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
除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外,引入知识、信 息、制度等新型要素,研究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机 制。
动态比较优势
研究技术进步、要素积累与动态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以 及如何通过贸易政策促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和要素积 累。
全球价值链与贸易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研究不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 位置、增值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贸易模式和利益分配。
06
结论
对国际贸易的启示
01
各国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业,以获取国际贸易中的利益。
02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
动经济增长。
03
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之一,国
际贸易可以使各国获得自身无法生产的资源或产品。
对发展中国家的建议
发展中国家应重视自身要素禀 赋的培育和提升,加强教育和 科技创新,提高劳动力素质和 资源质量。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各国专 业化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贸易模式的变化会影响到各国的经 济增长和发展,因此各国应该根据 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来制定 贸易政策,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03
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亚当·斯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要素禀赋理论的早期形态
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
• 引言 •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概念 • 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 • 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 • 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与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 要探讨国家间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分配等 问题。
国际贸易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定理
国际贸易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定理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影响。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是这一理论的核心,也是要素禀赋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指的是,在没有贸易壁垒和成本差异的情况下,不同国家的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即不同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同。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是在这一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指的是,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自己拥有相对优势要素的产品,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互补。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假设两个国家A和B,国家A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国家B拥有丰富的资本资源。
在没有贸易壁垒和成本差异的情况下,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国家A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国家B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种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带来的结果是,国家A的劳动力价格会上升,因为劳动力需求增加;国家B的资本价格会上升,因为资本需求增加。
反过来,国家A的资本价格会下降,因为资本需求减少;国家B的劳动力价格会下降,因为劳动力需求减少。
因此,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不同国家的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
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将导致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会得到逐渐消除,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利用。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的实际适用条件是没有贸易壁垒和成本差异。
然而,在现实中,贸易壁垒和成本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使得要素价格均等定理的适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贸易壁垒包括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等,这些贸易壁垒会扭曲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从而影响要素价格的均等性。
成本差异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资本成本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这些成本差异也会影响要素价格的均等性。
尽管存在贸易壁垒和成本差异的影响,但要素价格均等定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于理论上,它提供了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理论基础;对于实践上,它指导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第五次答案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第五次1. 重商主义认为下述哪一种方式不是获取金银的方法( C )。
A. 开采金矿B. 暴力掠夺C. 国内贸易D. 通过对外贸易获取2.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技术创新国在哪个阶段会从模仿国进口产品( C) A. 产品成长阶段B. 产品成熟阶段C. 模仿国大批生产阶段D. 模仿国大批出口阶段3. 下列观点哪一种不属于重叠需求理论( C )A. 一种产品是否生产首先取决于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B. 两国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之间的贸易量越大C. 需求结构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没有直接关系D. 需求分为代表性需求和重叠性需求4. 按照征收目的不同,关税可以分为( C )A. 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B. 从量税、从价税和混合税C. 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D. 财政关税和过境关税5. 贸易创造是指( C )A. 成员国之间相互进口量增加B. 成员国之间相互出口量增加C. 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的增加D. 成员国之间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和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所带来的利益6.如果A 国的劳动力转移到B 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 B )A. A 国的厂商会因为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而获得更多的利益B. B 国的厂商会因为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而获得更多的利益C. A 国的劳动力会因为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而遭受损失D.两国的劳动力和厂商都会因为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而获得利益7. 