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提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提要
第一部分现行的统计制度方法
统计方法制度关系到为何统计、如何统计的问题,关系到统计数据质量高低,关系到能否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问题。
一、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从范围上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二是中央各部门统计调查制度,三是地方统计调查制度。
从内容上讲,包括统计标准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和统计制度管理体系。
(一)统计标准体系。
统计标准是从质上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区别的分类和分组。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等为基础的比较完整的统计标准体系,共包括32个统计标准。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宏观调控和省市级中观调控管理的需要。
(国民经济核算与“幸福指数”)
(三)统计指标体系。
社会公众是从统计指标及其数据来认识统计工作的,因此,统计指标体系是统计调查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线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具体包括行业指标体系和专业指标体系,包括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包括从资源到管理的各个领域。
现行
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共46套,583种报表,11310个指标,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四)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体制发展变化促使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进行了大的改革,由单一的全面报表、逐级汇总,转变为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之以必要的全面报表、重点调查、科学估算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五)统计制度管理体系。
国家、地方和部门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统计部门不仅是统计数据的生产部门,更重要的是统计项目和统计工作的管理部门。
二、现行统计方法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国初步建成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为统计工作持续开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证。
(一)主要特点
1、全面性。
统计方法制度覆盖从资源、生产、流通、分配到管理的各个领域,涉及三次产业和各个国民经济部门;从社会经济各方面来看,它全面反映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科技文明、环境文明等诸多方面。
2、系统性。
从管理方面来看,我国统计方法制度包括国家、地方、部门统计方法制度;从时间上看,包括定期报表和年报;从标准上看,已形成一系列统计标准;从管理来看,基本形成一套系列的管理模式。
3、可比性。
纵向来看,我国的统计制度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可比性,统计制度之所以成为长期制度就是它能够反映社会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才能发现社会经济运行轨迹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
从计算方法来看,我国的统计方法制度也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常规统计的范围和内容存在一定缺口。
2、专业统计制度之间协调性差。
3、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4、重复调查多,基层负担重,但统计信息浪费严重。
三、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一)充分认识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
(三)改革的主要原则
第二部分生产总值核算
GDP名称进一步规范,不在统一使用“国内”概念。
全国为国内生产总值,省级一下在生产总值前面加上地区名称,如“山东省生产总值”等。
公布方式为三次初步核算、初步核实、最终核实,县区基本上季度快报和年报两次进行公布,经济普查进行统一修订。
一、生产总值基本概念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出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
和服务。
它的缩写为GDP,而另一种主要指标GNP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缩写,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而GDP是一个生产概念。
可以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进行核算。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新的行业划分包括农林牧渔业服务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2、常住单位。
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则称之为我国的常住单位。
经济领土。
我国的经济领土有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它包括我国大陆的领地、领海、领空和位于国际水域但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香港、澳门等);还包括我国在国外的所谓领土
“飞地”,但不包括我国地理边界内的外国“飞地”。
经济利益中心。
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年),则说该单位在我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二、生产总值核算原则
1、对谁进行核算:常住单位原则。
2、对哪些生产活动进行核算:市场性原则。
3、在什么时间进行核算:权责发生制原则。
4、以什么价格进行核算:市场价格原则。
当年价格。
是指报告期的实际价格,加工厂的出厂价格,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商业的零售价格等。
可比价格。
是指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指标对比时,扣除了价格变化的因素,以确切反映实物量的变化。
不变价格。
是指用同类产品的年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年产品产值。
三、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增加值:常住单位生产过程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就构成国内生产总值。
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是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公式: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是一种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公式:收入法GD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C1+V+M
3、支出法生产总值
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第三部分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今后几年是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统计改革的攻坚阶段。
国家统计局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统计制度改革,比如对GDP进行统一核算、提高投资项目和规模以上企业标准起点等,这些改革必将对今年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统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一、为什么要提高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起点标准?
经国务院批准,从2011年统计月报开始提高投资项目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起点标准。
提高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起点标准,是统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保证统计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的有效措施。
(一)有利于更好地审核调查对象报送的基础数据,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二)有利于更好地推进联网直报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及时性。
(三)适时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统计起点标准是统计制度方法的正常工作安排。
二、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统计标准提高多少?统计标准以下项目或企业如何处理?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起点标准由项目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标准提高以后,500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在GDP季度核算时根据有关资料进行核算。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起点标准由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标准提高以后,20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纳入季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
三、统计标准提高后,投资、工业月度统计数据是否会影响对经济发展变化形势的判断?
