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通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

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 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
2
3
4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
(2)
(3)
二、考古类型学
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
遗物、遗迹。

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
(2)
(3)
4.器物组合与分期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
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
2
3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空中摄影:遥感技术。

地下勘探: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红外线吸收谱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
1
2
3.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二、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1,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
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约200——1万年前)
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一、旧石器的制作、鉴别与分类。

1用石头制作的工具或武器叫“石器”;用打制方法
制作的石器叫“旧石器”;人类主要用旧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

2.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1)
(2
间接打击法
(3)、加工修整——第二次加工。

A.锤击修整——单面加工:
4.人工石制品的鉴别
(1)、人工石制品的特征:
(2)、自然营力所造成的碎片的特征
二、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分类。

1.遗址和地点。

2. 遗址的分类
(1)、洞穴遗址
(2)、岩棚遗址
(3)、旷野遗址。

三、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初期:200~~100万年前;早期:100~~20万年
前;中期:20~~5万年前;晚期:5~~1.2万年前。

第二节、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一.
迹。

1.化石形成的条件:
2.石化作用。

(1)、填充作用。

(2)、置换作用。

3.化石的类型
(1)、实体化石(2)、印模化石。

(3)、遗迹化石。

二、中国发现的古猿类化石
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1.人类发展阶段的划分。

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一.磨制石器的使用。

新石器即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1.选材。

2.打割
3.修琢。

4.磨光。

5.穿孔。

(1)(2)(3)
(二)、新石器的主要类型
1.农业生产工具
(1)、石铲与石锄
(2)、石镰与石刀
(3)、石磨盘与磨棒
2.木材加工工具——石斧、石锛、石凿、石楔
3.狩猎工具或武器——石矛、石镞、石钺
二、陶器的发明。

(1)、筛选或淘洗。

(2)、加入羼合料
2.制坯成形
(1)、手制:捏塑法:(2)、模制:(3)、轮制:
3.修饰施纹。

(1)、表面磨光。

(2)、涂施色衣。

(3)、施纹绘彩。

4.烧制成器
陶器的分类。

1.陶器各部位的名称。

2.陶器的命名原则。

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古代文献中记录的名称:如鼎、鬲、豆之类。

二是使用现代形制、功能或相近的器形名称,如碗、盘、杯、瓶、盆、罐、壶、缸、瓮等。

3.陶器的分类:(1)、依据器形分类:圈足器;三足器;圜底器;尖底器。

(2)、依用途分类:炊器——多夹砂陶,有罐、鼎、鬲、甑、釜、灶等。

饮食器——多泥质陶,有碗、钵、盘、豆、杯等。

水器——多泥质陶,有瓶、壶、带流罐、盉等。

储物器——泥质陶或夹砂陶,器形较大,有罐、瓮、缸等。

乐器——多泥质陶,有陶鼓、陶号、陶埙、陶响珠等。

二、农业的发生
1、中国粟作农业的起源。

2.稻作农业的起源。

秦岭淮河以南。

3、家畜饲养的出现。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可分为初、早、中、晚四期,约距今12000~4000年前
一.初期。

距今约12000~9000年前。

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二、早期。

约距今9000~7000年前。

磨制石器的使用已普遍,
三、中期。

约距今7~5千年前。

磨制石器已有局部磨光向通体磨光过渡。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的分布
一、东北地区的新时期文化
二、西北地区。

三、华北区。

六、西南区。

本区包括西藏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公元前21世
纪~公元前221年)
特点: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已进入历史时期。

出现了发达的青铜文化,大部分时间属青铜时代(夏、商、西周),并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出现了大型都城,标志着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已进入国家时期。

第一节、夏商周考古分期。

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

在三代考古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究竟夏商周三代纪年问题。

目前流行的三代纪年都是推算出来的。

二、夏文化探索。

夏文化指夏王朝时期夏人活动区域内遗留的物质文化遗
存。

夏代是历史记载的最早的王朝,据《史记.夏本纪》和《竹书纪年》记载,夏代自禹至桀历14世17王,据《夏商周年表》,夏代约从前2070时,至前1600结束,前后历时400余年。

游和洛阳附近的伊、洛河下游地区;2、晋南的汾水下游、涑水一带。

1.豫西二里头文化。

2座大型宫殿基址发现青铜爵等礼器和玉器等。


遗址可能是夏早期都城遗址。

2.晋西南的东下冯类型。

3.晋西南的陶寺文化。

陶寺墓地的大、中型墓出土有琮、钺、彩绘陶龙盘、鼓、磬等礼器,
二、商文化的分期与分布。

商共历17代30王,据《夏商周年表》,商始
于前1600,灭于前1046,延续近600年。

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前、
后二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后期以殷墟为代表。

