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贸易理论整理
《国际贸易》 学习任务单
![《国际贸易》 学习任务单](https://img.taocdn.com/s3/m/983f894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e.png)
《国际贸易》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通过对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我们希望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包括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
2、掌握国际贸易的政策和措施,如关税、非关税壁垒、贸易协定等。
3、了解国际贸易的组织和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
4、学会分析国际贸易的案例和数据,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和问题。
5、培养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或研究打下基础。
二、学习内容1、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国际贸易的分类(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2、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代贸易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3、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措施(关税的种类、关税的经济效应)非关税壁垒(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鼓励出口和限制出口的政策4、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的影响5、国际贸易组织与规则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宗旨、原则和职能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6、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贸易的流程和环节贸易术语(FOB、CIF、CFR 等)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国际贸易支付方式(信用证、托收、汇付等)7、国际贸易与环境、劳工标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劳工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三、学习资料1、教材《国际贸易》(作者:_____)《国际贸易实务》(作者:_____)2、参考书籍《国际贸易学》(作者:_____)《世界贸易组织概论》(作者:_____)3、在线课程(平台名称)上的国际贸易相关课程(网站名称)上的国际贸易讲座和视频4、学术期刊《国际贸易问题》《世界经济》5、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世界贸易组织官方网站四、学习方法1、课堂学习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结构和重点梳理
![国际贸易结构和重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c529aa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5.png)
国际贸易结构和重点梳理说明:1.这份复习资料是我根据张⽼师给的重点,⾃⼰整理的(张⽼师也说了,要把书从头到尾看⼀遍,他给的和没给的都可能考……)2.资料的错误和遗漏,请⼤家指出。
祝⼤家期末考试顺利~3.我⼀向话多,整理的资料也⽐较冗长,国贸系公邮有⽂档版。
第⼀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组概念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1)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个国家的进出⼝(2)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海岛,海运(3)世界贸易(World Trade):整体性2.出⼝与进⼝(1)进⼝(Import):当⼀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于国内⽣产或消费时,由此⽽产⽣的全部贸易活动。
(2)出⼝(Export):⼀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3)净进⼝与净出⼝:某⼀种商品既有进⼝也有出⼝,进⼝>出⼝→净进⼝,进⼝<出⼝→净出⼝(4)出⼝部门:⽣产的产品⽤于出⼝,倾向于⾃由贸易(5)进⼝竞争部门:在开放条件下,本国产品与进⼝产品存在竞争关系的部门,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
出⼝部门和进⼝竞争部门可能是同⼀种产品,根据产品的最终流向划分。
(6)进⼝替代:⽤本国⽣产的产品替代进⼝,是发展中国家必经阶段,与贸易保护政策相配套3.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1)国际贸易值(额):⽤货币来表⽰的⼀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它是⼀定时期内各国出⼝值之和。
⽤各国出⼝值总和计算,因为出⼝值代表离岸价,不包含运输费和保险费。
(2)国际贸易量: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值=国际贸易值/世界出⼝价格指数。
(3)对外贸易值:⼀国出⼝值与进⼝值之和(4)对外贸易量:⼀国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出⼝值之和=对外贸易值/进出⼝价格指数增长率都是按照不变价计算的出⼝值↑<出⼝量↑贸易条件恶化(⽣产率不变)进⼝值↑>进⼝量↑4.贸易差额贸易差额:⼀个国家的出⼝总值与进⼝总值之间的差额。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496e47ec77da26924c5b016.png)
2.4
4
罐头
5.2
3.5
机械
2.7
15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
纸
2.2
1.5
烟卷
1.7
0.5
油毡
1.9
0.33
针织品
1.8
0.33
皮鞋
1.4
0.33
可乐
1.9
0.2
化纤
1.5
0.2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
棉制品
中国B
小麦X的劳动投入量
3
布Y的劳动投入量
6
12 8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产品
小麦X的劳动生产率 布Y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A
1∕ 3 1∕ 6
中国B
1∕ 12 1∕ 8
A国在产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为:ax∕aY﹥bx∕bY
结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两优择重,两劣择轻” 进行分工生产。美国专门从事小麦生产并出口部分 小麦换取中国的布,中国则专门从事布生产,并出 口部分布换取美国的小麦,双方在贸易中均可获利。
1.5
人造丝
1.4
啤酒
2.0
水泥
1.1
男式毛制品
1.3
人造奶油
1.2
毛衣
1.4
0.11 0.09 0.06 0.09 0.04 0.03 0.004
资料来源:迈克道格尔(1951)。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斯特恩(Robert Stern)的实证检验
比较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检验证明在1950年,所观察的 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假设检验,但到了1959 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曼昆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曼昆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c3bba34804d2b160b4ec07b.png)
第二篇 古典理论: 长期中的经济第3章 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掌握: 古典的一般均衡模型(模型的假设;回答五个问题)◆ 古典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假设→ 没有考虑货币的作用(第4章的内容)→ 封闭经济,不存在贸易(第5章的内容)→ 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第6章的内容)→ 资本存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不变(第7、8章内容)→ 没有考虑短期黏性的物价的作用(第9-13章内容)◆ 古典的一般均衡模型需要解答的五个问题(1)什么因素决定国民收入水平?→ 假设: 资本存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不变→ (,)Y F K L Y ==(2)国民收入如何在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 假设: 完全竞争(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Y MPK K MPL L =⨯+⨯ (经济利润为零)(3)什么因素决定产品与服务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消费决定→ 假设: 仅取决于可支配收入(改进: 还受实际利率影响)→ ()()C C Y T C Y T =-=-→ 投资决定→ 假设: 仅取决于实际利率水平→ ()I I r =→ 政府购买 → 假设: 是一个政策选择的变量,G G =(4)什么因素使两个市场达到均衡?→ 实际利率的调节→ 产品与服务的供求均衡→ ()()Y C Y T I r G =-++→ 金融市场均衡(可贷资金的供求均衡) → ()()Y C Y T G S I r ---==(5)什么因素影响产出在不同用途间的重新配置?