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来
民俗类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来 说 ,其 传 承显 得 尤 为必
要 。据 我 国 2 1 年 2月 2 01 5日通过 的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法 》 第 二 十八 条 明确 规 定 : “ 国家鼓励 和支持 开展非 物质 文化遗 产代表 性项 目 的传 承 、传 播 。 ”在 已经 公布 的两批 国家 级非 物质
的一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 的是非 物质 的一 面 ⑦
为 ,应 当把密 切联系着亿万 民众 生活 和心理 愿望 的
民俗文化空间 的遗产保护列为重中之重。② 关于 民俗类 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 的问题 .目前 学界进行 了多方研究 。有 的从宏 观上来论述 民俗类
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 的问题 ,③或者就某 一地域 的
俗类 非物 质文化 占有 重要 的地 位 。国务 院 2 0 0 6年 公布 的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 产名录共 计 5 8 1
人 的问题 。我 国 2 1 年 2月 2 01 5日通过 的 《 非物 资 文化遗 产保 护法》在第 四章 “ 非物 质文化遗产 的传 承与传 播” 中,第二 十八 条规定 : “ 国家鼓励和 支 持开展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项 目的传 承 、传播 。 ” 并确立 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项 目的代 表性传承 人 的资格认 定制度 ,明确 其义务 ,首要 的一条便是
“ 开展传 承活动 ,培养后继 人才 ” 。这种传 承人资格
认定制 度 ,能够有效 的保 护一些技术 型 .且濒临 消
亡 的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的保 护 。但 对 于 民俗 文化 而
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它代表着人们传承、发展并传递给后代的各种知识、价值观念、艺术表现形式和生活方式。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各种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习俗和手工艺技艺等无形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需要得到保护,以防止其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逐渐消失。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特殊的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保护工作,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将其传递给下一代,更重要的是要在传承中进行创新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需要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并且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工作坊等方式,激发年轻一代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归属感。
三、传统文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文化不仅要传承,还要得到发展。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需要与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并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创新,使其能够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传统文化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四、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是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将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更广泛的受众,提高其影响力和传播力。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拥有众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它们对于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文化遗产1.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拥有50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乐山大佛等。
这些古老而宏伟的建筑物代表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建筑成就,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它们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成为中国的骄傲和象征。
2. 古代遗址和考古发现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包括大量的古代遗址和考古发现,如秦始皇兵马俑、清明上河图等。
这些遗址和文物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等方面,也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参考资料。
3. 传统建筑和园林中国的传统建筑和园林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古代的宫殿、寺庙、园林等建筑物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和追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1. 传统艺术中国有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曲艺、中医等,它们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通过音乐、舞蹈、表演等方式传承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和标志。
2. 手工艺技艺中国的手工艺技艺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丝绸制作、紫砂壶制作、剪纸等。
这些技艺代代相传,传承了中国古老的工艺精神和技术,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3. 民俗文化中国的民俗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传统节日、民间传说、民间舞蹈、风俗习惯等。
这些民俗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意义与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也对世界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
春节的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春节的关系
春节的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春节的关系中国的春节是一个充满浓厚文化氛围的节日,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传承并保存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和独特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资产。
而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
首先,春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多元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而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传统礼仪和文化习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灯笼、春联等元素,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其次,春节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时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春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机会。
每年的春节期间,中国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如民间音乐、舞蹈、剪纸等,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得到传承和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
此外,春节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重要时刻。
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开放,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春节作为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既保留了传统的习俗和风俗,又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春节文化。
