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一).资本主义的萌芽(14世纪——16世纪)
(1)思想上:14—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倡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教会的控制,发起了一
场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含义)——文艺复兴运动,(作用)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
基础。
(思想上的巨变)
(2)经济上:14世纪前后,意大利手工工场发展起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5—16世纪新航路的
开辟,(作用:)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使世界开始连成为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起,促进了资本主义的
产生和发展。
(经济上的巨变)
相关链接:1、新航路地开辟,使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北大西洋的东岸。
2、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地开辟的共同影响是: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往东走的航海家: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达。
迦马(到达印度)
往西走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印第安人),麦哲伦(环球航行)
横渡大西洋的:哥伦布,麦哲伦
麦哲伦经过的大洋顺序: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17世纪——18世纪)(政治上的巨变:英法美三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2)思想上:①17世纪,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18世纪,法国“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伏尔泰)作用:促进了人们的
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利的支援,
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指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相关链接:联系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政治上:①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革命的作用见课本
P69)
②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
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的作用
见课本P76)
③1789年法国大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
步思想。
相关链接:英法美等国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同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发展水平较高。
他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
(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和扩大)(19世纪中期)
(1)经济上:19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或进行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为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上:①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
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③1868年日本武装倒幕和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
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
相关链接:1、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
2、美国南北战争的主要任务是:废除黑人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
3、美国这两次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也是一场民族解
放运动。
4、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华盛顿,南北战争的领导人是林肯。
5、美国内战前的两种经济制度分别是,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6、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对本国来讲是一次重大历史转折,指的是社会性质的
改变,
俄国由封建农奴制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这两次改革的性质一样,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所以,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不同之处:日本面临外敌的入侵。
(美国)
7、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方式是: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途径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相关链接:资产阶级重要文献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世纪----19世纪初)
1.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
内容: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意义:为限制国王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保障,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2.美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
背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内容: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意义:宣告了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激发了北美人民的革命热情,推动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进程。
3.美国,1787年宪法
背景:独立战争胜利后
内容: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
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实行三权分立。
意义: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巩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
4.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
背景:法国大革命爆发
内容:人们生来自由平等,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意义: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进步思想(启蒙思想),推动了革命进程。
5.法国,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典》
背景:1804年,拿破仑建立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
意义: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二)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时期
6.美国:1862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人民的热情)背景:南北战争爆发后初期,北方一再失利
内容: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个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意义:激发了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使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保证了北方的最终胜利。
(四).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经济上: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
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美国和德国尤为突出。
(2)政治上: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
主义阶段过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五).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20世纪40、50年代以来)
(1)经济上: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2)政治上:①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美国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特点)。
新政消除了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
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成为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的开端。
②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成为促进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
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链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①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②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③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
面对危机,
形成了两条道路:①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p22),②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p26)。
这两条道路对世界的影响:(1)美国保留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
础。
(2)德日疯狂扩军备战,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扩大对外侵略,严
重威胁世界和平,最终引发了二战。
(2)1974—1975年经济危机
①直接原因: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第四次中东战争)
②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美国经济地位下降,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
减慢。
二、资本主义的国际关系格局
1.欧洲为中心、英国最强大(17世纪——19世纪中期)
(1)经济上:①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
②17世纪,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18
世纪60年代到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2)政治上: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是国际关系的中心。
②英国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实力强大,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
殖民国家(“日不落帝国”)。
2.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对峙(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经济上:在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美、德尤为突出、后来居上,超过英、法。
(2)政治上: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美、德超过英、法,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后起的国家(德国)
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老牌国家(英、法)争夺霸权,形成了两大帝国主义
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两大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
触即发(一战)。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41年)
(1)经济上: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欧洲国家却遭到削弱。
(2)政治上:①建立: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了对德《凡尔赛和约》和对奥、匈、土、保的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
新秩序;1921年华盛顿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和《四国条约》《五国
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这样,帝国主
义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暂时缓解了各帝国主义国家间
的矛盾,1924—1929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繁荣
一时。
(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
下去。
)
③瓦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
1933年希特勒
上台后,疯狂扩军备战,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1939年,德国闪击波
兰、英法对的宣战,凡尔赛体系最终瓦解。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
事变,华盛顿体系受到冲击;1941年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美
国对日宣战,华盛顿体系最终瓦解。
4.两极格局(1955——1991年)
(1)经济上: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日、欧共体等经济迅速发展,70年代,日本(第二经济大国)、欧共体动摇美国的
霸主地位。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虽有一定收效,但最终失败了。
(2)政治上:①冷战政策:为称霸世界,二战后初期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以遏制共产主义(苏联)。