(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标准提高后,项目数量有所减少,从而便于审核其数据质量,但投资总量减少很有限。
(二)工业统计标准提高后,纳入月度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企业数量减少较多,从而有利加强对基础数据审核,但经济总量减少很有限。
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后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地区生产总值(GDP)。
从2011年开始,新增加7项评估指标:⑴税收收入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⑵税收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⑶全社会用电量增长速度与GDP 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⑷客货运周转量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⑸存贷款余额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2、规模以上工业。
工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节能降耗难度加大。
加大对企业基层数据的审核力度,进一步加强工业增长速度的评估和控制。
企业基层数据审核。
企业万元产值用电量(千瓦小时/万元)应大于所属小类行业万元产值用电量标准值的10%;企业人均产值应小于所属小类行业人均产值(万元/人)标准值的3倍;如果用电量增幅小于0%,总产值增幅应小于50%;产销率应大于等于70%;本月总产值比前三月平均总产值增长应小于5%且同比增长小于30%;总产值调整量应小于等于当月总产值的5%;本月同期数应等于上年上报的当月数,本月累计同期数应等于上年上报的当月累计数。
完善对新建投产企业的审核认定工作。
3、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统计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投资项目实际情况,月度数据发布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投资)”指标代替以前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
年度仍发布包含农户投资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
根据省统计局建设领域统计数据质量及协调性评估办法,评估投资增速的相关指标主要有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占全部项目投资比重及其增速的协调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波动情况、用营业税推算的建筑业营业收入占全社会建安投资比重、建筑业营业税增速与全社会建安工程投资增速协调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及其增速的协调性等。
做好投资项目分级管理入库工作。
国家统计局负责计划总投资在20亿元及以上的新开工项目和单纯购置项目的入库管理,省统计局负责5亿元-20亿元的新开工项目的入库管理,东营市统计局
负责1亿元-5亿元的新开工项目的入库管理,各县区、开发区统计局负责1亿元以下项目的入库管理。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此项指标分季度进行统计数据,月度统计只对限额以上企业进行调查。
批发零售中批发的标准是2000万元以上,零售是500万元以上,住宿餐饮业的标准是200万元以上。
零售是直接用于居民消费的产品,批发是用于再生产的产品,加油站中用于生产运输、出租的是批发,用于家庭消费的就是零售。
5、节能降耗。
统计口径、统计范围影响到节能降耗工作。
6、研究与试验经费投入。
“十二五”国家研究与试验经费投入强度由1.8%提高到2.2%,我区2009年仅为1.21%。
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R&D活动行为是市场行为,主体是企业。
一是要创建和维护良好的R&D活动基础设施,包括理顺科研开发的合理布局、建立研究中心、资助研究项目等,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R&D活动服务。
二是帮助技术创新和R&D活动主体(企业),这是创新活动最主要的任务,政策内容包括R&D活动财政支持,新产品、新工艺方面的税收支持,金融方式的支持政策和推广创新政策以及维护良好的创新经济秩序。
三是消除创新过程的障碍,包括放松对企业的管制,减少创新过程中的繁杂程序和阻力。
四是为企业职工再培训创造外部环境条件,提供R&D活动人才。
7、文化产业。
从2010年报开始建立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年报和定期报表制度。
一是根据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名录资料建立涉及各专业、各部门的文化产业统计单位名录库,对与文化产业有关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信息进行了搜集整理和筛选。
对2008年度文化产业增加值进行了初步测算。
并对二经普中相关文化产业资料的加工汇总测算。
二是在确定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基础上,进行2009年、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初步测算,
初步完成了三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测算工作。
三是集中搜集全社会文化产业单位。
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工作的主要难点。
一是统计范围不全,部
门分工不科学;二是部门统计偏重于事业型统计,产业统计功能相对弱化;三是统计时效性不强;四是文化产业统计力量薄弱。
8、全力推进“四大”工程建设。
一是建设真实完整、及时更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
二是建立统一规范、方便填报的企业(单位)一套表制度。
三是建设功能完善、统一兼容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
四是建设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联网直报系统。
建设四大工程,是统计理念的重大革新,是统计调查流程的系统再造,是统计数据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对于推进统计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加工、上报环节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同时,建设四大工程是提高统计能力的基础,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
保障。
.。