1;前期(前1600~前1300),这一时期的商文化以河南郑州商城及二里岗遗址、偃师尸乡沟商城、河北藁城台城西村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坡等为代表,青铜时代文化开始进入兴盛时期。

其中,郑州二里岗文化遗址具有典型性,故早商文化一般也叫“二里岗期文化”。

2;后期。

以殷墟文化为代表。

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的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

据文献记载,商后期8代12王均以此为都。

殷墟遗址。

1899,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罗振玉等通过调查搞清了甲骨文出于安阳小屯村,并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商王朝先王公的名字,后经王国维考证,不仅证实《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王世系是可信的,且证明了《史记.项羽本纪》有关“洹水之南为殷墟”是正确的,于是殷墟被发现。

分四期:1、盘庚、小辛、小乙;2、武丁、祖庚、祖甲;3、禀辛、康丁、武乙、文丁;4、帝乙、帝辛。

四、西周。

周族起源于陕西中、西部及甘肃东部一带的渭、泾水流域的
黄土高原地区。

1046灭商建立周王朝。

分期:早:武、成、康、昭、穆(前1046~922);中:恭、懿、孝、夷(前922~878);晚:厉、共和、宣、幽(前878~771)。

1、春秋(前770~前476),平王东迁至敬王44年,共295年,因《春秋》
得名,分早、中、晚三期,各100年左右。

2、战国(前475~前221),因诸侯纷争而得名,从周元王元年至秦统一,255年,分早、中、晚三期,每期85年左右。

第二节、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一.铜器的出现。

三代大部分时间属于中国的铜器时代,但中国铜器及冶金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可能出现了。

龙山时代诸文化
中。

三、三代的青铜器。

由铜、锡、铅合金制作的器物,因铜锈呈青绿色,
称青铜。

四、青铜的优点:
1、熔点低,
2、硬度大,
3;铜矿的采掘与冶炼。

4;铸造工艺。

三代青铜器绝大部分示范铸而成。

1)、制范。

范是铸造的模具
(2)、熔铜。

(3)、浇铸。

浑铸法;分铸法
3.装饰花纹:
(1)、装饰工艺范铸法:填漆法:错嵌法镶嵌法錾刻法
(2)、花边和纹样分类:
A、动物纹样:
B、植物纹样。

C、几何纹样
D、人物及人事活动纹样。

人面纹。

4;铭文。

5.分类:
(1)、容器(礼器)
A煮器;B食器; C 酒器;D 洗器;
(2乐器:
(3兵器
(4)工具
(5.车马器:
(6铸币。

(7.铜镜
(8。

杂器
第三节、夏商周城址
一、夏代城址的探索:河南登封王城岗发现的古城曾认为可能是“禹都阳城”。

二里头遗址出现大型宫殿建筑。

二,商代。

郑州商城:位于河南郑州市,属于商代早期城址。

其性质或认为是汤都郑毫;或认为是“仲丁迁敖”的敖都。

殷墟:商代后期都城,
三、西周:周原(岐邑):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的北部;丰京与镐京。

四、东周:东周王城:位于河南洛阳市涧、洛二水交汇处。

齐临淄故城:位于山东临淄市的西北部。

郑韩故城:位于今河南新郑县。

赵邯郸城:位于河北邯郸市区及其外围,是战国中晚期赵国都城。

曲阜鲁国故城,位于山东曲阜县城及其周围
魏都安邑:位于山西夏县西北的青龙河畔,
燕下都:位于河北易县的易水河
楚纪南城:位于湖北江陵县城北5公里处的纪山之南,
侯马晋新田城:
秦都雍城:位于陕西凤翔县城南、雍水以北
第三节、夏商周墓葬
所谓“墓”,指的是放置尸体的固定场所。

“夫墓,死人所居”(《论衡.四讳》)。

所谓“葬”,指的是处置尸体的方式。

在考古学上,二者常被合称为“墓葬”,指埋葬死者的地方及其埋葬方式。

一、墓形的分类
1.竖穴土坑墓:基本结构是:自地面下掘一竖穴土圹作为墓室,内置棺椁及随葬品等,然后用土填实。

“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无墓道等几种形式。

无墓道墓:(1)、大型无墓道墓:多作长方形(或曰“目”字形墓),无
墓道而形制较大。

有棺椁和丰厚的随葬品,其身份地位也较高。

这类墓
可能是王及诸侯的子弟、姬妾和一般贵族墓。

“妇好墓”(可能是商王武
丁姬妾),墓圹作长方形,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身8米,出土各
类器物共1928件,其中铜器460件。

