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常见引文勘正与分析

合集下载

古文献校勘

古文献校勘

二、搜集其他校勘资料
1、类书引文
虞世南编撰的《北堂书钞》、欧阳询等编撰的《初学记》 唐白居易撰、宋孔传续的《白孔六帖》 王若钦、杨亿等编撰的《册府元龟》、王应麟编撰的《玉海 》
2、注解引文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 水经注》、李善《文选》注、《十三经注疏》等。 原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世说新语>刘注引书引 得》《<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尔雅>注疏引书引得》《 <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等 段书安编《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
(二)增删字不以符号在正文中表示。
二、定本附校勘记 优点:既有定本之简明,又不至于读者不知定本文字所从出; 既便于阅读,又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各本的面貌。 三、底本附校勘记 这是发表校勘成果的主要形式。其优点是存真。 阮元:‚刻书者,最患以臆见改古书。今重刻宋板,凡有明 知宋板之误字,亦不使轻改,但加圈于误字之旁。而别撰校勘 记,择其说附载于每卷之末。俾后之学者,不疑于古籍之不可 据,慎之至也。‛ 四、单行的校勘记 单行校勘记的出现,或由于底本繁重,或由于底本习见易 得,所以发表时就只摘录有校文的部分。如清卢文弨《群书拾 补》。
从而排疑纠误。
吏六四十 月‛ 未满九个月不许预告迁转 上下文均作‚九十个 上下文均作‚千斤百 目作‚至元五年‛ 目作‚至元六年‛
户十二十三 裏河千里百斤 里‛ 刑七十四 刑八二 犯奸放火,大德五年 犯奸休和理断大德六年 以上至一百贯八十七下
取受枉法,二十贯以上至三十贯七十七下,三十贯 据表‚三十‛均应作
(5)误断文句妄加而衍 《战国策·赵策》:
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
(6)不懂修辞妄加而衍 《史记·匈奴列传》: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 高帝于白登,„„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 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新闻史第二章

新闻史第二章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主要内容: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阐释基督教教义、伦理道德说教、科学 知识、各国概况。 出现了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宣传技巧: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4)《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形式: (4)《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历史意义: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这是中国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也是外国 人所办第一个以中国人为宣传对象的报刊。
为了盈利申报馆除了《申报》 为了盈利申报馆除了《申报》外,还经营 其他的出版事业。 (1)《瀛寰琐记》:1872年11月11日,我 瀛寰琐记》 1872年11月11日 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 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创刊,后 改名为《四溟琐记》 改名为《四溟琐记》、《寰宇琐记》。 寰宇琐记》 (2)《民报》: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 民报》 点符号的报纸,通俗性报纸。每逢星期二、 四、六出版,稍能识字的人就可看懂。 (3)创设申昌书局,以翻印旧书和出版新 著。
海上风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晚清上海妓 院“春色”。 春色”
《虚题实做》 虚题实做》
B、《字林沪报》: 字林沪报》 1882年 1882年4月2日,字林洋行出版。提议 出版《字林沪报》的是《字林西报》 出版《字林沪报》的是《字林西报》的主 笔巴尔福,他见馆中有全套的设备,置而 不用,以为可惜。 比起《上海新报》 比起《上海新报》,《字林沪报》做了 字林沪报》 一系列重要改变:
官场现形:《疯官可笑》 官场现形:《疯官可笑》
王某不知何许人,捐有候选通判,侨寓京 师宣武门外铁厂内。在部投供有年,选期 尚杳,欲加捐海防新班,又以阮囊羞涩, 有愿难偿。王自是朝思暮想,徒患疯狂。 一日,忽衣冠济楚,始作谒见上宪仪注, 自言自语,欢笑异常;继设公案作审判状, 并高唱京腔,声音洪亮。观者如堵,莫不 嗤之以鼻。后经家人再三劝慰,觅医调治, 不知尚能全与否。或曰此殆由念切功名所 致也,然观其举动,或者平日别有违心之 事,致召此疾,亦未可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 及其特点
主要特点:“中国化” 注意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习惯,从刊物 的外观、形式到文体、写作风格、内容都尽力 “中国化”。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及其 特点
——从形式上看,《察世俗》形式如中国古代线装书,和明清时 的京报相仿。 ——从内容上看,用基督教义附会儒学,用儒学著作中的语句表 述、介绍、解释基督教义。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写作上看,大量使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 的杂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米怜《张 远两友相论》。编辑方面,每期在卷首刊有本期目录。 没有新闻专栏,只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 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最早的广告《告贴》 ——重视读者反应,增强与读者互动。
主要特点:
——商业新闻唱主角 ,广告所占篇幅居多。 曾因报道太平军活动而销量激增 ——变革编排形式,从编辑业务的改进上来为中国读 者服务。 1868年2月起采用英国式的固定版面安排方法 开始采用新闻标题
第四节 外资中文商业报纸 与早期《申报》
第三节 广学会与《万国公报》
一、广学会
初名“同文书会”,1877年11月在上海成立,1892年改 称“广学会”,最初的英文名称是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在中国人当中广传基督教及一般 知识的会社),这是基督教在华最大的出版机构。 以推广西学为宗旨,并以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为主要是宣 传对象 出版报刊书籍是广学会的主要工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万国公报》 创办人是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清诗研究文献辨正十则--以清前期河南诗人为中心

