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

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

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

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

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

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

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

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

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

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

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

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

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古代官职名字

古代官职名字

古代官职名字
在古代中国,官职的设立及其名称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其简要描述:
1.三公:这是古代最尊贵的官职,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2.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秦汉时期设有丞相一职,魏晋南北朝时期改称为大丞相。

3.御史大夫:是秦代设立的官职,负责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

4.太尉:是秦代设立的官职,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5.九卿: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别负责不同的事务,如礼仪、皇宫安全、马匹管理、法律审判等。

6.刺史:原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7.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一郡的政务。

8.县令/县长:是县级行政长官,负责一县的政务。

9.中书令:是帮助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成为实际的宰相。

10.尚书令:原为少府的属官,后来负责处理朝政事务,权力很大。

以上只是古代官职的一部分,实际上古代官职种类繁多,且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官职的名称和职责都有所变化。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下:
1.秦时的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卫尉、中尉、廷尉、博士、奉常、郎中令、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守、郡丞、郡尉、监御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万户以下)、县丞、县尉。

2.汉朝官职: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

3.三国时期:魏: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

蜀:丞相、尚书令等。

吴:太尉、大司马等。

4.隋唐官职:太师、太傅、太保文散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武散官。

5.宋元明清官职:枢密使、节度使文散官,同平章事武散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建议查阅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古代官职设定

古代官职设定

古代官职设定
古代官职设定是根据古代制度和官员职责而设立的,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设定:
1. 皇帝(或王):最高统治者,负责治理全国政务和领导军事,统称为“陛下”、“圣上”。

2. 太傅:负责教导皇帝(或王)礼仪、文学、战略、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辅助皇帝执政。

3. 太尉:负责监察武官、统领军队,领导军事行动,战时担任最高指挥官。

4. 大司马:负责军事组织和管理,统领重要军队,战时担任指挥官。

5. 太保:负责保护皇室安全,担任皇宫卫士总指挥。

6. 太常:负责国家祭祀、礼仪、观象等事务。

7. 太仆:负责管理皇室财物、御用车马、仪仗等事务。

8. 太宰:负责决策国家财政、经济等重要事务。

9. 太尉:负责治理国家法律制度和司法部门。

10. 太保:负责保护皇室安全,监察朝廷干部的履职情况。

11. 太史:负责编纂和监察历史文献,记录国家大事和重要事件。

以上只是一部分古代官职设定,不同朝代和国家会有所差异。

古代官职设定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官职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权限,一起为国家的管理和发展做出贡献。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1. 皇帝 (huáng dì) - 古代君主的最高称号,在中国古代帝王制度中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统治力。

2. 太子(tài zǐ) - 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任者。

通常会接受专门的教育和训练。

3. 大臣 (dà chén) - 皇帝的高级官员,负责辅助皇帝治理国家事务。

4. 宰相(zǎi xiàng) - 皇帝的首席大臣,负责国家政务的总管理。

5. 高官(gāo guān) - 位居高级职位的官员,负责具体部门的管理和决策。

6. 文官 (wén guān) - 负责文化、教育、文艺等领域的官员。

7. 武官(wǔ guān) - 负责军事和安全事务的官员。

8. 衙役 (yá yì) - 监管和维持官府秩序的人员。

9. 仕宦人员 (shì huàn rén yuán) -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府任职的人员。

10. 地方官(dì fāng guān) - 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的官员。

11. 将军(jiāng jūn) - 统率军队并负责军事行动的高级军官。

12. 知府(zhī fǔ) - 地方官的最高职位,负责管理和统治一个地方。

13. 巡抚(xún fǔ) - 负责一定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的高级官员。

14. 司法官(sī fǎ guān) - 负责司法系统的官员,包括审判、裁决和执行刑罚。

15. 监察官(jiān chá guān) - 负责监督官员和政府机构的行为和行政活动的官员。

16. 侍卫 (shì wèi) - 负责保护皇帝和皇室成员安全的宫廷卫士。

17. 太监(tài jiān) - 对宫廷事务负有特殊职责的官员,通常是割除生殖器官的宦官。

18. 内侍 (nèi shì) - 位于宫廷内部的官员,负责协助和服务于皇帝。

古代官职简介

古代官职简介

古代官职简介古代官职繁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官职简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官职简介简介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

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

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

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

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

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

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

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

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

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

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

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

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

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

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

一、古代官制1、丞相:秦代为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长官,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