比如,春节期间的年夜饭不仅是传统的家庭聚餐,也是亲人团聚和交流的时刻,人们还会通过网络、手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互相拜年祝福,传递节日的祝福和温暖。
总之,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密不可分。
春节既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其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时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传统一、引言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传统的关注与重视也日益增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性的文化现象,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等。
而民俗传统则是指一种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或特定社群中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传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加以传承与弘扬。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文化传承与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社群的独特标识,是人们对于自身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2.历史记忆与文化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根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通过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3.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的桥梁。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三、民俗传统的重要性1.文化传承与社会凝聚力民俗传统是人们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通过参与和传承民俗传统,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
2.道德伦理与社会规范民俗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是人们学习和遵守社会道德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和传承民俗传统,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3.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民俗传统中的各种活动和仪式对于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参与和传承民俗传统,可以增加人们的社交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传统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与弘扬1.课堂教育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形式,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传统,培养学生对于文化传统的兴趣和热爱。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渗
【 分类号 1 2 【 中图 G17 文献标 识码 】 A 【 编号 】0 5 3 8 (0 8 6 09 5 文章 10 - 9 0 20 )0 一O 7 —0
文 化遗产 的内容包 括 :(1 )口头传 说和 表述 ,包 括作 为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媒 介 的语 言。( 2)表演 艺术 。( 3) 社会 风俗 、礼 仪 、节 庆 。( 4)有关 自然界 和宇宙 的知
识和 实践 。( 5)传统 的手 艺技 能 。
当今 不 同文 化之 间 “ 流 、碰 撞 、矛 盾 、斗争 , 交 不可避免 地将对 人们 的传统 观念 和行 为产 生深 刻 的影
7 9
长江文化彩廊
《 长江论坛 》20 .期 总第 9 期 0 86 3
与表演 ,礼仪 习俗 的应用 和传 承 ,T艺 技能 的继 承和
常找来风 水先 生看 地 、择地 。择 地的原则是 “ 左青龙
传播 , 都是在认识 自 然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中,通过
人与文化 的交流互 动完 成的 。所 以 ,它 又具有 动态性
各种实践 、表演 、表现形式 、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 的 T具 、实物 1 品和文 化场所 。各个 群体 和 团体 随 : 艺 着其所处环境 、与 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 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
同时使 他们 自己具有 一种认 同感 和历 史感 ,从 而促 进
一
、
现 出地 方性 、独 特 、独创 性 的特点 ,并随 着社会 的 陛
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和传承。( ) 2 物厨 l。非物质文 生
浅谈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
浅谈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民俗文物是指人类自古以来生成的、反映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物质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形式、信仰、习俗、知识和技能,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
两者之间的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相同。
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源远流长,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从早期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不断地创造、积累、传承和发扬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人类智慧、体验和价值观念。
二、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传承和保护。
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文化遗产,但是它们保存和传承的方式不同。
民俗文物主要是通过物质的形式进行传承保护,如陶器、织物、文物等;而非物质文化遗愿主要是通过口耳相间、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保护,如歌曲、故事、舞蹈、工艺等。
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保障这些文化遗産得到长久的保存。
三、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体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着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体现着区域性、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的特色。
比如中国的龙舟节、端午节、元宵节等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通过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弘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且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旅游业发展。
四、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它们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认同自己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比如中国的春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文化、信仰和节庆的缩影。
春节期间的各种庆祝活动、民俗风俗、美食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旗帜。
总之,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象徵,更是促进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关于民俗类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的思考
关于民俗类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的思考在当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受到冲击和侵蚀。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博物馆成为非常重要的载体和平台。
本文将对民俗类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展示和研究机构,具备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和能力。
博物馆通过收藏、整理、陈列和展览展示各种民俗文物、文献资料和实物模型,使人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通过博物馆的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宣传,为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提供机会。