→ 政府政策(政府购买增加 / 税收减少)→ 抬高实际利率,挤出私人投资→ 投资需求变动(技术创新 / 税法变化)→ 抬高实际利率====================================================================第4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引入货币)※掌握: 货币数量论(假设,观点,结论) ※理解: 费雪效应(内涵;在实证中不成立的原因) ※比较: 两种货币需求理论的差异◆ 货币数量论 (用于解释: 什么决定物价总水平)→ 数量方程式: 名义GDP=PY=MV→ 假设: (1)货币流通速度不变(2)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决定总产出水平,其不受货币量的影响(货币中性)(3)货币需求函数: )dkY =M(P 其中1/k d = → 基本观点: 货币量决定经济产出的货币价值→ 结论: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by 米歇尔-弗里德曼) → 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水平同比例变化→ 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决定通货捧场率(M Y M Yπ∆∆=-)◆ 费雪效应→ 费雪方程式: e i r π=+ (其中r 由事前产品与服务市场的均衡决定)→ 费雪效应的阐述: 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 实证数据不支持费雪效应的原因: 存在未预期的通货膨胀◆ 引入名义利率的货币需求理论→ 实际货币需求的决定: )(,)(,)d eL i Y L r Y π==+M (P→ 货币、物价和利率之间的关系 (可用于解释通货膨胀自我加强的机制)→ 对比: 货币数量论中简单的货币需求理论→ 是否考虑名义利率对实际货币需求的影响→ 货币供给影响价格水平的机制不同:→ 前者: 现在货币供给决定现在的物价水平→ 后者: 物价水平取决于现在的货币供给;也取决于预期的未来货币供给◆ 通货膨胀的成本→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鞋底成本 / 菜单成本 / 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无效率 / 对税法的影响 / 生活不便→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财富再分配◆ 恶性通货膨胀→ 直接原因: 货币供给的过度增长(货币政策)→ 根本原因: 政府税收收入不足以支付其开支(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恶性通货膨胀的结束通常却是一种财政现象”◆ 古典二分法→ 涵义: 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的理论分离→ 货币中性: 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实际变量→ 适合于长期;应用于货币数量论中实际收入的外生性→ 区别于: 货币超中性(货币的增长率不影响实际变量)======================================================================第5章: 开放的经济(突破封闭经济的分析框架,引入汇率和国际贸易) ※掌握: 小型开放经济的储蓄、投资与贸易余额的关系模型 ※掌握: 小型开放经济的实际汇率决定模型 ※掌握: 大型开放经济的实际汇率决定模型 ※区别: 古典二分法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 国际资本流动与贸易余额→ S I NX -=→ 这里不考虑外国资本的收益;更准确的表达式为: *S I NX rB -=+→ 资本净流出(国外净投资)= 贸易余额→ 国际间为资本积累融资的资金流动与国际间产品与服务的流动时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小型开放经济的储蓄、投资与贸易余额决定模型→ 假设: 资本完全流动(本国利率 = 国际利率) → 数学模型: **(()()NX Y C Y T G I r S I r ⎡⎤=----=-⎣⎦) → 影响NX 的因素→ 国内财政政策(影响S ;双重赤字)/ 国外财政政策(影响*r ) → 投资需求的改变(影响*()I r )◆ 小型开放经济的实际汇率决定模型(外汇市场的美元供给需求模型)→ 基本假设: 资本是完全流动的,国内市场变动对利率水平没有影响→ 基本观点: 实际汇率影响贸易余额,但不影响国内市场的储蓄和投资→ 基本公式: ()S I NX ε-= 即: 美元供给 = 美元需求→ 政策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国内财政政策: 影响S→ 国外财政政策: 影响r ,从而影响I→ 贸易政策: 影响NX 曲线→ 不改变贸易余额,但使得本币升值,同时引起贸易总量的降低→ 解释:为什么反对保护主义政策?→ 对比:财政政策(可改变贸易余额,但对贸易总量的影响是不定的) → 掌握: 利用该模型分析NX 的决定(联系贸易余额模型与实际汇率决定模型)→ 贸易余额模型只是NX 结果的一个呈现,而实际汇率决定相当于给出了直接的经济解释→ 政府政策影响美元供给水平,从而影响实际汇率,进一步决定了贸易余额◆ 名义汇率的决定→ 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 **(/)(/)e P P e P P εε=⨯⇒=⨯→ 名义汇率决定于实际汇率和相对物价水平→ *()e e εππε∆∆=+-→ 货币政策对名义汇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影响国内π,从而影响e e ∆→ 购买力平价与名义汇率的关系→ 表现: 净出口对实际汇率的极度敏感,NX 曲线接近于水平线→ 两层含义: (1)储蓄或投资的变动并不影响实际或名义汇率(2)实际汇率是固定的,名义汇率的所有变动都源于物价水平的变动◆ 大型开放经济的实际汇率决定模型→ 假设: 一国的实际利率水平是由国内的可贷资金货币市场决定的,并不总是与世界利率水平相一致→ 利率与汇率的决定→ 可贷资金市场决定汇率: ()()S I r CF r =+→ 外汇市场决定实际汇率: ()NX CF ε=→ 两个市场的关联: ()()NX CF r ε=→ 作用机制: 可贷资金市场决定r ,从而决定CF ,进而决定ε→ 国内政府政策的影响 → 国内扩张财政: ,S r CF NX ε↓−−−−−→↑⇒↓−−−−→↑↓可贷资金市场外汇市场→ 贸易政策: ,NX NX ε−−−−→↑外汇市场右移不变→ 贸易政策不影响可贷资金市场,从而不影响国内利率水平→ 贸易政策并不会改变贸易余额,分析结果与小国分析一致→ CF 曲线的移动(主要来自于国外因素)→ 国外财政政策: *,r CF r CF NX ε↓⇒⇒↓⇒↓⇒↑↓左移→ 国外政治不稳定: CF 左移 ◆ 三种经济体的对比(政策对的影响: S I NX =+)→ 封闭经济: 0 =NX S I =∆∆→ 小型开放经济: *0r r I =∆= S NX ∆=∆→ 大型开放经济: S NX I ∆=∆+∆(,)I S NX S ∆<∆∆<∆◆ 古典二分法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政策: 影响国内储蓄和投资水平,从而影响实际汇率,进一步影响贸易余额 → 影响的都是实际变量→ 货币政策: 通过影响国内的通货膨胀率,进而影响名义汇率→ 不影响产出水平,不影响实际汇率,也不影响其他实际变量====================================================================== 第6章 失业(引入不完美的劳动市场)※ 自然失业率模型(什么因素决定失业水平?/ 为什么总会有一些失业?)◆ 自然失业率模型→ 假设: 劳动力规模固定,即: L E U =+ → (通常还需考虑劳动力的进入和退出)→ 自然失业率的决定: U s L s f=+,其中s 表示离职率,f 表示就业率 → 离职率和就业率共同决定了失业水平→ 引起失业的原因(两个)→ 摩擦性失业(寻找工作,适合于解释短期失业)→ 原因: 部门转移→ 公共政策的影响: 失业保障(增加失业率)/ 培训计划(减少失业率)→ 结构性失业(工资刚性,适合于解释长期失业)→ 原因: (1)最低工资法(对青少年约束最强) (2)工会垄断力量(3)效率工资的存在→ 工资影响营养(穷国)→ 高工资减少劳动力更替(发达国家)→ 劳动力平均素质取决于工资水平(逆向选择的存在)→ 高工资提高工人努力程度(道德风险的存在)◆ 失业的经验研究→ 失业的持续时间→ 大多数失业持续时间是短的,但大多数失业周期要归因于长期失业者→ 政策含义: 如果目标是大幅度降低自然失业率,那么,政策应该针对长期失业者,因为这些人占了大部分失业量→ 失业率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劳动力构成的变化(婴儿潮一代进入劳动力,提高平均失业水平) → 部门转移(部门再配置越大,离职率越高,摩擦性失业水平越高)→ 石油的物价变动使得在高能源集约型和地能源集约型部门之间重新配置劳动 → 生产率变化 / 技术推动====================================================================== 第三篇增长理论: 超长期中的经济第7章: 经济增长I※ 掌握: 简单的索洛增长模型(不考虑技术)→ 资本存量的增长和劳动力的增长如何影响一国产出※ 学会用模型解释:(1) 为什么德国和日本在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之后出现迅速增长(2) 为什么储蓄率或投资率高的国家比储蓄率低的国家更富裕(3) 为什么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比人口率低的国家更贫穷※ 模型的局限(模型不可以解释的问题):(1) 一国生活水平的持续增长(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 引入含有技术变量的索洛增长模型(下一章内容)◆ 简单的索洛增长模型I (劳动力和技术是不变的)(1)假设:→ 封闭经济(收入仅在消费和投资之间进行分配)→ 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人均资本决定人均产出)→ 劳动力和技术是不变的(不存在技术变量和劳动力的增长)(2)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经济体总是可以自发调节到该状态)→ ()0()k sf k k sf k k δδ∆=-=⇒=→ 稳定状态的描述→ 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不变→ 总资本和总产出不变(不存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 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解释: 较低的资本存量将导致产出的快速增长(仅限于达到稳定状态之前)→ 德国和日本在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之后出现迅速增长?→ 资本积累本身并不能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包括总产出和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 →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高储蓄率导致稳定状态时的高资本存量和高产出水平→ 较高的储蓄率会导致较快的增长,但只是暂时的,待达到新的稳定状态时就会停止;因此: 高储蓄率不能保持永远的高增长率→ 解释: 为什么储蓄率或投资率高的国家比储蓄率低的国家更富裕?(3)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的资本水平→ 数学语言描述: max (*)*c y i f k k MPk δδ=-=-⇒=→ 对比: 稳定状态的资本水平 → 相同: 二者都是稳定状态,都满足: ()sf k k δ= → 不同: (1)稳定状态是为了解释一个不变的人均资本存量;黄金律水平是为了解释一个最大化的消费水平 (2)经济体会自动调节至稳定状态;但经济体不会自动趋向于黄金稳定状态,需要一种特定的储蓄率来实现→ 向黄金律稳定状态的过度(产出、消费、投资路径)→ 以资本过多为起点:→ 手段: 降低储蓄率→ 结果: 消费即刻上升,而后缓慢下降;但在整个路径上都高于初始水平→ 以资本过少为起点 → 手段: 提高储蓄率→ 结果: 消费即刻下降,而后缓慢上升;在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前会出现消费低于初始水平的过渡期→ 政策含义: 在选择是否增加资本积累时,决策者面对不同世代之间福利的取舍关系◆ 简单的索洛增长模型II (允许存在人口的增长)(1)假设:→ 存在稳定的人口增长率n(2)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经济体总是可以自发调节到该状态)→ ()0()()k i n k i sf k n k δδ∆=-+=⇒==+→ 稳定状态的描述→ 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不变→ 总产出和总产量以速度n 增长(不同于不含人口增长的索洛增长模型)→ 人口增长的影响 → 可以用于解释总产出的持续增长(人口增长引起的)→ 解释: 为什么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比人口率低的国家更贫穷?→ 稳定状态时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不同→ 两个国家总的资本存量和产量水平是不可以比较的!!!(也就是说,“贫穷”是从“人均”的角度来看待的)→ 不能解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即人均产出的持续提高(3)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MPK n δ=+======================================================================第8章: 经济增长II (未完,待续)※掌握: 一般化的索洛增长模型(引进技术变量→效率工人)→比较三种索洛增长模型的差异(可以解释哪些现象,不可以解释哪些现象)※分析: 一国的公共政策如何影响其生活水平的程度以及提高※分析: 相关国家间不同的增长经验(是否有趋同现象?人均产出差异的原因?)