西汉初,改称相国,后改丞相,西汉末改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

2、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后改称大司空、司空,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

3、太尉:秦汉时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

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4、大将军:先秦、西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例如: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张衡传》)5、九卿:汉以太常(秦与汉初为奉常)、光禄勋(秦与汉初为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秦典客,汉景帝改大行令,武帝改定)、宗正、大司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改大农令,武帝改定)、少府为九卿,亦称九寺大卿。

6、刺史:西汉武帝时,于全国十三部(州)置刺史,本为监督官,后数次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时成为地方军政长官,位在郡守之上。

三国至南北朝各州多设刺史。

隋朝州长官称刺史。

此后州刺史实际即从前的郡太守。

宋以后渐成虚衔。

7、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8、尚书省:官署名。

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

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

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

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

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

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9、门下省:东汉谓侍中寺。

晋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

南北朝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

隋承其制。

唐龙朔二年改名东台,咸亨初复旧称,武则天临朝,改名鸾堂﹑鸾台。

神龙初复旧称,开元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

宋因之,元废。

古代官名大全及别称

古代官名大全及别称

古代官名大全及别称
古代官名大全及别称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主题,因为古代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官职体系各不相同。

以下是一些古代中国官名及其别称的例子:
1. 太守:别称为“刺史”或“牧”,负责管理一个州或郡的行政、
军事和司法事务。

2. 太常:别称为“司空”,负责管理国家的宗教仪式和祭祀事宜。

3. 太尉:别称为“丞相”或“辅政”,是国家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和
政治顾问。

4. 太仆:别称为“骑士”或“卫尉”,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农业
和物资供给。

5. 太傅:别称为“宰相”或“辅政”,负责辅佐君主进行国家的政治、外交和教育事务。

6. 太监:别称为“宦官”,是皇帝的侍从和管家,负责管理后宫和皇帝的私人事务。

7. 大理:别称为“判官”或“审判官”,负责审理和判决民事和刑
事案件。

8. 大学士:别称为“首辅”或“宰相”,是君主的最高顾问和政治
决策者。

9. 大司空:别称为“太尉”或“宰相”,负责管理国家的城市建设
和公共工程。

10. 大司马:别称为“太尉”或“辅政”,是国家军事力量的最高
指挥官和管理者。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中国官职的例子,实际上古代官名及其别
称繁多。

需要具体了解某个古代国家、朝代的官职体系时,可以参考相关历史资料或专业著作。

古代官职级别表

古代官职级别表

古代官职级别表古代官位即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古代官职级别表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官职级别表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普通科员】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古代官职: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精]古代官职大全

[精]古代官职大全

[精]古代官职大全
古代官职大全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有着悠久历史。

官制从上至下从尊贵到低微,主要分为六等,以及各层级依职位设立了编辑,每种官职皆有明确的职责与功能,从上到
下排列在六等官吏中,如:
一等官职:当朝大夫、主簿、洛书、师书、宰相、大将军、大司马、武帝之子大王、
内务御史大夫、中书舍人等;
二等官职:宗室公、治中令、卿、尹、太守、司马、司空、司徒、侍中、太傅、兵马
司令、军师大夫等;
三等官职:太师、御史大夫、提刑侯、都察院大夫、都御史、太保、行军侯、功曹大
夫等;
四等官职:大夫、秘书太君、侍从、尚书令、度支、冠军、辅臣、参臣、光禄大夫、
舍人等;
五等官职:偏将、正郎、右监、议郎、谏臣、少卿等;
六等官职:正郎、丞相郎、司空、司徒、典礼司、司脔等。

以上,就是古代官职大全,可以看出古代官职分等级有着很高的复杂程度,而每个官
职也有每自己明确的职能。

古代官职大全既可以为当代科学史学研究者提供支持,也可以
引导现代人学习古代文化,进行深入合理的思维,获取有益的启示。

古代官位的称呼

古代官位的称呼

古代官位的称呼
古代官位的称呼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官员的地位和职责,也展示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秩序。

在古代,官位的称呼多种多样,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称谓,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古代官位的称呼。

1. 太守:太守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官员,负责统治一个州或郡。

太守的权力相对较大,他们负责管理地方政务、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行中央政策。

太守是地方行政的重要角色,他们的任命需要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

2. 尚书:尚书是古代中国官员的一种称谓,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尚书主要负责处理政务文件、起草奏折和监督各部门的工作。

