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王建朗刊发时间:2010-09-03 08:48:58 光明日报[字体:大中小]

●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战争使中国与世界重新认识了彼此。

●中国对日本侵略的顽强抵抗使美、英等反轴心国终于意识到,中国是世界抵抗侵略的前哨,是远东地区极具战略价值的抵抗侵略的堡垒。

●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战,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

1945年6月26日,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制宪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来自50个国家的153名全权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了字。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顾维钧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大国地位由此获得了体制性的确认。此时,距离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过八年而已。八年之前,有谁能够料到,一个面临着重重民族危机而苦苦挣扎的东方弱国,八年后会名列世界“五强”呢?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在最直观的意义上,这是一场在中共领导下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自卫战争;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它又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中国战略价值的重新认识

进入近代以来,饱经苦难的中国长久地徘徊于国际舞台的边缘地带。对于西方来说,中国只是一块原料产地与产品市场而已,战略上无足轻重。正如美国史学家迈克尔·沙勒所说,在20世纪30年代,一般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不外是街头巷尾的洗衣铺,异国情调的餐馆或淡泊寡欲的农民。生活在那里的不过是一些“我们觉得无足轻重的人们”。

抗日战争使美英对中国战略价值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不仅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也对既有世界秩序,对由英美法主导的国际体系提出了挑战。中国顽强而持久的抵抗便具有了抵制日本扩张,维护国际秩序的世界意义。

随着战争的进行,美英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以往被轻视的只是被作为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的中国被越来越多地赋予了战略意义,成为其对外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正如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亚内尔海军上将所说,中国的命运事关亚洲的未来,如果允许日本征服中国,那就等于放弃亚洲大陆,放弃对太平洋的控制权。是中国的抵抗挡住了日本军团,它们才没有向加利福尼亚进军。英美等国终于意识到,中国是世界抵抗侵略的前哨,是极具战略价值的远东地区抵抗侵略的堡垒。因此,支持中国的抵抗极为重要。缘此,美英等国逐渐放弃消极无为的中立政策,在太平洋战争前便已走上了援助中国遏制日本扩张的道路。

中国承担起大国责任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证实了中国政府有关中日战争与世界战争具有相联关系的预言,也将中日战争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紧密地联为一体。此后,中国活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舞

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起了一个大国的责任。择要而言,中国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为令人瞩目:

第一,两度遣师境外作战。在近代以来的中外间战争中,中国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对于战争,中国避之犹恐不及,自甲午战争后中国军队再也没有境外作战的记录。抗日战争改写了这一历史。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中国立即倡导建立反对轴心国的军事同盟,实施共同作战。不久,蒋介石就任盟国方面的中国战区统帅,拥有指挥中国、泰国和印度支那境内一切盟军行动的权力。为协防缅甸,中国派出精锐部队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入缅作战。尽管中国战场也急需重兵,但中国以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为重,将盟国共同的战事视为自己的战事。

缅甸防守战中,中国远征军虽英勇作战,但由于中英之间缺少战略配合,战斗以盟军的失败而告终。缅战失败后,部分中国军队退往印度,在那里经过重新整训和扩充,组建了中国驻印军。从1943年末开始,以中国驻印军为主体,盟军发起了缅北反攻战。这是盟军在亚洲大陆的最早反攻。这一作战取得重大胜利,1945年春缅北地区收复。缅甸作战在中国抗战史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了独特的一页。

第二,扶持邻国的抗日独立运动。作为东亚大国,中国重新负起了对于邻国的道义责任,支持邻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国支持朝鲜人民的抗日活动由来已久,抗战时期则给予了更为系统的支持。朝鲜抵抗力量的政治团体和武装力量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壮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扶助朝鲜建立独立国家的方针,并积极说服盟国支持。开罗会议上,中方提出了保障朝鲜战后独立的要求,英方曾试图将战后“使朝鲜成为一自由与独立之国家”的表述改为“使朝鲜脱离日本之统治”,但在中方的坚持下,保证战后朝鲜独立的内容被明确写进了开罗宣言。

中国积极支持越南独立运动。在中国境内开办各种训练班,为越南独立运动培训了大批青年骨干,这些青年骨干后来成为独立运动的主要力量。中国积极扶持越南各独立团体在中国境内的活动,并努力居间协调。1942年10月,越南各民族主义团体在柳州联合成立越南

革命同盟会,实现了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同样,中国也在努力争取盟国支持越南战后取得独立地位。

第三,努力调解英印矛盾。如果说中国对朝鲜、越南抗日力量的支持,尚可寻找某种历史情结影响的话,印度并非历史上与中国有朝贡关系的国家,中国对英印事务的介入则更为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国际意识的增强。1942年2月,蒋介石一行访问印度,劝说处于尖锐对立中的印英当局与印度国大党为战争大局作出妥协。这一出访本身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走出国门,并参与他国事务的调解。中方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希望国大党暂缓提出立即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由于英印双方立场严重对立,蒋介石此行未能取得成果。开罗会议时,中方再次提议“中、美、英、苏联合发表宣言,保证印度于战后立即获得自治领地位,并于战后若干年内获得独立”,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反对殖民主义在战后亚洲继续存在的立场。

第四,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创建。中国政府有关建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的考虑,比人们过去所知道的要早得多,绝不仅仅是单纯呼应美国提出的构想,而是有着自己的主动思考。1 942年中,中国有关方面便已开始提出关于未来国际组织的若干设想。人们认为,过去的国际联盟已不能发挥效用,应该建立新的更为有效的国际组织。而在反轴心国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中、美、英、苏四国应在战后继续发挥特殊作用。中国方面的这一构想与盟国不谋而合,它最终被融入联合国宪章之中,成为联合国安全架构的一项核心内容。

在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将自己视为东方民族以及世界弱小民族的代表,努力争取战后国际关系朝着平等与正义的方向发展。中国代表团在会议讨论中注意主持公道。如在讨论战后托管问题时,对于托管制度是否以独立为最终目的,各国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小国代表主张托管领土应朝着独立或建立自治政府的方向发展,英法美澳等国则持反对意见。中国代表团支持小国的意见。会议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中国代表团的公正态度,为建立新的托管制度作出了贡献。修改后的联合国宪章强调民族自决原则,在第一条中明确将自决原则宣布为联合国的宗旨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