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药科大学无机化学教案.doc

沈阳药科大学无机化学教案.doc
沈阳药科大学无机化学教案.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沈阳药科大学《无机化学》教案

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一节热力学第一定律课时安排2学时一、教学目的

掌握化学热力学中常用术语。

了解化学热力学中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化学热力学中常用术语。

2.教学难点: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用生活实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基础研究化学反应,关键的两个问题是:( 1)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及进行的限度;(2)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前者属于化学热力学研究的范畴;后者属于化学动力学研究的范畴。

第一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一)系统和环境

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部分,

环境:系统以外密切相关的部分。

例如,我们要研究杯中的水,则水是系统;水面以上的空气,盛水的杯子,乃至放杯子的

桌子等都是环境。

按照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通常将系统分为三类:

1.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2.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只有能量交换。

3.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

例如,有一敞口杯中盛满热水,如果选杯内的水为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敞开系统。如果将

水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得到一个封闭系统。若将水放在一个理想的保温瓶中,则保温瓶中

的水就是个孤立系统。

(二)状态和状态函数

状态:由一系列表征系统性质的物理量所确定下来的系统的存在形式。

状态函数:用以确定系统状态的物理量。

把某理想气体当作系统,其物质的量n= 1mol,压力 p=1.013 ×105 Pa,体积 V= 22.4 L ,温

度 T=273 K ,这就是一种状态,n、 p、 V 和 T 就是系统的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特点:状态函数的改变量只与系统的始态、终态有关,而与变化途径无关。

例如,系统始态的温度为T1,终态的温度为T2,则状态函数T 的改变量T= T2- T1。

根据描述系统性质的物理量与系统中物质数量的关系,可将系统的性质分为两类:

1.广度性质:其数值与系统中所含该物质的量成正比,具有加和性,如体积、质量,物

质的量等。

2.强度性质:其数值不随系统中物质的数量而变化,不具有加和性。如温度、压力、密

度等。

(三)过程和途径

过程:系统状态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在热力学中常见的变化过程有:

1.等温过程:在环境温度恒定下,系统始、终态温度相同且等于环境温度的过程。

2.等压过程:在环境压力恒定下,系统始、终态压力相同且等于环境压力的过程。

3.等容过程:系统的体积保持不变的过程。

4.绝热过程: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热传递的过程。

途径:完成某一状态变化所经历的具体步骤。

例如,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始态(298K , 1.00 ×105 Pa)变到终态(373 K ,1.00 ×106 Pa),可以采取下列两种途径,如图:

等压过程

298K

1.00× 105Pa

等温过程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一)热和功

373K

1.00×105 Pa

等温过程

373K

1.00×106Pa

298K等压过程

1.00×106 Pa

热:系统与环境之间因温度不同而交换的能量,用Q 表示。其不是系统自身的性质,不是状态函数,与变化的途径密切相关。

规定:当系统从环境吸热时,Q>0;当系统向环境放热时,Q< 0。

功:除了热以外的其它各种被传递的能量,用W 表示。其不是系统自身的性质,不是状态函数,与变化的途径密切相关。

规定:当环境对系统做功时,W> 0;当系统对环境做功时,W< 0。

功可分为体积功(W e)和非体积功(W )两种。

体积功的求算公式: W e=- p e?V

如图来说明气体反抗外压膨胀时的体积功公式。

用活塞将气体密封在截面积为 A 的圆筒内,若忽略活塞自身的质量及其与筒壁间的摩擦力,

以活塞上面放置的砝码在上造成的压强代表外压(p e)。则系统在等压(p e)膨胀时所做的功为

W e=- F l

式中 F 是活塞加于系统的力,l 是活塞移动的距离。又因压强p e= F / A

所以, W e=- p e?A? l ,而 A? l 为系统增加的体积V,故体积功是:W e=- p e? V 例如,恒温时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始态( p1= 16×105 Pa,V1= 1.0 L )膨胀到终态( p2= 1.0 ×105 Pa, V2= 16.0 L)可以按两种途径完成:

则一次膨胀到终态,系统对环境做体积功为:

W e1=- p e V =- 1.0 ×105( 16.0- 1.0)=- 1.5 ×103( J)

两次膨胀到终态,系统对环境做体积功为:

W e2=-〔 2.0 ×105(8.0- 1.0)〕+〔- 1.0 ×105( 16.0-8.0)〕

=- 2.2 ×103( J)

5 p =1.0×105Pa

p =1.0× 10 5 Pa

p1=16× 10 Pa e

V1=1.0L 2 V =16.0L

2

p =2.0× 105Pa p=2.0×105Pa p e=1.0× 105Pa

e

V=8.0L

(二)热力学能

热力学能(内能):系统内一切能量的总和,用U 表示。其是系统的状态函数,是广度性质。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只是温度的函数,若T= 0,则U= 0。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就是能量守恒。若某系统由状态I 变化到状态II ,在这一过程中系统从环境吸收热Q,同时环境对系统做功W,用U 表示系统热力学能的改变量,则热力学第

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U =Q + W (适用于封闭系统的任何过程)

【例】在298.15 K及101.325 kPa下,1mol Zn与1mol CuSO4反应生成1mol ZnSO4和1mol

Cu。采用如下两种途径完成这个变化,求每个过程的U 。

(1)在烧杯中进行 : 系统放热 216.7 kJ?mol-1,不做功。

(2)组成电池 : 系统做电功 212.1 kJ?mol-1,电池放热 4.6 kJ?mol-1。

解:( 1)在烧杯中进行:

U =Q + W =-216.7 + 0 = -216.7 ( kJ?mol-1)

( 2)组成电池:

U = Q + W =( -4.6) +( -212.1)= -216.7 ( kJ?mol-1)

本例题说明, W、Q 不是状态函数,而 U 是状态函数。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某理想气体,经过等压冷却、等温膨胀、等容升温后回到初始状态。过程中系统做功15 kJ,求此过程的 Q 和 U。

2. 150 g 某固体物质(摩尔质量为150 g ? mol -1)在 1.00 ×105 Pa 下熔化成液体,吸收了 100 J 的热。该物质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分别为 2.09 g ? cm-3和 2.00 g ? cm-3,计算 Q、 W 和 U 。

六、教学参考资料

1.王国清.无机化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

2.宋天佑,程鹏,王杏乔.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无机化学.第 3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课时安排2学时一、教学目的

掌握纯物质标准生成热(△f Hθm)的定义和化学反应标准焓变(△r Hθm)的计算。

了解盖斯定律。

二、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标准生成热(△f Hθm)的定义和化学反应标准焓变(△r Hθm)的计算。

2.教学难点:标准生成热(△f Hθm)的定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用实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四、教学内容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热化学:研究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学科,它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反应热

反应的热效应(反应热):一个化学反应在封闭系统中发生,若非体积功为零,当产物温

度与反应物温度相同时,系统所吸收或放出的热。

之所以要强调产物的温度和反应物的温度相同,是为了避免将产物温度改变所引起的热混

入到反应热中。只有这样,反应热才真正是化学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

(一)等容反应热

等容反应热:在等容过程中完成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用Q V表示。

U =Q V + W e

W e=- p e V,而因为等容反应过程的V =0,故W e =0,于是

U =Q V

此式表明,在等容反应过程中,系统吸收或放出的热全部用来改变系统的热力学能。

等容反应热可在弹式量热计中测定。

(二)等压反应热

等压反应热:在等压过程中完成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用Q p表示。

U = Q p+ W e

当非体积功为零时,由于体积功W e=- p e V,

Q p=U + p e V

等压过程p = 0, p2= p1= p e,上式可变成:

Q p = U2- U1 + p2V2- p1V1=( U2 + p2V2)-( U1 + p1V1)