二、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培养民俗类博物馆成为传统技艺的研究和培训基地。
通过各种展览、示范和体验活动,博物馆使传统手工艺技艺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培养。
博物馆不仅提供场地和设施,还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传统工艺师傅进行培训和指导。
这样一来,年轻一代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平台学习到传统技艺,同时老一代的传统工艺师傅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传承下去。
这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发展意义重大。
三、参与社区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民俗类博物馆的存在对于社区建设和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场所,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访客,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例如,博物馆周边的特色小吃摊位、民俗手工艺品店等,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消费,为社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同时,博物馆作为一个社区文化的象征,也增大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得社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提升。
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认知意识民俗类博物馆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提升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认知水平。
博物馆的展览不仅仅是展示物品,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物品的背后故事和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形式和互动设计,博物馆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得观众们在参观的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传统节日与非遗传承的关联与互动
传统节日与非遗传承的关联与互动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是人们代代相传的文化活动,也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
传统节日与非遗传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与互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共同构筑着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非遗传承的价值转化传统节日作为具体的时间节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人们对历史、传统、祖国和家人的眷恋、热爱与纪念。
而非遗则是一种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方式,它通过对技艺、技法、习俗等传统元素的保护与传承,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得以活化、更新,并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传统节日与非遗传承相互依存,传统节日提供了非遗传承所需的舞台,而非遗传承则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发扬光大,实现了传统节日的价值转化。
二、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与非遗的承载方式传统节日拥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如舞龙舞狮、花灯游行、民间音乐演奏等,这些形式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美感。
而非遗则是这些活动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需要非遗的承载方式,只有通过非遗的传承,这些活动形式才能得以传承并得以延续。
非遗传承者通过学习、传承和创新,将传统节日活动形式内化为自己的技艺,使之在世代传承中得以保留与发展。
三、非遗在传统节日的重要作用非遗对于传统节日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非遗传承者以其专业技艺为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表演效果,使得传统节日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非遗传承者能够为传统节日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使得活动更加规范和规范,提升了传统节日的质量和水平。
此外,非遗的传承还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与热爱,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传统节日在非遗传承中的保护与推动作用传统节日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非遗保护的对象,也是非遗传承的推动力量。
传统节日的保护意味着对其中的传统元素、传统习俗和历史渊源的保护。
通过保护传统节日,人们不仅守护了历史记忆,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传承并具有代表性的习俗、节日、传说、口述历史等非物质文化现象。
传承、保护和利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地方特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
民俗是一个地区或者群体人民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是一个地区和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使人们保持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同感,加深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保护和促进。
其次,保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独特标志,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可以成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和体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水乡古镇,因其独特的水上生活方式、建筑风格和民俗民风而闻名,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另外,利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价值观念,可以提高社会公德心和道德品质,加强社会凝聚力和自我约束力,推动社会和谐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强调家庭和睦、尊重长辈以及夫妻间的互相尊重与理解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的传承和保护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传承、保护和利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如何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合理有序是一大难题。
民族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艾合麦提江·阿卜来提/文民族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独特的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民俗文物包括物质文物和非物质文物,它们通过反映民族民俗生活的方式体现了特定民族的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知识与实践等方面的无形文化遗产。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基于此,本文通过阐述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分析了民俗文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传承、展示与传播方面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提出了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保持步调一致的建议,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1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民俗文物是指人们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典型特征、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物品,具有文化、社会、历史等多重意义和价值,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重要物证。
