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州绣球村绣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靖西旧州绣球如何“抛”起来

靖西旧州绣球如何“抛”起来

29撰文/赵君超靖西旧州绣球如何“抛”起来绣球的形象作为广西的文化符号寓意深刻,旧时是爱情信物,现在逐渐演变成为极具广西特色的旅游工艺产品,深受中外宾客的喜爱。

文章对靖西县旧州绣球的文化内涵、制作方法进行梳理,依据靖西县旧州绣球的发展现状,对其传承发展提出建议。

广西靖西县地处广西西南边陲,是全国闻名的“绣球之乡”,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特征,相对独立的生活区域使靖西民众形成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各种风俗传统,具有多样性、传承性特点的靖西境内区域性文化是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区域性文化具有朴实的特点。

当地的文化氛围重视实际又充满浪漫主义情怀,这种甘醇的文化氛围使靖西民众的价值观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特点,造就了靖西壮族绣球特有的审美和人文特色,也为靖西县当地的手工绣球技艺提供了得以生存发展的传承空间。

靖西县旧州绣球靖西县旧州绣球特点作为靖西的重要文化元素——绣球(壮话称为“飞紽”),有着丰富的社会功能:曾是壮族男女用作定情信物的交际工具,在有情人间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

绣球上的每一个花瓣上面都绣有鲜花,如梅花、兰花等花卉或燕子、龙、凤等装饰图案,代表了壮族姑娘的美好愿望。

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多以黄、红、蓝、绿等色做底。

传说绣球上朵朵鲜花与掌管生育之神的花婆有着密切的关系,盛开的鲜花预示着甜蜜的爱情。

如今,婚恋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随之改变,现在的绣球主要分为观赏工艺品和民俗体育竞技项目中使用的两大作用。

另外,抛绣球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广西当地普遍流传,活动开展实施简单,民众积极参与,促进了民族认同的社会文化形式。

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为满足壮族人民的平安喜乐的精神愿望。

绣球作为一项民俗体育竞技项目,使壮族民众聚集在一起,进行体育娱乐活动,提升了壮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更促进了民族团结统一。

壮族绣球也早已成为旅游商品,深受游客的喜爱。

绣球刺绣纹样的题材选择和靖西民众生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鸟虫鱼和植物纹样,也有象征本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壮锦、铜鼓等。

靖西绣球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策略研究

靖西绣球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策略研究

靖西绣球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策略研究靖西绣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特色民间手工艺品,是靖西县的地方传统特色产业之一。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靖西绣球在传统手工艺品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升。

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和缺乏创新的问题。

本文将从创新策略的角度对靖西绣球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现状分析1. 市场需求:靖西绣球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国内外游客对靖西绣球的关注度提升,但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 生产技术:靖西绣球的生产技术传承较为完整,但在设计创新和工艺革新方面还存在不足。

3. 品牌建设:靖西绣球的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缺乏强力品牌的有效宣传和推广。

4. 文化保护:靖西绣球文化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和传承,挖掘和整理靖西绣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故事。

二、创新策略1. 产品创新:通过靖西绣球的设计和工艺创新,提高产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元素,使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3. 营销创新: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渠道,拓展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效率和市场份额。

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将靖西绣球作为旅游产品进行推广和销售。

4. 文化挖掘:深入挖掘靖西绣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故事,将其与靖西县的地域文化和风景资源相结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提高靖西绣球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实施措施1. 建立创新团队:成立由设计师、工艺师等专业人才组成的创新团队,负责产品的设计和工艺革新,并与相关部门合作,推动靖西绣球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2. 设计培训:组织设计师和手工艺人的培训班,提升其设计和工艺水平,推动靖西绣球的设计创新和工艺改进。

3. 建立品牌推广平台:建立靖西绣球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提供产品展示、交流互动等功能,加强品牌的宣传和推广。

4. 建立销售渠道: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出靖西绣球的线上销售渠道,同时通过旅游景区、文化展示中心等线下渠道进行销售推广。

传统民艺的文化再生产——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传承研究

传统民艺的文化再生产——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传承研究

传统民艺的文化再生产——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传承研究引言:传统民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当地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很多传统民艺逐渐消失,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然而,在一些地方,有一些文化爱好者致力于传统民艺的传承研究,以期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代。

一、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概述靖西旧州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壮族聚居的传统村庄。

这里有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绣球。

绣球是一种用丝线绣制的装饰品,形状像球,多用于装饰室内或佩戴在身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族裔特征。

二、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制作工艺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选线、剪线、选丝、绣制和修整五个步骤。

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丝线,然后用尺子量出相应的线长,再剪断以备用。

之后要选出不同颜色和主题的花丝,根据设计图案进行拼贴和缝制,最后用轻巧的针线进行修整。

整个制作过程非常细致和繁琐,需要手工艺人耐心和技巧的结合。

三、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历史渊源据传,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年前的清朝。

当时,壮族妇女为了装饰自己的衣物和住所,开始创造并制作绣球。

随着时间的推移,绣球作为一种传统民艺得到了发扬光大,并成为当地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文化意义靖西旧州壮族绣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它还代表着当地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向往。

每一个绣球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说,例如花鸟虫鱼图案代表着富贵和吉祥,而云龙图案象征着神奇和权威。

通过绣球的制作和传播,人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在传承和弘扬着当地的文化传统。

五、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传承研究为了保护和传承靖西旧州壮族绣球这一优秀的传统民艺,一些研究人员和社会组织开展了相关的调研和保护工作。

他们收集、整理并保存着大量历史文献和相关实物,挖掘绣球背后的文化故事,并且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创新和推广。

此外,一些培训班和讲座也被举办,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爱好者加入到绣球制作的行列中。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的转换——以旧州绣球的产业化发展为例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的转换——以旧州绣球的产业化发展为例

