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9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
他们的爱情终究在一场庄严肃穆的葬礼中落幕了,不,他们的爱情永远也不会落幕,我相信他们的永生。
——《穆斯林的葬礼》
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
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自己毕竟完成了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
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的后记中这样写道。
第二次读《穆斯林的葬礼》,我依旧会泪流满面。
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苦的命运似乎在这本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里有了答案。
它充满了悲剧的美感。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故事。
霍达以她冷峻的文笔,勾画了一群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曲终掩卷,荡气回肠,叹一声玉器世家,唱一首人生咏叹。
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似乎都是凄惨的、不幸的。
但是在这里,我不想写玉王韩子奇奔波一生、操劳一生的苦难与艰辛;我不想剖析虔诚的穆斯林信徒梁君璧的专制与自以为是的铁血手腕;我不想诉说天星为了顾全大局而只能打掉牙齿和血吞的黯然神伤与无奈······我只想静静记录那段在浑浊空气与喧嚣世界中滋养出的虽凄美却刻骨铭心的爱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爱的种子。
它可能萌发的很早,也可能贮存的很久;它可能成熟于短短的一瞬,也可能经历漫长的磨难而最终凋落。
爱情是一种神物,不遇到适当的时机,它并不显露明显的形态,以至于本人都觉得似是而非。
吉尔伯特说,爱情是一个平台,上面聚集着形形色色的人。
而楚雁潮与韩新月是这个平台上最纯洁的人。
他们的爱情平静而美好,没有半点铜臭气、没有丝毫杂质。
只是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终于走到了一起。
楚雁潮说,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爱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爱,不是猎取和占有对方,而是发自内心的责任感,爱是一生一世的承诺,就像信仰一样永不改变,永不背叛!他们爱的深沉,爱的强烈。
然而,两个家庭却横冲直撞进了两个人的爱情。
人无法改变命运,而命运却在改变着人。
两人一回一汉,无法通婚,家庭成了爱情的附庸。
即使如此,他们对爱情仍旧至死不渝。
爱情是伟大的,但它终究无法与强大的死神相抗衡。
新月终究还是在心脏病的折磨下死了,带着对亲生母亲的思念,带着对楚老师的眷恋,带着对光明的渴望,在一片漆黑中与爱她的人永别了。
从此之后,她绝不可能从事她钟爱的事业,绝不可能再与楚雁潮一起漫游美好的人生。
每次读到这里,鼻子都会很酸,泪水打湿的不仅仅是书页,还有那颗感性的心。
他们的爱情终究在一场庄严肃穆的葬礼中落幕了,不,他们的爱情永远也不会落幕,我相信他们的永生。
我的文笔很拙,总是言不及义,不能很好的将这本书中给人感动、惹人落泪、引人深思、予人震撼的场面再现亦或是传递精髓给你们,对此,我深感愧疚。
故事的结尾,在回民公墓旁,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中年男子拉起了小提琴,是那首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的新月最喜欢的《梁祝》,述说的是一个流传在世界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而在我看来,那也是他们的故事······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
《穆斯林的葬礼》的作者霍达是一个回族姑娘,她用独特的视角,以“玉”和“月”为两个特定的两个意向穿插在一起,交替地展现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艰难的足迹。