可以是赋有特征的典型器物,也可以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品、建筑物、乐器、服饰等。
民俗文物承载了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其独特的文化符号。
通过研究和保护民俗文物,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而深入了解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程。
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历史的见证,文化创新的源头,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进行保护和传承。
民俗文物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实践、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结晶,以口头传承、实践性能和社会集体的性质为特征,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手工艺和音乐等等,其传承和表达除了需要传统技能和知识外,还需要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情境。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收稿日期 : 2010- 07- 25
作者简介 : 孙丽霞 , 广东省佛山市博物馆文博馆员。
∀ 徐艺乙 : #中国民俗学概论 ∃,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年版。
31
有共同的存在空间, 在所在的社区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历史感 ,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明显的共生性和一体 性 , 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割裂的。著名民俗学专家陶立 璠先生甚至认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我们以往 熟悉和研究的民间文 化、 民俗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 产 & 和 %民俗 & 、 %民 间文化 & 的概念是 可以互相 置换 的。 ! ∀ 显然,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民俗文物是反映民间不同风俗习惯等民俗现象的实物, 它的范围很广, 涉及全部社会生活和文化领 域。它既反映社会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社会关系 , 又反映社会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一事一物 , 可 表现生活习俗、 文化风尚。因此 , 它对于了解各地人民习俗的发展、 变化和社会生活及文化状况 , 都是十分重 ∋ 要的实物资料。 ! 民俗文物涉及全部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 , 从它的分类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徐艺乙先 生在 #中国民俗文物概论 ∃ 中将民俗文物分为六大类 : (一 ) 生产工具 , 包括农牧、 渔猎、 工商、 交通等工具及各 类辅助工具 ; ( 二 ) 生活器具 , 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 ( 三 ) 民间建筑 , 包括民居、 戏台、 祠堂等建筑及建筑 装饰和室内陈设 ; (四 ) 穿戴服饰 , 包括服装、 鞋帽、 面料、 佩饰等 ; (五 )仪杖用具, 包括祭祀器具、 节庆、 人生礼 ( 这些无所不包的民俗文物 仪用品和道具; ( 六 )游艺道具, 包括民间美术作品、 演艺道具、 娱乐体育器具等。 涉及全部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 , 似乎瞬间就可以串联起一个完整的民间社会生活图景 , 它们不仅仅只是普通 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的物质工具或用品, 还参与人们的敬神祭祖、 岁时年节、 人生礼仪活动 , 承载着社会大众 的情感、 信仰、 审美、 价值观等精神文化。 民俗文物的价值在于能充分体现文物中隐含的民俗概念和生活 智慧, 以及和先人血脉相连的感情。其价值是精神、 心理和社群伦理紧密结合的 , 民俗文物的社会功能和文 ) 化象征意义重于艺术和历史价值。 ! 可见, 民俗文物虽然是物质的, 但它包含着丰富的非物质的、 精神的因 素 , 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表达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 , 流变的 , 强 调的是人的精神文化 , 文化的创造性、 独特性, 但它要依托以民俗文物为代表的物质 , 来表达其精神、 价值和 情感。所以 , 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共生的 , 它们相互渗透 , 相互融合, 不可割裂 , 我们无论是对 民俗文物的研究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 , 都应该把它们放同一视野中共同探讨。 二、 民俗文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 传承的重要价值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出现之前 , 我们无论是政府还是文化职能部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心大都在 物质文化遗产, 也就是文物。我们许多的博物馆、 纪念馆等文物保护机构多年来一直有序有效地致力于文物 的收藏、 保护、 研究工作。其中民俗文物是各级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广布于全国各地市、 县、 区的基层博物馆 , 积累了相当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文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大都作为民俗学研究的 对象, 大多是学者们在关注在研究, 收集、 保护也是集中在民间文学、 民间艺术等比较窄的范围内 , 针对性强、 学术性强, 较少有职能部门开展长期的、 广泛全面的收集保护工作。所以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无论 是人文方面的还是物质方面都是相对薄弱的。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而言 , 它从兴盛到衰微, 在这一过程中 必定流失了许多重要的资源。尤其是一代又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离开了, 使现在的我们不能从他 们那里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真实面貌 , 这给我们的研究和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值得庆幸的是, 各级博物 馆长期征集、 保存下来的民俗文物, 许多民俗研究机构在工作中积累的民俗文物 , 成为我们现在认识、 研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常有价值并不可或缺的资料。确实而言 , 我们当下面对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残缺的非物质文化, 这些严重残缺不全的文化生存已经是很大的困难了 , 传承更是难上加难。所以 , 我们要 保护要传承 , 首先要尽可能修复它们。我们修复可利用的资源之一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过程中 , 有幸保 存下来 , 蕴藏着其文化精髓的 物 !, 也就是民俗文物。这里用了 修复 !这个原来一直用在文物保护工作中 的词, 但我觉得, 用到这里也是非常准确的、 恰当的。我们就以 佛山木版年画 !这一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为例探讨一下。佛山木版年画在明清到民国时期非常兴盛, 清代最兴旺时年画作坊数百家 , 有岁时 年节画、 门神画、 神像画、 灯画、 榜边画等近十个品种 , 年产量达一千多万对, 销售到周边各省及东南亚等地区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 2009年第1期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董晓萍[作者简介]董晓萍(1950-),女,辽宁大连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875) [摘 要]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有相近的学术目标,有相似的历史保护形式和社会认同基础,但也不是所有民俗学的对象都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从民俗学的角度说,将两者共同讨论和交叉研究,有助于实现三种提升:一是有助于将部分本国文化杰作塑造为人类共享文化产品,二是有助于促进开展大众遗产学教育,三是有助于在人类多元文化差异中保持自身文化权力。
这一研究旨在把生成和发展于本国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中的精神文化财富上升到人类生命意识上认识,促进人类在多样和谐的地球环境中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整体保护理论 基本问题 三要点〔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09)01-009-0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种理念,很理性,但也很理想化。
民俗学是与之目标相近的学科之一,民俗学研究对人类利用自然和文化的行为产生连续性影响的文化,现代民俗还超越了国家间、地区间和代际间的界限,营造了多元文化的接触点,具有跨文化性,这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走越近。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成立,也在于它的对象是一种连续文化的同一体,能成为世界文明财富,为人类所共享。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研究,可以促进非遗保护,民俗学本身也会在非遗理论建设中获得新的位置。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个概念,但却是一对联系十分密切的概念。