近 年来 。 教科 文在《 世界遗产》 中增 补的“ 非物 质文化遗 产” 概念进入中国 。 短短几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 国家文化
女以抛绣球为媒介 , 不少男女结 为夫妻。一直以来 , 绣球都是 壮族爱情信物的代 表。
广 西 靖 西 县 旧州 镇 是 著 名 的 “ 球 之 乡 ” 绣 。在 民族 地 区 的
就像我们在教育资格 中观察到的那样 ) 因为这种形式被赋予 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财产 . 而文化 资本正是受到 了
文化遗产 与文化资本之关联 . 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资本
【 收稿 日期 】 20—o—2 07 5 4
【 作者简介 】吕屏 (99 )女 , 17- , 广西柳 州市人 , 中央民族 大学博 士研 究生, 从事文化理论与文化 策划 、 主要 艺术人 类学方面研 究;
彭 家威 (98 )男, 17一 , 广西来宾市人 , 西师 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 游学院教师 , 广 主要研 究方向为: 游景观设计 。 旅 文化遗产 学。
维普资讯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 这笔财产 的庇护 。” 其 中文化资本的“ 客观状态 ”就是 ,
可以说 . 旧州绣球工艺 的这种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显 示了非物质文化 遗产嬗 变进化 过程的规律性 , 并体现 出非 物 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生 活环 境下通过母题的创新 , 而增强 从 自身的适应性 。如果我们能从I  ̄绣球工艺的产业化发展进 EI I' I

著名的论文《 资本 的形式》 中第一个完整地提出的。他认为这 种资本可以以三种形式存在 : 1具体 的状 态 , “、 以精神 和身体
遗产保护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 0 03
年 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总则》 中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 了如下界定 :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 各群体 、 “ 团体 、 有时为 个人视 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 践、 表演 、 表现形式 、 知识和技 能 以及有关 的工具 、 实物 、 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 团 体随着所处环境 。与 自然界 的相互关 系的历 史条件 的变化 ,

传统民艺的文化再生产——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传承研究的开题报告

传统民艺的文化再生产——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传承研究的开题报告

传统民艺的文化再生产——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传承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传统民艺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传统民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其中很多传统技艺已经逐渐消失,丧失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

因此,对于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民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学术界、文化机构和政府部门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靖西旧州壮族绣球是广西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它源于汉唐时期,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绣球是由细线精细编织而成,具有独特的形式和文化内涵,是壮族女性传统的工艺品和礼仪用品。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靖西旧州壮族绣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代表了广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然而,在现代化的城市化进程中,靖西旧州壮族绣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因此,对于如何保护和传承靖西旧州壮族绣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2.1 研究问题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民艺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中靖西旧州壮族绣球也不例外。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面临以下问题:1.靖西旧州壮族绣球传承现状如何?包括传承人、传承过程、传承方式等。

2.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文化内涵有什么?如何体现?3.如何保护和传承靖西旧州壮族绣球?2.2 研究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旨在:1.全面了解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传承现状,分析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和困境,为传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2.深入研究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3.通过对本地传承实践的实地调查和研究,总结出一套可行的保护与再传承模式,为靖西旧州壮族绣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3.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靖西民间技艺——绣球和壮锦的现状、传承及发展策略

靖西民间技艺——绣球和壮锦的现状、传承及发展策略

靖西民间技艺——绣球和壮锦的现状、传承及发展策略作者:侯翰康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1期摘 ; 要:绣球、壮锦是壮族古老的民间技艺,是壮族地区优秀的文化遗产,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绣球、壮锦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急需抢救、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工艺,把这项民族工艺推向市场,使之产业化。

关键词:靖西绣球;壮锦;现状;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812.47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153-01绣球、壮锦在整个壮族地区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壮民族民间文化的缩影,是广西壮族地区古老而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贵在享有文化的原创性,民间习俗的依存性,手工技艺及其文化载体的独特性、趣味性、实用性与观赏性,以及手工技艺及产品的传承性和民族性等独特之处。

靖西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南与越南高平省接壤,是祖国西南地区的国际窗口之一,素有“小桂林”和“绣球之乡”美称。

随着绣球业的发展,“绣球之乡”的美誉更是家喻户晓了。

靖西壮族织锦技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历届靖西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曾作了许多发掘、抢救、保护工作,如举办刺绣培训班,成立县壮锦厂、成立刺绣协会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壮锦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急需抢救和保护。

一、靖西绣球和壮锦发展的现状1.绣球和壮锦是靖西县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工艺。

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一直承受着现代文明的挑战,在现代浪潮冲击下,民族民间文化的状况开始衰落,传统工艺遇到了新的挑战,织锦、绣球这种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陷入前所未有困难,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如:壮族刺绣手艺中最复杂也是最独特的方式堆绣,堪称绣球中的极品,而如今只有“中华巧女”黄肖琴一人掌握此技艺。

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也只有陈晔等少数几人,纯手工制作刺绣逐渐减少,古老技艺濒临消失。

靖西绣球:“绣”出爱情“绣”来财富

靖西绣球:“绣”出爱情“绣”来财富
飞来。村 民们常常是农忙一 结束 , 就加
班加点赶制绣球 ,年产量超过 2 0多万 个, 产值 30多万元 。其生产从过去的 0
独门独户 自产 自销逐步走向组织制作 、
算, 村民们 便改 用廉价的 木屑 , 让它 变 沉, 这样更有质感 , 还不易吸水。为了让 绣球 更“ 高产 ”村 民还想办 法简化制作 , 方珐。比 如 , 原先的绣球是把每一瓣过 好边 , 再缝起来 ; 在是过 边和缝 合的 现
动 力的就业 问题 。
出, 惊艳四座。 9 6 1 9 年初 ,人民 日报》 《 记
个聚在一起 埋头 做绣球 的妇女 , 形成了
— —