令:焓 H =U + pV,焓是系统的性质,是状态函数,是广度性质。

Q p= H

此式表明,在等压反应过程中,等压反应热在数值上等于系统的焓变(H)。

可以推出,理想气体的焓H 也只是温度的函数,若T=0,则H=0。

等压反应热可在杯式量热计中测定。

二、 Hess 定律

(一)热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反应热效应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注意:

1.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力。

2.必须注明物质的状态或晶型,分别用小写的s、l、g 表示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如为水溶液,用aq 表示。

3.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当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不同时,该反应的摩尔焓变也不同。

例如:

( 1) 2H 2( g) + O2( g)== 2H 2O( l)r H m$= -571.6 kJ?mol-1

( 2) H2( g) +1/2 O 2( g) == H 2O( l )r H m$= -285.8 kJ?mol-1

4.在相同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的摩尔焓变的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化学热力学的物质标准状态规定:

1. 纯固体或液体,其标准状态是x B= 1,即摩尔分数等于1;

2. 溶液中的溶质B,其标准态是浓度为 1 mol?L-1(或 1 mol?kg -1)的状态,用符号 c$表示;

3.气相物质,其标准态是分压为 1×105 Pa 的状态,用符号 p$表示。

(二) Hess 定律

Hess 定律:对非体积功为零条件下的等容反应或等压反应来说,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

一步完成的还是分几步完成的,其热效应总是相同的。

因为在非体积功为零的条件下,对于等容反应,r U = Q V;对于等压反应,r H=Q p。而 U 和 H 均是状态函数,因此,任一化学反应,不论其反应途径如何,只要始、终态相同,则

r U或r H必定相同。

Hess 定律应用:利用已知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来间接求得那些难于测准或无法测量的化

学反应的热效应。

【例】碳和氧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热不宜由实验直接测得,因为产物不可避免地会含有

二氧化碳。若已知:

(1) C(s) + O 2 (g) == CO2(g) ;r H m$ = -393.5 kJ?mol-1

(2) CO(g)+ 1

2 2 (g) ;$ -1

O (g) == CO r H m = -283.0kJ?mol 2

1

求反应( 3) C(s) + O2 (g) == CO(g) 的r H m$。

2

解:因为反应( 3) == 反应( 1)-反应( 2)

1

C(s) + O2(g) == CO(g)

2

所以r H m,3=r H m,1-r H m,2

== ( -393.5 )-( -283.0)==-110.5( kJ?mol-1 )

三、生成焓

因为多数物质是通过常压下的化学反应生成,所以生成焓也常称作生成热。对于一个化学反应,如果知道反应物和产物的焓值,该反应的r H 即可由产物的H 减去反应物的H 而得到。根据焓的定义H= U + pV ,因为 U 的绝对值无法得到,所以焓H 的绝对值也无法确定。于是,

人们采用规定相对值的方法去定义物质的焓值,从而求出反应的r H。

(一)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定义

标准摩尔生成焓:某温度下,由处于标准状态的各种元素的最稳定单质生成标准状态下 1

mol 某纯物质的热效应,用符号f H m $

表示,其单位为J?mol-1 或 kJ?mol-1。f 表示“生成”,上标

“$”表示物质处于标准态。

显然,最稳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f H m $

都为零。

常见物质中,石墨是最稳定单质;白磷是最稳定单质;斜方硫是最稳定单质;O2(g) 是最稳定单质; I2 (s) 是最稳定单质; Br 2(l) 是最稳定单质。

在 298.15 K ,C(石墨 ) + O2 (g) == CO 2(g) ;r H m$= -393.5 kJ?mol-1;C( 石墨 ) 和 O2(g) 都是最稳定单质,由它们化合生成 1 mol CO 2(g) 的标准摩尔焓变是-393.5 kJ?mol-1,所以, CO2 (g)的

标准摩尔生成焓f H m $

为-393.5 kJ?mol-1。

(二)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应用

标准摩尔生成焓给我们提供了一组以最稳定单质的焓为零而得到的各种物质的相对焓值,

利用这些数据可求各种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r H m $。

r H m $=

νB f H m

$

(B)

B

即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等于产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之和减去反应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之和。

【例】利用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下列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r H m$:

2NH 3(g) + CO 2 (g)===NH 2CONH 2(aq) + H 2O(l)

解:查表得:

物质NH 2CONH 2 (aq)H2O(l) NH 3(g) CO2(g)

f H m $

/(kJ?mol-1)-319.2 -285.8 -45.9 -393.5

r H m $

=f H m

$

(NH2CONH2,aq)+f H m

$

(H2O,l)-2 f H m

$

(NH3,g)-f H m

$

(CO2,g)

=[ ( -319.2 )+( -285.8) ]- [2 ×( -45.9 )+( -393.5) ] = -119.7 ( kJ?mol-1)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已知( 1) MnO 2(s) == MnO(s) + 1 O2(g) r H m$ (1) =+134.8 kJ ? mol -1

2

( 2)Mn(s) + MnO 2(s) == 2MnO(s) r H m$ (2) = -250.1 kJ ? mol-1

计算 MnO 2(s)的f H m$。

2.已知 Na2O(s)和 Na 2O2(s)在298.15 K时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分别为-415.9 kJ ? mol-1和 -504.6 kJ ? mol-1,求反应:2Na2O2(s) == 2Na 2O(s)+ O2(g) 的r H m$。

六、教学参考资料

1.王国清.无机化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

2.宋天佑,程鹏,王杏乔.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无机化学.第 3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性课时安排2学时一、教学目的

掌握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了解盖斯定律。

二、教学重点

1. 教学重点: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f Gθm)的定义、反应(或过程)标准熵变(△r Sθm)的计算、恒压下温度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化学反应标准吉布斯自由能(△r Gθm)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f Gθm)的定义、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用实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四、教学内容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性在本章里,我们讨论的化学反应的方向就是指各物质均处于标准状态时,化学反应进行的

方向。至于非标准态下的化学反应,将在第二章化学平衡中讨论。

一、自发过程

自发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外力作用就能进行的过程。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冰在常温下融化等等。

再如:

1、在一个箱子里,中间用隔板隔开,设法使两边的气体压力不等。将隔板去掉后,压力大

的一方气体将自动地向压力小的一方流动,直到两边的压力相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用

它做功,如做膨胀功。压力相等后,要想使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人们必须对它做功,如用压

缩机将气体从一方压缩到另一方去,否则是不可能自动复原的。

2、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热就会自动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至温度相等为止。人们可以利用温度不等做功。温度相等后,要想使两物体的温度再恢复到一高一低原来状态,

必须对它做功,如用制冷机等,否则是不可能的。

3、将两个电势不同的电极组成电池,电流就从高电势自动地流向低电势,直至电势相等。

人们可以用电流做功,如照明,加热等。电流不会自动地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除非人们对它

做功,如用发电机充电。

自发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⑴ 方向性。它的逆过程不能自动进行,除非人们对它做功。

⑵ 做功能力。自发过程都可以用来做功。

⑶ 限度。例如,只能进行到压力相等、温度相等、电势相等。

二、熵与熵变

自发过程都有一个相应的物理量作为自发方向及限度判据,如前例中的压力、温度、电势

等。

早在 19 世纪中叶,人们就认为只有放热反应才能自发进行,而吸热反应是不能自发的。实验表明,许多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但是,也有吸热反应也自发进行,例如碳酸钙分解反应。

由此可见,反应放热并非影响自发方向的惟一因素。

事实表明,系统的混乱度增大和温度的改变也是许多自发过程的推动力。

(一)熵和熵变

熵:是描述系统混乱度的状态函数,符号为S。系统的微观状态数越多,即混乱度越大,

则系统的熵值越大,它是广度性质。

热力学第三定律:在0 K 时任何纯物质完整晶体的熵值等于零。

即: S0= 0(下标“0”示表 0 K )

