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情况介绍

合集下载

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简述

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简述
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精细、复杂和深
24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科技创新
入,支撑其发展所需要的硬件、软件、技术 支持和服务、管理结构等也相应地变得越来 越复杂,因而对大型科技基础设施的需求也 越来越迫切[2]。世界发达国家为了在基础前 沿科学领域实现突破,已逐步建成了若干以 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核心的综合科研基地, 例如美国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橡树 岭国家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德国电 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等。为了有效引领我 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2006年发布的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建设 国家实验室。此后我国科技主管部门在国家 实验室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我国的学术界对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建设理 念、战略布局、组织架构、经费支持、人员 构成、管理运行等方面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 研究[3-4],为我国国家实验室的组建和管理 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
科技创新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简述
邸月宝 陈锐
摘 要: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发展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科技创新平台, 对促进我国科学源头创新,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 当前我国社会公众对两者的建设背景、理念、历程和功能定位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统一的 认识。为此本研究着重梳理了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历程与现状,以帮助社 会公众对两者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本文还指出了当前两者在建设运行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建设历程
验室在建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 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一、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历程与现状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教育部)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教育部)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1 粉末冶金中南大学2 汽车安全与节能清华大学3 重质油加工石油大学4 暴雨监测和预测北京大学5 爆炸灾害预防和控制北京理工大学6 材料复合新技术武汉理工大学7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武汉大学8 超快速激光光谱学中山大学9 超硬材料吉林大学10 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北京邮电大学11 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北京大学12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西安交通大学13 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清华大学14 动力工程多相流西安交通大学15 微生物技术山东大学16 分子动态及稳态结构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大学17 高分子材料工程四川大学18 高速水力学四川大学19 工业控制技术浙江大学20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大连理工大学21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厦门大学22 固体微结构物理南京大学23 光学仪器浙江大学24 硅材料浙江大学25 海岸和近海工程大连理工大学26 海洋工程上海交通大学27 毫米波东南大学28 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综合华东师范大学29 化工联合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30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清华大学中科院生态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31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2 混凝土材料研究同济大学33 火灾科学中国科技大学34 机械传动重庆大学35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西安交通大学36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西安交通大学37 激光技术华中科技大学38 集成光电子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39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浙江大学40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南京大学41 金属材料强度西安交通大学42 金属基复合材料上海交通大学43 近代声学南京大学44 晶体材料山东大学45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天津大学清华大学46 理论化学计算吉林大学47 流体传动及控制浙江大学48 煤的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清华大学49 煤燃烧华中科技大学50 摩擦学清华大学51 内燃机燃烧学天津大学52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南京大学53 凝固技术西北工业大学54 农业生物技术中国农业大学55 配位化学南京大学56 汽车动态模拟吉林大学57 牵引动力西南交通大学58 区域光纤通信网络与新型光通信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59 染料及表面活性剂精细加工合成大连理工大学60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北京大学61 软件工程武汉大学62 软件开发环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3 三束材料改性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64 生物反应器华东理工大学65 生物防治中山大学66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中科院动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67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武汉大学68 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北京大学69 塑性成型模拟及模具技术华中科技大学70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北京大学71 土木工程防灾同济大学72 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北京大学73 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清华大学74 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北京大学75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同济大学南京大学76 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南开大学77 稀土材料化学应用北京大学78 纤维材料改性东华大学79 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80 新金属材料北京科技大学81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清华大学82 信息安全中国科技大学83 医学神经生物学复旦大学84 医学遗传学中南大学85 医药生物技术南京大学86 移动与多点无线通信网东南大学87 遗传工程复旦大学88 应用表面物理复旦大学89 应用有机化学兰州大学90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西南石油学院成都理工学院91 元素有机化学南开大学92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东北大学93 振动冲击噪音上海交通大学94 制浆造纸工程华南理工大学95 智能技术与系统清华大学96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复旦大学97 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8 作物遗传改良华中农业大学99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湖南大学100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吉林大学101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南京农业大学102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山西大学103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中国农业大学。

滨州医学院实验室简介

滨州医学院实验室简介

滨州医学院实验室简介滨州医学院实验室简介2015-02-03 12:15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简介一、概况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2011年6月获批成立,前身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和医学分子遗传研究所。

