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
下面笔者想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语感。
1正本清源,准确界定语感内涵“语感”一词,最早出现在夏丐尊的《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后的一信念》一文中,他主张“传染语感于学生”。
对什么是语感,他解释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作红色,‘夜’不但只作昼的反对,‘田园’不但只讲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
他们见了‘新绿’二字,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也提出,“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体验,这样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常叫做‘语感’”。
他还说:“在一篇文章里,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
夏丐尊、叶圣陶等老先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艺理论基础,语感的提出和“意境”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国古代文论非常重视“意境”的创设与欣赏。
意境,就是“在重视个人感悟的同时,强调心象与物象的相互渗透,以构成特殊的情调,传达出象外之旨。
”前人创设的意境,会引起后人相类似的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代代相传,层层累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物象与情感之间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
如“黄昏”勾起人们对时间的感慨,“月亮”激起人们对空间的遐想,“细雨”引发人们的禅思等。
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二 、 细 读 。感 受 语 言 时 以话 美
读 者 的共 鸣 。只有 经过反 复的读 ,才会使 文字 内容化 为图
像在头脑 中越来越 鲜 明,也只有 反复的读 ,这些 图像 才会
越来越生动 。
对 话 是 显 示 文 章 主 人 公 最 直 接 、最 具 鲜 明 特 征 的 部
一
初读 了解 大致 内容 、细 读 、感 知文章脉络 之后 ,不 显山不
露 水 的灵 动 便 跃 然 纸 上 。 这 种 美 是 要 求 在 品 读 的基 础 上 感 受 的 ,品 读 也 会 使 文 章 的 主 旨 浮 出 水 面 ,知 其 言 而 更 知 其 所 以 言 。 在 小 学 阶 段 ,虽 然 孩 子 们 的感 受 不 会 如 此 深 刻 ,
通 过 读 调 动 学 生 高 涨 的 情 绪 .学 生 也 在 这 些 鲜 明 而 生 动 的 图像 指 引 下 跃 跃 欲 试 , 想 用 肢 体 语 言 进 入 文 章 。 这
时 ,从 初 步 的 整 体 感 知 至 形 像 的 整 体 把 握 ,语 言 所 描 绘 的
分 ,什 么样 的人会 说什么 样的话 。如在 童话 《自己去吧 》
、
初 读 ,感 受语 言 的 童话 之 美
孩 子 的成 长 ,与 优 美 的 童 话 故 事 是 分 不 开 的 ,所 以在 语 文 教 材 中编 排 了许 多 优 美 的 童话 ,新 课 程 标 准 中 也 要 求 学 生 阅 读 浅 近 的 童 话 、 寓 言 故 事 ,培 养 他 们 的 阅读 兴 趣 。 在 小 学 低 年 级 课 本 中许 多 童 话 ,如 《自己 去 吧 》 、 《 蝌 小
进课 堂 、走进 课文。这样 让孩子们 带着喜 悦 、好奇 的心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及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及方法一、引言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水平。
本篇文章将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
二、培养语感的重要性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感强的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运用词汇,选择恰当的句式进行表达,这对写作和口语交流都至关重要。
通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清晰,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具备良好语感的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句子结构及作者的意图。
这种理解不仅限于字面意思,还能帮助学生领会深层含义和情感,从而提升整体的阅读能力。
3. 促进写作水平提升在写作过程中,语感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型,使得文章更具表现力与逻辑性。
良好的语感使得学生在写作中更加自信,能够更好地构思和组织文章。
三、培养语感的具体方法1. 多读优秀的范文和课文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取一些经典的优秀课文和范文,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
在朗读中,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优美的语言,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2. 开展语言游戏和活动通过组织各种语言游戏,如成语接龙、词语接龙等,增加学生对语言的兴趣。
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语感。
3. 创设语境,进行情境对话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对话练习。
在真实的交流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应用的实用性,并逐渐培养起语感。
4. 多进行写作练习定期安排写作训练,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或日记写作。
写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选择与运用,帮助他们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写作风格。
5. 开展讨论与分享课堂上可以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或写作体会。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提升对语言的感知力。
四、结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他们语言能力的重要一环。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孩子的语感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孩子的语感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核心。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语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语感发展。
一、培养孩子的听觉语感语言的听觉输入是语感形成的基础。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听觉语感。
首先,创设良好的听觉环境。
教室要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
教师在课堂上要用清晰、准确的语音进行教学,同时要注意语音的语调、语速和语气,使孩子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其次,开展听力训练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音、朗读故事、听音辨识等方式,提高孩子的听力敏感度和理解力。
