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民歌的演唱特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东北民歌的演唱特点

东北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一个重要色彩区和分支,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与东北地域文化一脉相承,东北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东北民歌还附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二人转、秧歌等極强的代表了东北民歌。东北的民歌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地方民歌,它的咬字、行腔都与其他地方民歌不同,东北民歌对其他地方戏也有许多借鉴的地方,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促进东北民歌的发展及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的文化和东北民歌。

标签:东北民歌;特色;咬字;行腔;对地方戏借鉴

一、东北民歌的咬字

民歌是地方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具有当地不同民族风格,呈现出各民族的不同表达方式和人文精神特点,在演唱的过程中都会带着本民族的地域特点和语言习惯。

东北民歌的咬字就是根据东北地区的语言特点,东北人由于由于生长在高寒地带饮食上比较注重量大和高热量,由此使东北人的身材较高大,性格粗犷豪放,语言的表达上更是大线条,充满坚韧和不拘小节,由于这样的语言特点,使东北民歌的行腔和咬字上具有了独特的特点。

(一)东北民歌的儿化音运用

民歌独有的特征就是方言,各地区由于语言特点不同,所以在使用虚词和衬词时也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山东民歌多用“哎、咳”等;四川民歌多用“、喂”等;湖南、湖北多用“呀、哟、得儿”;陕北民歌多用“呼、咳、哟”等。还有的词如“得儿”(弹舌音),而东北民歌中常用儿化音,这种儿化音也是东北民间口头文学,是东北人民生活语言加以诗化,演唱东北民歌时除了要注意字正腔圆、咬字归韵以外,更要注重东北民歌的独特之处就是儿化音运用,在东北民歌《摇篮曲》、中大量运用儿化音。

(二)东北民歌中颤舌音的运用

颤舌音一般用于意大利语的发音,但是运用在东北民歌中非常的适用,也是由气息的支点反复冲击声带而发出的声音。舌尖靠在上牙齿的齿根位置,同时全身放轻松,并且不要把你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舌头上,尤其是舌尖上;注意,舌尖靠在上牙齿齿根的时候,舌头不要从左右两边往中间卷曲,只有舌根和舌尖,也就是说整个舌头有一个自然的弯曲弧度。舌头一定要放松,舌尖轻轻放在上颚的位子,由喉咙向外发声吹气。摆好口腔里的位置之后,然后就要运用腹式呼吸了。准确的说,就是用力从腹部深吸一口气,然后猛地吹出来,直接碰撞到舌尖,然后舌尖就顺着气流自动颤动了。如:《丢戒指》

(三)舌前音的运用

前舌音,又叫平舌音、舌尖前音。指由舌尖抵住上齿龈阻碍气流而形成的音。如z、c、s。在东北民歌中更是广泛运用,所得的舌尖音就是一种摩擦性的堵气音,发堵气音主要是气流部作为主导,声音没有气流的流动,声带也是处于一种不震动的状态,前通道也相对关闭一些,唇齿和舌尖要用力的发出前舌音。

东北人的特点平卷舌混淆,将卷舌音也发成舌前音如:吃饭了吗?Ci fan le me,佳木斯也会发成jia mu shi这样的混淆也成为一种地方特色。使东北民歌在咬字的舌尖上有无限的空间,就是人们常说的这个人说话“大碴子味”地方的土语和地方的土语的特色处于音乐之中。

二、东北民歌的行腔

(一)鼻韵音的行腔

行腔是歌者在演唱时的一种运用声音技巧来展示作品韵味的一种手段,这中间腔体是如何运用,韵味如何体现,每个剧种都有其遵循的规则不同的剧种和歌唱形式更是因地方的语言特色要求而形成某个剧种行腔的独特方式,行腔在润腔的同时将歌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亦喜亦忧传达给听众,这种润腔要紧密相连,在行腔的过程中,字音的前后也是根据语言的前后、明暗来决定的。如:苏珊平谈的行腔就是嘟哝软语,而东北民歌的行腔以“高声大气、腔体通畅、鼻腔运用精准而著称。