如果将一种纯晶体从0 K 升温到任一温度T,则: S T- S0 = S

由于 S0= 0,所以S= S T

标准摩尔熵:热力学规定,在标准状态下1mol 某纯物质的规定熵。用符号S m$表示,SI单位为 J?K-1?mol-1。

标准摩尔熵 S m$与标准生成热f H m$有着根本的不同,f H m$是以最稳定单质的热焓值为零

的相对数值,因为焓 H 的实际数据不能得到;而标准摩尔熵S $不是相对数值,它的值可以求

m

得。

影响熵值的因素:

( 1)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

S m (g)﹥ S m (l) ﹥S m (s)

( 2)同一物态的物质,其分子中原子数目或电子数目越多,它的标准摩尔熵一般也越大。

( 3)摩尔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结构越复杂,

S m $ 越大。

如 S m $ 乙醇( CH 3CH 2OH )> S m $ 甲醚( CH 3OCH 3),因为乙醇分子的对称性不如甲醚。

( 4)同一种物质,其标准摩尔熵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5)压力对固态、液态物质的标准摩尔熵影响较小,而压力对气态物质的熵值影响较大。

压力越大,摩尔熵越小。

(二)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

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的计算公式为:

S $ =

ν S $ (B)

r m

B

m

B

【例】 计算下列反应在 298.15K 时的标准摩尔熵变

r S m $

NH 3( g ) + HCl ( g ) == NH 4Cl (s )

解:由附录查知,各物质的标准摩尔熵如下:

物 质

NH 3 (g )

HCl ( g )

NH 4Cl ( s )

S m $ / (J?K -1 ?mol -1 )

192.8 186.9 94.6

$

-1 -1

r

S

m =94.6

-( 192.8 + 186.9 )= -285.1( J?K ?mol )

三、 Gibbs 自由能与自发过程

(一)Gibbs 自由能与自发过程

大量的事实表明,过程(或反应)的自发性不仅与焓变和熵变有关,而且还与温度有关。

为了确定一个反应(或过程)自发性的判据,

1876 年美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吉布斯提出

一个综合了系统焓变、熵变和温度三者关系的新的状态函数吉布斯自由能,用

G 表示。

吉布斯自由能:

G = H - TS ,它是系统的状态函数,是广度性质。

等温等压过程吉布斯自由能的变量为:

G=H - T S(即吉布斯公式)

在热力学中已经证明:封闭系统在等温等压条件下,系统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减少(-G)等于系统对外所做的最大非体积功(W ),即:

-G=-( G2- G1)=W max

或: G=W max

W max表示最大非体积功。

等温、等压下不做非体积功的化学反应的判据:

自发过程

G0平衡状态,反应达到最大限度

非自发过程

可以看出, G 综合了 H 和 T S 两项,即吉布斯自由能变化既考虑了过程的焓变又考虑

了温度和熵变,它综合了反应自发进行的诸种因素,因此,它可作为判断过程或反应在等温、

等压条件下能否自发进行的普遍标准。

温度对自发反应方向的影响,可以按照反应的焓变和熵变的正、负号,将化学反应分成四种类型(见表):

恒压下温度对反应自发性影响

类型r H m 符号r S m 符号r G m符号反应情况

1 -+-任何温度下均为自发过程

例如 2H 2O2( l )→2H 2O( l)+ O2(g)任何温度下均为非自发过程

2 +-+例如 CO(g)→C(石墨)+1

O2(g)2

低温时为非自发过程

低温 (+) 高温时为自发过程

3 ++例如 CaCO3( s)= CaO( s)+ CO2( g)

高温 (-) 这类反应的平衡温度(r G m= 0)是该反应

自发进行的最低温度

低温时为自发过程

低温 (-) 高温时为非自发过程

4 --例如 N2( g)+ 3H 2( g)→2NH 3( g)

高温 (+) 这类反应的平衡温度(r G m= 0)是该反应

自发进行的最高温度。

(二)化学反应的标准Gibbs 自由能变化

由 Gibbs 自由能的定义可知, Gibbs 自由能的绝对值是无法确定的。在判断一个反应的方

向性时,虽然我们不知道系统Gibbs 自由能的绝对值,但是只需知道反应的r G m就足够了。可以采用与求标准生成焓相似的方法,来计算Gibbs 自由能的改变值。

标准摩尔生成 Gibbs 自由能:化学热力学规定,是某温度下由处于标准态的最稳定单质生

成标准状态下 1mol 某纯物质的 Gibbs 自由能变化,用符号f G m$表示,单位为kJ?mol-1。

标准态下最稳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Gibbs 自由能为零。

r G m$=νB f G m$(B)

B

【例 1】计算在298.15 K及标准状态下,下列反应的r G m$。

Cl 2( g)+2 I -( aq)== 2 Cl -( aq)+I 2( s)

解:查表,各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Gibbs 自由能为 :

物质I2( s ) Cl -(aq)I-( aq)Cl 2(g)

-1) 0 -131.25 -51.59 0

f G m /(kJ?mol

将数据代入式(1-29)得:

r G m$=2f G m$(Cl-,aq)-2 f G m$(I-,aq)

r G m$=2×(-131.35)-2×(-51.59)=-159.5 (kJ?mol-1) 计算结果表明,在常温下反应可自发进行。

热力学中没有指定标准态的温度数值,而温度变化对

和r S m$的影响又较小;因此r H m

在求算r G m$(T)的近似值时,可采用298.15 K 时的r H m$和r S m$数值代替其他温度的焓变和熵变数值,即:

r G m $(T)=

r H m

$(298.15K)-T

r S m

$(298.15K)

【例】反应 CaCO3( s)=CaO( s)+CO 2(g)的r H m$ ( 298 .15K )= 178.3 kJ?mol-1,r S m$ ( 298.15 K )= 160.4 J?K-1?mol-1,求反应在 1200 K 时的r G m$ 及反应自发进行的最低温度。

解:根据式( 1-30)得:

r G m$(1200 K)=r H m$(298.15K)-

1200r S m$(298.15K)

1200 160.4

=178.3 -

1000

=-14.18 ( kJ?mol-1)

若使反应自发进行,必有r G m$(T)<0,因r H m$(298.15 K)和r S m$(298 .15K)均大于0,故反应的最低温度为:

T >r H m

$ (298.15K) 178.3 1000

= 1112( K )r S m

$ (298.15K) >160.4

计算结果表明,在标准态时,CaCO3的最低分解温度为1112 K(839℃)。同时也说明温度变化对r G m$的影响相当显著。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试将下列物质按摩尔熵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LiCl(s) Cl 2(g) Li(s) Br 2(g)BrCl(g)

2.试判断下列过程的S 是正还是负。

( 1)冰融化成水(2)炸药爆炸(3)甲烷的燃烧反应

( 4)合成氨反应(5)从溶液中析出结晶

3.试用热力学原理说明一氧化碳还原三氧化二铝制铝是否可行。

4.在标准状态下,合成氨反应进行所允许的最高温度是多少(已知298.15 K 的数据)。

N 2( g)+ 3 H 2(g) == 2 NH 3(g)

物质$ -1

f H m/(kJ ? mol N2( g)0 S m$/(J ? mol-1? K-1)

191.50

H2( g)0 130.57

NH 3( g)-46.11 192.34

5.已知 298.15 K 及 1.00 ×10 5 Pa 的热力学数据 ,分别求下列反应的标准摩尔Gibbs 自由能变化。

(1) HAc (aq) == H +( aq)+Ac -( aq)

(2) AgCl ( s) == Ag +(aq) +Cl -( aq)