在听力训练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如配合图片、动画等,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提升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培养孩子的语感至关重要。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提升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创设语言交流的机会。
教师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在小组中进行对话和交流。
同时,教师要鼓励孩子们主动提问、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其次,注重语音语调的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模仿、朗读等方式,帮助孩子正确发音、把握语音语调的变化。
同时,教师要给予孩子正确的语音示范和纠正,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口语习惯。
三、促进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是培养孩子语感的重要途径。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促进孩子的阅读兴趣。
首先,提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有趣的故事书、绘本等,让孩子们能够轻松理解和阅读。
同时,教师要鼓励孩子们多读、广泛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其次,开展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课外阅读俱乐部、朗读比赛等活动,让孩子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共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悬念进行创造性想象训l ,将抽象的语言 练
材料 , 角色体 验 和连 缀 画面 中再 现 出来 ; 在 还可 以凭借 语言 材料 运 用对 比 、补充 或凭 借形 象 的插 图 、声音 等材 料进 行 再造 想 象 能 力的培养 。 四、 表达 ——激 活 语感 , 受 灵动 的语 感 言文字 朱 光潜 说 :把数 量不 多 的好诗 文 熟读 “ 成诵 , 复吟 咏 , 反 仔细揣 摩 , 要弄懂 每字 不但
想象
鸣, 从而使其语感、 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 默化的培养和提高 ,同时也加深对文章的
理 解。
我 国著 名教育 家 叶圣 陶先 生说 过 : “ 语 言 文字 的训 练 ,我 以为 最要 紧 的是训 练 语
首 先 ,教 师要 选择 合适 的 文章 篇 目作
感, 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 吕叔湘 先生也说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 “
便可 将学 生带 入春 天优 美 的景 色 中 。学 生 被 教 师精 彩 的朗读 所 感染 ,便 会忘 情地 沉 浸在 文 章优 美的 意境 中 ,进 而产 生强 烈 的
性、 整体性、 敏捷 f和不确定性。培养语感 _ 生 对学生听、 、 写能力的形成 , 说 读、 能起到积
极 的促 进作 用 ;对学 生 学 习语 文 的兴趣 和
幻想 去补足 这个缺 点 。没 有想象 , 无从 对 ” 就
《 、 春》老舍的《 济南的冬天》还有诗歌 , , 如艾 青的《 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 、 乡愁》 等。教
师声情并茂、 入情入境的范读 , 或气势磅礴 慷慨激昂,或低吟婉转悲天悯人……这一
切 的一 切都 可 以通过 教 师绘 声绘 色地 范读
老前辈的话 ,都强调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能力,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沟通文章朗读者与作者内心世界的桥梁。
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更要让学生有所感悟,也只有这样,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一、在分析揣摩中感悟词语的意思吕叔湘先生曾指出:“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中字字句句都有着深刻的含义,或喜或悲、或善或恶。
学生需加强词句的揣摩才能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那么教师就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揣摩富有形象性、感染力的词语来培养学生语感。
有的词语初看是很平淡,但通过分析、比较、揣摩,其深意也就凸现出来了。
例如《范进中举》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噫!好了!我中了!”本来只是简单六个字,但通过对人物的一生经历的分析揣摩,其中的意味就显得深长了。
一个穷困潦倒老书生,一生的苦苦追求,突然之间梦想实现了,那种喜极而狂的心理是难以掩饰的,人物形象也就在学生脑海中浮现了。
在比较、揣摩语言的实践中,学生自然就会懂得词语刻画人物、表达思想内容的重要性。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运用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联系生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丰富而敏锐的语感是与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魅力中国下┃a rts a nd c ulture ┃文化艺术┃一、什么是语感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
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
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
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
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
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高度。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二)语感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和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
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各种花“花里带着甜味儿”(朱自清《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感的培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感的培养(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感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感的培养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领悟能力,是语言文字激发作用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的捕捉到的深层意义。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言 感 觉 。现 在 , 着教 学 条 件 的 改善 , 们 还 可 利 用 多媒 体 教 学 设 施 来 创 随 我 设情 境 , 强 学 生 的形 象 思 维训l , 学 生 展 开 丰 富 的想 象 和联 想 , 想 中 加 练 使 在
理解 课 文 , 养语 感 。 培
^
,
一
(f接第 1 ) 功 , 学会 接受 不 同意 见 和观 点 。 9页 成 并 8 质疑 问难 策 略 .