尚书职位崇高,是官员晋升的重要阶梯。

3. 大理寺卿:大理寺卿是古代中国大理寺的最高官员,负责审理重大刑事案件和监督地方司法。

大理寺卿在司法领域具有很高的权威,他们的职责是确保司法公正和维护社会稳定。

4. 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是古代中国兵部的最高官员,负责统领军队和制定军事政策。

兵部尚书的职责包括组织军队、调配兵力、制定作战计划等,他们在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 巡抚:巡抚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的一种官职,负责巡视地方、维护社会治安和推行中央政策。

巡抚的权力较大,他们可以制定地方
政策、调动地方官员、处理地方纠纷等。

以上是几个古代官位的称呼,它们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官职不仅代表了人们的地位和权力,也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行政体系。

通过了解这些官位的称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政治制度。

古代的官衔

古代的官衔
1、太尉:古代中央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御史大夫并为“三公”。汉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主席。
2、太守:汉朝官名。郡的最高长官。隋朝以后改叫“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
3、太师、太傅、太保:古代并称“三师”。名义上皇帝的老师。前面加太子的,就是名义上太子的老师。都是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虚衔,有实无权。
4、刺史:是监察御史的官职。御史是监察郡的地方长官,也就是监察太守的。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纪委干部,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纪委书记,刺史相当于地方检察院院长。
5、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是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员。
6、布政使:分左右布政使两人。掌管行政和财赋,每十年将全省户籍、税役、民数、田数,汇报于户部。相当于财政厅厅长、税务局局长,或是分管财政和税务的副省长。
7、布政司:古代机构名称。全称承宣布政使司,长官为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相当于司法厅),长官为按察使(相当于司法局局长,当时是监管刺史的)。布政司和按察司是巡抚(也叫抚台、巡院)下属的二个司。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厅和税务局。
8、织造:明清于江宁、苏杭各地设专局。纺织业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是重要的经济贸易项目。一般以太监去管理。相当于现在轻工业局局长。
9、道台: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参议,驻守在某一地方,称为守道。察使下设副使、佥事等,可去分巡某一地方,称为巡道。这些官员就叫做道员,道台是对此官职的尊称,道就是一个派出机构。待遇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属副省级(副部级)官”,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11、知州:比知县大。是州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知州有两种,明清分为直隶州(与府平级,现在的地级市,省直辖的市)和散州(与区县平级,现在的县级市,隶属地级市),都称为知州,散州的知州和知县平级,直隶州的知州和知府是平级的。(相当于济南市和章丘市,都称市长,但级别是不同的)

古代的官职

古代的官职

古代的官职中国古代的政府管理系统是按照等级划分的,也就是分官职。

官职分高低,越高的官职权力越大。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古代官职的分类、岗位和权利。

一、官职分类古代官职分为五等:一等是大臣,二等是大夫,三等是侯,四等是士,五等是寒门。

1、大臣:大臣是最高官职,是帝王最高层管理者。

他们有多种职责,如:代表帝王统治国家,处理国家政事,处理外交关系等,他们受到最高的尊重。

2、大夫:大夫位居第二。

他们的职责是给帝王准备参谋报告,审批政策,参与政府的决策。

3、侯:侯地位比大夫低,他们的职责是管理地方事务,协助大夫处理国家政事。

4、士:士是一类知识分子,他们主要从事文学、诗词、学术创作等活动,他们在帝王面前永远高高在上。

5、寒门:寒门是指家庭条件贫穷的人群,他们有一定的业务能力,他们的职责是在家庭和社会中担任记录者、技术人员等职位。

二、官职岗位大臣、大夫、侯、士、寒门之间又划分为许多岗位,如秘书以及外交官等,他们承担的职责也不同。

1、秘书:秘书的主要职责是为帝王整理文书,撰写政府报告、审核议案、处理公文等。

2、外交官:外交官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外交关系,代表帝王与外国国家洽谈,处理外交问题,维护国家的权利,等等。

三、官职权利古代官职最重要的象征是权利,大臣权力最大,他们有权发布命令,审批政策,大夫可以参与对国家政策的制定,侯可以管理地方事务,士可以享受特殊福利,寒门也可以受到官府的待遇和帮助。

总的来说,古代官职分类五等,也就是大臣、大夫、侯、士、寒门。

他们职责不同,但都是社会的核心力量。

相应的,古代官职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权力,大臣最大,寒门最少。

古代官职虽然分得很细,但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将政府管理系统打造完美,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官职划分

