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感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感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
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
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浓意深、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那么,我们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强化语感训练呢?
一、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教學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良好的语感的形成最直接地来源于朗读训练。
读,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其最大特点就是以声传情,通过语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就能把语言中包含的音意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使语言文字本身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对它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机会,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
比如《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教学中,当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葫芦藤和葫芦的可爱时,老师就不失实机地进行语言感染:听了小朋友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这棵小葫芦身边了。
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会说什么?做什么呢?等等的教师语言,让学生们不断入境,朗读时就更有情趣了。
往往也能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
再如教学《春雨的色彩》教师善于利用课件、导语等多种手段,来创设情景,营造好一个情感体验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情景,使得课堂成为师生间、师生与文本间情与情交融,心与心撞击的过程。
从直观画面到情境创设,从角色转换到心灵释放,在反复朗读中提升了对课文的品味。
我们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文章,灵活选择不同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多读、善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
二、品味领悟
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揣摩品味。
在教学中,单纯地强调以读悟情,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感悟,所谓的“情”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虚情假意”。
“悟情”应与词语的品味、揣摩和训练有机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的重点词句进行读读、想想、说说,潜
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从而与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实现“以读悟语”与“以读悟情”交织融合。
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应让学生对其反复推敲、揣摩、品味,使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和作者共享其中的情,认识其间的理,从而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深层内容及表达方式的精妙之处,进而准确地把握它。
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
如《一分钟》教学中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
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
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
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
”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
”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
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
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
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三、分角色读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情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教学中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顿时异常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
往往在这样成功的角色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强化语感训练,学生便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
比如在上《坐井观天》这一课时,我问学生:这一句怎么读?学生说:读出问号,疑问的感觉,感叹句要读出感情。
但问题是“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是反问句。
在低年级是还没讲到的。
而且我的本意是让学生体会小鸟的诚恳,青蛙的自大,那么在朗读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性格的不同来读出不同的语气,这才是通过朗读来理解、体会,通过体会角色的性格来提升朗读。
但我的引导却没有达到这一效果。
当我发现学生的多次回答都没有说出应该读出青蛙的自大、自以为是时,我马上让学生再读这两句话“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读完后,我并没有评价,而是接着问:“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青蛙是个怎样的小动物?”学生通过思考,觉得青蛙不相信朋友,有学生觉得青蛙自以为是,当然也有学生脱离文本觉得青蛙很可爱。
我紧接着问“那么,一只不相信朋友的、自以为是的青蛙,是怎样说话的?谁来读?”这下,学生就读出了一只自大的青蛙,这是通过理解来读好文章,而非通过技巧来读。
在指导朗读时,就应该引导理解角色的心理和性格,读出角色的不同来。
四、延伸课外。
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制订《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教学目标调整为五大板块,其中综合性学习独立为一个板块,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语感训练的外围环
境,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会等;也可以创设小记者站。
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采访、调查,写一些访问记、报告之类的文章在校园广播站播出;还可以自办手抄报或自出专辑,把自己平时所写的一些习作收集起来互相交流……,我们可以在课外通过多种形式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得到语感训练。
我在教学完《山中访友》一课后布置了一道综合训练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加写“我还访问了哪些朋友?”这一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加强语感训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明确语感训练的重要性,进行大量的语感训练,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和情感熏陶,引导学生读书内化,培养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