是 的情 趣 。在 朗读 中 , 学 生充 分 感 知 文 章 用 词 之 准 确 , 局 之 巧 妙 , 境 之 际 , 形 成 丰 富语 感 的途 径 之 一 。 让 布 意
美 丽 , 而对 文 章 的 内 容 有 一 种 更 深 层 次 的 感 知 理 解 , 终 达 到 “ 读 百 进 最 书 遍 , 义 自见 ” 地 。这 样 做 , 加 深 了 学 生 对 课 文 的 理 解 , 提 高 了 学 生 其 境 既 又
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 有利于发展新的创造个性。
总 之 , 学 科教 学 中实 施 创 造 性教 学 , 师首 先 要 有创 造 性 精 神 。 足 在 老 立
“ 学起 于思 , 思源于 疑” 。学生 有了疑 问 才会 进 ~步 思 考 问题 , 能有 所 发 学 科 特 点 , 设 宽松 、 主 、 于 创 新 精 神 的 教 学 氛 围 。 尊 重 学 生 个 性 , 才 创 民 富 注 现, 有所创 造。 在教学 中 , 们必 须端正 认识 , 我 学生是 教学 的主人 , 学是 为学 生 重 抓 住 一 切 时机 激 发 学 生 创 新 的 欲 望 。只 有 这 样 , 能 培 养 出 2 教 才 1世 纪 需
“ 夏水襄陵 , 沿溯阻绝 ……春冬 之时 , 素湍 绿潭 , 则 回清倒影 ……晴初 储 语 言 , 淀 语 感 。 积 霜旦 。 林寒涧肃。 读着, ” 读着 , 学生就会沉浸到文章所描绘 的美好 的意境之 中, 对祖国美好河 山的热爱之情 , 自然而然地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 就
语感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研究
苏轼有云 : “ 博观而约取 , 厚积 而薄发 。” 叶 圣 陶 也 说: “ 故 教 师 之 为 教 … … 必令 学 生 领 悟 之源 广开 。” 在 高
中语文课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 赋予教师 “ 眼 观 六 路. 耳听 八方” 的 自 由空 间 , 而 面 对 网络 上 如 此 繁 杂 的
染, 自然 而然 就 会 了 ” , 这 种态 度 极 不 利 于 语 文 学 习 。要 培 养 学 生 的语 感 能 力 . 就 必 须 使 其树 立 起 语 文 意 识 . 产 生 学 习母 语 的 兴 趣 .使 其 认 识 到 母 语 是 民 族 精 神 和 智
慧融合而成 的 。 它无时不有 、 无 所 不 在 地 孕 育 和 涵 养 着 民族 的每 一 个 子 民 . 全 息地 体现 为 民 族 流 动 不 居 、 丰 富 多彩 的生 活 母语 塑 造 着 我 们 的精 神 , 使 我 们成 为真 正 意 义 的人 同 时 . 在语文教学中 . 我们 要 给 学 生 这 样 一
誉 大 语 文 论 坛 ・ 教 学 一 线
可 以 活 跃 课 堂气 氛 , 引起 学生 的共 鸣 。
而 出 。这 种 表 现 的 效 果 不 言而 喻 , 对 学生 的影 响 自然 是
要 科 学 的教 学 方 法 . 还 需 要 情 感 沟通 的 方 法 . 情 感 沟 通 是 维 系入 与 人 之 间 关 系最 好 的 桥 梁 。 ( 二) 在 学 生 生 活 中 注 重情 感教 育 “ 人非草木 . 孰
师 师 生之 间 没 有情 感 ,课 内课 外 都 不 可 能 有 和 谐 可 言 。课 堂 教 学 中 需要 情 感 沟 通 , 生 活 中 也 同 样 需要 情 感 沟通 . 拉近师生 之间 、 同学之 间的距离 , 才 能 协 调 师 生 之 间学 生 之 间 的 关 系 。教 9 币 在课 堂 上充 当学 生 的 良师 ,
语文语感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语感是指人们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和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感,我校于近日开展了语文语感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语感培养的认识,明确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2. 探讨有效的语感培养策略,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语感的内涵、特征、培养方法等,帮助教师深入了解语感。
2.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语感培养课例,让教师们在观摩中学习、借鉴。
3. 交流研讨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围绕以下主题进行交流研讨:(1)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2)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感?(3)如何将语感培养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4. 教学设计比赛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设计比赛,要求参赛教师设计一堂语感培养课,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活动过程1. 专题讲座专家首先对语感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强调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接着,专家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了语感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如:(1)注重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感。
2. 教学观摩观摩了多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语言。
3. 交流研讨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们认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的阅读材料。
谈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
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语感教学自叶圣陶、吕叔湘等开始倡导以来,已经逐渐被人们理解和认同。
近年来,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热点,许多教师认真实践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拟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问题,作些粗浅的探究。
—、语感及其培养学生语感的意义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悟。
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有何意义?它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从小就培养儿童的语感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重视语感培养,可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次,重视语感培养,语文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完成培养听、说、读、写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再次,重视培养语感,才能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热爱祖国文字,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二、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1.要引导学生积极地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学生接触客观事物时,应引导他们思考这个事物如何用语言来准确地表述;学生接触到语言文字时,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语言文字表述的是什么事物。