清诗研究文献辨正十则--以清前期河南诗人为中心
100
在开展清代河南诗歌研究的过程中,有不少关于诗人生平和著述的基本问题需要厘清,同时也需对常 用清诗研究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进行必要的订补和辨正。笔者对此写有若干札记,本文即取其中十则厘为一 束,依照人物生年为序排列,主要以清前期河南诗人为中心。
一、彭而述的生卒年
彭而述,字子篯,号禹峰,邓州人。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进士,官山西阳曲知县,后丁母忧归。入清, 受举荐为两湖提学佥事,迁永州道参议,因永州陷落,被劾免官。后吏部尚书王永吉荐之于朝,命赴洪承畴 长沙军前,补衡州兵备道副使,历官广西参政、贵州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等。仕清期间,其驰骋滇黔,马上 建功,于清朝平定西南边陲颇有功绩。生平有大志,为人豪迈磊落,有《读史亭诗文集》传世。彭而述与王铎、 薛所蕴等交往密切,其诗风沉雄奇伟,是清初诗坛的著名诗人。
这些问题的厘清,也将有助于地域诗歌研究的开展。
关键词:清代诗歌;《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清人别集总目》;河南;辨正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21)04-0100-06
在清诗文献学的领域内,有几部著名作品,学术价值很高,沾溉后世学者极大。其中邓之诚先生所著 《清诗纪事初编》,是当代第一部专门的清诗研究著作,著录清初诗人六百二十二家,名下均附有详细小传对
考之与彭氏生活时代大略同时的文献,汪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钝翁前后类稿》卷三十五《彭公子篯传》之末详述彭而述子 嗣姓名云“:子六人:始起、始骞、始奋、始超、始抟、始凯。……始奋、始抟尤善诗文,有父风。”[ 21 ] 王士禛《居易 录》卷三十三有记载曰“:御史彭始抟仍为翰林检讨,检讨刘琰特改江宁知府,以其会试分校能守正故也。”[ 22 ] 雍正《河南通志》卷五十九彭始抟小传曰“:彭始抟,字直上,号方洲,邓州人,云南左布政使而述子。”[ 23 ] 以上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及其它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及其它

作者: 汪家熔
出版物刊名: 图书馆建设
页码: 76-78页
主题词: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基督教传教士 新教传教士 鸦片战争前 资本主义 南京条约马礼逊 甲午战后 广学会 出版物
摘要: <正> 不属于我国近代图书范围而又不能不谈的事有两件,一是报刊,一是西方传教士在华的出版活动。

后者从1815年马礼逊开始,一直到1950年广学会结束为止,百余年没有间断过,但以1842年——1895年在上海的世俗出版物为最重要。

南京条约签订以前在澳门、广州一带,是为早期,数量不大。

甲午战后我国的新式出版业日益发展,教会出版物的影响日益无足轻重,是为后期。

自鸦片战争前开始,与我们有文化接触的基督教传教士已不是明清之际来华的罗马派而是新教传教士了。

他们是为资本主义寻。

5.文献学之五第四章校勘注译

5.文献学之五第四章校勘注译

选择一个作为校勘基础的底本和其他资料互校, 然后连同底本和校勘记一并整理,为发表校勘 成果的主要形式。 其优点在能存真,并无改动正文,没有以意取 舍,而是详尽排列材料,然后加以判断,甚至 不加判断,只给读者鉴别。缺点是往往文字繁 多,对未加判断之文字读者有时莫衷一是。
单行校勘记和与注释混合之校勘记。

古籍标点通例

(1)引号(「」『』 、“ ”‘ ’):「」 相当于“ ”,『』相当于‘ ’。

(2)括号(( )、〔 〕、【 】):括号除 标明注释性语言外,也用于校改文字,圆括号 表删除内容,方括号(一般用〔 〕)表改正 或增补内容。现在也有不用括号,直接在正文 中改正或删补,然后将改正之处及依据写入校 勘记。
读书治学必须依据符合或接近原貌的书面材料,
方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否则只能“差之毫
厘,谬以千里。”
校勘的意义


古书流行于世,传抄、翻刻和印刷过程中都很 容易产生错误。所谓“书三写,鱼成鲁,虚成 虎”。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书,都是经过前人多次转 抄、翻刻或印刷的,其错误自然也就更多了。 校勘,就是要订正书籍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 误,恢复古书的原貌。

《史记· 孔子世家》: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 太守,蚤卒。

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死于公元前104年,而
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91年,孔安国怎么会在
巫蛊之祸时献书呢?由于这段材料的矛盾,使
得历代学者对《古文尚书》的真伪产生了怀疑,
直到清代,才有学者依据荀悦《汉纪》,发现
原来在《汉书》“孔安国”之下脱漏了一个