l 黎 鞲 《
伸 出 3个手指头 , 意思是 3元钱 。没想 到 外国 友 人把 3 元 塞 到 了他 的手 0美 里, 换走 了这个直径仅为 4厘米的小绣 球 。朱祖线说 :我那时候很激动 , “ 原来
这玩意这么值钱 。从那时候起 , 我就开
艺品 , 如今正 在以全新的方式延续它的 艺术价值 。 绣球产业不再单独存在于靖 西的生产链 中 ,而是带动 了其他产业 。
始琢磨着做绣球。”
19 95年年底发生 的另一件事 , 令朱
靖 西的壮锦 、 刺绣工艺就在 绣球 的带动
祖线甚 至靖西绣 球的命运 都发生 了戏
剧性的变化 。当年 , 朱诅线做了一对直 径 1 米的大绣球 , 由广西妇联送到北京 参 加世界妇女 大会 。这对绣球 一经展
旧州村成 了“ 绣球 之乡”
开 始 ,拼成绣球 的 1 2瓣布片都
是随 意裁 剪的 , 谁都不知道最后做 出的 绣球 有多大 , 朱祖线和姐姐就开创性地 把 圆周率运 用到绣球上 。从 此 , 绣球不

靖西县旧州绣球文化产业发展探讨.doc

靖西县旧州绣球文化产业发展探讨.doc

靖西县旧州绣球文化产业发展探讨-【摘要】文章研究广西百色市靖西县旧州绣球文化产业的发展,概述了旧州绣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能人加农户的运营方式,产品的销售现状,绣球工艺的传承等。

表明旧州绣球文化产业已经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后继有人。

【关键词】旧州;绣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一、前言绣球,是壮族人民传统的特色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古朴华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绣球的前身叫“飞砣”,是壮族民间的一种古兵器,绘制于2000多年前的广西崇左市宁明县花山壁画就有关于绣球的记载。

手工绣球起源于宋代,当时一到特定的节日,青年男女就各为行列,歌而抛之,绣球逐渐成了壮族青年男女求偶和定情的信使,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广西百色市靖西县旧州自古以制作传统的特色手工艺品――绣球而闻名于世,有“中国绣球之乡”的美誉。

1995年,广西妇联把朱祖线做的一对直径1米的大绣球送到北京参加世界妇联大会,广受称赞。

一年后,《人民日报》采访报道了朱祖线,并称他为“绣球王”,从此朱祖线和旧州绣球闻名于世,绣球开始成为一种十分受欢迎的商品,不再只是爱情的信使,而且还成为旅游的纪念品和用于赠送亲友的吉祥物,把自身的文化性与商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种特色的文化产业。

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的号召,靖西县政府积极带领和引导旧州群众,实施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绣球文化产业,努力打造绣球一条街。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旧州的绣球生产已经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取得了较快地发展,为促进旧州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绣球文化产业也成为旧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旧州绣球文化产业的生产三、旧州绣球文化产业的运营虽然当前旧州的绣球生产已经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但其运营模式不尽相同,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公司负责与国内外客商建立销售网络对外展销,并和协会联系按照市场需求下订单,协会根据企业的要求把订单交予农户进行生产。

靖西绣球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策略研究

靖西绣球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策略研究

靖西绣球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策略研究靖西绣球是广西靖西县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绣球采用丰富多彩的颜色和复杂的绣法,将红、绿、黄、蓝等颜色的丝线绣制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和花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由于其精美绝伦的外观和良好的文化底蕴,靖西绣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靖西绣球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针对靖西绣球的文化产业发展创新进行研究,分析其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一、靖西绣球的现状和问题1.产业规模小:靖西绣球的生产过程繁琐复杂,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其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目前,靖西绣球企业数量不多,产量也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缺乏品牌意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靖西绣球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获利,将普通的绣品冠以“靖西绣球”之名,导致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进而影响了靖西绣球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

3.设计创新不足:靖西绣球的传统工艺虽然独具特色,但由于传承和发展的时间过长,靖西县的绣匠们对于原有的设计和图案已经十分熟悉,缺乏新的设计和创意。

造成了靖西绣球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市场占有率较低。

二、发展创新策略1.打造品牌。

建立专业的品牌团队,制定品牌宣传计划和推广策略,强化靖西绣球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品牌附加值。

2.提高产品设计水平。

建立专业的设计团队,进行创意设计和新品研发,开发更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绣球产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开拓多元化市场。

不仅仅局限于旅游纪念品市场,还可以将靖西绣球在礼品、家居、服装等领域进行创新运用,并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营销范围和途径。

4.加强人才培养。

针对靖西绣球传承和发展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建立专业的技能培训基地,培养更多年轻的绣球工艺师和设计师,为该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5.加强产业合作。

与当地旅游、文化产业进行紧密合作,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方式,共同推动靖西绣球的发展和创新,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拓展。

靖西绣球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策略研究

靖西绣球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策略研究

靖西绣球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靖西绣球文化产业是广西靖西县的传统文化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新时代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推动,靖西绣球文化产业也逐渐受到重视,并且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研究背景部分将重点关注靖西绣球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和现状。

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更好地把握靖西绣球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

研究背景还将探讨靖西绣球文化产业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靖西绣球文化产业,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思考和探讨。

1.2 研究意义靖西绣球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意义。

靖西绣球作为传统手工艺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是靖西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通过对靖西绣球文化产业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可以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和保护,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增进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靖西绣球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挖掘和开发绣球文化产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拉动地方产业链的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靖西绣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拓展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购买靖西绣球产品,推动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

整体而言,靖西绣球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推动地方文化、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靖西绣球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寻找提升靖西绣球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创新策略。

通过深入分析靖西绣球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市场需求,确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本研究旨在为靖西绣球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靖西绣球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当地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助力地方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广大绣球文化爱好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靖西旧州绣球的功能转变

靖西旧州绣球的功能转变

靖西旧州绣球的功能转变作者:梁莹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19期摘要:长期以来,地处边缘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与现代社会相异的文化体系,随着文化的变迁,绣球的功能也发生改变。

