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调解联动工作讲话要点.doc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调解联动工作讲话要点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结合区实际,为制定好把握发展阶段新特征、符合时代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科学发展,全面纵深推进“两个新城”建设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发展历程中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面对百年不遇的凝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容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努力克服两个“百年不遇”的不利影响,克难攻坚,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在科学总结历届区委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区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了“1235”的发展思路和打造“产业高地、黄金商圈、双宜城市、绿色家园、首善之区”的发展目标,并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全面推进“两个新城”建设。

年,全区生产总值达65.5亿元(按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达32750元(约4960美元),年均增长9.5%;财政总收入完成9.89亿元,年均增长1.4%,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62亿元,年均增长8.4%。

全区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恢复到凝冻灾害以前水平。

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高新沙文园区、铝及铝加工基地成为引领工业经济集约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南湖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快速推进,云环西路、北路、污水处理厂等重要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一体化、城市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绕城高速、金苏大道的建成和北二环、市域快速铁路等项目的启动建设,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扎实开展“三创一办”活动,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

着力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十二五”时期更好更快发展,实现“赶超进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世界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步入恢复性增长阶段,一体化程度加深,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趋势。

这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外部压力和倒逼机制,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了全面部署,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关键是要在“加快”两个字上下功夫、见实效。

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明确支持以为中心的黔中经济区加快发展,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省直有关部门对市实行“松绑、让利、开绿灯、出政策”等系列举措,为我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合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据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人均生产总值将从4960美元实现翻番,进入向10000美元迈进的新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是经济结构变动比较快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既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积极调整结构实现成功跨越,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因调整不力导致经济停滞、社会动荡。

“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将“快”与“好”更好地统一,仍须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相对固化,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突破的难度较大;受土地供给、能源价格、资源保障、环境容量等要素约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空间日趋缩小,成本逐步上升,难度持续加大;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公共服务供求矛盾和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仍较突出;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进入高发期,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保发展、保稳定仍面临较大压力。

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攻坚期、“两个新城”建设的关键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的提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全区上下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所处的发展阶段性特征,牢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赶超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
极应对各种挑战,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切实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促进城市转型、产业转型、社会转型,使的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和西部区(县)前列。

(三)“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发展路径,围绕“1235”发展思路,大力弘扬“海纳百川、激情跨越”的城市精神,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两个新城”为主题,以三次产业提速增效为主攻方向,突出实施工业强区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产业高地、黄金商圈、双宜城市、绿色家园、首善之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到年全区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8%以上,突破130亿元,到2015年,年均增长20%,力争突破160亿元大关(按2009年价格计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到年,达到343亿元,力争增长40%,到“十二五”末,达到411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到年突破1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到年达到10.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确保年均增长23%以上,到年,突破300亿元,比年翻一番以上,力争年均增长30%以上,到年,达到500亿元。


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努力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突破,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基本完成经济发展转型、社会发展转轨、城市发展转变,力争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科技进步、环境保护、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让“十二五”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时期。

通过五年的努力,把建设成为全市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示范区,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全力打造“产业高地”
(1)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优先发展,优化发展”的要求,科学确立“一园一主业、一园一集群”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加大空间整合、产业整合和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增强专业化工业园区的集聚带动功能。

着力打造好以铝及铝加工、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数字内容五大产业为主导的专业化园区。

到“十二五”末,确保铝及铝加工基地基础设施全面建设完成。

强化对工业园区建设的统筹协调,指导好麦架、沙文和艳山红的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启动都拉工业园区建设,形成特色突出、产业聚集、投资多元的经济增长极。

充分发挥工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融资平台的主体作用,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模式,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实现园区经营性项目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

(2)全力服务高新区发展
全区上下必须牢固树立“服务高新兴、科学发展建新城”的发展理念,把服务高新沙文园区建设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任务,切实抓好落实。

要集聚全区优势资源,全力支持和服务高新沙文园区发展。

要以项目服务队为主体,扎实做好高新沙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征地、拆迁和安置工作,为项目顺利落地提供有力保障,实现高新、的“互生共赢”。