“玉”的故事是围绕老一辈韩子奇展开的,“月”则是关于小一辈韩子奇的女儿韩新月的故事。
交替的“玉”和“月”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向我们传达着同样的情感,即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苦的命运。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
两代人,面临着不同的痛苦与磨难,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整本书,围绕着“玉”和“月”交替展开,也可以用两个字:“悲”与“情”来概括。
先来说说以韩子奇为代表的老一辈的“悲”与“情”。
对于韩子奇来说,玉就是他的梦想。
一个对玉热爱到痴狂的人,忍辱负重去奇珍斋学徒只为师父梁亦清报仇,后重振家业。
在他决定从奇珍斋回来的时候,就注定他一生都要和梁君璧绑在一起。
他对梁君璧的情,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或许是因为师父长女的缘故吧。
侵华战争爆发以后,担心玉毁的他去了伦敦,同行的还有感情受挫的妻妹梁冰玉。
伦敦也逃不过战火的纷飞,在异国他乡,两人便相爱了,生下了私生女韩新月。
对于梁冰玉,韩子奇便是难以割舍却又抵抗不了命运的爱情。
回国后,冰玉不堪姐姐的屈辱远走他乡,留下了新月,却带走了韩子奇毕生的想念。
对于梁君璧来说,家就是她的梦想。
她虽宠着妹妹,但也无法接受韩新月存在的事实。
她的内心,一定是极为痛苦的吧。
这痛苦的根源,究竟是人事还是命运,她也无从了解。
她能做的,就是压抑着自己过日子,维系着她眼中的家。
梁冰玉,这个有着家国情怀的姑娘,从爱上韩子奇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一生的错。
有人可能会说:“相爱不分对错”,我就不发表看法了。
很大一部分人对该书评价不高,大多是因为韩冰玉的缘故。
如果那时候梁冰玉没有跟去英国,而是韩子奇和另一个人相遇了,命运会不会对他们更好一点。
老一辈的错误已经铸就,无辜的便是新月这一代的孩子们。
韩新月一定是个人人都喜欢的小姑娘,成绩优异,心地善良,每个和她相处的人都会觉得她是一个天使。
她和班主任楚雁潮之间,不同于韩子奇和梁冰玉,是在和平年代的自发的爱情,与其他无关。
当她知道自己的老师也喜欢她的时候,世界就被点亮了,照耀着她与病魔斗争的路。
在这条艰难的路上,梁君璧以楚雁潮是汉族人为由不准他们来往,同时也让新月怀疑自己的身世。
其实故事在新月死的那一刻,也跟着死了。
新月是韩子奇最后想守护着的天使,是楚雁潮追寻一生也追不到的挚爱。
多年以后,新月的坟前,依旧有个中年男子吹着断肠的《梁祝》,一生都在想念着那个远走的人。
一个错误的开始,如果不把握好,怎么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韩天星喜欢小荣,但是母亲梁君璧极力反对,工于心计的她拆散了天星和小荣。
究竟是她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还是韩子奇让她变成了这样?还是命运让她变成了这样?我们都无从得知,或许在新月存在的那一刻起,这个人就变了。
时代带给我们的是经验,好书带给我们的是情感。
在追求梦想,向往爱情,反抗命运的路上,我们未必能说比主人公做的更好。
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成就了不同的“悲”与“情”,同时反映了穆斯林在中国行走的艰难与痛苦。
终有一天,合上书本,我们会发现:在交错的故事里,自己的平淡生活才最为真实。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3
昨晚读完《穆斯林的葬礼》实在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应该记录一下我的心情,才不让这个周末白白度过。
诚然从中我了解了一些穆斯林的婚礼习俗和葬礼习俗,还有日常的某些习惯。
但在看书的过程中却慢慢忘记了那是个有着浓厚名族色彩的故事,只觉得新月与楚老师是那么独立的个体,就像是自己的朋友,只有里面的梁君璧充满了回族色彩的人物。
豁达前辈说那是个真实的故事,当她从主人公的路线一路寻找着故事的片段时,听到和主人公有着相当时间接触的人们对他们的故事缓缓道来时,那死去的
人物仿佛在她的眼前复活了。
她就好像一个站在当事人旁边的旁观者一样,陪着主人公高兴、难过、痛不欲生……当然文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部分也是作者为了突出主题而即兴发挥的。