本文以处于西南边陲的靖西县旧州村为调查点,探究旧州绣球从传情绣球到商品绣球的转变。

关键词:靖西旧州;绣球;功能转变靖西县位于祖国南疆边陲,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边境,百色地区南部,旧州位于县城南部,距离靖西县城约7公里。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旧州绣球实现了从传情绣球到商品绣球的转变。

一、绣球的历史传说根据史料记载和口述资料表明,靖西绣球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靖西旧州、龙邦一代的乡村男女青年喜欢成群结队地在山野间对唱山歌,谈情说爱时,随手摘下山间的花草,用藤扎成花球,抛给意中人,以示爱情,这就是绣球形成的初期阶段。

而后演变成用绣有莲花、鸳鸯等爱情吉祥物的绸巾,包上种子,连上丝绳缝制成球状物品,逐渐发展为现在的形状。

绣球起初為壮族男女青年传情信物,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提及:“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位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紽。

男女目成,则女受紽而男,婚已定。

”关于绣球,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旧州街有一对青年男女,经过三天三夜的对歌后,相互间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并且拟结为夫妻。

可是,当地官府老爷在一次出游时看见了那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便垂涎三尺,想纳之为妾,占为己有。

官府老爷经过一番精心策划,设法将那位男青年关入牢中,还张贴告示定于农历七月十四日午时三刻处死那男青年。

该女子为了向自己意中人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精心绣制了一个小绣球,用蜡纸包好,放在碗中的饭下,趁叫人帮送饭时带入牢中。

那男青年吃饭时发现包团,打开一看,见是一只精美的绣球,喜出望外。

当天夜里,男青年手持绣球到窗前向外眺望,只见那绣球突然“啪”地一声发出一道金光,金光射过窗棂,窗条纷纷脱落。

那男青年赶紧跳窗逃走,和自己心爱的人远走高飞,结为百年之好。

从旧州绣球产业的发展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本转换

从旧州绣球产业的发展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本转换


c ia r n fr ain o ntngbl ul e apt lta so m to fi a i e c t ,ho n he a e ofs me hep t he p o e to fi tngbl ur pig t y c n b o l o t r t ci n o na i e h rt g . e ia e Ke ywor : ulu a nd t ; ulu a a ia ;it n b e c lur rt g ds c t r li usr c t r lc p tl n a gil ut e he ia e y


央 民 族

吕拿
绣球 , 是壮族人 民世代相传极具广 泛性和普
遍性 的民间艺术形 式 。壮族制 作绣球 的历 史悠
步思考 , 即可 以发现一个具有实践性 和社会发展 意义 的价值概念 , 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是 民族地 区 的文化资本 。“ 这些资本作 为文化 首先是非经 济学的社会价值 , 其次是经济学或 向经 济资本转
On The Ca t lTr nsor a i n ofI t ng bl pia a f m to n a i e Culu e He ia e t r rt g
_ _ _ _ _ _ _ _ _ _ _ — —
b sd o h e eo me to i al n u t nJu h utw ae nted vlp n f l b l id sr i iZ o o n sk y
民族地 区的现代化进程 中 , 虽然处处都 传来人亡
艺绝 、 传承 中断 的消息 , 旧州的绣 球工艺 却 以 但 朱祖线为代表人物焕发 出旺盛 的生命力 。 随着时 代的发展 ,H I I  ̄ 绣球这个从历史 中流传 下来 的 民 ' I 族工艺 品 , 功能被赋 予 了新 的 内容 , 其 意义 也被 给予 了新 的诠释 , 开始由个人 、 家庭走 向社会 , 成 了商 品 、 礼品 、 吉祥物 ; 其工艺 、 样 , 式 也发生 了变 化 ,并 出现了 由个人技艺 向产业化发展 的趋势 。

靖西旧州绣球街

靖西旧州绣球街

绣球之乡——旧州旧州,古名那签,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城南9公里处。

这里历史悠久,山水如画,具有浓郁的壮族风情,素有“壮族活的博物馆”之称。

壮族民间制作绣球历史悠久,而旧州绣球因其结构独特,选料讲究,且全部手工制作,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堪称广西绣球之上品。

绣球的前世今生一踏上旧州“绣球一条街”的石板路,我们便强烈地感受到这条依河而建的街道特有的民族风情:石板地面,大青砖墙,红褐色的厚木门,一座座古民居门前都坐着缝制绣球的女子。

她们面前的木桌上,尽是鲜艳的布条、绸带和丝线。

一旁自制的木架上,红丝带下系着一个个红、黄、蓝、绿相间的绣球,或大或小,流光溢彩,斑驳古旧的老街也因此亮丽起来。

有关绣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乐器--“飞砣”,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

后来,“飞砣”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

近千年来,绣球一直作为爱情的信物为青年男女所喜爱。

每逢春节、三月三、中秋等传统佳节,壮族青年男女便相邀汇集在村边地头、河畔草滩,男女分列,相互对歌,表情达意,然后女方将绣球抛向意中人。

若两情相悦,即可订下终身……随着时代的变迁,原为壮族男女爱情信物的绣球,已演变成馈赠亲友、传递感情的吉祥物。

如今,在旧州,从七八岁的小女孩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都会穿针引线做绣球,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绣球生意。

旧州绣球按刺绣方式可分为两种:一般的绣球是单线刺绣,在花瓣面料上绣出的各色图案是平面式的,线条、色彩如画一般美,刺绣方法与过程较为简便;而采用复线刺绣的“堆绣绣球”,图形则更为精美、复杂,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如鲜活之物欲喷薄而出,堪称绣球中的极品。