如《荷塘月色》中“袅娜”一词,如果只按字典上“柔软细长”来解,就难以获得具体可感的形象。
如果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迎风婆娑摆动的杨柳枝,神话中的梅花仙女的飘带,对“袅娜”一词就会产生具体、生动、真切的语感体验。
离开了生活经验,切断了语言同现实的联系,语言文字将成为死板的符号,将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体验。
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将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才能培养出来敏锐的语感。
2.培养学生揣摩、分析词语的能力对于文章中的词语,不能同等对待,一概而论。
首先,要懂得抓关键词。
关键词指那些思想深刻、含义丰富、体现文章主旨、凸现人物形象、提示人物心理状态的词语,对此要细加分析。
如同样是拿钱:华大妈是掏出,华老栓是摸出,孔乙己则是斯文地排出(九文钱)——对这几个不同的动作,细细体味,可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与培养途径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与培养途径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语感是指语言运用的敏锐度、准确度和流畅度,是语文学习和语言运用的基础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语感水平逐渐下降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挑战。
研究表明,语感的培养与提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语感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进而影响整体学习素质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感培养的概念与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方法、阅读与写作在语感培养中的作用、情境教学在语感培养中的应用、以及课外拓展活动对语感培养的促进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感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语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它关系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和运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备条件,更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与培养途径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与培养途径,有助于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通过深入研究语感培养的概念与重要性,可以为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指导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
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与培养途径,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研究语感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引领语文教学向更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方向发展,推动语文教学实现优质化、个性化和多元化。
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与培养途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促进语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构建和谐教育生态提供有益借鉴。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与语言运用能力紧密相关。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本文从朗读背诵、听说环境、阅读训练、尝试写作几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地整体的领悟与感受,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的感悟能力,既然语感作为一种能力,绝不是靠灌输生成,而只能在实践中习得,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谈初中生语感培养的策略。
一、注重朗读背诵,培养语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这种读书方法,是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意蕴,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潜心涵泳,才能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
久之,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语言运用的规律,形成灵敏的语感。
1.体会语言的表意语言是思想意义的外壳,思想意义往往蕴含在字里行间。
因此,我们可以从语言入手来阅读,从而提高学生识别、领会、洞察语言的能力。
体会语言的表意,我们可以通过咀嚼文句中的词语加以训练对比,一方面品味关键词语、意会关键词语。
如朱自清的《绿》,在诵读中,点拨学生紧紧扣住“绿”字去读,理解作者抓住“绿”来做文章。
开头落笔,“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接着不写梅雨潭,而写梅雨瀑,初看仅仅是为了刻画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绿”的成因,细读实际上在写“惊诧”,到读至“梅雨潭”的绿招引着我们“追捉”,以致“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了瀑布了”时,使学生渐渐领悟到,原来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示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从而抒发发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
语感的重要性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出而日渐深入人心。
“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写入了课程总目标,而且在课程标准中多处被提及。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语感一方面涉及语言的直接的外在方面—-语音、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有理性积淀融解其中。
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感受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读中感悟,训练语感;品词析句,增强感悟;积累语言,深化感悟,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①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②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当今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③可见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初探
