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论文-中国对日基本政策
形势政策论文——论中日关系
形势政策论文论中外大国关系——日本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式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
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格局都有着重要影响。
近两年来,中日贸易关系渐趋佳境,但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原因主要在于钓鱼岛问题、外国势力的干涉、日本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历史遗留问题等。
经过多年的贸易往来,尽管冲突不断,但中日两国清楚的认识到,不管世界的格局怎样变,双方的地理位置是无法改变的,只有双方找到一个平衡点,才可改善双方关系,促进发展。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共同发展一、中日关系的现状:1、中日经济关系现状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经连续十一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双方的贸易合作不仅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而且对于促成中日关系正常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即使在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问题,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日经济关系“危”与“机”并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危机带来的挑战正在被逐步克服,中日贸易逐步恢复,不过这只是中日关系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其间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2、中日政治关系现状中日政治关系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历史问题则是影响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的核心问题。
现今,在钓鱼岛归属这一问题上,双方存在分歧。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
但日本仍然对其虎视眈眈,妄想将其作为自己的领土行使主权,原因是不管是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钓鱼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其次,日本对于台湾的态度也是引起双方政治纠纷的重要原因。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台湾中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日本对此的态度却十分“暧昧”。
日本概况期末论文要求
日本概况期末论文要求第一篇:日本概况期末论文要求一、格式要求(占论文分数30分)1、标题宋体三号字2、专业、姓名、学号宋体五号字3、内容提要(200字以内)、关键词(5个)宋体五号字4、正文宋体五号字,标准行距、上下左右边距。
5、参考文献(不少于5个)6、字数不少于3000。
7、A4纸打印8、不要封面,不要超过三张纸二、内容要求(占论文分数70分)1、写“论文”的,不要写成知识介绍的文章,如《日本茶道漫谈》、《日本歌舞伎的历史》,一律直接判为不及格。
2、写读书报告的,书本身的内容简介不得超过文章长度的一半,必须有自己的见解、体会,否则不予通过。
2、可以参考他人文章,但不可完全抄袭,特别是从某一两篇文章中大段原封不动地抄袭,一律直接判为不及格。
3、应尽可能写小的、具体的题目,写出自己的一点思考、观点,不要大而空。
最好与本人所学专业有一定联系。
三、参考选题1、日本的自然环境所造就的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如地震应急)2、日本人口变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3、日本的大都市建设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如首都圈)4、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5、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6、日本的资源问题及对日本对外贸易的影响(如资源进口)7、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如大化改新、遣唐使)8、日本天皇制的探讨(是天皇集权还是君主立宪)9、日本政治体制研究(两党制还是多党制)10、日本教育体制研究(如现在所面临的问题:生源不足)11、日本经济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探讨12、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研究13、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14、如何看待当前的日本经济15、“战后”意识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16、日本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为什么能保持世界领先)17、日本在国际社会的作用研究(如谋求加入常任理事国)18、日本对外关系研究19、日本对外贸易研究20、日本对外投资研究21、日本企业年功序列制的优劣探讨22、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制与中国“铁饭碗”的比较23、日本企业内工会与美国行业内工会的比较24、相扑文化研究(传统文化的保存)25、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的比较研究27、日本茶道及与中国茶文化的比较28、日本影视作品中体现出的日本人的性格和日本民族精神(如入殓师、日本沉没)29、日本传统习俗中体现出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七夕节)30、日本料理与中国饮食的比较31、日本武士道精神研究32、日本人的中流意识研究 33怎样看待“抵制日货”34中日关系如何走出目前的低谷 35怎样看待“抗日神剧”36智能手机时代日本制造业将何去何从?37中日关系的大趋势是什么? 38如何看待“安倍经济学”?第二篇:日本概况论文关于日本概况的论文怎样学习这门课程:一本学期的方式有利有弊: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日本概况的主动性,除了了解到关于日本方面的知识外,而且提高了诸如制作课件,讲课,交流方面的能力。
中日关系 形势与政策论文
前言今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战争爆发、皇朝更换接连发生,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提高自己。
感触日本选举、韩国人被绑架、台湾局势这些看起来好像都与我们大学生无关,但想深一层事实是否是这样呢。
回顾中国的近现代史,在打败帝国主义、日本主义和推动社会发展上,大学生不可置疑地被认为是一股强大而不可缺少的力量。