旧州绣球的做法极其讲究,不但全部是手工制作,工艺流程也相当严谨精细。

首先是做布壳--用浆糊把4层棉布平整地粘在一起,再把各种颜色的绸布粘在底布上,压成平而实的布壳;接着制叶瓣,一般来说,不论大小,靖西绣球的叶瓣都为12瓣一个球。

论靖西绣球在壮族民艺中的文化传承和价值发展

论靖西绣球在壮族民艺中的文化传承和价值发展

Vol.41/No.14/Westleather 论靖西绣球在壮族民艺中的文化传承和价值发展刘赞(百色学院,广西百色533000)摘要:自古以来,靖西旧州素有“绣球之乡”的别称,本文通过对靖西旧州绣球的发展起源、制作工艺、传承方式等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旧州绣球在壮族民艺中的文化传承和价值发展问题%关键词:靖西;绣球;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85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4-0127-02广西壮族自治区60周年大庆,让全国人民更进一步认识了广西这块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也进一步认识了壮族民艺一一绣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广西绣球与铜鼓、壮锦等地方特色工艺品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不但被人们当作随行装饰品,而且经常用在室内家居环境中,装点我们的生活%人们也会将其作为特色礼品相赠他人,除此之外,基于绣球文化的创新产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寄予了丰富的内涵和美好的祝福%1绣球的发展起源靖西是壮族世代聚居地,壮族人口在此分布的比重较大,这里的壮族民俗风情浓郁,素有“绣球之乡”的别称。

绣球已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成为了当地婚恋习俗的必备物品%在年轻人谈婚论嫁的过程当中,它常被作为传情达意的信物%相传靖西拥有世上最美的绣球,经过时间的沉淀,其繁华艳丽的色彩、精湛细腻的手工、巧夺天工的结构、朴实无华的材质等无不被人称颂%尤其是当地的老艺人将堆绣的手法运用在绣球上,使图案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别具一番风味%靖西的绣球绣法简单易学,通常采用单线进行刺绣,将面料裁剪为花瓣的形式,并在其上绣出各种各样、包含寓意的祥瑞图案%刺绣手法最初仅停留在平面表现上,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线条的韵律,极富装饰意味%发展到后来,经过民间艺人的创造,为了突出所绣之物真实感,采用复线的方式,将堆绣的手法融入其间,刻画的物象更为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堪称绣球中的极品%由此可见,绣球的装饰手法也经历了从平面到半立体的变化发展过程%壮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民族,对农作物饱含深情%手艺人将当地的农作物种子及谷物包裹在绣球内,既增加了绣球的重量,便于抛掷,又寄托了壮族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想法%因此,关于靖西绣球的题材,往往比较世俗化,贴近人们的生活,常以当地祭祀、劳作的场景等作为主题,充分倾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绣球的制作流程绣球的制作是一道精细又复杂的手工制作过程,对原料、工具、制作方式、点缀都各有考究%绣球首选的原料主要有绸布、旧布、绣花针线、硬纸壳、棉子、彩珠和流苏等%制作工具有刷子、剪刀、绣花针、顶针%制作方式如下:(1)先找来一些零碎或者破旧的布料修剪整理,接着,把准备好的布一层一层粘稳粘牢,拿到阳光下晒干晒硬,形成立体圆形的绣底,底布制作考究,通常选用四层棉布打底,并用浆糊均匀地刷在每一层表面,粘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厚度,然后,选用不同颜色的绸布粘贴在棉布上,充分地压平,形成布壳%靖西的绣球通常是十二片叶瓣组合成一个球状,因此,将做好的布壳裁剪成叶瓣的形状,以便后续的加工和塑形%(2)贴绸布、剪花瓣当底层的布壳做好后,要将净色绸布贴在最上面一层做为刺绣的底色%之后在贴好绸布的布壳上画上花瓣%这样做出来的花,聚在最后进行缝合的时候也能形成立体的圆形%将叶瓣作为绣片,绣片越大,图案要求越为精细复杂,绣片越小,图案表现更为简洁明了%在图案选择上,甚至要求上四瓣必须表现飞禽,而下四瓣必须要表现走兽,兴许是为了突出某种图腾崇拜,这一说法值得商榷%(3)图案纹样的绘制在花瓣上绘制各式各样的图案%初学者一般临摹下来的图谱进行复制,或直接沿着剪纸图谱的边缘勾勒在剪好的花瓣形状上%有些掌握着熟练刺绣技艺的女性能够在边刺绣的同时,进行着图案轮廓的调整,即进行纹样的再修改%(4)图案的选择及色彩的搭配壮族人们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生产生活当中,常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大自然当中美好的一切都成为了他们可模仿的对象,他们将其提炼概括出来,将原本具象的物体进行抽象处理,并结合工艺技法,表现在绣球上,赋予了一定的形式语言及美感%绣球的设计及制作者以前大多是一些没有学历背景的农村妇女,因此她们对色彩的感觉非常质朴,跟中原汉族的用色法度截然不同,抛弃了原有的封建意识和等级观念,大胆地选用了一些纯度极高的颜色进行搭配,以红、橙、黄为主,都是暖色调,给人以热烈喜庆之感%并辅之以冷色调装点其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视觉效果更为突出,充分表现了壮族人们淳朴自然和粗犷豪放的个性特点%(5)塑形物将绣好的绣片做成球瓣瓣体,呈三角梭形,并将填充物放置其中,形成一定的重量,以便抛接%以前的绣球填充物多为农作物种子或谷物,一定程度上隐喻了爱情的种子,抛绣球也因此成为了当地特色的婚恋习俗环节之一%(6)好的形状,在的程,意将叶瓣尖两两相对,缝合之后,可以适当地选取各色丝绸带、晶莹剔透的珠子等进行局部装饰,这样,一个玲珑精美的绣球算是基本完成了%3绣球的传承方式绣球的传承场地主要是在家庭和村落中%开展歌土于活动是绣球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在原始先民的思维当中,(下转第130页)作者简介:刘赞(1986-),男,汉族,湖南益阳人,讲师,文学硕士,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设计理论%-127CULTURE AND EXPLORATION 文化与探索一次的。

传统街市的兴衰 ——广西靖西县旧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析

传统街市的兴衰 ——广西靖西县旧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析

2019传统街市的兴衰—韦浥春1唐寅2广西汉和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摘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社会变革、人为破坏与自灾害造成的困境以及对村落价值的重新认识、乡村振兴等战略与政策所带来的机遇。

