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卢旺银

2013年12月4日

定义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细小的短杆菌或球杆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姬姆萨染色呈紫色,需氧菌,对营养要求高,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其培养最大的特点是生长缓慢。

致病性

•布鲁氏菌属中各生物型不同,毒力亦有差异。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对人、畜基本上无致病作用。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只对绵、山羊有一定致病力。犬种布鲁氏菌虽然对犬有较强的侵袭力,但对人、畜的侵袭力很低。羊种、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病对人有较强的致病作用,尤以羊种布鲁氏菌毒力最强。

流行病学传染源

•人类布鲁氏菌病传染源除家畜牛、羊、猪外,尚有骆驼、马、狗、鹿以及许多野生动物。主要有:

•1.绵、山羊:羊是人类布鲁氏菌病的最危险的传染源。由于羊对布鲁氏菌比较敏感,感染后可从多种途径排菌,如流产物、乳汁、尿和粪便等。人们接触病羊或食用其乳、肉等,可发生感染。

•2.牛:牛是人群散发性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牛感染布鲁氏菌后排菌途径与羊相似。因牛种布鲁氏菌对人的侵袭力低于羊种布鲁氏菌,故易造成人群散发性流行。

•3.猪:猪也是人群散发性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1.接触感染: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皮肤、粘膜、眼结膜进入体内。接触感染为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以皮肤(尤其是破损皮肤)感染布病者占80~90%。

2.消化道感染:随着污染布鲁氏菌病的食物通过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由于布鲁氏菌对酸度较为敏感,在一般情况下少量细菌可被胃酸杀死,故从胃肠道感染者较少。但也有资料报道,由于食用污染布鲁氏菌的奶制品而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例子,并不少见。如夏季发病,常与制备和食用奶制品经口感染有关;在奶山羊布鲁氏菌病疫区,也经常出现因饮奶而发病。

3.呼吸道感染:空气中含有布鲁氏菌病的尘埃飞沫随呼吸进入鼻内、鼻咽部、气管和肺泡中,形成局部病灶,或进一步入血液造成泛化性感染。此外加工皮毛等有关职业人群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途径。

在布鲁氏菌病实验室感染的布鲁氏菌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尤其是在菌株冻干的过程中,大量布鲁氏菌病飞散在空气可造成感染的危险。此外被布鲁氏菌病污染的干粪尘土的飞扬导致感染发病者也屡见不鲜。

在自然状态下,常见多种途径混合感染,故在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常难肯定确切的传播途径。

传播因子:带有布鲁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因子,主要有:

(一)病畜流产物

布病流产胎儿含有大量布氏菌,胎盘、胎膜、羊水也都含有布氏菌

(二)病畜乳及肉

牛患布病3~7年仍可在乳中检出布氏菌,母羊正常分娩后,约有10%的羊乳检出布氏菌;布病流产的母羊乳的布氏菌检出率可达80%。病畜肉及内脏也含菌,尤其在菌血症

期,传染性更强。猪、牛、羊感染发病后,4~26个月,有的内脏仍可检出布氏菌。

传播因子:带有布鲁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因子,主要有:

(一)病畜流产物

布病流产胎儿含有大量布氏菌,胎盘、胎膜、羊水也都含有布氏菌

(二)病畜乳及肉

牛患布病3~7年仍可在乳中检出布氏菌,母羊正常分娩后,约有10%的羊乳检出布氏菌;布病流产的母羊乳的布氏菌检出率可达80%。病畜肉及内脏也含菌,尤其在菌血症期,传染性更强。猪、牛、羊感染发病后,4~26个月,有的内脏仍可检出布氏菌。

(三)染菌的皮毛

被布氏菌污染的羊毛可生存4个月,传染期比较长。

(四)水

布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可以直接污染水源,我国已从池塘水中检出羊种和牛种布氏菌。

(五)土壤、尘埃

病畜的排泄物污染土壤,随着牲畜的活动,扬起尘埃,传播布病。

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布鲁氏菌属中的大多数都是易感的。布病在世界上普遍流行。据资料统计表明,布病多发生在青壮年之间,学龄前儿童及老年感染发病率低,从性别上看不出明显差异,不同人群布病感染、发病取决于接触牲畜等传染源机会的多少,不同人群不存在易感性的差异。

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羊种布氏菌流行区有明显的季节高峰。我国北方牧区羊群布病性流产高峰在2~4月,人间发病高峰在4~5月,夏季剪毛和奶食多,也可以出现一个小的发病高峰。牛种菌布病夏季发病稍多,猪种菌布病季节不明显。