技术转移对输出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 )A 、 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B 、 有利于推动本国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C、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D、可以大量节省研发费用,促进科技创新8.同国内投资相比,国际投资的主要特点为( D )A、国际投资货币单位和货币体制的差异性B、国际投资领域的市场分割及不完全竞争性C、国际投资目的的单一性D、投资环境的供给差异9.根据李斯特的观点,对于幼稚工业的保护不应该超过()A、30年B、15年C、20年D、10年10.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A )A、世界资源是有限的、一定的、国家的最主要目标是利用一切方法增强国家实力B、国际市场是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自由利用的市场C、增加财富的最好手段就是促使各国的市场开放,从而达到贸易自由化D、增加财富的主要手段是国际贸易,因而贸易自由化是资本注意国家应该采取的最好对外贸易政策11. 要素丰裕度是指( B )A、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的比例大小B、一国拥有经济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C、资本密集型产品D、劳动密集型产业12.下列哪种方式不属于进口配额的发放方式( B )A、竞争性拍卖B、按照过去的发放数额发放C、按申请程序发放D、按固定比例优惠发放13.下述哪一个不属于不公平竞争的范畴( D )A、低价倾销B、出口补贴C、污染环境D、采用先进技术占有国外市场14.贸易转移是指( D )A、成员国之间的进口量减小B、成员国之间的出口量减小C、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的增加D、成员国之间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和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所带来的贸易方向的转移15.下述哪一个不属于关税同盟的其他静态动态效应( C )A.减少行政开支B.改善贸易条件C.有利于扩大成员国、非成员国的投资D.减少走私16. 劳动力跨国流动的主要原因为( C )A. 自然资源的不均衡,促使劳动力从自然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的地区流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B. 所有国家都普遍鼓励劳动力流入C. 劳动力总量、结构以及供求的不均衡,导致劳动力价格的不均衡,进而引起劳动力在国际范围流动D. 经济增长比较快的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引发了劳动力的流动17. 超保护贸易理论的创始人是( A )A. 凯恩斯B. 休谟C. 蒙代尔D. 克鲁格曼18. IS曲线的左侧代表( B )A.失业B.通货膨胀C.贸易逆差D.贸易顺差19. 如果一国的经济同时存在失业和贸易逆差,其可以采用的政策措施为( C )A.财政扩张和货币扩张B.财政紧缩和货币紧缩C.财政扩张和货币紧缩D.财政紧缩和货币扩张20.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且资本市场完全开放的小国来说,财政政策是( B )A.最有效的B.完全无效的依赖于货币政策的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1.总供给是指一个经济在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本既定时,所有厂商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意欲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曲线的右侧代表国际收支赤字23.在固定汇率下,当资本完全流动时,采用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对本国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被证明是无效的24.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移动的条件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25.在浮动汇率下,当资本不完全流动时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会提高收入和利率26.经济危机一般包括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27.发展中国家在战后先后采用了鼓励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三种贸易政策28. 关税同盟的效果如何必须考虑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效应。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要素不能 在国际间流动
没有运输成本、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 进行的其他壁垒 资源充分利用 贸易是平衡的
2. 要素禀赋基本概念
2. 1要素密集度:单位商品生产投入不同要 素的相对密集程度。如果在商品Y生产中使 用的资本— 劳动比率(K/L)高于X商品的 K/L, 则Y商品相对于X商品是资本密集型。 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
7.2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 2、需求逆转 3、人力资本的差异 4、未考虑自然因素
5、贸易壁垒的限制
Hale Waihona Puke 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绝对(实 际)和相对收入。
分工生产X
国家A (劳动丰裕国)
对丰裕要素劳动 的相对需求上升 对稀缺要素资本 的相对需求下降 对丰裕要素资本 的相对需求上升
工资率上升 利率下降 均 等 化 实 现
减少Y 的产量 分工生产Y
国家B (资本丰裕国)
工资率下降
减少X 的产量
2.2.3 要素禀赋实例
一国究竟属于资本丰富还是劳动丰富的国家,取 决于与谁相比。
2.2.4 要素丰裕度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Y B国
说明 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 家,其生产可能性 曲线偏向劳动密集 型的X产品 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 家,其生产可能性 曲线偏向资本密集 型的Y 产品
A国 X
要素密集度类型是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投 入的要素绝对量无关。
2.1.1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为什么B国两种 商品资本— 劳动比率均 高于A国?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
从支持者Heckscher和Bertil Olin的角度来看,实际生产中生产要素的输入不仅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多种劳动,而两个生产要素的输入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在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异来自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差异。
,这又取决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度。
由于生产各种产品所需的两种生产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当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密集使用其丰富的生产要素时,成本较低,生产密集。
当使用其他国家生产要素丰富的产品时,成本较高,从而形成了不同国家生产和交换的产品的价格优势。
从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此时,我国专门生产具有成本优势的本国产品,并以具有成本优势的外国产品为交换条件。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在狭义上也称为要素禀赋理论。
根据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当国际贸易使参与国商品的市场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时,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相同产品的前提是相同的),前提是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国际贸易取决于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的,赋,每个国家的生产结构如下:每个国家都专门从事集中生产利用其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假设,当生产要素在各个部门之间转移时,增加某种产品的产量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要素禀赋理论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斯彻和贝蒂尔·奥林提出的。
奥林根据他的老师赫克斯彻的观点,系统地讨论了要素the赋理论。
该理论突破了仅从技术差异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的局限性,但从接近现实的要素end赋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
