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塑造生态环境的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塑造生态环境的解析
徐成军张如意
焦作市晓尚园林有限公司,河南焦作 454000
摘要水土保持是一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保持水土,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它不仅有利于当代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也为塑造园林奠定了基础,而且造福后世子孙。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然而由于人们的过度开采,出现了水土流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园林生态环境。水土保持不仅可以改善园林生态环境,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生态建设,植物群落
1水土保持的概念
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水保生态建设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水保生态建设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工业园区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行城市水保“三同时”,及时编报水保方案,做到“开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达到硬化、绿化、美化,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城市水保生态建设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人居环境,将水保生态建设事业推向城市水保生态综合建设的新阶段,构筑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护体系。
2 水土保持的内容
水土保持的内涵,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开发建设项目的开发整地方式、优化泥沙控制方法与措施。
(2)城市规划区内退化劣地的生态修复及生态重建技术,包括闲置开发区的生态恢复
治理、裸露山体缺口(采石场、遗留边坡、废弃石场等)的复绿治理、毁林种果、原有侵蚀劣地的生态修复。
(3)水源保护林的建设、管理及山地生态风景林的保护。
(4)小流域内的河道(排水道)整治与河岸景观改善。
(5)预防监督措施及水土保持违法案件查处。
城市水土保持与城市防洪、城市林业、城市园林、矿区开采保护等既有联系,又有分工。城市水土保持是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同时,城市水土保持又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多个行业和每一项建设工程中。
3 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中的发展目标
3.1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中的目标
未来的城市化建设目标应是花园式山水型的生态城市,尽管这可能是一种理想,但应是城市水土保持生态追求的目标。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模式,构建了人类建立与自然协调的舒适优美的城市家园的理想。
钱学森在1990年根据中国山水画的美学价值构建了“山水城市”模式,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提出的生态城市定义为:人类运用智慧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并使其达到最优化的人类活动及居住形式,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其要求的城市绿地覆盖率达50%、人均拥有绿地60以上。
4水土流失在生态环境中的防治对策与目标
全国水土流失总体现状: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165万平方公里;风蚀191万平方公里;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
表4-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蚀与风蚀面积(平方公里)省(市、
自治区)水蚀面
积
风蚀面
积
合计
省(市、
自治区)
水蚀面
积
风蚀面
积
合计
北京市4383 0 4383 湖南省40393 0 40393 天津市463 0 463 广东省11010 0 11010
河北省54662 8295 62957 广西壮
族自治
区
10369 4 10373
山西省92863 0 92863 海南省205 342 547 内蒙古
自治区
150219 594607 744826 四川省150400 6121 156521 辽宁省48221 2333 50554 贵州省73179 0 73179 吉林省19296 14278 33574 云南省142562 0 142562 黑龙江
省86539 8907 95446
西藏自
治区
62744 49893 112637
上海市0 0 0 重庆市52040 0 52040 江苏省4105 0 4105 陕西省118096 10708 128804 浙江省18323 0 18323 甘肃省119370 141969 261339 安徽省18775 0 18775 青海省53137 128972 182109
福建省14832 87 14919 宁夏回
族自治
区
20907 15943 36850
江西省35106 0 35106 新疆维
吾尔自
治区
115425 920726 1036151
山东省32432 3555 35987 台湾省7844 0 7844 河南省30073 0 30073
全国合
计
1648816 1906740 3555556 湖北省60843 0 60843
4.1水土流失在生态环境中防治
我国水土保持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21世纪的水土保持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防治任务艰巨。目前仍有近2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按照目前的防治速度,需要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得到初步治理;二是水土流失强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三是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防治水土流失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防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进一步深化水土保持改革,不断完善和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鼓励支持广大农民和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治理水土流失。加大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增进了解,相互学习,不断吸收国外水土保持科技的先进理论、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快速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科技水平,积极引进外资,增加水土保持投入。
4.2水土流失在生态环境中的目标
21世纪是全球致力于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世纪,我国政府已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确立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根本措施,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