物质HAc(aq) Ac -(aq) AgCl(s) Ag +(aq) Cl -(aq)

f G m$(/ kJ ? mol-1)-399.61 -372.46 -109.72 77.11 -131.17

六、教学参考资料

1.王国清.无机化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

2.宋天佑,程鹏,王杏乔.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无机化学.第 3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无机化学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 (一)基本操作 实验一仪器认领、洗涤和干燥 一、主要教学目标 熟悉无机化学实验室的规则要求。领取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并熟悉其名称规格,了解使用注意事项,落实责任制,学习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 三、教学重点:仪器的认领 四、教学难点:仪器的洗涤 五、实验内容: 1、认识无机化学常用仪器和使用方法 (1)容器类:试管,烧杯…… (2)量器类:用于度量液体体积:如量筒,移液管…… (3)其它类:如打孔器,坩埚钳…… 2、仪器的洗涤,常用的洗涤方法 (1)水洗:用毛刷轻轻洗刷,再用自来水荡洗几次,向学生演示洗涤的方法 (2)用去污粉、合成洗涤剂洗:可以洗去油污和有机物。先用水湿润仪器,用毛刷蘸取去污粉或洗涤剂,再用自来水冲洗,最后用蒸馏水荡洗。 (3)铬酸洗液洗 仪器严重沾污或所用仪器内径很小,不宜用刷子刷洗时,用铬酸洗液(浓H2SO4+K2Cr2O7)

饱和溶液,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对有油污和有机物的去污能力很强,注意: ①使用前,应先用刷洗仪器,并将器皿内的水尽可能倒净。 ②仪器中加入1/5容量的洗液,将仪器倾斜并慢慢转动,使仪器内部全部为洗液湿润,再转动仪器,使洗液在仪器内部流动,转动几周后,将洗液倒回原瓶,再用水洗。 ③洗液可重复使用,多次使用后若已成绿色,则已失效,不能再继续使用。 ④铬酸洗液腐蚀性很强,不能用毛刷蘸取洗,Cr(VI)有毒,不能倒入下水道,加FeSO4使Cr(VI)还原为无毒的Cr(III)后再排放。 (4)特殊污物的洗涤 依性质而言CaCO3及Fe(OH)3等用盐酸洗,MnO2可用浓盐酸或草酸溶液洗,硫磺可用煮沸的石灰水洗。 3、仪器干燥的方法: 晾干:节约能源,耗时 吹干:电吹风吹干 气流烘干:气流烘干机 烤干:仪器外壁擦干后,用小火烤干 烘干:烘箱,干燥箱 有机溶剂法:先用少量丙酮或酒精使内壁均匀湿润一遍倒出,再用少量乙醚使内壁均匀湿润一遍后晾干或吹干。丙酮、酒精、乙醚要回收。 实验二酒精灯的使用、玻璃加工和塞子钻空 一、主要教学目标: (一)解煤气灯酒精灯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分析化学》教案-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

沈阳药科大学《分析化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课时安排:1 学时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一节)课时安排:1 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分析化学学科及其在各领域的重要作用、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激发学生对分 析化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对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分析过程及步骤有初步的概念; 并明确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方法。 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分析方法的分类、分析过程及步骤。 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2.教学难点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向学生推荐参考书及期刊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分析化学及其在科学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在药学等领域的作用。(二)分析化学的产生、发展和当前活跃领域。 (三)分析方法的分类 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 2.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3.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四)分析过程和步骤 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取样、试样制备、分析测定(包括方法认证等)、结果计算 和表达。 (五)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及要求。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一)准确度和精密度 1.准确度与误差 ⑴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

⑵相对误差绝对误差δ与真值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⑶真值与标准值 2.精密度与偏差 ⑴偏差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称为偏差。 ⑵平均偏差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偏差。 ⑶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d 与测量平均值x 的比值称为相对偏差。 ⑷标准偏差 ⑸相对标准偏差 3.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的重复性,精密度是保证准确 度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精密度高并不说明准确度也高,因为可能存在系统误 差。只有在消除或校正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的分析结果才是可取的。(二)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也称为可定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一般它有固定的方向(正或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根据系统误差的来源,可把 它分为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⑴方法误差由于不适当的实验设计或方法选择不当所引起的误差。 ⑵仪器或试剂误差由于实验仪器所给数据不正确或试剂不合格所引起的误差。 ⑶操作误差由于操作者的主观原因在实验过程中所作的不正确判断而引起的误差。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第一章绪论 查阅参考资料或登录分析化学相关网站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前沿。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 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免办法。 (1)砝码受腐蚀;(2)天平的两臂不等长;(3)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4)在重量分 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5)试剂含被测组分;(6)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湿;(7) 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8)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9)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 2.表示样本精密度的统计量有哪些? 与平均偏差相比,标准偏差能更好地表示一 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为什么? 3.说明误差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区别和联系。 六、教学参考资料 1. 李发美主编.分析化学第6 版(第一、二章).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 Skoog DA, et al.Fundamental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8th edn.Belmont:

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实验24铁钴镍

凡事贵在坚持 实验 24铁钴镍 一、实验目的 1、试验并掌握铁、钴、镍氢氧化物的生成和氧化还原性质; 2、试验并掌握铁、钴、镍配合物的生成及在离子鉴定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为准) 1、Fe( Ⅱ )、 Co( Ⅱ )、 Ni( Ⅱ )的氢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项目 酸性 介质 Fe( Ⅱ ) 的氢氧 碱性化物 介质 实验步骤 0.5ml 氯水 +3d6mol/LH 2SO4,滴加 (NH4) 2 Fe(SO4)2 一试管加2ml 蒸馏水 ,3d6mol/LH 2SO4,煮沸, 加入少量的 (NH4) 2Fe(SO4)2晶体 一试管加3ml6mol/lNaOH溶液煮沸,冷却, 将NaOH 溶液用吸管加入到 (NH4) 2Fe(SO4)2 溶液底部 (此沉淀留到后面做Fe( Ⅲ )氧化性) 实验现象 黄色溶液 产生白色絮 状沉淀后 变为灰绿, 变成红褐色 解释或反应式 2Fe2++Cl 2=2Fe3+ +2Cl - Fe2++2OH ˉ=Fe(OH) 2↓ 4Fe(OH) 2+O 2+2H 2O=4Fe(OH) 3↓在 CoCl 2溶液中加入 Cl 2水无明显现象Co( Ⅱ )在酸性或中性环境中稳定CoCl 2溶液中加入—— 产生粉红色 Co2++2OH -=Co(OH) 2↓ Co( Ⅱ )的氢氧沉淀 NaOH 溶液,产生 化物沉淀慢慢变 的沉淀分两份一份置于空气中4Co(OH) 2+O 2+2H 2O=4Co(OH) 3↓ 棕黑 (此沉淀留到后面 做 Co( Ⅲ )氧化性 )一份加入 Cl 2水迅速变棕黑 - 2Co(OH) 2+Cl 2+2OH =2Co(OH) 3↓+ 在 NiSO 4溶液中加入 Cl 2水无明显现象Ni ( Ⅱ )在酸性或中性环境中稳定 Ni ( Ⅱ )的氢氧 NiSO 4溶液加入 —— 产生绿色沉 Ni 2++2OH -=Ni(OH) 2↓NaOH 溶液,产生淀 化物 沉淀分两份一份空气中放置无明显现象Ni(OH) 2几乎不会被空气氧化 (此沉淀留到后面 一份加 Cl 2水沉淀变棕色2Ni(OH) 2+ 做 Ni ( Ⅲ )氧化性 )Cl 2+2OH - =2Ni(OH) 3↓+2Cl -结论 Fe( Ⅱ )、 Co( Ⅱ )、 Ni ( Ⅱ )的氢氧化物都有还原性,其还原能力依Fe( Ⅱ )、 Co( Ⅱ )、 Ni ( Ⅱ )的顺 序减弱。 2、Fe(Ⅲ )、 Co(Ⅲ )、Ni( Ⅲ )的氢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项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和 /或反应式 Fe( Ⅲ )的氢氧 沉淀 +浓 HCl无明显现象Fe(OH) 3+3H +=Fe 3++3H 2O FeCl 3溶液中加入 KI 溶液,并加入2Fe3++2I ˉ=2Fe2++I 2化物CCl 4层显紫色 CCl 4溶液碘单质溶于 CCl 4显紫色