技术差异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之间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将在不同国家生产相同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差异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
因此,尽管这两种理论已经产生了约150年,但它们的理论渊源并没有根本改变。
这种变化的基本衡量标准是:他们提出论据的经济基础是否发生根本变化;他们的理论是否基于不同的动力机制,也就是说,是否改变了基本观点,即价格差异是贸易的原因或驱动力。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陈岩)第1章 国际贸易理论
1.1.2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比较利益学说的主要内容
– 所谓比较利益,是指在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式里,贸易 一方两种商品都处于劣势,而贸易另一方两种商品都处于优势, 通过贸易双方获得的利益。李嘉图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的各个行 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没有低成本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仍可能 获得利益;而另一个国家各个行业的生产都有效率,成本比国外 同行也都低,通过国际贸易可获得更大利益。
广义的赫-俄理论还包括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其主要内容是说明国际贸易不仅 会使贸易各国的商品价格趋于相等,而且还会使贸易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 相等。
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2019,机械工业出版社
1.2.1 赫-俄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 赫-俄理论的要点:
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 各国应该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资源的商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
2)该理论正确地分析了生产要素在各国进出口中的作用。认为在国际竞 争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结合是构成一国商品价格 的重要因素,对一国的对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2019,机械工业出版社
1.2.1 赫-俄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3)该理论的主要缺陷是: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条件的基础上的,而 这些假定条件都是静态的,忽视了他们的动态变化;它把各国要素禀赋 的差异和产品技术条件的差异作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的真正原因, 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忽视了科学技 术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Ohlin (1899-1979)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交换商品和服务的过程。
它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国际合作和提高全球福利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理论涉及了许多概念和原则,旨在解释国际贸易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以下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
1.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于18世纪提出,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某些商品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例如,一国可能在生产棉花方面拥有更好的技术和资源,而另一国则在生产机械方面更具优势。
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各国可以互相受益,因为他们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那些自己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商品,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选择。
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的。
它主要强调的是相对优势。
根据这个理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它仍然可以通过专门生产那些它在相对效率方面具有优势的商品来增加交易和改善国内经济状况。
比较优势理论鼓励国际贸易的开展,因为不同国家在生产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竞争力。
3. 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霍斯特·维特谢勒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它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不同国家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差异。
例如,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生产则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根据这个理论,国家应该根据其资源禀赋来选择生产和贸易的方向,从而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4.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保罗·克鲁格曼和约翰·范南诺提出的。
它对传统的贸易理论进行了完善和拓展,主要关注企业间的竞争和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新贸易理论强调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性,认为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竞争优势,并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专业化和贸易的重要性,要素禀赋理论强调了资源禀赋的影响,而新贸易理论则关注了企业的竞争和创新。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引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理论,需求偏好理论和里昂惕夫悖论。
一、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一)定义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要素合作型FDI是该理论的扩展,其基本原则是转移可流动要素与不可流动要素的结合,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要素禀赋则是指一国(或地区)实际拥有的要素总量和结构。
虽然对国际贸易“货币”理论(或古典的交换机制理论)的经验检验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但无论是李嘉图的解释还是俄林的解释,他们的国际贸易纯粹或“真正”理论直到1951年都仍然完全没有得到检验。
(二)代表人物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
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
20世纪40年代,保罗·萨缪尔森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
(三)简介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没有试图去解释国际间生产率的重要差异,这种差异致使各国间比较成本的不同,并由此引起国际贸易。
在现代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中,这些生产率差异本身被归因于各国初级要素拥有量的差异,这种初级要素拥有量的差异实际上肩负了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重任:比较明显的对外贸易商品构成的原因,如要素质量的国际差异以同一产品生产函数的差异等,都通过假设前提而精心排除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