将之共同讨论,是基于它们在我国具有历史基础和社会认同的相关性。
在全球化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已互相公开解密,两者的封闭传统都被解禁,这也对两者的主体文化自卫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人们必将寻求共同保护的出路。
将两者共同讨论,建设符合我国实际的整体保护理论。
目前民俗学者需要考虑一些基本问题,如民俗学与非遗理论的异同处和互补点等。
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
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成为了热门话题。
文物保护是指对历史古迹、古建筑、古书画、古代器物等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迹和文物的保存、研究、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人为载体传承、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传承意义和文化传统特征的民俗、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民间语言文字、民间文学、口头文化、民间建筑、传统技艺和历史风貌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两个领域中,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过去的文明和智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体现着人类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的认知和创造,对后人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共同价值在于继承、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物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基础。
文物作为历史的记载,文物保护与传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传统、习俗以及文化根源的保护、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和内涵,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努力。
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着紧密的关系,共同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加强对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作者:王玉霞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1期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文明结晶。
它们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区别。
一、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的区别(一)有形与无形的差异。
传统理解的文化遗产都是物质的、有形的,都是可视的、可触摸的。
物质性是文化遗产存在的传统形式。
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都寓于物之中,物是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存在的外壳,或说是它的外在形式。
没有这个物质外壳我们无从进入它的文化内涵,物质外壳就是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不仅是载体而且是传达文化内涵的途径。
比如说,兵马俑的制作工艺是通过它的物质载体(青铜)而显露出它丰富的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则不同,它不是存在于某种物质载体中,没有物质形态,它们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民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通过人或人与物的运动把它介绍出来的,传统工艺是存在于流程之中体现出来,因此人或物都是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介质。
这样看来我们很容易辨别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的存在形式和表达方式。
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或表达方式是物质载体来表现出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或物的介质来表现出来。
那为什么会产生载体与介质的差异呢?从文化的内涵来看,物质载体负荷的是文化内涵的终端,它凝固在物质载体内的。
而介质负荷的文化内涵式一个展示的过程。
通俗的来说结果与过程就是载体与介质的根本的差异所在。
(二)逝去的与活着的差异。
物质文化遗产时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的产物,是历史的化石,是不能再生的。
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诞生这件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环境中再诞生它。
不可能再生性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征。
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相反,它必须再生才能延续它的存在。
习俗如果不传承就消失了,只有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持续存在,所以被称为活的文化化石。
(三)保护方式的差异。
在保护方式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本质的区别。
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
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引言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是特定社区和群体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特点,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1.1 共同的历史渊源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文物保护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文明时期就已存在。
古代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保存和保护自己的历史文化,包括绘画、雕塑、手工艺品等。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源远流长,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的表征。
两者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1.2 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1.3 共同的保护和传承理念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保护和传承的理念上存在着共同之处。
两者都主张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使之得以保存下来;同时也都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使之得以延续和发展。
两者都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秉持文化多样性、民族平等和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2.1 文物保护的实践文物保护的实践是通过各种手段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复和展示。
对古代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对珍贵文物的收藏和保存工作,都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实践。
在这些实践中,人们不仅要对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修复,还要将其进行有效的展示和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是通过各种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
各种传统技艺的传承、民间习俗的保护和弘扬,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实践。
在这些实践中,人们不仅要将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展,还要将其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使之得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存在着融合的实践。
关于民俗类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的思考
丈 物 世 界w w j s 2 0 1 3 . 6 7 3
化遗产媒介 的语言 掘 当地 民俗 中蕴 藏 的非 物 质 文 化
舞蹈 、 曲艺 、 杂技等 ) 社会 习俗 、 礼仪 、 节庆 ; d . 遗产 内容 。民俗活 动 和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的表 现都 有关 自然界和宇 宙 的知识 和实践 ; e . 传统 手工 是通 过 实 物 , 在 为 民俗 博 物馆 增 大文 物 征集 空 间