五四运动、各种爱国报纸的出版,无疑给了中国革命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复兴的责任,究竟要怎么做才可以了解国家形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是学生,虽然我们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虽然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自由扩大了,但我们始终是一名学生。
作为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重任,无论怎样都应先把学习搞好。
但我们不单是学生,我们也是半个社会人,所以毫无疑问,了解国际形势就成了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
了解国际形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信息工具,如电视报纸和电脑。
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图书馆。
在我们学校还开展了形势政策教育,我们要认真听课还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加强了解。
大一的生活转眼间过去了,即将面对的是大二的生活。
在过去的一年间我虽然成长了不少,对国内外形势的了解也有所加深。
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我所了解的还远远不够。
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认真学习和了解时事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相信经过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我会褪掉以前的青涩和懵懂,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主权是大国崛起的逻辑起点。
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中国又是一个主权尚未完全统一的国家。
前者决定中国的崛起应当是一个被国际社会平等地接受,而不是强迫世界接受的过程。
在国际法的框架下与国际社会和平互动,按自由贸易原则平等地分享国际资源是贯穿中国崛起始终的原则。
此间,中国国力使用是有限的,军事的性质仅属于自卫性的。
后者决定中国的崛起又是中国完全实现主权统一的过程。
与“台独势力”斗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中国来说,是不容讨论和不能妥协的原则。
形势与政策 学期末论文
《形势与政策》学习报告论文题目:钓鱼岛事件之抵制日货指导老师:许加梅学生姓名:蔡洁慧学号:20110008008院系:数学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摘要日本所谓“国有化”钓鱼岛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结,极大地激起了国民的愤怒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抵制日货”运动。
不可否认抵制日货运动确实给日本经济造成严重打击的同时,但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大局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本文分析了盲目抵制日货对中国造成的损失,并对作为普通国民应该如何处理好抵制日货与理性爱国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抵制日货,经济发展,中日关系,理性爱国一、抵制日货的原因在“保钓运动”①再一次被打压后,在日本非法抓扣的中国渔船船长事件后,在日本宣布“钓鱼岛”国有化后,在日本的首相一次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后,新一轮的抵制日货情绪在民间出现了高涨,论坛处处可见有关于抵制日货的倡议,处处都有新闻报道国民抵制日货的事件,更有人在微博上晒出自己所做或者所见的抵制日货的消息。
日本把钓鱼岛国有化当然是抵制日货的导火索,但关键原因是国人的一贯形成的“气”所造成的。
中国一向以和为贵的精神面向各国,中华民族历史上向来就是善良、包容的民族,中国对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友好欢迎的心态待之。
即使面对日本这个残害了30多万中国人的“刽子手”,中国也是不计前嫌友好的理性态度对待。
至于上一次大规模的抵制日货是在发生济南惨案②后,距今已经有85年了。
截止至今,还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抵制外货的活动,这证明了国人已经形成了一种倔强的“气”。
想到了鲁迅说的那句话,“国民倘若没有勇,没有智,只是单单凭借一种气,实在是非常危险的”。
而我们的国民恰恰就是养成了这种“被人稍稍惹到了就跳起来以暴力反抗”的习惯。
于是就可以看到一些网友叫嚣:“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骨气!让日本人看看!”更有网友称:“日本这么多年来不断挑衅,欺人太甚!我一直都不买日本产品,不开日本车,抵制日货,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态度!中国人共同行动起来,抵制日货!”比起不买日货更为极端的做法是对日店、日车进行疯狂的“打烧抢掠”,这样的行为并不亚于当年日军侵略中国的情景,甚至是一种“兄弟相互打压”的行为。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何去何从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何去何从回顾中日关系历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197 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问题,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起侵略罪行。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是参拜靖国神社,这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因为那里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灵位。
作为代表日本政府的首相,他去靖国神社参拜不同于一般日本民众,他伤害了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所以不是一般的内政问题。
三是领土磨檫,主要是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磨檫;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日本青年社”成员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
97年5月7日日本政府规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
四是防卫磨檫,90年代初期日本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为其扩军找借口,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也在暗中采取行动支持“台独”。
中日关系在今天激化?原因在于:一是中日经济地位的变化,日本经济在五十年代得到恢复,六七十年代很发达,到了八九十年代则十分低迷,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倍受瞩目,日本国内极右势力存在某种病态心理,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二是日本自身做法欠考虑,特别是小泉的做法让日本走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日本对中国的挑衅可是历史悠久了,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骂阵叫阵,我们现在对日本是强硬一点好呢,还是继续韬光养晦好一点呢?有人预测,中日矛盾如果继续激化,中日之间必有一战。