※掌握: 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基本模型与两部门模型)※掌握: 增长核算下的索洛增长模型(全要素生产率/ 索洛剩余)====================================================================== 第四篇经济周期理论: 短期中的经济第9章经济波动导论※短期与长期经济分析的区别※AS-AD模型解释经济波动(更完备的模型结构的解释参考第10-12章的IS-LM模型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短期与长期经济分析的区别→价格行为→长期: 价格完全弹性,能对供给或需求的变动做出反应→短期: 价格是黏性的,经济的均衡要依靠产出和就业进行调整→货币政策的效果→长期: 货币中性→短期: 货币中性不在成立,名义变量(货币)会影响实际变量◆AS-AD模型(1)总需求的决定→数量方程式: MV PY→假设: M不变,V不变(从而P与Y是一个反向的变化关系)→影响AS曲线移动的因素: M变(货币政策),V变(实际货币需求变化)注意: 这是一个极度简略,完全基于数量方程的推导!!!更完备的曲线形状的解释参考第10-12章)(2)总供给曲线的决定→长期(垂直)V.S. 短期(水平)→短期水平的供给曲线,反映了价格的完全粘性,是极端凯恩斯主义的思想→短期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的解释参考第10-12章→从短期过渡到长期的供给曲线→机制: 偏离自然水平的产出会使得物价和工资做出调整(3)分析: 冲击如何影响经济波动?宏观政策(货币政策)如何对冲击做出反应?→总需求冲击(如: 信用卡的引入)→减少货币供给以抵消流通速度V增加的影响→总供给冲击(价格冲击)→滞涨的出现→若采用扩大总需求的政策,将付出物价水平永久提高的代价→若任由经济自然调整,则物价水平会逐渐下降,但必须忍受很长一段时间的衰退(低水平的总产量)====================================================================== 第10章总需求I※掌握: IS-LM模型的构建(假设,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 第11章: 总需求II※掌握: 用IS-LM模型解释国民收入波动的潜在原因※掌握: 从IS-LM模型推导出总需求曲线◆国民收入波动的潜在原因(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1)政府政策(分析曲线移动的机制)→财政政策(影响IS曲线: 政府支出/ 政府税收)货币政策(影响LM曲线: 货币供给水平)→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IS/LM曲线的形状)→ IS曲线几乎是垂直的(投资对利率不敏感):财政政策更有效→ LM曲线几乎是垂直的(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货币政策更有效→两类政策的配合使用→扩张财政+ 扩张货币: 利率不变+ 产量扩张→扩张财政+ 紧缩货币: 产量不变+ 利率提高→政策工具的选择→货币供给还是利率?→理由?(2)其他冲击→对IS曲线的冲击: 投资者的动物本能/ 消费品需求的变化→对LM曲线的冲击: 实际货币需求的变化(金融技术)◆从IS-LM模型到总需求曲线→推导机制: 价格水平变化引起LM曲线的移动→影响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也就是引起IS / LM曲线移动的因素: G / T / M◆短期和长期IS-LM模型→ 从短期过渡到长期的调节机制:价格会对产量的偏离或失业做出调整;价格水平变化引起LM 曲线的移动→ 国民收入决定的凯恩斯主义方法 V .S. 古典方法→ 相同的两个方程: (三个外生变量: Y, r, P ) :()():/(,)IS Y C Y T I r G LM M P L r Y =-++=→ 不同的方程:凯恩斯主义(短期): P P = 古典方法(长期): Y Y =◆ 大萧条的原因(1) 实证数据→ 收入减少/ 利率下降/ 货币供给减少/ 政府支出减少/ 通货紧缩/ 实际货币余额下降(2) 三种解释→ 支出假设:对IS 曲线的冲击→ 模型根据: 收入与利率同步下降→ 实证根据: 消费需求减少(股市崩盘)/ 投资减少(住房投资需求减少以及银行倒闭)/ 政府支出减少→ 货币假设:对LM 曲线的冲击→ 观点: 货币供给减少造成LM 曲线左移→ 与实证不符:模型预测利率水平将上升,而事实是减少的 / 通货紧缩抵消了货币供给的影响,实际货币余额下降,并不会使得LM 曲线左移→ 通货紧缩效应→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的通货紧缩)→ 观点: 财富再分配 / 债务人的支出倾向高于债权人→ 结论: 支出减少→ 可预期的通货紧缩的影响→ 观点: 预期的通货紧缩抑制了投入需求→ 结论: 名义利率下降,但实际利率上升,支出减少=============================================================第12章: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 掌握: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假设、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推导(对比:封闭经济中的IS-LM 模型)※ 掌握: 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制度下三类政策的影响※ 掌握: 从价格变化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掌握: 大型开放经济的短期模型(假设:浮动汇率)☆☆ 比较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IS-LM-CM 模型的联系!!!◆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1) 假设: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经济(本国利率 = 世界利率)(2) IS 曲线的推导→ ()(*)()Y C Y T I r G NX e =-+++ (其中e 是名义汇率,采用间接标价法) → 关键假设: 价格水平是固定的,因此名义汇率影响NX→ 收入水平是名义利率的减函数(3) LM 曲线的推导→ /(*,)M P L r Y =→ 关键: 仅有一个Y 与r*对应,名义汇率不影响货币市场均衡,因此LM 是一条垂直的曲线(4)对比: 封闭经济中IS-LM 模型→ 研究的一组变量不同:→ IS-LM 模型: Y 和r 的关系→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Y 和e 的关系→ LM 曲线的形状不同:→ IS-LM 模型: LM 向右上方倾斜→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LM 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制度下三类政策的影响(分析过程对比IS-LM-CM 模型的分析)(1)浮动汇率制度→ 财政政策(财政扩张)→ 曲线移动:IS 曲线右移→ 结果 :本币升值,财政支出完全挤出净出口;总需求不变,→ 关键: 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扩张无效→ 货币政策(货币扩张)→ 曲线移动: LM 曲线右移→ 结果: 本币贬值,刺激净出口增加;总需求扩张→ 关键: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扩张有效→ 贸易政策(配额或关税以减少对进口的需求)→ 曲线移动: IS 曲线右移→ 结果: 本币升值,出口减少完全抵消了进口的减少;净出口和总需求都不变 → 关键: 贸易政策并不能影响一国的净出口水平(2) 固定汇率制度→ 财政政策(财政扩张)→ 曲线移动: IS 曲线右移,LM 曲线内生性的右移(央行货币供给增加)→ 结果: 汇率不变,从而净出口不变;总需求扩张;央行外汇储备增加→ 关键: 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扩张有效,不会挤出净出口→ 货币政策(货币扩张)→ 曲线移动: LM 曲线右移;而后又内生性的左移(央行重新购入本币)→ 结果: 总需求不变;央行损失外汇储备→ 关键: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扩张无效→ 通货贬值→ 机制: 类似于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扩张货币政策→ 曲线移动: LM 曲线右移(央行货币供给增加以维持通货的贬值)→ 结果: 本币贬值,刺激进出口增加;总需求扩张,央行外汇储备增加→ 关键: 央行通过通货贬值获得了公众手中的外汇储备;类似于“征税”→ 贸易政策(配额或关税以减少对进口的需求)→ 曲线移动: IS 曲线右移,LM 曲线内生性的右移(央行货币供给增加) → 结果: 进口减少,从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扩张→ 关键: 汇率不会挤出出口,从而使得贸易政策对总需求扩张有效(3) 小结→ 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能影响总需求;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影响会被本币升值的效果所抵消→ 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水平;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央行丧失货币独立性,因此货币政策无效→ 贸易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可用于改善贸易状况;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会被本币升值所抵消→ 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币的主动贬值相当于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扩张;会使得央行变得相对富裕,公众由于丧失外汇储备变得相对贫困◆ 利率差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影响→ 国内利率与世界利率偏离的原因: 国家风险 / 预期的汇率变动→ 风险贴水的引入→ *r r θ=+ (预期汇率贬值将使得利率升高)→ 改进的IS / LM 曲线::()(*)():/(*,)IS Y C Y T I r G NX LM M P L r Y θεθ=-++++=+ → 汇率预期的自我实现机制→ 曲线移动: IS 曲线左移 / LM 曲线右移→ 结果: 利率升高,本币贬值,总需求增加→ 实证结果: 收入增加实际上并没有发生(LM 曲线实际上并不会右移)→ 三个可能的原因: 央行减少货币供给 / 价格水平上升 / 货币需求增加◆ 从价格变化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对原模型的改进: 突破了原模型关于物价不变的假设;因此净出口应取决于实际汇率,而不是名义汇率→ 推导机制: 价格水平变化引起LM 曲线的移动→ 与封闭经济中的IS-LM 模型推导思路一致→ 对比: IS-LM-CM 模型(认为价格水平的变化主要影响IS 曲线的移动)→从短期过渡到长期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调节机制:→ 也表现为价格水平的变化,从而移动LM 曲线→ 与封闭经济中的IS-LM 模型推导思路一致◆ 大型开放经济的短期模型(假设:浮动汇率)→ 模型的三个方程()()()/(,)()()Y C Y T I r G NX e M P L r Y NX e CF r =-+++==其中最后一个方程表示: 资本净流出与利率之间的负向关系→ 分析思路→ 国内市场采用IS-LM 模型(Y 和r )决定利率水平→ 利率水平确定资本流出水平CF→ 唯一的资本流出水平CF 确定汇率水平→ 财政政策(财政扩张)→ 曲线的移动: IS 曲线右移,利率上升;资本流出量减少;本币升值→ 结果: 利率上升,本币升值,总需求扩张 → 关键: 对财政支出存在两股抵消的力量,其一为上升的利率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其二为升值的本币对净出口的挤出效应 →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利率上升使得其他国家LM 右移;总需求扩张→ 货币政策(货币扩张)→ 曲线的移动: LM 曲线右移,利率下降;资本流出量增加;本币贬值 → 结果: 利率下降,本币贬值,总需求扩张→ 关键: 刺激总需求扩张的两股力量,其一为下降的利率刺激了国内投资;其二为贬值的本币刺激了净出口→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利率的下降使得其他国家LM 左移;总需求收缩;“以邻为壑”的政策======================================================================第13章 总供给※ 三种总供给模型(总供给曲线、假设、推导)※ 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关系)※ 解释: (1)为什么决策者在短期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取舍(2)为什么长期不存在这种取舍关系?◆ 三种总供给模型(1)黏性工资模型→ 假设: (1)工人和企业在了解其协议实施时的物价水平之前就名义工资进行谈判并达成了协议,即: eW w P =⨯(2)就业由企业所需求的劳动量决定→ 解释AS 向上倾斜的原因: (/)d L L W P = ()s Y Y L = → 模型的预测与实证不符: 模型预测实际工资/W P 是逆周期的,而实证显示实际工资是弱亲周期的(2)不完全信息模型→ 假设: (1)经济中的每个供给者生产一种单一产品并消费许多产品(2)由于信息不完全,他们有时混淆了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与相对价格的变动。