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初探[摘要]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朗读中领悟文章内容,并尝试不同的朗读方法,培养语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通过看、听等方法,丰富语感;在生活中吸收、训练,从而提高语感。
[关键词]语感阅读朗读生活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做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翻查字典是不够的。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
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
通过这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的解释,我们大致可以把语感的内涵理解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教育,语感的培养都是很有必要的。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可见,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一点尝试。
一、诵读课文有助于培养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诵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思想和体验情感的过程,它可以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
如在讲解《论语选读》黔的时候,教师不必急于讲解,先让学生投入地朗读几遍,大部分学生就会从诗歌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文章所想要表达的内容。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
所谓语感,即语言感受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
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感呢?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谈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让他们体会语言材料中蕴含的语义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几个人物对话的语气、语态中感受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
这样,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就可以品味出邹忌受蒙蔽的原因,完成对内容和形式的深刻体悟。
二、在听读中培养语感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主要途径便是加强诵读,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
当然语文知识升华为语感,有个不断体验不断实践的过程,因而学生除了多遍诵读之外,听读也必不可少。
一般的语言材料既包括语义内容,又包括语言形式。
实际上,作者是借助语义的形象化和语言的语气化来传递信息的,而语言的语气化又表现为语音的高低、预期的强弱、语势的缓急、语流的继续等。
因此,教师要利用语言材料中语音、语气、语势、语流的固有特征,借助有效的听觉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材料。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听《海燕》的名家录音,指导学生注意静听三幅画面中海燕的毫不畏惧、愈来愈勇、顽强乐观的表现,让学生对海燕这个形象进行整体感知,进而把握海燕的内在品格,感悟作者语言的高超表现力。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他看到人 类生活在 寒冷和黑暗 中,决心为人类盗
取 天火。
任 何 一 种 能 力 的 获 得 ,都 需 要 经 过 长 期 的反 复 的 实 践 , 生 对 语 言 的敏 锐 感受 , 必 须 经 过 长 期 的 语 言 学 也 实 践 。因 此 , 教 学 中 , 在 我安 排 了丰 富 多 彩 的实 践 活动 , 让 学 生 在 运 用 中积 累语 感 。如果 课 文 是 童话 寓言 , 分 可 角 色演 一 演 ; 果课 文是 叙 事 的 , 开 个 故 事 会 … …把 如 就 形 式 搞 得 生 动活 泼 、 情趣 盎 然 , 会 令 学生 印 象 深 刻 。 才 总 之 , 感不 是 一 朝 一 夕就 能 形 成 的 , 需 要 通 过 语 它 长 期 有 意 识 的 、 学 的 训 练 , 取 适 当 的 方 法 , 能 加 科 采 才 强 学 生 的 语感 。 ( 责编 侯 艳 星 )
五、 调一 调
调, 即调换文童中语言的顺序 , 重新组合。如《 珍珠 鸟》 一文的开头是这两句话 :真好 ! “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 鸟 。” 在教学中 , 教师可以把这两句话的顺序调整一下,
让 学 生 去 读 一 读 ,体 会 一 下 意 思 和 情 感 的 表 达 是 否 相
二 、 一丢 丢
一
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 仍以《 普罗米修斯盗 火》 一课为例 。这篇课文以“ 无火——盗 火—— 受罚——获救” 为主要线索 , 在具 体 叙 述 上 , 者 有 意 识 留下 了一 些 空 白 , 作 如 普 罗 米修 斯 盗 天 火 带 到 人 间 后 ,人们 的 反 映 作 者 并没 有 写 。空 白的 存 在无 疑
换 , 是 语 言 转 换 训 练 。在 学 习课 就 文 语 言 时 ,能 在 理 解 的 基 础 上 改 变 评 阅 的 表 达 形 式 ,变 课 文 语 言 表 达 的 单 形式 为 多 种形 式 。在 阅 读 教学 中 , 我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尝试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尝试【摘要】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先生的话不仅说明了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语感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可见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什么是语感呢?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夏丐尊先生就提出了“语感”问题,“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语感的强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语文水平的高低。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显得尤为重要。
它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极大的作用。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一、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知识,培养语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积累语言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
我们在教学中应以阅读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获得语言知识,在具体语境中,领悟作者运用这种表达方式,这种修辞方法、这种论证方法的妙处。
这样才能生动有趣地传授语言知识,让看似“死”的语言变为“活”的语言。
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一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前两句写柳树的静态美,传神地抓住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是美女的化身。
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