(3)书名号(《 》、﹏﹏):用《 》时,书 名、篇名间需用间隔号(· ),如《三国志· 蜀 书· 诸葛亮传》;用﹏﹏时,书名、篇名间只 需间开即可,不加间隔号。几个书名并列时, 用《 》顿号可省略;用﹏﹏以加顿号为宜。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一、创刊背景1812年8月,米怜受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前往中国协助马礼逊开展传教工作,是英国伦敦布道会继马礼逊之后派往中国的第二位传教士。

米怜抵达澳门后,因澳门属天主教势力范围,不允许新教传教士传教,澳葡当局限期米怜离开。

1813年7月20日,米怜离开澳门,偷抵至广州,因属非法居留中国,无法展开传教活动,于次年初辗转至南洋。

同年9月期间米怜曾一度返回广州,试图在广州或澳门建立传教据点。

但是两地的传教环境仍旧没有改变,传教工作毫无希望。

米怜最终决定把传教重点放在比较支持新教传教事业的南洋,开始以马六甲为中心,向南洋华人传播福音。

按照先前与马礼逊共同商定出版一份中文刊物以便传教的计划,米怜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二、报刊基本信息名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创刊时间:1815年8月5日停刊时间:1821年12月创办人:威廉·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创办地点:马六甲主编:威廉·米怜、梁发(助手)出版周期:每月发行量:初期每月印500册,3年后增至1000册,最高发行量达2000册。

发行总量:至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售价:非卖品发行地点:主要在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散发,每逢广东省县府乡试时被运回国内与宗教书籍一起分送。

性质:宗教期刊规格:每期5页,每面8行,每行20字,木刻竹纸印,全年合订一卷,还印有全面目录、序文和封面,便于读者保存。

封面正中标报名,左下角署有“博爱者纂”(“博爱者”是米怜的笔名)。

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如同中国的线装书。

三、宗旨及主要内容《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属于宗教性质,该刊的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米怜语)。

从内容上看,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占全刊的绝大部分,其次是宣传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世界各国情况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四、办报理念“读者第一”的办报理念:通过《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所能看见的《序》《释疑篇》《告帖》《月食》等文字,不难看出刊物“读者第一”的办报理念,无论从刊物的内容编排上,还是从出版形式上,编者为读者服务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一、创刊背景1812年8月,米怜受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前往中国协助马礼逊开展传教工作,是英国伦敦布道会继马礼逊之后派往中国的第二位传教士。

米怜抵达澳门后,因澳门属天主教势力范围,不允许新教传教士传教,澳葡当局限期米怜离开。

1813年7月20日,米怜离开澳门,偷抵至广州,因属非法居留中国,无法展开传教活动,于次年初辗转至南洋。

同年9月期间米怜曾一度返回广州,试图在广州或澳门建立传教据点。

但是两地的传教环境仍旧没有改变,传教工作毫无希望。

米怜最终决定把传教重点放在比较支持新教传教事业的南洋,开始以马六甲为中心,向南洋华人传播福音。

按照先前与马礼逊共同商定出版一份中文刊物以便传教的计划,米怜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二、报刊基本信息名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创刊时间:1815年8月5日停刊时间:1821年12月创办人:威廉·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创办地点:马六甲主编:威廉·米怜、梁发(助手)出版周期:每月发行量:初期每月印500册,3年后增至1000册,最高发行量达2000册。

发行总量:至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售价:非卖品发行地点:主要在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散发,每逢广东省县府乡试时被运回国内与宗教书籍一起分送。

性质:宗教期刊规格:每期5页,每面8行,每行20字,木刻竹纸印,全年合订一卷,还印有全面目录、序文和封面,便于读者保存。

封面正中标报名,左下角署有“博爱者纂”(“博爱者”是米怜的笔名)。

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如同中国的线装书。

三、宗旨及主要内容《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属于宗教性质,该刊的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米怜语)。

从内容上看,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占全刊的绝大部分,其次是宣传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世界各国情况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四、办报理念“读者第一”的办报理念:通过《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所能看见的《序》《释疑篇》《告帖》《月食》等文字,不难看出刊物“读者第一”的办报理念,无论从刊物的内容编排上,还是从出版形式上,编者为读者服务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早期期刊的回顾与启示

中国早期期刊的回顾与启示

中国早期期刊的回顾与启示张光威,文凤英,周立君(海洋地质杂志社,青岛266071)摘要:基于了解中国早期期刊(1815-1930年)的发展历史,通过回顾和分析那些有影响的期刊,总结出中国早期期刊发展的6点特征,以期对现代办刊人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国早期期刊;回顾;分析;启示中图分类号:G311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作为中国近代第1份中文期刊的问世,揭开了中国期刊史发展的序幕。

“温故而知新”,虽然中国期刊的出现比西方晚100多年,中国早期期刊办刊人的办刊理念、发展的脉络还是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的,也许对现今办好期刊能有所启示。

在此,按时序,即1815-1930年,对有影响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的期刊[1]作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得出几点启示与同人们商榷。