大学国际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试卷以及试题库(含答案)
![大学国际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试卷以及试题库(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2eacc25fbfc77da269b1c3.png)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一、名词解释:1、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2、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
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3、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4、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5、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6、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
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7、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国际贸易 名词解释中英文 自己整理
![国际贸易 名词解释中英文 自己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14da61255270722192ef74b.png)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中英文自己整理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要素禀赋;生产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要素密度。
因此,不同国家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才会有相对的优势。
结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那些密集地使用其供应充裕和价格低廉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密集地使用其供应稀缺和价格昂贵的要素生产的商品,才能从贸易中获利。
古典贸易理论: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能够生产除此以外最大可获收益的产品的代价。
The amount of another item must be given up in order to release sufficient resources to produce one more unit of a given item.机会成本不变的存在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两种产品生产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固定不变,并且可以相互替代;第二,所有产品中使用的同一要素都是同质的。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Division of labor or specialization is the specialization of cooperative labor in specific, circumscribed tasks and roles, intended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labor.完全分工Complete Specialization: The utilization of all of a nation’s resources in the production of only one commodity with trade. This usually occurs under constant costs. 不完全分工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 The continued production of both commodities in both nations with increasing costs.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各国间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f791973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4.png)
06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与特点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
• 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 依法治国:完善法治体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 政治文明:提高政治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 广泛性:涵盖全体人民的民主参与 • 真实性: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实现实质性的民主 • 和谐发展: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协调发展
政治必修一知识体系结构与框架
• 知识体系结构 • 政治经济学: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主义制度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与发展、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当代的应用与挑战 •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影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组织与多边贸易体系 • 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与成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 战与机遇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与特点、依法治国与法治国家建设、公民参与与政治 文明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核心价值体系与民族精神、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创新 • 社会结构与社会保障:社会结构与社会阶层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及其作用、社会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 •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目标、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国际合作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 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 • 收入分配不均: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等问题 • 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机遇
• 科技创新: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 国际分工调整: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地位 • 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714dd0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7.png)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29dddc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4.png)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那么你对国际贸易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国际贸易理论概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 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三)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fbbc45d69eae009581becd7.png)
五、对重商主义的历史评价
局限性
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 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 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 点显然是错误的; 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 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 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 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 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棉布
αLj = L / Qj
小麦
2 =100人/50吨
中国 美国
1=100人/100万米 √
1.25
1
√
3、贸易利益:
表2.4 中美两国分工前后生产量和消费量比较
中 国 棉布 50人 小麦 50人 25 棉布 35人 28 美国 小麦 65人 65 棉布 78 合计 小麦 90
分 工 前 分 工 后
三、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3.代表人物: 英国的托马斯· 孟(1571—1641):反驳了早期重 商主义者的观点,提出了系统的晚期重商主义的 观点和主张。 法国的让· 巴蒂斯特· 柯尔培尔(1619—1683): 用法国经济政策的实践,体现了他的晚期重商主 义的主张。
三、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二、早期: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
3.代表人物: 约翰· 海尔斯(?--1571)、斯塔福德(1544--1612) : 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1581年出版。 主张尽量将货币保藏在英国而不使流向国外。 提出保持和增加英国的货币,积累货币财富的措施和主 张。 极力反对从外国输入商品,也反对外国商人用英国的原 料加工后再输入本国的制成品。 同时,极力反对当时由于社会上铸造不足值的货币,而 使商品价格上涨,货币流向国外的现象。发现了“格雷 欣法则”。
国际经济学复习
![国际经济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244218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b.png)
