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代木构建筑特征教学讲义
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资料讲解
角柱 槛墙
c.杀梭柱之制
柱子上段卷杀,称上梭柱;上下段均卷杀,称为上下 梭。
《营造法式》规定:柱分三段,以上段做三瓣卷杀,至 上径比栌斗底周边大出4分时,作覆盘形收束。
明清官式建筑已罕见梭柱。
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 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梭柱:在柱上 端1/3处收杀 。使柱顶与斗 底相合,柱肩 梭成圆弧形。
料要求比较高
抬梁式
梁 柱
脊檩 上金檩 老檐檩 檐檩
穿插枋
随梁枋
抬梁式
脊瓜柱 三架梁 五架梁
抬头梁
抬梁式构架的各个构件名称
抬梁式构架的常见梁架形式
2. 穿斗式构架(立贴式)
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
•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穿斗式
柱 檩
斗栱:
中国式建筑所特有的组合构件,是较大建筑物 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其作用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 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传至额枋再转到柱上 。
一、斗栱的作用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 抗震 6. 装饰作用 7. 等级标志 8. 模数作用
大梁(大柁):大小、长短 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准, 如承九檩为九架梁,依此类 推。
抱头梁(挑尖梁)
3. 檩(桁)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 屋面荷载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 例》:有斗栱之大木 用桁,无斗栱之大木 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 致: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tuán]
4. 枋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讲课资料
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 《营造法式》中规定,柱径与柱高间的比率有一个从大到小变化过程。 古建筑内外柱有等高的和不等高的,按照室内空间的不同要求、荷裁的 大小来选择长度和断面不同的柱子,因此内外柱不等高和不等径的出现 是结构上一个进步。
2、大木作
了解:(1)柱(2)枋(3)斗拱(4)屋架(5)多层木建筑
3、墙壁 了解:(1)土墙(2)砖墙(3)木墙(4)偏条夹泥墙
4、屋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掌握:(1)屋顶种类 了解:(1)屋顶做法
5、装修(宋称小木作) 了解:(1)门(2)窗(3)天花、藻井、卷棚 (4)其他装饰(5)家具陈设
6、色彩与装饰 了解:(1)色彩(2)装饰
沈阳故宫崇政殿侧面
(一)柱
类型: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 形制演变: ➢ 早期木柱大多为圆形断面,下端埋于土中,后用土填塞柱穴.再夯实。 ➢ 商代时已于柱下置卵石为柱础。 ➢ 秦代已有方柱。 ➢ 汉代石柱更增加了八角、束竹、等式样,并出现倒栌斗栱式柱础,柱身 也有直柱和收分较大的二种。 ➢ 南北朝时受佛教影响,出现了高蓬瓣柱础和束莲柱和印度、波斯、希腊 式柱头,但外来的形式后来没有得到发展。 ➢ 宋代以圆柱为最多,另有八角形和瓜楞断面的,《营造法式》中已有梭 柱做法,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 ➢ 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 ➢ 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
故宫保和殿 后踏道、陛石
(三)栏杆
➢ 距今六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中,已发现木构的 直棂栏杆; ➢ 周代铜器如春秋的方鬲也有卧棂栏杆的表示; ➢ 而战国铜匝上的纹饰则刻划为实心的矮墙。 ➢ 在汉代的画像石和陶屋明器中形象更为丰富,栏杆的望柱、寻杖、阑版都 已具备,而且望柱头也有了装饰。 ➢ 南北朝,石刻中又出现了勾片造阑版。 ➢ 唐代木勾阑式样更为华丽,其寻杖和阑版上常绘以各种彩色图纹。 ➢ 宋代大体沿用唐制,一般用一层阑版,称为“单勾阑”。《营造法式》中 有.用二层阑版的,称为“重台勾阑”。 ➢ 园林建筑的栏杆处理比较活泼自由。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 边布置,可兼作坐凳,称为坐槛。木、竹栏杆造型轻快灵巧,栏版部分变化 极多。除了可供休息,还能增加建筑外观上的变化。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古代木构建筑的虚拟修复和展示 ,再现古代建筑的原貌和历史风貌,为学术研究、文化 交流和公众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化保护策略
研究数字化技术在古代木构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策略,包 括数字化保存、数据共享、虚拟展示等方面,推动传统 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在历史上的意义
政治和社会
古代木构建筑在政治和社会上具有重要意义,如宫殿、庙宇、园林等木构建筑,体现了封 建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特点。
经济和贸易
古代木构建筑对于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有影响,如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商业和手 工业的发展都与木构建筑密切相关。
文化和艺术
古代木构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瑰宝,其建造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 发展历程,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保护和传承
古代木构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重 视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价值。
创新和发展
古代木构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对于现代建筑也有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在传统的 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05
