冬夏季长,春秋季 短。
建筑特点:天井窄高深, 采光拔风
干阑式住宅(云贵) 气候:雨量丰富、终年温暖、四季常青 建筑特点:居住面用支柱架离地面的楼层, 需登梯而上
四川山地住宅 气候:炎热多雨,潮湿 建筑特点:布局灵活、敞开外露、 多外廊、深出檐、窗口开孔大、穿 斗式
热压通风则是一种重要的降温方式。它是一种依靠重力 作用的通风系统,与建筑朝向的关系不大。热压通风冷 却效果与进出口的面积、高差、空气温度差有关,高大 的房间和烟囱可以强化热压通风。
5.5利用风压和热压通风冷却建筑物
5.5利用风压和热压通风冷却建筑物
英国Garston的建筑 研究机构办公楼
奔驰公司办公楼 地点:德国柏林
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1、气候适应性设计 2、建筑气候要素﹡太阳辐射﹡风速和风向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降水和地表温度
3、气候分类及建筑特征
﹡ 柯本气候分类法 ﹡ 斯欧克莱气候分类法
4、建筑群体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5、建筑单体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北京四合院
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春季 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 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 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 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 南风。
• 5.13利用对流环路和蓄热墙采暖 • 5.14利用屋顶水池采暖或降温 • 5.15利用捕风器或夜间通风蓄冷降温 • 5.16利用蒸发冷却塔或周边水域对空气降温 • 5.17利用覆土实现建筑内冬暖夏凉
•5.1利用“移动”适应不同时节的气候
这里的“移动”隐含两层意义,一是指人本身 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以适应气候变化; 二是指利用可移动的构件调节气候。
• 4.8顺着寒风渐高布置可减少建筑的热损失 • 4.9利用采光罩保证邻近建筑的天然采光 • 4.10建筑群沿东西延伸布置有利于冬季采暖 • 4.11利用绿化或水体冷却空气 • 4.12利用防风物或建筑抵御风的侵袭 • 4.13利用顶部遮阳抵御夏季太阳暴晒
4.1利用通风廊道降温
如果城市周围郊区有带状的植被或水域,将街道或
•5.1利用“移动”适应不同时节的气候
•5.2利用阳光和风向安排户外空间的位置 根据气候类型,户外空间的安排主要考虑日照、遮阳、避风、通风。
地形条件:山丘上 矛盾焦点:自然景观方向是东南向,冬季主导风向西南 目的:保护主立面大面积玻璃窗,同时无扰动气流的室外空间
5.3利用水平或垂直遮阳层为建筑提供遮阴
﹡建筑外表面积相同的情况下,高层建筑较底层 建筑有小的体型系数,大型建筑较小型建筑有小的 体型系数。
条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不应超过0.35, 点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不应超过0.40。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
5.5利用风压和热压通风冷却建筑物
设计风压通风时,首先注意室外风向;其次要注意建 筑平面布置要通透;再次要注意通风口位置和大小。
1、高层建筑应有较圆形的适于空气流动的平面外 形,并使其窄面朝向主导风向或与风向成斜角。
2、建筑高度最好小于上风向建筑平均高度的二倍。
3、如果建筑比其上风向的相邻建筑高很多,其迎风 面就应设水平突出物并呈阶梯退台状,以减弱下冲涡 效应。阶梯或退台在垂直方向应从高于街道6-10米的 地方开始,在水平方向从裙房街墙到塔楼外墙至少应 为6米。
气候适应性设计:就是要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 气候资源、发挥气候的有利作用、避免气候的不 利影响,达到不用或少用人工机械设备创造健康 舒适环境的目的,最终实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 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根 本保证和前提。
2、建筑气候要素 太阳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
﹡决定建筑的朝向、间距、采暖、降温、日照、 遮阳 ﹡ 城市直接辐射比郊区少;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并易形成热岛。
设计日光间采暖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蓄热体的材料与面积。蓄热体的面积与窗玻
璃的面积比至少应是3:1. 二是注意蓄热体的颜色。在日光间中,蓄热体通
常为深色较好。 三是要注意共用墙上通风口的大小。若是门,为
玻璃面积的10%;若窗,为15%;若成对的通风孔, 为6%。
5.13利用对流环路和蓄热墙采暖 对流环路可以在墙体、楼板、屋面、地面上应用。例如 双层玻璃 蓄热墙是直接受益和对流环路两种采暖方式在墙体中的 综合应用。
风速和风向(风分为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地方风) ﹡ 风速用风玫瑰图表示 ﹡ 城市风速比郊区小,风向不稳定;
风速和风向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与一年四季变化温度与一天冷热变化。
如地表在白天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加热空气, 夜间受天空辐射冷却温度下降冷却空气。 ﹡城市温度比郊区高,湿度比郊区低。
降水和地表温度 ﹡降水收集、利用、排除、避免降水危害等。 ﹡城市降水比郊区多,尤其是对流性降水。 ﹡地表温度与太阳照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