1回顾《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月刊)主编:马礼逊(英国传教士)1815-1821年历时6年创刊地:马六甲由于当时中国的闭关政策,使1807年抵达广州、受伦敦教会派遣、取得美国政府和教会的支持、肩负敲开中国大门重任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先后在广州和澳门被禁止居住,不得已碾转到马来西亚港口城市马六甲,创办了该神学刊物[2],虽对中国的影响不大,但意义在于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发展序幕。

《时务报》(旬刊)主编:梁启超1896-1898年历时2年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的喉舌和重要的舆论阵地,随戊戌变法的失败,刊物停刊,梁启超逃往日本。

《东方杂志》(月刊)胡愈之曾任主编1904-1948年历时45年(曾三度停刊、四度迁徙)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既刊载时事、政治性文章,也发表一些介绍国外科学研究的论文。

1928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评论该杂志时说:这派杂志,大都毫无主张,毫无选择,只要是稿子就登。

”并说:“这种毫无主张,毫生影响,也不能尽一点灌输新知识的责任。

”《民报》(月刊)主编:孙中山1905-1910年历时5年创刊于东京孙中山在该报发表了一些重要文章,宣传了自己的政治纲领,即“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新闻大学(2003.秋)27也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之性质术周逸《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以下简称《东西洋考》)以其独特的历史形象和文化特征,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引起诸多学者的注意,并对其性质做了如下的认定:“(在《东西洋考》中)宗教的内容已经退居次位,解释教义的专文没有了,阐发基督教义已不是刊物的基本要务。

”[2]这是方汉奇先生所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的观点。

黄时鉴先生在《东西洋考》的影印本序言中说:“与米怜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察世俗》)相比,宗教已经不是《东西洋考》的基本内容。

如果说《察世俗》是一种宗教刊物,那么《东西洋考》就是一种由牧师编纂的世俗刊物。

”[3]卓南生先生更为直接地认为:“《东西洋考》已经不以‘神理’为中心主题,而把内容扩大到了当时欧美商人最关心的鸦片问题与贸易问题上。

这反映了该刊已不再是单纯的宗教定期出版物了。

”[4】很明显,这些学者大致有一共同的意见:即《东西洋考》是非宗教性的,而且与在它之前的《察世俗》有根本的区别。

这种结论就一般而言,似无大错,但若结合《东西洋考》的具体出版过程,又略显得粗疏和绝对。

依我之见,关于《东西洋考》一刊的性质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在前期它依然是一份宗教刊物,到了一八三七年复刊前后才逐渐变为世俗化、政治化的刊物。

判定一个刊物的性质,内容当是主要的依据。

《东西洋考》的内容主要分为言论、历史和新闻。

先看言论,它包括“论、煞语、书和叙话”。

据统计,乙未年六月刊之前的上述言论共十九篇,其中宣扬上帝的题材十三篇,约占70%。

就其主旨看,主要是关于生命、人心、钱财、赌博等等关乎善恶因果的问题。

如癸巳年十一月刊中说赌博会“激神天之怒”以致“祸灾降恁般人”[5】;乙未年六月刊论生死,讲到“我进世,上帝眷顾,以性、以命、以气、以魂赐我,皆蒙上帝之恩德”[6]等。

其余六篇则涉及科学技术和文化生活。

黄时鉴先生的看法是:“除了个别篇章,这些‘论’文都贯穿了‘鼎兴正道,黜斥异端’的精神。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原刊1815年8月5日第一期)无中生有者,乃神也。

神乃一,自然而然。

当始神创造天地人万物,此乃根本之道理。

神至大至尊,生养我们世人,故此善人无非敬畏神。

但世上论神,多说错了,学者不可不察。

自神在天上,而显著其荣,所以用一个天字指着神亦有之。

既然万处万人,皆由神而原被造化,自然学者不可止察一所地之方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人,方可比较辨明是非真假矣。

一种人全是,抑一种人全非,未之有也。

似乎一所地方,未曾有各物皆顶好的,那处地方皆至臭的。

论人论理,亦是一般。

这处有人好歹智愚,那处亦然。

所以要进学者,不可不察万有,后辩明其是非也矣。

总无未察而能审明之理,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道,致可能分是非善恶也。

看书者之中,有各种人,上中下三品,老少愚达智昏皆有,随人之能晓,随教之以道,故察世俗书,必载道理各等也。

神理人道国俗天文地理偶遇,都必有些,随道之重遂传之,最大是神理,其次人道,又次国俗,是三样多讲,其余随时顺讲。

但人最悦彩色云,书所讲道理,要如彩云一般,方使众位亦悦读也。

富贵者之得闲多,而志若于道,无事则平日可以多读书。

乃富贵之人不多,贫穷与工作者多,而得闲少,志难于道,但读不得多书,一次不过读数条。

因此察世俗之每篇必不可长也,必不可难明白。

盖甚奥之书,不能有多用处,因能明甚奥理者少故也。

容易读之书者,若传正道,则世间多有用处。

浅识者可以明白,愚者可以成得智,恶者可以改就善,善者可以进诸德,皆可也。

成人的德,并非一日的事,乃日渐至极,太阳一出,未照普地,随升随照,成人德就如是也。

又善书乃成德之好方法也。

此书乃每月初日传数篇的。

人若是读了后,可以将每篇存留在家中,而俟一年尽了之日,把所传的凑成一卷,不致失书道理,方可流传下以益后人也。

附录:(告帖)凡属呷地各方之唐人,愿读察世俗之书者请每月初一二三等日,打发人来到弟之寓所受之。

若在葫芦、槟榔、安南、暹罗、咖留吧、廖里龙牙、丁几宜、单丹、万丹等处各地之唐人,有愿看此书者,请于船到呷地之时,或寄信与弟知道,或请船上的朋友来弟寓所自取,弟即均为奉收也。