国际经济学复习整理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P26-28,作图并简要说明贸易利益的衡量与贸易利益的分解;1衡量: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变化来衡量;由图可知,开放后该国的福利水平U1比开放前高U2,Pw与P差距越大,U2越偏上,贸易利益越大;2分解:P28-30,简要说明两国之间没有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规模效益不变;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简要说明产生国际贸易的起因:生产技术差异;相对要素禀赋差异;消费者偏好不同;规模经济导致国际分工的完全专业化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1基本概念:P32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强调王室成员和国库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强调取消进口鼓励出口;2P35绝对优势假说: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若a<b,或1/a>1/b,则说明A国对B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a是A国的X产品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即价格;b是B国的(3)P35比较优势假说:如果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比,一个国家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低,那么,该国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若a/a<b/b,则A国相对于B国在X部门具有比较优势,B国相对于A国在Y部门具有比较优势2、P39-40作图并说明机会成本不变下的国际贸易导致的两国分工状况,以及两国的过剩供给曲线和过剩需求曲线;由于机会成本不变,所以Y的生产部门的劳动报酬将永远高于X的生产部门,X的生产部门的劳动流出会一直持续直到全部转移到Y部门;在图中,对应的相对价格p1,生产均衡点在A点,而消费均衡点则在C1点,这时X的过剩供给为负,相对价格p1越低,x的消费与生产差额就越大,因此x的过剩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当A国相对价格相对价格高于其封闭水平,x的过剩供给为正;同理可推出x的过剩需求曲线;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1、基本概念:P49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P54 H-O定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画图说明:图在课本53页P55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及其推论:1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商品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2推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P58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P60悲惨增长:如果转移至他国的那部分利益超过了增长利益,那么该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P62列昂惕夫之谜:他发现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中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恰恰相反; 2解释列昂惕夫之谜产生的原因:由于劳动者素质各国不同,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约为他国的3倍,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3倍;从有效劳动数量看,美国应为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P63要素密集度逆转:如果在某些要素价格下 ,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生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则变成资本密集型产品,那么这种现象就称为要素密集度逆转P64需求逆转:当某一国对某一产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的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2、P56简要说明国际贸易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推理过程;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基本概念:p70特定要素:指一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流动要素: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可完全自由流动;第五章:1、p76作图并简要说明林德尔的重叠需求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答: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2、p78作图并简要说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国际制成品贸易发展变化的解释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如图所示,在初始时刻t0.新产品刚有创新国少数先进国家研制开发出来,因为技术尚未形成,生产规模小,消费仅限于国内市场;到了t1时刻,开始由来自国外的需求,于是开始进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口国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能够在国内进行生产,于是进口开始下降;到了某一阶段后,由于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扩大,创新国的产品也开始少量进口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到了t2时刻,产品达到了标准化,有技术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来自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生产者开始大量生产和出口,原来创新国随后在t3时刻成为净进口国;最后当产品转变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时t4时刻,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国;第六章1、p85简要说明为什么在规模收益递增情况下国际分工与先行优势密切相关如图,假设随X部门累积产出的增加,b国的生产成本下降比a国更为显着,所以b 国的平均成本曲线位于a国之下;但a国生产要早于b国,当b国试图生产时,a国的生产水平已经很大了,累积水平达到了Q1,此时a国的平均生产成本要P1低于b 国刚开始生产时的平均成本C0,则虽然b国相对于a国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潜在优势,但由于a国进入较早,反而比b国更具有优势;开放后,这种竞争优势会确定两国的国际分工,最终a国生产X,b国生产Y;2、p85简要说明在规模收益递增情况下大国与小国国际分工的特点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第七章1、p100用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小国关税保护的社会福利效应,要求作图;2、p100用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大国关税保护的社会福利效应,要求作图;3、p101-102如何计算有效关税保护率;有效关税保护率指: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公式为: ERPj=V'j-Vj/Vj ERPj表示j行业或产品的有效保护率,Vj表示征收关税前j行业或产品国内生产附加值,V'j表示征收关税后j行业或产品国内生产附加值;例:假设某一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为1000元,该产品在国内生产时每单位产出需要使用价值500元的中间投入品;现假定对该产品征收30%的从价税,另外假设对其使用的中间产品不征进口关税;问该制成品有效保护率为多少解:Vj=1000-500=500 V'j=10001+30%-500=800 ERPj=V'j-Vj/Vj=800-500/500=60%. 4、p103-104作图并简要说明小国实施进口配额与进口关税下的社会福利的异同,并分析为什么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者更加偏好配额保护;进口关税进口配额关税福利:a-a+b+c+d+c=-a+b 配额福利:a-a+b+c+d=-a+b+c实施配额不会给政府带来任何财政收入;1异:关税通过价格达到保护,而配额则通过数量,与关税相比,进口配额手段刚性更强;从管理角度看,配额比进口关税好,从贸易自由化角度来看,关税比进口配额好;同:进口配额与关税对一国福利水平的影响是相同的,都能通过限制进口,从而有助于保护本国产业;2关税将会导致进口价格的上升,但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进口量仍会增加,配额也会导致进口价格上升,但在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后,由于配额已经确定进口不会增加,本国厂商将从中获得更大收益,所以国内进口替代品的生产者更倾向于采用配额措施;5、p105-106作图并简要说明出口补贴对本国的社会福利影响;6、p106倾销的类型和含义;1含义: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2类型:持续性倾销:指这种倾销的存在是无限的,厂商采取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掠夺性倾销:指为了挤垮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第八章1、p116-118简要说明幼稚产业的含义与判定标准1含义: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2判定标准;A穆勒标准:只要将来在自由贸易下能够获利就应该保护;穆勒标准强调的是将来成本上的优势地位;B:巴斯塔布尔标准:判断一种产业是否属于幼稚产业,不光要看它将来能否具有成本优势,还要在将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来所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后才能确定;C:坎普标准:如果某一产业能够产生外部经济效应,那么该产业的发展就会给其他某些产业或社会带来额外的好处,只要其在保护之后,能够产生显着的外部规模经济,则仍有保护的必要;2、p118-119作图并简要说明关税保护与生产补贴各自的优劣;3、p119-120简述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答:1奖励出口,限制进口;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政策有其合理之处;在一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干预对外贸易,保持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2后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保持贸易收支顺差不仅能够在理论上扩大本国的有效需求,而且能够以乘数的形式增加总收入;这种国民收入水平的成倍增加效果又会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4、p124-125用