药物化学专业简介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是利用化学的概念和方法发现确证和开发药物,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作为专业,是2011年新增的本科专业,其研究任务包括: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活性间的关系(构效关系);药物化学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阐明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鉴定药物在体内吸收、转运、分布的情况及代谢产物;通过药物分子设计或对先导化合物的化学修饰获得新化学实体创制新药。 药物化学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方向,主要是对各类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合成药物化学研究方向,是从中药及天然药物中筛选、追踪新的活性成分,阐明化学结构,为新药研究提供有希望的先导化合物。药效学研究方向,主要运用现代药理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草药、民族药的药效学,寻找有效并具开发潜力的天然药物。天然药物的生药学及成分研究方向,是对各类天然药物进行生药学及相关化学成分的研究,为开发药物资源提供第一手理论数据。天然药物分析及质量标准研究方向,该研究方向的主要特点是将天然药物的现代化学成分分析研究技术及质量标准研究等技术相结合起来,对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天然药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相关质量标准的研究。天然药物制剂及成分研究方向,主要

针对在防治重大疾病方面有明确疗效及开发前景的各类天然药物进 行现代制剂及相关化学成分的研究。 专业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常用药物的合成原理,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体内代谢与药理作用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熟悉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与药理作用之间关系;同时熟悉新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近代新药发展方向,为有效合理使用化学制药提供理化依据,为从事新药研究奠定基础。 授课方式 药物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可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药物代谢的内容;为创新药物的研究提供基本知识。各论以各类疾病治疗药的作用靶物质为主线,逐步展开对各类药物的介绍,主要包括药物发现、发展过程,作用靶点,设计原理,研究进展等。课程重点介绍药物作用的化学基础、设计新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各类药物的发现和发展以及现有临床应用的药物;新药研究的动向、最新理论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将新药研究的理论和国内外创新药物的研究实例结合在一起加以讲解,一方面通过讲解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开拓思路,加以总结和概括。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式课堂讨论,培养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研究性实验为辅,探索性实验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第 1 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 教学要求] 1 .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s 、p 、d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 .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 .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 教学重点] 1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 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 教学时数] 8 学时 [ 教学内容] 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自旋量子数ms )。 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 .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1-1 道尔顿原子论 古代自然哲学家对物质之源的臆测:本原论(元素论)和微粒论(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460—370 B C ):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每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波意耳:第一次给出了化学元素的操作性定义---- 化学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的物质组分,化学相互作用是通过最小微粒进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这样的最小微粒组成的。 1732 年,尤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 ):自然界存在多少种原子,就存在多少种元素。 1785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 Lavoisier 1743—1794 ):提出了质量守衡定律:化学反应发生了物质组成的变化,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797 年,里希特(J. B. Richter 1762—1807 ):发现了当量定律。 1799 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Joseph L. Proust 1754—1826 ):发现定比定律:来源不同的同一种物质中元素的组成是不变的。 1805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John Dalton 1766—1844 ):把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真正联系在一起,创立了化学原子论:每一种化学元素有一种原子;同种原子质量相同,不同种原子质量不同;原子不可再分;一种不会转变为另一种原子;化学反应只是改变了原子的结合方式,使反应前的物质变成反应后的物质。

沈阳药科大学2013年自学考试有机化学复习题及答案

沈阳药科大学2013年自学考试有机化学复习题 一、给出下列化合物的系统名称或写出正确的结构(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打*号者要标出构型) N H O COOH COOH O 2. CH 2CH 2OH CH 3 3. N HN 4. OH COOH 6. H 3 7. 1-甲基萘 8. 氢氧化四丙铵 9. (D)-半乳糖 10. 2-甲基-3-己炔 11. 4-甲基-2-萘酚 12. 氢氧化三甲基丁基铵 13. 3-甲基-1-戊烯-4-炔 14. 6-氯-2-萘甲酸 15. 氯化三甲基苄基铵 16. β-(D)-葡萄糖甲苷 17. 2-甲基-1,3-环戊二烯 二、完成反应,写出反应的主要产物或写出试剂。(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 30分) 18. Cl 300 ℃ 19. Cl 2 20. CH 2 CHCH 2Cl NaCN 50%乙醇 + 21. H 3C OH 2 22. 2 CH 2CH 2OH 23. (CH 3)3CCH 2OH 24. 25. CH 3 NO 2

26. Br NO227.C C H H3C H C2H5 4

28. CH 3(CH 2)3C CH H 2O HgSO H 2SO 4 + 29. NO 2 + 30. NO 2HNO /H SO 31. Br FeBr 3 OCH 2CH 3 32. Br FeBr 3 NHCOCH 3 33. CH 3CH 2CH 2CHO 34. O NaCN + 35. +O HCHO (CH 3)2NH.HCl + 36. 37. COCl CH 3NH 2 + 38. OC 2H 5 25 39. +COOCH 3 CH 3CH 2COOC 2H 5 NaH 40. O CH OH/H 41. O CH 3ONa/CH 3OH 42. CONH 2 43. 44. O 三、用简单的化学方法区分下列各组化合物(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 共15分) 45. (CH 3)3C Cl CH 3CHCH 2CH 3 CH 3CH 2CH 2CH 2Cl 46. 葡萄糖 淀粉 蔗糖 47. 丁胺 二乙胺 二甲基乙基胺 48. 环己酮 环己基甲醛 49. CH 2Cl CH 3CH 2CH 2CH 2Cl CH 3CH CHCl 50. 环己胺 苯胺 四氢吡咯 51. 2-丁酮 环己酮 52. CH 3CH 2CH 2CH 2Cl CH 3CH 2CH 2CH 2Br CH 3CH 2HC 2CH 2I 53. 葡萄糖 果糖 四、单项选择题,在给出的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实验24铁钴镍

实验24 铁钴镍 一、实验目的 1、试验并掌握铁、钴、镍氢氧化物的生成和氧化还原性质; 2、试验并掌握铁、钴、镍配合物的生成及在离子鉴定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为准)

三、实验讨论(从自己实验操作展开) 四、实验思考题和习题 1.实验步骤(2)要求整个实验不能带入空气到溶液中,为什么 Fe(Ⅱ)易被氧化,如若带入了空气,可能不能观察到颜色的转化过程。2.根据实验现象总结+2价的铁、钴、镍化合物的还原性和+3价的铁钴镍化合物氧化性的变化规律。 Fe(Ⅱ)、Co(Ⅱ)、Ni(Ⅱ)的氢氧化物都有还原性,其还原能力依Fe(Ⅱ)、Co(Ⅱ)、Ni(Ⅱ)的顺序减弱。 Fe(Ⅲ)、Co(Ⅲ)、Ni(Ⅲ)在酸性介质中的氧化能力依Fe(Ⅲ)、Co(Ⅲ)、Ni(Ⅲ)的顺序增加。 3.比较钴镍氨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相对大小及溶液稳定性。 钴盐和镍盐生成碱式盐溶于过量的氨水生成氨配合物,Co(Ⅱ)氨配合物易氧化转化成Co(Ⅲ)氨配合物。即镍盐更稳定。 4.为什么制取+3价的钴镍氢氧化物要用+2价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氧化,而不+3价直接制取 首先,作为最高价氧化值,Co3+、Ni3+氧化性比较不稳定,易变成其它价态,故不用采用+3价直接氧化得到。其次,而Co(OH)2、Ni(OH)2两性,在碱性条件下易被氧化成+3价氢氧化物。 5.如何分离混合液中的Fe3+、Cr3+、Ni2+