目前,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1)微RNA与肿瘤基因表达;(2)神经肿瘤生理与损伤;(3)表观遗传与肿瘤以及肿瘤分子病理与临床。

实验室成立以来,共承担各类课题6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厅局级科研课题18项,科研总经费500余万元。

近五年获得科研奖励及成果32项,取得标志性科研成果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 收录23篇。

二、学术队伍介绍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2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12人;均具有博士、硕士学位。

教师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山东省优秀教师1名,滨州市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1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3名。

谢书阳教授,博士,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滨州市杰出贡献专家,滨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长期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研和教学工作,在生命科学小RNA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

在《Hum Mol Genet》、《Haematologica》等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30余篇,担任SCI期刊《FEBS Lett》、《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NRR》等杂志审稿专家。

主持或承担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烟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美国Outstanding Postdoctoral Clinical Fellow Presentation Award等60余项奖励,被授予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山东五四青年提名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各个领域最具影响力和最先进的科研机构之一。

这些实验室致力于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名单,以便了解这些实验室在各自领域的突出贡献。

1. 国家脑科学中心国家脑科学中心是中国的一所重点实验室,专注于脑科学的研究。

该实验室聚集了全国范围内最优秀的脑科学专家和研究人员,致力于深入探索人类思维、意识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奥秘。

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该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神经解码、神经疾病治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2.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致力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该实验室集合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纳米结构、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在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纳米科学的发展和产业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3. 国家基因组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基因组医学研究中心是国内领先的基因组科学研究机构之一。

该中心集结了遗传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目标是通过研究人类基因组和永久性遗传变异,揭示疾病的遗传基础以及个体化医疗的潜力。

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改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个体化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国家核科学中心国家核科学中心是中国核科学研究的核心机构之一。

该中心汇集了核物理学、核化学、核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致力于核能的研究、应用和安全等方面。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核能发电、核医学和核安全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应用,为中国核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国家微生物资源中心国家微生物资源中心是我国重要的微生物研究机构之一,致力于保护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该中心的研究工作涉及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培养和基因组学等方面。

通过收集、保存和研究微生物样品,他们为新药研发、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一、实验室概况1、历史沿革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受国家空管委办公室领导,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依托单位,2009年开始筹建,2011年9月通过国家空管委办公室的现场考察评估,2011年10月批准建设,2012年3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

实验室前身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管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93年,多年来紧密围绕国家空管发展导向,积极追踪国际空管科技前沿,始终致力于飞行流量管理、空域评估等相关领域研究,在理论研究与验证、技术攻关与应用、系统测试与评估、体系与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建立了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相互推动的“产-学-研-用”的立体化研究体系。

2、职能定位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国际前沿和国内实际,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开展飞行流量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前瞻技术探索、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论证,组织高水平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汇聚培育创新型科研人才和复合型专业人才,推进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解决我国飞行流量管理及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问题,为国家空管事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实验室将建设成为“1个中心、2个平台、3个基地”,即跨学科、跨领域、跨军地的国家飞行流量管理理论研究中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飞行流量管理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和技术标准论证平台,高素质的人才培育基地、高层次的科技合作基地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基地。

到“十二五”末,实验室将作为国家空管科研体系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空管科技前沿领域占一席之地,科研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为国家空管事业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和智力支持。

2、研究方向实验室根据国家空管发展战略规划和客观实际需要,结合国际空管科技前沿,以国家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为牵引,以解决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难题和管理体系建设重点问题为突破口,从飞行流特性分析、飞行流量调配技术、管理评估和运行管理等四个主要方向,系统深入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应用和体系建设谋划,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储备和智力支持。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指由国家重点支持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前沿科学研究方向的高水平科研机构。

这些实验室致力于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旨在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国家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实验室的数量和实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一批在世界上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科技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这些实验室集聚了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形成了科研人员之间深度合作和交流的良好氛围。

其次,实验室提供了先进的科研设备和研究条件,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实验室聚焦重要的科学问题和战略需求,开展前沿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多样,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

例如,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智能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智能计算、大数据处理、网络安全等前沿科学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又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太阳能技术、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为了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国家相继实施了一系列人才计划和政策,如“千人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23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范文

