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与朱元璋的人才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世民与朱元璋的人才观
唐太宗李世民与明太祖朱元璋有着不同的人才观,他们最后的政绩也说明了不同的人才观产生的不同效果。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在李世民眼中,人才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各有所长。
何谓人才?唐太宗李世民与明太祖朱元璋有着不同的人才观,他们最后的政绩也说明了不同的人才观产生的不同效果。
李世民认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李世民这种“使人如器”的人才观,使得他的身边聚集了很多能人,他们各自发挥所长,在李世民举旗反隋、争夺帝位、治国安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李世民身边,有一心为国操劳,后勤工作做得非常不错的房玄龄;敢于直谏的魏征;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的李靖等。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曾在朝上指陈大臣的长短:“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在李世民眼中,人才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各有所长。
李世民能够识人、用人、容人,所以身边的人是龙腾虎跃,个个都能人尽其才,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而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文化水平有限,他的人才观比起李世民就差得远了。朱元璋给人才制定了一个标准。因为人是活的,而标准是死的,所以他用人就显得不那么灵活。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叫马亮的年轻人,出身商业世家,才高八斗。经过县、府、州层层推举,马亮被明太祖朱元璋钦点为山东日照知县。当时,知县的首要任务是执行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抓好农业生产。可马亮一心想到督运部门工作。督运是明朝的经济部门,主要管理全国商业。马亮上任后,为了表现自己的才能,他帮助日照督运部门,狠抓日照的商业,做了不少大事儿。三年期满,知府给马亮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擅长督运。
朱元璋看了评语后问马亮:“你觉得你这个知县干得如何?”马亮回答道:“卑职在日照三年,日照的商业有了很大的改变!”朱元璋说:“可这些都是督运的工作呀!你分内的事做不好,其他事做得再好,还是不称职。我知道你在经商方面很有才能,原打算让你在基层锻炼一下,然后委以重任。可是,如今我怎么能重用一位不称职的官员呢?”就这样,朱元璋不仅没有给马亮提职,还免了他的知县之职,并且还“永不录用”。
上君尽人之知,中君尽人之力,下君尽己之能。现实生活中,常见一些单位的领导人总是感叹身边没有人才。事实上,只要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何愁没有人才,人才不是招聘来的,而是培养发现的!当然也有一些单位的领导生怕自己的下属抢权夺位,给那些有才能的人穿小鞋,打压人才!其实,在识人与用人方面,只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个团队就不愁没有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