古代木构建筑的实例分析
实例三:福建土楼
建造年代
建筑规模
建筑风格
木构特点
福建土楼是福建省的传统民居建 筑,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唐朝。
福建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其中 以圆形土楼最为独特。
福建土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墙体 采用生土夯筑而成,屋顶采用石 板或瓦片覆盖。整个建筑注重防 御性和居住功能的结合。
榫卯连接
02
《古建简介木构》课件
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使用原工艺和材料等,同时要保持古 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重要古建筑应采取预防性保护 措施。
古建筑修复的技术与方法
技术
传统木结构修复技术、石材修复技术、砖石结构修复技术等。
方法
加固古建筑结构、修缮损坏的部位、恢复历史风貌等。在修复过程中要遵循修旧 如旧的原则,保持古建筑的历史风貌。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故宫博物院修复工程。通过对故宫的 木结构、屋顶、墙体等部位进行全面 修缮,恢复其历史风貌,同时对故宫 内的文物进行保护和展示。
案例二
山西平遥古城修复工程。通过对平遥 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等建筑进行 修缮和加固,保持了古城的历史风貌 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 展。
文化价值
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色,对弘 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02
木构古建筑
木构古建筑的构造特点
木构古建筑的构造特点主要表现在其 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榫卯连 接的方式实现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
木构古建筑的构造特点还包括其内部 布局的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布 置空间,以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
对古建筑保护的呼吁与建议
政府应加大对古建筑保护的投入,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对破坏古建筑的行 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应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古建筑保护工作,形成全民共同守 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在保护古建筑的过程中,应注重修缮与维护,尽可能保留其原始风貌。对于需要 修复的古建筑,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避免过度改造和商业化开发。同时 ,应加强古建筑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古建筑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木构古建筑的构造特点还包括其独特 的屋顶形式,如悬山、歇山、硬山等 ,以及丰富的斗拱形式和出檐方式。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和详部演变上63页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和详部 演变上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103页PP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03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 演变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古代木构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的重要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细部特征也在不断演变,表现出不 同的特点和风格。
研究成果总结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对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演变过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需要更多的实证 研究和考古发掘来证实和补充现有理论。
2023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 部演变 Nhomakorabea目录
• 引言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 古代木构建筑的详部演变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的相互关系 • 结论
01
引言
古代木构建筑的定义
古代木构建筑是指采用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梁柱和榫卯 结构为承重体系的建筑物。
古代木构建筑不仅包括房屋、宫殿、寺庙等建筑物,还包括 桥梁、堤坝等木结构设施。
建造工艺与详部演变的相互关系
选材和加工工艺
古代木构建筑的选材和加工工艺非常考究,不同时期对于木 材的选择、加工和连接方式都有所不同,如早期的榫卯连接 、后来的铁钉连接等。
彩绘和装饰
古代木构建筑非常注重装饰和彩绘,不同时期的装饰和彩绘 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水平,如唐代的富丽堂 皇、明清的精细繁琐等。
3
研究古代木构建筑还可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自信。
02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结构特征
木构架
以木材为主构架,利用榫卯结构连接各个构件,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抬梁式
抬梁式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由“栿”(梁)和“檩” (檩条)等构件组成。
形式特征
三间式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间”为单位进行组合,通常为三开间 或五开间,这种形式在住宅和宫殿建筑中都非常常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课件
(三)昂 昂是斗栱中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又有上