中国新闻史,关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中国新闻史,关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读书笔记:1、外国传教士为何在东南亚办中文报刊?首先是出于传教目的。

但是由于隐患重重的对外关系和贸易体制;基督教对华拓教活动的阻碍,想要在中国传教,执行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仅仅依靠出版物或者布道会的其他活动来进行传教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一定要有报刊。

其次,为什么选择马六甲等东南亚地区办报,主要原因是传教士们希望能在某个欧洲新教国家管辖而又距离中国不太远的地方,辟设一个在客观条件上允许他们较能展开活动且能奏效的根据地。

因此不仅实际掌控在欧洲列强手中,而且拥有众多亚裔,有健康与学习语言的环境;莱佛士主张重视殖民地的文化政策与宗教政策,米怜宣传基督教,教化侨居当地华侨的意图相一致,语言系统丰富有利于传教的东南亚成为了传教士的首选。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办报宗旨有何异同?相同之处在于两份报纸都是传教士所创办,其基本宗旨在于“文字播道”,讲述科学、文化知识。

其不同之处在于《察》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主要任务,其次以把一般知识的普及与宗教、道德的推广活动相结合,包括传播足以促使人们反思及激发其觉悟的公众事物的时事为次要目的。

《东》旨在维护广州与澳门的外国人利益的月刊,就是要促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及基本信条,与其高傲和排外的观念相抗衡。

说服中国人,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

为宣传西方文化,改变中国人对西方人的形象, 维护西方在华利益。

3、尝试辩证分析19世纪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首先,作为传教活动的副产物,英国传教士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定期出版物”的概念。

这对于19世纪5O年代以后中文报纸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察》是出自传教和宣传西方文明的目的,为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西洋观而办的,并且没有多少时效性,姑且算作定期发行的(宗教)小册子,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提供了近代报纸的样本。

《东》看似是在传播知识,实际上是在无时无刻的侵蚀着中国人的思想,不仅国家有强弱,人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别,使报刊成为了殖民侵略的侍女,但是也是促使中国人早日出资自办近代化中文报刊的催化剂。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2)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
(3)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
(4)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5)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2、媒体的社会责任
(1)“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
(2)“社会责任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
(3)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及要求
(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三为”方针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2)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
(3)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
(2)中国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
(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
2、新闻学的概念、内容及地位
(1)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2)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新闻
1、新闻的起源与本源
2、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12、通讯社出现的历史背景
13、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
14、“三社四边”协定
15、《新莱茵报》创办经过和内容特色
16、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报刊思想
17、斯克里普斯报团
18、《纽约时报》
19、普利策、赫斯特与“黄色新闻”
20、“扒粪”运动
21、《真理报》
(2)新闻标题的特点
(3)新闻标题的类型
8、新闻稿的配置
9、版面和图片编辑
10、专刊与副刊编辑
11、广播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
12、电视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

略述《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主要内容

略述《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主要内容

略述《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主要内容[摘要]《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在近代中国领土创办、发行的第一份中文期刊,在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报刊发展史、新闻传播史上有开创之功,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拟结合相关资料,略述《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关键词]《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主要内容《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主编,1833年8月在广州创办的一份中文期刊,它是在中国本土创刊发行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期间在1834年、1835年中断,1837年2月迁至新加坡复刊,改由中国益智会主办,由郭士立、马儒翰、麦都思等主编。

自1833年8月1日第一期至1838年9月最后一期,共发行39期(包括重复的6期,实为33期),黄时鉴先生据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于1997年6月由中华书局将其影印出版,为研究者提供了史料平台。

通过这39期《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及黄时鉴先生的序,我们对其主要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内容十分丰富,栏目众多,似有百科全书的感觉,与西方传教士先前在中国领土之外的地方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天下新闻》等三种中文期刊相比,“宗教内容已退居次位,解释教义的专文没有了,阐发基督教义已不是刊物的基本要务”,内容偏向明显的时俗性,并且涉及广泛,主要有宗教、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新闻等内容。

一、宗教方面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宗教性质的内容已经退居到次要的地位,并且以隐性的形态出现,没有专章的论述,只是和其他的内容掺杂在一起,分布在论语内容、序、论、煞语之中,通常宣扬上帝博爱、爱人、天下同一、诸国一家、夏夷同源,其目的无非是要求中国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早日打开市场门户。