古代官职划分
京兆尹
西汉
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知府
明清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知州
宋至清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县
明清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通判
宋至清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史部尚书
隋唐至明清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军机大臣
清代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相当于高级顾问或重要政务官员
六部官职
吏部尚书
隋唐至明清
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户部尚书
隋唐至明清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相当于财政部部长
礼部尚书
隋唐至明清
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
相当于文化部、教育部部长
兵部尚书
隋唐至明清
管军事
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刑部尚书
隋唐至明清
管司法刑狱
相当于司法部部长
工部尚书
隋唐至明清
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相当于建设部部长
地方官职
郡守/太守
战国至汉
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刺史
汉武帝后
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古代官职划分
古代官职
朝代背景
主要职责
现代对应职位
中央官职
太尉
秦至汉
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丞相/宰相
秦至明清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相当于总理或首相

古代官职名称及官位

古代官职名称及官位

古代官职名称及官位每朝每代都有其特色的官职,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官职名称及官位,欢迎阅读古代官职名称及官位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

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古代官职对照表

古代官职对照表

转运使
关官员等 员等
地方贸易长官
-
-
地方教育长官
-
-
地方工程建设长官
-司使
贸易相关官员等
员等
教育相关 教育相关官
-
教育相关官员等
官员等 员等
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相 工程建设相关官
-
相关官员
关官员等 员等

军机大臣
御史 大夫
太尉
治粟 内史
御史大夫 太尉(初期)
御史台官员等 (御史大夫职 能有所变化)
兵部尚书等 (与秦朝太尉 职能有所不 同)
治粟内史(沿秦 户部尚书、太
制)等
府寺卿等
监察机构 官员等
枢密使
财政相关 机构官员 等
监察机构官 监察机构官员等
员等
军机大臣等(参 兵部尚书等
与军事决策)
财政相关机 财政相关机构官 构官员等 员等
典客(沿秦制)
典客
鸿胪寺卿等

外交相关 机构官员 等
外交相关机 外交相关机构官 构官员等 员等
教育相关
教育相关机 教育相关机构官
-
-
国子监祭酒 机构官员
构官员等 员等

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相
工程建设相关机
-
-
将作大匠等 相关机构 关机构官员
构官员等
官员等 等
天文历法长官(中 央)
最高行政长官(地 方)
地方监察长官
钦天监官员等 天文历法
-
-
(隶属太史局 相关机构 钦天监监正 钦天监监正
等机构)
官员等
州刺史、郡守、 节度使、观察
郡守
知州
县令
使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普通科员】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古代官级划分

古代官级划分

古代官级划分在古代社会,官职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

古代官级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王、公、侯、伯、子、男、庶人。

1. 王:王是最高的官职,代表着国家的最高权威和统治者。

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王的权力来自于天命,他是神圣的。

2. 公:公是指国家的高级官员,地位仅次于王。

公是王的亲信,负责管理国家的事务。

他们有权制定法律、颁布政策,并监督地方官员的工作。

公的职责是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稳定。

3. 侯:侯是指国家的中级官员,地位在公之下。

侯是负责管理地方的官员,他们的职责是维护地方的治安和稳定。

侯有权制定地方的法律和政策,并监督庶民的生活。

4. 伯:伯是指国家的低级官员,地位在侯之下。

伯是负责管理乡村的官员,他们的职责是维护乡村的治安和秩序。

伯有权制定乡村的法律和政策,并监督庶民的生活。

5. 子:子是指国家的普通官员,地位在伯之下。

子是负责管理城市的官员,他们的职责是维护城市的秩序和繁荣。

子有权制定城市的法律和政策,并监督庶民的生活。

6. 男:男是指国家的基层官员,地位在子之下。

男是负责管理村庄的官员,他们的职责是维护村庄的秩序和平安。

男有权制定村庄的法律和政策,并监督庶民的生活。

7. 庶人:庶人是指普通百姓,他们没有官职,地位最低。

庶人没有权力,只能遵守官员制定的法律和政策。

庶人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总结起来,古代官级划分是根据地位和职责来区分的。

官员的地位越高,职责越重,权力越大。

而庶人则是没有官职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地位和权力是最低的。

古代官级划分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例说(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

①举(举荐)辟(招用)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②征(征召。

特指君招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二)、表示任命官职的。

①拜(授予官职)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三)、表示提升官职的。

①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梁启超《谭嗣同》)②陟(提升,提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③升(提升)旋升宁夏道。