6.总结Fe(Ⅱ、Ⅲ)、Co(Ⅱ、Ⅲ)、Ni(Ⅱ、Ⅲ)主要化合物性质。 Fe(Ⅱ)、Co(Ⅱ)、Ni(Ⅱ)具有强的还原性,都易形成配合物,且Co的配合物极易被氧化,它们的氢氧化物也易被氧化;Fe(Ⅲ)、Co(Ⅲ)、Ni(Ⅲ)具有强的氧化性,也易生成配合物。 7.(此题面字太多,不好打得,请谅解) A:(NH4)2Fe (SO4)2 B:(NH4)2Fe (SO4)2溶液 C:Fe(OH)2 D:NH3 E:I2 F:Fe3+ G:KFe[Fe(CN)6] H:BaSO4 这些方程式都是简单的,都可以轻易写出,在此我不一一写出了。

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有机化学(博士)

医学生 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有机化学(博士) 文字表述: 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有机化学(博士) 一、判断题(10’): 1.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手性分子通过反应增加了一个手性碳原子,所生成的两个化合物互为对映体。 2.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可以区分顺反异构体。 3.一个化合物的pKa值越大,其酸性越强。 4.催化氢化反应是立体专一性的顺式加成反应。 5.顺式丁烯二酸的pKa1值小于反式丁烯二酸的pKa1值,顺式丁烯二酸的pKa2值大于反式丁烯二酸的pKa2值。

6.叔丁胺是一种伯胺。 7.甲基负离子为平面结构,负电荷处于sp2杂化碳原子的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上。 8.二甲基亚砜是一种非质子性的极性溶剂。 9.凡Π电子数符合4n+2(n=0,1,2,3,4,5)的平面环状化合物均具有芳香性。 10.因为三元环的张力大于五元环的张力,所以环丙烯正离子的稳定性小于环戊二烯正离子的稳定性。 二、选择题(10’): 1. 研究自由基结构可用( )。  A. Mossbauer光谱 B. Raman光谱 C. 顺磁共振光谱D. 光电子能谱 2. 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CH3COCH3 B. CH3SO2CH3 C. CH3CO2CH3 D. CH3SOCH3   3. 在SN2反应中,活性最强的卤代烃是( )。  A. Ph CH2Cl B. PhCl C. CH3CH2Cl D. Ph CH2CH2Cl 4. Beckmann重排反应可用于制备( )。

A. 酚 B. 酮 C. 酰胺 D. 醚   5. 在下列试剂中,与酮反应生成烯烃的是( )。  A. PhN=C=O B. PhMgCl C. CH3CH2ONa D. Ph3 P=CH2 6. 用水蒸汽蒸馏的方法很容易将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混合物分离出来,这可以用( )来解释。 A. 超共轭作用B. 氢键 C. 邻位效应 D. 分子的对称性 7. 丙醛与稀氢氧化钠水溶液作用将生成( )。 A.CH3CH2CO2CH2CH2CH3 B. CH3CH2CHOHCH(CH3)CHO  C. CH3CH2COCH2CH2CHO D. CH3CH2COCH(CH3)CHO   8. 丙烯与HOBr反应的主要产物是( )。  A. 2-溴-1-丙醇 B. 1-溴-2-丙醇C. 2-溴-2-丙醇 D. 3-溴-1-丙醇 9. 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   10. 某种氨基酸能够完全溶于pH=7的纯水中,而所得到的氨基酸溶液的pH=6,试问该氨基酸的等电点是( )。  A. 大于6 B. 小于6 C. 等于6 D. 不确定

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实验24铁钴镍

实验24 铁钴镍、实验目的 1、试验并掌握铁、钻、镍氢氧化物的生成和氧化还原性质; 2、试验并掌握铁、钻、镍配合物的生成及在离子鉴定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为准) 2、Fe(m )、Co(m )、Ni(川)的氢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实验讨论(从自己实验操作展开) 四、实验思考题和习题 1.实验步骤(2)要求整个实验不能带入空气到溶液中,为什么? Fe (H )易被氧化,如若带入了空气,可能不能观察到颜色的转化过程。 2?根据实验现象总结+2价的铁、钻、镍化合物的还原性和+3价的铁钻镍化合物氧化性的变化规律。 Fe(H )、Co(H)、Ni( n )的氢氧化物都有还原性,其还原能力依Fe(U )、Co(H )、 Ni(n)的顺序减弱。 Fe(rn )、Co⑴)、Ni(川)在酸性介质中的氧化能力依Fe(川)、Co⑴)、Ni(川) 的顺序增加。 3. 比较钻镍氨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相对大小及溶液稳定性。 钻盐和镍盐生成碱式盐溶于过量的氨水生成氨配合物,Co( n)氨配合物易氧 化转化成Co(川)氨配合物。即镍盐更稳定。 4. 为什么制取+3价的钻镍氢氧化物要用+2价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氧化,而不+3价直接制取? 首先,作为最高价氧化值,Co3+、Ni3+氧化性比较不稳定,易变成其它价态,故不用采用+3价直接氧化得到。其次,而C O(OH)2、Ni(OH) 2两性,在碱性条件下易被氧化成+3价氢氧化物。 5. 如何分离混合液中的?Fe3+、Cr3+、Ni2+?

NaCrO2 6. 总结Fe (u 、川)、Co (n>m )、Ni ( n>m )主要化合物性质。 Fe(H )、Co(H )、Ni( n )具有强的还原性,都易形成配合物,且 Co 的配合物极 易被氧化,它们的氢氧化物也易被氧化; Fe ⑴)、Co(川)、Ni(川)具有强的氧化 性,也易生成配合物。 7. (此题面字太多,不好打得,请谅解) A : (NH4) 2Fe (SO 4)2 B : (NH4) 2Fe (SO 4)2溶液 C : Fe(OH )2 D : NH 3 E : I 2 F : Fe 3+ G : KFe[Fe(CN) 6] H : BaSO 4 这些方程式都是简单的,都可以轻易写出,在此我不一一写出了 [Ni (NH 3)6]2+ 力口 Na OH ------------- -> Ni (OH) 2 Fe 3+、 Cr 3+、 Ni 2+ 加入过量氨水 Fe(OH)3 Cr(OH) 3 J * L 一」 力口 Na OH 厂 户,Fe(OH )3j J _______________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十六氯及其化合物 实验目的 1.了解改进实验装置的方法,增强节能、环保意识; 2.验证卤素离子的还原性; 3.验证卤素及其含氧酸盐氧化性的强弱。 实验内容 1.设计微型装置制取氯气、氯水、次氯酸盐、氯酸盐等; 2.验证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卤素离子的还原性强弱; 3.验证次氯酸盐、氯酸盐的氧化性。 实验重点 1.装置改进的设计; 2.氯气、氯酸钾性质验证的安全操作。难点装置改进的设计。 实验用品 烧杯、橡胶手套、皮筋、青霉素药瓶、注射器、热水壶、淀粉碘化钾试纸、标签、pH试纸、醋酸铅试纸、 原液:浓HCl、浓H2SO4 、Br2、水 晶体:KMnO4、NaC1、KBr、KI 0.1mol/L: HCl、FeCl 2 、MnSO 4 、CCl 4 、H 2 SO 4 6mol/L: NaOH、KOH 安全知识1.卤素单质有一定的毒性,注意操作规范,在通风厨内进行。 2.实验药品用量要尽量的少,浓盐酸逐滴加入因反应剧烈。 3.移取液溴时,需戴橡皮手套。溴水的腐蚀性较液溴弱,在取用时不允许直接倒而要使用滴管。不慎把溴水溅在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液或稀硫代硫酸钠溶液冲洗。 4.氯酸钾是强氧化剂,实验时应将撒落的氯酸钾及时清除。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指导法、练习法作业布置撰写本次实验报告; 预习过氧化氢、硫的化合物。 教学过程实验教学内容 一、装配多功能装置 制取氯气、次氯酸钠、氯水等,同时验证卤素单 质的氧化性。密闭多功能瓶:将橡胶手套套在烧杯 上。 注射器:浓盐酸2mL。 反应器:7个青霉素药瓶(贴签) ○1KMnO4晶体1/4平勺(放在外侧,易于观察),○2KBr溶液1/2V、○3KI溶液1/2V、○4水1/3V、○5FeCl2溶液1/3V、○6 NaOH溶液70%V、○7空瓶(放中间)。用橡皮筋捆绑。