其实中日关系在现实中就如邻里关系,我们的邻居并非全是很好的邻居。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中日关系的研究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权衡历史问题与国家最高利益这两者的关系。过去中国没有精力和自信去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所以眼中更多的是盯住日本,必然重视历史问题。但是中国的外交重点已转为建立亚洲多边合作、经济共同体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那么就必须对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重新定位,不要让历史问题影响中国更远大的国际战略。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中日关系的研究
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918事变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自不待言,对战后至今甚至今后一、二十年的中日关系仍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帝国主义列强竟相分割世界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导,是侵华战争爆发的主要动因。这场战争给21世纪中日关系留下的最大经验教训是:在主权国家时代,每个国家都有寻求本国发展的权利,不应以牺牲别国利益为前提。追求一时得益而伤害其他民族对本国长期利益的损害远大于一时的收益,实际上得不偿失。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初主张在国际关系上推行“王道”以取代西方的“霸道”,还主张亚洲各国平等联合。这就是强调东方国家之间的关系要以德为上,互相留有余地,不乘人之危、逼人到墙脚,不能套用西方列强和殖民主义者的做法。
形势与政策有关抗战的论文2000字
形势与政策有关抗战的论文2000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民族团结的力量空前激发,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见证了无比坚韧的中国人民的意志。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抗战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形势与政策有关抗战的论文2000字篇一《浅析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内涵》【摘要】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自此,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
在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中,中华儿女培育出的全民奋起、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斗争、血战到底的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主义精神和同仇敌忾,相互协作的国际主义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在这种精神的支撑和鼓舞下,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关键词】中华民族;抗战精神;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在继往开来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同样体现在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并形成了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为一体的“抗战精神”。
(一)全民奋起,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每当遇到外敌入侵时,中华儿女都能够万众一心,共赴国难。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基于它“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1]的狂妄计划,加紧侵略中国,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从而激化了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改变了中国国内各阶级各党派之间的关系。
中华儿女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认识到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只有整个民族都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对日本侵略者“以坚决的抵抗”,[2]才能挽救亡国灭种的危险。
国共两党尽弃前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浅谈中日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摘要:9月7日10时15分许,一艘有15名船员的中国拖网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时,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赶到现场,并冲撞渔船。
随后,日方又派出两艘巡逻船跟踪渔船。
13时左右,日本巡逻船上的22名海上保安官登上航行中的中国渔船,命令渔船停止航行,并宣称违反日本“渔业法”,对渔船进行检查。
随后,中国渔民渔船被扣押至日本冲绳县石垣岛。
关键字:中日钓鱼岛冲突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因领土争端而发生冲突的事例很多,在这其中中日冲突不占少数。
自古以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
中日关系是东亚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最近的钓鱼岛冲突无疑使这一关系有所恶化。
中日关系由来已久,中日之间自东汉起就有外交关系,公元646年——1868年日本开始了“唐化”全面学习我华夏文明先后13次派遣遣唐使,大量派遣留学生。
从那时起,日本开始效仿中国改革,学习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茶道……中日关系开始长时间友好发展。
直至元朝,忽必烈二度入侵日本,中日关系恶化。
到明朝,两朝关系更加恶化。
日本倭寇入侵我国沿海地区,扰乱人民的生活。
两国经历几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平壤战争、闲山岛海战、蔚山之战。
清朝后,日本对中国侵略更加明显。
1894年8月1日日本对中国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1895年4月17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等条约《马关条约》。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日本也是该条约的主谋者。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既支持革命党也支持清王朝,图谋分裂中国。
