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某省泰兴市天星小学曾宏
摘要:
新课改虽然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但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家长传统的教育子女的观念,导致现在中小学生中出现不少带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他们对家长,对社会,对学校老师不满,用不听课,不做作业甚至逃学与之对抗。究其原因,不外乎其内在原因是动机缺失,学习习惯不当。外在原因不外乎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本文是从:“1.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治理厌学的内动力。2.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治理厌学的启动力。3.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治理厌学的助动力。4.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治理厌学的支撑力5.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治理厌学的凝聚力。”等五个方面入手,把爱护和尊重洒向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使每一个孩子都乐学,愿学。关键词:厌学
首先让我们从读一则案例开始:
小D:女,今年十岁,为我班三年级学生。3岁时随父母去附件打工,在外读了2年幼儿园。期间父母经常因琐事吵架,孩子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一至三年级在我市上学,跟着爷爷奶奶,父母继续在某打工。成了一名留守儿童。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爷爷奶奶目不识丁,无法关心孩子的学习,因此孩子的学习在家基本上就是无人管理,孩子在家自由散漫,为以后厌学烙下了病根。于是从一年级开始经常出现不做作业的现象,老师偶尔也会请家长到校,但效果不大。由于家长和老师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2011年3月24日这一天开始不来上学了,记得那天早上是被他的爸爸和奶奶绑来的,问她为什么不来上学,说有同学笑她头上有味道,有的同学排队做操时不让她好好站队,总把他挤到队伍外面去。经我和她促膝谈心留下在校上课。4月1日早上,她爸爸又打来,说又不来上学了,我就去他家,到他家后,他跟我打招呼,还拿牛奶给我喝,就是谈到上学时,整个人就变了,随手关上房间的门,并将门反锁。家人好不容易把门打开,还抓了她奶奶的手,咬破了她爸爸的手,就是不去上学,理由是讨厌老师。后来经我反复劝说,才坐上我的车来学校上学。4月3日我校去祭扫先烈,她爸爸特意陪了她一天,应该说玩得比较开心,可是第二天她又不想来上学了,理由是昨天玩得不开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爸爸和奶奶又把她绑到了学校。小D 在食堂中情绪更加激动,更加歇斯底里。不停地上蹦下跳,踢人,咬人,抓人,就是要回去。鉴于这种情况,我让小D的爸爸先带她回去,正好利用清明小长假
的时间带她到某去看看心理医生。我当天下班后又到她家去跟她交谈,约定复课后我天天早上来带她上学,我们还拉了勾。小长假期间,我打向她爸爸询问孩子的情况,心理医生也没说什么,就是严重的厌学情绪,需要家长、老师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复课后我连续一个礼拜准时去接她和送她,她也比较开心,就是不愿意做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这段时间我也故意降低对其要求,只要做作业,哪怕做一题都行。没事的时候我就找他谈心,双休日让他爸爸带小D到我家去玩。早上没来得及吃早饭时我总能及时给她买早点,并倒上热水给她喝……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的孩子被感动了,,由原来的抵触情绪,到现在欣然接受老师,能够找我交谈,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及时告诉老师。作业也由过去一点不做,到每次完成其他同学作业量的二分之一,这也是由我规定的,算是给孩子一个慢慢的适应过程吧。以后又出现了几次不来上学的现象,这些都是孩子家长出现了不耐心的心理,打骂了孩子,我也及时把这利害关系告之家长,让他们千万要耐心,不能操之过急。这段时间孩子正朝着我所期望的那一步发展。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成长的必经阶段。就学习而言,小学是基础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性格特点不确定,可塑性很强。这一阶段引导得好孩子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个性特征。引导不好,就有可能出现本案中小D的情况。因此,这个阶段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更应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要让他们树立责任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厌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学生的厌学,有其内在的因素,也其外在的因素。
内在因素:
(1)动机缺失,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没有远某想,学业基础差,成绩差,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本案中的小D就因为学习无目的性,可学可不学,导致厌学。
(2)学习方法不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厌烦的事情。本案中的小D学习总要老师和家长监督,一边做作业一边玩,我曾做过计时,1小时之内她写不到10个字,学习习惯很差,她十分讨厌学习,提到学习就头疼,甚至歇斯底里;下课后则是生龙活虎,另一番模样,让人哭笑
不得。
外在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知识的传授,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超过学校,而且起决定作用。
1.父母感情不和。
孩子都希望有一个温馨的家,但不少家庭中夫妻感情不够和睦,冷战、吵架、打架、摔东西等过激行为无形中会刺激孩子。本案中的小D3岁左右随父母去某打工,期间父母经常因琐事而吵架,可谓三天一大吵一天一小吵,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这一切让她感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已不再,因此倍受孤独、焦虑、伤心等情绪的困扰。自然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就不再那么积极,在她看来,她表现的好坏父母已经无暇关注,好坏还有什么区别呢?
2.家庭文化氛围缺乏。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读书无用论”日渐高调。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度也就不那么多了。有的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甚至干脆把他们丢在家里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成为留守儿童。本案中的小D在某上了两年幼儿园,后来上小学时回到本市,但父母依旧在外打工。孩子的爷爷整天上班,早出晚归,奶奶在家务农,两位老人家只能让孩子吃饱穿暖,一家人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氛围。家长对于孩子的家庭作业,只一句“作业完成了吗?”孩子也敷衍了事,一句“完成了”,其实根本就没做。日积月累便让孩子觉得作业做不做无所谓,反正也没有谁来管她,惩罚她,从此便落下了厌学的祸根。
3.家长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孩子整天被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包围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打骂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有乐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痛苦之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倦甚至恐惧的心理。据笔者调查,这种现象在学生家长中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