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当代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三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三)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国际贸易学复习资料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2*1 一种生产要素时机本钱不变;劳动价值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一国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来源于该国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生产本钱比另一国同类产品的生产本钱更低,即处于绝对优势,那么该国就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生产本钱比另一国要高,即处于绝对劣势,那么该国就不应该生产这种产品,而是从另一国进口这种产品。
相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根本思想:即使一国与外国相比所有产品生产上都存在劣势,但仍可以通过比拟优势原那么,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结论:不管一国是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本钱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还是绝对劣势,都可以通过劳动本钱的相比照拟,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那么进展国际分工,通过对外贸易获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2*2 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机本钱增加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假设: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没有运输本钱;商品自由贸易;完全竞争;要素在国际上不可自由流动;各种商品在要素需求量上是不同的;各国在要素禀赋上是不同的H-O模型结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原因。
一国要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各国通过贸易可以提高福利水平。
理论解释: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2.各国国内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3.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应比例不同决定的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短期:价格上升行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获益价格下降行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受损中期:价格上升行业〔出口〕的不流动要素继续获益价格下降行业〔进口〕的不流动要素进一步受损流动要素收益不确定长期: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报酬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报酬降低雷布钦斯基定理: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的世界中,如果两种商品的价格都不变〔即两种商品的贸易条件不变〕,一种生产要素的增长实际上会削减其中一种商品的产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随着国I工资率上升,利率下降,国II利率上升,工资率下降, 两国都有一股强大趋势推动要素价格趋向一个共同的水准。
要素禀赋理论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情况吗?
A 国 贸 易 前
W低 贸 易 R 高 后
W提高 均 等 R降低
W降低 R提高
贸 易 后
W 高 R 低
B 国 贸 易 前
要素禀赋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
Leontief Paradox
里昂惕夫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 第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美国是一个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按照要素禀赋论, 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为了检验H-O理论,1953年,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法对 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进行分析,把生产要素分成资本和劳 动两种,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一揽子出口和进口替代口品,计 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品和每百万美元的进口品所需要的国 内资本和劳动量及其比例,见下表:
要素价格均等化
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分析过程:
•国I(劳动充裕资本稀缺): L(w) 低,K(r)高 → 专业化生产并出口 X, 减少Y的生产而 进口 Y → 对劳动的需求 L ↑,对资本的需求 K ↓ → 劳动的价格 L(w) ↑,资本的价格 K(r) ↓; •国II(资本充裕劳动稀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的缺陷:
首先,没有把要素禀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因素
其次,抹煞了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的差别
再次,要素禀赋理论忽视了科学技术在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贸易前提与贸易结果的矛盾
由于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多种要素,产 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 可以由产品生产中要素比例和一国资源储备 稀缺程度的不同而决定。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 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 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 素的产品。 俄林认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能 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 国际分工。
二、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Y
120 100 △Y △X △Y △X
Y
Y
80 60
0
70 90 110 130 B
0
X B国
X
A国
生产可能性曲线(PPC)的特征: (1)曲线上的每点代表一个国家可以生产的两 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 (2)向下倾斜,表示多生产一单位大米就必须 放弃一些小麦的生产; (3)直线表示机会成本不变;凹的代表机会成 本递增;凸的代表机会成本递减; (4)曲线之内的点代表可实现的产量,但资源 未被充分利用;曲线之外的点代表不可实现的产 量; (5)曲线外移,代表产量或劳动生产率提高, 可实现更多的产量。 现实中,机会成本即MRT递增。
二、需求偏好不同下的贸易利益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概述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概述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二、与要素禀赋有关的几个概念 三、基本假设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一)比较成本比较成本论代表学者为李嘉图,其在《论谷物低价对资本利润的影响》提出货物自由贸易,进而提出比较成本论,而比较成本主要针对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参数后的成本进行比较,与绝对成本理论相比,比较成本理论指导意义尤为显著,该理论主要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指出各个国家并非要全面生产各种商品,而是应当汇聚各种资源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商品,再利用国际贸易方式,基于资本及劳动力不变前提下明显增加生产总量,这样国际分工对于参与贸易相关国家均极为有利。
(二)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论主要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伯蒂尔•奥林首先提出的,该理论已不在局限于基于技术差异角度对于国际贸易原因、结构及结果局限进行解释,其主要选择贴合实际的要素禀赋说明国际贸易原因、结构及结果。
要素禀赋理论作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其指出现实生产使用的生产要素并非仅有劳动力,其具体包括多种生产要素,但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基本条件。
依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来说,基于各国生产同一产品技术水平同等条件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异主要产品成本不同,而这种成本区别主要与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价格差别密切相关,其会影响该国各类生产要素实际丰裕程度。