二、历史、地理方面《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对历史、地理内容十分重视,并设有专栏,其中历史方面比较有特色的《东西史记和合》栏目,共有11次,以中国固有的“和合”价值观念为指导,以中西方历史相并列相比较的编排方法,将起于盘古开天地止于明朝灭亡的中国史和起于上帝造天地止于英吉利那耳曼王朝的西史,以上栏记东史、以下栏记西史的形式刊登出来。

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之特点

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之特点

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之特点由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等人编纂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以下简称《东西洋考》),是中国境内最早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期刊,在中国的报刊史、新闻史和出版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就目前而言,学者较多侧重于对《东西洋考》背景、出版概况、编辑方法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以期确定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之重要地位。

笔者拟以《东西洋考》刊物本身为基础,全面系统分析其特点,且在此基础上对其性质与地位略作评论,以期对《东西洋考》的深化研究有所裨益。

一、广泛传播西学知识作为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近代期刊,《东西洋考》虽然是由传教士编纂,其内容十分丰富庞杂,涉及历史、地理、天文、新闻、科技、商贸、文学等诸多领域,但总体而言,其内容仍以介绍传播西学为主。

现就其主要所涉及的西学知识略作介绍。

1、历史知识。

“历史”是《东西洋考》中非常重要的栏目,是除了序、论之外,作为每期的首栏进行刊发,由此可见“历史”栏目的重要性。

作者分11次刊登了“东西史记和合”,东史是中国史,西史是其古代史与英国王朝史。

东史起自盘古分天地,止于明亡;西史起自上帝造天地,止于英吉利哪耳慢朝。

这一栏目分上下两栏,上栏叙中国史,下栏叙西方历史。

在时间进程上,西方历史与中国历史的年代大体相当。

为避免引起中国人的反感,作者又刻意将中国历史放在上栏。

《东西洋考》还刊载有人物传记,目的是“使人敬仰各国之圣贤者”。

例如,丁酉年八月(1837年9月)发表史论《霸王》;丁酉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1837年11月至1838年1月)三期,又连续刊登了《谱姓:拿破戾翁》一文,这是最早用中文编写的拿破仑传记。

戊戌年正月号上,还发表了《华盛顿言行撮略》,这也是中文最早的华盛顿传记。

黄时鉴先生认为,“这两位外国英雄的消息,至少是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以《东西洋考》为发端,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

2、地理及天文知识。

简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

简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

简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近代的一份著名新闻杂志,创办
于1872年,由租界商务印书馆发行。

以下是该杂志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
1.办报经过:《察世俗》由罗振玉等人创办,最初以社论和
通讯的形式刊载。

后来,为了扩大读者群体,增加文章和
新闻的内容,逐渐形成了杂志的形式。

为了报纸的传播,
租界商务印书馆设立了分行和代理,进一步扩大了发行范
围。

2.宗旨:《察世俗》的宗旨是非党派、开明自由、察觉世事。

它力图通过宽泛的新闻报道、评论和专题文章,向读者传
达国内外的时政、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扩大
读者的知识面和了解,提供知识和见解的交流平台。

3.特点:《察世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o宽泛的报道范围:杂志涵盖了政治、文化、教育、农业、商业、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新闻和文章,
提供了全面多样的信息。

o多元化的内容形式:杂志的内容不仅包括新闻报道和评论,还包括小说、诗歌、散文、书评、考古学、
历史学等各种文类,使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世
界。

o正面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杂志倡导民主思想、人权
观念、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发展,反对封建主义和压
迫。

它致力于启发读者思考、关注社会问题并争取
社会改革。

o开放平等的言论环境:杂志为知识分子提供了自由的发言空间,鼓励积极的社会讨论和反思。

通过以上特点,《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中国近代新闻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前进思潮和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广告传媒)各校新闻传播历年考点