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硕有机化学试题(含答案)

考试科目代码:311 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有机化学》试题 注意: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1、判断题(10’): 1.化合物的系统名称是5-氨基水杨酸。 2.2,3-戊二烯没有手性碳原子,所以为非手性分子。 3.一个化合物的碱性越强,其亲核性就越强。 4. 具有实物和镜像关系的分子就是一对对映体。 5.尽管D-葡萄糖为醛糖,D-果糖为酮糖,但是它们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6. 咪唑、吡啶和嘧啶均为碱性化合物。 7.(R)-2-丁醇与苯磺酰氯反应得到苯磺酸酯,所得到的苯磺酸酯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水解得到2-丁醇,其构型为(R)。 8.(2R,3S)- 2,3-戊二醇和(2S,3R)-2,3-戊二醇均具有手性,且互为对映体。 9. 奥(见下图)是仅由碳、氢组成的烃类化合物,因此和苯一样是非极性分子。 10. 甲烷的氯代反应是亲核取代反应。 二、选择题(30’): 1. 1-丁烯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N-溴丁二酰亚胺(NBS)发生取代反 应,可以得到()种单溴代产物。 A. 1 B. 2 C. 3 D. 上述都不对 2. 2. 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3. 在下列化合物中,进行在S N1和S N2均容易的是()。 3. A. PhCOCH2Cl B. PhCl C. PhCH2Cl D. CH3CH2Cl 4. 环戊烯与HOBr反应的主要产物是()。 A. 1-溴环戊醇 B. 2-溴环戊醇 4. C. 3-溴环戊醇 D. 2-溴环戊酮

5. 在下列试剂中,与酮反应生成醇的是()。 5. A. PhCH=NH B. PhMgCl C. CH3CH2ONa D. Ph3 P=CHCH3 6. 6. 2,3-丁二醇和()反应生成乙醛。 7. A. CH3CO3H B. H2SO4 C. HIO4 D. KMnO4 8. 7. 下列离子中,酸性最弱的是()。 8. 丁炔与过量HCl发生加成反应的主要产物是()。 A. 1,1-二氯丁烷 B. 1,2-二氯丁烷 C. 2,2-二氯丁烷 D. 1,2-二氯-1-丁烯 9. 下列离子中,碱性最强的是()。 10. 6-巯基嘌呤的结构式是()。 11. 能发生碘仿反应的化合物是()。 A. 叔丁醇 B.1-丙醇 C.甲醇 D.2-丙醇 12. 在碱性条件下,下列化合物发生水解反应速度最快的是()。 A. 苯甲酰氯 B. 苯甲腈 C. 苯甲酸甲酯 D. 苯甲酰胺 13. 下列化合物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A. 葡萄糖 B. 果糖 C. 蔗糖 D. 苯甲醛 14. 在亲电取代反应中,活性最强的化合物是()。 A.呋喃 B.吡咯 C.吡啶 D.苯 15. 下列化合物中,与HCN发生反应速度最快的是()。 A.丙酮 B.丙醛 C.三氯乙醛 D.环戊酮 三、完成下列反应式(40’): 四、由指定的原料及必要的无机试剂完成下列目标化合物的 合成(可选用合适的有机化合物作为反应溶剂)(16’): 五、举例说明下列名词(20’): 1. 构型异构体 2. 互变异构体 3. 差向异构体 4. Huckel规则

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实验十八:p区非金属元素(二)(卤素-

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实验十八:p区非金属元素(二)(卤素-氧-硫)

实验名称:P区非金属元素(一)(卤素,氧,硫) 实验目的:温度:气压: 一、实验目的 1.试验并掌握bu用氧化态氮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试验磷酸盐的酸碱性和溶解性; 3.掌握硅酸盐,硼酸及硼砂的主要性质; 4.练习硼砂珠的有关实验操作。 二、基本操作 1.试管操作 1)普通试管可以直接加热 装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量的1/2,加热时不超过试管的1/3,加热时必须用试管夹夹,夹在接近试管口部位。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在试管底部加热,并不断移动试管。这时应将试管倾斜约45度,管口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 2)主要用途 ①盛取液体或固体 ②加热少量液体或固体 ③制取少量气体反应器 ④收集少量气体用 ⑤溶解少量气体,液体或固体等溶质 3)使用注意事项 ①盛取液体时容积不超过其容积的1/3 ②加热使用试管夹,试管口不能对着人,加热盛有固体的试管时,试管口稍

向下倾斜45度 ③受热要均匀,以免暴沸或试管炸裂 ④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破裂 ⑤加热时要预热,防止试管骤热而爆裂 ⑥加热时要保持试管外壁没有水珠,防止受热不均匀而爆裂 ⑦加热后不能在试管未冷却至室温时就洗涤试管 2.硼砂珠实验(详见实验内容) 三、实验内容 1.铵盐的热分解(思考:为何试管可以垂直固定加热呢?) 操作现象反应式 硬质试管中加入物质,将其垂直固定加热,用湿润的pH试纸横放试管口,观 察 +氯化铵pH试纸先变蓝再变红,试 管壁有白色附着物生成 NH4Cl==NH3+HCl +硫酸铵pH试纸变蓝(NH4)2SO4==NH3+NH4HSO4 +重铬酸氨pH试纸变蓝,有绿色固体 生成 (NH4)2Cr7O4==Cr2O3+N2+4H2O 总结:固态的铵盐加热极易分解,一般分解为NH3和相应的酸,如果酸是不挥发的,生成NH3和酸残留在容器内;如果生成的酸具有氧化性,则NH3被氧化为N2O,N2O不稳定分解为N2和O2。 2.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1)亚硝酸的生成和分解 操作现象反应式 将都经冰水冷却过的H2SO4+饱和NaNO2,观 察试管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 蓝色 NaNO2+H2SO4==HNO2+NaHSO4 4HNO2==4NO+4H2O+O2 从冰水取出,放置片刻, 观察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 生,溶液颜色褪去 2NO+O2==2NO2 4HNO2==N2O3+4H2O==NO+NO2+H2 O 2)亚硝酸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操作现象反应式 KI+H2SO4+NaNO2,观察现象有大量气体产生,溶液颜色2NO2-+2I-+4H+==I2+2NO+2H2

沈阳药科大学年自学考试有机化学复习题及答案资料

沈阳药科大学2013年自学考试有机化学复习题 2 O H CH 2OH H Cl O CH OH 2 6 OH OH 4 3 8 7 11 14 17 Cl 2 18 19 20. 21. OH 22. 23. 24 25. 26. 27. NO 2 Br H 3C HO COOH 、完成反应,写出反应的主要产物或写出试剂。(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 分,共 30分) ^3^ OCH 2CH ,3 斗* 一、给出下列化合物的系统名称或写出正确的结构(本大题共 i 分,共io 分)(打*号者要标出构型) 10小题,每小题 COOH CH 2B T H ——CH 3 CH J CH J H 3C CH 3 H* - XH 2CH 2CH 3 10. 2-甲基-3-己炔 9. (D )-半乳糖 1-甲基萘 4-甲基-2-萘酚 氢氧化四丙铵 12.氢氧化三甲基丁基铵 13. 3-甲基-1-戊烯-4-炔 6-氯-2-萘甲酸 15. 氯化三甲基苄基铵 16. 3 -(D )-葡萄糖甲 苷 2-甲基-1,3-环戊二烯 CH 2=CHCH 2CI + 50%乙醇 NaCN SOCI 2 吡啶 (CH 3)3CCH 2OH HBr > Fe/HC I H [c=C 〔 H 冷稀 KMnO 4 H 3C C 2H 5 ? COOH CK - "CH 2CH 2CH 3 CI 2 300 ° C ^2^ CH 2CH 2OH CH 3 NO 2 Zn/HCI COOH CH 3 CH 2CH 2OH SOCI 2