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简要分析发达国家夕阳产业受到保护的原理;答:1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为: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受益的一方自然支持这项政策,而受损的一方则会反对这项政策,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最终决定政策的制定或选择;2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上处于比较劣势,这些行业面对发展中国家国家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些行业对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有较强的影响力,再加上这些行业的劳工组织比较完善,生存比较艰难;但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这所以这些行业往往能成功地促使政府采取较高程度的保护措施;第九章、p127自由贸易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p128关税同盟: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p128共同市场:指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交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自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p129经济联盟:指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p130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p130贸易转移: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2、p130-131作图并说明一国作为进口国加入关税同盟后产生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及社会福利效应; SA:A国的供给曲线, DA:需求曲线;PB、PC分别表示B、C两国的生产成本,且 PB> PC;如果AB两国结盟,则对A国而言,贸易转移效应=Q1Q2;而贸易创造效Q3Q1+Q2Q4 ;关税同盟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a+b+c+d-a-c+e=b+d- e;其中a+b+c+d 为消费者剩余增加, a为生产者剩余减少,c+e为关税收入丧失;b+d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e则表示贸易转移的负的福利效应; 关税同盟对A国究竟是否有利,取决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是否能抵消贸易转移的复利效应;对B国而言,组成关税同盟后,出口增加,生产扩张,所以对B国有利;对C国来说,因贸易转移,其出口减少,所以C国福利必然因其贸易规模缩减而下降;第十章1、P142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143出口导向战略: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第十一章1、P169-170.作图并说明国际资本流动对资本流入国、资本流出国福利的影响, 1总效用水平提高:如左图,不存在资本流动时,平均效用水平为CB,存在资本流动时平均效用为CA,比CB高出了BA部分;2资本流动与资本的边际产量:如右图,MN 和nm曲线分别表示投资国和受资国的资本边际产量曲线,在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之前,投资国利用O1Q的资本生产O1MTQ单位产量,受资国则用O2Q的资本生产Q2mUQ 的单位产量;资本流动之后,投资国的产量为O1MPS,受资国的产量为O2mPS,国际资本流动使两国净产量增加ΔPUT;说明资本流动通过提高资本的边际产量从而增加了世界总水平产出;投资国国民收入增加了SPWQ,大于其产量损失SPTQ;受资国的收入也净增加了ΔPWU的面积;说明通过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在世界总产量增加的同时,投资国和受资国也得以分享这一经福利增加;2、 P172-174.作图并说明国际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流入国、劳动力流出国福利的影响,在图a中,在封闭的劳动力市场下,供求的均衡点为、均衡价格为、均衡劳动力供给量分别为A、F、M,图b中各均衡点分别为A'、F';M',两国工资水平差异为FF',则乙国的劳动力流向甲国,引起甲国劳动力价格降至F点,供给减少到M1,需求增加到M2;图b中劳动力供给移到S''供给量减少到M'1,新均衡价格F'下供给量增加到M'2,劳动力移到的损失和利益如上表所示;由表可知,在乙国或移民移出国是劳动力需求方受损,而供给方获利,该国的净利益为e;在甲国或移民移入国,劳动力的原供给方--甲国本土的工人受损,而雇主获利该国的净利益为b;整个世界净利益为b+e;第13章概念:P193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Pp207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类型及其含义;1周期性不平衡:是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引起该国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生产和就业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2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当国际分工的结构或世界市场发生变化时,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3价格性不平衡:指一国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如发生较大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一般直观地表现为价格水平的不一致;4收入性不平衡:是指由于各种经济条件的恶化引起国民收入的较大变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fec731e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1d.png)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全国际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图形分析、计算知识点【第⼀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理论提出者:亚当*斯密2、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1)⽣产要素只有1种——劳动⼒(2)⽣产要素在⼀国内是完全同质的(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产两种产品(4)规模收益不变(5)要素在⼀国内⾃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6)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7)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费⽤交易(8)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9)两国⽣产相同商品的劳动⽣产率不同3、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如果⼀个国家⽣产某⼀商品的单位成本⽐其他国家⽣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4、绝对优势理论的积极意义(1)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2)主张政府应⿎励经济⾃由主义,减少对经济的⼲预(3)运⽤劳动价值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和基础,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建⽴奠定了基础5、绝对优势理论的不⾜之处(1)⽆法说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如何决定(2)理论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均衡价格调整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合(3)适⽤范围⽐较局限⼆、⽐较优势理论1、理论提出者:⼤卫*李嘉图2、理论的前提假设(1)⽣产要素只有⼀种——劳动⼒。
(2)任何⼀国都有⼀个固定的资源禀赋⽔平,并且⽣产要素在⼀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产两种产品(4)⽣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5)要素在⼀国内⾃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6)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7)商品和劳务市场完全竞争(8)经济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运⾏(9)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10)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平的差异,但各国的技术⽔平都是既定的(11)政府对于经济活动不施加任何⼲预3、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国⽣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其他国家的都要⾼,因⽽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
国际市场营销复习资料整理
![国际市场营销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afb4b2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0b.png)
国际市场营销复习资料第一章、国际市场营销导论1、全球商务趋势(1)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迅速成长(2)互联网和其他全球媒介模糊了传统国界(3)管理全球资源和环境的需求(4)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品牌的竞技场2、国际市场营销的定义国际市场营销就是跨越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根据国际市场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并获得价值回报、进而建立良好客户关系的过程。
3、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不同相同点:(1)任务相同(物质交换)(2)目的相同(获取利润)(3)手段相同(营销手段)不同点:(1)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平面与立体(2)国内营销者与国际营销者看待问题的视野不同(3)市场营销方案的差异(4)对营销人员的能力结构要求不同一、国际市场营销的任务1、营销决策因素在公司资源允许的前提下,营销管理者可以调整营销组合,综合运用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因素,满足顾客需求并获利。
调整营销组合适应不可控因素的结果直接决定企业国际营销的成果。
2、国内环境因素首先,一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决策对企业的国际营销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
其次,国内经济形势是另一个国内不可控的重要变量,对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国内竞争对国际营销者的任务也会有深刻的影响。