艺。甚 至 我 们 可 以理 解 为 , 人 类 生活 中社会 实 践 的 同时 , 也 为 找 寻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实 物 表 现 提 门类诸 多 , 民族性 的各种不 同方式 ,只要它是传统 的文化表现形 供 了途 径 。民俗 文 物涵 盖 面广 ,
式, 并不断地重复传播下来 , 都可 以纳人这个范 强 , 民俗博 物 馆 作 为 民俗 文物 的征集 、 研究 、 保 护
作为一种无形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人 归结为 : a . 1 : 1 头传说和表述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
层次的资源应用体 系。 从资源应用的形式与途径
而言 , 应 当保 持 多样 性 , 为教师 、 学 生 提供 丰 富 的 选 择 。就博 物馆 资 源应 用 的机制 而 言 , 应 当遵 循 合 作 性 和持 续 性 原则 , 行政 主管 部 门 、 博 物馆 、 学
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扩展项 目名录共 1 6 4项 。 目 知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 让其在时代发展和文化演
前 ,我 国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项 目共 计 变中得 以很好 的传承 ,同时获得更大的发展 , 是
1 2 1 9项 。在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 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中的民族民俗文物法律保护
c u l t u r a l h e i r t a g e r e l a t e d , i n t h e p r o c e  ̄o f ” i n t a n g i b l e ” l e i g s l a t i o n
t o p r ot e c t ,s hou l d pa y a t t e nt i on t o i t s c a r r i e r— t he n a t i on l a f ol k c ul t ur a l r e l i c s p r ot e c t e d b y l a w .The r e f or e ,i t i s r e c omm e nd e d t ha t
学 术价值 的各种传 统 文化 形态 ”。在 他 看来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是我 国文 物工作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是我 国晚 清 以
关 键 词 :非 遗 ;立 法 ;文 物 ;保 护
A bs t r ac t :t he n a t i o na l f o l k c u l t ur a l r e l i c s a nd i nt a n gi b l e
t h e n a t i o n a l f o l k 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 s o f l e i g s l a t i v e p r o t e c t i o n i n t o t h e
c on s t r uc t i o n o f kg a l s y s t e m ,i n t i me o f e h ni t c f ol k c ul t ur a l r e h c s
c e n s u s , c l i n g t o” i n t a n g i b l e ” l e is g l a t i o n n i he t n a i t o n l a f o l k c u l ur t a l
非遗项目的关联
非遗项目的关联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非遗项目,即具有文化传承和传统特色的项目,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
这些项目通过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和文化表现形式,保留并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发展,非遗项目面临着消失和衰退的危机。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许多相关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并提出了多种保护措施。
其中一个重要的保护措施就是通过关联非遗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文化传承。
关联非遗项目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
在众多非遗项目中,有些项目可能存在相互关联的文化元素和传统技艺。
通过关联这些项目,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帮助传统文化更好地得以传承和发展。
关联不同地区的非遗项目,可以让各地的文化传统相互融合和交流,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和传统技艺。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非遗项目,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关联非遗项目可以拓展非遗项目的传播途径和范围。
传统上,非遗项目主要通过口口相传和家传户晓的方式传承,限制了非遗项目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途径。
通过关联非遗项目,可以将非遗项目融入到现代科技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中,拓展非遗项目的传播途径和范围,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项目。
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立非遗项目的在线展示和传播,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和学习非遗项目,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联非遗项目可以促进非遗项目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的非遗项目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通过关联非遗项目,可以激发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促进非遗项目的发展和传承。
可以通过关联不同的非遗项目,挖掘和发掘其共同的文化元素和创新潜力,推动非遗项目的更新和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关联非遗项目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拓展非遗项目的传播途径和范围,促进非遗项目的创新和发展。
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
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摘要】本文探讨了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的关系。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说明了两者相互关联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论文物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意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论文物保护的影响。
然后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并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最后总结了现阶段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对政策制定与实践的建议。
本文旨在加深人们对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论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互促进、问题与挑战、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两个重要的文化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日益凸显。
文物保护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珍贵信息,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文物保护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例如文物的破坏、盗窃以及文物保护法规的不完善等问题。
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标识,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即时性和易逝性,保护和传承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
1.2 研究意义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对于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深入研究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机制,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研究文物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文物保护不仅仅是对具体物质的保护,更是对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的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