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第二次模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第二次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应将之封闭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自由选择意志。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以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更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巨大损失和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给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追求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客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自身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尊重传承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亦应很好地协调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矛盾。而处理这种矛盾,并不能单纯靠行政命令或法律裁决,它需要传承者同行政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来看,或许会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当事人抛弃传统文化遗产的做法是无可非议的。
B.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文化传承者可以自由选择生存方式,不应该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够解决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矛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述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时,充分体现了对文化传承者利益的关注。
B.文章第2段从个人群体和世界两个方面分析论证了保护多样性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C.文章分析问题全面,指出在保护文化遗产时,我们要兼备两种“人的关怀”。
D.文章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视角来看,保护一时一地的文化成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B.大胆舍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我们才能够获得改进自身方法和理论的机会。
C.如果不关注文化继承者的现实境遇和要求,那我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就会存在缺陷。
D.传承者与多方平等对话,加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鼓励支持,就能消除已有的矛盾。(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的一年,人们渴望听到国际科技合作的交响曲,“嫦娥四号”探月之旅就传递出这样的喜人信息。“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有中德合作的因子——搭载了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可对月球表面中子和其他粒子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配合“嫦娥四号”执行任务的中继星“鹊桥”,也扮演了给探月国际合作拉开新序幕的“大角色”——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频谱仪,未来将开展在轨科学探测试验,聆听低频宇宙之声,寻觅宇宙大爆炸遗留的密码。事实上,中国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向世界展示的开放姿态,已经吸引来大量国际合作伙伴,真诚携手,一路同行。
(摘编自钟声《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赋能》,《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
美国《华盛顿邮报》2019年1月3日文章:随着中国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一个新的太空大国诞生。
当中国在2019年1月3日宣布已经成功将太空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背面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突破。对中国来说,不断拓展的太空探索版图也传递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这不仅仅是一次着陆。”澳大利亚皇家学会科学家艾伦·达菲说道,“这清楚地表明中国技术已经达到何等卓越的程度。”
从科学的角度看,中国的成就令一些曾预言这一努力终将失败的人感到惊讶。让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异常困难——月球背面从未朝向地球,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不能和地球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但中国研究人员通过发射一颗中继卫星为月球车架起一座
“鹊桥”。
2003年,当中国将第一位宇航员送入轨道时,西方观察人士对这一消息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为了赶上美国和俄罗斯而做出的毫无意义的努力。但是,中国不受任何干扰,稳扎稳打地扩大太空探索版图。如今,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正在减弱。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早在其一流的太空事业登上全球头条之前,中国就开始了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起中国就开始将目光转向月球背面,并研究未来可能的着陆地点。在某些方面,尽管中国拥有的资金仍然较少,但中国的能力已与美国相当。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1月5日)
材料三
“嫦娥四号”任务实施了两次发射,2018年5月21日发射“鹊桥”号中继星;由“玉兔二号”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19年1月3日顺利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2月21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这一事件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B.“嫦娥四号”的探月之旅,除对月球进行巡视勘察外,还会对月球表面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并将破解宇宙大爆炸之谜。
C.“嫦娥四号”探测器有中德合作成果,中继星“鹊桥”有荷兰研制的设备,与国际伙伴的合作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开放与包容。
D.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在减弱,而中国早就开始研究月球背面可能的着陆地点,不断扩大着太空探索版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当初西方观察人士对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的消息的不屑,到如今“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引起全球关注,说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十分迅猛。
B.一些人认为月球背面从未朝向地球,即使探测器登陆,也无法与地球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所以他们预测中国月球探测活动不能成功。
C.从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相关情况的报道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中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嫦娥四号”任务实施了两次发射,先是发射中继卫星为探测器架起一座“鹊桥”,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