3、国外环境因素由于政治气候、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和其他文化变量等方面的差异,一种营销战略在一个国家可能效果显著,而在另一个国家则可能行不通。
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阶段1.非直接对外营销阶段企业的产品是在其对国外市场一无所知的情形下销售到国外市场的,这往往是国内贸易公司或者外国公司在国内的代理商主动找上门来购买产品然后销售给国外客户。
虽然外国购买者不请自来的定单常常会激起一些企业对国际销售的兴趣,但它们并没有做出更多的营销努力,只是一种被动的出口,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营销。
2.非经常性对外销售阶段生产水平和需求的变化所产生的暂时过剩会导致非经常性的对外销售。
考研专业课国际商务王炜瀚简略学习笔记学姐原创版
![考研专业课国际商务王炜瀚简略学习笔记学姐原创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02c26d01f69e3143329424.png)
目录第一篇国际商务导论 (2)第一章全球化与国际商务 (2)第二章国际商务的学习 (5)第二篇国际商务环境 (7)第三章国际商务的国别制度环境 (7)第四章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 (10)第五章国际金融环境 (14)第三篇国际商战略 (18)第六章外国市场进入 (18)第七章跨国公司的组织与战略 (21)第八章全球知识管理 (23)第四篇国际商务实施 (25)第九章进出口 (25)第十章全球生产 (28)第十一章全球营销 (30)第十二章全球营销 (33)第五篇国际商务支持 (36)第十三章全球人力资源管理 (36)第十四章国际会计与财务管理 (38)第十五章全球信息系统 (41)第十六章国际商务的风险管理与保险 (41)全部都是自己整理的!!希望对学弟学妹有用!!!第一篇国际商务导论第一章全球化与国际商务1、历史上的两次全球化全球化:指全球向一个更加一体化和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变。
市场全球化:把历史上独特的和分离的国家市场合并成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即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偏好正趋同于某些全球标准,帮助创建了全球市场。
生产全球化:从全球各地区筹供商品和服务,以利用各国生产要素上的成本质量差异。
全球化与外包的联系: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将服务外包给别国低成本的提供者成为可能。
三个阶段:19世纪末全球化的“美好时代”,1914~1950黑暗的反全球化阶段,20世纪末全球化潮流复兴阶段。
2、全球化的推动力两次全球化的推动力量都是国际交易的技术和政策障碍的急剧减少。
技术方面,第一次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19世纪通信和运输领域变革的结果。
第一次大潮中贸易的重要性体现在货物交换,第二次则是体现在观念的交换,20世纪后半叶通信与运输质的飞跃促进了这种观念的交换。
3、全球化的乐观与悲观观点历史经验表明,自由和开放的国际经济并非是持续稳定的,乐观观点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常规态势,其中断只是因为某些罕见的全球性时间(两次大战、大萧条、冷战)。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e7716f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9.png)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1.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
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
2.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1)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2)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1)绝对优势说存在这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否则该国便不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2)在劳动价值论坚持方面,无法说明X、Y两种商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交换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5.绝对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结论:在加入国际贸易后,A国和B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出现了分离,且消费点明显提升。
说明国际贸易扩大了A国和B国的消费选择范围,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1.比较优势是指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则具有比较优势。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8821805a7375a417866f8f8b.png)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精心整理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精心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bc3a34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c.png)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精心整理一、贸易理论综述●1. 贸易理论的发展●(1)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2)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2. 贸易利益●(1)贸易利益的确认●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精确地确认了国际贸易的特定利益--一国不能生产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得到,因此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有利的●(2)贸易利益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允许一国在制造业中实行专业化,专门出口该国生产效率高的产品,而进口别国生产效率高的产品●(3)限制进口的影响●限制进口通常对国内生产者有利,而对国外消费者不利●3. 对国际贸易模式的解释●●4. 贸易理论与政府政策●虽然所有的贸易理论都赞成国际贸易对一国有利,但在政策取向方面却存在意见分歧●二、重商主义●1、主要观点●金银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保持商业活力的必需品●2、主要原则●一国应保持贸易顺差以实现最大利益即通过出口大于进口来积累金银,增加国民财富、声望和权利●3、政策主张●重商主义主张政府采取干预手段以便达到并保持对外贸易顺差。
他们建议政策目标应该是出口最大化、进口最小化,而并非简单地增大贸易量。
要达到此目的,可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并对出口实行补贴●4、政策效果●(1)一国贸易顺差,金银流入,货币供给增加,引发通货膨胀,购买力上升;●(2)另一国产生相反效果,货币供给下降,购买力下降;●(3)贸易顺差国贸易收支恶化,逆差国贸易收支改善,最终前者的贸易顺差消失。
●从长远看,没有哪一国家能像重商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并积累金银。
●5、缺陷●(1)将贸易看成零和博弈(指一个国家获利导致另一个国家受损)显然是错误的;●(2)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3)新重商主义错误地将政治力量等同于经济力量,经济力量等同于贸易顺差,贸易顺差等同于收入超过消费的年差额,并且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
●三、绝对优势理论●1、理论概述●绝对优势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又称绝对成本说,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之前的重商主义学派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主张国家应当鼓励出口,同时限制进口),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Smith)创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贸易理论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脉络来看,重商主义只能算是国际贸易思潮,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是有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从生产成本出发,提出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学说,从而对贸易原因、贸易模式、贸易利益、所得分配的问题进行系统地说明,具体指,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1. 理论产生的背景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正处于成长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英国工场手工业正在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新技术发展不断出现,国内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圈地运动”使得农民破产,农村人口不断涌现城市,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广大的廉价劳动力来源;殖民地不断开拓及海外市场陆续扩张等。
重商主义对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曾起过重要作用,但到了18世纪最后30年,在英国已是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这时,英国从事国内外贸易的一切生产者、商人,不是受到行会制度的限制,就是遭受重商主义的束缚,新兴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从理论和政策上废除重商主义,建立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亚当·斯密的理论中心是经济自由主义,它代表了走上政治舞台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亚当·斯密首先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他指出,金银的输入,不是一国得自国外贸易的主要利益,经营对外贸易的任何地方之间,都可以从中得到两种不同的利益,输出他们所不需要的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剩余部分,换回他们所需要的其他物品,这种贸易使剩余物品有了价值。
2. 绝对优势的概念和生产成本条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救灾这种产品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
古代学派的劳动价值学说认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因此绝对优势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来度量。