后来,日本又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停战诏书》,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形势与政策小论文第一篇中日关系论文一.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
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
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
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
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
加强经济合作。
二.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
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
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的论文精品
中日关系的论文精品几天前,日本方面麻生太郎表示,将于今年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
中国政府和媒体的神经一下子又紧张了起来。
几个月前,中日东海石油问题的谈判在热热闹闹中开始,却在冷冷清清中结束。
近几年来,中日关系总是一波三折、不温不火地缓慢发展。
在美国加紧推行新亚太战略、日美同盟历经调整后更加稳固的今天,东亚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日关系——却因为某种因素的阻滞而难以获得真正的、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专家和学者们多称此因素为中日关系的“症结”。
2005年,在中日关系荡于低谷的时期,胡锦涛主席说,中日关系的“症结”是靖国神社。
从外交上看,的确如此。
每年一临近“8·15”,中日两国政府和媒体的神经总是绷得很紧;两国的口舌之争总是与日本高官(特别是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如影随形;而每次发生“参拜事件”,中日关系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消极的影响。
但实际上,中日关系的“症结”乃是由于两国对二战历史的不同认知而导致难以建立真正互信的问题。
靖国神社问题以及同样和历史有关的教科书问题是此“症结”的两大突出表现。
对于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中日两国存在着截然不同且不为彼此所理解、接受的认知。
日本民众承认侵略战争,也承认战争的失败。
但两颗原子弹的“教训”和大批青壮年埋骨战场的惨状使他们同时认为,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是这场战争的受难者,理应受到同样的对待。
这是中国民众所不能理解的。
在日本人看来,东条英机等战犯和战死的其他普通士兵一样,都是可怜的人;而参拜靖国神社则是表达对这些人的怜悯的一种方式。
对于这一点,中国民众在感情上不仅无法理解,更是难以接受。
较之于日本民众的“矛盾的”历史观,日本政治精英的历史观总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感觉。
各政要均极少地向外界透漏自己对清略历史的真实看法(除非在退休后)。
执政党为了竞选或巩固政治地位的政治做秀总使其历史观无法清除地示人;在野党为了夺取政权的谋略(有时和执政党唱反调)也往往掩盖其对侵略历史的真实认知。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浅谈早在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科技等很多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在日本明治维新后到21世纪的今天,中日间发生了多次的军事冲突及全面战争,形成了战后两国的政治格局并影响了以后的中日关系。
以至于当我们在描述中日关系时,总是会不可避免地经常地出现“南京大屠杀、台湾问题、钓鱼岛事件”等大量词汇,而且在阐述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这些词汇往往会充当关键词。
究竟是什么阻碍的了中日友好发展关系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在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光彩。
随着中国国力的持续增强,美国的遏制战略再度指向中国。
美日两国重新定义了美日同盟,发表了新安保联合宣言,并开始调整全球军事部署,强化已有的同盟并建立起新的非正式同盟。
美国重视并加强同日本的同盟关系,主张提高日本额国际地位,进一步发挥日本的作用,以维护全球霸权主义。
与此同时,日本也以此为契机,通过强化“世界中的美日同盟”,搭乘反恐战车,旨在实现国家利益。
随着中国在东亚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日本妄图利用美日关系牵制中国,争夺东亚地区事务的主导权,而中国的崛起使得美国的东亚的领导地位面临巨大的挑战。
美国希望日本能成为其在东亚的一个战略据点,为其全球战略提供广泛的经济和安全支持,制衡中国并消除美国可能在东亚面临的挑战和威胁,以保障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确保没有任何外国势力能够在区域或全球安全中成为主导性的力量。
对美国而言,在防备中国这一点上,美日同盟的重要性不能动摇;对日本而言,首先就是要强化美日同盟,其次,应该恰当地对待中国的崛起。
因此,美日同盟的调整,将对中国构成挑战,一是阻碍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二是利用台湾等领土主权问题,干涉中国的内政,阻碍中国和平统一以及领土完整。
然而对此,中方一直积极的根据变化了的国际环境和中日关系现实,本着高度重视对日关系的精神,为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全面发展付出了很大努力。
中日关系-论文-形势与政策
摘要: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
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
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
其中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最近江泽民主席访日时,最近江泽民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我们相信,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关系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多极化多极化 中日关系中日关系 现状及走向现状及走向目录:一:一 中日关系现状;二中日关系现状;二 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利与弊;三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利与弊;三 中日安全环境;四境;四 如何正视中日关系;五如何正视中日关系;五 破解中日关系的策略及展望。
破解中日关系的策略及展望。
引言:当前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关系处于大的整合和调整时期。
主要表现是:在国家利益的构成中安全问题的地位下降,经济问题地位上升。
国际冲突将主要因经济利益冲突而起。
突将主要因经济利益冲突而起。
中日关系是关系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和中日切身利益的重要关系。