本文立足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现实状况,通过剖析广西靖西县旧州街村落保护与开发实例,总结经验与教训,以期探索具体可行的保护发展策略。

关键词:旧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新靖镇旧州街,原为归顺州的州治所在,2015年入选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旧州地处喀斯特地貌腹地,丘陵三面环绕,旧州河经村落东北穿过,河流北侧有大面积水田。

丘陵、河流、田野、老街,共同构成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与生活场景。

一、村落形态特征村落沿河东西向展开,略呈带状,村落主街顺应河流流向与丘陵走势展开。

南北街约20m宽,200m长,是村中贸易与集会的主要场所;东西街略窄长,宽3~5m,长500m,两条主街均以青石板铺设。

在主街的T 形轴线控制控下,村中街巷顺应轴线发展,形成较为规整的网格状系统。

壮音阁戏台坐落于主街的T 形交叉口处,是村落文艺活动的中心。

旧州街中段建有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为一座形式与体量均与周边民居协调的合院式建筑。

清乾隆年间修建的文昌阁,是村落的地标性历史建筑,矗立在旧州河东侧河心岛上。

此外,还有许多历史、自然遗迹散布于村落周边:紫壁樵歌山,天皇殿、观音阁、张天宗墓,东山石刻,岑氏土司墓群等。

村中建筑多为古朴而富有壮族特色的圩市建筑——街屋,与旧州自古便是边贸商品集散地的历史相应和。

厅堂设于街屋的前半部,多为两层高的木楼,兼有商铺门面之用,其后为居室、天井与厨房,开间尺寸统一为3.5m,进深30~40m不等,整体前高后低如虎蹲坐状,俗称“虎坐”。

图1旧州村落形态与空间格局二、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旧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启动较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空间结构的梳理基于对村落空间形态格局的分析,梳理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确定未来保护与发展的方向,提出“两心、一带、三区”的空间结构规划设想(图2)。

广西靖西绣球文化发展研究

广西靖西绣球文化发展研究

广西靖西绣球文化发展研究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且容易满足,但人们精神生活方面依然匮乏,逐渐人民意识到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我国的重要任务。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这五千年的绚丽传统文化由多个民族文化组成,百色靖西绣球文化是众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广西壮族历史文化特色之一。

本文主要从靖西绣球文化面临的困境和发展策略方面进行探讨,提出相关建议,促进靖西绣球文化传承与发展,突出民族地域特色。

关键词:靖西绣球传统文化,发展价值,发展困境,发展策略一、广西靖西绣球文化的起源靖西绣球文化起源于广西古代,最早关于绣球文化的记载,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绘制的左江流域宁明花山崖壁画上,在壁画上的壮族人民拿着用青铜铸成的古兵器“飞砣”,这种“飞砣”就是后来绣球的初始形态。

起初这种“飞砣”是用于广西古代的狩猎活动,而后用又于军事作战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到了唐代“飞砣”演变成了用棉布、麻布和丝绸模仿“飞砣”刺绣而成的布刺。

随后抛绣球日渐成为传达爱情、寻求配偶的活动。

到了现代,广西壮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中都会举办有关于的绣球的活动,渐渐的抛绣球活动成为了现代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绣球文化不仅仅是广西壮族人民的爱情、婚礼的传统文化,更是壮族人民从古至今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象征。

[1]二、广西靖西绣球文化发展的价值(一)、社会价值。

广西地貌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这也导致广西经济、交通等方面难以发展,在经济、文化、交通落后的过去,在交通受阻的自然条件下,壮族人们有着一种不同于中原人民的情感表达方式。

绣球的出现让生活在广西山地里的壮族儿女增添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情感生活空间。

在以前它是壮族儿女感情的凝聚的精华,如同月老手中的一根红线。

到了现在精美的绣球还是靖西壮族人民的生活装饰品,是壮族人民的信仰,是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存在[2]。

文化生态视角下广西靖西绣球文化研究

文化生态视角下广西靖西绣球文化研究

文化生态视角下广西靖西绣球文化研究绣球是靖西最具特色的民俗象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不同历史时期,绣球承载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彰显靖西地区的农耕文明特色,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的变迁。

进入21世纪,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逐渐将这种历史民俗象征推向工艺品市场。

如何在新时代里保护、发展绣球文化,传承、保留其历史韵味,成为今天人们所要探讨的一个难题。

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审视靖西绣球文化,在人、环境、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探讨其文化起源的魅力与特色,将为科学保护、传承、发展这种文化提供一种建设性视角。

标签:靖西绣球;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绣球是壮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历经上千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功能与文化内涵。

它既可以是一种竞技工具,也可以是青年男女两情相悦的爱情信物,还可以是承载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品。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艺术品及“非物质文化”担当者的绣球无论在制作还是在品鉴上都没有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其发展甚至面临不知所措的茫然。

在此情境下,从文化生态视角审视绣球文化的产生与构成,或可为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一、从文化生态视角看绣球文化的历史意蕴文化生态视角是指从自然与社会的关联性出发研究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在人、环境、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探讨文化起源的特色与魅力,并对其特有的文化形貌和模式予以阐释。

文化生态视角下,绣球制作在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凝聚的文化特色、民俗意义逐步突显,成为靖西的文化标识,乃至成为“让世界了解广西,让广西走向世界”的文化载体,在时代的变迁中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意蕴。

1.起源与发展:不同时期承载不同的时代内涵关于靖西绣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它起自原始社会,最初源于竞技活动,后发展为爱情信物。

另一种说它自产生之日起,就是求偶传情的信物。

无论是哪种起源说法,都反映了靖西绣球文化的历史由来已久。

关于广西绣球文化的产生,何卫东等学者认为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投绣球的雏形是壮族古代的‘飞砣’”[1],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是传承人之寻觅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我是传承人之寻觅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谭湘光近日在宾阳县挂牌成立了“非遗传承基地”。