(3)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按照“腾笼换鸟、存量膨胀、增量聚生”的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以打造铝产业航母为目标,巩固强化与中铝企业共同推动铝及铝加工业发展的联动机制,支持中铝分公司电解铝扩能改造,大力发展以高性能铝合金、工业及民用铝型材、汽车、摩托车、轨道车辆零部件等为重点的铝精深加工。

“十二五”末,确保铝资源“锭变品”就地转化率达80%以上,力争铝及铝加工基地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初步形成上下游配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铝工业体系。

依托驻区国有大中型企业,以航空航天设备标准件、铁路轨道交通设施制造为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走零部件及整机集群发展道路。

积极引进和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大的特色品牌食品生产企业,形成知名品牌特色产业。

(4)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和制
高点的重大举措,着力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力争在新兴产业领域有突破性进展。

重点加强(国际)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努力把建成全省乃至西部新材料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重要基地。

有针对性地扶持改性复合材料、节能陶瓷材料、电子级磷酸等一批新材料生产企业发展壮大。

加强制药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生物制药的研发和生产,逐步发展化学合成药。

力争到年,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产品配套、竞争力强、优势明显,产值上5—10亿元的规模企业。

(5)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我区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支持复合改性聚合物、铝合金材料等国家级、省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建设。

以推进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创新、产业化为重点,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省计划和重点支持项目。

加强科技研发、科技应用能力建设,力争在铝及铝加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和生态农业等领域开发应用一批关键技术。

以新材料产业园、铝及铝加工基地和数字内容产业园为平台,切实助推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联合攻关,重点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产品、高端产品。

大力发展技术服务,逐步建立完善质量、标准、计量、认证等技术服务平台,提升参与各类标准制定和修订的主动权。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和支持重点企业创立品牌,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和集群品牌附加值。

三、实施三产富区战略,全力打造“黄金商圈”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坚持以建设工业和商贸服务业物流配送体系为重点,推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发展,完善城市物流配送功能。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扶持宝通工业物流园、西南家具物流园、国家物资储备物流基地等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大西南货运物流站等项目建设。

重点在贵遵路(210国道)、都拉川黔铁路沿线规划建设辐射全省和西南地区的生产资料物流集散中心,“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发展1—3家产值上5亿元物流企业。

(2)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大力推进休闲度假旅游、娱乐健身旅游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全力打造“创意乐园、生态驿站、南湖新街、红湖公寓、蓬莱仙界、靛山风景”六大旅游精品,精心设计旅游环线。

加快南湖公园、都溪林场、牛场云雾山等旅游景点和功能性载体建设,做强旅游经济。

着力打造西普陀寺佛教文化福地。

加快酒店、宾馆、特色餐饮、休闲农家乐等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星级酒店和宾馆,提升接待档次和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末,高星级酒店达10家以上。

大力挖掘温泉资源,努力把我区建成重要的都市休闲旅游胜地和集散地。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坚持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并重,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城市综合体、南湖商贸综合体、龙博置地广场、心美国际等商业中心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引进一批国内外名企名店,培育3—5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
企业集团。

整合市场资源,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布局,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着力在南湖新区、艳山红、大山洞、龚家寨、大坝等片区各打造一条特色商业街区。

以“数字内容产业园”为载体,强力推进动漫、网络游戏等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和老年服务业等,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四、实施环境立区战略,全力打造“双宜城市”
(1)坚持“工业集中化、城镇规模化、发展集约化、资源共享化、城乡一体化”的原则,以规划为龙头,围绕建设“两个新城”的战略定位,大力拓展城市空间,重点启动金苏大道和云环路两侧的规划建设,加快推动摆拢片区、下堰片区、大坝片区、黑石头片区和麦架河两岸开发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要求,在加快完善老城区、南湖新区功能配套的基础上,大力支持高新区沙文园区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初见成效。

加快中心城镇的规划建设,以加快老城区为中心,以麦架、沙文、都拉三个集镇为片区的“一中心三片区”组合城市群建设,完善城镇配套功能,到年,麦架、沙文融入中心城区,实行统一的城市化管理。