对此,日本是极为重视的。
1989年后日本首先恢复了对华援助,1997年日本又将外交目的明确表述为:巩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改善与俄国之间因领土问题而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关系。
形势与政策中日关系论文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合理发挥爱国热情摘要:近日,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撞船事件,引起国内人民的高度关注。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理性抒发爱国热情,也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形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人民关系历史合作日本发展问题“以史为镜,可知兴衰”。
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
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
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
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的接触最迟可追溯到隋唐时期。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巨大,自然也波及东边岛国日本。
如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艳羡中国的文明制度一样,日本对中国社会的一切都有很大的兴趣,并发挥了日本民族拿来主义的优良传统。
据史料记载,在各国学习唐风的热潮中,日本尤为积极。
短短几年间,日本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就有数百人,这些人在唐朝的国家教育机构学成回国后,成为了日本政治社会改革的主流人物。
当时中国和日本的交往频繁,时有互派学者留学生到对方国土上求学传教。
著名的鉴真就有六次东渡日本的经历,而在唐帝国朝廷上担任官职的日本留学生也为数不少。
日本当时的社会制度,甚至是生活习俗都极力模仿隋唐,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借助中国的影响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
在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发展态势良好,且中国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是影响国,日本处于附属地位,是被影响国。
在官方和民间的交往中,和平和共同发展是主线,反映了当时中国包纳百川的大国风度和日本虚心向学的民族传统。
浅论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论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政策论文抗日战争的胜利,无疑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抗日战争的生理,是中华民族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结果。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论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论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刍议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摘要]抗日战争的胜利,无疑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抗日战争的生理,是中华民族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结果。
俗话说,没有中国共产的那个就没有现如今幸福、和平的生活。
基于此,本文简单的阐述了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近代史;影响抗日战争的胜利挽救了民族危亡,且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站场,是一项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其胜利捍卫了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与此同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抗日战争的起源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随后,随着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站场吹响了抗争的号角,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最终获得了抗争战争胜利。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东南亚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参考。
基于此,本文以时间为脉络,探讨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期望本文研究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一、简单介绍抗日战争的发展脉络众所周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起点(或称为导火线),九一八事变的爆发,点燃了中国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的热情,而且随着日本侵略者暴行的加剧,人民群众顽强抵抗的抑制更加强烈。
1937年爆发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正式的打响了抗日战争的号角,在长时期内,中国几乎以一己之力在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顽强抵抗,以高昂的代价,对日本侵略者的有生力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对日本陆军的大部分兵力进行了有效的牵制,最终使得苏联能够将远东地区的重兵集团西调放弃(日本殖民者放弃“北进”侵苏计划),从而苏联集中精力的抵抗德国法西斯,因此,日本殖民者放弃“北进”侵苏计划客观上中国对苏联的卫国战争提供了援助(中国战场对日本陆军主力的牵制)。
关于中日关系的论文
关于中日关系的论文中日同属于亚洲,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就经济而言正处于无限蓬勃生机之期;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仅次于世界霸权国家美国,与欧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各国更积极探讨所处地区的合作,期望形成竞合态势。
那么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格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甚至对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形成较大的影响。
现状绝对不是简单的现在的综合,它是历史的沉淀与推进,也是未来发展的触点。
在陈述中日关系现状之前,我们需要简单回顾一下中日关系的历史。