28. CH 3(CH 2)3^ CH + H 2O H gS ° 4 29. 38. H 2SO 4 NO 2 30. 32. N6 HNO 3/H 2SO 4 31. OCH 2CH 3 Br 2 FeB 「3 NHCOCH 3 Br 2 FeB 「3 34. 36. 40. O 42. CONH 2 NaOBr/NaOH 33. 35. NaOH CH 3CH 2CH 2CHO △ 37. + CH 3NH 2 COCl O + HCHO + (CH 3)2NH.HCI r O COOCH 3 + CH 3CH 2COOC 2H 5 NaH 43. NH,NH 44. AlCl 3 "A " 三、用简单的化学方法区分下列各组化合物(本大题共 共15分) 5小题,每小题3分, 45. 46. 48. 49. 50. 52. (CH 3)3C —Cl 葡萄糖淀粉 环己酮 CH 3CHCH 2CH 3 CH 3CH 2CH 2CH 2Cl Cl 蔗糖 环己基甲醛 47. 丁胺 乙胺 二甲基乙基胺 CH 2Cl CH 3CH 2CH 2CH 2Cl CH 3CH 二 CHCI 环己胺 苯胺四氢吡咯 51 2- 丁酮 环己酮 CH 3CH 2HC 2CH 2I CH 3CH 2CH 2CH 2Br CH 3CH 2CH 2CH 2Cl 53. 四、单项选择题,在给出的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题1分,共5分) 葡萄糖 果糖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

分析化学排名

分析化学研究生全国排名 排名学校名称等级 1 武汉大学A+ 8 西南大学A 15 山东大学A 2 北京大学A+ 9 东北大学A 16 西北师范大学A 3 厦门大学A+ 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 17 四川大学A 4 南京大学A+ 11 兰州大学A 18 陕西师范大学A 5 湖南大学A 12 南开大学A 19 中南大学A 6 浙江大学A 13 华东师范大学A 7 吉林大学A 14 复旦大学A B+ 等(29 个) :西北大学、河北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同济大学、福州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扬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桂林工学院、江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B 等(29 个) :首都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上海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首大学、长春师范学院、沈阳药科大学、暨南大学、漳州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广西大学、延边大学。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报考学科门类(专业)A类考生*B类考生*C类考生*备注 总分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总分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总分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 哲学[01]280375627034512603147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C类考生: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一区系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11省(市);二区系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10省(市);三区系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置换法测定镁的摩尔质量 实验日期:温度:气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置换法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气态方程和分压定律的有关的计算 3.练习使用量气管和气压计 二、实验原理 1.在一定的温度T和压力P下,一定质量m的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置换出一定体积y的氢气(含水蒸汽)Mg+H2SO4===MgSO4+H2 常压下的氢气可近似看作理想气体,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和化学方程式,则有: P H2V=n H2RT=(m/M)RT R为常数R=8.314 R的单位Pa*m3/mol*K T=(t+273)K 根据分压定律:P H2=P-P H2O,(我们所需的是氢气的压力,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得到,所以我们通过大气的压力减去水蒸汽的压力便是我们想得到的氢气压力) 整理后可得:M=mRT/[(P-P H2O)]V 三、实验内容 1.用砂纸将镁条打光,清除掉表面氧化物膜,截取一段,在电子天平上准确称其质量。 2.装配好仪器,由漏斗注水至近于量气管刻度“0”的位置,上下移动漏斗以驱赶量气管与橡皮管内的气泡。 3.检查装置是否漏气,将各连接处的橡皮塞塞紧,把漏斗下移适当的距离固定,如果连气管内的液面只在开始时稍有下降,以后维持恒定,经3至5分钟不变,可判断装置不漏气。 4.将漏斗上移至原处,取下试管,用另外的漏斗向试管中注入c(H2SO4)=2mol/L溶液5mL(切勿使酸沾在试管内壁上)用一滴水将镁条沾在试管内壁上部,前确保镁条不与酸接触,将试管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塞紧橡皮塞,再一次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检查装置是否漏气) 5.将漏斗移至量气管近右侧,使两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几下量气管液面刻度。 6.将试管直立,使镁条落入酸中,而后将试管按原样固定,同时移动漏斗,是量气管与漏斗液面始终大体保持一致。 7.镁条反应完后,待试管冷至室温(约经十几分钟,也可用冷水在试管外冷却),将漏斗移至量气管近右侧,使两者处于同一水平,记下液面位置,稍等1至2分钟,再记下液面位置,若两次读数相等,即表示管内温度与室温一致。 8.记下实验时的室温和大气压力。

全国五大药学院之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

全国五大药学院系简介(四)——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 沈阳药科大学作为一个专门性的学校,其所有专业都和药学有关,在此只介绍他的药学院: 药学院是沈阳药科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二级教学管理机构,从1932年10月起即开始招收调剂班学员;1940年将调剂班改为药科班;1948年成立药学专科;1949年将药剂专科改为药剂系; 1958年正式更名为药学系;2001年4月,在原有药学系的基础上,并入了物理化学教研室、分析化学教研室、仪器测试中心、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实验室,正式组建药学院。 药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9人,下设三个系——药剂系、药分系和药理系,共15个教研室,其中,药剂系包括5个教研室——药剂Ⅰ室、药剂Ⅱ室、药剂Ⅲ室、物理化学教研室、药剂实验室;药理系包括5个教研室——药理教研室、生理教研室、机能实验室、GLP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药分系包括5个教研室——药物分析教研室、分析化学教研室、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实验室、分析化学中心实验室和仪器测试中心。 经过顾学裘等老一代药学专家的数十年的辛勤建设和发展,我院如今已成为基础坚实、实力雄厚、居于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药学院,在药物制剂的理论与实践、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研究以及新药安全评价等领域的研究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各类课程均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荟萃着众多的药学专家、教授和学者,老中青人才济济,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研究方向十分广泛。药学院现有教授27人,副教授33人,高级工程师11人,硕士生导师33人,博士生导师17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24人,硕士学位43人,占教师总数的77.6 %,现正攻读博士学位26人。学院有30余人分别担任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评委、卫生部医药科学委员会药学专题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际和国内学术团体的领导以及国际性、全国性期刊杂志的正副主编或编委,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学院在出色完成各层次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国家新药研究基金科研项目6项,以及国家、省、市下达的其它科研任务50多项,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不少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许多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药剂学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沈阳新药安全评价中心和辽宁省级重点学科——药物分析学科。药剂学科还设有特聘教授岗位。学院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全,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学院拥有LC—MS n、LC—MS、300MHz超导核磁共振仪、GC—MS、红外分光光度计、旋光仪、元素分析仪、数台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的各种大型精密仪器设备。 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以严谨的学风、执着的科学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富有特色的二级学院。药学院现有药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博士学科3个,包括药剂学、药理学和药物分析学),硕士学科点3个,本科专业3个,含7个研究方向:药学国家理科基地班、药学英语班、药学日语班、临床药学班、药学班、药物制剂班和环境科学班,其中,国家理科基地班是在1996年被国家教委批准的、在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训试点,五年制的药学英语班和日语班在国内外也有较大的影响。现全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569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8%,其中本科生2000人,硕士研究生459人,博士研究生 110人,我院还有54名学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近几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应届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我院培养的学生以其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很强的综合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毕业生供不应求。多年来,药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药学人才,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