基地在传承壮锦纺织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人通过壮锦纺织和壮锦产品生产增加收入。

铜鼓、桂派戏曲曲艺、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拥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非遗项目使用不多,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迫切需要保护。

近年来,广西完成了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歌圩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以及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数字化记录工作,并正开展更多的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

截至今年10月,共采集图片约1.8万张、视频资料1400小时、文字素材19.2万字,为广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建立起数据库、基因库。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介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保护传承体系正在构建,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壮族文化(百色)生态保护区、苗族文化(融水)生态保护区等7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先后建立起来。

在各方努力下,广西已建立起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各项保护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截至今年10月,广西共有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等5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618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039项市级非遗项目,2561项县级非遗项目。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

”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广西舞台艺术经典作品彩调剧《刘三姐》11月在北京上演。

诞生于1958年的彩调剧《刘三姐》取材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故事。

60年来,彩调剧《刘三姐》在国内外演出2000多场次,曾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奖等奖项。

广西舞台艺术工作者扎根八桂大地,将传统民族戏曲发扬光大,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邱玉红介绍,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上,广西近年创作的26台大型剧目密集上演。

没有秘密的传承:旧州绣球,大众文化的典范 - 第二频道

没有秘密的传承:旧州绣球,大众文化的典范 - 第二频道

没有秘密的传承:旧州绣球,大众文化的典范——中文系壮族绣球产业化开发研究服务队深掘绣球传承之路中文系甘嘉明欧其锦绣球是壮族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

近年来,广西靖西县旧州镇依托传统的壮族绣球工艺,积极发展绣球产业。

7月11日下午,中文系壮族绣球产业化开发研究服务队来到靖西旧州,通过各种渠道对旧州绣球的传承情况进行了深入考查。

(“绣球之乡”旧州素有“小桂林”之称)一、关于绣球的传说关于绣球,在壮乡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说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靖西县旧州古镇下的一个小村庄里,居住着一户贫穷人家。

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

阿秀美丽漂亮、生性善良,也深深地爱上了诚实、勤劳、勇敢的阿弟。

有一年春天,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有钱有势的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

当恶少得知阿秀深深地爱上邻村的阿弟时,为了让阿秀死心,恶少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他贿赂官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

阿秀听到这个消息后,似晴天霹雳,整日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

在阿秀哭瞎了双眼以后,阿秀开始为秋后就要被问斩的阿弟一针一线地缝制绣球。

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被血浸染以后,绣球上的花更艳了,叶更绿了,鸟更鲜活了。

经过九九八十一天,装满了阿秀对阿弟深深的爱恋,浸透了阿秀鲜血的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自己所有的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却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绝望了,摸索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

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

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经过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绣球就成了壮乡人民的吉祥物,壮乡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后来也就有了抛绣球、狮子滚绣球等民间活动。

二、绣球产业发展和传承1.绣球产业发展的领头人一个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绣球的传承也是一样,要想绣球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必须要有一个能带动绣球产业发展的领头人。

广西靖西县旧州壮族绣球

广西靖西县旧州壮族绣球

摘要:广西靖西县新靖镇旧州村手工绣球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现全村仍有530户近1000人从事绣球生产,年产量15万多只,是远近闻名的绣球村,也是“堆绣”工艺存在的最后村落。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守护与传承作为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民艺,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绣球作为壮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发展无时不牵动着人们的心,所以本文写了这篇关于绣球的文章,希翼能为民艺学以及日趋火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提供一些帮助与借鉴。

关键词:旧州;壮族绣球;传承;传统民艺一、绣球的历史寻绎旧州属于靖西县新靖镇的一个街委会,它北距靖西县城8公里,南离中越边境约30公里。

据清《归顺直隶州志》记载:南宋末年,江西省广信府广丰县[1]人张天宗随文天祥抗元,因兵败,张天宗率部众300余人退走广西。

因途中迷路,看到这里山青水秀、林木茂盛、气候温和,就在此住下,与当地土民一起开荒造田,饮水灌溉,还把内地先进技术和文化传授给当地土民,设乡塾教育土民子弟,百姓安居乐业,成为边地的“世外桃源”。

[2]世居旧州街的老人们大多数都认为,绣球在旧州保存与传承得最好,是因为旧州原来是州城所在地,受汉族先进工艺文化影响较大。

绣球是壮族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在被誉为“绣球之乡”的广西,曾是壮家女青年必须学习的女红。

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速度的加快,纯手工制作绣球的比例逐渐下降,一些古老的技艺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二、绣球活动绣球可以说是壮族青年定情的信物,上面绣的是壮族姑娘的美好愿望,绣球上的每一个花瓣都绣着鲜花,一年四季12个月份的鲜花均有,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