一、日本的崛起与近代侵略史日本,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位于亚洲的东部,为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
在中国人的文字中对于日本国的建立曾有传说,华夏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原的秦始皇因求长生不老药方而派出童男童女各500名,因求方不果而流落岛屿并就此安家并得以衍续。
在盛唐时期,有史料记载日本国派遣使臣来学习唐朝的经济管理方法,并且在文化上也对其形成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字就是出于汉字的发展,同时汉服发展为日本的和服,在餐饮文化方面都可追朔至中国唐朝的痕迹。
十九世纪中期之前,日本一直处于贫穷岛国的地位,同样经历过200多年的闭关自守时期。
1854年,美国与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强行打开日本门户。
对日本来说,这是其历史的分界线。
自此,日本开始进行一场为赶超强国而进行的、最彻底的学习,发动了“明治维新”运动。
日本从此走上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
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
日本政府为了建立现代化国家,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
“殖产兴业”,就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874年,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它为日本资本主义确立了实行资本主义化的根本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日本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形势与政策论文】一.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
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
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
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
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
加强经济合作。
二.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
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
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走向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走向中日关系是指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记载、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前、和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的双边外交关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走向,希望大家喜欢!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走向篇一《21世纪初期中日经济关系及未来走向》提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经济关系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经济增长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中日经贸合作继续平稳发展。
中日两国在进出口结构上不存在明显对立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
随着日本经济逐渐复苏,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中日经济关系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前景取决于推动中日经济合作力量与制约中日经济合作力量的变化。
关键词:中日经济关系中日贸易经济互补一、21世纪初期的中日经济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经济关系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总体来看,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日本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越来越依赖于中国。
日本政府财务省发布的2006年(2006年4月―2007年3月)贸易统计速报显示,中日之间(不含香港)贸易额为254300亿日元(约合16600亿人民币),同比增加了16.5%。
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额首次超过美国,中国也首次成为二战后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对华贸易支撑着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恢复,这个形势已经越来越清楚。
(一)中日贸易快速增长,贸易依赖关系变化中日之间早在恢复邦交之前,就以“民间协定贸易”(20世纪50年代)和“友好贸易”、“友好备忘录”(20世纪60年代)等形式保持着贸易往来。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日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见图1)。
2004年,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对日本的贸易总额首次超过了美国。
据日方统计,2006年全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2100.8亿美元,增长11.5%。
中日关系论文1
中日关系论文LYUN将来君一.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
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
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
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
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
加强经济合作。
二.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
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
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日本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中日关系直接反映出我们的综合实力,至少我是这么看待中日关系的。
中日关系呢,客观上讲,自唐时日本相对于中国来说是附庸,之后随时间推移关系变淡,自1840年中国的古老朝贡体系崩塌,以及日本进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实力一跃超过曾经的老师并且进行军事扩展,至此中日关系交恶,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系跌入低谷;冷战至今,中日关系逐渐缓和,但仍然处于矛盾状态。
