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张明明
随着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地区经济已呈现明显落后的态势。皖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与安徽省较为缓慢,GDP总量仅占安徽省的30%。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然而,皖北地区的区域优势比较明显,这将有利于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皖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现代物流业,打破行政区的限制,建立区域中心城市,促进皖江地区协调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安徽省经济的跨越发展,实现中部崛起。
一、皖北地区概况
(一)皖北地区地理概况
皖北地区为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地区,共有淮北、淮南、阜阳、亳州、宿州、蚌埠等共23个县市,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9%;总人口284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1%。
(二)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呈现相对发展滞后
1、从发展速度看,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慢于全省。近年来,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皖江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与之对应的皖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08年人口30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2009年,皖江城市带实现生产总值超过6600亿元,占全省比重65.7%,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2010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70%。皖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
2、从经济效益看,皖北地区综合经济效益和居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一,财政收入相对水平下降。近年来,皖北地区财政收入年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
29.6%下降到2010年的24.1%。其二,企业效益水平不高。皖北地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除蚌埠市(133.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7.88)外,其他城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都在100以下。其三,城乡居民收入较少。皖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3、从经济投入看,皖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大。虽然,皖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入有所增加,但相对于皖北地区亟待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升的产业结构层次,亟待增强的发展后劲,以及亟待尽快缩小发展差距的客观需要,其投资力度不够、能力不强、规模偏小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
以上情况表明,当前皖北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经济发展呈现相对滞后。
二、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势分析
(一)制约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多方面原因,皖北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基础薄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1、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一是农业结构低级化。种植业仍占主体,如宿州市2010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较低,多数农产品是原形出售或经过初加工出售,深加工、精加工的比例很小。二是工业结构传统化。资源性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偏高,而科技含量较高的增加值比重偏低。“药切成片,粮磨成面”、“挖煤卖煤,发电卖电”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三是第三产业结构初级化。以宿州为例,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中仅批零贸易餐饮业就占到26.6%,而为生产和科技服务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偏小。
2、内在经济活力不足。皖北地区出创业氛围不浓,发展动力不强,内在活力不足,集中表现在反映人民群众创业总体水平的非公
经济发展滞后。从2008年全省各市非公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位次来看,阜阳、宿州、亳州分裂9、13、14名,处于全省中末游水平。
3、生产要素制约明显。一是资金缺乏。皖北地区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本地资金被大量抽走,资金向优势地区和行业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2010年一季度全省新增贷款中,八成以上都投向皖江城市带。二是土地、人才缺乏。随着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土地闸门关紧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皖北发展面临土地、劳力趋紧的挑战。三是水资源短缺。全国水资源人均2200立方,我省人均1060立方,皖北三市不足1000立方,而发展具有皖北资源优势却又是耗水量大的煤电和煤化工产业,水资源严重短缺。
4、政策效应有待加强。一是随着新形势发展,出台的政策已不能满足皖北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财政、土地、科技、人才等政策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二是部分政策对皖北地区缺乏分类指导标准。三是皖北财力不足,对需要配套的资金普遍难以到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四是政策部分过于原则,没有细化为相关部门的操作性文件,在具体实施中难以完全到位。
5、外部资本流入受阻。从省内看,沿江城市带已成为产业转移的强势吸纳区。2009年皖北三市利用省外资金总额为500亿元,不及芜湖一市利用省外资金(575亿元)。从省外看,邻近的苏北地区对皖北产业承接形成强烈阻遏。2009年,境内外向苏北地区总投资1454亿元,远高于皖北三市的引资额。沿江城市带和苏北正对皖北形成合围之势,“屏障”和“过滤”效应日渐明显。
(二)皖北地区的区域优势
1、能源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皖北地区拥有煤、磷、石灰石、粘土、石灰岩、铁、铜等矿产资源,尤以煤最为丰富。据有关资料,皖北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到全省的98%,工业储量为华东之首。两淮
的煤炭煤种齐全,煤质优良,是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煤炭资源最好、储量最大的整装煤田,并具有良好的开采价值。在资源短缺、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增大的背景下,这些资源优势为皖北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农产品资源丰富。皖北地区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烟叶、薄荷、兔毛和肉类生产基地,一批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肉类、药材及水果等农副产品人均拥有量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潜力十分巨大。以粮食产量为例,皖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3年的39%上升到2008年为62%,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3、产业优势日趋明显。皖北地区煤炭、电力、化工、纺织、药材、烟草、酿酒等行业在全省历来占有重要地位,省“861”行动计划的实施又带动了该区原材料、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2009年,皖北原煤产量占全省九成以上,发电量占70%以上。淮南、淮北两淮煤矿已成为国家亿吨煤生产基地之一,煤电工业已占到两市工业总量的八成以上。蚌埠已基本形成了机械、纺织、化工、电子、建材等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其中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精细化工、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等三大支柱产业的增加值已接近规模以上工业的40%。
4、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发达地区受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和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短缺的影响,纷纷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对外梯度转移步伐。皖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为创造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区从业人员1894万人,占全省52.5%。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其产品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具有竞争力。这正是发达地区转移资本和技术所追求的核心内容。
5、日益彰显的“后发优势”。随着“861”行动计划的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