好了回到我的世界吧!看到新月一次又一次被她那个妈妈伤害,真心疼,毕竟上一辈人的恩怨不应该报应在这么纯洁的她身上,可是命运的轮盘就是这么写的,她死了是悲剧,活着又何尝不会是悲剧,楚老师应该是爱情的化身,他那么炙热的爱着新月,从来有人得到过这样至死不渝的爱情,或许这方面她又是幸福的。
虽然我已不像以前那么激进,当我看到韩子奇竟然和梁冰玉在一起时,那一刻我心里气急了,怎么可以这样没有责任心,或许是因为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在异国他乡流浪,想不清楚那应该是怎么样的心理历程,又怎么样的文化程度和态度观点才能让他们做出这么为世人所唾弃,起码是比较传统的人们是不能接受的,这也许就是儒家思想在大多数人心里的根深蒂固吧。
梁冰玉说:“因为我爱他,他爱我,所以我们就结合了。
”说的那么理直气壮,一点不像是第三者。
不过她的敢爱敢恨也让我佩服。
韩子奇终究还是比较传统的,他扔不下他儿子和妻子和玉和名誉。
他口口声声说:“我离不开你”,可是照样过得好好的,或许有点苦,可是没死,有点犀利吧。
所以我也佩服梁冰玉说:“你的人生应该由你来做决定”,后来就是她失望的走了。
带走了这个人的爱,却带不走这个人的人。
这也是一个女人的失败。
她姐姐梁君璧也失败,留住人留不住心。
还有一失败,她有意冤枉老侯,却最终败了自己的家。
这个小说里还有个有点意思的角色:郑晓京。
好多次因为她我竟然哈哈大笑。
楚老师性格稳重有文艺范儿,而这个郑晓京却是十足的政治革命家,起码样子是挺足的,两个人有好多个碰撞那种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的人的谈话着实让我觉得好笑,这里其实体现着当人文人墨客在政治面前的尴尬与无奈。
悲伤的事总是会发生,而且发生的太突然,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新月要死,可是当我看着新月在叫着:“楚……”,楚老师还没有来那会儿,我觉得她不会死,一定会等着她的恋人到来再缓缓离世,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样发展,她就真死了,真没有睁着眼睛对自己的恋人说一句:珍重。
没有见到
自己的亲生妈妈,没有见到最爱的爸爸,就这么走了。
那时我觉得作者肯定和我开玩笑,一定会有楚来了之后的回光返照,可是没有,故事结束了……
《穆斯林的葬礼》不仅语言精辟,四字成语非常多,每一句都是斟词酌句,而且情感细腻真挚。
祝福天下拥有这样纯真爱情的人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
我认识霍达,是从语文课本里的名著引读开始的。
那时还在应付紧张中考的我,便对《穆斯林的葬礼》有着由衷的好奇。
终于,中考之后,慢慢舒缓自己急促的心情,漫步书店,不匆不忙的买下了这本书。
封面是一幅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画面,下面的印刷体打着穆斯林的葬礼这六个黑体字,简单而又透着庄重的气息。
暑假连续几天的绵阴小雨,使我徜徉于书海中,读完这本书,一种肃穆感、敬佩感油然而生。
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里,在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里,倾情的演绎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六十年间的兴衰存亡以及纠缠交错的爱情悲剧。
天生聪颖,为报师恩的韩子奇娶梁君璧为妻,事业之路蓬勃发展,最终成为北京的“玉王”。
抗战爆发期间,他与梁冰玉携带珍宝远赴英国发展。
在二战的硝烟之下,韩子奇与梁冰玉竟萌发了爱情,韩子奇从前只知道事业,只知道报师恩,却不懂什么是爱。
直到那一刻,冰玉病重,他们两颗心紧紧地相贴,眷恋的眼神透露着缠绵。
已近中年的韩子奇与梁冰玉相爱了,而新月便是他们爱情的结晶。
也许这是一段不令人许可的爱,也许他们的爱被天下人广为嗟叹,也许韩子奇早有妻室,可封建的束缚终究没能约束他。
其实,我很赞赏他们的爱,虽然我不懂什么是爱,也没经历过爱,但是我知道,在爱面前,所有的世俗凡尘都是无法阻挡爱的。
尽管是两代人,同样不会阻挡爱情的萌芽。
新月就读于北大,对于一个懵懵懂懂的青涩少女来说,也许还不懂什么是爱。
可是梁老师却是对她情有独钟。
当爱情悄悄到来时,一切话语都如此苍白无力,心里也是一片茫然。
之后,楚老师毫不顾忌,勇敢的向新月表白:“新月,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
试想当时的场景,新月那青涩的脸庞,透露出一丝丝的纯真与无知,当听到这番话语时,她是何其的激动与忐忑不安,“老师,我们这是……爱情吗?这是爱情吗?