地区

布病的发生和流行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但由于感染机会不同会出现地区差别。一般情况下牧区和农区人与家畜接触频繁,感染机会多,城市病人多集中在皮毛乳肉加工企业。

临床表现

人类受布鲁氏菌侵入后,经过一定潜伏期表现出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2~3周,短者3天,长者可达数月。据陕西资料报道,潜伏期最短为7天,最长为2年,经过潜伏期后发病。

•1.发热:此为急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的主要表现。我国7个省区的统计表明,发热者占76.82%,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发热者占23.37%。目前布病患者的波状热型已不常见,多为长期低热所取代。

•主要特征:(1)热型常见有以下五型:①波状热占15%,②不规则热占15.36%③间歇热占12.76%④驰张热占9.33%⑤长期低热占42.0%。(2)布病患者高烧时神志清醒,痛苦也较少,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加重。

•2.多汗:可见于各期布鲁氏菌病患者。急性期多汗与发热相伴随。慢性期多汗者已不多见,仅占34.44%。

•特征:(1)出汗时间多发生在夜间,睡觉时出汗,称为盗汗。白天出汗多见于下午;

(2)出汗的程度汗量大,常被汗湿透内衣,甚至湿了被褥;(3)出汗较粘,有污秽感。

•3.关节痛和肌肉痛:急性期布病关节痛十分严重,主要限于大关节,呈游走性,常使病人出现强迫体位。急性期病人关节痛占76%,慢性期者为55%左右。

•特征:

•(1)疼痛部位,主要以腰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肩痛,肘关节痛;

•(2)疼痛时间:①发病初期很少出现关节肌肉痛②发热期间疼痛随每天体温波动而变化,早晨体温低时疼痛轻,随体温升高疼痛加重③疼痛性质:多呈现游走性,有类似风湿性关节痛,多为刺痛和钝痛

•(3)急性期和慢性期的区别:①急性期:疼痛多呈游走性,主要在大关节。有的疼痛十分剧烈,一般镇痛剂都不能缓解。疼痛性质可如锥刺样或为顽固性痛,出现的时间多与发热有关,在疼痛的关节或骨骼附近,常可发生一处或数处明显压痛点

②慢性期:关节痛一般局限于某一部位,多为持续性钝痛或酸痛,有的仅为沉重感,

影响关节活动。关节痛常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加重,如过劳或气候突然变化等。

• 4.乏力大多数布病患者均有乏力这一症状,乏力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虽可以从事一般性工作,但容易疲劳,而且不易消除;严重者萎靡不振,疲劳不堪,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由于乏力症状在布病的表现比较突出,所以有人将此病称为“懒汉病”。

•5.肝、脾肿大:可见于各期患者。急性期肝大约为21%、脾大为10%,慢性期肝、脾肿大为5%左右。

•6.睾丸炎:男性布鲁氏菌病患者出现睾丸炎并不多见,急性期者约有25%,慢性期为5%左右,多为一侧。

•7.滑囊炎和腱鞘炎:滑囊炎是布鲁氏菌病患者主要症状之一,约占急性期病人7%,腱鞘炎多发于手腕、手指和足部。

•8.神经系统症状:据内蒙古对610例布鲁氏菌病患者调查表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约为23%。主要表现为头痛、失眠、坐骨神经痛和多发性神经炎,偶有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9.皮疹:患布鲁氏菌病后出现皮疹病人约占1~5%,多发于病后1个月,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2~13天内消失。

国外布病疫情动态

全球布病疫情流行回升

•过去10年,全世界每年超过50万新发病例。

•亚洲中部和西部部分地区疫情上升十分明显:

–过去10年,黎巴嫩布病疫情一直保持地方性流行。年发病率达4.9/10万。

–蒙古国疫情持续上升,年发病率为60.6/10万。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布病地方性流行地区。叙利亚年发病率为世界最高,达160.3/10万。而且每年发病数都成倍上升。

–土耳其发病数逐年上升。2004年发病数超过15000例。平均年发病率达

26.2/10万。

–阿曼年发病数超过100/10万。

–韩国2003~2004年发病数持续上升。

–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近年来发病数也在持续上升。

–但瑞典、荷兰、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消灭该病。

我国布病流行情况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人间布病严重流行,报告发病率超过1/10万.其中,1963年报告发病率1.77 /10万,波及28个省份。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世纪70年代起疫情逐渐下降。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疫情等到了基本控制。1992年,人,畜间疫情均降至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