(2)、小型无墓道墓:多为长方形,无墓道而形制较小。

2.土敦墓。

是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安徽、江苏一带的一种形制特殊的墓葬,其特征是在平地上置棺推土起封,因其形似土墩,故名。

3.土洞墓:
二、墓上建筑及封土。

商代、西周墓均没有发现过封土,可能恪守“不
封不树”的古俗。

但大型墓上可能有享堂一类的建筑。

最早的封土墓大
约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如河南固始侯古堆大墓(约前5世纪中叶)。

三、夏商周时期的埋葬制度:
1.族墓制度:即按血缘关系聚族而葬的埋葬制度。

2.棺椁制度:椁即外棺,用于放置随葬品。

棺主要为敛尸而用。

3列鼎制度:
4葬车马制度
5.人殉和人牲制度:
第四节、夏商周时期边远地区的主要青铜文化
一、东北
夏家店下层文化:
二、西北
1;寺洼文化
2;辛店文化
2.卡约文化(青海)、沙井文化(河西走廊
三、东南
吴城文化
湖熟文化
四、西南
蜀文化;巴文化:
第五章、秦汉考古
第一节、绪论
一,特点:
文化同一趋向;东西文化交流;铁器广泛应用;漆器的制作;具有商业性质的大都市的兴起;私有经济发展;小农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大量使用奴隶;
土地兼并导致庄园经济;黄、老之学兴起于汉初;儒学一统天下由此始;由神仙家而道教;佛教传入;宗法制进一步瓦解;丧葬习俗变化。

二、分期:
(一)、六期
1.秦(前246即始皇继位——前206即秦灭亡):秦统一战争和统一国家的建立。

2.西汉早期(高祖——武帝前期(元狩五年),前206——前118)
3.西汉中期(武帝后期——昭宣,前118——前49)
4.西汉晚期(元帝——王莽,前48——25):流民四起,奴婢泛滥,导致王莽托古改制,
5.东汉前期(光武——和,25——105):光武中兴,恢复西汉旧制。