昂与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 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第三节 屋顶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种类
(一)庑殿 它的出现先于歇山,后来成为古代建筑中最
高级的屋顶式样。 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四)硬山 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山墙
之外。其山墙大多用砖石墙,并高出屋面, 墙头作出各种直线、折线或曲线形式,或另 在山面作出博风板、樨头等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少,建筑屋面常采用平顶。即在椽上铺板, 垫土坯或灰土,再拍实表面。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清式屋面铺作
1)小瓦 又称为蝴蝶瓦,是应用最广的屋面覆材。 可应用于底瓦、盖瓦、屋脊或构成装饰。 优点:生产简易、重量轻与灵活性。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2)筒板瓦 按质地可分为陶质和琉璃两种。 多用于宫殿、官署、庙宇等高级建筑。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2)陈设 以悬挂在墙壁或柱面的字画为多,一般厅堂
多在后壁正中上悬横匾,下挂堂幅,配以对 联,两旁置条幅,柱上再施木、竹板对联。
匾联大多是矩形和条形,木制多以红、黑、 金色漆为底色,竹制的则常保持其本来质地; 字画嵌以墨、金或石绿,印章用朱砂。
少数也使用戗兽的; ⑤栏板用整石凿成,以榫嵌插在望柱和地内;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青 衣
-
19
屋各 面式
的 琉 璃 瓦 及
青 衣
-
20
屋脊和屋面装饰
•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一般用板瓦、筒瓦覆盖,用瓦条、砖或脊筒垒砌 屋脊,按其位置称为正脊、垂脊、戗脊等。
• 屋脊是屋顶上最容易漏雨的地方,在结构上加以覆盖是完全必要的。 古代建筑的能工巧匠在解决这个功能问题的同时,更加注意了它的艺 术处理,由简单的样式逐渐演变发展成形式多样的各种屋脊装饰。这 些装饰是中国古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 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
• 到了秦汉形成了独立的制陶业,并在工艺上作了许多改进,如改用瓦 榫头使瓦间相接更为吻合,取代瓦钉和瓦鼻。西汉时期工艺上又取得 明显的进步,使带有圆形瓦当的筒瓦,由三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 瓦的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因称“秦砖汉瓦”
青 衣
-
18
琉璃瓦
• 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物件,通常施以金黄、翠绿、碧
衣
-
10
屋顶的做法
• 屋面曲线包括建筑的檐口、屋 脊和屋面的曲线
• (1)檐口曲线的形成是由于檐柱
逐间生起的结果,为了使角部
升的更高,
除
使用由昂和其他角梁外,还在
檐檩下端垫以生头木。
• (2)屋面曲线,应包括纵向曲线 和横向曲线。屋面曲线的形成, 不但有利于雨水的宣泄,而且 为室内争取到较多的阳光,屋 面 秀外丽青衣形。因此也变得更加柔和和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 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 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 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 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 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 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 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 等形式。屋顶使建筑物稳重协 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
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生版)-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讲义(必修下册)
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篇目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中国建筑的特征 1.品析简明、准确的语言风格。
把握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的含义。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
3.思考为何说不同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以性”。
4.培养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
1.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
2.思考为何说不同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以性”。
一、知人论世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二、字词积累墁.地(màn ) 轮廓.(kuò) 额枋.(fang ) 抱厦.(shà) 柁墩.(tuó) 帷.幕(wéi ) 正脊.(jǐ) 门槛.(kǎn ) 接榫.(sǔn ) 穹.窿(qióng ) 戗.兽(qiàng ) 纯粹.(cuì) 如翚.斯飞(huī)重难点解读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这是一种类比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高度的短柱; 角柱:位于建筑物角部的柱子;
梭柱: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 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
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在《营造法 式》中规定:“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栔 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 一栔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 短长,以下檐柱为则”。