后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的精髓,创新的依傍——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太仓市沙溪第二中学龚志峰内容提要:语文传统教学中有很多精华,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便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核心精神之一。
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语言的理解、语境的体味。
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
一、问题的提出曾是充满人性之美,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语文,在应试教育中曾一度退化为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花样百出的模拟练习。
使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字,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致使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
于是本应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成了“误尽天下苍生”的罪魁祸首。
这种畸变触目惊心。
语文前景曾一度堪忧。
于是教育改革应运而生,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新方法,出现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氛围,出现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教改势在必行!找回语文的人性美,找回语文丰厚的底蕴,成了我们语文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全新的课堂教学,全新的教学形式……毋容质疑,我们的语文课堂活了,课堂上洋溢着融融的人文氛围,学生们的语文课上,掌声连连,笑声阵阵。
然而笑声掌声的背后,我们又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学生们笑过之后,他们学到了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会只剩下这可怜的一点掌声吧?蓦然回首,细细静思,不难发现,我们正追求的是形式,而非实质,起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这样的做法是跟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
针对弊端,教改势在必行,然而,要改的是落后的应试论和陈腐的教学方法,对于传统教学中哲人先贤卓著的主张,我们不仅不反对,更值得推广发扬。
二、出路的思考教学实践中,笔者感悟最深的便是先贤教育家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
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不仅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唯一有效途径。
古代许多先贤们重视全身心的感悟自得。
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孟子、朱子“深造而必以其道”、“自然而得之于己”的教学观念,正好从不同的侧面精确地概括了语文素质教育之大概,即既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质,又要在这种吟咏感悟中获得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淀积素质。
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可见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跟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直接的联系。
因此,培养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能从感悟这一教学传统精髓中吸取营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那么,学生思维日益萎缩的现象就会得到根治,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不会是一个遥远而空泛的概念了。
三、策略的实施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而这恰恰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
时代渴望语文教学传统的回归,素质教育呼唤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策略实施的着力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㈠诵读语段,增强语感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
重视诵读,原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
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语文教学长期陷入误区的突出表现就是──不读书!“书声琅琅”应该是学校的特征,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
可是充塞于语文课堂的是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知识点”的练习,这些讲解和练习,占据了学生“熟读精思”的宝贵时光。
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义,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
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
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
这种训练与那种单项分解知识点的训练不同,前者是动态的、活的训练,后者是静态的、死的训练。
因此,精彩的语段必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味语言运用之妙,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篇精美佳作,教学时,不宜把它嚼得支离破碎,而应指导学生反复吟诵。
在反复吟诵中,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再现再创造,提高对语言审美的感受能力。
吟诵《听潮》是一种美的享受,用平稳、舒缓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沉吟,感受那恬静、清丽、和平、愉悦的柔态美;用昂扬急速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愤怒,感受那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雄壮美,在美的感受中理解作者对大海的深情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
吟诵《海燕》,则想象那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号浪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面,及暴雨骤至,激浊扬清,天清地明的清亮世界,从而感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呼喊的深层含义。
吟诵,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
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不求普通话标准(标准当然好),但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
使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
