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书名的变迁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书名的变迁史
如果要说2018年开年,中国游戏界最令人振奋的新闻,那么显然要数大名鼎鼎的以写实风格著称《全面战争》系列战略游戏,《全面战争》系列由英国工作室The Creative Assembly开发的一款回合策略与即时战术相结合的大战略
游戏。预计2018年秋季要推出的最新一款竟然是中国三国时代题材的《三国:全面战争》,这一消息令无数中国游戏迷期待。说起三国题材,不仅是中国,几乎所有的东亚文明圈的国家与地区,对于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历史,都是耳熟能详。因此这条新闻爆出后,立刻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轰动。《三国演义》_图这一切无不归功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名播四海。早在明隆庆三年(1569年)就已传至朝鲜,崇祯八年(1635)就有一种明刊本的叫《三国志传》入藏于英国牛津大学。自日僧湖南文山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目前朝鲜、日本、印尼、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三国》这部小说作出了有价值的探讨和极高的评价,如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在其编译本的序言中说:“《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
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鼻祖。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索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请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的“三图”,本身是一个龙腾虎跃,风起云涌的时代。陈寿的一部《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就包蕴着无数生动的故事,为文学家的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现存最早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说明陈寿《三国志》是其成书的主要依据。三国志平话_图而在民间,又不断地流传和丰富着三国的故事。以此为基础,元至治年间就有福建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不过今天的国人都知道的《三国演义》这个名字,历史上并未正式出现。正式叫做《三国演义》实际上是解放以后的事了,那《三国演义》历史上正式的名字叫什么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名字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
目。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嚣)《序》、嘉靖壬午修髯子(张尚德)《引》。以后的新刊本多从此出,只是在插图、音释、考证、评点和卷数、回目、个别文字方面作些调整。后来又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双句。明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_图为了凸显不违背历史的真实,其名字都还是《三国志》,可见那时候,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还下意识地,把三国那段历史放在第一位,作家文学“演义”的部分放在第二位。直到近代的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清会稽人,曾官国子监典籍)所撰《丙辰札记》中还说:“凡演义之书,如《列国志》、《东西汉》、《说唐》及《南北宋》,多记实事;《西游记》、《金瓶梅》之类,全凭虚构,皆无伤也。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还在批评《三国演义》不忠于历史,还没有当作一部纯文学作品去看。除了《三国志》的“演义”外,今存嘉靖至天启年间的刊本中有不少书名为“三国志传”而非“三国志演义”,如《新刻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新刻按鉴全相批评三国志传》等。这类“志传”系统与“演义”系统版本的不同之处,除了在一些情节、文字上有所出入之外,主要是“志传”系统的《三国》中穿插着关羽次子关索一生的故事。这两种系统的本子孰前孰后,谁接近罗贯中的原本,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也有一些学者将各本
认真比勘后,认为“嘉靖本”和“三国志传”本是出于同一源头的抄本,两种系统的差异只是在传抄过程中产生的。可见,不论“传”还是“演义”,前面都要配上属于正史系统的《三国志》,生怕别人说自己是“小说”,总是强调我这还是《三国志》,是正史。增像全图--三国志演义_图《三国志演义》以75万字的规模,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可以说,这些小说无不受到《三国志演义》的影响,但没有一部在总体水平上超过它。例如模仿《三国志演义》最好的两个系统,“列国”和“隋唐”,在名字上都能看到《三国志演义》,如明代余邵鱼的《列国志传》,后冯梦龙增补成的《新列国志》,清初蔡元放又改成的《东周列国志》,都还要加个“志”字。还有嘉靖、万历年间就有的《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和《隋唐两朝志传》,都无一例外的加上“志”字。一直到近代,学术界也还叫做《三国志演义》。鲁迅先生写《中国小说史略》,还是称作“罗贯中本《三国志演义》”,其中鲁迅最有名评价是:“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郑振铎也写过一篇文章叫《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三国演义》译本_图英国汉学家邓罗(C.H. Brewitt Taylor)就将《三国演义》全本翻译成为英文,于1925年在上海首次出版,这是《三国演义》第一部英译本,让英语世界第一次了解到中国这段历史,注意当时的名字也还叫《三国志演义》。那我们今天都叫做的《三国演义》,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什么时候去掉的“志”呢?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修正文辞,改换诗文,并作了详细的评点。毛本《三国》,正统的道德色彩更加浓厚,但在艺术上有较大的提高,较便于一般大众阅读。其评点文字也多有精到的见解,故成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但今天一般都没有保留“毛评”。毛氏父子的《三国志演义》_图毛氏父子自定的书名也是《三国志演义》,或称《四大奇书第一种》或《第一才子书》,只是在《读三国志法》等行文过程中用过《三国演义》之名。在此之前,明代个别的本子如夷白堂刊本、清代个别笔记也用过这称呼,但都没有什么影响。直至近代,普通老百姓才将它简称为《三国演义》,并渐渐地与《三国志演义》混为一谈,甚至将在原来需要特意强调的,代表其意义的书名《三国志演义》取而代之了。老百姓心理上早就接受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早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