以上是至今的中日关系大体变动。
至此,接下来说现今的中日关系:利益,老生常谈了。
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与中国关系较好,主要是存在北方的共同敌人苏联。
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开始紧张,毕竟中国的崛起分走了一部分日本的利益,先将其定义为“利益挤压”。
这种“利益挤压”会越来越强,随着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至现在中国GDP是日本的两倍多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拉开,中国建立亚投行对日本的“经济挤压”在程度上非常大,并且在今后的三十年里,中日关系会越来越差。
三十年后的中国会控制南海,甚至会伸张琉球群岛的主权,当然,中国要先挺过去当下的经济转型困难期和人口危机。
此时的中国与日本的科技差距将大大减小,日本会随之失去非常大一部分中国市场,其他地方的市场在商品价格上又竞争不过中国,这些都将中日关系推向紧张的极点。
至于之后么,变数太大。
另外说到抵制日货,那就再提一句,最好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科学技术超越。
如今我们的身份证都是邻居帮的忙,根本抵制不了。
只有科技超越日本才能真正的抵制日货,设想一下我们技术做工都不输给邻居,而且成本和价格还比对岸低,日货就自然而然的抵制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中日关系陷入僵局?中日之间肯定都有各自不同的回答。
现在已经很清楚,阻碍中日关系正常化的主要是三大问题,即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这三大问题由来已久,并非今天才构成了中日友好的重大障碍,为什么现在会愈演愈烈,似乎成了缠绕中日关系一个打不开的死结?而第一个原因是时代变了,以前中日关系只限于在政府层面展开,在高层中进行,几个高级领导人个人之间的交往就可以决定中日关系的走向,比如田中外交就可以一举解决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现在这样的外交方式不行了,因为时代条件变了,互联网所创造的信息充分交流的条件让政府原来独享的信息,不得不进入到公众领域,少数人的外交成了公众普遍关心的事情,民意成了外交的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日基本政策1.向苏联一边倒在冷战结构话的过程中,新中国的基本外交方针是“向苏联一边倒”,对日关系也包括在这一框架内。
毛泽东访苏后于1950年2月14日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中国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巩固国家政权,抵制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政权的颠覆②可以获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支持和道义支持,在国际上避免处于孤立地位。
③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式,错综复杂,不可能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
2.“把军国主义者和日本人民区分开来”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开始,中国历代领导人都认为,必须把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和普通日本国民区分开来,也就是一分为二的理论:①把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区分开;②把日本政府中决定政策的元凶和一般官员区分开,把罪大恶极和一般错误区分开。
难道日本侵华战争没有得到过日本国民狂热支持和拥护?若没有多数日本国民亢奋高涨的积极响应,战争能如此大规模地开展吗?事实上,战时日本国内消息闭塞,才导致很多日本人民响应了战争的号召。
1955年1月,在会见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村田省藏时,周恩来说明了“区分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的原则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平等互惠等对日政策三原则。
也许这是中国第一次将“二分法”这一对日基本原则告诉给了日本方面。
3.“对日工作”的组织机构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对日政策上是如何进行讨论、立案以及做出决定的呢?第一个负责对日关系的机构,是周恩来直接领导、廖承志具体负责的“对日工作办公室”。
1955年12月设立了“对日工作委员会”,负责对日本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对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4.“对日政策和对日活动的方针和计划”“1955年文件”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对日基本政策。
1955年3月1日,党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对日政策和对日活动的方针的计划”对日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5点:①主张美军从日本撤退,反对美国在日本建立军事基地,反对重新武装日本与复活军国主义;②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争取改善中日关系,逐步达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③争取日本人民,建立中日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对日本人民的处境表示同情;④给日本政府以压力,孤立美国,以迫使日本政府改变对中国的关系;⑤间接地影响和支持日本人民反美和要求独立、和平、民主的运动。
5.促进对日邦交正常化促进对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如下:①1955年3月,中国代表团为协商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而访日;②1955年4月周恩来参加万隆亚非会议;③1955年9月,日本的国会议员代表团第一次收到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邀请,参加了国庆招待会。
在这些动向的背后,中国曾先后三次积极推动邦交正常化:①中日两国在日内瓦的领事馆之间就在华日侨的归国问题进行了交涉;②接着在1955年11月的信函中中方又反复向日本方面要求,在解决侨民等问题之前,“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才是更急迫要解决的问题”。
③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公开了两次的沈平提案,并公开表明:“遗憾的是,至今未得到日本政府的任何回答。
促使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是两国国民的迫切要求,中国政府再次提议,就这一问题进行协商。
”6.在华日侨的归国与战犯日侨归国的主要过程:李德全、廖承志率领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在北京东城干面胡同的中国红十字会楼内,就协助愿意回国的日侨归国问题与日方三团体代表举行正式会谈,廖承志在18日以《协助日侨回国旨在增进中日人民的友好关系》为题发言。