6.东汉晚期(殇——献,106——220):外戚、宦官交替掌权。

第二节、秦汉城址
特点:城市转变期,政治、军事功能向商业功能演变。

一、都城
1.秦咸阳城:秦孝公12年,前350年迁都咸阳,此前都城为雍城。

2.西汉长安城。

先修宫殿,后修城墙。

高帝时修未央、长乐宫。

惠帝时修城墙。

武帝时于城西修建章宫、上林苑。

王莽修明堂、辟雍、九庙于城南,宫殿区占三分之二以上。

3.特点:
(1)、依地形,利用秦旧宫殿,并未严格按照礼制;
(2)、政治中心,缺乏商业意义,皇权的产物。

城中设施均为宫廷服务
3.东汉洛阳城。

西周初年设成周于此,东周时为都城。

东汉都城是在东
周都城基础上修建。

第三节、秦汉墓葬
一、秦汉帝陵
始皇陵:咸阳以东,今西安临潼,骊山以北,秦东陵的延续。

东陵还具有公墓的性质,而始皇陵突出以一代君主为中心。

修有高大封土,“丽山”一词原专指始皇陵,陵园被称为“丽山园”,四周有夯土城墙两层,南北长,内外城
四面有城门,内城北面两门,其余三面各一门,外城一面一门。

封土位于内城南半部,北部东北角又有一拐角形小城。

封土下据说有宫墙,也有说为隔水墙。

陵园南部有防水墙据说是防山水。

已发现50余个陪葬坑,有的规模大于兵马俑一号坑。

二、西汉帝陵。

九座帝陵位于渭河北咸阳塬上。

高祖长陵位于汉长安城正北方正中。

帝陵坐西朝东。

高~景,西汉帝陵制度形成。

高祖长陵,帝、后二陵埋藏于同一陵园,帝于西,后于东,帝墓东西长南北短,北侧设有陵邑,陪葬多为功臣,打破以血亲为纽带的陪葬制度,赐葬帝陵成为一种赏赐。

文帝霸陵,凿山为陵的崖墓埋葬方式,帝后陵分开,对后代帝陵影响很大,后陵仍依旧制。

景帝阳陵,帝、后陵均为正方形覆斗状结构,帝、后各有陵园,坐西朝东,以帝陵东司马到为中轴线,帝、后陵周围有壕沟环绕,形成主陵区,门阙形式为三出阙,为目前发现最早三出阙实迹,原为二重,最大一重为武帝时补建,三出阙制度应为武帝时确立,南侧发现大量夯土基址及罗经石,罗经石十字纹指四方,与磁向误差极小,所处为礼制性建筑,设陵庙,帝陵园内有81个陪葬坑,后陵园有30余个,呈放射状排列,南区丛葬坑发现11行24个兵马俑坑方向向东,内容较秦陵完整,规模小,只有人体三分之一大小,骑兵占据主要位置,西北方向有14行24个兵马俑坑,方向向北,大量陪葬坑位于主陵区外东司马道两侧,所葬不仅为当时之大臣,其家族墓地也于此,直至东汉时仍在使用。

三、东汉帝陵:分为两区:一在北邙山;一在龙门。

具体情况尚不清
楚。

四、诸侯王、列侯。

霍光以天子礼葬,“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
肠题凑各一具,樅木外藏椁十五具。

”东汉时:皇帝“金缕玉柙”,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银缕玉柙”,大贵人、长公主“铜缕玉柙”,取自《后汉书》。