2023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范文

2023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范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一、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科研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对高水平科研平台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实力,培养高水平科研团队,教育部决定在2023年设立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将作为国家级研究平台,集聚高水平研究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本实验室旨在建立一个基于国内领先科研水平的高水平实验室,依托该实验室的创新研究成果产生技术和产业转化,提升中国高校的科研能力和影响力。

通过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加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聚集和产业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项目内容与任务1. 实验室整体建设(1) 实验室设备:购置一流实验室设备,满足高水平科研需求;(2) 实验室场地:提供科研人员进行实验研究的适宜空间;(3) 实验室团队:组建一支高水平科研团队,包括优秀科研人员、博士后等,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专家提供指导和支持。

2. 科研项目开展(1) 制定并执行年度科研计划,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项目;(2)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学术创新水平;(3) 强化应用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4) 发挥实验室研究基础优势,争取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3. 人才培养与交流(1) 培养一批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骨干人才;(2) 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学术研讨会,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3) 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

4. 科技成果转化(1) 支持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际应用和产品;(2)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3) 搭建产业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三、项目实施方案1. 资金投入(1)合理确定实验室建设经费;(2)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类科研基金的支持。

2. 人员配置(1)组建由主任、副主任、研究员等构成的实验室管理团队;(2)招聘一批高水平科研人员和博士后,加强团队建设;(3)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提供学术指导。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公布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整改验收评估结果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公布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整改验收评估结果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公布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整改验收评估结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9.14•【文号】国卫办科教函〔2018〕808号•【施行日期】2018.09.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关于公布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整改验收评估结果的通知国卫办科教函〔2018〕808号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相关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根据《关于公布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科研基地“十二五”评估结果的函》(国卫办科教函〔2017〕1180号)和我委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近期我委对依托山东大学建设的“耳鼻喉科学重点实验室”等5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整改验收。

经过专家评估,依托山东大学建设的“耳鼻喉科学重点实验室”、“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和依托中山大学建设的“辅助循环研究重点实验室”通过整改验收。

请山东、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职责,落实国家医药卫生和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政策,营造良好创新政策环境,将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纳入当地卫生事业和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加强监督指导。

请各依托单位和重点实验室履行好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和管理的主体责任,落实资金投入和各项整改措施,结合专家评估意见(另发),持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提升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产出标志性成果,培育创新人才,在领域科技创新中发挥应有作用。

其他2家实验室未通过整改验收,自通知发布之日起,不再列入我委重点实验室序列。

附件:通过整改验收评估的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名单2018年9月14日附件通过整改验收评估的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名单(按依托单位拼音排序)序号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1耳鼻喉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3辅助循环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

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学校名称:大连工业大学学校主管部门:辽宁省教育厅中心名称: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心负责人:潘力·学校治理部门电话:04申报日期:2021年4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制1.中心概况一、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以“教育创新、特色鲜明、资源共享、校企双赢”为理念,在四个共享、三个结合、四个特性的原则指导下,以建设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基地为基础和保障、以构建企业内部实践教学基地为补充,以工作室集群式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为桥梁和窗口,采用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集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创新活动、企业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为一体的生态多赢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1.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生态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生长性、动态平衡性和交互共享性。

强调实践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内外部生态圈有机互动,推动专业内部各方向之间、各不同学科相关专业之间、与校外相关产业之间、与国际之间的相互开放渗透、优势资源互补共享,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续)2.突破了传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各专业学科与企业之间的教师、设备、信息、成果“四个共享”,显著提高实践教学的效能。

校内实现了辽宁省清洁化纺织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数字化服装设计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纺织清洁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功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工程中心、辽宁省纺织工程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纺织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等全面共享;校外实现了中心与创意产业孵化基地、辽宁省实践基地等校企对接平台以及各类合作企业的共享。

“三个结合”为特色的校企双赢实践教学模式,推进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即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相结合、把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和企业对学生的考核环节有机结合、把学校优势和企业优势有机结合,显著提高了企业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动性,有效地改善了实践教学环境,明显地提升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双突破。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思考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思考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思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剖析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现状,深入探讨其在科技发展、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实验室发展趋势及挑战,对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建设规模、研究领域分布、科研成果产出、人才队伍培养、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我们将深度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布局、提升科研能力、促进开放共享、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关键环节,以期为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与对策。

