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应是教师带领学生探幽寻妙的旅程。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如何让多媒体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使语文课堂鲜活靓丽、多姿多彩,充分体现语文课堂改革的魅力?以下笔者就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境是学生学习欲望的催化剂,创设一种好的情境,能够把学生引入一个美好的学习空间,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多媒体将丰富的视听引入课堂,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一派生机活力。

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等显示其相关内容,为语文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的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其效果是任何单一形式无法比拟的。

如在学习余光中《乡愁》时,我播放艺术家毛阿敏和佟鑫分别演唱的《乡愁》歌曲,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在学唱歌的同时背下了这首诗。

在《再别康桥》教学范读环节,我分别播放了演员黄磊、著名播音员雅昆的朗诵带,让学生跟读,自己去体会、辨别不同的诵读技巧、不同表现手法,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模仿。

他们兴趣盎然、尽情模仿,读得声情并茂,有滋有味。

借此“东风”,我在班内还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比赛,学生学习态度一下由原来被动变得积极主动。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学科是一门内容涵盖广,时空跨度大的人文学科,如何更好地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轻松快乐地学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一个难题,而多媒体技术教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操作平台。

多媒体具有大容量的信息存储能力和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和传递大量的信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增强课堂的密度,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感染,讲课中,在播放配乐诵读、视频的同时,我把康桥、康河、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清潭、水草、漫天星辉、驾船撑篙寻梦等多幅图片以动态形式恰当的随着课文内容展现,把音乐、语言、色彩、画画有机组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徐志摩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得到充足的情感体验,也理解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料
语文知识的特点是它的丰富性,综合性,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领域。

而多媒体本身就是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巨大的信息库,这一特点在和语文教学的融合中,可以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

例如学习《苏州园林》,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区域所限,对苏州园林知之甚少,无法
理解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独树一帜的造型特征,整体风貌,特别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难点就更难突破。

本文的画面感很强,学生在阅读中会有强烈的视觉期待。

因此,学生更愿意通过上网去浏览苏州园林的风光照片,或借助于配有解说词的录像去“游历”苏州园林的景物。

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将文本阅读与视觉体验两方面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参与主动学习,从而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学生会质疑:文中所说的这些景物到底是怎样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又是怎样的?光是凭书上的语言,实在太难理解,所以如果不借助于图像而仅仅依靠文字的表达,教师则很难清楚地解答学生的上述疑难。

如果把语文教学和多媒体现代技术巧妙地融合起来,上网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搜寻作品的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文件,同时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设计相关的板书,选取相关图片,插入PowerPoint文件,或拍摄学校全景图,插入PowerPoint文件。

这样便大大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资料,达到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检测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检测的手段单一,不能互动,反馈滞后,这些都影响教学效果检测的迅速和准确性。

多媒体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借助多媒体网络可以促使师生之间产生良性互动,教师能及时而有效地检测教学
情况。

因为检测的内容和学生的训练结果可以直接在屏幕上展示,操作方便简洁、明了,学生修改后又可及时展示。

这样教师便可以排除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进行科学的、有目的地提取和处理,学生也可以及时得到评点,一改传统的做法,从而使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良性互动得到切实而有效地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