四、中小型墓葬
1.形式:竖穴土坑墓、洞室墓流行。

2.随葬品:西汉早期首秦文化影响,钫、简形壶、陶及铜鼎、模型明器,亦长安为中心向周围辐射
3.装饰形式。

与小砖券墓同时出现壁画墓,多在陕西、山西、河南西部第四节各类遗物
一、金属器
1.铁器。

2.钢:1、渗碳钢,以熟铁为原料,反复锤打,提高含碳量。

2、脱碳钢,以生铁为原料,降低含碳量,淬火。

汉代以渗碳钢
为主。

3.铜器:不再大量生产和使用礼器。

秦兵马俑中有镀铬铜剑。

铜钱、铜镜大量生产。

铜镜成为汉代最主要的铜器西汉:1、云雷纹地蟠螭纹镜,战国出现。

战国流行带状桥型钮,汉代出现三弦纹钮。

西汉后期半球形为主流钮。

规矩镜在长时期内都是主流,又名“博局镜”因类于六博棋盘。

南方规矩镜较复杂。

东汉分三支:1、昭明镜;2、云雷纹镜;3、草叶纹变为蝙蝠纹
二、漆器。

三、陶瓷业。

釉陶,分两类:硬、软釉陶。

硬釉陶用高岭土,温度高,
1100~1200度。

软釉陶用粘土,温度低,700~800度。

硬釉陶出现于商周
时期,被称为“原始瓷器”,被认为原产于中国。

四、造纸术。

始于西汉,灞桥、扶风等地均有发现。

蔡伦改良造纸术。

五、金器。

不发达。

基本无器皿。

酎金:名为助祭,即让诸侯王献金。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城址。

一曹魏邺城。

在今河北临漳县,漳河东西横贯,划邺北、邺南两城。

二、洛阳城。

三、武昌城。

四、建业。

第二节、墓葬
一、帝王陵墓。

1.曹魏。

曹操葬于邺,曹丕、曹睿葬于洛阳。

不封不树,依山为陵。

尚无法确定具体方位。

2.西晋洛阳。

同于曹魏,流行薄葬。

也无法确定。

3.北魏。

平城和洛阳。

山西大同,文明太后冯氏永固陵,陵园南部有寺院。

洛阳,宣武帝景陵发掘,规模不大,只一墓室,一墓道,且
为土洞墓,非砖室墓。

4.北周武帝平陵,无封土,规模小。

5.南朝。

以南京为中心,大量墓葬,有一些可以确定身份,墓室有石坑、有土坑,依山为陵,在岩石上凿出,再构筑砖室墓。

大多为单室,
有甬道和较长墓道,墓室顶有券顶和穹隆顶。

大量砖雕,构图事先设
计好。

墓前有很长神道,旁立石兽、石柱、石碑,石碑大多已无法辨
认。

6.总述:南北各有特色,洞室和砖室为共同特色,北方穿土,南方依山。

规模远小于两汉帝陵。

神道建设格局为隋唐所继承。

夫妇合葬成
为普通习俗,受佛教影响,寺院、石窟、墓葬合一较常见。

7.黄河流域中小型墓葬
8.总述:多室向单室、砖室向土洞演变。

无天井或少天井向多天井演变。

壁画流行,主要流行于东部。

河西仍流行砖室墓,绘壁画,有单砖画,
也有组合画,砖雕建筑形式,传统保留较多。

流行仪仗俑。

第三节、边疆少数民族文化
辽宁:公孙氏——>
二、西北。

高车、柔然、吐谷浑、突厥等少数民族。

第四节、遗物
1.瓷器。

2.青铜器
第五节、佛教
中国早期佛教是从中亚而非印度传入。

克孜尔石窟,泥塑像,壁画,反映健陀罗风格。

北魏,大同云冈石窟,皇家修建。

龙门石窟,巩县(现名巩义市)石窟,皇家建造,丰满转向清瘦,服饰繁缛
第七章、隋唐五代考古
第一节、概述
一、分期:
1.隋~初唐,隋文帝至唐高宗。

继承南北朝文化、北周制度,吸收北齐文化、制度。

2.盛唐。

武则天~玄宗,顶峰。

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周边文化影响。

3.中晚唐。

肃宗~唐末。

党争,政治不稳定。

走向衰弱。

继承一些盛唐遗风。

4.唐末~五代。

进一步衰弱。

藩镇割据。

五代受隋唐文化。

二、特点:文化发达。

中外文化交流。

宗教文化。

物质文化,金、银、瓷器、
铜镜。

第二节、城址
1.长安。

隋设大兴城,宇文恺
...设计规划。

唐改名长安城。

太宗、高宗作了扩充和修建。

唐末被朱全忠拆毁。

影响周边国家。

宫城、皇城、外廓城。

宫城、皇城居于外廓城北部正中。

皇城无北城墙。

里坊制,大坊开四门,小坊开东西二门
2.洛阳。

规模仅小于长安,依自然地势建成,商业经济功能较长安更为显著,亦为宇文恺设计,隋炀帝修建。

唐高宗后历代皇帝常住。

有宫城、皇城,居于西北角地势较高之处,其东有含嘉仓,已发掘。

里坊位于宫城、皇城东、南。

文献记载有103里坊,平面近方形,有十字街道。

设西、北、南三市,南市最大,但被洛河冲毁。

宫城经过发掘,如应天门遗址,有左右双阙对称;武则天明堂遗址,圆形,居于工程正中,为主要宫殿;还有一些小型宫殿基址。

含嘉仓有仓城,有大量粮仓,尚存有大量粮食,地下为主要储存形势。

第三节、陵墓
一、帝王陵墓。

1.唐18陵。

4为封土墓,14为依山陵墓。

高祖献陵,封土四门各有一对石虎,南门又有一对石犀,一对华表,有南朝风格。

太宗昭陵,依
山为陵,修有园墙,南北发现司马门,南门内有献殿遗址,有下宫,
开创唐陵制度
睿宗桥陵始有变化,石人分文武,东文官,西武将
2.五代帝陵。

都有前后两个墓室,有的有三个墓室。

规模、气势远不及唐帝陵。

二、中小型墓葬。

两京地区多有发现。

三、随葬品组合与形式变化。

玻璃器时有发现。

陶俑,力士——天王俑,与佛教思想影响有关。

(一)、俑
1.隋——唐初。

2.盛唐。

4.唐末五代:
(三)、瓷器。

南青北白。

作为商品生产
第四节、各类遗物
一.金银器
二.铜镜
三.纺织品
四.玻璃器。

第五节、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
一、宗教。

佛教,密宗盛唐时传入中国,流行于中晚唐,后传入日本三、文物。

第八章、宋元考古
绪论:方向:
1、城址:都城,各种都城。

2.陵墓:巩义市北宋皇陵;禹县白沙宋墓;黄河流域家族墓葬;安徽合肥包拯家族墓葬;辽帝陵,庆陵;西夏王陵,银川市西。

2.寺院道观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唐代建筑
4.陶瓷器:尤以瓷器为代表。

第一节、宋元都城
一、北宋东京。

二、临安城。

因山水地貌而建,并不严格规划,与南宋国家贫弱有关。

三、辽上京。

四、辽中京城。

五、金上京。

六、金中都。

元上都元大都
第二节、墓葬
一,北宋帝陵。

二、辽陵。

三、西夏王陵。

第三节、瓷器
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

高峰。

商品。

对外出口主要商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