通过本文的研究,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详实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全景,并以此为依据,探索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持续进步的有效路径。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历程回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

回顾其建设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84年1997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于1984年开始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在这一时期,国家集中力量,在关键科技领域内优先布局,初步建立了涵盖多个学科方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至1997年,我国已成功建成1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填补了国内诸多科研领域的空白,还在此过程中逐步探索和完善了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累了一定的建设和管理经验。

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技术需求的增长,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步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在于深化实验室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创新能力,并开始尝试引入更多元化的实验室建设类型,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共建等多种模式。

通过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实验室的研发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提高阶段(2008年至今):随着国家科技计划战略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概述"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是指在2011年至2015年间,国家科技计划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旨在促进科技创新和加速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该方案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措施。

一、主要内容1. 制定五年科技发展规划:针对国家战略和现实情况,制定五年科技发展规划,明确科技创新目标,推进重点领域和创新体系建设。

2.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以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等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3. 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手段,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并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的保护和应用。

4.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打破门槛和壁垒,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5.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推进技术转移和共同研究,扩大科技交流和合作。

二、目标1.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15年,国家创新人才队伍、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科技经费投入比例等方面均实现显著提升。

2.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5年,新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构建初具规模的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水平大学创新平台。

3. 产业支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2015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产业化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引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方面实现显著进展,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

三、措施1.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和法规,制定新的创新激励政策。

2. 提供更多的资金扶持和资源倾斜,推行以质量为先的科研评价机制。

3. 加强科技成果的交流和转化,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4.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扩大对国外科技创新的吸收和借鉴。

5. 发扬科学精神,桥牢产学研之间联系,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大力促进创新。

总体来说,“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内容、目标和措施,预计将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5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5个)
化学
9312
沈家口
张存浩
19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武汉大学
生物医用材料基础研究;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制;生物活性聚合物的研究;新型固定化酶的研究;有机硅生物医用材料
化学
9312
卓仁禧
何炳林
20
聚合物分子工程
复旦大学
高分子凝聚态在分子水平上的结构及高分子材料宏观性能的关系;特殊相互作用与相容光焕发性,自组装行为和凝聚态形态及高分子共混物材料等;高分子设计
机械
9312
谢友柏
姚福生
42
智能制造技术
华中理工大学
分布式并行环境下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结构;智能制造系统的若干单元技术
机械
9312
李培根
杨叔子
43
光电子及系统
重庆大学
光纤传感与智能结构;光电集成传感技术与微型电系统;文字图像识别技术及系统;智能化光电仪器与系统
机械
9312
黄尚廉
金国藩
44
洁净燃烧煤技术
化学
9312
金声
梁晓天
2
数学及其应用
北京大学
微分动力系统;非线形分析;不动点理论与低维拓扑;群表示论与代数数论;调和分析;计算数学;近代力学与量子场论
数学
9312
张恭庆
姜伯驹
3
非线形数学模型和方法
北京大学
能源、材料、生命、信息科学中非线形数学模型方法与应用;现代微分几何及其在物理、力学中的应用;非线形偏微分方程、无限维动力系统的分析、控制及其在金融和经济中的应用
花鞋
9312
杨玉良
江明
21
超细材料反应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
超细颗粒制备科学基础理论;超细颗粒制务的工程基础研究与反应器的开发;超细颗粒应用基础研究;超细颗粒制备的单元操作理论与粉体工程研究

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总览

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总览

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总览来源:114产学研在我国的科研平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不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2018年5月21日,科技部网站发布了《2016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2016年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和《2016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报告对我国国家重点国家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披露。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试点国家实验室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继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成为孕育我国科技将帅的摇篮。

实验室继续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国家继续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试点国家实验室给予支持,下达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41.7亿元,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经费2亿元,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试点)专项经费2亿元,为实验室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254个国重领域分布25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8个学科领域,其中,地球科学领域44个,占实验室总数的17.3%;工程科学领域43个,占实验室总数的16.9%;生物科学领域40个,占实验室总数的15.7%;医学科学领域34个,占实验室总数的13.4%;信息科学领域32个,占实验室总数的12.6%;化学科学领域25个,占实验室总数的9.9%;材料科学领域21个,占实验室总数的8.3%;数理科学领域15个,占实验室总数的5.9%。