(梁启超《谭嗣同》)(四)、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

①谪(贬官,降职并外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贬连州刺史。

(《旧唐书•刘禹锡传》)③黜(罢免官职)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高启《书博鸡者事》)④夺(削去、罢免)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高启《书博鸡者事》)(五)、表示官职调动的。

①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②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③调(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府。

(班固《汉书•袁盎传》)④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⑤放(京官调任地方官)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梁启超《谭嗣同》)⑥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

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

提升官职。

(4)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5)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

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为什么说印绶是古代官职的标志?西汉的时候,苏州有个平民朱买臣,以砍柴、卖柴为生,但他爱好读书,精通文史,能读《楚辞》。

后来,朱买臣在会稽太守府里当士卒,常寄居在一个小官吏家吃饭。

有一次太守到长安去汇报工作,朱买臣跟着去当差。

一到京城长安,在朝廷做官的同乡严助见他才学好,就向皇帝推荐朱买臣。

皇帝召见了他。

他讲述《春秋、《楚辞》,很受皇帝的赏识。

于是,皇帝就封他为中大夫,在朝廷做官。

后来,皇帝又任命他为会稽太守。

但他到会稽郡城(今浙江绍兴市)时,仍旧穿着贫贱的破旧衣服,而把刻有“会稽太守”字样的官印藏在怀里,下车步行到会稽郡的衙门里去。

当时,官吏们正在饮酒作乐,谁也不看他一眼。

朱买臣走到后堂,见到了早先让他寄居的小官吏。

那小官吏还不知他已做了宫,只是顾念旧情招待他吃饭。

朱买臣吃饱饭想解开衣襟透凉时,不小心露出了官印上的带子。

那小官吏一见就知道他当了官了,顺手去拉住带子,一下就把官印拉了出来,一看是光灿灿的“会稽太守”印章,大惊失色,连忙叫嚷着奔向前堂。

当时官吏们正喝得大醉,听了都不相信,怪小官吏“胡说”、“吹牛”。

那小官吏说:“谁不相信,可进去看官印。

”那些平时瞧不起朱买臣的人都挤进后堂,一见真的是颗官印,于是大家从醉酒中惊醒了过来,纷纷排好队列,站在堂前庭院里,等候拜见。

不一会儿,朱买臣捧着官印走到前堂,接受属官们的拜见。

为什么人们一见到朱买臣的官印,就承认他真的当了大官呢?原来,在古代,官印就是官员的凭证。

在春秋战国时代,国君任命官吏,就发官印为凭证。

那时国君和官员的印都叫玺,有用玉刻制的,也有用金、铜刻制的。

后来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用的印才称玺,用玉刻制,其他官员的只能叫官印,用金、铜刻制。

从此,玉玺就成为代表皇帝的身份和权力的标志;金、铜制的官印是官员的身份和职权的凭证,当然这个凭证千万不能丢失,丢掉官印也就丢掉官职。

古代的玺印,底部是四方的,刻着篆文,上面是龙头或虎头形的印纽,印纽上有个孔,系上丝带子,这带子叫绶。

所以皇帝的玉玺又叫玺绶,官员的(金)铜印又叫印绶。

古代官员上任或外出视察时,常怕官印丢失,总是把官印藏在怀里,把绶带系结在腰里。

所以,《史记·范睢列传》说:“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

”那时丞相等大官的印是黄金刻制的,绶带是紫色的,所以常称大官为“金印紫绶”。

古代官员如果调任免职或犯罪撤职时,必须把官印交出来。

一颗官印,关系十分重大。

所以当会稽郡的小官吏们见到朱买臣的官印,就知道他真的当大官了。

《西游记》第九回描写唐僧的父亲陈光蕊考取状元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带了官印与夫人殷氏一起赴任。

不料途中被强盗刘洪打死,推下水去。

于是刘洪穿了陈光蕊的衣服,带了官印和殷氏夫人一同到江州上任。

当时殷夫人正怀身孕,为了让孩子生下来,将来可为父报仇,她忍辱偷生。

儿子生下后,她把小孩放在筏子上顺长江水下流,流到镇江金山寺,孩子被寺内和尚收养,后来做了和尚,这就是玄奘。

玄奘长到18岁,终于与母亲定计禀明朝廷,杀了刘洪。

一个强盗凭一颗官印,竟做了18年的州官,充分说明在封建社会的官场里,是只认官印不认人的。

《西游记》虽是模拟神话的小说,故事是虚构的,但说明官印的作用却是真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