都有鼻韵音的出现,使得声音刚强、顿挫、直白、这种东北的鼻韵音的演唱特点正是它的地方语言的充分的体现也使东北人的开朗和率真、热情好客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展现,使其音乐与生活达到了和谐。

(二)九腔十八调

九腔十八调一般运用在二人转的演绎上,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唱词多以人们的生活为主。二人转的唱腔音乐十分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常用的唱腔曲牌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

三、东北民歌对地方戏的借鉴

(一)二人转的借鉴

1、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近年来在国内的文艺舞台上起到了对东北的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播作用,这一艺术形式以它的独特的多变的九腔十八调而著称,它的唱腔细化到有这七十二咳咳,表演的功夫上也细化为说、唱,近年来也它的绝活使得更多的观众熟知了二人转,有很多演员在唱腔、道白上注入了幽默的小品色彩,音乐的体裁更多的是最朴实的劳动的生活,因此在劳动中的语言不免更多的

带有粗口,就是所谓的人们常说的二人转的“俗”。

2、二人转的发展历史悠久,这个艺术形式也和其他剧种一样有他的流派,这些流派是以地域来界定的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流派,地域特色形成了几种特质、南靠“浪”西讲板头、北靠唱、东要棒,是山一代主要是莲花落的唱腔,东北的唱腔受当时的地方民歌的影响,艺术风格质朴,旋律优美地域特色性强。

3、东北民歌和二人转是不可分割的艺术关系,二人转在地方民歌中获取素材,地方民歌又在二人转中进行提炼,使东北民歌在唱功上无不留在二人转的印记,如《卖货郎》歌曲二人转的说唱,将二人转的说和数板都充分的进行了运用,这将二人转的唱功和幽默进行了提炼运用,让听着感到如同二人转的曲调和形式。

(二)秧歌调的借鉴

东北民歌也有一些是从秧歌中借鉴而来的,例如:地方民歌《看秧歌》就是由二人转演变而来的。歌唱时吸气要吸到位置来唱,打开喉咙,抬笑肌带上哼鸣的感觉,将舌头松弛放平与口腔,身体松弛的状态下让胸腔有震动感来获得声音的共鸣。《看秧歌》的演唱节奏略快,对演唱的技术要求更较高。在演唱过程中,为突出声音特点用真声、大本嗓来唱,容易出现遇到高音跳进的音符时相同的状态高音上不去的情况,好像在唱高音时音色突然变了一样。不仅影响了歌唱的共鸣,而且影响了音乐的完整。

《看秧歌》这首个有大一部分借鉴了二人转的演唱风格,不可单独强调“儿”字,单一低昂要注意“儿化音”的使用,还要富于“儿化音”俏皮可爱的韵味。

结论

东北民歌在发声上离不开和必须具备以下三大要素:第一追求声音的甜美,第二吐字清晰,第三有着深厚的真情实感。东北民歌在演唱时运用的是真声声型,这一声型具有较好的口腔、鼻腔和胸腔共鸣,并且有高亢、豪放、质朴、丰满、泼辣、粗犷的特点。咬字要注意有东北地方特色的字的演唱技巧例如儿话音。颤舌音以及舌前音的运用。东北民歌中行腔的特色要求演唱者充分掌握鼻韵音的行腔和九腔十八调。从情感角度当发声练到气息贯通、炉火纯青的地步演唱者注意力完全回到情感上来演唱就更随心所欲注入情感,演绎感染力会更强。民歌是最能代表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一首优美动听的旋律,所传送的信息几乎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字,为听者留下无数想像的空间。传承发展东北民歌可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站在历史音乐学的角度对东北民歌的演唱做深层的探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滕瑶.浅析东北民歌的音乐特点[J].北方音乐,2011,(03):26-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