当然,无论新月是否接受,这段爱情始终无法走到岁月的尽头。
他们美好的爱情被韩太太阻止了,仅仅只因为楚老师是汉人,想想都令人无比的心酸。
也是,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封建的束缚,世人的眼光,就连身份背景都可以成为爱情、婚姻的绊脚石。
更何况他们的关系令人无法揣测。
在我眼里,他们虽是师生,可却不是师生恋,他们的爱情超越一切,超越的过概念,可没想到,始终没能冲破封建束缚的大牢。
他们的爱情是梁君璧无法想象的,她无法体会爱,她的一切就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这也是她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悲哀。
韩子奇与梁冰玉,楚雁潮与新月,他们的爱是无比纯洁的,是对抗封建束缚的又一股力量。
再回头说说这部小说,读这部书,犹如在读《巴黎圣母院》,奥妙无穷。
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这本书,情节的转折,文笔的流畅,思路的清晰,都是我今后值得学习与深思的。
也许我没有多么华丽的文字,丰富的辞藻,但是这部书让我懂了许多,起码懂了什么是爱。
今后,对父母要爱,对老师要爱,对同学也要爱……
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充满着悲剧的美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5
葬礼是人生最后的仪式。
呼吸凝结,空气已停止流动。
然而永恒的爱情在楚雁潮为韩新月的坟墓试坑中得到升华,并瞬间获得永生。
面对心爱的人的死亡,亲身经历的人总是撕心裂肺的心痛。
身边有不少穆斯林的朋友,我对他们的印象,是虔诚,他们对信仰以及生活的态度,让我脑海中浮出这两个字。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执着,他们对自己正在追逐的一切总是难以割舍,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
曾经觉得太过执着的人总是活得那么苦,因为他们不愿放下心中的执念,让它操控自己的情绪与思想。
但今天突然觉得,也许,生命中有那么一件事情值得让自己不惜一切去执着地追逐,也是另一种幸福。
就像这本书里,每个角色都有执着的一面,也许换来了遗憾,但是否无怨无悔,也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吧!
这本书,每个角色都塑造得很立体,很真实,很鲜明,读起来无意中会注入一些身边人的影子。
韩子奇,新月的父亲,有着一生的悲情。
拜师学艺梁亦清,少年轻狂成玉王。
为玉避难赴英伦,十年流落在他乡。
而那时,结发之妻梁君璧,带子年幼两茫茫。
读到此处感觉异常的凄凉悲伤。
人生总是充斥着无奈,孰为鱼,孰是熊掌。
取舍间就看清了韩子奇的一生悲凉。
梁冰玉,一个为爱而生的女人。
从小对韩子奇的懵懂迷恋,使她一生留下众多遗憾。
私奔随奇哥哥到英伦,拒绝奥利弗的示爱,错失了本可以美满的婚姻。
然而,对韩子奇的爱表现出勇敢和坚贞,虽终生无怨无悔,但也埋下了一生的苦闷。
与亲生的女儿韩新月一别之后,再永无相见。
韩新月的人生境遇,美丽而有光焰。
对爱的向往仿佛带有母亲的遗传。
实际这是人人向往的爱情,终因心脏病情而噶然中断。
韩新月在我看来最为可怜。
19岁的年华,生命的最后一刻方知生母。
然而,她又让人敬慕,只因生命中永远流
淌着梁祝乐曲的温馨轻旋。
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如盛大的生命乐章,淹没了人生中所有的苦难。
梁君壁,她是这本书中,对信仰最虔诚的人。
她对传统观念的执着,让她剥夺了儿女追逐爱的权力。
她对丈夫的忠诚,却换回了背叛,促使她对家庭的所作所为越来越偏激,因而也一天一天地酿成了悲剧。
姑妈,大半辈子的忠心耿耿,为这个家庭付出一切心血,甚至到死亡的那一瞬间,都为他们保守秘密。
韩天星,他对父母的服从,对妹妹的呵护,对妻子的尽责,都是让我钦佩的。
就算知道母亲的所作所为,也没有揭穿,不是因为懦弱,而是因为他顾及家里每一个人的`感受,坚持地维护这个家。
楚雁潮,他不是穆斯林,他仅仅是执着地爱着一个活着的人,这个人曾经活在他的眼前,然后只能活在他的心中。
风雨中走过的三代人如露如电般一瞬而过,情感的交织,生活的无奈,风月无边不过是起心动念,岁月无痕显得那样无情。
韩子奇对奥利弗的话:年轻时候不轻狂如何成就未来的事业,少年的敢恨敢爱才会无悔无怨。
穆斯林的情感在梁祝的小提琴委婉轻缓的旋律中走向圆满。
这本书,给我上了残酷的一课,它告诉我:
到最后,奇迹终究没有发生,命运不会因为你的善良而对你宽容。
生命的终点,总是会到来,也许因为战争,疾病,或意外,在死亡面前,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