减柱法: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见于辽、金元代; 移柱法:将若干内柱移位做法,见于辽、金元代;
柱色 金色的级别最高, 其次为红色, 再次是黑色。
天坛祈年殿内
紫禁城乾清宫南立面
三、 枋
面阔间数越多建筑物级别越高。为保持建筑物正中开 门的特征,所以一般面阔间数为奇数。在间数中,往往以 “九五”象征帝王之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面 阔 五 间(六根柱子面阔五间)
金厢斗底槽 双槽
分心槽 单槽
满堂柱
副阶周匝
■宋、清大木作名称对比:
清
宋
举 架—举折
庑殿顶—四阿顶
歇山顶—九脊顶
面做法;
面阔间数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都以“间”作为计数单位。在建筑 物的平面上,就是由四根柱子所组成的空间称为“间”; 一间的宽度,叫面阔。而整个建筑物正面若干间加起来的 宽度,叫通面阔,一般简称面阔。如10根柱子就是面阔9 间,6根柱子就是面阔5间。建筑物侧面间的深度叫进深。 若干间合起来的深度叫通进深,简称进深。
寻杖绞角造:木寻 杖在转角望柱处相 互搭交而又伸出的 做法。
寻杖合角造:木寻 杖止于转角望柱处 不伸出的做法。
清式勾阑
栏杆抱鼓石 构成和式样
四、铺地
铺地
室内铺地 室外铺地
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一般对缝或错缝; 殿堂也有用大型地砖--“金砖”; 室外铺地早期用卵石铺砌(新石器中期),汉唐之 后就采用预制的地砖;
故宫宁寿宫古华轩内景
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内景
同里退思园西院内景
第二节、大木作
一、 基本概念
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 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 的重要决定因素;
2)开间[面阔]: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 间的水平距离;
3)通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4)步:屋架上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5)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
的总和; 6)柱网形式:金厢斗底槽、单槽、双槽、分心
槽、满堂柱;
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 单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 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 分心槽:用中柱将平面等分; 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平
柱径与柱高间的比率有一个变化过程,一般是从 大到小;
角柱
檐柱
金柱
山柱 中柱
檐柱
(二)柱的一些基本概念
柱的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 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的做法;
柱的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 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倾斜 柱高的千分之八,在角柱则两个方向 都倾斜的做法;
这成就,不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还对东方乃至 世界的建筑文明,都作出了十分伟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遭受长期的自然与人为破坏,使得历 史上许多伟大建筑都化为乌有,与之相应的宝贵 设计构思与具体手法大部也都已失传。
(一)普通台基构成
象眼石 垂带石
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 象眼石: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砚窝石:埋在台阶地下,用以抵抗阶之力;
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学习要点:
1.了解古代木构建筑的详部演变,特别是熟悉了 解宋、清两代大木作的具体构成和些许重要做 法;
2.重点认知掌握古建的梁架结构和斗栱结构;
3.通过课后学习,进一步学习我国古代建筑的相 关内容;
中国建筑历史长久,所覆盖之范围又极为辽阔, 其历代兴造之建筑不但类型众多,而且累计数量 尤为宏巨。既体现了中华建筑文化的灿烂辉煌, 也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变革和生产力发展 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建筑本身在功能、材料、结 构、施工、艺术……等多方面的综合进步。
厦两头
悬山顶—不厦两头
瓜 栱—瓜子栱
万 栱—慢栱
厢 栱—令栱
正心瓜栱—泥道栱
清
宋
翘 —华栱或卷头
梁 —栿或梁
单步梁—剳牵
桁或檩—禣
五架梁—四椽栿
脊桁 —脊禣
上金桁—上平禣
瓜 柱—侏儒柱或蜀柱
三 踩—四辅作
二、 柱
(一)柱的种类 檐柱
金柱
柱
山柱
瓜柱
角柱
直柱
柱 梭柱
檐柱:支撑屋檐的柱子,用于廊下; 金柱:在檐柱一周以内,但不在纵中线上的柱; 山柱:建筑物纵中线上顶着屋脊,并且在山墙
抱鼓石的作用: a.顶住栏杆,保持其持久稳定; b.美化栏杆尽端造型;
抱鼓石 的做法
最高级台基 太和殿
高级台基 乾清宫
一般台基 中山堂
二、踏道
踏道
阶梯形踏步
坡道
辇道(御路)则倾度平缓,用以行 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左磩右平”则左斜平坡道,右 为阶级形踏跺;
故宫 辇道
〇 分为阶梯形和斜坡式
〇 如意踏步:
是不用垂带石只用 踏跺的做法,一般 用于住宅或园林
〇 慢道: 是在斜道上用砖石 露棱侧砌,可以防 滑,一般用于室外。
《木经》载:阶级有峻、平、慢 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 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 臂为峻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 为平道;前竿平肘,后竿平肩, 为慢道。
三、栏杆(勾阑)
砚窝石
(二)普通台基做法
砖砌台明:台帮部分用细 砖,镶边包角用石活或 仍用砖作
——属低等次台基
满装石座:整个台明包括 台帮全用石活
——属中等次台基
台面的长宽尺寸遵循 “下檐出”小于“上 檐出”的规定,留出 必要的“回水”。
宋式 勾阑
宋式勾阑
清式勾阑
层次构成 体量权衡
格调韵味
宋式 分层多,9~12层 主次分明 个别线脚不合理 秀挺、精细、洒脱
清式 分层少,6层 无明显主体 线脚形式推敲合理 敦实、粗壮、庄重
宋式须弥座
清式须弥座
清式须弥座的比例推敲
须弥座的六层高度分成三组, 保持了中心部位的束腰和基座 的圭角略高,上下枭上下对等, 上下枋上下对等而略微突出上 枋;
清式勾阑 沈阳清昭陵隆恩殿须弥座
须弥座的雕饰分布
全部光素的 只在束腰雕饰 在束腰和上枋雕饰 全部雕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