所属部门分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分布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其中教育部131个,占51.6%;中国科学院78个,占30.7%;其他部门和地方45个,占17.7%。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录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录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录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的科研实体。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国务院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是行政主管部门,实验室依托单位主要以中科院各研究所、部属高校、重点大学为主体;另有建在企业(中央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及稳定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线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清华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3.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5.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7.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8.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9.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0.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1.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上海交通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14.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15.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6.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期)、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17.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19.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20.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合建)21.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健雄实验室)22.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3.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4.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25.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6.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7.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8.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29.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筹)30.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31.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33.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4.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35.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6.吉林大学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37.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38.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9.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40.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4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42.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43.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44.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4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6.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47.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8.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49.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50.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5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5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53.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54.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55.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56.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共建)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5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58.江南大学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59.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0.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63.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共建)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4.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5.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66.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7.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68.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69.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测试实验室70.河南大学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1.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72.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74.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75.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6.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7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78.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79.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

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

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科学研究机构中最高级别的科研单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

它在促进科学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培养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义、建设与管理、主要职能以及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义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建设的科研机构,旨在进行前沿、原创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这些实验室拥有一流的科研条件和人才队伍,致力于解决国家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遵循科学、公平、公正的原则。

建设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经过严格的评审和申报程序,确保其科研能力和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管理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团队负责制,由主任和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负责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人员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

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职能1. 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解决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实验室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推动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科学发展。

2. 推动技术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依托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可以转化成为实际产品和技术,推动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发展。

3. 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培养科学研究人才的重要平台。

在实验室中,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培养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果和技术应用,可以引领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推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同时,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还能够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为了促进科技发展与创新而设立的一种科研机构。

它作为国家级的重点科研单位,承担着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使命,对于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背景和作用,以及它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背景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具有高水平研究基础的机构。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

它们在促进国家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应用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评审和认定程序,以确保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力。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1. 推动科研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汇聚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并具备一流的科研设备和资源。

它们拥有完善的科研平台和研究条件,能够开展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并组织开展重点和基础研究项目。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2. 加强技术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紧密联系国家战略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涉及多个学科交叉和前沿领域。

它们致力于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引领作用。

3. 人才培养与科研交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科研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具备有吸引力的科研环境和条件,能够吸引和培养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科研人员。

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各类学术会议、交流活动和培训课程,促进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4. 促进国际合作与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合作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与国际著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可以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和人才交流计划。

通过与国际先进科研团队的合作,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引进并吸收国际前沿科技成果,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实力提升。

“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doc

“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doc

“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北京大学环境与生态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大学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信息技术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清华大学先进材料实验教学中心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实验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天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北京邮电大学语言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机械与农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跨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中心北京语言大学语言信息处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媒体实验教学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中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央音乐学院乐队教学实训中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学研究实验中心中央戏剧学院教学实习演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化学实验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南开大学文学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中国民航大学空管实验教学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东北大学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大连海事大学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吉林大学化学·生命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生态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动力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导航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实验教学中心复旦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建筑规划景观实验教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实验教学中心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媒体融合实验中心上海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东南大学信息与电子专业实验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南京理工大学工程创新综合实验中心中国矿业大学煤炭洁净加工与高效转化实验教学中心河海大学水利学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心江南大学信息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中心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机电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合肥工业大学现代汽车制造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山东大学物联信息技术与系统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实验教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水陆交通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传媒与艺术实验中心中南民族大学民族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湖南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山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山大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暨南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心西南财经大学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实验教学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心长安大学道路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实验教学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跨学科X-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兰州大学化学创新实验教学中心西北民族大学民族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安全开采与地质保障实验教学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勘探与开发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资源勘查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公式名单