那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也许仅仅是珍惜身边的人,做好现在的自己,到那一天,我的葬礼,我就能少一点遗憾,仅此而已。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6
全书的章节是这样安排的:月梦;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缘;月明;玉王;月晦;玉游;月情;玉劫;月恋;玉归;月落;玉别;月魂。
“月”演绎的是韩新月与楚雁潮最最至纯的爱情;“玉”描绘的是新月的妈妈和爸爸遗憾却冷峻的爱情。
这其中又穿插了一系列人物的感情纠葛,作者的用意也是在突出新月和楚老师纯洁、高尚、辛酸的爱情。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史诗,展现了广阔的穆斯林的生活画卷;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教诲人们何为爱情,以及爱情的真谛的“教科书”。
不要一听到“爱情”的字眼儿就想到“靡靡之音”,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稳定的细胞,那么,爱情就是家庭的核心内容了。
就如同孟子说的“食、色,性也。
”,意即,“食”、“色”,是人的本性。
旅美作家刘墉也说过,“不食无以维持生命;不色无以延续生命。
”爱情,每个人在豆蔻年华的时候都要经历过的,那么,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挚的爱情,什么是高尚的爱情,这些都是很多哲人探索的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的生命是否会增添一些完整的幸福呢?答案是否定的。
瞧瞧,“爱情”还是没有明确的对错、高低、是否的划分,所以,还会有作家在文学作品里描写它,还会有乐师用曲子歌颂它,“赞美”——值得肯定。
但是历史却实实在在无法重写呀!不管它是牵动亿万人的命运的一切巨变,还是值不得写在纸上的区区几人的一段寻常经历。
我读了《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主要想在此文里说些什么呢?不是读后感,只是絮絮的心语罢了。
买这本书是想重温一段爱情故事,陶冶下情感,但我没做到,因为我读不下去,只是审视了一些片段。
昨夜我伏在被子里还读了好一会儿,今夜,早早地靠在床头,读了几页,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这本书,从此该被我贮藏在书架里了,不会引我去注意它。
你问为什么?我也只能笑笑说,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是有社会性的。
人所经历的无奈和无法推卸的责任都源于人的“社会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还有中国人推崇的“中庸之道”都是
有可取之处的,是经受了千年文化的检验的。
还有一点,《穆》一书的爱情主题我是熟悉的。
我曾写过一篇散文《生命是怎样诞生的和怎样延续的》,是我目前最优秀的作品,虽仍显稚嫩,却是结合了我自身十年的感情经历。
我体验过的爱情,还没有在哪个作家的作品里看到,只要稍有点儿共鸣,就不再吸引我了。
因为我看了几行字,就能猜到后面的部分,没有了“期待遇挫”的阅读享受,呵呵。
再说,我已经很心酸了,才更爱品味最终能团圆的结局。
谁说只有“悲剧才能显示崇高之美”啊?象《简爱》的结局不是也给人“崇高”的震撼么?所以,过阵子我要重温《简爱》,回味一下我十六、七岁读它时的感动,并且期待在32岁时还能有点儿新的体验!所以,我会对别人说,我喜欢的书是《简爱》了。
夜深了,用几天时间舒缓一下情绪,下周三我休息时去买《简爱》,买个精装本的。
她热爱的翻译事业,她陶醉的小提琴《梁祝》,她的爱,也都随着临走前不安的喘息和羸弱的身躯一并进入了泥土。
接受真主的审判,相信她一定能进天园的吧!摁,一定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7
孤冷寂静的夜空,冷艳刺眼的杂星,无力垂挂的残月,碧绿如水的玉片闪耀着攫人心魄的幽光,只是,一块碎了的美玉。
那《梁祝》的娓娓笛声是在倾诉心中的思念,还是在无力地痛哭?
穆斯林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读完,已无数次地泪眼婆娑,心中无数次地哀叹,无数次地质问,最终也只能跟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只有无奈地任凭心中潮起潮伏。
也许,悲剧总是唯美动人的,尤其是爱情悲剧,总是能惹得人为之泪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