如果一国生产某单位产品所需投入的劳动更少,或者投入单位劳动所获得的产出更多,则表明该国在生产这一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3. 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绝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这些严格的假设是为了在不影响结论的前提下,使我们分析更加严谨。
绝对优势理论的假设主要有:(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英国);(2)这两个国家都能生产两种商品(葡萄酒和毛织物);(3)只有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不考虑运费等其他费用;(4)国家间实行自由贸易,商品和劳动力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劳动力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
4. 绝对优势理论的例证:根据前面的假设,两国的劳动力和生产情况如下:葡萄牙英国1单位葡萄酒的生产费用7人14人1单位毛织物的生产费用10人8人由此可知,葡萄牙在葡萄酒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毛织物的情况是,英国在毛织物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主张,两国在生产成本上具有绝对差异的情况下,各国在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上进行专门化生产,根据分工可以得到利益。
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默哀一才会发生,反之则不然。
葡萄牙在在葡萄酒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英国在毛织物上具有绝对优势,随之分别,葡萄牙进行葡萄酒的专门化生产,英国进行毛织物的专门化生产,国际化分工形成。
贸易模式就是,葡萄牙向英国出口葡萄酒并以此为代价从英国进口毛织物,相对的,英国向葡萄牙出口毛织物并进口葡萄牙的葡萄酒。
贸易前两国生产的商品合计为,葡萄酒2单位,毛织物两单位,假如贸易达成,葡萄牙和英国各自对葡萄酒和毛织物进行专门化生产,葡萄牙把17(7+10)人的劳动全部投入葡萄酒生产,因为生产1单位葡萄酒需要7人劳动,所以生产了17/7单位的葡萄酒,英国把22(14+8)人的劳动全部投入毛织物的生产,因为生产1单位毛织物需要8人劳动,所以生产了22/8单位的毛织物,因此,贸易使两国葡萄酒生产增加了3/7(17/7—14/7)单位,毛织物生产增加了3/4(22/8—16/8)单位,这样生产上的增加量可以看作贸易参加国的贸易利益。
5. 绝对优势理论的贡献和批判亚当·斯密首次肯定了国际贸易对参与双方在经济上都是有利的,从而为开展国际贸易扫除了认识上的一大障碍,同时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和利益所在,正确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从而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亚当·斯密的理论只说明了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获得利益,而不能解释许多没有什么优势的落后国家仍进行国际贸易的普遍现象,因而无法说明国际贸易的普遍规律。
另一方面,亚当·斯密虽然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但仍无法说明两种产品进行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
大卫·李嘉图用比较优势原理,回答了绝对优势理论回答不了的问题,更好地解释了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1. 理论产生的背景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
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业资产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这一矛盾由于工业革命的进展而达到异常尖锐的程度。
181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谷物法》。
《谷物法》颁布后,限制了英国对谷物的进口,粮食价格迅速上升,地租猛增,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商品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严重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此,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阶级围绕《谷物法》的废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最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比较优势的概念和生产成本条件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低(高)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优)势,但是相对劣(优)势较大(小)的商品而言,该国在劣(优)势较小(大)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还可以用劳动生产率来表示。
2. 相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相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相同。
3. 相对优势理论的例证:根据前面的假设,两国的劳动力和生产情况如下:葡萄牙英国1单位葡萄酒的生产费用8人12人1单位毛织物的生产费用9人10人虽然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生产中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对两种商品的优势程度进行比较来看,葡萄牙在葡萄酒生产上是英国生产成本的2/3,毛织物生产上是英国生产成本的9/10,相对而言,葡萄牙在葡萄酒生产上更具比较优势,英国在毛织物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两国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行专门化生产并交换的例子,李嘉图对此进行了说明,这种贸易是有经济利益的,这种贸易利益是一种劳动的节约。
假定葡萄酒和毛织物是按照1:1的交换比率交换,葡萄牙用8人劳动生产的1单位葡萄酒出口换得需要9人生产的1单位毛织物,因而节约了1人的劳动,英国用10人生产的1单位毛织物出口换得12人劳动生产的1单位葡萄酒,因而节约了2人劳动。
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更易于理解比较贸易理论。
假定律师打字速度是他的秘书的2倍,但秘书没有律师资格不能处理法律事务,律师处理法律事务1小时可以挣100美元,1小时支付给打字的秘书10美元,律师自己打字的话事实上会损失80美元,理由是律师自己打字可以节省20元,但是因为放弃了处理法律事务可以赚的100美元。
4. 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和批判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利用精确的逻辑和简单的例子证明了一国无论生产水平高还是低,均可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
在各自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不仅是世界总量增加,各国都能得到更多的产品或物质财富,提高消费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将亚当·斯密的机基于绝对优势的自由贸易李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地论证了贸易的基础,在实践上业可以解释当今世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层次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
与绝对优势理论一样,比较优势理论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一是,李嘉图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差异的原因;二是李嘉图的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现实中,进行部分专业化生产的情况更普遍。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1. 理论的背景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从劳动成本角度分析了贸易产生的原因,但对两国如何分配贸易利益即交换比率的确定之时做了理论的假定,并未进行分析。
李嘉图是假定了而不是解释了比较优势。
两者没有解释劳动生产率和国家间比较优势的差别,也不能解释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获利的影响。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存在许多苛刻的假定前提,此外,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似乎比较优势越大的国家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国际贸易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但事实上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所依据的国际分工原则,没有解决两国贸易利益分配问题,即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的确定。
李嘉图的学生,19世纪中期英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约翰·司徒亚特·穆勒提出“相互需求原理”,从需求角度来论证贸易条件确定。
2. 相互需求的概念和交易条件贸易利益的分配取决于相互需求强度,穆勒认为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是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程度决定的。
他强调国际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是交易双方的相互需求。
国际均衡价格形成的必要条件是贸易双方的出口商品价值等于进口商品总值。
穆勒不仅说明了国际贸易条件决定于两国的相互需求,还进一步说明了相互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3. 贸易条件的决定穆勒提出的相互需求概念和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过程用下面的例子来简单的进行一下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李嘉图用生产1单位的财货所投入的劳动量作为生产成本的单位,而穆勒是用1单位的劳动所能生产的财货来表示生产量,两国投入一样的劳动,在葡萄牙可以生产10单位的葡萄酒和15单位的毛织物,在英国可以生产10单位的葡萄酒和20单位的毛织物。
如图所示:葡萄牙英国葡萄酒生产量10单位10单位毛织物生产量15单位20单位从生产成本用所投入的劳动量来看的话,两国投入统一的劳动量,生产成本和劳动量是成反比的。
葡萄牙葡萄酒生产成本是1/10,毛织物生产成本是1/15,英国葡萄酒生产成本是1/10毛织物生产成本是1/20,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在毛织物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对毛织物进行专门化生产,葡萄牙对葡萄酒进行专门化生产之后,两国交换生产的商品,两国可以得到贸易利益葡萄牙希望用10单位的葡萄酒换得15单位以上的毛织物,英国希望用20单位一下的毛织物换得得到10单位的葡萄酒,这是因为,在葡萄牙10单位葡萄酒和15单位的毛织物等价,在英国20单位的毛织物和10单位的葡萄酒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