这种吟诵的读法,是体会文章意蕴情感的桥梁。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大力倡导诵读,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适用于现代文教学,更适用于古文教学。
还需要补充一点:诵读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
有人认为“语感的培养唯赖于读”,这就未免有点绝对化了。
还是要把教师的精讲、点拨与学生的熟读、背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培养语感,学生还必须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
对语言的理解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分析、比较、揣摩等。
但是,理解了,懂得了,还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结,恰恰是学习语言的开始。
因为理解了,并不等于化为己有,成为语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的重复,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才会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才会在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才会出现技能化、自动化,于是语感才会形成。
没有重复,也就没有语感。
(二)细读语段,理解语言语文本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
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任务,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务必切实加强语言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一要领会关键性的词语;二要揣摩限制性的成份;三要理解警策性的句子。
如:我们初读《孔乙己》,谁也不会介意文章末尾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叙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可是在细读课文时就不难发现“大约”、“的确”的巧妙运用。
“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大约”说明孔乙己的死无人过问,他活在世上只是一块笑料而已,“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因此,他已成了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反映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残酷现实。
“的确”说明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悲剧正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极深的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孔乙己去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符合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性格、心态和境遇。
既“排”出了他拮据穷酸的本相,也透出他不少分文酒钱的要面子心理,还表示他对短衣帮无情耻笑的“不屑置辩”。
若换作“掏、摸、拿、挖”,不是语言逊色的问题,而是没有上述的表达效果,甚至连“准确”的要求也未达到。
㈢研读文段,体味语境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
”而认真研读文段,“分析语境”正是“揣摩”的有效办法之一。
通过反复研读,勾画圈点,多问几个为什么,体味语境,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
语言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语言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
如教《故乡》,认真研读文章开头,鲁迅先生这样写道:“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问句中一“横”字,本是极平常的字眼,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这段话后就产生顿悟,平常“横”字不平常。
着一“横”字就活画出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农村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图,渲染了气氛,为闰土的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
词的意思往往有词典意义和语境意义的区别。
词典意义是指该词的一般意思、普遍意义,包括基本义和引申义以及比喻义。
有些词一旦用到具体文段中,其意义可能已被转化,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这就是词的语境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些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旨及人物的个性、心理、素养、处境氛围、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进行比较、揣摩,来感知其特殊的语境含义。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自己对父亲的内疚之情:“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其中“聪明”一词含有讽刺意味,父亲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我不但不理解父亲的这种爱子之心,反而认为父亲有点“迂”,这是“不聪明”、“糊涂”、和“幼稚”,这样褒词贬用,表露自己的歉愧之情,比直说要高妙得多。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这么一句: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句中“寂寞”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心情,而形容“路”,似乎用词欠当。
但我们结合语境分析,就会发现用词之妙了。
从客观方面来说,夏夜的荷塘并非“寂静”无声,作者在下文就描写了声音;从主观方面看,作者说不满当时的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于是便感到了“寂寞”。
这样,主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选用“寂寞”的语境。
四、结束语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是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语言当然也不例外。
事实上,人们进行读写听说活动既不会也不可能亦步亦趋地依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范畴以及有关的句法规则,而主要凭语感。
语感是左右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
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是高语文素质的标志,而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做法──重视文本,重视诵读,重视语言,重视语境,重视习惯,重视积累──正是语感培养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也应该是今天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武器。
参考资料:1、《21世纪语文教学展望》(《课程、教材、教法》作者章熊)2、《审视中国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