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

(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三、教具用品

药品:硝酸钾、酒精、蒸馏水等。

仪器:试管、量筒、胶头滴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媒体:多媒体等。

四、教学流程:

流程说明:

(1) 通过设置情境,引出课题,介绍溶解性的概念。

(2) 学生汇报家庭实验,交流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实验的设计方法和结论,以及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3) 通过两个家庭小实验,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受到溶质的性质、温度的影响。提出问题: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呢? 先让学生提出猜测,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猜测溶剂的性质(种类)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4) 讨论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 (5) 归纳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6) 释疑,解决开头的情景问题,感受研究物质溶解性的重要意义。

(7) 问题:硝酸钾能无限制地溶解到一定量的水中吗?利用学生在实验一中得到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试管底部还有未溶解的固体硝酸钾),引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模糊定义”。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什么方法能使硝酸钾继续溶解? (8) 师生对实验一得到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做系列实验。

(9)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二,逐步建构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体会饱和溶液的特征,不断完善两个概念,强调要点。

(10) 结合试验二,讨论归纳饱和、不饱和两种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11) 介绍饱和溶液在实践中应用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饱和溶液有广泛的用途。 (12) 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