(三)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概念内涵及外延均较为模糊,当前我国学者研究的新贸易理论基本为二战结束后针对变化的国际贸易现状形成的新式理论学说,这主要是二战结束后国际贸易形势发展较快,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其很难全面解释新型贸易格局和国际贸易特点,因此要求满足新时代发展的新贸易理论逐步发展形成,其中新贸易理论主要理论贡献者包括迪可西特、克鲁格曼、赫尔普曼、斯宾塞及布兰德等,该理论内容大体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首先针对贸易动因及贸易基础实施全面分析,当前各个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以及发达国家贸易快速增加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现状,新贸易理论指出当前国际贸易动因及基础均产生明显改变,贸易已不单纯为技术及要素禀赋之间的差异性,其基于供给、需求以及技术差距等诸多方面针对国际贸易动因及基础进行全面分析。
国际经济学_3
(K/L)X> (K/L)Y
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则X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14
K
要素密集度的图示
QY2 QY1
(K/L)Y (W/r)1
K QY2 QY1
(K/L)Y (W/r)2 (K/L)X
(K/L)X
QX2 QX1
图3-5 A国商品X和Y的要素密集度
QX1 L
13
(3)要素密集度 ) (factor intensity)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 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 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 若生产 X 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 : (K/L)X , 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 生产Y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L)Y , 且有: 且有:
K2
B(K2,L2) X1 L1 L2 L
图3-1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MRTS)的等产量曲线
8
两种特殊的等产量曲线
K A(K1,L1) K1 K2 L1 B(K2,L2) X1 L2 L K K1 K2 A(K1,L1) B(K2,L2) E L1 L2 X1 L
图3-2 MRTS不变的等产量曲线
17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要素禀赋点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图 3-7
图 3-8
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新古典贸易理论知识
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
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每个
阶段都有不同的市场特征和消费者需求。
0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产品在市场中的变化规Fra bibliotek,解释了为何不同国
家在不同阶段会参与国际贸易,对于理解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和国际分
工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结构与贸易理论
05
新古典贸易理论与现实贸易关 系的探讨
实证研究与检验
实证研究
新古典贸易理论在现实中是否成立,需要通 过实证研究进行检验。例如,通过对比不同 国家之间的贸易数据,分析其贸易关系是否 符合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预测。
检验方法
包括回归分析、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 等统计方法,以及基于理论的模型模拟等方 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检验新古典贸 易理论在现实中的适用性。
局限性
要素禀赋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其 假设条件不完全符合现实情况,且未考 虑到技术进步和产品差异等因素对国际 贸易的影响。
VS
批评
一些批评认为,要素禀赋理论无法解释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 口增长模式,因为这些国家的出口产品并 非主要依赖于自身的资源禀赋。此外,该 理论也未考虑到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全球供 应链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04
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扩展与深化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双向流动,即同产业内的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种类型的 产品。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根据产品是否具有差异化,产业内贸易可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 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相同技术含量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技术 含量的产品之间的贸易。
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01
贸易利益产生
比较优势使得各国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即通过专业化生产
和交换,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各国的总产出和福利水平。
02
利益分配原则
比较优势理论主张按照各国在贸易中的贡献程度进行利益分配,贡献越
大,获得的利益越多。
03
现实挑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
古典贸易模型的重要性
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古典贸易模型为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 和思路,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
解释了贸易的互利性
古典贸易模型通过比较优势等理论,解释了国家间贸易如 何实现互利共赢,即各国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都可以 获得比自给自足更高的福利水平。
指导了国际贸易政策制定
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专业化生产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国应选择 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实现
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贸易互利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进口相对 成本较低的商品,降低国内生产成 本,同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获取更多贸易利益。
全球化布局
比较优势理论为全球化生产布局提 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全球产业链 的形成和分工合作。
贸易与要素收益
局限性
H-O模型通过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 国际贸易的产生。它认为,各国应该 出口那些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 商品,进口那些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 生产的商品。这种基于要素禀赋的比 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H-O模型还揭示了贸易与要素收益之 间的关系。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 定理,自由贸易会导致出口部门所使 用的要素的实际收益提高,而进口部 门所使用的要素的实际收益下降。这 种收益的变化也会影响一国的收入分 配格局。
国际经济学习题
绪论部分习题1、保护主义性质的贸易政策主要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大类。
2、开放经济体系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目标是(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3、国贸纯理论部分旨在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贸易利易的产生、贸易利益的分配),国贸政策理论部分旨在说明(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及其理论依据)。