表现——政治上,1947年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推行马歇
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②两极格局形成:面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针锋相对。
1949年组建了“经
互会”, 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
局的形成。
③美苏争霸:五六十年代,美国占优势(古巴导弹危机);70年代,美国占
劣势(1974—1975年经济危机、越南战争、日本和欧共体的挑战),苏联
占优势(占领阿富汗);80年代,苏联提出全球缓和战略(阿富汗撤军),
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④两极格局结束:1989年东欧剧变,动摇了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
之结束。
相关链接:1、两极格局开始于20世纪40---50年代(或二战后初期)
2、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
联实力
强大,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美国推
行冷战
政策,以美苏为核心分别成立了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3、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及表现:①20世纪50—6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
占优势
(古巴导弹危机)②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占优势。
美国越南撤军,苏联入侵阿富
汗)③20世纪80年代,苏联提出全球缓和战略(阿富汗撤军),美国同意有限缓和)④1989年东
欧剧变,动摇了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三、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革命
1.三次工业革命
五、中外历史的联系
1.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是欧洲最早与中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国家: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汉(东汉)。
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外侵略扩张
①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②1624年(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3.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
利: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地主阶级开展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弊: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开放口岸、协商关税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工业革命:
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一步向西方学习先进制度和思想,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
运动,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弊: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资本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开矿设厂、投资银行等),同时进行政治瓜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3)第三次科技革命,
利:是机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积极引进外资、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科技飞速发展,经济持续增长,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
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弊:是挑战,由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人口众多且文化素质偏低,这就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怎样做:中国如何迎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挑战
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努力提高全民族素质,坚决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4.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一战期间,欧美国家忙于大战,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短暂繁荣;日本趁
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②一战后,1919年巴黎和会签定《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
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定《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霸,美国在华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大。
(2)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侵略中国,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英法等国无暇东顾,日本再次取得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②中国人民成为重要的反法西斯力量,抗日战争成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
部分。
③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蒋介石国民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
5.两极格局下的中国
①1946年,美国扶植蒋介石政府发动内战。
②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③1950—1953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政府掀起了抗美援朝运动。
④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美中关系缓和。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
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四、重要国家的国别史
1.美国
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体,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
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来居上,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
一战使美国经济实力大增,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增强了美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实力。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使经济得以缓慢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二战中,美国是反法西斯的重要国家和力量,经济、政治实力大增;
二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经历了繁荣、危机,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在国际事务中,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二战后初期,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在亚洲,进行军事侵略,干涉中国内政;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
2.英国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
18世纪后半期,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为英国工业生产积累了资本,也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英国最早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工厂)。
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步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逐渐落后于美、德。
一战中,英国成为战胜国,但是实力遭到严重的削弱。
一战后,在“凡-华体系”建立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二战前,推行绥靖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二战中,参加反法西斯联盟,为战争胜利做出贡献。
二战后,经济恢复并发展,唯美国马首是瞻。
70年代加入欧共体,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日本
19世纪60、70年代,武装倒幕成功,进行明治维新,积极采用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由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很快走上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一战中参加协约国一方,成为战争的受益国。
一战后,“凡—华体系”确立,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发展受到美国的制约。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军部法西斯专制建立,形成亚洲战争策源地,与德、意结成轴心国集团,威胁世界安全(侵略中国)。
二战中,成为战败国,遭到削弱。
二战后,经济迅猛发展,7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
80年代以后,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
90年代以来,实力不断增长,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4.德国
普法战争后德国实现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9世纪70年代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后来居上,超过英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挑起一战。
一战后,作为战败国,被迫签订《凡尔赛条约》,遭到严重削弱。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与日、意结成轴心国集团,对外侵略扩张,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被分区占领,分裂为东德和西德。
西德实行资本主义制度,60年代加入欧共体,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东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照搬斯大林模式。
1989年,东欧剧变后,实现统一。
五、重要的国家联盟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p13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
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争夺霸权、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一战)。
2.轴心国集团p28小字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它的形成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二战)。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p39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1942年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它的形成推动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
4.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p84
二战后初期,美国推行冷战政策,1949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针锋相对,1955年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至此,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发动科索沃战争,轰炸南联盟,违背了国际法基本准则,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威胁世界和平。
5.欧共体和欧洲联盟p52
二战后,随着经济发展,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西欧经济政治联盟(性质)的成立,有力的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同时也维护了国家安全。
欧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七、同类事件比较的事例
1.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1)背景:a.明朝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b.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
(2)目的:a.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联系。
b.经济目的:海外殖民,掠夺财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3)特点: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技术先进等
(4)影响和后果:
a.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的伟大壮举,极大地加强
了与
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
了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b.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
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5)形成差异的原因:根源在于两次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
前者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
后者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基础之上。
2.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