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海大剧院音乐剧发展运营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艺术学院
2011——2012 学年
学年小论文
学院、系大连艺术学院、音乐系
专业名称文化产业管理
年级 2010级
学生姓名孙法琪
指导教师尚思
2012年 6 月 27 日
论上海大剧院音乐剧发展运营模式
摘要
上海大剧院是中国最早引进音乐剧的演艺团体,现在音乐剧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上海大剧院通过一系列探索,决定引进音乐剧,运用多种方式融资的灵活手段成功引进第一部音乐剧并且顺利实现预期的盈利目标,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发展运营之路,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将音乐剧的运营发展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最终成为上海大剧院的主要赢利点。上海大剧院这一运营发展模式成为中国剧院行业发展现代运营方式的模版,成为了中国音乐剧发展行业的龙头。
关键词:引进来规范化商业化
绪论
(概述)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西方发达国家晚,因此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中国的各大剧院纷纷思考自己的发展思路,其中上海大剧院依托自己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决定大力发展音乐剧。由此在其发展运营方向上决定首先引进西方音乐剧,以此借鉴成功的经验,为以后自身的创作奠定基础。上海大剧院首先引进了《悲惨世界》这部音乐剧,成功的演出为以后音乐剧的发展道路起到了战略性发展的指引方向。
(研究背景)
中国近几年在音乐剧的发展速度上是惊人的,从上海大剧院最早引进的《悲惨世界》开始各大剧院都在积极发展音乐剧,音乐剧是现代社会中高雅、品位的代名词。
(研究目的,意义)
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属于新兴的文化产业模式,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对于音乐剧的发展以及剧院方面的投资运营方式是我们需要研究的,研究这些不仅可以帮助音乐剧在我国的推广,更可以促进我国本土音乐剧的发展以及更好的提高本土文化产业公司对于音乐剧的创作运营。
第一章音乐剧在国内发展背景
第一节上海大剧院自身发展
在音乐剧的引进和运营上,上海大剧院是中国剧院的领路人,而在剧院的经营管理上,上海大剧院更是在成功扮演了一个社会公共设施角色的同时,为中国剧院在运营管理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上海大剧院建成于1998年,总投资12亿元,坐落于上海人民广场,整个建筑宛如音符串织而成的水晶宫殿。作为中国顶级剧院之一,上海大剧院更多地承担着为观众提供一流的艺术作品、让一流的艺术家有展示舞台的功能,是一个面向市场的非盈利性机构。
第二节上海大剧院音乐剧引进背景
从国际演艺业的情况来看,演艺组织要比一般的商务企业复杂,它存在两种定位:一种是盈利性演艺企业,纯粹以市场为中心,以娱乐为主要发展方向;另一类则是非盈利性的表演机构,承担一定的公益职能,充分利用市场因素,但是不以盈利为其目的。国内很多剧院在两者之间没有很好地区分自己的功能,导致在运营层面无法进行区别对待。因此长期依靠政府资助,而在自身经营上却是举步维艰。高雅表演艺术无法进行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空间比较小,没有专项资金和赞助支持很难操作。在演出成本居高不下、观众对剧目选择日益多元化的新情形下,方世忠和他的团队开始将目光投入到演艺产业发展的细分市场和新的演艺产品。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音乐剧。
音乐剧可以称得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备成功商业模式的戏剧形式,相比于交响、芭蕾和歌剧,音乐剧更偏向大众化,容易为老百姓所接受。然而在数年之前,中国人对于音乐剧却是知之甚少。
1994年,当时的上海大剧院曾想把音乐剧《剧院魅影》引进上海演出,英国真正好集团有限公司派出著名音乐剧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赴上海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市
场考察,考察结果是进不来。原因有三:第一,没有合适的剧场;第二,没有市场;第三,没有一批可以和他工作的人。
音乐剧的运营是一种商业模式。如果运营得当,这种商业模式有着巨大的赢利空间。当时在中国,音乐剧的演出市场还是一片空白,谁先进入这个市场,培育起这个产业,谁就能占据先机。
对于这种从未接触过的商业模式,依靠上海大剧院自身力量肯定是不行的,只有先
走引进的道路,先引进,然后本地化,最后才能做到自主创作。
尽管没能如愿引进《悲惨世界》,但上海大剧院却在暗自为培育音乐剧市场做准备。音乐剧的分工是专业的,比如宣传,什么时候可以让记者进来,什么时候不能,哪一场戏能让记者拍哪一场不能,什么时候宣传到什么力度,都有一套完整的方案。
1998年,崭新的上海大剧院落成后,在坚持“国际性、艺术性、经典性”的品牌定位指引下,世界三大男高音、十大著名芭蕾舞团、世界顶级交响乐团、欧洲四大歌剧等“名人、名团、名剧”陆续登台,上海大剧院作为世界级艺术作品展示平台的品牌形象树立起来。
第二章上海大剧院成功引进音乐剧
第一节尝试引进多部音乐剧
成熟的上海大剧院再次提出引进音乐剧《悲惨世界》,经过一轮长期而反复的磋商与谈判,2001年,就在“9·11事件”发生的下午,上海大剧院与麦金托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悲惨世界》的引进合同,定下该剧于2002年7月12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连演21场。
一个月后,上海市民都知道了这部音乐剧。然而,尽管宣传力度很大,票房却没有想象中那样理想,直到首演之日,依然有十余场演出票没有售出。但首演有力证明,艺术品质是票房的根本号召力。首演的第二天,各大报纸纷纷出现对《悲惨世界》的赞美之声,观众的口碑成为最有力的宣传。之后,票房雪球开始滚动,短短一个多星期,21场票房一售而空。最后一场,500元一张的演出票在“黄牛”手中卖到2000元。
上海乃至整个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潜力,在《悲惨世界》成功演出后被世界音乐剧制作公司重新认识。而上海大剧院收获到的,不仅仅是对引进音乐剧流程的熟悉,还锻炼了一支能够配合国外音乐剧演出规范的专业团队,这些都为后来继续引进音乐剧,加大了谈判砝码。
2002年9月,上海大剧院与英国真正好公司签署了协议,先于2003年3月底引进《猫》,连演53场;然后于2004年底引进《剧院魅影》,计划连演97场,实际成功演出了100场。在《猫》与《剧院魅影》的空当期间,上海大剧院还与美国亚洲百老汇公司合作,在2004年3月推出了家喻户晓的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连演35场,票房接近100%。这4部音乐剧的引进,是上海大剧院打造音乐剧产业的热身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大剧院培育了忠实观众、锻炼了运营团队、塑造了自身品牌、积累了市场经验,为经营模式从剧目运营走向品牌运营和资本运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