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工作未来的几个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工作未来

的几个转变

温明章

本文作者:温明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

摘 要 近年来,中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发展迅猛。本文简要分析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中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工作应该实现的一些转变和应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生命科学 基础研究 转变

人类对生命规律持之以恒的好奇和探索造就了生命科学成为当今的一个主要研究热点,同时由于生命科学与医药、农业等领域的发展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各国都加大了对该领域的投入,生命科学领域的竞争已关乎到一个国家将来经济发展的地位。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我国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加,研究层次不断扩展和深入,发展势头迅猛。但要使我国的生命科学真正走到世界的前列,占据一个大国应有的位置,就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清醒地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克服缺点,选准策略。本文认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工作应逐步实现下面的一些转变,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科研的竞争力。

1.从跟踪走向创新

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经过20多年持续并不断增长的支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研究不断深入。但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看,跟踪国外研究的痕迹依然清晰,自主创新的能力需要加强。从本身的水平和能力上看,我国的许多科学家不乏创新潜力,但由于认识不足,很多人明显缺乏创新的勇气,有了新的想法不敢尝试,怕失败,怕受打击;另外社会环境的保守也是一个阻碍创新的因素,比如我国科学家有的成果在国内多年不被认可,而一旦为国外所承认,国内才如获珍宝。其实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新事物被认识都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与成功是与当时一批 异教徒 的抗争与牺牲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使我国真正能够从跟

踪走向创新,首先要对事物有客观认识,消除对国外事物的盲目崇拜,培养科学家的创新意识、创新勇气,树立对科研真正的 敬业 精神和负责态度;其次要重视管理的创新,培养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培植生长点。

2.从科学走向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不可分割的,科学偏重于探索事物本身的规律,而技术则侧重于应用。可以说,科学是技术的知识储备和基础,而技术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即使是纯基础研究,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一项基础研究成果在十年、几十年内可能就是个理论,但百年甚至几百年后它可能给人类带来发明和技术上的突破。另外,科学研究本身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和空间,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研究就不会有大的进展;而同时,缺乏突破性、创新性的技术,科学根本发生不了飞跃,技术始终在推动科学的发展。如:没有显微镜的发明,人类根本认识不了细菌和病毒,更谈不上再深入的研究了;没有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发明,基因组测序速度就不会大大加快。我国生命科学发展迅猛,但与研究相关的试剂、仪器和技术方法绝大部分来自国外。回顾中国现代植物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我们面临的挑战:建国前后,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带回了现代科学研究的理念,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研究蓬勃发展;但至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一下子将中国抛到了后面,中国植物学又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学习与转型才逐步适应过来;但将来呢?未来几十年又将是什么技术将研究带入一个新的层次和新的世界?技术上如果不尽快发展,我们还只能是步人后尘。许多国家清醒地认识到了科学竞争与技术竞争的密切关系,所以在其资助体系中正逐步加大技术方法的支持力度,如美国NSF 2010 计划中对高通量筛选技术和其它有可能推动功能基因组发展的技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确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近又公布了生命科学领域新技术专项;英国BBS RC 也公布了一系列涉及技术发展的计划。中国相关部门对该问

题也有了一定认识,正逐步改变对技术研究支持不够的状况。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要保持其发展势头,必须与企业合作,提供技术需求,给技术发展一个更宽广的空间,走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道路。

3.从急功近利走向长期稳定

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需要坐得下、耐得住寂寞,而目前有的单位和部分研究人员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追求学术论文影响因子,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1958年 以钢为纲 大跃进的深刻教训使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综合因素组成的,片面追求钢产量是极其不科学和不可取的。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一样,科技实力也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它的强弱体现在科技队伍的雄厚与否、科研队伍的多样性丰富与否、后续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科研的支撑条件如何、科学对技术的拉动、技术对科学的推进、科研成果可转化利用程度如何、企业与科研单位的联系、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科研对经济的推动、社会对科研的认可和尊重程度以及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创新性、系统性的工作)等等。科技论文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是在有了雄厚根基之上的一个小小的体现。对一个国家、一个单位和一个人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评价应是综合的、多指标的和客观的。科研成果的产出,不仅是一线研究人员就可以实现的,还要有仪器的提供、试剂的供应、技术的培训、数据库的提供、试验材料的准备和基础知识的教授等等为依托。如果一个单位的每个人都要求申请项目、都要进行直接的研究,这与当年全民大炼钢铁没有什么区别,结果只能是造成人心浮动,不安心工作。所以我们应该逐步改变这种现状,在鼓励正常和合理的人才交流基础上,鼓励和加大自由探索的比例,给研究人员更多的创新空间,对科研水平和能力的评价实行指标多样化,使研究队伍和研究方向逐步稳定。

4.从独立走向联合

生命科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人们从解剖、生理、细胞、分子和基因组等水平对生命进行研究和探讨,其目的都是要探索生命本身的自然规律。由于生命体本身是具有生命体、器官、组织、细胞和基因等不同层次结构的完整和协调的系统,在各个研究层次到达一定阶段和水平后,协作研究非常重要,系统生物学的产生是学科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科学家应该一方面加强自己领域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要与相关的实验室多交流、多合作,尤其注重与化学、物理、地学和信息等学科进行交流,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是未来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5.从形式走向实效

近年来,我国S C I论文的数量一路飙升,但整体的科技竞争力仍处于落后水平,其中一个原因是形式主义严重,不重视实效。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任务是探求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规律,为人类健康生活以及认识和利用生物资源奠定基础、造福社会。目前,我国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过于重视表面的东西如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专利,而不管其实效性。成果的评选和专利的申请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短期性和功利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项目指标和满足数量上的要求;而另一方面,还存在为发表论文而忽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以至导致放弃专利的申请与保护。要做到从形式走向实效,应有一整套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如:申请专利不能由课题组来进行和维持,要形成各级的评估机制,由依托单位负责知识产权的申请、把关、管理和转让,重视成果的归属问题,尽量防止知识产权的无谓流失等。

6.从单一走向多样

大家都知道,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就越稳定,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同样如此。现在的状况是各种渠道的资助很多,但主要的资助方向相对单一、集中。国内几个主要的资助渠道虽然名目不同,但支持的大计划、大项目的主要内容接近,资助的对象和群体基本相同。主要资助方向的单一必然造成研究人员改变原先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转向有经费来源的领域,长此下去会造成研究群体相对单一。要维持生命科学健康稳定发展,资助方向多样化和科学家群体多样化是非常必要的,这也同时要求研究的支撑体系要多样化。另外,对不同的研究、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阶段,管理部门所采取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能采用单一的标准。

7.从国内走向全球

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体现出了全球化的特点。我国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合作多体现为参与性和学习性。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发展,迫切要求我国的科学家和科研管理人员具有全球观念,中国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或人类资源无论如何丰富,也只是全世界的一小部分,要成为科技强国,就要对世界各国的资源有系统的了解和研究,要有勇气和胆识组织本领域大的国际合作项目,要用俯视全球的视野考虑生命科学的研究。大家都知道,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资助情况的好坏可以吸引和决定来此工作的科研人员数量和质量,而一个国家科研的真正发展及其对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