(广告传媒)各校新闻传播历年考点

新闻手段(郑大1995;郑大1997;人大1997)? 新闻自由(暨大1990;人大1995)? 新闻体制(暨大1990)? 新闻传播内容的中介性指导原则(华中理工1993)? 新闻事业(华中理工1993;社科院1993,新闻史与新闻理论)? 党性、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华中理工1993)? 报纸(南师大1998,新闻理论与新闻史;社科院1993,新闻史与新闻理论) ? 软新闻(南师大1998,新闻理论与新闻史)? 新闻真实性(暨大1991,新闻学基础)? 新闻本源(暨大1991,新闻学基础)? 广告(暨大1991,新闻学基础;华中理工1995,新闻史论)? 接近性(华中理工1995,新闻史论)? 客观性(华中理工1995,新闻史论)? 社会责任论(华中理工1995,新闻史论)? 时效性(华中理工1995,新闻史论)? 新闻政策(华中理工1995,新闻史论)? 电视节目主持人(华中理工1995,新闻史论)? 新闻批评中的“开、好、管”方针(复旦1996)? 新闻选择(复旦1996)? 合理想象(复旦1996;华中理工1994)?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人大2000)? “报刊的有机运动”(人大1998)? “媒介即信息”(人大1998)? 媒介(浙大2000)? 符号(浙大2000)? 讯息(浙大2000)? 新闻编辑部(浙大2000)? 新闻事业(浙大1999)? “大众化报纸”(浙大1999)? 热媒介(南大2001)? 新闻传播媒介(人大2001)? 新闻(清华1997)? 新闻事实(清华1997)? 新闻的时效性(清华1997)? 新闻传播(清华1997;吉大2000)? 作者的新闻观(吉大2000)? 传播(吉大2000;人大1998)? 新闻价值(吉大2000;暨大1990;暨大1994;华中理工1996;郑大1995) ? “硬新闻”与“软新闻”(人大1999)?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人大1999)? 通讯社(社科院1993,新闻史与新闻理论;复旦1995)?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社科院1993,新闻史与新闻理论)? 新闻公开性(社科院1993,新闻史与新闻理论)? 新闻机构的组织形式(社科院1993,新闻史与新闻理论)? 可读性(暨大1994)? 大众传播(暨大1994)? 新闻欲(人大1998)? N级传播(人大1998)? 宣传(复旦1995)? 政党报纸(复旦1995)? 新闻信息传播的三种类型(三个层次)(复旦1995)? 我国党报工作的基本原则(复旦1995)? 大众传播媒介(人大1995)? 邸报(北广1990)? 新华通讯社(北广1990)?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北广1990)? Radio Beijing(北广1990)? 北京电视台(北广1990)? 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复旦1993)? 客观主义、客观报道(复旦1993)? 新闻体制(复旦1997)?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复旦1992,新闻学基础;复旦1997)? 新闻道德(华中理工1996;复旦1992,新闻学基础)? 新闻敏感(华中理工1996;复旦1992,新闻学基础;人大1992)? 显著性(华中理工1994)? 宣传性现象(华中理工1994)? 有偿新闻(苏大2000)? 版面语言(苏大2000)? “集体的组织者”(人大1995)? 客观报道(人大1995;清华1997)? 把关人(人大1997)? “新闻、旧闻、不闻”(人大1997)? 政治家办报(人大1997)? 选择性理解(社科院2000)? 新闻与宣传(社科院2000)? 精确新闻(社科院2000)? 新闻的客观性(人大1992)? 新闻政策(人大1992)? 广播(人大1992)? 电子现场创作(人大1992)? 录音报道(人大1992)? 节目主持人(人大1992)? 新闻解说(人大1992)? 新闻的意识形态性质(清华1997)? 新闻的整体真实(清华1997)试题分析【考点】新闻自由、新闻体制、新闻手段、新闻特性、我国的办报传统和指导方针、广告、代表性大众传媒、新闻事业。

整理

整理

1、中文报刊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简称《察世俗》):①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1821)年于南洋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主编米怜、梁发(中国人);②内容:a: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b: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

③特点:a: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等形式以适应中国读者;b:写作文体丰富多彩,刊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①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②内容:a: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b: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

③特点:a: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首创“编者按”;b: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

(3)、《万国公报》:①传教士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报刊。

②其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由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

③《教会新报》创刊时为宗教性报刊,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实际上演变成为以时事报道和评述为主的综合性刊物,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

④内容有三方面:a:为帝国主义侵略辩护,鼓吹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b:大力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c:其目的是将中国完全置于西方控制之下。