(日方三团体:日本红十字会、日中友好协会、日本和平联络委员会)从国籍法上说,中国与日本仍是处于战争状态,因为吉田政府单独和美国媾和,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1950年12月4日的声明早就指出,对日和约的准备和拟制,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无论其内容与结果如何,中央人民政府一概认为是非法的,因而也是无效的,因此,无法想像在战争状态下,会允许日本政府官员乘坐的船只进入中国港口。
”在廖承志和中国政府的大力合作下,1953年3月23日,第一批归国日侨3968名搭乘日轮“兴安丸”、“高砂丸”和“白山丸”三条船到达日本舞鹤港。
处理战犯则采取:一个不杀、从宽处理。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1062名日本战犯(共关押1109人,关押期间死亡47人)中,中国政府决定仅对其中部分犯有严重罪行的战犯进行起诉,对次要和一般战犯不予起诉,宽大处理。
此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分三批对关押的1017名罪行较轻、悔罪态度较好的日本战犯宣布宽大处理,不予起诉,立即释放回国。
其余重犯也于1964年3月得以回到日本。
而日本方面又是如何应对的呢?选择台湾座位中国的“正统政府”,顽固坚持推行“政经分离”原则……日本政府实施的“政经分离”原则如下所示:对华政策上,岸信介政府则一方面继续敌视中国,制造“两个中国”,一方面大力推行“政经分离”政策,企图达到捞取实惠的目的。
日本政府的“政经分离”政策,始自吉田茂政府,为历届政府所推行,是日本政府的一条基本的对华政策。
为了反对岸信介政府的这种两面政策,我国政府针锋相对的提出了中国的政治原则。
1958年7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解决中日之间问题的政治三原则:要求日本政府停止“继续敌视中国人民,继续制造两个中国,继续阻挠中日两国正常关系的恢复。
”1960年6月23日岸信介下台,池田勇人继任首相。
池田一上台就表示“要以向前看的姿态,对待日中贸易的扩大”。
池田内阁虽然继续对中国采取“政经分离”政策,但态度比较谨慎。
虽然1969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6.25亿美元,比五十年代最高额增长了3倍多。
不过由于日本政府一直坚持政治与经济相分离的做法,经贸往来和合同等仍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特别是在1964年秋佐藤荣作内阁执政以后,继承其胞兄岸信介的反动衣钵,变本加厉的推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使两国经贸关系再次面临紧张状态,在60年代后期,出现战后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史上的第三个“起伏”。
总之,整个60年代与50年代一样,日美关系仍是日本对外关系的核心。
在美国继续敌视和封锁中国的情况下,在日本政府继续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中日关系不可能有根本好转。
日本政府对华采取“政经分离”的做法,正是日本既要参与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又需要发展对华经贸关系的产物,同时也反映出日本不同当政者对中日关系表现出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影响。
7.日本对华的战争赔偿问题&8.为什么放弃赔偿要求按照国际惯例,在每一份战后签署的和约中都包括战争赔偿的内容。
这种由战败国向战胜国缴纳的赔偿,款额往往大得惊人,战败的日本却没有向作为主要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缴付赔款!更令人不解的是,那些受战争破坏远较中国为轻的东南亚国家却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赔偿,其中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所得赔款分别为2亿美元、5.5亿美元和2.23亿美元,甚至连当时尚未统一的越南南方吴庭艳政权也获得了赔款3900万美元。
对于日本,以美英苏中为首的同盟国在日本投降后成立了一个赔偿委员会,专门协商日本赔偿问题。
1945年11月5日,该委员会一致认为,为了剥夺日本进行战争的产业能力,防止军国主义复活,决定加重日本的战争赔偿。
方式是把日本工业设备的一大半拆迁给各战争受害国作为赔偿。
为此,指示各国分头调查、统计战争期间的损失,以便具体确定赔偿的方案。
1947年10月25日,经过两年多的调查核实,同盟各国向日本提出了索赔要求,总计金额为540亿美元,中国也在其中。
但是在赔偿如何分配的问题上。
中国要40%,但其他各国坚持只给30%,此后各方争执不休,问题一拖再拖,久而未决。
国民党政府由于忙于打内战,因而后来对日本赔偿的分配问题也就无心顾及了。
1972年9月29日上午10时20分,中日两国代表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联合声明。
声明第七条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至此,中日两国间悬而未决长达27年之久的赔偿问题,以中国政府的大义之举宣告结束。
在张香山所著的《中日关系管窥与见证》中有如下说明:据我了解,1957年由浅沼稻次郎书记长率领的日本社会党亲善使节团来中国访问,周总理会见他们时,使节团的成员胜间田清一先生向总理提出,能不能在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像处理战犯那样,对战争赔偿问题也采取宽大政策。
周总理说,关于赔偿问题的方针,现在还不能确定,要到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才能决定。
后来,大概是在60年代初,在什么范围我不大清楚,中央讨论了战争赔偿问题,确定可以放弃战争赔偿要求。
其所以放弃战争赔偿,据我听说有几条理由,最主要的理由是,为了对日本人民表示友好,不使日本人民因赔偿负担而受苦。
其次一个理由,是接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应支付巨额赔偿,使德国战后经受极大困难和痛苦,引发了德国的复仇主义,让希特勒上台。
再一个理由,当时已有一些国家放弃了赔偿要求,至于蒋介石放弃不放弃则不能作为依据。
1972年,周总理同竹入委员长就实现邦交正常化问题进行第一次会谈时,由于赔偿问题早有内部决定,所以总理就表示复交时中国可以宣布放弃赔偿的要求。
竹入委员长对于我们放弃赔偿要求,表示非常感谢。
以后日本方面送来的《联合声明》草案中,也写入了中国放弃赔偿的要求。
但是田中首相一行到中国后,这个本来不成问题的赔偿问题,却成了问题。
在9月26日上午举行的第一轮外长会谈时,在座的日本外务省条约局局长高岛益郎先生抠字眼,抠条文,抠法律,他说日本和台湾缔结“日华条约”时,蒋介石已宣布放弃赔偿,所以日中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就毋须再写入赔偿问题。
对于这一错误意见,我们给予了批驳。
在同日下午的小规模首脑会谈时,周恩来总理就严正的批评了高岛的意见。
总理说:当时蒋介石已经跑到台湾,已不能代表中国,遭受战争损失的主要在大陆。
蒋介石说的放弃赔偿是慷他人之慨。
我们放弃赔偿要求是从两国人民友好出发,不使日本人民蒙受赔偿的苦难。
只要查一下历史资料,就可以查到蒋介石从日本得到过军需机械等的赔偿,而我们新中国既没有要求,也没有得到过赔偿。
中日两国《联合声明》中关于赔偿问题的条款,同日苏恢复邦交时发表的《日苏共同宣言》的赔偿问题条款的内容与写法大不相同。
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只简单的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但《日苏共同宣言》中,则详细的写上苏联放弃对日本国的一切赔偿请求权。
接着又写上苏联和日本双方,互相放弃对对方国家、团体,以及民间的一切请求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