4、西方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共同点在于(研究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二、问答题1、为什么学习国际经济学非常重要?答:①现代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二战后随着技术创新和制度的不断演进,世界各国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人民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开放度,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和发展,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及信息技术革命,使各国国内市场不断延伸和扩展,分工和交易活动不断广化、深化、细化。
各国经济之间的的相互联系、依赖和影响程度不断加强。
因此,专门研究国际经济活动的国际经济学应运而生,并且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经济学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②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在一国范围内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充分就业问题,国际经济学研究在国际格局下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充分就业问题;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国内分工贸易等经济活动的规律,而国际经济学则主要研究国际分工贸易等经济活动的规律。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各国制度、法律、语言、文化、宗教、习俗、货币、汇率、各种人为政策等复杂影响使其与国内经济活动呈现出许多不同的规律,故需要一种不同于国内经济活动的理论解释,这样经济学理论才算完整。
2、为什么国际经济学的研究通常从国际贸易理论开始?为什么我们必须在研究政策前先学习理论?国际经济学的哪些方面更为抽象?哪些方面更具实用性?答:从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历史来看,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基础是先出现的,随着贸易活动的发展,相伴而生的国际金融活动逐步活跃并发展起来。
从要素禀赋理论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从要素禀赋理论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摘要: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指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向,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经济理论之一。
在环境规则影响日益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其对外贸易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种种限制,我国所受到的损失逐年递增,同时对外贸易额高速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急需解决。
关键词: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全球一体化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如果某种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那么该种要素相对价格就应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人均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
劳动力就业压力形成了以消耗资源为基础的低层次、低盈利的产业竞争,形成粗放式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物质资源要素制约。
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该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低。
相对稀缺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高昂,相对丰裕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低廉。
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会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导致其市场价格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着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
如果一个经济体相对于其它经济体而言使用了自身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无疑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增长,反之则相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对我国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依托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巨大优势,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
在其提出者赫克歇尔和伯蒂尔•
奥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
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A
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
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
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
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另一个解释是,美国存在很高程度的贸易保护,这种贸易保护主要针对美国缺乏竞争力的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因此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缺乏农产品也可以理解
一种较可信的解释是,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但具有较充裕的资本,还拥有较充裕的人力资本.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
1、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没有运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2、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
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
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
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相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供给较充裕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低,而相对供给较稀缺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高。
因此,国家间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或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通过严密的分析,俄林得出了结论: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便贵,出口就不利。
各国应尽可能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
规模生产的经济性要求生产规模大、批量大、标准化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差异化则要求小批量、多品种、多样化,从而减少价格参照系,为生产者提供操纵价格的余地。
这种小批量、多品种意味着单位产品的成本比较高,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效果。
如果一国既希望获得规模经济效果,又希望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进行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能够扩大厂商的市场规模,因而大规模生产有了市场保障。
国际贸易将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分散到各国的市场上去,在每一国市场上表现为各种产品的小批量供应。
对于消费者来说,小批量的差异产品价格是比较低的,因而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
这种国际贸易是建立在差异产品的基础上的,因此只要各国之间产品有差异,无论这种差异表现为何种形式,都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