(另一教会报刊1853年创办于香港的《遐迩其珍》首次运用插图,首辟广告专版。

)(4)、《申报》:①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标志着外人在华办报进入高潮。

②1872年于上海由英上美查等合资创办,以盈利为目的,其特点是由中国人担任主笔以吸引读者;采用廉价纸张,降低成本,赢得市场。

③内容上涵盖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基本成熟:a:中言论且新闻量多面广,注重时效性,看法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条由报社记者所发的电讯(新闻专电);b:主义刊载文艺作品和广告,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瀛寰琐记》;c:第一个刊登新闻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文 献 校 对 差错 以及 臆 测 文 献 原 意错 误 等 。
关 键 词 : 刊 史 ; 献 引 用 ; 引 差错 ; 错 因素 ; 察世 俗 每 月统 记 传 》 期 文 转 致 《 中 图分 类号 : 2 9 1 G 3.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9 90 (0 6 O —0 3 - 0 1O — 1 7 2 0 )4 12 5
年后增 至 10 0份 , 0 由于 刊物 为赠 送 方式 发行 , 内 国 所见 很有 限 , 之 年代 久 远 , 已无 法 看 到原 刊 样 。 加 现
欧美 日本 等 国考察 期 间 , 际查 阅 了大 英博 物 馆有 实
关《 国报学史 》 书 时涉及 西 方传教 士创 办的报刊 中 成
中当时 “ 有若 干 种 只存 其 名 而 未 见 其 书”。的刊物 , [
在其 撰 文“ 英京 读 书 记” 中转 录 了包 括 《 世 俗 每月 察 统记 传 》 等刊 的创 刊序 言 。此 文首 次 在 戈公 振先 生 编译 著作《 闻学撮 要 ) 9 9年再版本 ( 版于 1 2 新 ) 2 1 初 95
年 2月 ) 以“ 录” 中 附 面世 , 国人 有 幸 得 以 看 到《 世 察
有关《 察世 俗 每 月统 记 传 》 的记 载 当 以 戈 公 振 先 生
12 9 7年出版 的《 中国报学 史 》 最早 , 了解 该刊 却 为 但 多是从 该 书 1 5 9 5年 再 版 时增 补 记 载 的 刊 物序 言 开 始 的 。然 而 , 由于其记 载存 在一 些差 错 , 致后 来研 导 究者在 资料 引用 中多有 讹误 , 清其讹 误 , 澄 还原作 以
维普资讯
第 4期
杨 勇 :察 世 俗 每 月 统 记传 ・序 》 见 引 文 勘 正与 分 析 《 常
13 3
目。此外 , 根据 戈宝 权先 生所 说 , 戈公振 先生 在大英 博 物馆查 阅传教 士 创 办 的 刊物 时虽 拍 有 外 刊 照 片 , 但 关于《 世 俗每月 统记传 ・序 》 察 的记载 却是 依据 当 时 记录转抄 出版 的 。戈宝权 先 生后 来 回忆说 戈公振 先 生查 阅文 献时 : 由 于 当时 照 相 术 还 不 很发 达 , “ 更 没有 今天 的影 印设 备 , 曾将 这 些 报 刊 摄 ( 玻璃 他 了) 底片, 并记 录在笔 记 中 。L 1 5 ”2 9 5年 版《 国报 学 史 》 ] 中 中仅见“ 京读 书记 ” 英 文字 , 未见及 照 片 , 却 即使在后 来 恢复原 版 图片的 2 0 0 3年 版《 中国 报 学史 》 中也 只 见 到部分 “ ( 1页影 印照 片 , 序” 仅 刊期 并 非创 刊号 而
Vo . No 4 16 . J 1 2 0 u. 0 6
察 世 俗 每 月统 记传 ・ 序 常 见 引 文 勘 正 与 分 析
杨 勇
( 南大学 学报编辑部 , 江 江苏 无 锡 2 4 2 ) 1 1 2
摘 要 : 讨 论 了记 栽 《 世 俗 每 月统 记 传 》 言 出版 概 况 的基 础 上 , 影 印 资 料 为 依 据 , 正 了《 - 在 察 序 以 订 q 国报 学 史 》 ( 95年 版 ) 其他 常 见 引 述 文 献 记 栽 的错 误 。分 析 表 明 , 成 差 错 的 主 要 因素 为 原 始 资料 在 转 录过 程 中致 错 和 转 15 及 造
维普资讯
第 6卷 第 4 期 2 0 年 7 月 06
西 北 农 林 科 技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o rh s 8F Unv riy S ca ce c dto ) o r a fNo t wetA L iest ( o il in e E i n S i
海 商务 印书馆 初 版 。嗣后 , 作者 于 1 2  ̄ 12 9 7 9 9年赴
人 为读者 对象创 刊最早 的近代 中文 报刊 。它 的 出版 开 现代 中文报刊 之 先河 , 我 国报 刊 业 的 发展 起 到 对
了重要影 响 。《 世俗 每月 统记 传 》 察 出版 于距离 中国 大 陆较近 的境外 马六 甲 , 印数较少 , 刊 时 5 0册 , 创 0 3
本来 面 目是 完全 必要 的 。
俗每 月统 记传 》 言全 文 , 由此 了解 到该刊 的办刊 序 并 宗 旨和 出版等 情况 。15 三联 书店 重 印《 9 5年 中国报
学史 ) 9 7年“ 务 版 ” , 将 “ 京 读 书 记 ” )2 1 商 时 也 英 一文
首 次移人 该书 中 , 以“ 录” 仍 附 形式 出版 , 且对 原文 中 “ 字误 及 年代 ” 误处 做 了订 正 。 错
收 稿 日期 :0 50 -9 20 -90 基 金 项 目 : 国 高等 学 校 自然 科 学 学 报 研 究 会 资 助 课 题 中
言 。“ 良” 的序 言 ,但
是对于史料研究者而言, 却不利于了解原文本来面
作者简介 : 杨
勇(9 6 )男 , 15 一 , 陕西扶风人 , 江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 , 主要从 事编辑史 、 编辑学 等方面研究 。


察世 俗 每 月 统 记 传 ・序 》 与 《 中国 报 学 史 》
“ 英京读 书 记” 中转 录 的《 世 俗每 月 统 记传 ・ 察 序 》 非原 文形 式 , 并 而是 经过重 新 断句和标 点 了的序
《 世俗 每月 统记传 》 言 的最早 记载 虽多见 于 察 序 15 由三联 书店 出版 的戈公 振 先 生 的《 国报 学 95年 中
《 察世 俗每 月统 记传 》 C ieeMo tl g — ( hn s n hyMa a
z e 1 1  ̄ 1 2 ) 报 刊界 公 认 的 由外 国人 以 中 国 i ,8 5 8 1 是 n
史 》 ]但 实 际上 该 书 成 书 于 1 2 [, 1 9 6年 , 9 7年 由上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