(2)围绕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建设,加快推进云环东路、云环中路、朝晖北路等城区路网建设,规划启动两条连接盐沙路和210国道的城市干道至牛场乡政府,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切实解决公共交通盲点。

配合完成市域快速铁路网、渝黔、沪昆、贵广、成贵高速
铁路、白修路、麦沙大道等建设,形成出入畅通、网络完备的区域路网新格局。

优化交通节点,注重城市地下和地上空间的利用,提高中心城区通行能力。

加强中心城区和中心集镇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雨污系统、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停车场、路灯节能改造及文体活动场馆等配套建设。

大力实施城市广告整治和城市亮丽工程,重点打造3条亮丽示范街道,提升城市品位。

到年,完成南湖新区、麦架工业园、云环路两侧基础设施配套,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至牛场集镇,中心城区低矮破旧住房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城镇化率达到83%以上。

(3)优化城区房地产供给结构,加快中、高档住宅小区、廉租房、公租房和流动人口居住小区等各种类型住房的开发建设,满足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

科学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工程,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特色城区。

不断扩大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到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9平方米。

按照打造“15分钟生活圈”的要求,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区的集聚能力。

(4)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要求,创新数字化管理模式,探索用改革的办法创新城市管理之路。

制定科学的管理标准,加强城管队伍建设,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明晰责任主体,强化属地管理,严格考核检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扎实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进程,启动运行城市管理数字化指挥调度中心,加快“数字”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推动城市管理力量向基层延伸,
创新城郊结合部村庄社区管理化模式,整体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5)坚持构建“天时地利人和”的创业城区,积极营造大度大气、开明开放的人文环境,形成“人人是创业的主体,人人是创业的环境”的创业理念。

营造公平公正、宽容宽松的政策环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业、有利于成事、有利于发展和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政策措施,完善创业扶持基金,降低准入门槛,遵循“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创业、政府促进创业”的就业方针,对初始创业和特殊创业群体,在资金上给予扶持。

营造提能提质、周到周全的服务环境,努力改进工作作风,转变管理职能,实行政务公开,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多提供信息、培训、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和便利服务。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绿色家园”
(1)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低碳型增长方式。

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积极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组合和社会循环消费,着力建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基地和园区。

大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倡导绿色消费,推行绿色采购,推广绿色建筑,鼓励绿色出行,普及绿色生活方式,率先建成低碳城区。

(2)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载体,以解决地表水、环
境空气、噪声、固体废物污染等为重点,全力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把我区建设成为环境质量优良、生活舒适便利的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和麦架河综合整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5%,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回收利用和城市垃圾分类处理。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进一步规范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入驻。

重点对现有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工业企业排放稳定达标。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重点对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进行有效治理。

(3)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以二环林带保护为重点,严禁乱砍乱伐,积极建设生态环保乡镇和生态环保园区,着力把牛场乡打造成国家级生态乡镇。

坚持自然改善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市场选择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促进自然生态恢复。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强采石场、矿山等迹地的环境治理和复垦。

以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绿色村寨、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

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全力打造“首善之区”
坚持以市场为引导,大力扶持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

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
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

国有企业要尽可能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安置富余人员。

适应劳动力供求结构的新变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科学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

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

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保标准。

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扎实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

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大力增加教育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
展。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教育的城乡和校际差距,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保障城乡居民受教育权利,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扎实抓好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区职校创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民办学校发展。

发展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教育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按照《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构建创新型人才高地,形成人才优势。

坚持各类人才队伍一起抓,造就一批开拓型企业家、创新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党政人才。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构筑人才引进平台,依托各功能区和大企业建立高层次人才工作站,多渠道引进高级技术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海外人才。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建立订单培育人才基地,不断提高人才队伍质量。

优化人才创新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政策,以培养和使用为重点,建立健全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机制。

建立人才培养奖励基金,加大优秀人才的奖励和使用力度,在全社会形成重才、爱才的良好氛围。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