其中,广西绣球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

球上朵朵鲜艳的花与掌管生育之神的花婆有很密切的关系。

花预示了蜜一般的爱情生活,婚后的子孙满堂。

绣球是“月下老人”,将相爱的青年男女用“红线”牵在一起,它是婚姻的见证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旧州绣球 文化产 业发 展存在 的 问题 分析
求 。“中 华巧 女 ”黄 肖琴在 创 新上 也 有过 许 多想 法 和努 力 ,如设 计
1、缺 乏 品 牌 支 撑 ,市 场 影 响 力 小
出 15瓣 的绣球 ,制 作 出了一 些深 受顾 客喜 爱的 绣球 ,但是 缺乏 专业
得益 于经 济 全 球化 的 深入 发 展 ,壮族 的 绣球 已 闻名 于 国 内外 , 的设 计 人 员去 设计 和 开发 ,也 由 于技 术 不成 熟 等原 因 ,不能 进 行规
【关键词 】 旧州;绣球 文化 产业;问题 ;解决路径
一 、 前 言
新 奇 的想 法 ,而且 心 灵 手巧 、学 习能 力 强 ,很适 合从 事 绣球 生产 ,但
绣球 ,是 壮 族 人 民传 统 的特 色 手工 艺 品 ,它 的 前 身叫 “飞砣 ”, 是 受现代 生活 的影 响和 迫于生活 的压 力 ,旧州 大约 80% 的年 轻人都
【摘 要 】 文章概述 了广西百 色市靖 西县 旧 州绣球 文化 产业发展现状 ,分析 了旧州绣球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 的 问题 ,提 出促进 旧州绣球 文化产业持 续发展的对 策:培育特 色品牌 ,扩大市场影响 ;健 全协会功 能,提 高运营效益 ;注重技 艺传承 ,弘扬 特 色文化 ;提 高创 新意识 ,丰 富 产品种类 ;整合相关 资源 ,增 强拉动效应 。
引导 IBOql群 众 ,实 施旅 游与 文 化 相结 合 的发 展 战略 ,使 lindeN的 绣 球 球上 面 四瓣和 下面 四瓣 绣的 图案都 是 以往一 些代 表吉 祥 的植物 、花
生产 走 上 了产 业化 发 展 的道 路 ,取得 了 较快 的发 展 ,市 场 影响 力不 卉 、动物 ,缺乏新 意 :周 边四瓣 很多都 没有祝 福语 ,若有 一般都 是 “一
是 壮 族 民间 的一 种 古 兵器 ,绘 制 于 2000多 年 前 的广 西崇 左 市宁 明 是 选择 外 出务工 。玉 女绣 房李 莉的 女儿 就是其 中 的一员 ,她擅 长 制
县 花山壁 画 就有 关于 绣球 的记 载 。到了 宋代 ,绣球 成 了壮族 青年 男 作 绣球 ,但 并 没有 留 在 家从 事绣 球 生产 ,只 有 回家 过年 过节 时 才 帮
IBOq\l风 景秀 丽 ,旅游 资源 丰富 ,有 “如桂 林 山青水 秀 ,似 苏 杭地
重视 品牌 问题 ,虽 然 曾经有 过 ,后 来 因为成 本 高等原 因就 没有 使用 , 灵人 杰 ”的美 誉 ,名胜 古迹 有文 昌阁 、l1-音 阁古 戏台 、壮族 生态博 物
目 前仅 有 的 “金壮 锦 ”绣 球 品牌 归 南宁 市 的广 西 金壮 锦 文化 艺 术 馆 、土 司墓群 、东 山石刻 等 。近年 来 ,lE]0t\I街 以发 挥当 地 丰富 的旅游
日州绣球村绣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西 吉 文 1匕
此文 为广西 民族大 学创 新训练 项 目 《绣球 文化产 业发展 存在 的问题 及解决 路径 分析 》阶段 性成果 (编号 :201410608016)
旧州绣球村绣球文化产业发展 研究
黄伟 权 黄 靖羽 赵 绍新 (广西 民族 大 学 广 西 南宁 530006)
4、创新 意识 不够 ,产品样 陈 旧
了朱 祖 线 ,并称 他 为 “绣球 王 ”,从 此 朱祖 线 和 旧州 绣球 闻名于 世 ,
由于绣 球的 经营 者和 生产 者对 市场 的观 察不 够敏锐 ,缺乏创 新
绣球 开 始成 为 一种 十 分 受欢 迎 的商 品 ,并逐 渐 超越 定 情物 的 界限 , 意识 ,导 致绣 球产 品样 式相 对陈 旧而不 能满 足市 场的 需求 。近年 来
更多 地充 当旅 游 的纪念 品和 赠 送亲友 的吉 祥物 ,深 受广大 顾 客的 青 为适 应 时代 的变化 和市 场 的需求 ,l[30ti生产 出 了一些 较 为新颖 的产
睬 。为 了响应 党 的 “十八 大 ”精 神的 号召 ,靖 西县政 府积 极 带领和 品 ,但 是在 外形 、图 案 、颜 色 上变化 不大 ,创新 的 元素 太少 。例如 :绣
有 限公 司 所有 ,不 属 于 ID qq当地 的 品牌 。因此从 总 体 上而 言 ,由 于 资 源 为切 入 点 ,突 出区 域 、民族 、习 俗 、传 统等 特 点 ,结 合 发 展旅 游
有 一 定的 市场 影 响力 ,有 比 较固 定 的客 户和 市 场 范围 ,产 品走 出 了 模生 产 。
广西 ,远 销欧美 、东南 亚等 国 家和 地区 ,2014年绣 球在 广州 博览会 、
5、产 业 结 合 度 低 ,拉 动 效 应 不 强
南亍 世锦 赛等 活动 上 亮相 。但据 调查 了解 ,lB ̄q\l的绣 球 生产 并不够
国绣球 之乡 ”的美 誉 。
部 门的 组织 下 ,多 次在 IFlO¥1街 举行 绣 球制 作 培训I班 、刺绣 技 艺 比赛
1 995年 ,广西 妇联 把朱 祖线做 的一对 直 径 1米 的大绣 球送 到北 等 ,但 效果 有限 。
京参 加 世 界 妇 联大 会 ,广 受 称 赞 。1996年 《人 民 日报 》 采 访报 道
女 求偶 和 定情 的信使 ,这 一习 俗一 直 延续至 今 。广西百 色市 靖西 县 忙生产 绣球 。当 地政 府早 就发 现培 养传 承技艺 人 才的重 要 性 ,并 为
旧州 自古 以制 作传 统的 特色 手工 艺品— —绣 球而 闻名 于 世 ,有 “中 此做 了 很多 的 努 力 ,2000年 、2003年 、2004年 等 ,在 县 文体 局 等
断扩 大 ,但 在 发展 过程 中 也存 在 一 些问 题 ,在一 定 程度 上 阻碍 了 旧 生平 安 ”、“吉祥如 意 ”这两 种 ,像 “心 想事 成 ”、“~ 帆风顺 ”、“工
州绣 球文 化产业 的持续 健康 发展 。
作顺 利 ”、“学业进 步 ”等祝 福语 非 常少 ,难 以满 足多 元化 的市 场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