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公式名单

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公式名单1. 化学品制备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新型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有机合成、催化剂设计等- 公式名单:Goldberg反应、Suzuki偶联反应、Grignard反应、Kohler合成等2. 生物医学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药物筛选、疾病机理研究、基因编辑等- 公式名单:Hill方程、Michaelis-Menten方程、PCR扩增等3. 物理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新材料特性研究、光电子学、凝聚态物理等- 公式名单:薛定谔方程、Maxwell方程、能带结构等4. 地质灾害防治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地质灾害预测、灾害防治技术、勘探技术等- 公式名单:地震波传播方程、地质构造模拟方程、山体稳定性评价模型等5. 电子信息技术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物联网等- 公式名单:香农定理、傅里叶变换、信息熵等6. 新能源材料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太阳能电池、储能材料、光催化材料等- 公式名单:光合作用方程、光电转化效率公式、化学势能变化公式等7. 城市环境规划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空气质量、垃圾处理、水资源利用等- 公式名单:空气污染指数计算公式、水资源承载能力公式、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等8. 新药研发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药物设计、药理学、临床试验等- 公式名单:药物半衰期计算公式、药物活性预测公式、药物剂量计算方法等9. 智能制造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智能控制系统等- 公式名单:PID控制器设计方程、自适应控制器公式、加工精度计算方法等10.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平衡、可持续资源利用等- 公式名单: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数计算公式、生物多样性评估模型、可持续发展指数计算方法等11. 智能交通与运输系统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智能交通管理、交通网络优化、车辆自动驾驶技术等- 公式名单:交通流模型、交通信号优化算法、车辆行驶能耗计算公式等12. 数字农业与智慧农村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农业信息化、智能农机、农村一体化发展等- 公式名单:作物生长模型、农田土壤养分模型、智能农业生产效率公式等总结: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公式名单涵盖了化学、生物、物理、地质、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城市规划、新药研发、智能制造、生态保护、智能交通、数字农业等多个领域,这些公式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关键支持,将对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五”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情况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强战略研究和统筹规划,进一步探索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模式,持续完善总体结构与布局,不断改进创新管理机制与方法,夯实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基础,基本实现“十二五”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总体目标。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交叉领域新建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淘汰5个运行管理差、问题较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截至2015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255个。

图1 2011-201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
2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8个学科领域。

其中,地球科学领域44个,占实验室总数的比例17.3%;生物科学领域44个,占实验室总数的比例17.3%;工程科学领域43个,占实验室总数的比例16.8%;信息科学领域32个,占实验室总数的比例12.5%;医学科学领域31个,占实验室总数的12.2%;化学科学领域25个,占实验室总数的9.8%;材料科学领域21个,占实验室总数的8.2%;数理科学领域15
个,占实验室总数的5.9%。

图2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领域分布情况
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属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21个主管部门,其中所属教育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32个,占比51.8%;所属中国科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78个,占比30.6%;所属其他部门和地方的45个,占比17.6%。

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其中北京市79个,上海市32个,江苏省20个,湖北省18个,陕西省13个,基本反映了我国基础研究力量的地域分布。

“十二五”期间,地域分布进一步完善,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3个地区实现零的突破。

图3 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域分布
“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共获得国家级奖励569项。

其中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占授奖总数的14.3%;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占授奖总数的100%,二等
新疆1
安徽1
北京79
重庆5
福建4
台湾
甘肃7
广东11
香港 澳门 广西1
贵州2
海南2
河北1 河南1 黑龙江4
湖北18
湖南6 吉林10
江苏20 江西
辽宁8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3
山西2
陕西13
上海32
四川9
天津6
西藏
云南2
浙江9
奖135项,占授奖总数的62.5%;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4项,占授奖总数的50%,二等奖123项,占授奖总数的45.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占授奖总数的50%,一等奖22项,占授奖总数的33.8%,创新团队奖4项,占授奖总数的44.4%,二等奖275项,占授奖总数的35.3%。

此外,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4万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1万余篇,其中被SCI检索收录论文20万余篇,约占64.0%;被EI检索收录论文3万余篇,约占11.7%;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Nature及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吸引、凝聚、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造就了一批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实验室固定人员中拥有大约48%的中科院院士、2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43%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与54%的创新研究群体,成为孕育我国科技将帅的摇篮。

在开放交流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坚持“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运行机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000余项,举办全球性学术会议1800余次,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品牌效应,有力提升我国在科研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科研领域的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